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当代的意义范例【优质8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民俗文化在当代的意义范例【优质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民俗文化在当代的意义【第一篇】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雷锋精神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指出流于形式的学习雷锋精神的错误性.提出应该全面了解雷锋,提炼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下的.当代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宝贵的价值.
作者:袁航作者单位: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江苏,无锡,214001刊名:希望月报(上半月)英文刊名:hopemonthly年,卷(期):“”(6)分类号:b0关键词:雷锋雷锋精神当代
民俗文化在当代的意义【第二篇】
“阅读百年党史,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是惊心动魄、轰轰烈烈的一百年,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一百年,是艰苦奋斗,砥砺奋进的一百年,而这百年的发展史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的智慧和力量。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昭示我们:只有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开展党史教育,有利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学史明理、学史崇德、让真理的光芒照亮前进的道路。”
民俗文化在当代的意义【第三篇】
实践本体论将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实践的本质是改造世界和发展自身的统一,因而人的本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发展自身的目的的统一;人类的生存活动就是将发展自身当做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去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实践本体论较之仅将生存当做目的的生存本体论更为优越.
作者:朱宝信作者单位:驻马店市卫生学校,河南,驻马店,463000刊名:唯实英文刊名:truthsandfacts年,卷(期):2003“”(6)分类号:b016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实践生存本体论
民俗文化在当代的意义【第四篇】
从2005年12月起,一个名叫洪战辉的青年大学生的名字开始传遍大江南北,他的英雄般的事迹使世纪初整个民族的心灵为之震撼,为之感动。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的精神意志,我们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这个时代最稀缺而为所有时代最必需的责任感和坚定的道德力量。
洪战辉是河南西华县人,自幼家贫,倍尝生活的艰辛。12岁时父亲得了间歇性精神分裂症,13岁时母亲又因不堪忍受父亲的殴打离家出走,从此以羸弱之躯扛起家庭的重担,并坚持照顾捡来的妹妹达12年。2001年洪战辉考入湖南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读大学,将照顾多年的妹妹也带到了怀化。洪战辉艰难的生活历程充分证明:他是具有坚强的意志、责任感和道德勇气的时代楷模!
洪战辉精神所能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启示意义是:在生活的压力和命运的打击来临时,不要屈服,要做掌握自己命运的强者。人生天地之间,自然灾难的残酷、社会环境的缺陷以及人自身生命的脆弱,决定着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与命运的恒久搏斗之中,只有拥有坚强的意志、勇于战胜自己的人才能得到命运的首肯、时代的荣誉。洪战辉生长于中国贫穷而偏远的农村,物质条件可谓十分恶劣,生活贫困、朝不饱夕,十二、三岁正是应倍受呵护的花季时期又迭遭大难,以正常人的眼光看,这是怎样不幸的遭遇。而洪战辉却以异乎寻常的坚强走过了人生道路上最为艰难的一段时期。尤其令人深受震撼的是,十余年的风雨人生中,他不仅要独立谋生、学习、照顾父亲,还要抚养捡来的妹妹,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会走路、说话、上学,前后长达12年之久,多么不易。可以说,从洪战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今日之中国社会的青年的根,时代的魂。生活于舒适与富足之中,久已丧失了坚强与独立的青年们理应向洪战辉学习,学习他坚韧不屈、自立自强的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是使一个民族健康而有生命力的基础。
洪战辉精神的另外一个重要内涵是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对于今天的社会具有特别的意义。试想,对于一个无亲无故的婴儿,洪战辉不忍丢弃,在自身尚处于巨大的生存压力的情况下,殚精竭虑,坚持将其抚养成人。这种责任感、这种精神境界,对于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盛行、正处于精神与信仰的极大危机中的时代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而失去了这种责任感,失去了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这种恻隐与仁爱之心,一个民族该怎样的平庸与渺小?在洪战辉的身上,我们见证了足以使社会和时代得以拯救的道德勇气和道德力量。我以为,今天的`时代可以失去100个歌星、影星和娱乐明星,而绝不能失去象洪战辉这样的道德与人格的楷模。因为我们永远不愿和不能失去使我们的生存环境祥和、温馨,使人性趋向于善与美的极至的道德的根基!
距今2000余年的西汉学者编纂的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描叙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在那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个大同社会是千百年来士人苦苦追寻、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在今天的浮华时代它又怎能失去意义?但正象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一个作为理想存在的完善社会的基础将是万千民众的坚定的道德上的自觉,这种道德的自觉或许是人类社会最为本真的东西。而今天深深感动于我们的洪战辉精神的最重要的时代意义也正在于这种道德的自觉,在于这种坚定而真实的善良。
民俗文化在当代的意义【第五篇】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伦理范畴。对孝的研究受到各个时代学者和统治阶层的高度重视,从而也形成了大量具有时代价值的孝伦理思想。其中又以儒家的孝伦理影响最为深远。今天,批判的继承和发扬儒家的孝伦理思想,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民俗文化在当代的意义【第六篇】
1.摧残激情就是摧残生命,使欲望得到升华才能防止欲望的泛滥。
2.(人生是在追求幸福,还是在避免痛苦),人对人生的理解有多深,他对痛苦的理解就有多深。
3.同情他人是把他人当作弱者而使他人感到羞愧。对所爱的人,应锻炼他,使他提高,这才是真正的爱。
4.尼采认为,道德不过是一种保护弱者的工具,没有软弱就没有道德,现代人总认为保护弱者是一种进步,其实保护弱者是一种倒退!
5.人们视需要为事物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
6.这条路向前是一种永恒,向后是另一种永恒。如果我沿着其中一条路,一直走下去,那我也必定从这条路回来。难道这两条路是矛盾的吗?我究竟是走在前进的路上还是走在回来的路上。(轮回)。
7.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8.成为道德的行动本身不是道德的。使人们服从道德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奴性,虚荣,自私,阴郁的热情,听天由命或孤注一掷。服从道德,恰如服从一位君主,本身并无道德可言。
9.人生乃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里认识自己。我要称之为头等大事,哪怕随后就离开人世。
10.野兔有七层皮,而人则可以撕掉七成七层皮,仍难以认识和找到他自己。
11.人总爱用今天来驳斥昨天。
12.一个伟大的人往往受到排挤.压抑.甚至被人斥为哗众取宠而陷于孤独中。
13.谁占有的东西越少,谁就越少被占有。
14.克制也是一种道德高尚的表现。
15.人总希望用未来弥补现在。
17.对真理而言,信服比流言更危险。
18.人在哪里看不到意义,人就会否定意义。
19.过于妩媚的笑总是值得怀疑的。
20.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21.其他人的虚荣心只有在和我们的虚荣心相反时,才会令我们反感。
22.谁不想看一个人的高度,而只是睁大眼睛注视此人身上的那些明显的低处---谁就会由此而将自己暴露无遗。
23.如果猪知道自己的命运终将是被端上餐桌,他还会因为现在安逸的生活而感到幸福吗?生物必须被一种巨大的,无知的幸福笼罩着,才能得以保存和繁衍。
24.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25.伏尔泰!人类!白痴!真理和追求真理有点难办,如果弄得太人性了——只是为了行善而追求真理,我敢打赌,那将一无所获!
26.你们根本不明白自己经历之事,像醉汗在生活中奔波,跌倒了,从阶梯上滚下去了。所幸,你们因为沉醉反而未受损伤。你们的肌肉无力,神智不清,便不象我们觉得阶梯上的石头如此之硬!
民俗文化在当代的意义【第七篇】
“孝”是儒家伦理体系的起点,是人心向善的道德根源。何为“孝”?《尔雅・释训》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将孝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指的是子女要好好照顾、侍奉父母;“从老省,从子”,是从“孝”字的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子”字,意为子在下面侍奉上面的老人。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援引谢幼伟先生的观点说:“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
一、儒家孝伦理的基本内容。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儒家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它而产生出来的。那么,作为一切道德根本之孝具体包括哪些方面?杨国枢先生将其归纳为:敬爱双亲;顺从双亲;谏亲以理;事亲以礼;继承志业;显亲扬名;思慕亲情;娱亲以道;使亲无忧;随侍在侧;奉养双亲;爱护自己;为亲留后;葬之以礼;祀之以礼。杨维中先生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养亲:即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尊亲:对父母,不仅要做到奉养,还要从人格上尊敬他们,使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满足;遵亲:顺从父母的意愿;礼亲:对父母的奉养符合周礼;光亲:主张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建立功业,以光宗耀祖。肖群忠先生认为儒家的孝伦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事生;事死。其中事生包括养、敬、忧、谏四个方面,事死则包括俭、哀与不违三个方面。本文从养亲、敬亲;尊亲、谏亲;祭亲、继亲三个层次,六个方面来阐述儒家孝伦理的基本内容。
第一,养亲、敬亲。养亲,就是要求为人子女者要“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满足父母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居有其所、腹有所食、体有所衣,衣食住行皆能有养。根据《礼记・祭义》中曾子所述:“孝用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养亲仅仅是做到了“其下能养”,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尊亲:使父母感受到精神上的奉养,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论语・为政》中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子女做到能养不代表就是对父母的孝,而是要做到更高层次的“敬养”。即从满足父母物质上的需求提高到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
第二,尊亲、谏亲。《孟子・离娄上》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认为,孝亲有“养口体”和“养志”之分。满足父母物质上的`需求而不顺从父母的意愿只是“养口体”,而“养志”不仅要让父母衣食无忧,还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也就是说,父亲健在的时候看儿子的是否孝,就要看儿子的志向是否与其父一致;父亲去世后,要看儿子的行为是否符合父亲生前的志向。父亲去世三年儿子也不改变其父生前的行事原则。只有这样,才算是做到了孝。儒家孝伦理在强调尊亲的同时,提出了“谏亲”。所谓“谏亲“是指父母的行为处事有什么明显不对的地方,作为儿女有义务向父母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提醒父母改正。如果父母没有听从自己劝谏,自己也不得心中不满进而产生怨恨,还是要恭恭敬敬的对父母尽孝道。
第三,祭亲、继亲。儒家孝伦理在人们对父母事死方面和事生有同样的伦理要求。(哲学理论论文)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就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照礼节奉养他们,死后要按照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按照《孝经・丧亲章》所说,就是要“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父母在世之时,对他们恪尽孝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则怀着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并时常缅怀祭奠他们。作为孝子如果能做到这些,就算完成了自己的根本义务,履行了对父母生养死葬的道义。
二、对现代社会孝行异化的剖析。
所谓孝行异化是指现代人“善事父母”的行为的方式方法脱离了孝道本身的伦理要求,从而使之丧失了孝道本身应该具有的道德价值。当前社会上孝行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不赡养父母。自古以来,赡养父母都是为人子女应尽的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在子女年幼尚无能力自立的时候,是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抚养成人,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作为子女天经地义的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反观时下每年的节假日,很多在城市生活的人,宁愿选择旅游,甚至宁愿到乡村体验农家乐,也不愿意回到老家看望父母。《孝经・五刑章》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如果按照《孝经》所说,在三千罪名之中,不孝敬父母是最大的罪责,那么子女连最起码的赡养义务都没有做到,不知当以何罪论处。
第四,愚孝。儒家提倡孝,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每一个皇帝去世以后,在谥号前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等。后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今人称此口号为愚忠愚孝。“愚孝”之所以为愚,是其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从根本上说,不是真正的孝道。即子女以孝之名,对父母的命令不分是非曲直,不必有理性的判断,只需一概无条件的遵从。这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家长制权威不容置疑不无关系。儒家提倡“以孝治天下”,后来却演变成“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若在古时,人们出现这种观念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那时社会还太落后,“三纲”中的“父为子纲”地位在人们心中太重,太难以撼动,这是历史和时代的原因。可如今,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解放,为什么现在还会有那么多的人“愚孝”呢?如果长此以往,子女在对父母尽孝的过程中,便形成了自身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绝对服从权威的奴化性格。
现代孝行异化情况之复杂、涉及的地域范围之广泛、人数之众多,足以说明孝行异化已经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
儒家孝伦理是古代社会中国人最高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不论时代如何进步和改变,作为根源于人类血缘关系的“孝”,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中国历代人们的思想,始终凝聚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关系,而且也起到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作用。
第一,提倡孝伦理有利于家庭和睦。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这就决定了我国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作为社会组成部分之家庭必然要承担养老之责,子女必然要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加强孝伦理建设,使子女懂得对父母不仅要进行物质上的赡养,而且要进行精神上的赡养,让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第二,提倡孝伦理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礼记・大傅》中说:“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称,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社稷”也就是国家,“重社稷”也就是重视国家、热爱国家的意思。中国人的爱国心不仅包含着对故乡土地的情感,而且包含着对祖先的崇拜。所以拥有着共同祖先的中华儿女不论身处何地,都时刻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时刻不忘对祖国的统一和复兴所应尽的义务。这种情感就是孝子对祖国的孝养,是爱国精神的体现。提倡孝道,有助于将全世界的华人紧密的联结起来,有利于培养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提倡孝伦理有助于将孝从家庭伦理提升为社会伦理。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是解决社会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实养老机制的需要,也是当代家庭养老的重要保证,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量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养老问题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足,“未富先老”,这就决定了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目前最基本的养老方式。尤其在农村,依靠家庭养老更是老年保障的重要形式。这样,传统孝伦理的现代价值也因此随之进一步凸现出来。因此,提倡儒家孝伦理,积极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孝道不仅是一种扩展性的伦理规范,而且是一种开放性的伦理规范。它体现出孝伦理始于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进而扩展为整个社会,由个人私德扩展为社会公德的特性。所以,要把孝伦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启蒙教育开始,并使之成为终生教育的必修课。这样,就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孝要从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关爱亲人开始,将爱的范围逐步扩展升华,最后达到泛爱众的道德情操。
出自
总之,提倡传统孝伦理之精华部分的教育,规范社会家庭关系,树立尊老敬贤的时代新风是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凝聚力的核心。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杨维中。孝道与现代家庭伦理[j].中国哲学史,1997,(2)。
[3]李祖扬。现代文明与孝伦理[j].道德与文明,2001,(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民俗文化在当代的意义【第八篇】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商业繁荣,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方便,却也带来了不少麻烦,环境污染、战事争端、能源危机威胁着人类。即使在和平的环境中,仍面对许多生存问题,诸如被称为头号杀手的心脑血管疾病,二号杀手便是忧郁症,以及老龄化社会的生活质量问题。
中国的太极拳运动,虽不是一副药到病除的“药方”,但你若持之以恒地坚持,恰恰是能有效解决或缓解上述三大社会症状的“妙方”,对人类的生存、生活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于太极拳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做了许多测试方面的研究,涉及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免疫功能、老年虚弱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尤其是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多年研究、对照分析了脑电、心电、血脂、微循环等方面太极拳产生的锻炼效果,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最近我的一名博士生与运动医学专家、共同探索了“胰岛素生长因子一l”的内分泌调节作用,论证了太极拳锻炼有益于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运行,引起了运动医学界较大的关注。
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不在此一一赘述,我想从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一下太极拳对心。脑血管疾病,对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以及老年人的生活健康谈一点认识。
有1篇文章说,人类站立,用两脚行走,实现了这一质的飞跃,固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史,却不利于全身血管的锻炼,以致高位缺血、缺氧的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大敌。
全世界每年有16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率50%以上。中国约有l亿多人患高血压病,每年新增100万人以上;脑病患者500多万,每年新发150万,冠心病患者1000万人。中国心脑血管患者死亡人数达260万,平均每分钟死亡5人!
太极拳强调放松肌肉,“一动无有不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达四梢”,均有利于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和血流循环,也有利于对微血管的锻炼,促进微循环。上海体院一位老教授带领他的研究生,探索了人的微循环。研究表明,经常从事太极拳锻炼者管绊异常率和淤血管超标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起到了调节供血的作用,有人将其称为“第二心脏”。此外,不少研究表明,练太极拳对降低血脂、增大肺活量、增强心肌营养、预防和延缓心脑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有关的实验报告我在此不一一列举,我衷心希望医学工作者和武术工作者进一步加强合作,迎战人类的头号杀手,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实验证明,人的心理健康对人的生理健康、生活质量有极大的关系。人的精神状态、情绪、性格、应对各种事件的心理能力、生活态度、人生观念等等,都会直接对人体产生影响。
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物欲和金钱刺激着人们,繁忙和竞争给人们带来的`浮躁、紧张、烦恼、压抑,使忧郁症、精神分裂症、失眠症大增。根据曹一民先生的撰文,世界上有3.4亿人患忧郁症,以至成为人类的第二大疾病。
我认为以“松静自然”“舒缓自如”为特点的太极拳极有利于人的心理调节和修身养性。以下分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太极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哲学观。
第二,太极拳体现了人与人和谐的一种伦理观。
现代人工作中、商务中的激烈竞争,使人与人的关系紧张,甚至白热化,由此引来嫉妒、烦恼、仇视;现代科技又给人创造了网上聊天的环境,减少了人与人的接触和交流。
人们聚在一起练太极拳,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环境,随着音乐舒拳走势,或两两推手“随曲就伸”“舍己从人”,粘连黏随,成为一种融洽感情、乐此不疲的交流情感的活动。正如《大趋势》一书中提到的“每当一种新技术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产生一种高情感”。太极拳以静心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做为一种高情感活动是非常可取的。尤其是在外国,老年人,妇女平日较为孤独,有一种场合给他们一起练拳、交流、说笑,相互尊重,其乐融融。太极拳以其绵缓斯文的运动风格,尤其容易增加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观念。不少发达国家,有兴趣练太极拳的人聚集一起,无欲无争,陶然往返,不失为凝聚人情感的“魔杖”。
第三,太极拳是终身追寻和谐的养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