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汇总4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第一篇】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最近,有幸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书,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深深的被华老师幽默生动的语言所吸引,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他的学生太幸福了,在他的课堂上不用担心学不好,只怕学不够,学生学的仿佛停不下来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这样的教学让我感受颇深。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好的数学课必须是让学生感兴趣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发现了某一兴趣,坚持做远比培养别的兴趣简单的多,舒服的多。作为一名老师,要想真正让学生在这短暂的40分钟内不走神的听你讲课,那就必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在华老师的课上,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乐趣之中。

其次,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那些近乎完美的课不见得是好课,甚至是淡而无味的课。而真正有味道的却是那些有差错的课。华老师的课确实由于融错而精彩,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这些差错,从差错中悟出道理,有所收获,使一节课变得有味道。

然后,好的数学课是引发人思考的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需要思考。好的教学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跳起来摘果子”才更有味道。要使课堂教学富于思考意义,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有助于思考的空间。

最后,好的数学课是自然流露的课。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有计划,有预设,但实际的教学应当是自然地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不断调适和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绝不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语言叙述出来,而是教师对现场情况作出判断后,根据自己实践性知识和学生的具体表现所作出的自然的反应。这种自然的流露既不能脱离教学的总体目标,也要与现场的情境、进程形成互动,它是一种教学机智、一种合理的教学决策,是老师实践性知识的集中表现。

这真是一本能让你读了一遍还想再多读几遍的好书,读这本书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学是有生命力的,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让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第二篇】

这个暑假,我认真研读了特级教师华应龙著作的《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华老师非常注重“技能教学”,研读此书仿佛亲历现场一般,受益匪浅。这让我想到一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以华应龙老师“角的度量”为例:

为了创设一个做数学的环境,老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探究、质疑、推测的学习氛围。在这一环境中,学生被邀请来做数学,问题由老师或学生自己提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地寻找解决的方法,而知识和技能作为做数学的一个结果被自然而然地掌握。华老师思考了“量角的本质是什么”——重合,从而找到了一个邀请学生来做数学的切入口,如果学生在量角器上清晰地找到角了,进而能在纸制量角器上画角,量角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交流这些角中有没有不同的角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接触到了什么叫“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度的角、度数的写法等,特别是对于内外圈刻度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

整本书的12节课中,华老师每一节课的设计,从情境的引入、教具的选择,到新知的传授方法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都有谨慎的思考,看得出来他倾注了无限的精力……

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华老师的那种境界,但我们可以像华老师那样勤奋,时刻在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努力!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第三篇】

刚拿到这本书,觉得它名字平平,而且副标题写的是“华应龙课堂实录”,我想,这有什么好看的呢?不过就是一些稍微提炼了的教学案例嘛,定是枯燥得很,迫于工作室布置的阅读任务,硬着头皮翻开来,竟然看到两位大咖:国家督学成尚荣、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马云鹏均为之作序,且给予这本书高度的评价,有点意外,开始有点期待了。待我打开里面1篇篇案例,竟为之欲罢不能,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拍案叫绝:数学,原来可以这样教!

技能教学,道法自然

在小学阶段,有很多操作性的技能课,操作性的技能课需要让学生探究吗?华老师的《角的度量》一课给出了很好的示范。

回顾自己以前教《角的度量》时,会传授给学生量角的技巧:点对点,线对边,读数要看另一边;二合一看,但学生往往不得要领。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不少学生还是不会量角,量角器都不知道怎么摆放。为什么呢?这种抽象的概括,看似简洁,颇得要领,其实这是我们成人的偏好,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抽象的词语反而阻碍了学生自由的“呼吸”。

然而,这个学期,当我照着华老师的思路,重新对课堂进行梳理,学生都会量角了,还理解了量角的本质。“量角其实就是在量角器上找和要量的角一样大的角”,一语点破量角的本质。我们来看看课堂的精彩瞬间:

1、导入,源于生活

教师精心设计三个不同倾斜度的滑梯情境导入新课,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体现出角的大小作用,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角的大小是影响下滑速度(刺激程度)的重要因素,滑梯的角多大才合适呢?激发学生学习量角的欲望。

2、量角,放手探索

我们之前的教学,多是先认识量角器,然后微课或者教师示范量角的方法,再让学生尝试量角,最后得出结论。然而这一课,华老师是直接下发一个角,直接就让学生测量。

学生一般会出现这种量法,因为我们之前测量长度就是从头开始的。老师没有直接否认这种方法,而让学生自己说出想法,展开思辨,自然地引入到对量角器的认识,找量角器上的角,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四次画出量角器上不同角度的角,使学生认识到量角的本质。在理解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了量角的方法,“好风会借力,送生上青云”,一句话“道法自然”。

3、拓展,游刃有余

量角是“屠龙之技”,还是生活所需呢?华老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应用拓展情境:滑梯的角度多大合适?谁放的风筝高?椅子的靠背多弯舒服?在哪个位置射门进球率高?……虽然教师还不能向学生清楚地解释原因,但至少给了学生广阔的视野,给了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空间教学,形理交融

华老师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怎样学,空间观念才能建立得更好呢?华老师认为,应力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使学生“活学”而不是“死记”特征,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华老师叠纸成书,动态地引入由面到体的过程;切果成形,渐次展示长方体三要素;观察讨论,深入地探究长方体的本质特征;演示投影,真切地了解长方体的直观图像;变式呈现,辩证地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练习设计循序渐进,巩固新知,发展能力。新颖有趣的形式,由浅入深的思辨,拾级而上的练习设计,情趣、形、理融于一体,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更多的是借助于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总结,这样巧妙接地气的设计,可谓让人眼前一亮,教学无痕,精彩有痕,表面上的“波澜不惊”,“自然而然”,而教师的用心处处有痕,学生的发展处处有痕。教学之妙,在于用心。

练习教学,潜心创新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因为粗心看错题目,而招致解答失误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般是加强纠错教育,并把它当作作业和试卷讲评的重要内容,而且效果平平,还是总有学生会不认真审题。华老师由一则报纸招聘启示引发,别出心裁的像语文老师一样专门上了一节复习《审题》课,采取不平常的教学处理方式,专题专上。他的设计不落窠臼,从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习惯入手,运用真切有趣的习题情境,诱导学生上当,欲擒故纵,进行高温冶炼,强力锻打和淬火,在骤然冷热之中,在响鼓重锤之下,对学生的心灵造成振聋发聩的震撼,增强学生对于粗心致语的切肤之痛的深刻体验,造成他们终生难忘的强烈印象。

运用这种方式,我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室里上课,上着上着不知不觉走到了教室后面,学生的目光也全部跟着我的脚步全神贯注地听着我的讲解,些时恰好巡课的人员路过看到这样的场景,事后问我用了什么魔法让学生听得那么入神,我说:“没有什么诀窍,就是把生活的情境融入到数学中,讲有故事的数学,讲有思维含量的数学,讲创新的数学。”这种在创新的情境下又传达的内在思维的数学课,会显得很是丰满,迷人,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

纵观书中收录的12节课,节节都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课课都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串起来,就像一串熠熠夺目的珍珠,华老师的思想,就是那根串珠的彩绳,如此坚韧有力。他的成功,源于勤奋。用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知识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近,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完全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中。

是的,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人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人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人共鸣……只是因为——他为数学而来!愿我,也能循着大师的足迹,克服自身在惰性,在数学的王国里,拾得智慧的一隅……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第四篇】

读华应龙老师的一个个课堂实录,从课前、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四个环节,让我了解到要上好一节数学课老师需要做些什么?第一次深刻了解到自己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做得还远远不够。

书中收录了华老师的12个课堂实录,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但都同样精彩。我一边读一边标注,在笔记上记录精彩的环节,却发现处处都精彩,让我不禁时时慨叹“我怎么没想到”。

1、设计的环节很精彩

在“角的度量”教学中三个滑梯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理解、激发兴趣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多位数减法练习课”教学中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规律,把枯燥的计算练习课变成探寻数学规律课,让学生听见下课铃声响了,却恋恋不舍地不想离开教室;在“我会用计算器吗”教学中让学生在计算比赛和游戏中反问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学无止境”。在“游戏公平”教学中由“一个啤酒瓶盖”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实验—数据—推断”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一切皆有可能”,锻炼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这些精彩环节的设计都是华老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全面了解、对数学知识概念的深刻理解、对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不断思考。

2、教学的语言很精彩

在读课堂实录时,总是被华老师的教学语言魅力所折服,语言中处处透着数学味。有引导、有思考、有肯定、有激励,亲切而又不失幽默,引导学生时循循善诱,激励学生时透着期望,学生出错时肯定鼓励的语言……学生会不知不觉被吸引。每每读时,都忍不住把这些语言都记录下来,不断的品味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语言。

3、创新的教学思想很精彩

华老师的数学课,总是让我眼前一亮,平淡无奇的小事都能成为教学的资源,不好理解的数学算理也能那么有趣。在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感觉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由,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幸福。这些都源于华老师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对教学教学的创新思想与教育智慧。

在这本书提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一是学生感兴趣的课;二是课堂不避讳出现差错;三是引发人思考的课;四是课堂体现数学的本质;五是自然流露的课。”读完这本书后,在我头脑中对这个问题才有了更清晰深刻的理解。现在的我正以此为目标,认真地学习,努力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48 3415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