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选题实用5篇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选题【第一篇】
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如何有效地激励员工,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从多侧面分析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提高对员工的有效激励。
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单位的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激励员工,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立和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迫切需要。
激励可以提高单位的效益。丰田汽车公司采取设立“合理化建设奖”这一办法一年时间为企业带来几百亿日元的利润,相当于公司1年利润的18%.激励有利于吸引单位所需人才。有效的激励,可以在单位内部造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从而产生对外界人才强烈的吸引力,使组织得到自己所需的优秀人才。激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单位文化。良好的单位文化是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其培育,则离不开正反两方面的强化,通过交替运用奖惩手段,促进追求优异工作等价值观的形成,塑造良好的单位文化氛围。
1.对员工的激励缺乏针对性。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需要也不相同。只有在满足了员工需要的前提下,员工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如果单位使用单一的、僵化的激励方法,势必会使员工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降低激励的效果。所以,人员激励要发现和体现差别。
2.对员工的激励缺乏公平性。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激励措施,还取决于激励的绝对程度和相对程度。员工会不时地把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与他人的投入和回报作比较,只有当他们感觉到这一比率相当的时候就会产生公平感。公平的激励机制是实现有效激励的保证。
3.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系统性。要使个人真正提高绩效达到激励效果,就不能把员工孤立地提出来,片面地大谈激励,激励是一个系统,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之中,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单位一系列的相关制度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任何把激励与其他管理活动相隔离的激励管理,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4.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灵活性。员工的需求在变化,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在变化。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应该适当调整激励机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才能保证激励的有效性。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激励方法,很难取得预期的激励效果。
5.对员工的激励缺乏人文性。不应再把人看成是单纯的生产要素和经济人,而应该把人看成是社会人和本单位的主体,应该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当今许多单位的激励只注重形式与方法,而不关注个人的感觉,不关注个人的情感对工作的影响,不关注作为社会人的需求和目标,单纯为了激励而激励,因此,激励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6.对员工的激励目标缺乏明确性。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的明确的目标比笼统的目标激励效果好,而且目标的具体性本身就是一种内部激励因素。而许多单位在对员工的激励管理中,只是设置笼统的“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标,而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激励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1.做好激励的需求分析。
需求是激励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如果没有需求,我们也就没有激励的可能。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都是由需求产生动机,是受到某种激发和诱导而产生的,是“需求——动机——激励——行为”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当人产生某种需求时,就会调动自身潜能,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需求。因此,这种需求便成为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当单位的领导需要员工实现某种目标和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采取激励措施前应先做好单位和员工的需求分析,发现其主导需求。根据单位的需求,设置激励的目标;根据员工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投其所需,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使单位和员工都获得需求的满足,实现有效激励。
2.建立综合系统激励机制。
(1)建立相互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会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佳。例如,激励应该以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为前提,完善合适的薪酬制度作保障;进行科学的工作岗位设计,建立灵活的人员内部流通机制,提升激励的有效性;加强沟通,充分授权,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增强激励效果;根据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帮助员工制定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激励员工。
(2)选择激励方法应与本单位和员工的现状相适应。例如,如果单位是扁平的组织结构,晋升的激励方法就不再适合;强调以团队为主要作业形式的单位,单独使用个人激励的方法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增强激励的效果还应该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的协同优势,增强激励的效果。
3.使用多途径的激励手段。
(1)薪酬激励。薪酬是单位满足员工生理需求的基本保证,也是员工社会地位的具体体现。许多单位本着实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将员工工资酬劳与劳动成果直接结合起来,意在以工资杠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运用此激励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是确保组织内部的公平,也就是要做到员工的同工同酬;第二是奖励优良的工作业绩,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第三应考虑下列因素:工作危险性、职务高低、年龄与工龄、单位负担能力及财务状况、地区与行业间的差异等。
(2)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的集中体现方式是职工持股计划。好处是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股东股权结构,也更直接的把职工利益跟单位利益挂钩,从而密切了职工与单位的关系;另一方面,职工入股,不仅提高了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对管理部门听取职工意见、加强民主管理的压力。
(3)智力激励。智力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开发智力资源,提高人的智力效能,增强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好地完成群体目标。其主要方式有学习培训、参与决策,竞赛评比等。学习培训要注意机会均等,否则容易引起职工的消极和不满情绪。领导者吸引员工参与决策,可以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竞赛评比这种形式有效地激发起员工的创造热情,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4)目标激励。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鼓舞和激发人的正确的动机和行为,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设置目标的时候必须注意设置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情感激励。一是与下属建立起一种亲密友善的情感关系,以情感沟通和情感鼓励作为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塑造亲和的单位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认同感。
4.把握好有效激励的原则。
(1)综合考虑单位的发展环境。在设置激励时,管理者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从小处着手,也就是说管理者既要考虑激励方法对社会的影响又要考虑它是否适应了员工的发展需要。
(2)设置激励措施要有柔性。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岗位,各个层次员工的不同需要,从而制定出详细的激励计划和方法,并顾及到应付各种不确定情况,使单位可以根据出现的临时情况灵活机动地设置激励措施。
(3)建立与激励相应的约束机制。不仅给予奖赏是一种激励,约束及惩罚也是一种激励。只有建立激励与约束的机制,才能从规章制度上保证二者的统一。
(4)注重激励的投资回报分析。激励方法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成本不相同,管理者应该选择经济有效的激励手段,把握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在考虑人员激励时,要分析好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争取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选题【第二篇】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流程化的工作,其结果要求具有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不可能有可循的套路一蹴而就。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种种基于人的竞争压力,肩负特殊社会使命的国有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被动状况,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发掘人力资源潜力,以谋求企业能动增值优势,服务于国有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现代管理科学普遍认为,要搞好一个企业需要四大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
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出发,研究表明,传统的竞争优势资源,如经济资源、物质资源等的获得已不再能以稀缺的、不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方式为企业创造价值。
人力资源的主体是人及其组成的组织,客体也是人及。
其组成的群体,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人是企业中最活跃、最可增值的价值要素,具有异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特质,其细微之处令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而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资源。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客观上要求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组织创新:单一模块与系统创建并举。
强调人力资源部在组织中的核心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效益,决定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专职部门,即目前广泛设立的人力资源部为管理核心。
根据国有企业内部分工,人力资源部及其人员首要的任务是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完成诸如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专职工作。
此外,作为企业核心部门,人力资源部肩负着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结构设计、文化建设、团队建设等人力战略职能,需要系统分析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结构及所处环境,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并接受反馈意见,优化现有人力资源战略计划,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人力决策参考。
强调其他部门和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职责并行。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业务面广、决策度高的工作,人力资源部必须主动意识到它不是单一部门所能完成的工作,并力图将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管理者职责的概念传递给企业各级人员。
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显见,企业人力资源各项工作不是由人力资源部完成,而是由各级直线经理做出的。
这说明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密切联系,尤其国有企业,机构复杂、高层人事安排行政配备,各部门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为此,要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定位为以专职部门为核心,高层经营者、直线管理者、员工相配合和沟通的共同职责。
在组织层面,从垂直角度考虑到“战略层—管理层—操作层”的分工,从横向角度考虑各部门间人力资源决策流程明晰化。
国有企业高层经营者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并用行动来支持人力资源活动;直线经理则应积极参与和配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包括人员招聘、绩效管理、组织变革、组织结构调整等。
机制创新:组织目标与员工价值共生。
营建人性化诉求关怀机制。
企业管理活动应服务于企业总的经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这一点毫无疑问。
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企业和员工有着各自的利益和价值目标,但是两者又相互制约。
如果企业员工职业满意度不高,士气低落,企业目标很难实现;如果企业目标不明,企业员工则看不到职业前景,将不思进取或放弃企业。
尤其国有企业,所有制的特殊性决定员工有着强烈的“主人翁”情结,对企业关怀要求也会更高。
顺应国有企业员工多元化特点,应建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人性化诉求关怀机制。
这一机制至少可经三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企业战略目标分解,让员工明确自己职责任务,由此联结起企业和员工的诉求机制;二是通过企业文化价值观引导,保证企业文化导向与员工价值观一致的人文关怀机制;三是通过岗位分析与人员分析,设计出能体现个体价值的人力资源多元化管理机制。
创建多维动态的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是调动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的关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我被承认、肯定、需要的心理需求,尤其在国有企业,尊重职工,体现职工主人翁地位,员工才会对企业产生真正的感情,企业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才会形成,也才会实现员工与企业共生。
构建过程优化的绩效管理机制。
绩效目标是绩效管理机制的起点和归宿,为确保国有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围绕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开展业务。
首先要对国有企业目标具体化、量化,然后根据企业部门及人员职能、职责分工进行目标分解,形成各部门与各岗位的具体绩效目标。
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各自的工作特点,制定具体的工作规范与绩效考评标准。
然后,根据绩效实施情况,从员工、工作团队、部门和企业四个层面上展开绩效分析和评价,其中尤其应偏重对企业总体绩效和员工绩效分析评价。
这一过程实质是意见反馈过程,通过优化企业绩效管理过程,平衡企业与员工利益,这是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价值共赢的又一有效机制。
业务创新:战略举措与技术事务同重。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对于国有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客观上要求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相匹配。
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定位从传统的维持、辅助作用上升到战略高度,业务范围突破传统的“人事”转向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
这种战略业务举措涉及:其一,参与战略规划。
务求从国有企业实际情况出发,了解企业未来发展战略、预期目标及实现方案,分析得出企业下一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员,这些人员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从而围绕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实现人力资源参与;其二,参与组织再造。
务求站在企业整体战略高度,对国有企业优劣进行分析,并经高层领导、直线经理及人力资源部专职人员重新设计,再造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这对消除国有企业机构臃肿现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三,参与运营计划。
务求考虑到国有企业员工利益,对员工工作跟踪与评估,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以此作为决定员工去留、工作岗位调换、员工培训、聘任新的专业人才等的依据,员工运营计划有利于改变国有企业人浮于事的现象[4]。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业务举措三管齐下,直接服务于国有企业整体战略水平的提升。
3结语。
技术性手段的应用和技术水平的发挥,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能力具有直接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的共享,降低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业务成本,提高管理质量;其二,采用专业技术手段,使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更趋规范。
例如,运用宽带薪酬、技能薪酬、绩效薪酬法,灵活设计员工薪酬福利,解决纵向上升机会少、薪酬增长速度缓慢的问题;运用经营者年薪制、员工持股计划、期权期股法,提高员工对企业长期发展和经营效益的关注度;运用平衡计分卡模型,将考核方法精确量化,实现企业员工绩效管理和岗位人员战略绩效管理;运用定量与系统分析法,将人员编制、财务预算、技术改造和流程管理结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层次;其三,采用法律手段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制度保障,以此构建平等的劳资关系,赋予员工就业权利、学习成长发展机会,解决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中员工忠诚度不高、人员流失、人工成本刚性递增等问题,实现劳动关系与财产关系和谐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选题【第三篇】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中小企业由于具有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级少、决策较快、员工数量小等特点,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具有与大企业不同的特点。
1.中小企业的用人机制比较灵活。
产权明确可以说是中小企业所共有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着中小企业在管理决策方面拥有较大的独立性,政府的介入作用对其影响不大。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用人机制,在用人标准、教育培训、薪酬福利等方面均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和调整。如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为员工提供一些职位上的优待或者管理方面的权力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同时,相较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在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上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自由度和空间,个人才能也更容易得到展示和认可。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大。
中小企业人才流动的频率一般比大企业高,人才流失的可能性也较大企业大。通常来讲,中小企业不论是工作压力还是强度都高于大企业,尤其是一些关键性岗位的管理人才以及技术人才常常要进行超负荷的加班,如若薪酬待遇或者个人发展机会达不到他们的心理预期,这部分核心员工就很容易发生离职。而这部分人的流出,带走的商业机密和客户将给企业造成直接损失,另外还会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再获取成本,不利于工作的持续开展和在职员工的稳定性。所以,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既要认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的,不必对此恐慌,也要努力提升对核心员工的管理和激励力度,防止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太大损失。
所谓适才,即合适的人才,简单地说就是最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中小企业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对人才的选拔和储备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时间,中小企业需要的是能迅速胜任当前工作岗位、且认同企业文化,同时能在团队运作下与人合作、忠诚工作的员工。因此,中小企业在选人用人上应避免不切实际、盲目追求天才,只有遵循“适才适所”法则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却忽略对管理效益的提升,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第一,一些中小企业还未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甚至有的尚未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第二,很多中小企业只考虑短期收益,对人力资源管理没有长远规划;第三,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投入甚微,且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经验不足。
2.人员招聘机制不健全。
人才的招聘和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环节,是顺利实施其他各个环节的基础和保障。大部分中小企业并未制订详细的招聘计划,常常通过现招现用的形式,在招聘渠道上也多只是在当地的人才市场上进行选拔,且使用的招聘方法也只是简单的面试。这极大地限制中小企业吸纳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也不利于企业对人才的全面考察。
3.员工培训体系不完善。
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未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体系。尽管中小企业同样重视员工的培训,但介于企业规模、培训经费、培训场所和培训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培训方式多只是师徒之间的“传帮带”,培训内容则多是对产品本身的培训。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对员工的职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指导,员工上班一段日子后,在公司中找不到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会,就很容易产生离职的想法。
4.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缺乏明确的奖惩标准,赏罚不够分明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要想谋发展,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普遍还没有形成科学、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再加上劳资关系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公正情况,中小企业主在薪酬激励方面常常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分配上的不公平,使员工产生心理失衡和不满情绪,继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企业核心文化建设滞后。
企业文化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更是增加员工凝聚力,提升企业生产力效益的无形资产,每一个企业都应有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再加上管理人员水平以及资金的限制,中小企业无法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导致企业文化所应具有的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协调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丰富的内容,并已经逐渐进入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很多大型企业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严格的制度和体系,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化管理,为企业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鉴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以及人、财、物的投入情况,建立复杂的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既没有必要也不经济。因此,借鉴国内外有关中小企业的研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图1中阴影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贡献(绩效),这是企业进行一切管理活动的核心。为了提高绩效,必须分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即招聘体系、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中小企业还应建立以劳资双赢为载体的企业文化体系。
高绩效和高成长是中小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风险和高淘汰率又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市场危机。中小企业时刻为生存和发展而奋力拼搏,稍有差错,企业就会面临市场淘汰。因此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设计应坚持以绩效为核心。首先,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举措都要以提高企业绩效为着眼点,同时还应具备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匹配的高度灵活性。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自身就应该强调效率,节省成本。因此要尽可能减少管理层级,缩减管理机构,精减管理人员,规范管理职能。再次,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也应进行绩效管理,围绕绩效来设立招聘体系、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
2.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人员招聘体系。
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员的加入,但就现阶段而言,中小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小。因此,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人员招聘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hr经理首先应组织各部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再根据所需岗位先内部招聘、然后社会招聘、最后猎头招聘的原则,以校园招聘为主,其他招聘为辅,运用笔试、面试、职业测评和集体面试相结合的形式,按照看学历更看能力、看资历更看业绩的选拔标准来为本企业招聘到最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在重视新员工选拔的同时,还应鼓励老员工进行适当的轮岗以及合理的流动,发掘员工才能,真正做到“适才适所”,优化企业人员配置。
3.建立以持续性、差别化为前提的培训体系。
培训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是员工成长的“充电器”。中小企业的培训工作要避免目光短浅,着眼长远效益,加大投入,分类分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起持续性、差别化的企业人才培训体系。对高层管理人员既要有管理知识的提升又要进行技术知识的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则以技术知识更新为主,对普通员工开展基本技能培训等,使企业所有员工都处于一个持续成长的状态。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员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使企业直接受益。同时,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看,教育和培训跟上了,人才就具有了连续性和忠诚度,企业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
4.建立以科学考核为基础的激励机制。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缺乏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力仅能发挥20%~30%,但在良好的环境下,可达到80%~90%。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淘汰机制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使“能者上、庸者让、无能者下”,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绩效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提升绩效管理和激励的力度,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个体收入与公司收益相结合,加强以结果为导向,重视对过程的控制,慢慢提高绩效工资在个人薪酬中所占的比重,全面考虑对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激励。
5.建立以劳资双赢为载体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发展与企业文化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拥有强势文化的企业才能拥有持续健康的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的制度环境,在激励员工的作用上往往比高薪和严管更加有效。中小企业实现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需要以劳资双赢为着眼点,将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首先,将企业文化融入新员工招聘中,让应聘者充分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节约人力资源管理的沟通协调成本;其次,将企业文化贯穿于培训工作中,无论是职业培训,还是文体活动、游戏、比赛等非职业培训,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形成共同的文化导向,增强企业凝聚力;最后,将企业文化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对员工的考核激励中,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内部形成亲密团结的工作氛围,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共同努力。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选题【第四篇】
1、设计(论文)题目:情绪管理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设计工作领域: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3、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现状:目前的'情绪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中的运用还是相对少的,但是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随着情绪心理学方法对企业管理影响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运用情绪管理在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做好员工不良情绪的释放和排解工作的重要性。
发展趋势:人这种特殊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情绪管理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课题。目前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那么情绪管理这种对员工绩效影响很大的心理因素就会越来越突出它的作用。情绪管理也会越来越多的引起企业的重视,以后类似研究以及运用将不断增加。
4、设计(论文)工作的实用价值:
本文主要论述情绪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中的作用,希望分析情绪理论以及在现代企业中存在的由情绪引起的问题,寻找到解决企业员工情绪问题的对策,以期获得企业的绩效的提高以及利润的提高。
二、设计(论文)研究的内容。
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文希望通过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情绪管理研究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1研究人的情绪、行为和心理规律,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2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挖掘人的潜在能力。
3使得企业重视人的因素,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2、拟设计的几个主要方面(设计思路或论文写作大纲):
大纲:
一、基本定义。
情绪、情绪管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二、行业剖析。
现代企业情绪管理的现状、前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状况和问题。
三、理论研究。
1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艾利斯abc理论。
四、情绪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五、针对现代企业情绪管理问题的相应对策:现代企业如何提升情绪管理发挥出的作用。
本设计(论文)预期取得的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比国内应用情绪管理和不善于应用情绪管理的现代企业。希望可以将研究结果运用到现代企业中,解决由于员工情绪引起的,消极怠工,责任不明,离职跳槽频繁的现象,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促进现代企业的发展。而且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三、设计(论文)工作安排。
1、拟采用的主要设计方法。
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某一个体案件的研究,求证对本课题进行证明。
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本论文课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分析,来满足社会系统的需要,从而解释该现象,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
比较研究法:通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情绪管理与少有情绪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比较研究,现象到本质的发觉,从而深度剖析问题。
2、设计(论文)进度计划。
20xx年03月01日—20xx年04月01日收集资料,拟定论文题目。
20xx年04月01日—20xx年04月10日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04月10日—20xx年04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04月30日—20xx年05月15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
20xx年05月15日—20xx年05月31日继续修改论文,并提交终稿。
20xx年05月31日—20xx年06月30日论文定稿,准备答辩。
四、需要阅读的参考文献。
[1]曹慧云,牛雄鹰,毛燕.情绪管理在呼叫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xx(05)。
[2]储照凤,陈娇玲.个体差异性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xx(24)。
[3]刘阳,赵琳,王海滨.禅宗在企业员工情绪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xx(24)。
[4]刘瑞晶.浅析银行基层员工的情绪管理[j].广西金融研究.20xx(07)。
[5]许永惠,冯国平.浅议企业白领股民的情绪管理[j].商业文化(学术版).20xx(07)。
[6]李福林.引入激励机制盘活人力资源[j].中国电力教育.20xx(04)。
[8]朱烨,赵延君.浅析员工的情绪管理[j].人才开发.20xx(09)。
[9]唐守合.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综合运用[j].资治文摘(管理版).20xx(09)。
[10]唐守合.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综合运用[j].资治文摘(管理版).20xx(0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选题【第五篇】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社团管理中还存在组织松散、缺乏经费保障、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探讨了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途径,即创新组织决策方法、提升社团品牌效应、完善社团骨干培训制度等,希望以此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社团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弘扬学校文化、丰富校园生活,而且能够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凝聚青年学生。加强社团建设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而社团的发展和运行又依赖于社团成员的能力和素养。从某种程度上看,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人力资源。所以,若要切实提升大学生整体素养,就必须重视社团建设,并在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探究社团建设的新途径。
高校学生社团通常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团的成员是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的,围绕社团发展组织一系列活动,开展这些活动离不开经费支持,但目前大部分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成员交的会费。由于会费数量有限,因此,许多学生社团无法开展大型活动,这对于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显然极为不利。由此可见,目前许多高校的社团管理都依靠原有经验,很少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导致社团管理方法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社会人力资源管理严重脱节。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且极易造成高校人力资源浪费。所以,在当前的时代发展形势下,在高校社团建设中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学生社团乃至校园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社团结构松散当前,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结构松散,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未能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导致社团对会员的约束力较低。成员加入社团秉持自愿原则,有的学生加入社团后随意脱团,或参加社团活动不积极,导致社团人员流动性较大,这显然不利于社团的长远稳定发展。有的社团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未能有效贯彻落实,对社团发展未能形成积极作用。
2.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大部分社团未能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社团成员参与积极性较低、工作效率不高、合作协调性较差。一些高校社团的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在成员考核或社团干部换届选举时,多根据主管教师或上一级社团负责人对社团成员的主观评价,这就导致考核评价过于肤浅,且流于表面,严重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公正性,直接导致社团成员工作热情下降,甚至出现脱团、退团的现象。
3.社团缺乏经费保障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经费多源于成员上交会费、学校经费支持和社会赞助。许多高校由于教育教学经费有限,对学生社团所拨经费较少,根本无法保证社团的正常运行。社团成员所交会费也为一次性资源,不能成为持续性经费来源。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社团获取社会赞助的力度较小,这就导致学生社团缺乏资金支持和物质基础,在举办社团活动时经常出现经费紧张的问题,有时甚至因为经费不足而停办活动。可见,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障碍。
1.创新组织决策方法首先,社团管理成员应当向指导教师或其他社团管理者学习,加强与其他社团的沟通交流,针对社团发展方向、活动组织方式与教师协商,进而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次,应当积极听取社团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在研究具体活动方案时,社团管理人员应当引导会员向前期调研方面探讨,制订详细、全面的方案计划。当然,社团管理者也可以鼓励社团干部或优秀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制订方案,然后组织会员积极讨论各个方案的可行性,根据会员意见对方案加以调整和完善,以增强活动方案的合理性,确保社团活动有序、顺利地开展。
2.实训制度,进而组建一支高水平、有能力、会管理的社团管理队伍。一方面,高校管理部门应当组织社团骨干积极参加党团学习,增强他们的政治觉悟,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应当积极组织社团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和培训班,提高社团负责人的组织管理能力,鼓励他们引导社团不断发展。此外,高校管理教师和相关部门还应当引导社团管理人员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改正自身缺点,不断完善自我。与此同时,应当增强社团骨干的协作意识、沟通意识和服务意识,促使他们自觉为社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提升社团品牌效应目前,大部分高校社团存在同质化现象,导致社团整体上呈现出“多而不精”的局面,因此,高校应当采取措施整合重组活动类似、内容雷同的社团,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同时,若要做强做大学生社团,应当提升社团的品牌效应。在社团成立之初,就鼓励社团负责人树立品牌意识,在社团文化、价值、个性、方向等方面实施品牌战略。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根据时代形势,积极创新社团文化,采用合理的新模式推进社团发展。
[1]李安英,樊习英。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
[2]郑吉昌,黄芳。人力资源管理:全球化趋势下的挑战与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
[3]彭志越。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承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周斌,费坚,林刚。高校学生社团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江苏高教,2008.
[5]谢晓乐。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几点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张芬,汪舟。大学生社团管理中人力资源及心理学运用的新思路[j].科技信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