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技术论文(通用4篇)
【导言】此例“网络通信技术论文(通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通讯科技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作者;联系方式;简介;E-mail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2CD B/T121998)。科技期刊标示作者简介起源于出版行业规范,这两个行业出版规范所规定标示作者简介,均是指对论文的主要作者,即第一作者进行介绍,介绍内容主要为:年龄、科研方向、职称等。由于科技论文署名的一般规律是具体的研究者在前,指导者在后,因此有的科技期刊又增加了对文章责任者,即对通讯作者的简介。
国外的几种科技期刊,例如《Marine Chemistry》、《Genetics》、《Journal of Oceanography》,《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Marine Biotechnology》等,鲜见标示作者简介,偶尔有标示通讯作者;国外著名期刊《Science》《Nature》也没有标示作者简介,往往更多的是标示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标示作者简介的状况主要分为3类:(1)标示第一作者简介;(2)标示通讯作者简介;(3)标示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情况(1)在高校学报中比较普遍;情况(2)在科学院出版的期刊中比例较大;情况(3)在各类主办方出版的期刊中兼而有之。有些科技期刊三种均有标示。
一、标示作者简介发展现状
目前标示作者简介遇到的几类情况,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第一作者构成的发展
近些年来,科技期刊的论文作者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研究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比例不断上升[1]。在校研究生对科研项目的研究,往往只是阶段性的,待他们毕业去新的工作岗位后,又有新的研究项目或新的工作,此种情况下,对作者简介信息的统计意义不大。二是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第一作者为国外学者的论文有所上升。外国人将年龄等个人信息,视为隐私轻易不透露,向其索取往往要作很多说明,因此此类情况也不宜标示作者简介。
(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
个人主页、博客往往提供了更为专业和详尽的内容,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方便快捷地了解作者信息。
(三)作者简介功能的异化
科技期刊作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平台具有显著的非功利性[2],但是可能受到社会上某些浮躁之风的影响,科技期刊的功能有些时候在某些方面被异化,或者说有被异化的倾向。有些期刊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意将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从而出现了有些论文中,第一作者已不是具体工作的研究者,而是其指导老师。虽然这种情况在某些学科是允许的,但刻意改变作者排序的做法,已偏离了科学研究实事求是的初衷。科技期刊一方面有传播科技信息的功能,二方面具有培养新人的功能,不能因为小部分人的特殊需要,而忽略其基本功能。
二、标示通讯作者联系方式的作用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邮件(又称E-mail)逐渐成为全球通用的新型通讯手段,它具有高效而廉价的特征,同时具有使用简易、投递迅速、收费低廉、全球畅通等特点。科技期刊作为当前传播和交流科学技术信息的有效载体,必然要求做好完善而及时的服务工作,而标注通讯作者的E-mail,有助于为作者与读者之间、论文作者(研究者)之间提供最快捷的联系方式,也可为期刊编辑者组稿工作和选择合适的审稿人提供了便利联系的条件。
(一)为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最便捷的方式
科技期刊除了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传递科学技术信息之外,另一个作用就是为研究者保存和积累资料,对于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起点、制订方案、评价结论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3];因此,标注论文作者的E-mail,有助于为同领域研究者之间进行学术探讨提供快捷的交流方式;有助于促成在不同研究群体之间建立科研协作关系;有助于客观评价研究成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形成新的研究方和新的科研思路;更有助于建立起一种对科技论文的社会性监督机制,促进研究者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培养严谨的科研素养[4]。
(二)选题组稿,扩大作者队伍
目前,很多编辑一般在编辑、校对上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难以广泛地接触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要物色某一选题的最佳作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情况下,编辑习惯于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专家,很少向那些不熟悉、不了解的专家约稿。这样就会造成作者群狭小、老化的情况[5]。有效利用各种专业数据库,可以打破这种封闭性。积极跟踪各个刊物最新的出版文章,如果各科技论文均标注作者的E-mail,编辑部就可以直接向那些从事前沿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约稿,聘他们为特约作者,从而扩大作者队伍。
(三)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零距离
大多数科技期刊在设计版式时都没有考虑标注作者的E-mail,这样只能起到单向传递的作用,即作者向读者传递知识和观点,而读者的某些不同观点却很难影响作者,主要是因为读者很难与作者进行直接联系,不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标注作者的E-mail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不足,读者对作者的某些观点或建议,甚至是某个错别字都可以通过作者的E-mail进行直接交流,不但不会给作者增加任何负担,反而可以促进作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零距离交流。
(四)为编辑迅速找到合适的审稿专家提供方便
审稿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同行专家审稿又是审稿工作的关键和重要手段,同行专家的审稿质量直接影响到期刊编辑、主编对论文的认识、评价、遴选和取舍,是决定稿件能否刊发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6]。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科越分越细,并互相渗透,从而不断衍生出新的交叉学科,现有的审稿专家往往对稿件不能做出正确、全面、深刻的评判;就不能满足相应审稿工作的需求。如何建立有效的审稿机制,提高同行专家的审稿质量,一直是科技期刊编辑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编辑必须随时扩充审稿专家数据库。采用目前的泛泛的方法是很难找到合适的审稿人选的,而通过期刊数据库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佳人选,但要联系到他们却十分困难。如果各科技论文均标注作者的E-mail,那么编辑部就可通过E-mail在最短的时间内联系到审稿人并达成合作意向,这就缩短了审稿和的时间,对科研成果和学术观点的及时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科技期刊标示作者简介的信息功能趋于淡化;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建立的审稿专家信息数据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倾向于不标示作者简介项,强调标示作者、通讯作者或通讯联系人的联络方式或E-mail,以利于学术交流。标注作者的E-mail简便易行,因此我们一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将标注作者的“E-mail”项列入编辑出版规范;另一方面也建议期刊编辑部在稿约中要求投稿者提供作者本人的E-mail,由期刊编辑部在科技论文中统一标注。
参考文献:
[1]何莉。普通高校学报稿源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25(2):151-152.
[2]夏庆民。从干细胞研究丑闻谈科技期刊的尴尬[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482-485.
[3]付昌辉。做好高校学报的交流与赠阅工作[J].编辑学报,2007,19(1):63-64.
[4]沈志宏,邓晓s群。提倡向主要参考文献作者赠阅论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5):451.
通信专业论文【第二篇】
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宽度、扎实的通信专业英语相关专业知识,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的基本词汇和专业术语,在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的同时,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实用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个人品德、终身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与沟通能力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和培养目标,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进行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
2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以品德、知识和能力为培养目标,突出科教融合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指导相关人才培养及实践工作。
2.1学品德与学知识相结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工程人才应具备的品德包括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学生通过在学习中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遵守道德、信任、责任感、坚持原则、自我意识和自我完善的个人品德。培养好的品德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规范言行,爱国守法,恪尽职守,服务社会,事实求实,严谨治学,关爱学生,诚实守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形成优良的教学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课程设置
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依据通信专业英语课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编写教学大纲。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制度体系,目的是实现学生对该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以,能力培养,提升素质。
2.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专业英语词汇掌握、句子翻译的准确理解以及相关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语法掌握是所有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因此,语法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语法教学包括语法结构分析、语义的理解,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语法、理解语意,培养学生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的能力。课堂时间的合理安排与教学内容的设置相辅相成。课堂时间的安排如下:每学时100分钟,包括50分钟“自主学习”、20分钟“学习检验”和30分钟“学习小结”。“自主学习”学生带着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学生在通过学习培养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学习检验”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好学提升为对问题的深思,并提出问题,解惑答疑。“学习小结”将所学真正落到实处。
2.4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差异,学习的方法和侧重内容因人而异,应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学习中,通过自己体验知识的获取与探究过程,不断反思与总结,培养批判性思维、专业能力、交际能力,提升素质。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了以“自主学习-学习检验-学习小结”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传统的被动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自主学习由“任务式学习”和“合作探究”两部分组成。任务式学习由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涉及三部分内容:文章涉及的主要内容包含哪几个方面?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回答课后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首先,学生通过手机、掌上电脑等现代化设备自主学习基本词汇和专业术语,并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其次,通过迅速浏览的方式找出文章涉及的内容包含哪几个方面。再通过对文章介绍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判断确定文章的中心内容。最后,根据课后的问题返回到文章中经过分析、综合、应用,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在任务式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鼓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生活案例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习获知识。在“自主学习”中,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培养了专业知识与能力,认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并具备信息的习获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个人技能与态度、独立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2)“学习检验”。
“学习检验”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习获的经验反馈给老师和同学,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好学提升为对问题的深思,并提出问题,解惑答疑。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巩固培养了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3)“学习小结”。
课堂时间最后30分钟由句子翻译和学习小结两部分组成。学生翻译的句子是从各种相关专业资料中精心挑选的和本课程知识相关的句子,它是所学内容的巩固或补充。此外,要求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包括生僻的词汇、含糊的语法、阅读技巧、想法,及习获的相关专业知识等。学生只有主动学、主动思考、主动做,并认真地进行学习小结,将知识内化。
2.5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任务式、提问法式等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仅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目的是培养学生优秀个人品德、专业能力与素质以及交际能力与素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6改革考试制度
专业英语课程实行开卷考试与强化过程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考试改革制度,是检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过程性考核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锻炼专业技能、培养专业能力和交际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将过程性考核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进行科学设计。过程性考核评价中采取的形式涉及课堂表现、课堂互动、阶段性学习测验。课堂表现指考勤、课堂纪律、听课表现等;课堂互动包括课堂回答问题、主动提问等;阶段性学习测验指自主学习、作业等。根据课程进度及所讲内容,出思考题、布置作业题,在课堂或课后完成,给出成绩,记录在案。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课堂表现20分+课堂互动20分+阶段性学习测验50分)(40%)+(终结性考核开卷成绩100分)(60%)。
3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信专业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信息安全;电力特色
作者简介:王勇(1973-),男,河南确山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信息安全系,教授;周林(1968-),男,浙江宁波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安全系,副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13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24-02
信息安全专业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国内相关高校新开专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各个学校的自身特点,创新特色各有不同,上海电力学院的信息安全专业要在具有电力特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普适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1]公安系统高校在培养信息安全人才的时候要强调该专业知识在取证和侦破领域的特色应用。[2,3]创新的基础要培养实践能力,特别是工程技术人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技术有深刻的认识,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具有创新能力。[4-6]
然而当前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普遍具有行业背景特殊不明显,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比较薄弱的状态。根据上海电力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特点,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
一、存在的问题
1.电力特色不明显
我们的专业定位是培养具有电力特色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虽然本专业建设了电力网络安全实验室,配置了电力专用网络安全设备,但是在教学大概上对电力特色的信息安全课程涉及不多。需在认知实践、科创、毕业设计环节中增加电力信息安全的相关内容。
2.自学能力薄弱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不断更新知识。而获取知识最快捷的途径就是自学。但是大学生从高中阶段转变过来后,还不适应大学教育。很多上课认真听课,课下不预习和自学的学生,发现很多知识都听不懂。这是因为信息安全领域知识面很宽,知识量较大,没有课前预习仅依靠上课的短暂时间是不够的。
但是当前学生学习主动性比较差,自学能力较低。这种现象在信息安全专业里面尤其突出。也不排除有些对信息安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们会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这样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面,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平均每个班级大概占10%左右。剩余的学生在自学能力方面均需要提高。
3.缺乏创新意识
在缺乏自学能力的情况下,掌握多学科交叉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就比较困难。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寻求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思路就更显得薄弱。自学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堂要求的预习任务,而创新意识是要求学生能发现新问题,网络搜索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验证这些技术。
自学能力是创新意识的基础,而提高学习兴趣是解决这两个方面缺失的关键措施。
4.论文撰写能力差
在撰写实验报告过程中,发现工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低,很多有口语化的表述,而且存在条例不清晰,逻辑不紧密,摘要内容与论文无关,实验结果分析不足等诸多问题。这是由于在高中阶段没有要求学生撰写过科技论文,也没有进行过相关培训。在大学期间,由于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薄弱,导致实验无法独立完成,这样更加没有信心撰写实验报告,对于科技论文就更没有兴趣。
总之,信心安全专业所面临的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难题,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薄弱、缺乏创新意识、论文撰写不规范等。这三个问题是具有相互连贯性的。自学能力薄弱导致掌握新知识能力差,就缺乏发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自然无法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更没有心思关心论文格式方面的要求。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查找根源的时候,不要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要从专业特点、学校的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就业形势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电力特色的专业定位
上海电力学院的信息安全专业依托电力行业为背景,培养具有信息安全一般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电力行业虽然对信息安全有很高要求,但是该行业内,对信息安全的岗位需求缺很少,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技术,基本上做运营维护,技术开发的工作集中在电力科学研究院。因为电力行业需求不高,所以还需要全面教授信息安全技术。
在这样的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培养方案中就需要涉及很多专业科目,并且针对不同的就业需要引导学生自学掌握更多特殊技能。
2.多学科融合的专业
信息安全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该专业属于多学科融合,因此要求学生不能偏科,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数学基础、编程能力,甚至会涉及到通信技术。这样的学科对学生综合能力有很高要求。
该专业还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工程技术类比理论技术更新更快。有的新技术出现后,不到半年就被淘汰。这导致教程严重滞后当前最新技术,需要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该专业的多学科交叉和知识的快速更新,给教和学都带来了很大压力,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就有更高的要求。
3.突出技术的理学培养方案
因为上海电力学院的专业规划的需要,信息安全专业定位成理学专业,这样需要更加突出理论知识的学学分。理论课的增加自然相对减少了课程实验内容。现有的信息安全培养方案中,课时数相对比较很多,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较少。虽然集中实践课程达到32学分,640学时,但是专业课的上课与上机实践比例基本上是2∶1,学生实践机会还是低于听课时间。这样在上机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
4.不同地域生源
信息安全专业不属于上海电力学院电力特色的专业,因此在招生的时候,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如其他特色专业。招生面向全国招生,外地生源考分在当地一般都超过一本分数线,上海属于二本。外地生源学生入校后,难免会有心理落差,但是学习还是比较用功的。上海生源计算机基础一般较好,但在最近计算机普及率增大的情况下,上海生源的计算机优势就不太明显了。
生源的特点决定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在班级里面两极分化严重。想学的学生主要是对信息安全有浓厚兴趣,或者打算考验或者考证。一般考研的学生在研究生考试的压力下,专业技术能力又不会特别突出。
5.就业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安全专业2013年是第一年毕业,正赶上我国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这在宏观上促进了就业。信息安全的运营维护需求在知名企事业单位中有重要需求,但是由于这样的岗位流动性不强,岗位数量并不多,在客观上说明市场并不大。
信息安全技术开发类工作集中在国内很少的几家信息安全企业,或者是大型企业的研发部门,对信息安全的编程技术和理论水平均有较高要求。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上海电力学院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就业将会面临考验。有机遇也有挑战,而且就业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信息安全招生工作。
三、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还面临许多难题,这些难题存在有其客观的外部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原因,在当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式下,我们探索了一套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上海电力学院2014年了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通知,让我们这两年努力做的实践教学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包括“打破集中实践教学的固定期末两周的限制,实现集中实践教学贯穿全学期。以本专业主干课程链内容为依托的,结合理论教学和现场实际的6-8周的大型综合课程设计”。
现阶段集中实践是32学分,平时大学生科创工作并没有计算学生的学分。但是信息安全系把科创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加科创的积极性。
专业比较突出的学生有的开始有创业打算。有的是因为家庭的创业经历,或是被当前创业政策的吸引。为了促进就业,我们在日常科创指导中,鼓励有潜力的学生申请专利,申请创业启动资金,开创公司。但是学生对于创业还有诸多顾虑,还有学分和考勤方面的约束,真正创业的学生却很少。不过这样的思想传输给了学生,对于其将来毕业就业会产生积极影响。
2.电力特色实践培养
在电力特色的专业定位下开展了电力特色实践培养。利用电力信息安全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让学生对电力系统通信安全设备有了初步认识。在科创和毕业设计环境增加了电力信息安全的相关内容,在大学生暑假实习期间,教师推荐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到电力公司从事电力信息安全设备的安装和配置工作,让学生对电力信息安全有深刻的现场经验。由于电力信息安全还设计到许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内容,根据我校特点,在科创和毕业设计环节中也增加了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相关内容,让部分学生了解了工业控制系统中基本的西门子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了解了Stuxnet工业控制病毒的工作原理和防御措施。
3.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增加一定数量考查课的大作业的比例,要求学生每个学期完成一份综合性报告,根据老师的大作业要求,查阅文献,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平时作业中的需要查阅资料才能解决的内容,让学生不仅学会利用课堂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还需要到图书馆和网络上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后才能解决,通过这样的过程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4.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实验报告中,必须有实验总结内容。这样可以记录验证类的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问题过程,为论文中实验结果的分析奠定基础。增加英文论文摘要撰写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写好英语摘要,理解摘要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的研究意义、采用的方法、解决的问题、结论的分析等内容。
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对学生论文撰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严格按照上海电力学院论文格式规范撰写论文,对论文中的图表编号、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综述的撰写、方案的描述、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诸多方面进行规范要求。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多措施,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8人次参加了ACM程序设计大赛并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学生潘佳亮在中国核心期刊(遴选)《现代计算机》《较高安全性能信息系统的构建》,陈正卿的论文《HTTP拆分攻击及相关组合攻击》已被中文核心期刊《计算机应用研究》录用。李中平的论文《Android手机远程控制关键技术分析》在中文核心期刊《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发表。
虽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没有孵化出一个科技型企业,学生英文论文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结语
通过对信息安全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教改,提高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教育方式的改革,传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需要从教学体系上促进以创新教育为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红娇,魏为民,王勇,等。电力特色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A].第九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通信学会,2012:5.
[2]曾刚。公安院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信息安全专业为例[J].辽宁警专学报,2012,(5):93-97.
[3]黄凤林,张天长,李佟鸿。信息安全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12):198-200.
[4]张仕斌。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45-48.
现代通信技术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技术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193-02
1 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培养人学会生存技能的社会活动。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培训,进而学会终身学习。让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能真正地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
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的涵义有:一方面是指能让受教育者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指能让受教育者能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前者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信息技术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人就应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这一基本的职能本领-并能让他们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依靠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技能进行教育活动以维持其生存。
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在上世纪末,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体系悄然兴起。美国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史无前例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从此,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需要,为社会的经济服务,为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为教育服务。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大面积地铺开,信息技术教育也倍受职业教育工作者所青菜,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均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影响最深的就是职业教育,受到信息技术强烈震撼的理当是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它是一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适应经济发展。因此。面对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最需要改革的当然也是职业教育。无论从学生到学校,从教材到课程,从教学到学习,从教育规律到教育技术,都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为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更多、更好、更快地培养出专职人才,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大批能信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人才。
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不足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课程设计大专
首先,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应体现教育性,要面向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课程设计。作为该专业的学生,今后的职业取向应以教育为主。因此,他们在校学习的课程应包含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
其次,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应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扩宽。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接受其它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今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作好准备。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以外的课程认识不足
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学好计算机的相关课程就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更有相应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学会几个应用软件就行了。他们对学校所开设的有关教学理论之类的课程根本不当一回事,甚至认为是一种多余的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教师不能很好引导学生加强对专业外的其他知识的学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更应合理地运用计算机的相关课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产生兴趣。
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是关键。教育部提出“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从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不足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任重而道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 现代教育技术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对教育技术作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而我们国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给教育技术的定义是:“教育技术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我们也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教师的指引下,依靠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为此,我认为我们在对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进行教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关于如何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界存在“两种模式论”:一是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技术课,二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中去。我认为第一种模式过于简单化,而第二种模式过于理想化。但第二种模式却代表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教学中,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尽可能地按照第二种模式去实施我们的教学方案,大胆地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形式,向学生交代一个任务:以相关学科的知识为基础。去完成一个作品。但作为计算机教师应注意的是。本课程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信息处理技术,而不是光靠老师的讲解去学会某一个软件的使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然要使用计算机收集信息,编制文稿、图表,但这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学会使用计算机这种智能工具来解决一些智能问题,使学生手脑并用。心智相长。本人在教CAI课程中,在讲授完显示图标和等待图标后,就通过这两个图标制作出一个关于汉字书写的课件。学生通过本课件的制作能掌握一些汉字的正确书写方法。针对学生说课能力差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作为教学法的老师应平时多让学生利用PowerPoint制作说课稿并能多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说课训练,并且说课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计算机方面,要让学生多接触计算机课程外的其它知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改变以课本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以网络、电子读物为主的学习方式。课本知识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资源,而通过网络上的超文本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不断地扩宽知识面,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本人在CAI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作品,关于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上网搜索。有的学生就完成的一个名为《名菜的菜谱介绍》。本来一个平时很少去关心的话题,通过网络对本课件的制作而产生了兴趣。
(2)改变以课堂上的师生或生生交流的方式。逐步形成网络交流学习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可以互在不见面。学生可以就某一个有兴趣的问题。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在与别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
(3)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形成以网络、多媒体考核的方式。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下,需进行统一的、集体的考核。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将进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方式。考核可通过网络、多媒体进行,也可通过口头或纸上进行。考核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自己的考试内容。
3 构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
教学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对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若干变量(要素)的组合方式。
职业教育是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学术类课程”与“职业类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组织相关教师。认真分析各课程的结构特点,根据其主要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二,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特色问题,设计、选择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环境,充分调用相关的学习资源。
第三,定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设计出教师作为指导性活动的指挥者和学生自主性活动的参与者的教学方案。
由于职业教育所涉及到的课程其形式的多样性,所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就要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其最根本的原则是“以学为中心”,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设计:
(1)对于理论型的课程,实行学导式的教学模式。学导式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辅以课堂多种媒体组合教学的模式。其基本过程为:提示(教师活动)一自学(学生活动)――解疑(教师活动)――精讲(教师活动)――演练(学生活动)――小结(教师活动)。整个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练习,在练习中探索,使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了主动学,达到会学、学会、学好的效果。作为对理论讲解的辅助方式,应利用各种媒体的组合方式。
(2)对于开发型的课程,实行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根据某一相关知识,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利用网络优势,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好一项作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