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研究论文【最新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心理健康研究论文【最新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第一篇】

办园体制决定着幼儿园的政治方向,也决定了幼儿园出资者、管理者的性质和关系。目前,我国幼儿园不同办园体制主要是:教育部门办园、其他政府机关办园、国有企业办园、集体或民营企业办园、事业单位办园、部队办园、居委会或村委会办园、社会团体或民间团体办园、公民个人办园[3]。根据不同的办园体制,我们可以将幼儿园分为公有制幼儿园,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另一类为非公有制幼儿园,即由公民个人、私人企业和民间组织自筹资金开办的幼儿园和承包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改制园,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非公有制为基础。以下我们简称为“公立园”与“私立园”。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在其对8699名教师进行的调查研究中,有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部分教师甚至有跳巢的意向[4]。而在对公立园以及私立园的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公立园的幼儿教师生存状态明显高于私立园教师生存状态,并且在教师的健康状态、社会地位、工作状况、人际关系、待遇状况以及自我实现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公立园教师优于私立园教师[5]。

这主要是私立园缺乏政府或企业的资金扶持,办园所需的所有资金均来自办园投资者,投资者为了回笼资金,尽快盈利,往往会降低幼儿教师待遇、减少幼儿教师职业培训、提高教师工作量,忽视教师心理、职业成长。提高私立园办园质量是保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发挥其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的有效力量,缩减公立园与私立园在硬件设施及软实力的差距,有效维护私立园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实行同工同酬,确保幼儿教师公平正义。

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的不同身份也会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有研究表明编制问题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度,编制外幼儿教师整体职业认同度低于编制内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度[6];不同级别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束从敏的研究中表明不同级别幼儿园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来自于物质方面,同时更多的来至于组织文化资源的差异,同时该研究也表明民办园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显著低于公办园教师[7]。

在我国,由于体制相对不健全,导致很多幼儿园教师虽然与在编教师在工作性质、工作强度、工作时间上一致,但在工作待遇上却存在一定差异。以东胜区为例:在公立园中在编在岗教师工资待遇是非在编教师的两倍,甚至有个别园中已超出两倍;公立园中在编在岗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也优于私立园正式教师;公立园中的在编教师享受更好的薪资水平、更优的生活环境以及更有保障的未来,而非在编教师以及私立园教师不仅在工资水平上低于在编教师,同时,他们对没有保障的未来更加担忧(东胜区的很多私立幼儿园教师不享受五险一金待遇)。这是导致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成因。实现幼儿教师同工同酬不仅体现公平正义,更是确保非在编教师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

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中的自我期望、工作条件、工作负荷以及幼儿和家长的评价能够有效预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8]。另一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心理弹性水平偏低,社会支持较低,一般自我效能感不佳,低于理论中值[9]。而在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也表明,民办幼儿教师的情绪衰竭相对较严重,成就感低,教师职业倦怠低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10]。

究其原因,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受到自身心理免疫力和调节能力的影响。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免疫力及调试能力是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我们并不少见,但如何提高幼儿教师心理能量的培训我们却不常见,加大对幼儿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幼儿教师心理调试技能的培训刻不容缓。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健康,更加关系到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幼儿的成长发展。只有拥有一支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相信在社会、教育相关部门、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幼师虐童”事件也会越来越少。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2]袁爱玲,曹晓刚.如何承受难以承受之重[j].幼儿教育,,(10a)。

[6]文雅.编制外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7]束从敏.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8]卢长娥球,韩艳玲.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7)。

来源:亚太教育28期。

作者简介:安乐乐(),女,汉,呼和浩特人,中级,硕士,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第二篇】

医学与教育科学的种种新变化对当前医学教育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和过程以及学习效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原有的学科课程内容膨胀,新兴的学科课程迭加,使医学教学面对的知识总量急剧增长,教学内容超量与课程学时有限的矛盾更为突出。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和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与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缺乏最新科学前沿知识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教师上课时“满堂灌”,较少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开拓思路进行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在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基础知识面过窄,缺乏人文科学课程,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现代医学科学进展的全新趋势,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想理念,我们首先要从教育思想观念或教育哲学层面上去理解创新教育。应强调从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目标转向;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向文化的革新功能转向;创新教育是一种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对创新教育系统设计的高屋建领。第二,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应注重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可持续发展。凡是体现有利于受教育者创新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趋近这种教育目标的任何教育实践活动,都应该有意识地吸纳其中的合理内核,使之成为创新教育改革方案的组成部分。

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模式设计。

要研究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为临床医学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寻求一定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应从现代社会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思想的创新观念出发,围绕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操作程序、教学策略、评价标准等教学模式构成要素进行理论探索。

(一)指导思想。程体系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应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医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要重视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宏观背景,培养以人文性为先导、以综合型的智能结构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造性医学人才。

(二)目标内容。

要建立与医学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其主要框架包括三个部分:(1)医学思维与创新的理论知i识通过创造学基础知识的构建,发展医学生的一般创造力。(2)临床专业与技能的`指导。通过临床专业和技能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专业创造力(3)创新个性的素质培养及其社会实践该部分的课程设置将有利于医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三)操作程序。

提出问题(临床病例或社区专题卜搜集数据(诊断依据与调查资料h形成解释(可能结论h评估结果(讨论引导)—验证结果(实践检验)以上操作程序主要从学生见习病例报告撰写和社会问题调查报告两方面进行设计。

(四)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以认知、技能和素质三种不同的目标进行符号性、观察性和活动性三种方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第二课堂,以技能操作为主,教师将对第一课堂的知识进行再现性操作示范,并为学生在课后进行提示性技能练习创造条件。第三课堂,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相结合,在实践应用中得以锻炼提高。教学部门还要导向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和社区医学从业岗位整体任务和局部内容训练,并进行持续性的反馈,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五)评估。

实践论文。

相关信息。

评审。(3)态度领域病人评议学生学风医德、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及志愿者服务社会的价值评价等。

三、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实践。

(一)目的是导向因素,临床医学创新教育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

我们要重视把教育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扩展到学生的人文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思维方式的教育。因此,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追求的是科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结合;人文观念与职业特征的结合;个性心理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创新精神与应变能力的培植,强调后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是核心因素,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从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动力。

高等医学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得以实现的。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其质量关系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课时条件和实践空间,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调整课程结构:(1)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开展了包括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在内的各种医学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实施以问题为引导的临床与社区医学教学改革。并以此为契机,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空出一定的学时数,增加实践课和自学选修课程。(2)加强实践技能训练w加强了医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实践和社区全科医学服务实践课程计划。例如,坚持授课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不低于1:1;加强临床见、实习带教老师的上岗培训工作,使其明确带教要求和操作规范;在严格执行病区专题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实行内、外、妇、儿分科床边技能考核和毕业综合技能操作考试;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基层和专科教学医院、社区教学基地轮回实习,加强学生全科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初级卫生保徤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医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独立撰写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能力。(3)开设医学前沿理论选修i课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树立学习的综合意识、超前意识和终身意i识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对卫生保徤需求的变化,调整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开设医学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讲究特色和因材施教是本科生选修课设置的基本原则。(4)开设引导掌握思维方法的相关课程为了使医学生在进入临床课程学习时,熟悉医学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已在九五~??级的六届医学生临床课程阶括思维科学、医学思维与学习、创造性思维和技法训练、创造力培养与成功者品质修养、研究型实践学习习作等。(5)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显性课程教学活动而言的。隐性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有: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考察和国情、创业教育,结合临床见、实习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等等隐性课程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文化活动来加强医学生的德育实践,并以此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

(三)方法是技术要素,积极探索结合教学改革成果的教学新方法。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探索和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面对21世纪知识的骤增,临床医学教育要强调方法教育,使医学生有能力区别重要和次要的知识,使其头脑留有持续学习的空间,提高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吸纳能力,这对于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四)学生是根本因素,教师是关键因素,教与学互动机制为系统提供原动力和主导力。

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以创造型教师的培养为前提条件。创造型教师不仅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且要善于培养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在实践中编写了《临床教师与管理干部基本教育素质培训教程》,并分批对临床教师进行思维科学和创新意识培训,规定45岁以下教师必须以计算机辅助临床教学的要求,在客观上收到了一定成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展新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于知识的再发现的途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可以反馈教学信息,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改进授课质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机制,定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教学工作的热情。例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无论是理论课、见习课还是实习阶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评教工作,与教师的评学工作一起,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五)环境是支持因素,教学环境和机制的整体优化是系统持续运行的保证^。

要进一步发挥教师与学生在创新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制定和规范适宜的管理制度,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培育创新教育的新机制。目前,我们的做法是从七年制教育起步,逐步向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部分科研课题实践;开放电子阅览室,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社区全科医学服务中心,安排3~4周的全科医疗服务,并结合社区问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由专家负责指导。对于临床教师,我们加强了临床骨干师资创新能力的培训;建立和加强教学质量评估,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建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的互评机制;建立有利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此外,为临床教师提供获取信息便捷途径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努力提高临床和结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介绍相关的实验技能,如如何看电路图、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电路的连线技巧和各类电子元件的识别等。

第二阶段,以数字电路实验为主。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我们为实验准备了各类集成电路模块,让学生利用面包板,按实验线路图在数字实验箱上自行搭建线路,进行调试、观察及测量。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完成门电路、触发器、555振荡器、计数器、译码显示及a/dd/a转换等实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既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又是理论部分的补充通过课堂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学生们对电子技术从模拟到数字、从分立元件到集成芯片、仪器设备体积由大到小、功能由单一到系统的飞速发展过程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初学时的各种抽象术语及名词如负反馈、脉冲、二进制等,就都变得简单易懂,激发了他们学好医学电子学的兴趣和信心。

(六)反馈是控制因素,教与学的评估是发挥系统动力正向效应的质量保证。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制定三个领域十项指标来综合评价临床医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医学生毕业就业指导考核和推优标准具体内容包括:

(2)技能领域,包括三级学科出科技能考试、外语、计算机能力、流行病科研能力;

(3)态度领域,包括日常学习行为规范测评、临床实习态度出科鉴定、病人评议学风医德等。

医学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将对21世纪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医学生从业素质要求的广泛背景,医学教育应当强调学生具有多维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适应社会需要。医学的创新教育将成为医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新世纪医学教育社会职能转变的需要。

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第三篇】

1.科学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是班级管理的初级阶段,班主任则需要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延伸,管理不是重心,班级管理的重心应该在学生身上,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与人相处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部分出现不合群、性情急躁、悲观等不良心态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出现摩擦、争执等现象无法避免,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协调,帮助学生明白争执并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协调或者沟通来进行问题的处理。教师自身也要做好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3.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的进行问题的分析,这对于发育中的小学生非常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下,学生可以明确地了解自身的问题与优势,教师也可以更加科学的进行班级的管理,通过细节的处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诚实的优良品德。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也会有意识的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回馈社会储备力量。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2.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健康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差异化的生活背景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观察逐步的强化学生的心理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受挫能力及控制力,这些对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任何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们需要面对的群体也各不相同。现阶段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庭的溺爱会让学生非常的自我、自私,这些性格极易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沟通、相处的技巧,更好地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4.帮助学生学会表达情感、宣泄情感。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稍显不足,但是基础性的感恩教育是学生必须学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包容、接受、领悟社会、家庭、学校给予自己的历练和爱护。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教育和集体教育两组形式来进行。单独教育可以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科学的引导,如学生在出现较大心理问题的时候,单独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隐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集体教育则可极大的减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氛围。这两种方法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都运用的较为普遍,教师可以依据班级管理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2.具体的实施方法。

(1)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及领悟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同时,按照学龄段的不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填充,以此来提高心理教育的预见性。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适时的帮助学生减压可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明确作为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有目的的进行个人能力的提升。

(2)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渗透的,德育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内容和措施落实奠定基础,二者是互补的,德育过程中,采用榜样示范,典型引路、批评和表扬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的各种有趣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个班要形成良好的班纪班风,需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班的小学班主任,至少担任着这个班的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那么就需要教师充分挖取学科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4)建立心理健康驿站。心理驿站中受教育的学生是学生自己感到有心理困惑、心理压力时主动寻找教师,希望得到帮助。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台,不仅有助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合理布置工作,也帮助了由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的学生,使他们走出不良心理的阴影,在集体中快乐地成长。

(5)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人的主观意识都会通过行为表达出来,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需要时时留意,对于一些表现较为特立独行的学生必须予以关注和引导,让其步入正轨。在日常班级的管理中,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如“一周值日生”“小助手”等活动都非常可行,学生在体验过班级管理的角色之后会一改之前的不足,学会为他人着想,并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

四、总结。

对于班主任而言,除了需要教好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通过科学的班级管理确保所在班级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班级管理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必须在遵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抓住核心,并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现有方法的科学运用。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非常有限,且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非常的繁杂,因此,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郭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严与爱[j].中国校外教育,,(04).。

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第四篇】

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维护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本文针对当代学生最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提出了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及基本思路,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学生的走向社会以后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班主任工作;学生教育;健康心理。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期望值的逐步提高、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当代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承受着比以往的几代人更大的心理压力,面对着曾被人称作“抱大的一代”的独生子女,由此产生了诸如自负、偏执、逆反、抑郁、冷漠等等种种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受不得委屈,经不起挫折。近年来中学生伤人、自伤、自杀的恶*事件屡见报端,这主要原因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解决此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个人知识技能的发展,也包括个人人格的健康成长。在此当中,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当代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而且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人所具有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校教育工作前沿的班主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的青少年由于受到经济增长冲击面临着严重的心理疾病,正在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当今世界有将近1/3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近的一次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有高达%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一线城市40%的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放于首位,可见其重要性。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造成冲击,以此形成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种种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呈现出来。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冲击,同时也给稚嫩的心灵带来几代人给予的压力,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其产生几种心理的碰撞,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孩子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信心的缺失。

由于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为理想中的自我,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孩子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按着有些家长和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积极评价少,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结果是会因一次考试失败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行,怀疑自己的智商不如别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怀疑自己的其他能力也不如别人,觉得走上社会也是不能生存,产生极度自卑的心理,进而影响其行为,可能做出不利于社会、他人和自己家庭的事情。

(二)人际关系不和谐。

由于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常受到家长和老师赞扬,加之现在家庭独生子占大多数,因此家中的大人过分的溺爱,使孩子在自我意识中总是觉得自己是“太子”、是“千金”,人际交往能力弱,以自我为中心,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不善于甚至不会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经常在班级的管理中会有学生向我倾诉:“老师,我真不知道怎样与同学相处,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同学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时间安排就是“家——学校”,两点一线,“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坐在电脑前玩电脑”,把自己封闭在网络的世界中,只会在网络上与别人交流,在现实中,真实的世界中不会和别人交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真实的人际关系,以致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我总是不能加入同学们的谈话中”,“不知道和别人说什么”,“会感到特别孤独、寂寞,没有人可以交流感情”,到最后“觉得世界中只有一个人”。因此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觉得世界末日已经来临,失去生活的勇气,也有的学生因嫉妒同学而导致和同学的关系紧张。

(三)只会学习,不知道如何面对挫折。

当今社会由于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学校课业任务繁重,使学生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在面临中考的学生当中尤其明显。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管理班级时有不少学生倾诉“想到面对又无法摆脱的压力,真实感觉窒息”,“一旦学习成绩下降,不能考入理想中的学府,真是无法面对亲戚朋友”,“我觉得学习已经尽全力了,但是成绩还是没有提高,没有勇气再继续学习下去了”,“我是拼着全力考进现在的学校的,下面的学习不知道如何才能再进步一点,前途一片迷茫”,“有时真想离开这个烦恼的世界”,于是内心中产生挫折感,特别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意、悲观,对别人的的言行特别的敏感,而且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四)早恋问题的困扰。

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以及中学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身边的异性的不断了解,导致“互有好感”,甚至觉得“爱情来了,”在我从事班主任的管理中也占有一定比重,“总是希望看到他(她),看到又紧张的不行”“总想着他(她)在干什么,喜欢吃什么”“希望和他(她)有个浪漫的邂逅”等,由此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每天胡思乱想,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不是这个年龄应该进入的世界,产生心理冲突,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尤其又不敢和别人分享,所以使自己每天都生活在彷徨中。

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那些所谓的“差生”才是最让老师担心的,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班里的优生和中等生一般都比较注重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且有很强的自制力,比较在意在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心目中的印象,因此他们很少犯错;即使偶尔违反纪律,后果也不会很严重,老师也不会大动肝火,觉得“人无完人”,不会有太大的惩罚措施。而那些相对而言的“差生”,因为成绩比较低,又总是违反班级的纪律,自己觉得不如别人,这种情绪经过天长日久的积累,就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学习没了动力,就经常逃课、迟到、上课睡觉,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习成绩会更下降,到后来,想学也跟不上,也学不会了,在班主任的心里和眼里,也是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他们犯错,等待他们的可能就不是和风细雨的开导,而是老师愤怒,让老师有种无力的感觉进而漠视他。所以,大部分班主任遇到学生上述的情况,便会通知家长来到学校,和家长沟通,陈述孩子所犯的错误,想和家长一起解决,但是孩子犯错误也不是一次两次,通常都会表现无所谓,可能有的学生连家长也会顶撞,老师就会在此情况下,让父母把孩子领回家。如果我们试着换一种教育方法,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以前会开班会,在班会上反复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花费很多时间,也收集了大量的文章资料,或者利用课本故事,利用讲事例,表演节目,并制订许多规章制度;也经常找学生谈话,耳提面命,用心良苦,可是到最后,还是觉得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学生不能直接理解用语言阐述的相对于他们而言比较深奥的道理,因此不能在内心中接受。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讲道理要掌握方法,要通过情真意切的生活故事,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状况,创造一种与学生心理上能够形成共鸣的情境与气氛,学生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经历由人及己,进而能够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最好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来讲道理,有的放矢。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醒悟过来。

(二)导之以行,约束其心。

人是环境中的人,是社会中的人。因此,学生会受到所生活的大环境影响,我们要尽量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学习和生活的社会环境,给学生一个理想信念,他们会做的更好,甚至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一定要给学生们一个展现和实现梦想的机会。从人的心理发展的固有规律来看,从一个学生的求学路程来看,初中到高中是一个飞跃式的发展阶段,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正确的指导,可能会成就一个学生考入一个理想的学府,走上自己希冀的道路。因此,引导所谓的“问题”学生,我们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引入情景,使学生设身处地的反思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动之以情,发其深思。

人之初,性本善。因此,学生本身都有一个向善的心,但是他们的人格还没有形成,正是养成的阶段,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正处于一个性格形成期,而且还面对一个多彩缤纷的世界,面临诸多的.诱惑,他们又有一个探索世界的心,因此避免不了常犯错误。但是,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一旦触及了他们的灵魂深处,学生们一定会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能够及时走上正确的道路,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对一个老师而言,一生的教育事业会面对很多的学生问题,而且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努力的工作,在教育的同时,还要巩固已取得的成绩,需要随时随地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时时加以引导。要求班主任处处留意,每天都要及时观察学生的情况,抱有一种爱心和宽容。问题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要点,只要做好了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才不愧于三尺讲台。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应当成为每一个班主任工作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纳入每一个班主任的工作中,这是历史赋予班主任的使命。

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第五篇】

摘要:针对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比例不断上升的问题,高校应从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完善培训机制,规范咨询、治疗程序,建立快速反应危机干预机制等方面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出现心理康问题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施的一调查显示,有4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由于就业、学习和经上的负担而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有10。6%和6。8%的人为心理压力来自“人情冷漠”和“人际关系紧张”。[1]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部分学校和学生认识存在偏差。

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本源是如何测量人的个性差异,更有效地进行差异教学,发挥人的长处,使人与职业更好地匹配,辅助人的生涯规划,让人更完美地生活。目前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已偏离了本源目标,成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手段,通常认为来心理辅导和咨询的,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就等于心理不健康,这似乎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基于这种观点,大部分学生认为有病才去咨询,咨询中心是治病的地方,部分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学生由于害怕周围同学的异样目光,对心理咨询机构也只能敬而远之,他们只能独自查找资料或向身边的同学、朋友求助,而未能向具有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咨询,这极大地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2、心理咨询工作水平亟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要求都很高[2]。在欧美高校,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我国,按照要求,从业人员至少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在很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人员主要有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或“半路出家”,他们大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专业化程度偏低,其心理学、心理咨询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心理咨询所需的有关经验,不能妥善处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心理咨询常常不能令学生满意,自身也感到不能适应心理咨询发展的要求,在心理教育和咨询实践中难以保证良好的效果;其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理解与心理学原则背道而驰,已经开展的心理咨询偏重于教育和指导,心理活动课偏重于形式而书本化,缺乏整体构建,缺少预防性指导,师生关系很难做到相互尊重与平等。从学生的角度看,学校心理咨询的效益是低的,存在来访学生对心理咨询效果和咨询师的业务水平的评价偏低的问题。有些学生满怀希望而来,却失望而去,长此以往,学生将对学校心理咨询失去信赖,对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产生极大地影响。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师资短缺、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队伍不稳定仍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按照国际标准,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500。而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经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证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便成为较突出的问题,制约着心理咨询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3、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力度需要加大。

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知之甚少,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要借助报刊、黑板报、广播、讲座、特别是各学科课堂教学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常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内容、方式和原则等,逐步认识到心理咨询是面向所有学生包括正常健康的学生。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现今,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以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4、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方法有待完善。

通过日常与学生交流中还得出,大多数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方式和效果不甚满意。从理论角度分析,咨询应遵循自愿原则,不能采取强制手段使求询者参与。只有当求询者有强烈的求询愿望和动机,自愿寻求咨询,这样才会主动讲出自己的心理问题,并积极配合,使咨询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完善心理咨询方法,例如对学生中的个性问题可采用面对面的咨询与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及网络咨询结合的方式。如当一些学生面对面难以启齿问题时,书信和电话咨询可以减轻学生内心的紧张和压力。并且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为基本特征的网上咨询就特别适合有求助必要又不愿走进咨询室的学生;我们也可以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焦点问题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因涉及面广,范围大,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新生学习、生活适应,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面试等就可采用团体心理咨询。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一席地位,是由于人们对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到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所以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是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都是针对教育对象中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还是教育的对象和实施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浮在面上,难于深入和扩展,其实效性和发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心理学取向,而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取向。

高校应从构建长效机制、完善工作方法等方面着手,咨询、教学、宣传、科研四管齐下,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效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应在学生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同时,对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年级分专业开设专题心理健康教课程,帮助学生缓解来自生活、学习、情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保健意识。要充分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网络、橱窗、心理教育专刊等媒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宣传普及心健康知识。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在校园文化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开办心理讲座、心理知识竞赛等主题教育,把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转变学生观念,让学明白善于求助也是一种能力,让学生真正形成正确的心理康教育观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教育的'队伍的素质,所以,队伍建设是关键。开展大学生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主要包括:专业咨询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学生干部队伍。专业咨询师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应重视咨询师的培训,提高其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业道德,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有关规和要求,每个心理咨询师达到持证上岗要求。辅导员(班主任)是队伍的中坚力量,通过培训让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知识,学会鉴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严重的精神疾患,这样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可以于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训,在各班级设心理委员,专门负责班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汇报、控制和跟踪,并发挥朋辈心理咨询的作用。

3、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快速危机反应机制。

通过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采用卡特尔pf人格测验、scl290心理健康测验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验(upi)等心理测验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及时找到心理问题的一种快捷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以心理测查为辅助手段形成宣传、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筛查中可能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支持工作。但在利用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研究时,既要注意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整体材料,又要结合系别专业、年级、班级和学生本人特点考虑,清楚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

辅导员通过日常与学生的谈话,走访,了解学生情况,跟踪学生心理发展轨迹及时补充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对学生心理发展情况进行追踪记录,随时报送,新近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档案,以保证及时有效地预防或治疗,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心理健康档案,初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判断,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介绍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专职人员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具体的、有深度的个别帮助,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要真正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院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渠道,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4、加强家庭教育和朋辈教育。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在有了心理困惑时有较多选择“朋友或同学的帮助”而较少的选择“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师解决”。这说明需要进一步强和改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的同时,注意加强家庭教育和朋辈教育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大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培养身心健康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落脚点,高校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切实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佘海舟。试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湖北招生考试,2007(16):59。

[2]王强,狄玉峰。浅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职业时空,2007(15):41。

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第六篇】

摘要: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班主任则是这个基层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者,对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的成长起到引导性作用。

本文针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沟通艺术进行探讨,以期为班级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学班主任;沟通艺术。

如何与小学生沟通、更好地管理好班级,成为每一位小学班主任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能够掌握良好的沟通艺术,无疑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现良好的.班级管理产生积极的作用。

1沟通艺术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所谓的沟通艺术,就是要能够弄清楚小学生想听什么、探寻其想说什么,应以对方感兴趣的方式表达,适时回应、确认理解。

沟通的目的是将自己传递出去的信息和情感能够为对方理解并促成其行动,衡量沟通的品质的基本标准是对方的回应,未能得到对方有效回应的沟通都可以说是无效的沟通。

如何与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成为小学班主任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开展班级管理的前提。

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是100%的责任沟通,沟通责任应彻底归于班主任,而不能苛责小学生,而这正是考验小学班主任能力的地方,只有掌握了沟通艺术,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有效的互动,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

沟通的针对性。

包括对班干部的调查、中等生的调查以及成绩较差、较顽皮学生的调查,如通过约谈班干部来了解班级课堂学习情况,学生在每节课上的表现等。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性格特点,会有不同的想法,应给予足够的尊重,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去了解,促进其健康发展。

沟通的广泛性。

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第七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今的形势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值是越来越高,需要的是复合型全能人才。现代青年不仅要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具有一定的身心承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心理学指出,心理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人的身体素质影响心理状态,又依存于心理素质。

在运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而其身体的发展又依存于心理素质。例如,在接受耐力素质练习时,哪些勇敢而好胜心强的学生,他们具有自觉、顽强的意志品质就容易战胜疲劳取得良好效果,而哪些怕苦怕累、意志品质较差的学生,他们就会提早产生疲劳而坚持不下去,影响练习效果。

、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日趋重要。普通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特殊的教育目的。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启学生的心理潜能为目的。

、特殊的教育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能力培养、气质培养、性格培养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特殊的教育对象。

教育的对象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他们主观意志较强,思想复杂,不易把握,但易沟通,所以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特殊的教育方法。

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说服疏导法、典型榜样法、竞赛评比法、表扬与批评等方法,还可以传授一些心理常识,以及心理辅导与咨询等等,还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准备部分安排有针对性的游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游戏大都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在教学的准备部分,有针对性的安排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利用游戏本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参与意识与协作意识。

教师应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来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的进行身体锻炼,促使他们将体育运动纳入到生活中,从而促进体育的社会化进程,让学生深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能提高人的心理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培养乐观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深远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健康第一”这一观念的宣传教育,利于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因素及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利用中长跑的“极点”现象,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利用健美操的美感、节奏、力量感及韵律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

、鼓励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能够融洽人际关系,沟通心灵,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友好协作等良好品质,而且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计划和教材,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态度;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与培养他们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适当布置课外体育活动作业,并帮助和引导他们自己制定锻炼计划,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教师在课中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沉稳的情绪,还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和抗外界干扰能力,防止烦躁、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掌握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和体育运动中得情感表现,并分析其成因和处理方法,帮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体育运动。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对学生公正评价,同时教师要精心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注意教学的艺术性、技巧性,增加情感投入,缩短心理距离,多与学生加强交流。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学校体育学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第八篇】

就我国教育体制来看,中职教育在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中职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企业、为社会输送高技术含量的专业人才。其教学效率的高低与社会、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专业过硬、技术过强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是中职院校办学的教学目标。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公,其学习主体地位被社会肯定,受到广大教育者的推崇,而只重视技能培训的传统中职教育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学生心理问题逐渐突显,因此,调整传统的教学观念至关重要。

一、探究学生心理现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规律。

就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来讲,大多14~16岁,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这是他们性格、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正确、科学地引导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就现今中职院校的学生来看,大多为90后,这个阶段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被家长溺爱,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精神、吃苦精神。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在人际交往中,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偏激,情绪波动较大,不能正常、和谐地与同学相处,甚至有极端的行为、动作;在生活中,一些学生对处理自身事物、个人生活感到困难,甚至生活难以自理;在学习中,个别学生学习能力低下,没有学习方法,甚至有时产生厌学心理、排斥心理。这一系列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都充分说明了学生在学习状况中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状态。因此,探究学生心理状态,研究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体育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锻炼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体育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加大对学生个体的关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锻炼,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阻止,防患于未然,当面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时,教师要设法通过科学、有理、赋予人情味的方法悉心进行引导,所以,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1.设置民主的教学平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是一种感性的情感动物,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相互之间的态度,你对别人好,别人就能对你好,而这种处事道理对教育教学也同样适用。当教师在教学、生活中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脸,嫌弃后进生喜爱优生,处理问题带有严重的感情色彩,这样就会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把学生推向教师的对立面,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当学生在面对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时,产生不良情绪,就不会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最终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要通过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差异性,尽量弥补学生之间的差距等方式来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2.通过教学引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而报考这类学校的,很少部分是因为真正喜欢这门技能才就读的,这可以显示出他们基础知识、学习行为习惯不是很好,再加上他们大多是14~16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严重,因此,反映出中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普遍不高。中职体育教学是中职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中职体育教育在所有的教学课程中,最受学生的青睐,原因在于它与学生的生活最为接近,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减小学习压力,发泄自身的不良情绪,同时体育活动也是增进学生友谊,休闲娱乐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这种教学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并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3.借助赏识教育,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案。

科学、全面的评价系统构建对整个中职体育课堂都有着积极意义,它能够促进教师、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认识。教师在评价时,要善于借助赏识教育,面对学生时,能多鼓励、多激励,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从而呵护学生的自主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百益无害的。

总之,在面对当代的中职生时,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把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学课题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循循善诱,积极为中职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答途径,让学生能在科学的教学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第九篇】

摘要: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当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不是很成熟,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受到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不断探索中深入发展。本文从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能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深入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当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不是很成熟,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受到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不断探索中深入发展。本文从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能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深入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带头的作用,为全面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时开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时开展着变化,新的时期对教育有了新的请求,因而,我们要积极停止教育方面的变革,以顺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请求。二十一世纪是高速开展的时期,在鼎力开展经济和科技的时分,需求大量的人才,小学阶段是建造一个人最根本价值观世界观等的时期,是关系到学生心理安康的重要阶段,为了顺应时期开展的请求,我们需求注重人才的培育和教育,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心理安康教育。下面,我们就剖析小学生心理教育中的问题和相应的处理计划。

一、小学生容易存在的心理问题。

每个人在生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安康教育不容无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案例通知我们:在开端树立世界观价值观的小学阶段,心理安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当小学生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分,特别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教员可以及时的予以指导,教诲学生用正确的心理和心态去面对问题,防止走极端、防止学生变得低沉。

学生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因而,在学生生长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就学生遇到的学习方面的问题停止讨论。有专家研讨标明,学习是一项比拟复杂的脑力活动,因而,在小学华诞常的学习中,采用的是游戏和活动互相转化的方式停止学习,在转化的过程中,以学习为主,但是学习的内容比拟多,包括考试等,太多的内容,学生就难以对付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自信心缺乏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安康形成一定的影响,容易惹起学生的焦虑。如今,小学生的任务比拟繁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希冀和请求等比拟高,学生的心理睬产生比拟大的压力。所以当学习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分,学生就变得七上八下,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留意力不能集中,以至养成一些坏的习气,总的来说,由于小学生承当了太多的学习压力,形成了思想上比拟繁重的包袱,容易构成心理安康问题,需求惹起家长和教员的注重。

如今,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最看重的仍然是学生的成果。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承当了比拟大的压力,最为明显的是很大一局部的学生都有考试焦虑症。同时随着年岁的不时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压力就越来越大,过重的心理压力给学生带来了比拟大的担负,招致学生呈现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比方一些神经衰弱、抑郁、失眠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的生长。

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在平常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小学生眼中,教师有着高高在上的位置,再进入小学之前,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最为密切,进入小学之后,教员成为小学生的“第二任家长”,教员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教员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素养,会被学生直接模拟,假如教员不可以做好表率,那么学生也会有样学样,在生长中失去分辨是非的才能。

在对学生停止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只要从学校中增强对学生的培育和教育,同时,还要把家庭教育归入到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体系中。在对学生停止安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需求经常停止沟通,构建学生的心理安康的教育系统。在构建学生安康体系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师需求和家长不时停止谐和、互补。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珍贵的教育资源,同时,对学生的安康生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因而,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把两者有机分离在一同,然后依据学生的实践状况制定学生开展和管理的方案。

同时,我们需求还需求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让教师参与一些培训等,进步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才能。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控制本人的坏脾气,减少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同时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亲密留意学生的状态,当发现学生呈现心理方面问题的苗头时,可以及时做引导,与学生谈心、沟通,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的知心人,防止学生形成心理问题。

三、结语。

新的时期,对学生有了新的请求。我们需求从不同的方面增强对小学生心理的教育,构建学生的心理安康教育体系。因而,作为教师,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多积聚一些经历,并且把一些好的经历和办法应用到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去,对学生停止教育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才能也有很大的进步,促进我国教育程度的整体进步。

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第十篇】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整个社会的发展处于转型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是社会变化及变化所带给人们的要求,这一系列要求的达成,无一不建立在人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人的身与心、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然而,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却远远落后于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是否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人们或许还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流行一时的“智商”一词,那时候的人们把“智商”看作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有人说“知识决定命运”。但近年来,心理学研究发现: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相反,一些智力并不出众的人,他们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不怕苦、不怕挫折、谦虚谨慎、奋发努力、结果倒是干成了事业,让那些聪明人“甘拜下风”。这些研究充分显示了人的心理素质在一些人的成功中所占的分量。

前不久,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接连自杀事件,究其缘由,都是因为这些人在年少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当面对各方面压力时,无法自我调节和控制,心理抵抗力差,最终酿成恶果。如果每所学校都把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落实,都能做到尊重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地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心理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会相当大的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据调查研究和检测,目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自我中心、任性、忍受性低、孤僻、不合群等现象较为普遍,心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达到27%和24%;在中学生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比例在人际关系六项调查指标中都排一、二位。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整个社会的发展处于转型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是社会变化及变化所带给人们的要求,这一系列要求的达成,无一不建立在人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人的身与心、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然而,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却远远落后于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是否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人们或许还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流行一时的“智商”一词,那时候的人们把“智商”看作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有人说“知识决定命运”。但近年来,心理学研究发现: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相反,一些智力并不出众的人,他们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不怕苦、不怕挫折、谦虚谨慎、奋发努力、结果倒是干成了事业,让那些聪明人“甘拜下风”。这些研究充分显示了人的心理素质在一些人的成功中所占的分量。

前不久,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接连自杀事件,究其缘由,都是因为这些人在年少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当面对各方面压力时,无法自我调节和控制,心理抵抗力差,最终酿成恶果。如果每所学校都把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落实,都能做到尊重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地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心理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会相当大的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据调查研究和检测,目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自我中心、任性、忍受性低、孤僻、不合群等现象较为普遍,心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达到27%和24%;在中学生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比例在人际关系六项调查指标中都排一、二位。

虽然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许多地区,心理教育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薄,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于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中学生的认知评价水平较差,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于正确对待,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

近年来,中学生因心理问题而离家出走,自杀,违法犯罪等事件的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我国青少年犯罪被判刑达70086人,比上19。1%,至20平均每年上升14。18%。青少年犯罪已同环境污染和吸毒贩毒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

那么,学校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上所起的作用极其重要,不容忽视。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了日程化的位置。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针对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做为学校,我认为应从下面四个方面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注意力的规律,就可以较好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较好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认识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

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学校应加强对中学生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

48 1406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