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稿写作的几点思考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关于文稿写作的几点思考

文稿起草是办公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办公室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维度。近些年体会最深的是,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是一场马拉松长跑,而不是百米冲刺,比的是意志,拼的是耐力,靠的是坚持。每篇成功文稿的背后,都凝结着汗水和心血,充满着痛苦与煎熬。要想提高文稿写作能力,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过程,非下苦功不可。

勤于学习和积累。回想起自己刚开始写材料的时候,总是不知从何处下手,坐在电脑前,大脑一片空白,半天也憋不出两行字。即使开始写了,也总觉得思路不对、方向偏了,真的是“心中一团火,脑袋一团麻,笔下一团糟”。归根结底,就是肚子里“没货”。写材料表面上看是在“写”,其实是在“思考”。可以说,文稿是对事物认识的文字反映。所以,若想真正写好材料,就需要一直保持“在路上”的学习状态。向“上头”学习。机关工作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政治之中有业务、业务之中见政治。文稿起草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重要表述都要找到权威依据和出处,不能瞎编乱造。所以,对写材料的同志而言,提升政治理论素养,绝非空对空的“务虚”,而是实打实的“刚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对中央大政方针、重大决策、重要部署,以及上级和本级党委有关会议精神、工作要求、重点任务,这些都要及时学习、准确领会,确保胸中有全局。向“下头”学习。文稿起草要注重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区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工作思路、措施办法,体现本地特色。这就要求起草人员全面掌握基层情况,对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以及实际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都要了然于胸、烂熟于心。这样,写出来的材料才能具有针对性。向“前头”学习。很多工作年年都在做,很多材料也是年年都要写。所以,可以把“前任”或者自己以前写的材料拿出来看一看,启发一下写作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内容必须换成最新的,切忌旧瓶装旧酒,老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让人读之无味。向“左右”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多方面收集兄弟省市可资借鉴的特色经验做法,从而拓展写作思路。学习要有体系,不能零敲碎打。比如,上述四个方面的学习,都可以建立各自的素材库。一些好的范文,除了放进素材库,还应该钻研一下它的篇章结构、行文逻辑,其中的精彩语句和精妙标题要摘抄下来,并时常拿出来翻一翻,渐渐就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平时多一分学习和积累,写文稿时就多一分信心和把握。

做到“三个分清”。学习的道理再深刻,积累的知识再丰富,不去实践也是“假把式”。对学习写材料的同志而言,练笔是必经环节,只有实践才能学本事、长本事,面对写材料的任务,不可盲目动笔,先静心思考,做到“三个分清”。分清“为谁而写”。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身份特征、工作阅历、性格特点、语言风格,对材料的要求自然也不相同。所以,写材料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一方面,平时做个有心人,多听听会上领导讲什么,看看文件上领导批示什么,从中找准领导的关注点;另一方面,多请示汇报,带着自己想好的初步思路去向领导请教,再根据领导的想法和意见,修改完善写作思路和框架。这样写出来的材料才更容易获得认可,达到好的效果。分清“讲给谁听”。文稿起草必须把握受众特点、了解受众期待,切忌自说自话,甚至说别人听不懂的话。比如,同样一件事情,对上级要用汇报的口吻,“我们将怎么样”“我们建议怎么样”;对下级要用提要求的口吻,“大家要怎么样”“希望大家怎样”;平级交流又是另外一种口吻,讲“我们是怎样做的”。对上汇报,应少讲理论、少发议论;对下讲话,可以多摆事实、讲道理。分清“讲的场合”。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合,讲话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坐着讲还是站着讲,大会上还是小会上讲,语言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在大会主席台上的部署讲话,就可以庄重正式、气势磅礴一些;若是面对面的座谈,就应该平易近人、和风细雨一些。把场合弄反了,听众就会觉得别扭。写材料需要身临其境,把自己沉浸到那个场合的气氛中,以听众的感受体会自己写的每一句话,这样写出的材料才能贴切得体、动人心弦。

精心打磨文章。好的文章都是用心改出来的,精心磨出来的。初稿写出来后,只有反反复复地润色、推敲、调整、补充、完善,文字才能更精准,语句才能更精练,文章才能成色更足。修改材料有这三种常用的方法。回看式修改。初稿写成后,从头再看一遍,一句一句推敲,逐字逐句修改,删除空话、套话、没用的话,并在看的过程中再次对文章的结构和逻辑进行分析,仔细想想哪里还不到位,哪里还需要完善,哪里还有不妥。朗读式修改。关上办公室门,自己或者请同事大声朗读几遍,边读边改。有些在纸面上发现不了的问题,经过朗读之后,个别不妥当的词、不通顺的句子,在读的过程中会跃然而出。搁置式修改。写成的文稿可以采取短暂搁置、再回头修改的方式。如果时间宽裕,放它三五天,如果时间比较紧,可以松松筋骨、活动一圈回来再看,这时写作状态以及思考的角度会有所变化,再次字斟句酌、精雕细琢,会有新的收获。

48 3192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