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艺术特色美术学论文范例【参考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中国画的艺术特色美术学论文范例【参考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画的艺术特色美术学论文范文【第一篇】

从那些优秀的国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绘画是十分重视空白表现的,中国画并不同西方绘画那样用颜色把所有的空间都填满,而是在画面中留有足够的空白。以下就是。

所谓的这些空白,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象征性地指某些事物,它可以指水面、天空、烟霞、云雾等等,只是没有用笔墨将它们的形状具体地描绘出来。画面中虽然缺少了这些实景的描绘,但那种云烟缭绕、雾霭蒙蒙的虚幻美却带给了人们更加强烈地心灵震撼。由此可见,留有空白,对构图和情景塑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最善长截景式构图,他在画面中常对一些复杂的自然景象进行高度概括,剪裁大胆,取舍也非常得当。他在画面上常表现出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的局部,其他的自然景物大多都省略不画。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望直下而不见其脚,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景也。”在这种边角之景的画面中,留有大面积的空白来凸显他所描绘的实景,实景与空白处的对比使画面的意境也更为深远。正如他的代表作:《寒江独钓图》,由于画家的精心安排,画面中空白的运用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老翁的孤独与寂寞,使整幅画面笼罩在萧条、孤冷的氛围中,使画面的意境与题目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这幅作品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空白的存在可以更好地突出你所要表达的主体。

回想一下我们欣赏过的西洋画,它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它所呈现给我们的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写实,西洋画的整幅画面都被色彩填满,描绘的景物也是所取范围之内的实景,西方绘画的这一特点与他们思想理念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们对“虚”和“实”的理解就是:“虚”就是虚,是完完全全的虚;“实”就是实,是实实在在的实。而中国太极思想认识的“实”不是绝对的实,“虚”也不是绝对的虚,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从这一理念认识的不同就可看出,中西绘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绘画体系。中国画注重画面要有虚实,这样才有意境,这也是受我们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影响。画面中的实处与虚处相互呼应相互结合,方显笔墨的婉转与灵动,此时的虚处早已不是单纯的空白,而是实处。画面中有被遮挡的部分虽然没有显现出来但并不是说不存在,而是跟显现出的部分一样内容丰富,与实处的笔墨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一直都在追求意境的传达,而最能体现画面意境的应当就是虚实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画的艺术特色美术学论文范文【第二篇】

线是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能够勾勒出客观物象的形体和质感,在中国画艺术中,线可以表现运动,表现形态,更能体现艺术家的生命意识,而后成为艺术家表达情思和艺术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线是艺术家抒发情感的载体。相比较线在中国山水画和和花鸟画中的地位而言,线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意义更加深远。

线,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方式,线,不仅可以表现人物的外形特征,同时也可以表达画家的内在心灵。石壶先生说:“画有两种境界,一是‘画’,一是‘写’,‘画’是描写,‘写’是表现,写胸中逸气”。艺术家根据自己对客观物象的感受,将个人感受通过不同的线条表现出来:曲线流畅自如,直线劲拔刚直…心之使然,线成为艺术家心情的轨迹,在这一过程中,线的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以线造型

西方绘画主要强调画面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中国传统绘画则较多强调以线造型,通过线条的提按、轻重缓急、欲扬顿挫,来传达形象的虚实关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具有多重的审美指向意义,而其审美意义的实现也需要线的造型性特征来实现,因此,运用线的造型性,通过不同形象和样式的线来塑造形象,便成为传统绘画独有的特殊言说方式。

从中国现存可见的最早的帛画作品《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龙凤帛画》来看,以线造型的表现方式在中国传统绘画形成之初就已初见端倪,画中仅以线勾勒来描绘人物形象,画法古朴,造型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风格,线条劲挺优美流畅,在表现人物神态上具有重要作用。至唐代,吴道子将线条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独创的“莼菜条”,能体现出人物的卷褶飘带,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被称为“吴带当风”,线条以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绢素,强调的是线条的独立功能,线条成为塑造形象的首要因素。

2.以线传神

中国传统绘画中注重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必然使传统绘画注重对神韵的表达,注重对人物情感世界的揣摩和精神风貌的展示。 “一幅画不但要描写外形,而且要表现出内在神情,……然后把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世界表现出来”。“神”和“形”作为一对对立的美学范畴,提到“神”,必然关乎“形”,然而“形”是可视的,艺术家在观察客观物象时首先看到的就是可视的外形,而“神”是看不见的,是形而上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意象表达。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对物象的观察和提炼,借助形体的线条来表现生命本体的力量。

据记载,顾恺之“画人曾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其运用线条的方法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精神内容,然后吸取了张芝的一笔草书的用笔方法,“其用线遒劲连绵,线条自然流畅,富有节奏感,如‘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可见艺术家已清楚地感觉到,客观物象眼睛的描绘,对人物性格特征的表现具有重要作用。客观物象的内在世界和精神面貌,总是要通过可视的外形特征表现出来,其精神世界的表现依托于外形,而形依附于神,神通过形来传达,二者缺一不可。

3.以线缘情

情,是艺术家的情感所在,是艺术家的情思。线条作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主要表现方式,作为艺术家情感的创造物,能够表现出艺术创作者的人生观和情感意趣,是一种精神的产物。由于艺术家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生活体验和阅历,这就势必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感受和自我生活体验导向朦胧之境。

由于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的成长环境和阅历,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也不尽相同,所以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艺术家的个性所在,线条作为一种绘画表现方式,它不仅能表现艺术家对客观物象的感受,而且能表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著名画家吕凤子说:“凡是属于愉快情感的线条,总是一往流利…凡是属于表现不愉快情感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一种艰涩状态”艺术家的性格绝大部分可以决定线条的韵味表达,有怎样的性格,也会有相应线条的表达。即使同一个人,在他的各个人生阶段,经历不一样,便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克莱夫·贝尔曾在《艺术》中提到,色彩和线条在人的主观意识下形成一定的形式组合,而后引起人们的视觉美感,这种美感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线条的形式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组合,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于其融入了社会中的一些自然形式美,诚然,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线”经过艺术家的再创造后,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意味形式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性

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作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所属的时代的精神”所以,当我们研究传统绘画中线的特性时,有必要将它与所属的时代氛围相联系,在不同的时代中,去研究线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它所反映出来的特有的时代面貌。

线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载体,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从最早出现在岩画上的稚拙的线条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优美的几何纹饰,已经能够看到线条的发展变化,线条的主观性和装饰性表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到春秋战国时期,帛画上的线条简约、流利、挺拔、飘逸,表现出一种神秘和浪漫的气息;梁楷以减笔描绘形象,用笔洒脱,形象传神;吴昌硕的绘画线条质朴生辣、色彩浓郁、情趣盎然,他将金石和篆书的书法笔意融入绘画之中,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由幼稚到逐渐成熟,由粗糙到精致细腻,而伴随这一变化发展的是艺术家的阅历和主观情感的不断升华过程。

2.形式性

中国传统绘画十分注重对形式的表现,形式是指绘画语言、工具等的有规律的组合,绘画形式不是单一的排列组合,而是经过多方面推敲,反复揣摩出的最具表现力的形象。每个艺术家都要创造形式来表现他的思想,中国传统绘画并不刻意描绘物象的真实性,而是通过线的有规律的组合来流露情感,线条的形式美则主要通过线的粗细、长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特征,通过节奏的体现来表达人物特有的状态和情绪。

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画面中有 300 多位神像,场面宏大,人物组织有条不紊,线条紧密相见而又富有变化。线条采用圆润浑厚的中锋用笔,运用铁线描、兰叶描和游丝描,其线条富有节奏感,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线条的形式美不仅体现在线的轻重、疏密、曲直的变化上,而且在用笔的力度也表现的十分明显,笔力是指用笔的轻重、刚柔,力度不同,线条在纸上呈现出的效果也不一样,例如顾恺之在画面中所运用的“游丝描”,我们感受到的是轻盈婉转的美,而吴道子在画面中所运用的“莼菜描”,我们感受到的是圆润飘逸的美。

3.装饰性

纵观自古至今线在中国画中的审美功能,线首先具有装饰性美感,满足观者视觉上的需要,将线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来评析欣赏,线自然而然就具有了装饰功能。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审美功能,早在原始时期中国的岩画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线,细腻的、粗犷的、稚拙的线条体现出人们当时的审美倾向,对原始动物形象的模仿,算是最早的具有装饰美的线。线的装饰性的成熟时期应是陶器几何纹饰,新石器时期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内壁上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人物形象由粗细变化不同的线条组成,表现当时人们在河边舞蹈的形象,动作整体和谐、动态鲜明,装饰性极强,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审美倾向。到了两周青铜器纹饰,线的装饰效果越来越明显,此外在丝绸、兵器、漆器、玉器等艺术形式中,线条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实用到审美,线的装饰性无处不在。

4.韵律性

线条的节奏韵律能够体现出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节奏感,中国传统绘画是由各种线条组成的艺术,“线”的韵律美主要是由毛笔的轻重缓急体现出的节奏感,洋洋洒洒,将艺术家的情思倾注于笔墨间,组成形象丰富,错落有致的如生命般舞蹈的线条。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此图描绘的是洛神及曹植之间的爱情故事,线条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画面上产生一种有节奏的流动感,顾恺之运用线条的粗细、刚柔、疏密、轻重等变化来描绘形象,赋予其活力,传达其意志。究其原因,出现如此富有生命和韵律感的线条,是有一定的社会因素的,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富自由和解放的时代,受当时审美思潮的影响,顾恺之的绘画也呈现出极度的飘逸和自由,其线条不仅描绘出人物的形体、结构、质感、量感和运动变化,而且注重人物神情的表达。

中国画用线造型的艺术可谓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日,线作为表现物象的基本方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线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内涵,以其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将艺术家的情感溶于笔墨之中,同时将自身的作用和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当下研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后生之辈,我们一方面要汲取民族传统的精华,领略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又要传达出心灵的真实感受,以现代人的心情和观念,传达出当代人的时代精神,对线条的表现潜力和艺术活力深入挖掘,构造出能诉说心灵独白的语言系统和具有现代意味的意象世界。

中国画的艺术特色美术学论文范文【第三篇】

线是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能够勾勒出客观物象的形体和质感,在中国画艺术中,线可以表现运动,表现形态,更能体现艺术家的生命意识,而后成为艺术家表达情思和艺术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线是艺术家抒发情感的载体。相比较线在中国山水画和和花鸟画中的地位而言,线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意义更加深远。

线,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方式,线,不仅可以表现人物的外形特征,同时也可以表达画家的内在心灵。石壶先生说:“画有两种境界,一是‘画’,一是‘写’,‘画’是描写,‘写’是表现,写胸中逸气”。艺术家根据自己对客观物象的感受,将个人感受通过不同的线条表现出来:曲线流畅自如,直线劲拔刚直…心之使然,线成为艺术家心情的轨迹,在这一过程中,线的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以线造型

西方绘画主要强调画面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中国传统绘画则较多强调以线造型,通过线条的提按、轻重缓急、欲扬顿挫,来传达形象的虚实关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具有多重的审美指向意义,而其审美意义的实现也需要线的造型性特征来实现,因此,运用线的造型性,通过不同形象和样式的线来塑造形象,便成为传统绘画独有的特殊言说方式。

从中国现存可见的最早的帛画作品《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龙凤帛画》来看,以线造型的表现方式在中国传统绘画形成之初就已初见端倪,画中仅以线勾勒来描绘人物形象,画法古朴,造型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风格,线条劲挺优美流畅,在表现人物神态上具有重要作用。至唐代,吴道子将线条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独创的“莼菜条”,能体现出人物的卷褶飘带,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被称为“吴带当风”,线条以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绢素,强调的是线条的独立功能,线条成为塑造形象的首要因素。

2.以线传神

中国传统绘画中注重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必然使传统绘画注重对神韵的表达,注重对人物情感世界的揣摩和精神风貌的展示。 “一幅画不但要描写外形,而且要表现出内在神情,……然后把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世界表现出来”。“神”和“形”作为一对对立的美学范畴,提到“神”,必然关乎“形”,然而“形”是可视的,艺术家在观察客观物象时首先看到的就是可视的外形,而“神”是看不见的,是形而上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意象表达。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对物象的观察和提炼,借助形体的线条来表现生命本体的力量。

据记载,顾恺之“画人曾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其运用线条的方法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精神内容,然后吸取了张芝的一笔草书的用笔方法,“其用线遒劲连绵,线条自然流畅,富有节奏感,如‘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可见艺术家已清楚地感觉到,客观物象眼睛的描绘,对人物性格特征的表现具有重要作用。客观物象的内在世界和精神面貌,总是要通过可视的外形特征表现出来,其精神世界的表现依托于外形,而形依附于神,神通过形来传达,二者缺一不可。

3.以线缘情

情,是艺术家的情感所在,是艺术家的情思。线条作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主要表现方式,作为艺术家情感的创造物,能够表现出艺术创作者的人生观和情感意趣,是一种精神的产物。由于艺术家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生活体验和阅历,这就势必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感受和自我生活体验导向朦胧之境。

由于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的成长环境和阅历,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也不尽相同,所以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艺术家的个性所在,线条作为一种绘画表现方式,它不仅能表现艺术家对客观物象的感受,而且能表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著名画家吕凤子说:“凡是属于愉快情感的线条,总是一往流利…凡是属于表现不愉快情感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一种艰涩状态”艺术家的性格绝大部分可以决定线条的韵味表达,有怎样的性格,也会有相应线条的表达。即使同一个人,在他的各个人生阶段,经历不一样,便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克莱夫·贝尔曾在《艺术》中提到,色彩和线条在人的主观意识下形成一定的形式组合,而后引起人们的视觉美感,这种美感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线条的形式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组合,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于其融入了社会中的一些自然形式美,诚然,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线”经过艺术家的再创造后,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意味形式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性

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作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所属的时代的精神”所以,当我们研究传统绘画中线的特性时,有必要将它与所属的时代氛围相联系,在不同的时代中,去研究线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它所反映出来的特有的时代面貌。

线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载体,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从最早出现在岩画上的稚拙的线条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优美的几何纹饰,已经能够看到线条的发展变化,线条的主观性和装饰性表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到春秋战国时期,帛画上的线条简约、流利、挺拔、飘逸,表现出一种神秘和浪漫的气息;梁楷以减笔描绘形象,用笔洒脱,形象传神;吴昌硕的绘画线条质朴生辣、色彩浓郁、情趣盎然,他将金石和篆书的书法笔意融入绘画之中,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由幼稚到逐渐成熟,由粗糙到精致细腻,而伴随这一变化发展的是艺术家的阅历和主观情感的不断升华过程。

2.形式性

中国传统绘画十分注重对形式的表现,形式是指绘画语言、工具等的有规律的组合,绘画形式不是单一的排列组合,而是经过多方面推敲,反复揣摩出的最具表现力的形象。每个艺术家都要创造形式来表现他的思想,中国传统绘画并不刻意描绘物象的真实性,而是通过线的有规律的组合来流露情感,线条的形式美则主要通过线的粗细、长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特征,通过节奏的体现来表达人物特有的状态和情绪。

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画面中有 300 多位神像,场面宏大,人物组织有条不紊,线条紧密相见而又富有变化。线条采用圆润浑厚的中锋用笔,运用铁线描、兰叶描和游丝描,其线条富有节奏感,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线条的形式美不仅体现在线的轻重、疏密、曲直的变化上,而且在用笔的力度也表现的十分明显,笔力是指用笔的轻重、刚柔,力度不同,线条在纸上呈现出的效果也不一样,例如顾恺之在画面中所运用的“游丝描”,我们感受到的是轻盈婉转的美,而吴道子在画面中所运用的“莼菜描”,我们感受到的是圆润飘逸的美。

3.装饰性

纵观自古至今线在中国画中的审美功能,线首先具有装饰性美感,满足观者视觉上的需要,将线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来评析欣赏,线自然而然就具有了装饰功能。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审美功能,早在原始时期中国的岩画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线,细腻的、粗犷的`、稚拙的线条体现出人们当时的审美倾向,对原始动物形象的模仿,算是最早的具有装饰美的线。线的装饰性的成熟时期应是陶器几何纹饰,新石器时期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内壁上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人物形象由粗细变化不同的线条组成,表现当时人们在河边舞蹈的形象,动作整体和谐、动态鲜明,装饰性极强,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审美倾向。到了两周青铜器纹饰,线的装饰效果越来越明显,此外在丝绸、兵器、漆器、玉器等艺术形式中,线条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实用到审美,线的装饰性无处不在。

4.韵律性

线条的节奏韵律能够体现出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节奏感,中国传统绘画是由各种线条组成的艺术,“线”的韵律美主要是由毛笔的轻重缓急体现出的节奏感,洋洋洒洒,将艺术家的情思倾注于笔墨间,组成形象丰富,错落有致的如生命般舞蹈的线条。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此图描绘的是洛神及曹植之间的情故事,线条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画面上产生一种有节奏的流动感,顾恺之运用线条的粗细、刚柔、疏密、轻重等变化来描绘形象,赋予其活力,传达其意志。究其原因,出现如此富有生命和韵律感的线条,是有一定的社会因素的,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富自由和解放的时代,受当时审美思潮的影响,顾恺之的绘画也呈现出极度的飘逸和自由,其线条不仅描绘出人物的形体、结构、质感、量感和运动变化,而且注重人物神情的表达。

中国画用线造型的艺术可谓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日,线作为表现物象的基本方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线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内涵,以其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将艺术家的情感溶于笔墨之中,同时将自身的作用和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当下研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后生之辈,我们一方面要汲取民族传统的精华,领略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又要传达出心灵的真实感受,以现代人的心情和观念,传达出当代人的时代精神,对线条的表现潜力和艺术活力深入挖掘,构造出能诉说心灵独白的语言系统和具有现代意味的意象世界。

中国画的艺术特色美术学论文范文【第四篇】

中国画一路走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思潮和风格的碰撞、交融。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这样的时代风潮,我们“80后”该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一批人处在中国画发展的特殊时期的特殊地带,是值得给予关注的一个群体。

由于“80后”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高校中国画系的教育也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高等教育给了我们规范、模式、感受、基础等一系列的东西,但同时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高考的美术专业考试中,考试的项目基本上只有素描、色彩、速写,而报考中国画的考生却并未被要求加试任何与中国画专业特色相关的科目,这似乎有些让人感到不解和尴尬,这无疑是忽略了中国画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所在。人们可以问:学好了西方绘画就一定能学好中国画吗?或许有些人说可以,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了这个时代里占有极大市场的对于中国画的审美取向和评判标准。另一个事实是,随着西方造型艺术影响的扩大,在现今的高校中国画系里普遍注重基础造型等等技法的训练,而此处的基础技法训练大都以西方绘画中的训练方法为主,对于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历史、文化修养却少有提及。

中国画处在一个不稳定不成熟的时期,教育体系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但是正如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发生发展条件。传统的中国画一直都维护笔墨的尊严,坚守着似与不似之间的那块领地。而它就是凭借着它的“传统”特性,独树一帜,不成为其它艺术的附庸。当然,历史也是在不断进步中的,发展和创新是必然的。毋庸质疑,不充分地了解传统是不可能有创新的,即使你是一个“反传统”,如果不熟读传统,就是落入前人彀中,也浑然不觉。

而“80后”和中国画的现状一样,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所以我们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总有很多困惑和不安情绪,致使很多人困在其中无法抉择,这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一些人的发展。但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在这样一种背景和前提下,恰恰是我们发挥自身创造力的时候,因为这个时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发挥空间,鼓励我们出新出奇。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绝不可以忽略传统,几千年来中国画界的先辈们的技巧总结,是历史、体会,更是方法论,是中国画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不了解传统的人如何了解中国画的本质,不了解旧的人又何谈新,何谈创新呢?传统还警示我们:学画要先学会做人,其人品高,画品自然高洁。学画还要重视学识的.积累,文史哲兼修,深厚的学养必然会浸润他的画风。这是经验,是劝导,使我们不至于误入歧途。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视传统为大敌,深怕掉进传统的泥潭无法出来,所以在还没完全走进去时就急着出来,这造成了一种普遍浮躁的恶性循环,使得很多的人已经不愿意,甚至不敢走进传统,而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却比比皆是。这不禁让我们觉得,与其养成这样的陋习,还不如“归去”。从传统中打出来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不沉入传统却无创造可言。虽然这条路充满荆棘,、需要我们具有超乎常人的执着和努力,要有丰厚的学养和无数的创作实践的积累,当然还要有足够的聪明和才智。

“80后”的进退既关乎到中国画艺术在转型期的进展,也关系到我们自身的艺术之路,当然这条路需要我们自己去走,在这条大道上各显神通,而我们在当代中国画的情境下,如何认清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自己将要为之奋斗一生的道路是一个很深刻也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中国画的艺术特色美术学论文范文【第五篇】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得全新的视觉经验,中国画的笔墨语言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中国画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造型,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民族艺术文化特质,是西洋绘画中所没有的。应从意境来看待画家的作品底蕴。

如何扭转当今中国画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和浅薄?如何来看待中国画的底蕴。中国画的文化品格,是由中华民族文化在其起源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所规定的。数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国文化史,造成了中国绘画举世无双的稳定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品格,又都是丰富而不是背离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而且石涛是我国清代著名画家和画论家,用他的语录可以推出现代中国画的发展。现在选择三个方面略作分析。

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互为表里的。中国国画是流传千古,中国的国粹。“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它的思想根基源于中国的道、儒、释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画去探寻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反过来用中国哲学思想、宗教文化的理念与思维去透析中国画,进而发现其中的外在与内在关联。

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不强调自然界对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肖似真物,而更多的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使作品达到形象兼备,遵循“立象以尽意”的原则。

如何使作品达到形象兼备,“立象以尽意”呢?一般而言,这与国画家们的品格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向西画靠拢,西方文化的痕迹已经让许多中国画的味道变得越来越“新”,也让人感到怪怪的,新鲜形态之下,难识其审美意象之所在。不由得思衬:这样中国画就走向了现代?这样的中国画就有现代品格?失去精神内在的形式只能是短暂的时尚躯壳,它难以长期延续地进入文化品格高度。因此,必须从中国画的文化品格中去认识、光大中国画艺术应有的精神之脉,形成自然而然于现代文化之列的和合之态。如果把握不当,则有可能从根本上遮蔽掉中国画主体精神所应有的文化品格要求。

一些诗歌寄寓了对人世丑恶现象软弱曲从、毫无骨气的社会风习的嘲讽,拓宽画境意趣,点出画面蕴含的主题,反映世态炎凉对世人心灵的扭曲。把这种夸张变形的嘲讽图深化为对世风日下、人心堕落的挽叹与痛惜。 中国书画“成教化、助人伦”的渊源与“文以载道”的文学(包括诗词)功用相同,用张彦远之语阐释便是“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

无论变形夸张的“三驼”人物画,还是花鸟写意的芭蕉大鹅,更有泼墨写意的墨葡萄,抑或境界优美的山水田园画,都是诗情画意的杰作。中国画多是诗化了的画境,心与物冥,内心感悟的笔墨体现。这些作品,描述心智,富涵诗情,多激情,带有强烈的感染力。

西方油画,多以记录的形式,对物写生,以毕真为尚,重色彩对比,形成一套严谨、科学的画学理论,而国画则注重内涵的文化理念,它的底蕴是诗化的。所以说一首好诗,往往借助意象,笔探幽微,蕴含着渺远的物外之情,意外之意。好的画作,也应如是。作为一名中国画家,应该潜下心来,求索绘画的优良传统,讲究些气韵笔墨景思类的义理,厚积底蕴。

从以上分析可见,石涛话录中关于继承与发展的独到见解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中国画底蕴,是对后学的一种醒示。对现代国画语言的转型仍然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审美价值较之传统农业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物质的高度发展,绘画领域中出现了用水彩颜料画中国画或用素描的方法表现中国画及用其它材质、技法表现中国画的探索和研究,其它造型艺术学科的知识已然渗透到了中国画中,使国画的表现语言可以寻找到具有现代性的其它材质作为表现的媒介。在现代,笔墨的内涵被扩大了,但仍用笔墨代指绘画的表现语言。笔墨只不过是山川形质的修饰,根据事物形体的生长规律,其他材料也可以把这个物体的形象书写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式的`审美思想始终是中国画笔墨书写的核心,画面的形式通过笔墨具体呈现出来的,笔墨的安排和限定随形式而生发。笔墨对事物形象的组织要以实物为参照并对审美客体进行描写,在表现审美客体时具有极大的个性化的选择性和发挥性,每位画家用笔墨应对现实生活时都有一个可发挥的空间。

从以上分析可见,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如果连中国画都要去迎合西方人的品评标准,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由此也证明了对民族文化缺少深刻的了解和体悟。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只有坚持这种认识并指导艺术实践,我们的中国画创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1]郎绍君.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潘运告.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4]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8 2940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