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样例(优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样例(优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第一篇】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是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齐抓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建设好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既能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又能体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树立度好的职业道德和企业信誉。

(2)更有效地进行职工队伍建设。搞好职工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形成集两个文明建设目标于一体的价值观,把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上来,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起来。

(3)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具有旺盛的活力。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将有要求改变传统观念,树立起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等一系列新的观念,从而促进新型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这必将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文化可以把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使员工万众一心、步调一致,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事实上,企业员工的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明确的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企业的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仅对员工具有很强大引力,对于合作伙伴如客户、供应商、消费者以及社会大众都有很大引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稳定人才和吸引人才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样的道理合作伙伴也是如此,如果同样条件,没有人不愿意去一个更好的企业去工作;也没有哪一个客户不愿意和更好的企业合作。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引力作用。

企业文化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让员工自觉的按照企业要求去做事,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方向和方法,让员工自发的去遵从,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意愿和远景统一起来,促使企业发展壮大。

优秀的企业文化无形中是对员工起着激励和鼓舞的作用,良好的工作氛围,自然就会让员工享受工作的愉悦,如果在一个相互扯皮、勾心斗角的企业里工作,员工自然就享受不到和谐和快乐,反而会产生消极的心理。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

企业文化本身就具有规范作用,企业文化规范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一是规范。当企业文化上升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种规范就成生无形的约束力。它让员工明白自己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正是企业文化所发挥的"软"约束作用的结果。通过这些软约束从而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带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员工的积极性能调动,工作起来更有热情,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对企业的效益的提高,注入了新的力量,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的好处不言而喻,企业的竞争力不光是表现在技术上,还体现在企业文化上。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第二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竞争对手可能来自于世界每一个角落,在努力实现自身有机增长的同时,并购成为企业扩大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国内外企业间并购重组涉及的行业、区域和规模都不断扩大,收购兼并浪潮风起云涌,而在这众多的并购案例中,真正取得成功的比例并不高。统计数据表明,只有四分之一的并购企业能够取得成功,而导致并购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既不是企业外部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不是自身战略调整的失误,而是企业文化的冲突。因此,对并购过程中的文化融合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并购成功的可能性、降低并购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一、并购双方企业文化对比研究。

按照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的强弱对比,可以将并购划分为并购双方文化强度相当、强势文化并购弱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并购强势文化三类。当然,企业文化的强弱是相对而言的,联想在并购汉普咨询时其企业文化处于强势地位,而在并购ibmpc时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下面就对这三种类型依次加以论述。

1、并购双方文化强度相当。

当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都较为弱势时,双方有可能利用并购这一契机进行企业文化的整合,建立起一个更加优越的新企业文化。而当并购双方都具有强势文化时,由于企业文化冲突导致并购最终失败的风险就会增加,而且两种强势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往往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购成功与否很难在短期内作出结论。

9月惠普并购康柏曾经吸引了众多管理学者的关注,关注焦点在于注重诚信的惠普之道能否与业务导向的康柏文化相得益彰。目前看来,两者的文化融合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阵痛已经开始渐入佳境。当然,在这一类型的并购中,曾经拥有的概率远高于天长地久。按照李?艾科卡的说法,戴姆勒并购克莱斯勒是感情用事,因为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德国人与美国人的经营理念完全不同,在同床异梦后,戴姆勒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2、强势文化并购弱势文化。

ge在过去的20多年中,收购与兼并对公司业绩贡献率高达10%至20%。ge对于被并购企业的文化融合如同狮子搏兔,通过强势推行ge文化,最终使得被并购企业放弃原来的企业文化。应该说,ge在并购中文化强权的成功推行,除了被并购企业的原有文化较弱外,ge长期占据全球最受赞赏企业公司的宝座,其优质文化在被并购企业员工中的认同感是一个重要原因。与ge不同,思科对于被并购方的文化融合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共存共荣的特征,被并购的企业往往能够保持文化上的独立,这也是思科兼收并蓄企业文化的一个特点。思科的并购始于1993年,截至底已经完成了126次并购。一般来说,企业并购后的员工离职率平均超过20%,而思科只有2%左右,这从根本上体现了思科并购过程中企业文化融合的成功。

3、弱势文化并购强势文化。

并购方的企业文化较为弱势,而被并购方的企业文化更为强势,这种情况下弱势文化能够成功推行的案例不多,在这一类型的并购案例中弱势文化要么像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那样最终放手,要么勉力挣扎,要么被强势文化逐步同化。

谈到蛇吞象型的弱势并购,很难绕过联想对ibmpc的并购案例。与联想打过交道的国内it企业很难想象,企业文化强势如联想,在面对跨国巨头时依然处于弱势地位。联想继底用dell的威廉阿梅里奥换掉ibm的ceo斯蒂芬沃德后,8月又引入5名dell的高管担任全球高级职位。这一动作除了表示联想将dell作为主要假想敌之外,杨元庆在访谈中表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联想始终没有完成与ibm的文化融合,迫切需要引进第三种力量削弱ibm文化的影响。

虽然联想在面对ibm时在企业文化层面相对弱势,但联想自身同样具有鲜明的企业文化,这也是联想在企业文化层面还具备实力与ibm进行博弈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在这一类型的并购中,弱势文化逐步被强势文化同化是更为普遍的现象。国内某一民营汽车企业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先后并购了几家小型国有企业,重组后虽然生产规模扩大了,但是运作效率却出现了明显下滑,原因就在于该民营企业成长迅速,历史较短,因而在面对强势的国企文化时,非但没有能够将企业赖以成功的核心文化进行有效推广,反而被国企文化同化,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在通过并购实现增长的企业中,ge无疑是最为成功的。下面就以ge并购同为世界500强的honeywell为例,对并购过程中企业文化融合的实务操作进行阐述。虽然这起并购案最终被欧盟委员会以涉嫌垄断否决,但是在并购过程中ge针对企业文化融合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ge十多年成功并购经验的体现,对于国内企业未来的战略并购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第三篇】

企业也是大学,我们都知道大学的精髓就是文化,企业也不例外。一个企业的管理核心并不是什么技术、人才、信息等等,它就是企业文化。一个企业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那么他就可以壮大且持久,反之将命不久矣,哪怕目前它是如何的辉煌。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和谐的文化,一种包容的文化,一种互帮互助的文化,一种努力拼搏的文化,一种团结一心的文化。

要建设企业文化,首先要明确企业靠什么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怎样吸引员工为企业服务,整个企业靠什么形成一个整体并高效的做事情。然后回答几个核心问题:如何看待顾客;如何看待员工;如何思考和定义竞争;如何考虑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如何考虑合作与竞争;如何认识成本和利润等。

企业文化建设无法一蹴而就,其实并不神秘,就是通过带有信息指令的复制因子的搜集、整理、选择、加工,强化其复制能力,使之方便于复制和传播,也让人乐于接受。这首先是提升对于企业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行事习惯要求表达的艺术性。大家都知道,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好(一般人说企业文化时指的就是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难的是如何建立这种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做企业文化的还是比较少。稍微有点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有些是“洗脑”的结果。现在,虽然热衷于洗脑的企业还很多,洗脑一时也颇有成效——但我要提醒他们的是,千万不要低估员工对洗脑的免疫能力,不要期望在21世纪靠洗脑洗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来。

然而,企业文化在公司内部能否真的深入人心,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如何使企业文化不流于形式,不沦落成“昙花一现”的流行术语,还需要我们做很多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在企业做调研和咨询的时候发现,国内很多公司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相当粗浅的水平上,尚未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根本作用。比如一次,与一位公司负责人聊天,该负责入主动谈到公司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当被问及其所在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时,他回答说:“都写在我们企业文化大纲里了。”“那具体是什么内容呢?”他沉思片刻说:“一时还真说不上来。”其实,企业文化是维系企业持续发展的。企业因为成功而产生成功要素,这些要素中,有些是保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因素,有些则带有偶然幸运或者神奇的色彩,有些只能是短期的因素。

但无论是如何成功的,企业都会面临一个无法摆脱的问题:如何在外部快速变化和内部不断变革的环境中维系企业健康持续的生命?这个核心问题就是企业文化的关注点。哪些要素是必须保持的,哪些是必须摒弃的,哪些是必须提升的和补充的。比如,老员工在叙述什么,新员工在好奇什么,管理人员在教导什么,外聘人才在埋怨什么,都能从各个角度来帮我们验证企业文化的真确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企业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即使是新成立的民营企业,他的管理人员和员工或多或少都受国有企业的影响。因此他们有很多不正常的心态和现象。由于在企业文化方面咨询和培训中的感受和见闻,我举几个例子,第一个:司机和老总的故事。司机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接董事长上班,他起得比董事长早;晚上把董事长送回家以后再回家,睡得比董事长晚。

但是董事长拿年薪,司机问怎么这么不公平,我起得比你早,睡得比你晚,但是我的工资比你低,这就是一种心态。大家不可以忽视这种心态。老总拿高年薪,坐着好轿车,住着好房子,过着很有尊严的生活,还有分红;而普通员工不一样,工资收入与老总相差很远,没有车子,也不能买最好的房子,也享受不到很多的尊严,要经常被罚款、被处罚、被批评,没有自由。

那么,好的企业文化又会对企业有哪些帮助呢?总结出以下几点:

所谓导向功能就是通过它对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起引导作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的指导。

经营哲学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这些方式和法则指导经营者进行正确的决策,指导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为着他们所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

2.企业目标的指引。

企业目标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正确的目标就等于迷失了方向。完美的企业文化会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去制立企业的发展目标,这种目标一定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企业员工就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

1.有效规章制度的约束。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职工必须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约束力。

2.道德规范的约束。

道德规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来约束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的行为。如果人们违背了道德规范的要求,就会受到舆论的遣责,心理上会感到内疚。同仁堂药店“济世养生、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纪律。

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职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成为职工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爱厂如家”就会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

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特别是领导对职工的关心,职工会感到受人尊重,自然会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另外,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对企业职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时,企业职工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

调适就是调整和适应。企业各部门之间、职工之间,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各自进行自我调节;企业与环境、与顾客、与企业、与--国家、与社会之间都会存在不协调、不适应之处,这也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应。企业哲学和企业道德规范使经营者和普通员工能科学地处理这些矛盾,自觉地约束自己。完美的企业形象就是进行这些调节的结果。调适功能实际也是企业能动作用的一种表现。

企业是现代组织结构中最基本的“细胞”。而文化则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只有有了自己的文化,才具有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就是一盘散沙。一个企业,只有在优秀企业文化的指引下,才有了前行的力量,每个人才能找到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只有如此,企业成员才能齐心协力,才能共同达成企业的目标,才能积累文化的能量,做出更大的市场业绩,不断地创造新的辉煌。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第四篇】

摘要: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成就一个企业,失败的企业文化也可以毁灭一个企业,企业文化绝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而是每个成功企业必须具有的理念,它在市场大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前言:

从1988年开始,哈佛商学院就把“当代影响企业发展业绩的重要因素”作为重点研究课题。1992年,约翰·科特教授和同事詹姆斯·核斯克特教授出版了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在该书中,科特总结了他们1987—1991年期间对美国22个行业72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证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认为:“一个企业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并且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这个观点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人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败,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当前民营企业现状。

也许这些年大家对那些倒下去的民企还记忆尤新,比如巨人倒下、三株枯萎、飞龙落地、标王折翅、小霸王别姬……这些失败的民企现在还有人拿它当歌谣,广东省民营企业文化协会顾问、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名誉馆员陈健说,有关人士预测中国民营企业有60%在五年内破产,有85%将在内消失,就目前而言,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年。有人认为,民营企业迅速消亡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有效的组织构建,没有建立职业化的管理队伍;但陈健认为,民营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与设备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氛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企业员工在经营活动中没有与企业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作为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人文的东西,注重人对企业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技术设备的先进性,企业文化就显得分外重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企业管理的核心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后50-60年代,伴随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兴学科的相应产生,以组织管理为特征的管理科学理论应运而生,那时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财物的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理论的应用成效显著,国内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新的技术发明涌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美国成为其实的头号经济强国。但是,行为科学无法克服管理理论的弱点,管理科学过分追求理性,对作为企业主体的人没有给予。

20世纪70年代是企业管理核心演进的第二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以“战略管理”作为管理核心。“战略管理“要求企业以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就经营目标、内部资源及其同环境的积极适应等问题进行谋划和决策,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些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

到了20世纪80年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进一步演进到以“企业文化”为管理核心。这次转变的背景是日本企业的异军突起。学者对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了美国企业更多地重视企业技术、制度、规章、组织机构、财物分析等“硬”因素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而在日本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目标、宗旨、信念和人的价值观等软的因素则相对更为突出。1980年到1981年间,美国管理界连续出版了几部专门研究企业文化的论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四部著作以其崭新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论述和丰富的例证,令人信服。提出企业文化这一理论体系,成为当时全美最畅销的书目,标志了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开启了企业管理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美国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一批富有远见的企业家们逐渐达成共识:现代企业间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力的较量,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重视各级管理人员领导艺术公司的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

在深圳“康佳”总部,当你听到“以领先国内,赶超世界为目标”的晨读,绝不会将之仅仅理解为一种形式。对此想起曾经报到过的一个企业,该企业上万职工来自全国各地,企业在宿舍区建了一个报廊,在报廊里从黑龙江日报、四川日报、海南日报到浙江日报,全国各大省区的主要报刊在报廊里都有,而且天天更新,那些背井离乡在珠三角打工的打工仔打工妹们每天都能获知家乡当天的信息。也许报廊和报纸不是企业文化,而每天更新各大省区的报纸的举动就是企业文化。事实上,在中国企业悄悄将脑袋伸出国门的时候,企业文化也已经在优秀的企业中扎下了根。但是,我们仍有必要在这个新世纪里,对企业文化重新做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诠释。前几年,我们更多地将企业文化的焦点定位在企业的外在形象和管理风貌上,这的确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如红河卷烟厂,10多个企业机构掩映在3万平方米、150多种花和树的园林之中,全厂找不到一个“严禁”、“禁止”的告示牌。还有很多企业修正了“仪表”,包括企业标识、员工自律条例、企业之歌等方式,如海信集团和长虹集团。

然而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不仅代表了企业的精神风貌,更应该蕴涵企业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因此,除了企业形象外,它还代表了企业的价值标准、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文化建设。较为超前的企业,能够将企业文化扩展到“以人为本”的育人层次,如海尔,不仅对人进行物质上的关怀,更立足培养员工“自我实现”的文化理念,从高层次上实现“以人为本”;也有个别企业能够使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磨合,如海信集团,对于公司管理有两条重要纽带:其—是资本,其二便是文化。在肯定它们同时,也要看到即使是这些企业,也并没有形成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价值体系,在企业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等很多方面,企业文化的作用还不够,而这些方面恰恰构成了企业文化建构中的核心问题。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第五篇】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企业的具体管理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员工的集体意识上。企业文化是一家企业的精神内核及其价值观念的核心与精髓,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员工群体中形成积极的向心力、凝聚力,提升员工的团队意识,更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企业精神气质,在无形中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进而提升员工群体对企业的忠诚度,优化劳动关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内部支撑环节。优秀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力资源引进及管理成本,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人力资本投入风险,提升工作效率,从内部赋予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体系化特点,人才选聘、人才队伍建设、考核制度建设、人才培训管理等都被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囊括。

(一)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客体相同。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都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人力资源管理作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也反作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直接作用客体均为企业的员工团队,且二者均将对人的影响作为管理基础,“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共同的基础性思想。

(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

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目的,均为提升企业人才队伍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竞争力。二者均强调通过采用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并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掘员工潜力,将员工与团队视作企业的重要优质资产,通过帮助员工职业培训与规划,提升发展能力,发挥劳动潜能,驱动员工与企业共同进步。

(三)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首先,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遵循的核心理念和灵魂。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与精神内核,属于意识层面的无形概念。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自我完善,它集中反映着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与发展策略的导向,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精神领域与意识层面的精髓。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是培育企业文化的基础。它以各项制度为员工提供具有操作性与实践性的客观保障,以法律要件的形式为员工提供合理的工作报酬,积极的职业前景与公平的职业竞争环境,这些客观保障是在企业员工团队内部形成和谐工作环境与团队凝聚力的基础,也是发展企业文化的土壤。再次,人力资源管理是发展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概念,它是一种团队的精神气质,一种思想与行为上的向导,将此意识形态转换为实践性的管理行为,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在执行层面加以配合,否则企业文化很难真正形成优势合力。企业文化不应该是简单的规章制度和公司口号,它融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员工团队的精神风貌及其人际关系氛围,均为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

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性,是驱动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协同发展的基本策略。在实践中,要将企业文化从抽象的意识层概念转换为员工可接受的理性概念,使其能够真正将企业文化融入自身认知体系,进而以集体导向规范自身行为,引导自身思想,提升自身对集体的认可度,在企业内部营造出轻松和谐、公平竞争的人际关系,进而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驱动力。

(二)将企业文化从精神层面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将企业文化贯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环节,可以实践环节为切入点,将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员工群体,提升其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其结果必然使员工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强化集体向心力,进而提升其对企业的忠诚度,达到完善团队建设,提升团队效益的管理目的,这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将企业文化从制度层面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结合,可进一步巩固企业文化的发展路径,进而完善以制度为保障,以文化为内核的双向互动管理机制。在实践中,应进一步提升薪酬、绩效考核、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契合度,在企业文化与人力管理之间构筑交互平台。

结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念及基本人际关系形态,对企业各项制度的确立起着导向作用,并反作用于各个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一致的目标指向,且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与载体。驱动二者协同发展,将有效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效率,从内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第六篇】

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带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员工的积极性能调动,工作起来更有热情,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对企业的效益的提高,注入了新的力量,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的好处不言而喻,企业的竞争力不光是表现在技术上,还体现在企业文化上。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第七篇】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团队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企业有了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就会重视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赢得客户、打响品牌;企业缺乏优秀文化,就像一个没有个性和创业激情的人,终将在市场竞争中湮没沉沦,失去竞争力,为市场所唾弃。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企业要实现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一点精神,要有理想和追求。因为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他才能活出精彩,活出价值。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具备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将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有了这种精神,才能让企业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困难情况下不被击倒,才能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决定性条件。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应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关键技术、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并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的激励机制等。所有这些特征,几乎都与企业文化有关。为此,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有力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抓手,表现形式往往是系列规章制度及其落实。这些规章制度连同其他管理规范,要真正落实到位,都必须通过建立优秀企业文化来实现。为了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在强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效率、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应当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致力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注重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的信条,体现了企业核心团队的精神,也是企业家身体力行并坚守的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始于核心价值观的精心培育,终于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延续和创新。一要着力挖掘自身文化。要注意从企业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出发,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出本企业的优良传统和经营风格,挖掘整理出本企业长期形成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在企业精神提炼、理念概括、实践方式上体现出鲜明特色,形成既具有时代特征又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二要着力博采众长。要紧紧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开放、学习、兼容、整合的态度,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创新、自成一家的方针,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优秀文化成果,大胆吸取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三要着力用企业核心价值观指导企业的实际行动。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都要自觉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

第二,要重点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品牌通常是指能够给企业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其载体是用来与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产品或劳务的品牌与企业的整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是企业的“脸面”或“标识”。品牌之所以能够增值,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心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无不重视其产品或劳务品牌的建设。企业应当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自主创新、产品质量、生产安全、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文化建设中,着力打造源于主业且能够让消费者长久认可、在国内外市场上彰显竞争优势的品牌。

第三,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办企业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努力为全体员工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发展机会,挖掘创造潜能,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同时,要尊重全体员工的首创精神,在统一领导下,有步骤地发动全体员工广泛参与,从基层文化抓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员共建。努力使全体员工在主动参与中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认同企业的核心理念,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第八篇】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从表面上看并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从实质上分析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

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一种价值理念,在实践中企业将自己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认真实施,从而使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成为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灵魂。企业是人合兼资合的组合体,企业员工的行为受其自身思想意识的指导与约束,企业文化作为每个企业员工的一种价值理念存在,是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和内在约束,能够使员工自觉主动地执行企业制度,贯彻企业经营战略,因而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思想保障。

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在企业员工价值理念上的反应,体现了企业制度要求和企业经营战略要求。同时作为意识形态的企业文化也会影响企业制度的安排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顺应社会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企业文化激励企业员工锐意进取,革除企业积弊,加大创新步伐,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落后保守的企业文化反而会成为企业员工开拓进取的枷锁,使企业经营管理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沼,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企业的可持性发展源于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构成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各项要素中,文化力是比制造力、销售力、产品力更为重要的一环,是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和基础。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激励士气,使人奋发进取,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健康进步的工作氛围,而且可以使员工自觉认同企业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它们位列500强而闻名于世的根本原因。

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所构成。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企业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形成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支柱;企业制度文化把企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是维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基石;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形成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障。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第九篇】

按照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的强弱对比,可以将并购划分为并购双方文化强度相当、强势文化并购弱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并购强势文化三类。当然,企业文化的强弱是相对而言的,联想在并购汉普咨询时其企业文化处于强势地位,而在并购ibmpc时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下面就对这三种类型依次加以论述。

1、并购双方文化强度相当。

当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都较为弱势时,双方有可能利用并购这一契机进行企业文化的整合,建立起一个更加优越的新企业文化。而当并购双方都具有强势文化时,由于企业文化冲突导致并购最终失败的风险就会增加,而且两种强势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往往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购成功与否很难在短期内作出结论。

209月惠普并购康柏曾经吸引了众多管理学者的关注,关注焦点在于注重诚信的惠普之道能否与业务导向的康柏文化相得益彰。目前看来,两者的文化融合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阵痛已经开始渐入佳境。当然,在这一类型的并购中,曾经拥有的概率远高于天长地久。按照李?艾科卡的说法,戴姆勒并购克莱斯勒是感情用事,因为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德国人与美国人的经营理念完全不同,在同床异梦10年后,戴姆勒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2、强势文化并购弱势文化。

并购方具有强势企业文化,而被并购方企业文化较弱,这种并购由于企业文化冲突而导致并购失败的风险较小。强势并购并不意味着在并购过程中并购方就应该理所当然的推行文化强权。以ge与思科为例,虽然两者同为通过并购实现增长的标杆企业,但在并购过程中进行企业文化融合的方式却大相径庭。

ge在过去的20多年中,收购与兼并对公司业绩贡献率高达10%至20%。ge对于被并购企业的文化融合如同狮子搏兔,通过强势推行ge文化,最终使得被并购企业放弃原来的企业文化。应该说,ge在并购中文化强权的成功推行,除了被并购企业的原有文化较弱外,ge长期占据全球最受赞赏企业公司的宝座,其优质文化在被并购企业员工中的认同感是一个重要原因。与ge不同,思科对于被并购方的文化融合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共存共荣的特征,被并购的企业往往能够保持文化上的独立,这也是思科兼收并蓄企业文化的一个特点。思科的并购始于1993年,截至20底已经完成了126次并购。一般来说,企业并购后的员工离职率平均超过20%,而思科只有2%左右,这从根本上体现了思科并购过程中企业文化融合的成功。

3、弱势文化并购强势文化。

并购方的企业文化较为弱势,而被并购方的企业文化更为强势,这种情况下弱势文化能够成功推行的案例不多,在这一类型的并购案例中弱势文化要么像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那样最终放手,要么勉力挣扎,要么被强势文化逐步同化。

谈到蛇吞象型的弱势并购,很难绕过联想对ibmpc的并购案例。与联想打过交道的国内it企业很难想象,企业文化强势如联想,在面对跨国巨头时依然处于弱势地位。联想继05年底用dell的威廉阿梅里奥换掉ibm的ceo斯蒂芬沃德后,06年8月又引入5名dell的高管担任全球高级职位。这一动作除了表示联想将dell作为主要假想敌之外,杨元庆在访谈中表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联想始终没有完成与ibm的文化融合,迫切需要引进第三种力量削弱ibm文化的影响。

在通过并购实现增长的企业中,ge无疑是最为成功的。下面就以ge并购同为世界500强的honeywell为例,对并购过程中企业文化融合的实务操作进行阐述。虽然这起并购案最终被欧盟委员会以涉嫌垄断否决,但是在并购过程中ge针对企业文化融合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ge十多年成功并购经验的体现,对于国内企业未来的战略并购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并购对象企业文化的战略评估。

经过多年的并购,ge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并购评估体系,除了对并购业务的增长性进行全面分析外,针对并购对象企业文化的战略评估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即使强势如ge文化,作用在不合适的企业身上同样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罗伯特?纳尔代利和詹姆斯?麦克纳尼这两位ge优等生在家得宝和3m的遭遇就是前车之鉴。

ge对于honeywell的并购,虽然是杰克韦尔奇在得知联合技术并购计划后迅速作出的反应,但事实上对于honeywell的并购打算,ge的多个业务部门都早已进行了研究。在企业文化层面,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说,ge和honeywell有共同的“语言”――企业文化。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honeywell当时的企业文化,honeywell公司是联信公司刚刚并购原honeywell公司后建立的新公司,虽然无论是公司的管理还是文化基本都是沿用联信公司,但是对于哪一方的文化是主流文化的争论,并购后在公司内部一直没有平息。联信公司在原ge高管拉里?博西迪的带领下在9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功,拉里?博西迪将许多ge的文化融入到联信之中,这也成为联信公司实现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除了业务上能够与ge实现战略互补外,honeywell企业文化与ge企业文化之间的深厚渊源,也是杰克韦尔奇敢于冒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2、企业文化融合模式的选择。

在进行企业文化融合时有注入式、渗透式、分离式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而融合模式的选择直接取决于并购前双方企业文化对比和并购后企业文化的战略定位。ge的并购基本都采取注入式,惠普与康柏以及联想与ibmpc的并购属于渗透式,而思科的并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分离式。此外,企业的并购战略也是选择融合模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在横向并购中,并购方往往会采用注入式或渗透式的文化融合方式以寻求经营协同效应,而在纵向并购和多元化并购中,采取分离式成功的概率更大。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联信文化与ge文化具有明显的近亲血缘关系,加上ge一贯的强势作风,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ge采取注入式的文化融合方式。通过这一模式,ge希望联信文化或者说是ge文化能够在honeywell公司占据统治地位,彻底将原honeywell的文化驱逐出组织。

在确定了文化融合模式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努力让并购双方的员工能够心悦诚服的接受新的企业文化,以最大程度的减小企业文化冲突,缩短文化融合的时间,其中设立联合团队共同开展工作、建立体现企业文化的规章制度、开展企业文化管理培训和制定稳定人力资源的政策是最为常用的几种手段,而保证沟通渠道的通畅是推进文化融合的指导原则。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将并购对象的范围扩大到海外市场,而企业文化冲突所造成的危害逐渐凸现。联想与ibmpc之间的企业文化融合至今还没有完成,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联想的决策速度和执行力度;tcl并购阿尔卡特手机后意图强势推行自身文化,导致原阿尔卡特员工大量离职;此外海尔并购美泰失败,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这些并购案例虽然涉及诸多政治经济因素,不可否认,企业文化层面存在的隔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曾经尝试或者已经成功实施跨国并购战略的中国企业,基本都是国内的行业龙头企业,之所以不能很好的完成企业文化的融合,这是由于一方面,由于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差别,国内企业在ehs(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感这个层面上与欧美企业有着明显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文化、地区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国内企业赖以成功的文化,如华为的“床褥文化”等,往往很难得到欧美企业和员工的认同,加上国外部分媒体对于中国血汗工厂、食品安全等负面新闻的大力渲染,欧美民众对于中国企业抱有一定偏见,这同时也造成了对中国本土企业文化的排斥。

中国企业想要参与跨国并购的游戏,就需要了解这个游戏的规则和潜规则。与本土并购相比,海外并购过程中暴露出的企业文化冲突还掺杂着社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进行文化融合的复杂性和难度都明显增加。要想真正实现海外并购中的企业文化融合,中国企业任重而道远。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第十篇】

企业文化的作用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企业发展的内驱力、企业竞争的软实力、企业经营的灵魂、企业管理中最具软性和张力的工具。优良企业文化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帮助员工了解、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帮助员工掌握企业通行的做事方式;帮助员工熟悉企业的工作氛围;帮助员工了解企业同事相处的原则;帮助员工记住企业的道德底线;明确告诉员工提倡什么、鼓励什么。让员工认同公司企业文化,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行为,并养成良好习惯。

认同企业文化是合作的基础;认同企业文化才有工作的动力:管理人员不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至少也要成为企业文化的传道士;在制定员工发展政策时,要明确告诉员工,公司只培养那些与本企业文化契合程度高的员工。

企业的制度规范,包括制度、流程、规定、守则等等,必须以企业文化的价值判断为标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必然渗透到企业制度的方方面面。

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对产生分歧的员工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对于明理的人暗示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分歧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响鼓不用重锤);良好的企业文化鼓励分歧摆上桌面谈。

团队满足人的归属感;团队是个体强大的精神支柱;团队是个体发挥作用的炼丹炉;团队可以激发人的创意,也能实现人的梦想。

企业用于扩张,个人用于扩展。海尔收购一个企业,只需要派去一个总经理,一个会计师,再加一套海尔的企业文化就够了。这就是企业文化的扩张作用。一个管理人员到新单位,了解企业文化,认同新单位的行事习惯,马上就能开展工作。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没有一家企业可以不同外界合作;合作首先是企业文化的认同;识别对方企业文化千万不能看挂在墙上的口号,而要看对方行在脚上的做事习惯。

金融危机来临时,不少企业减薪裁员以求自保。而格力集团、万象集团则郑重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不降福利。几十年的企业发展历程,让他们深切体会到:重视文化,企业才有根,才能稳步发展。

未来的企业竞争将主要是人的竞争,而人的竞争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和智慧之源!

48 2934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