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论述摘编心得【热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论述摘编心得【第一篇】

医院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接触到的地方,无论是因为生病需要看医生还是因为陪伴家人朋友探望病人。医院不仅是治疗和康复的地方,也是一个汇集了各种人、情感和故事的地方。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试着摘录一些关于医院的论述,并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医院的氛围和环境。

医院是一个独特的地方,氛围和环境与其他场所有着明显的区别。当人们踏入医院大门,就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股冷冰冰的气息。医院的走廊里充斥着消毒水和药物的味道,座椅上总是布满了等待就诊的患者和家属。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们忙碌着,格外的匆忙,他们时刻都在为患者的健康负责。这样的氛围虽然有些冷漠,但也是为了将患者护理得更好。

第二段:医院里的医生与患者。

医生是医院的核心力量,他们用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医生们的工作辛苦而紧张,接诊和病历查房、手术和诊断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作为患者,我们无论病情轻重,都需要孜孜不倦地与医生配合,积极参与治疗过程。虽然有时候医生的态度可能让人感到冷淡,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与此同时,作为患者,我们也要理解医生们的工作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第三段:医院中的情感体验。

医院并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地方,也有许多温馨和感动的故事。在医院里,患者和家属之间常常会产生深情厚谊。患者们在医生和护士的照料下,逐渐康复,与家人团聚的那一刻,往往会被酸甜和感动所填满。而医生和护士们也会对患者产生深厚的感情,不仅因为他们医术高超,更因为他们心系患者,付出了很多自己的时间和心思。

第四段:医院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医院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非常大。医院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城市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外,医院也承载了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他们不仅组织各种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还积极参与抗击疫情等紧急救援工作。医院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是因为它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和发挥的作用。

第五段:个人体会与展望。

对于医院,我有着深刻的个人体会和感受。曾经,我的亲人在医院住了很长时间,医院成为了我们家里的一部分。在陪伴亲人的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医生和护士们的辛苦和无私付出,也体会到医院里所蕴含的各种情感和温暖。同时,我还意识到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和尊重医院的工作,积极地维护和传播正能量,为医院的发展和改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结: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地方,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我们的生活中,医院和医生常常是我们必需的一部分。在拥抱医院的同时,我们也要珍惜医院背后的人和事,关注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就业条件,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我对医院的认识更加深刻,也对医护人员的付出有了更多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论述摘编心得【第二篇】

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一书,集中收入了这方面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这本书,对于我们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推进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摘编》第一、二、三部分,深刻阐述了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是对创新与发展关系的新认识。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十六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在xx届五中全会讲话中,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指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不足,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因此,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这是《摘编》开篇的第一句话,道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更多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今天,这些要素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再要像过去那样以这些要素投入为主来发展,既没有当初那样的条件,也是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的。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从国际看,走出20xx年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最终也要靠创新驱动。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特别是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在20xx年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同志集中讲了中央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考虑,要求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增强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从实际出发,确定创新的突破口。他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机、赢得优势。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习近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他指出: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我们在国际上腰杆能不能更硬起来,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这件事,等待观望不得,亦步亦趋不行,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劲头,快马加鞭予以推进。他特别强调: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中国梦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我们也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常抓不懈,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摘编》第四部分集中收入了习近平同志关于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相关论述,回答了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什么能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及如何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等问题。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习近平同志明确讲: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他强调:我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实力的差距,主要就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发展主要靠引进上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国外技术,早期是二手技术,后期是同步技术。如果现在仍采用这种思路,不仅差距会越拉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涉及未来的重点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大胆探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们是有优势的,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习近平同志一再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大法宝,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优势。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他特别强调:我们在世界尖端水平上一定要有自信,这也源于我们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我们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大有作为。如果总是跟踪模仿,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关于如何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同志的论述非常丰富。比如:他强调要做好顶层设计,以世界眼光搞顶层设计。要研究和找准世界科技发展的背景、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的现状、中国应走的路径,把需要与现实能力统筹考虑,有所为有所不为,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结合,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工作重点。比如:他强调要确定正确的跟进和突破策略。一方面,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创新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制约。要采取“非对称”战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对看准的方向,要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比如:他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同时要在关键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比如:他强调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三、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摘编》第五部分集中收入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论述,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症结所在,提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工作着力点。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深化改革。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只有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才能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现行的经济体制机制和经济政策,很多是适应传统发展方式的,有利于企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但并不利于企业推进优化升级。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新的利益轨道。一个是科技创新的轮子,一个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两个轮子共同转动,才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科研成果封闭自我循环比较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习近平同志指出,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要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这三个基本问题,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践证明,产业变革具有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多变等特点,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财物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要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消除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的扭曲,加快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机制,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特别要发挥好中小微企业应对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独特优势,通过市场筛选把新兴产业培育起来。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重点做好“三个分工”和“一个加强”。关于“三个分工”。一是政府和市场分工,能由市场做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从分钱分物的具体事项中解脱出来,提高战略规划水平,做好创造环境、引导方向、提供服务等工作。二是中央各部门功能性分工,有的重点抓基础性研究,有的重点抓应用性研究,有的则要重点抓产业化推广。三是中央和地方分工,中央政府侧重抓基础,地方要更多抓应用。关于“一个加强”。即: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握方向,突出重点,形成拳头,狠抓落实。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科技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快研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方案,全面分析影响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保护知识产权、放宽市场准入、破除垄断和市场分割、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加大对创新型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财税金融、人才培养和流动、科研院所改革等方面提出管长远的改革方案。

四、落实“三个牢牢把握”要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这是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的要求。《摘编》第六、七、八部分分别收入了这方面的论述。

关于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首先要把方向搞清楚,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否则花了很多钱、投入了很多资源,最后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习近平同志看了很多介绍世界科技发展的材料,对一些新突破新趋势高度重视。比如对于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对于3d打印、先进制造、量子调控,对于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对于机器人革命、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等,习近平同志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保持密切关注。

综合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形势,习近平同志提出要高度关注以下几个趋势:一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二是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三是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四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等产业。他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世界各国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我们要密切跟踪、科学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看到差距,找准问题,对看准的方面超前规划布局,将成熟的思路及时转化为政策举措,切实加大投入,抢占先机。我们不仅要赶上时代,而且要勇于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

关于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科技革命必然引发产业革命。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习近平同志指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大趋势,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加强行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有力支撑。要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要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他强调,这是我们化解产能过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习近平同志还结合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对我国发展海洋科学,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农业科技化工业化,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大型客机研发生产,发展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能源技术开发利用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关于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同志指出,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培养集聚人才,既要有识才的眼光、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更要有健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同志从人才使用、培养、引进三个方面对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他强调,用好人才,首先要用好科学家。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用好人才,重点是科技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用好人才,还要用好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要推动企业家积极投身创新事业,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还要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让他们参与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二是要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三是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为他们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用科技赢得未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认真领会,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近日,在校党支部的号召下,我认真、系统的学习了《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要》一书。习总书记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要求明确,在当前形势下,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准确把握纪律建设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通过自学,我深刻认识到加强纪律建设,特别是严明政治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性。为了更加学深悟透,为了真正把学习效果转化为工作实效,我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结合“富中发展、教书育人”,浅谈个人的一点感悟。

一、加强学校。

规章制度。

建设是学校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

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预知方圆,则必规矩。”毛泽东说,“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怎样才能团结、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足以可见,纪律建设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发展的历史实践也证明了这个真理,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靠的是铁的纪律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靠的是铁的纪律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更要靠铁的纪律保证。通过加强纪律建设,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中国共产党是用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加强纪律建设,要求全体党员把党的纪律刻印在心上,并在实际行动中严于律己、严格执行。全体党员需要明确,党规作为我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既包括党章、党的纪律,又包括国家法律和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作为一个学校的发展,特别是我校一个新建的全封闭式完全中学的发展,更是如此。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是学校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是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性、提高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是教育适应新形势、面向新世纪的必然要求。作为我校的发展,首先是要“立规矩”。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在充分论证、反复斟酌的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全面的学校管理制度,如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会议制度、考勤制度、请假制度等。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师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和保障;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把县局、学校的统一指导和充分发扬师生民主相结合;必须遵循科学化原则,保证各项制度都要科学、公平、公正,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必须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做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制度,使其具有活力。其次是“讲规矩”。要求学校严格依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决不允许“灵活”操作、“人情化”

贯彻执行。最后是“守规矩“,要求全体教职工加强学校规章制度的学习,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严于律己,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是学校实现发展的重要因素。

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是全面的,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全方位向党中央看齐,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必须是具体的,不能光口头上讲,要落实在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是坚定的,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决定的坚决照办、禁止的坚决杜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全体党员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绝不允许散布违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意见,制造、传播政治谣言,发表违背党的决定、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泄露党和国家的秘密,参与各种非法活动等,全体党员要树立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党章意识、担当意识,并强化程序观念。

当今,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具备全面的素质,在诸多素质中,个人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它影响到学校整体质量的提高,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首先,教师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思想根基,即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具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力,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树立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和信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不断增强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自觉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诲人不倦、任劳任怨、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献身教育。其次,教师要立足岗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自觉维护上级。在教学工作中,要自觉服从校委的领导,要讲政治、顾大局,明辨是非,不某个人私利、不计个人得失,做到小局服从大局、个人服从集体、下级服从上级,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立足学校的发展,把学校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听从学校领导的安排,尽职尽责做好工作,为实现富平中学“发展学校、成就学生、幸福教师”的理念而女里工作;“公生明,廉生威”,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守住廉洁底线,自觉遵守教育法规,切实履行教师职责,树立服务学生的工作态度,坚持情系学生、利谋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和歪风邪气,清清白白做事,明明白白做人,当政治上的清醒人、明白人、局中人。

二、践行民主集中制是学校科学决策、有效管理的有力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它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组织严密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严肃党内生活,最根本的是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所谓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组织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中的运用,是科学合理的有效制度,执行这一制度,有利于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

根据现代管理学观点,学校管理都是按照制定决策、执行决策和实现决策的路线进行的。因此,决策是否正确、科学,会直接影响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而践行民主集中制就是实现科学决策的最有力的保障。首先,要不断提高校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自觉性。校委领导班子要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同志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论述,努力掌握民主集中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其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涉及学校发展和师生公共利益的重大问题的决策,都应在县局、学校的统一指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师生的要求和意见,经过反复论证,最后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样,在教研组活动中、班级管理中,都应该自觉践行民主集中制,只有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才能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更有效的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的发展。

习总书记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一系列论述,内涵非常丰富,思想极其深刻,以上观点仅是我在短暂的学习中的一些肤浅的感悟,或许不合理,或许较片面,诚恳希望有识之士提出意见并指正。在后期的学习中,我将更认真、更深刻的学习,牢固树立党的纪律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锤炼党性修养,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练就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发挥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争做一名合格党员。

论述摘编心得【第三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一书,集中收入了这方面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这本书,对于我们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推进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摘编》第一、二、三部分,深刻阐述了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是对创新与发展关系的新认识。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十六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在十八届五中全会讲话中,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指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不足,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因此,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这是《摘编》开篇的第一句话,道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更多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今天,这些要素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再要像过去那样以这些要素投入为主来发展,既没有当初那样的条件,也是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的。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从国际看,走出2008年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最终也要靠创新驱动。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特别是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在2014年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同志集中讲了中央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考虑,要求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增强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从实际出发,确定创新的突破口。他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机、赢得优势。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习近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他指出: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我们在国际上腰杆能不能更硬起来,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这件事,等待观望不得,亦步亦趋不行,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劲头,快马加鞭予以推进。他特别强调: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中国梦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我们也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常抓不懈,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摘编》第四部分集中收入了习近平同志关于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相关论述,回答了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什么能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及如何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等问题。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习近平同志明确讲: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他强调:我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实力的差距,主要就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发展主要靠引进上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国外技术,早期是二手技术,后期是同步技术。如果现在仍采用这种思路,不仅差距会越拉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涉及未来的重点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大胆探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们是有优势的,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习近平同志一再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大法宝,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优势。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他特别强调:我们在世界尖端水平上一定要有自信,这也源于我们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我们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大有作为。如果总是跟踪模仿,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关于如何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同志的论述非常丰富。比如:他强调要做好顶层设计,以世界眼光搞顶层设计。要研究和找准世界科技发展的背景、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的现状、中国应走的路径,把需要与现实能力统筹考虑,有所为有所不为,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结合,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工作重点。比如:他强调要确定正确的跟进和突破策略。一方面,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创新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制约。要采取“非对称”战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对看准的方向,要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比如:他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同时要在关键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比如:他强调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三、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摘编》第五部分集中收入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论述,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症结所在,提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工作着力点。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深化改革。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只有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才能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现行的经济体制机制和经济政策,很多是适应传统发展方式的,有利于企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但并不利于企业推进优化升级。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新的利益轨道。一个是科技创新的轮子,一个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两个轮子共同转动,才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科研成果封闭自我循环比较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习近平同志指出,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要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这三个基本问题,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践证明,产业变革具有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多变等特点,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财物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要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消除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的扭曲,加快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机制,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特别要发挥好中小微企业应对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独特优势,通过市场筛选把新兴产业培育起来。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重点做好“三个分工”和“一个加强”。关于“三个分工”。一是政府和市场分工,能由市场做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从分钱分物的具体事项中解脱出来,提高战略规划水平,做好创造环境、引导方向、提供服务等工作。二是中央各部门功能性分工,有的重点抓基础性研究,有的重点抓应用性研究,有的则要重点抓产业化推广。三是中央和地方分工,中央政府侧重抓基础,地方要更多抓应用。关于“一个加强”。即: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握方向,突出重点,形成拳头,狠抓落实。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科技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快研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

方案。

全面分析影响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保护知识产权、放宽市场准入、破除垄断和市场分割、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加大对创新型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财税金融、人才培养和流动、科研院所改革等方面提出管长远的改革。

方案。

四、落实“三个牢牢把握”要求,加快推进科技。

创新。

推进科技。

创新。

必须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这是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的要求。《摘编》第六、七、八部分分别收入了这方面的论述。

关于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首先要把方向搞清楚,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否则花了很多钱、投入了很多资源,最后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习近平同志看了很多介绍世界科技发展的材料,对一些新突破新趋势高度重视。比如对于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对于3d打印、先进制造、量子调控,对于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对于机器人革命、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等,习近平同志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保持密切关注。

综合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形势,习近平同志提出要高度关注以下几个趋势:一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二是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三是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四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等产业。他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世界各国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我们要密切跟踪、科学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看到差距,找准问题,对看准的方面超前规划布局,将成熟的思路及时转化为政策举措,切实加大投入,抢占先机。我们不仅要赶上时代,而且要勇于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

关于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科技革命必然引发产业革命。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习近平同志指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大趋势,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加强行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有力支撑。要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要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他强调,这是我们化解产能过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习近平同志还结合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对我国发展海洋科学,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农业科技化工业化,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大型客机研发生产,发展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能源技术开发利用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关于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同志指出,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培养集聚人才,既要有识才的眼光、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更要有健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同志从人才使用、培养、引进三个方面对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他强调,用好人才,首先要用好科学家。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用好人才,重点是科技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用好人才,还要用好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要推动企业家积极投身创新事业,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还要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让他们参与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二是要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三是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为他们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用科技赢得未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

讲话。

精神结合起来,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认真领会,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近日,在校党支部的号召下,我认真、系统的学习了《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要》一书。习总书记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要求明确,在当前形势下,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准确把握纪律建设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通过自学,我深刻认识到加强纪律建设,特别是严明政治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性。为了更加学深悟透,为了真正把学习效果转化为工作实效,我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结合“富中发展、教书育人”,浅谈个人的一点感悟。

一、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是学校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

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预知方圆,则必规矩。”毛泽东说,“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怎样才能团结、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足以可见,纪律建设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发展的历史实践也证明了这个真理,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靠的是铁的纪律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靠的是铁的纪律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更要靠铁的纪律保证。通过加强纪律建设,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中国共产党是用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加强纪律建设,要求全体党员把党的纪律刻印在心上,并在实际行动中严于律己、严格执行。全体党员需要明确,党规作为我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既包括党章、党的纪律,又包括国家法律和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作为一个学校的发展,特别是我校一个新建的全封闭式完全中学的发展,更是如此。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是学校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是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性、提高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是教育适应新形势、面向新世纪的必然要求。作为我校的发展,首先是要“立规矩”。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在充分论证、反复斟酌的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全面的学校管理制度,如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会议制度、考勤制度、请假制度等。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师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和保障;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把县局、学校的统一指导和充分发扬师生民主相结合;必须遵循科学化原则,保证各项制度都要科学、公平、公正,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必须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做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制度,使其具有活力。其次是“讲规矩”。要求学校严格依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决不允许“灵活”操作、“人情化”

贯彻执行。最后是“守规矩“,要求全体教职工加强学校规章制度的学习,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严于律己,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是学校实现发展的重要因素。

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是全面的,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全方位向党中央看齐,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必须是具体的,不能光口头上讲,要落实在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是坚定的,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决定的坚决照办、禁止的坚决杜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全体党员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绝不允许散布违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意见,制造、传播政治谣言,发表违背党的决定、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泄露党和国家的秘密,参与各种非法活动等,全体党员要树立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党章意识、担当意识,并强化程序观念。

当今,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具备全面的素质,在诸多素质中,个人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它影响到学校整体质量的提高,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首先,教师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思想根基,即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具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力,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树立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和信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不断增强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自觉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诲人不倦、任劳任怨、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献身教育。其次,教师要立足岗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自觉维护上级。在教学工作中,要自觉服从校委的领导,要讲政治、顾大局,明辨是非,不某个人私利、不计个人得失,做到小局服从大局、个人服从集体、下级服从上级,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立足学校的发展,把学校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听从学校领导的安排,尽职尽责做好工作,为实现富平中学“发展学校、成就学生、幸福教师”的理念而女里工作;“公生明,廉生威”,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守住廉洁底线,自觉遵守教育法规,切实履行教师职责,树立服务学生的工作态度,坚持情系学生、利谋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和歪风邪气,清清白白做事,明明白白做人,当政治上的清醒人、明白人、局中人。

二、践行民主集中制是学校科学决策、有效管理的有力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它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组织严密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严肃党内生活,最根本的是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所谓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组织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中的运用,是科学合理的有效制度,执行这一制度,有利于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

根据现代管理学观点,学校管理都是按照制定决策、执行决策和实现决策的路线进行的。因此,决策是否正确、科学,会直接影响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而践行民主集中制就是实现科学决策的最有力的保障。首先,要不断提高校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自觉性。校委领导班子要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习近平同志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论述,努力掌握民主集中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其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涉及学校发展和师生公共利益的重大问题的决策,都应在县局、学校的统一指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师生的要求和意见,经过反复论证,最后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样,在教研组活动中、班级管理中,都应该自觉践行民主集中制,只有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才能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更有效的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的发展。

习总书记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一系列论述,内涵非常丰富,思想极其深刻,以上观点仅是我在短暂的学习中的一些肤浅的感悟,或许不合理,或许较片面,诚恳希望有识之士提出意见并指正。在后期的学习中,我将更认真、更深刻的学习,牢固树立党的纪律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锤炼党性修养,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练就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发挥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争做一名。

合格党员。

论述摘编心得【第四篇】

风雨征程路,壮丽七十载。20xx,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伟大岁月,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之年。在举国同庆的日子里,石板镇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以“钉钉子精神”抓紧、抓实、抓好主题教育,推动各项工作蹄疾步稳,夯实基础,把准重心,真抓实干,以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实实在在、抓铁有痕的工作举措,把主题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同升一面旗,共祝祖国好。20xx年10月1日,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石板镇各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与国旗一同升起的,还有石板镇干部与群众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为了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石板镇开展了同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同观阅兵式以及“我与国旗合影签名”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活动当天,随处可以听见这让人热血沸腾的歌声,石板镇上千余干部群众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共祝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送学上门去,一个不落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学习教育活动走向深入,扩大学习教育效果和覆盖面,石板镇各级党组织在国庆前期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送学上门活动。在镇党委政府安排部署下,党员干部走到身体不便的老党员家中,为他们送去《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等学习资料,并向老党员耐心讲解了石板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关情况,让他们在家中足不出户也能了解此次主题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要求,确保主题教育路上,不落一人,学有所获。

慰问送真情,关怀暖人心。走访慰问党员同志,是党内关怀的具体表现形式。

开展党内关怀帮扶,能够着力增强党员的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教育引导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情关怀帮扶党员,不断激发党员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在国庆前夕及期间,石板镇党政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走村入户,深入农村生活困难党员、因灾因病致贫党员和困难离任村(社区)干部(曾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或主任20xx年以上(含20xx年)现已离任且生活困难的党组织书记、主任)家中,开展走访慰问,送去组织关怀,每到一处,有关负责同志都会叮嘱党员同志保重身体、健康幸福,并与他们忆往昔、谈现在、梦未来,让党员同志深刻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截止目前,已开展走访慰问77人次,发放慰问金共计29600元。

集中学习会,话我家乡美。国庆期间,在镇党委的督促指导下,石板镇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交流会,严格按照党组织书记带头领学、带头发言要求开展,活动紧紧围绕“初心”为民,“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与会党员以当前“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等主题为话题进行了讨论发言,发表了意见建议。镇党委书记孙荣辉同志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了井岗村、池坪村和柑子树村的集中学习会,为党员干部和群众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党课,与百名党员群众同学习、共交流、话初心、知使命;同时强调要将党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和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贯穿基层工作始终、贯穿为民服务始终,让“理论学习有收获,干事创业敢担当,思想政治受洗礼,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成为现实!

论述摘编心得【第五篇】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同步小康,消除贫困,是我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扶贫工作作了论述,《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分八个专题展示了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根本遵循,是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近期,通过反复研读,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全面服务脱贫攻坚战有了新认识、新思考。

一、以心铸魂,深刻领会习近平扶贫思想精神实质。

作为基层党委的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扶贫思想精神实质,不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充能补钙、汲取养分,以心铸就脱贫攻坚战之魂。

(一)要以赤子心铸就信念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当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早已吹响。作为党员干部,在服务脱贫攻坚过程中,更要坚守政治本色,坚持政策导向和政治立场,自觉对标中央精神高度,自觉接受上级行党委领导,清醒认识和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任务艰巨性和问题紧迫性,保持赤子之心,立下愚公移山志,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咬定目标、保持定力,带领全行员工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抓好党中央和上级行党委决策部署的落地实施,以敢于担当的精神和主动作为的行动体现对党、对国家、对农发行脱贫攻坚事业的忠诚信念和热血奉献。

(二)要以为民心铸就家国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开篇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脱贫的主体是困难群众。作为党员干部,在服务脱贫攻坚过程中,更要秉承家国情怀,始终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常听群众意见、常解群众之难、常受群众监督,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基层开展走访调研,虚心听取贫困群众的意见建议,了解掌握贫困群众的所需所求,自觉接受群众的评议监督,及时修正行为、改进不足、推动工作,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真正对党和人民负责。

(三)要以责任心铸就担当之魂。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脱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补弱项的重点任务,是全党全国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共同责任。农发行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是国家的银行、支农的银行、补短板的银行,服务脱贫攻坚成为每一位农发行人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作为市级分行的党员干部,在服务脱贫攻坚过程中,更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一马当先的锐气和履职尽责的自觉,做到勇担当、做表率、务实事,靠前指挥、带头冲锋,有计划、有效率、符合实际地主动作为,并通过自身的表率带动,营造全行踏实肯干的务实作风和敢为善成的担当精神,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有序推进、有效落实。

二、精准实干,有效确保扶贫工作真正落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只有打得准,发出的力才能到位;只有干得实,打得准才能有力有效。”服务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在“准”和“实”上下功夫,确保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近年来,新余市分行扶贫工作重点围绕以下两方面发力。

(一)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一是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策性金融中长期信贷支持优势,重点围绕支持农村公路建设、新型城镇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棚户区改造集中发力。截止到2018年10月末,全行累计发放中长期扶贫贷款亿元,支持项目6个。其中:投放农村公路建设贷款亿元,投放新型城镇化贷款亿元,投放改善人居环境贷款亿元,投放棚户区改造贷款4亿元,累计带动和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数8790人次(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数%)。二是全力支持产业扶贫。服务跟进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2017-2020年将投放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亿元,其中:2017年已投放亿元,项目涉及19个乡镇(场)、159个村,共万亩农田。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支持打造乡村旅游、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同步改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田园综合体、特色旅游小镇、特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项目,支持涉农企业产销对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为贫困地区拓展发展路径。以“公司+贫困户”模式,助推贫困村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新格局,保障贫困户利益,促进增产增收。鼓励贷款客户进行就业帮扶。我行积极推动产业化龙头贷款企业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助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截止到2018年10月末,我行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亿元,较年初增长亿元,支持油茶种植、牛羊养殖、原粮购销、大米加工、棉纺加工行业贷款客户9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数65人次就业,实现企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增收2万元左右,脱贫率100%。

(二)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对内,市分行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担任,小组成员由其他行领导组成,日常工作由市分行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对外,派驻扶贫工作队。2018年,我行分宜县支行邓岚新同志被分宜县政府评为“优秀第一书记”,被市政府评选为“第一书记先进个人”。二是制定脱贫规划。市县两级主要负责人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结合帮扶贫困村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2016-2020年五年帮扶脱贫规划。同时,为有效提升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计划性,按年度制定帮扶计划和方案、按季度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按月汇总报送扶贫报表。三是落实帮扶资金。2016-2018年11月,全行落实帮扶贫困村资金共计万元,其中机关2016年2万元、2017年6万元、2018年万元,主要用于支持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分宜县支行引进扶贫资金31万元,其中项目支持资金20万元,政府财政奖励资金6万元,向政府相关部门争取资金4万元,第一书记工作经费1万元。全行落实帮扶贫困户资金共计万元,其中慰问金1万元,床上用品三件套、棉衣、优质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折算价值万元。四是开展走访慰问。2016-2018年,累计开展到村入户走访慰问31次,其中主要领导人到点25次、分管领导到点22次。今年9月,市分行机关向甘村堎村委捐赠总价值4300元的帮扶物资办公电脑、打印机各2台,进一步改善了村委办公环境。五是组织扶贫宣传。一方面,入户走访的同时,多次向贫困户详细讲解介绍新余市政府安居、健康、保障等8个方面的扶贫政策,帮助和引导贫困户做到扶贫政策清楚、帮扶工作清楚和脱贫措施清楚。2016-2018年,累计开展一对一扶贫政策宣传32次。另一方面,2018年,结合金融行业特点和农发行扶贫业务内容,我行先后抽调业务骨干到帮扶贫困村开展系列宣传活动4次,累计52人次,内容涵盖金融消费者权益、非法集资、个人征信、平安建设、信息安全等。六是开展党建共建。机关党总支与甘村堎村党总支围绕组织一次捐赠、进行一次实地调研、共上一次党课、组织一次革命旧址参观、共同进行一次劳动、开展一次送温暖活动等“六个一”开展结对帮扶党建共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我行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的辐射力和成效。

三、以身作则,全力以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全党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脱贫攻坚战是一场不能输的硬仗,作为基层党委负责人,更需以身作则,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久久为功带领全行干部员工全力以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思考。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把学习作为终身的政治责任和精神追求,主动借助文件、书籍、报刊等各类媒体,充分利用工作和闲余时间,深入学习习近平扶贫思想论述、党中央脱贫攻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各类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政策和业务理论知识,努力延伸自身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加强思考总结。深入基层和脱贫攻坚业务一线,与基层干部职工多交流沟通,广泛听取扶贫村和贫困户的建议,尤其是针对脱贫攻坚过程中难开展、工作成效不明显的地方,多一些反思总结,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完善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增强自身在脱贫攻坚中的决策力和执行力。

(二)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加大精准力度。习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业务扶贫方面,坚持把精准作为政策性金融扶贫的生命线,严格把握精准扶贫贷款认定标准,把精准的要求嵌入办贷管贷每一个环节,有效提高金融扶贫质量和成效。定点扶贫方面,积极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找准病根、精准施策,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特别是重视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要在摸清摸透新余当地和本行的扶贫现状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特色和优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对接地方党政相关规划,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在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方面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力度,同时继续加大定点帮扶贫困村的自筹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帮扶村实现脱贫目标。三是加大宣传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把帮扶作为政治责任,不含糊、不敷衍,加强扶贫宣传,坚持发挥单位、行业优势与立足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鼓励动员和支持全行员工乃至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

(三)进一步落实从严要求。一是深化队伍建设。借助业务团校、兴趣小组、日常培训等平台,通过特邀专家专题讲课、组建网络培训库、组织分组交流讨论、鼓励员工再学习再教育、系统内外部工作岗位纵横向交流等方式,重点加大对员工尤其是脱贫攻坚基层一线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从而不断提高脱贫攻坚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深化考核管理。坚持从严管理,层层传导压力,强化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管理,对脱贫攻坚任务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到人到岗的同时,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从自我抓起,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恶意变通规避的行为坚决杜绝,严肃处理;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要敢于较真、一查到底,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决策落到实处。三是深化作风建设。在扶贫过程中,一方面,坚持率先垂范,定期自我查摆,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坚持用制度管事、按程序办事,从细处着手,管好生活小节、抓好工作细节。另一方面,坚持严字当头,重点监督全行扶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作风不扎实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积极投身一线脱贫工作的干部员工采取激励政策,有效解决干部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等问题,调动广大干部员工投身脱贫攻坚大业的活力动力。

48 1968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