语文教学随笔【优质5篇】
【导言】此例“语文教学随笔【优质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语文教学随笔【第一篇】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必须的进步。现把自我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晒晒”,期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忙。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在语文课堂上“溜号”或困乏了。但是,如果能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和表演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巧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就不仅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如:在教学《锄禾》这一课中,我教学生改读为唱,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安排绘画加深直观认识。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潜力和抽象概括潜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用心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资料。例如: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自我的印象画出心中的“云房子”,加深了学生对“云”的直观认识和这一课的理解。
三、即兴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孩子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一课中,我让孩子分主角进行了表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课堂的资料如果换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将会更地深刻留在学生脑海。
教育呼吁创新,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加强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联系,把读与唱、画、演等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语文教育随笔【第二篇】
时光一如白驹过隙,转眼本学期已经过了大半,期间有苦恼,有激动,有欣慰,有快乐,有心疼。每个孩子都是降临凡间独一无二的安琪儿,他们身上都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
最享受的时光莫过于周末,看着孩子们日益逐渐自信的笑容,纯真善良的模样,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有一个宝贝儿跟着我学作文有两个学期了,从最初上课从不举手,点他回答问题时也是有些惊慌失措到现在上课已不再需要我去点他自己就可以积极主动举手参与课堂,做任何事都非常的积极。看到他的进步,我想他已经开出了自信之花,自信是学习的强大助力,相信坚持不懈的他也定能获得满意的答卷。
有一个宝贝儿对作文兴趣还是很浓厚的,但总是对自己不够自信,他觉着自己还不够出色,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顾虑很多,以至于他总认为自己做得不好。如果连自己都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那旁人再多的引导也无济于事。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常会将他拉到我的身边促膝长谈,我想听听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听听他说说自己的感受。以此对症下药。弄清缘由后,才明白原因很简单,就是平时所给予的鼓励和肯定的言辞太少了,无法让孩子对自己充满动力与激情,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与宝贝儿的家长沟通之后,达成一致想法,让自信在宝贝儿身上绽放夺目的光芒。
现如今有很多宝贝儿已经在他们身上看不到自信之花,究其原因是因为身为大人的我们缺乏一种善于去发现他们闪光点的眼睛,如果他们感受不到鼓励及肯定的话语,他们对自己的进步也就会视而不见,至此觉得自己怎么也学不好,从而放弃。
无论何时何地,当我们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请告诉他,让他对自己感到骄傲,对自己充满无限的激情与活力。
所以,身为绿叶的我们,努力让花朵绽放自信的光彩吧!
语文教学随笔【第三篇】
众所周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孩子们到三年级下期已经掌握了2000左右的生字,生字教学法已不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作为过渡性的一个阶段,阅读和写作教学作为初步的渗透,课标中也未将其列为教学的重点。但是,鉴于语文课程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教学中务必坚持“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以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滚动提高的特殊性。教学中我牢固坚持以词句教学法为重点,以生字,阅读、写作教学为依托,贯穿始终,环环相扣,互为促进,滚动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能够概括为做好“五四三二一”。
第一“五”即强化“五字训练法”。
五字就是“读、标、注、划、思”即读五遍课文,标出自然段,把生字条和田字格里生字的拼音注到文当中,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思考课后问题。这是我对课前预习的要求。我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做好预习,也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效率。
第二“四”即每一天积累四个好词语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摘抄本。每一天摘抄四个好词语,要求会背,理解意思,初步会用该词语说一句话。对程度好的同学,外加好句子两个。允许在课文中摘抄,鼓励在课外抄录。这样做既给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潜力大大增强。
第三“三”即强化“三步生字学习法”。
此前所述,生字已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步生字学习法”的第一步是“识别字音,字形,这都在预习课文里进行,使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是在“课堂中辨形辨意”,坚持“字不离词”的原则。结合文中的词语分析字意,初步学会口头应用。第三步是“单元巩固法”。这是纠正错别字的重要阶段,运用形近字、辨析,句中改错字等多种灵活方式,检验巩固学生对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对本阶段中不能掌握的生字,采用在书上用红笔圈记的方法,缩小复习范围,不定时抽查。
第四,“二”即坚持每一天20分钟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每一天晚上坚持20分钟阅读,资料不限,能够是优秀作文,童话故事,也能够是报刊杂志。读后填写读书卡,家长签字,每周老师进行检查评比。在评比中,结合好的阅读典型,逐步向学生渗透精读、略读、速读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先从精读做起,一字字,一句句认真读,懂得每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字词及时找工具书解决,对不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发问。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在班级中构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对学生词语的掌握,理解和应用潜力产生了极大的提升作用。
第五“一”即每一天1篇日记,每周1篇作文
归根结底,学生写作潜力的展示,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最直观的体现,学生作文潜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所以,尽管新课标对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但结合学科特点和新教材的需要,从孩子们入学之日起,我就把作文教学始终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实践证明其辐射带动全面提升的作用十分有效。
最初,我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潜力做起,采用“一字多词”的方法选职一些接近生活的字,让学生扩词,多多益善,然后鼓励学生用喜欢的词说一句简单的话,这一学期,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为主。
口头说句有了必须的基础,我引导学生迈出了第二步-----写句。这一阶段分三步走:先写简单完整的一句话,再适当地扩句。即为句加入一些恰当的定语、状语、补语(当然给学生不讲这些语法知识),第三步是分句成段,即进一步将句中的定语、状语、补语成份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将原句分解成一段话,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学生兴趣盎然,愿意去学。
有了写词组句的潜力,我就指导学生摘录片断和写日记。这个阶段我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我指导学生观察季节变化,指导写景物,写水果。对照家庭成员和班级同学,指导学生记人物。结合节日庆典,学校活动,指导写叙事。二是明确要求,第一步是要求字数要够,要言之有物。第二步是要有精彩的句子,优美的词语适量的修辞。第三步,指导在立意上有所突破。这一步主要透过作文讲评课,由师生在讲讨论中完成。我重点抓住写作前的指导和批阅后的讲评两个环节,向学生渗透列提纲,多次修改,结构分段等写作基础知识,为学生们到高年级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感到有一点要个性引起大家的重视。就是坚持把握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相结合,我们此刻用的北师大版教材,每一册书中都有一个开放性单元,比如本册有一个单元即“特产”。我们教学这样的课文,必须要发挥地方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下做超多的工作,自我编排一些本地的特产的小文章,小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教育。
北师大版的教材个性注重对学生语文潜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课文资料丰富多彩,涉及面广,但传统教材中的一些常规性的训练的资料大大减少了。大家有个突出的感觉是此刻教材越来越不会教了。其实是编排简单了,但是老师的要求提高了,所以平时仅仅按部就班照本学科远远不够了,平时我们要穿插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如修辞手法的训练,修改病句的训练,句子变换的训练等,以使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心得,以此向大家学习。
语文教学随笔【第四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特,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透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此刻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到达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个人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的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务必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用心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务必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必须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用心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务必要求有必须速度,务必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必须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语文教学随笔【第五篇】
具体地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地感知和把握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学好语文,就不再是什么难事,语文中的各种题目更是不在话下。正因为语感这么重要,所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文字语言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也提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以说,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但语感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在讲究高效率、快节奏的今天,语感能力的培养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
首先,语感的培养需要多读书,多品味,揣摩比较,才能不断提高欣赏感受能力。但现在学生读书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没有时间,有点时间还得赶紧做理化题,做英语题,还得上各种辅导班。即使是课文,也是学生读一遍,老师就匆匆讲解,学生根本来不及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常常是课文讲完了,后面提到这一课,有些同学还不知道是什么内容。
语感的培养还需要多朗诵,这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朗诵,只有时间来背诵考试说明中需要背诵的内容,主要是古诗文,范围也太窄了些。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印象中也没有那么多的古文要背,于是就朗读课文,反复地读,不知不觉就背过了。后来写作文,不自觉地就会想起文中优美的段落、词句,有时还会引用上几句。多年以后想起某篇课文,很多句子还能背出来,甚至还能评判他用得是否恰当。
还要多听,听时政新闻,听电视散文展播。听得多了,那些好词好句就在你头脑中安了家,使用起来就会驾轻就熟,可是现在学生大多住校,学校不组织学生去看,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新闻中的词汇,偶尔回一次家,就如同被囚禁了很久刚刚释放一般,疯狂地玩电脑。所以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做语文题的时候,尤其是修改病句的时候,你一眼能看出毛病的句子,他们却以为正确,有时我也觉得很为难,讲不出为什么。这就是语感在起作用。
遇到这种情况,我经常会想,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有些舍本逐末。还拿修改病句来说,如果让孩子们从小就多读书,多朗诵,多品味比较,有了较强的语感能力,他们出病句的机会就会减少,也就能够比较准确地修改句子。可许多老师不舍得花时间让孩子们读不在考试范围之内的。书,却舍得花大力气让他们背诵那些所谓专家教授总结出来的“秘笈”,诸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误用关联词……”背诵半天,许多同学因为缺乏语感,仍常常会“把聋子治成哑巴,把好人治成偏瘫”。
作文同样如此,谁都知道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的多了,积累多了,语感能力增强了,写作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可有的老师却把本该用于读书的时间让学生看作文指导,煞费苦心给学生总结如何写出吸引老师的开头和结尾,如何以一个作文套子应付万变的作文题。结果学生因为语言贫乏,内容空洞,用这样的套子写出来的作文就成了“两张皮”,如同一个相貌奇丑又肮脏不堪的人穿了件华丽的衣裳,是那么不协调。
我们都知道,古人学习语文,就是以背为主,一背,二写,三讲,四用。在这四个环节中,背是关键,是基础。通过背、写,把文章的字词解决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就问老师,老师再讲解,没有不明白的大家就朗读。这个朗读其实也就是在培养语感。我觉得古人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词文章,也不能说和这种教育方式没有一点关系。我们常常批评古人死记硬背,现在看来,这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学生在反复地念、背的过程中,语感能力就渐渐形成了,为以后的解题、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底子。我们的语文教学曾经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现在看来,还是要借鉴古人的方法,回归语文的本真--多读多听多积累,形成语感。
下一篇:教学法论文(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