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赏析【精选23篇】

圆圆 分享 时间:

诗中通过月亮寄托思乡之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孤独,情感真挚而细腻,令人感同身受。如何理解这种情感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望月怀远》赏析相关范文,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望月怀远》赏析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篇1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唐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望月怀远》注解: 篇2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望月怀远》赏析 篇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看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没有月的中秋,忘了约定,一些诺言渐行渐远,在蝶变。 一样的夜,一样的水,泛出镀水银光,是麋香般的霓虹,像极了千年寒宫里的萤光。清风里摇曳出绝美长诗,恰似当年,蓝色泪光把记忆浇得滚烫。 幼时的自己,喜欢有月光的夜,自己家和奶奶家的的那段路,我安心的走在神秘暮雾里,路得尽头有薄如蝉翼的光亮,一端是妈妈,一端是奶奶,轻笑在手电筒的微光里。

我追逐着自己的影子,不紧不慢得走,心情随头顶的蝴蝶结一起雀跃,抬头有月,陪着我,走走停停。

那时的月,有我猜不出的故事,尚不懂人间的悲欢离合,一如无畏亦无惧的我。 多少年不再走上乡间的夜路,岁月单调如四季,妈妈和奶奶的手里始终握着一把手电筒,一次次看我出发,一次次等我归来,驱走我身前的雾霭。从时光的画扇里信步走出,已不再是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越是长大,越走得如履薄冰,到底明白了,路不只是起点和终点那么简单,从千百种可能性里寻找一种存在的依据,稍有不慎差之毫厘便会失之千里,总是盯紧了凌乱脚步,忘了皓月当空是我儿时的追逐。 这样的日子,会拥挤了码头和车站,有游子归来,披一身月华,有暖光碰弯在地上。有人站在千百年前的窗棂边,写下千古佳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今晚,阴云庇护的月也定是美极了的,嵌在在墨蓝色天鹅绒里,像婴儿纤尘不染的心境,逊色了湖光山色,纵使没有众人仰望,依然坦荡宁静着,让一世凡人望尘莫急。

有些想念文字了,之于我,文字是一部心经,失去了,便会乱了经络。 若汐红尘里,每一颗心里有纤尘也有欲|望,善美丑恶、悲悲喜喜、爱恨情仇总是并蒂而生,文字里没有丑恶,只有两种美,一种华丽,一种凄美。

一如爱情的结局。

心海茫茫,多想专注的做一件事,普渡一个人的生命。

可惜,人,总是美好在记忆里;

真正唯美的爱恋,总是那些未来得及发生的。

迷蒙双眼,看不清三步以外的世界,就算除却万水千山,依旧不忍看进一片心田。

任何神秘的地方,去过一次便不再神秘,哪怕是我魂牵梦绕的敦煌,徘徊在心门外,不忍惊动了一方静好。

听爸爸说,我坚持留下的无名小苗谢了花结了紫色的小果,团团扁扁的有葡萄那么大。那片碧叶葱翠,我曾托着腮瞅着,一筹莫展。在我离开的日子里,终于有晶紫精灵恣意散落,可惜没来得及安慰一室落花,花期已化成灰。 嘱咐爸爸好好照看,希望这些精灵果能等得长久些,最好等到北风吹,一起招呼着、陪伴着,走过一个冬。彼时的恻隐之心成全了它的绚丽,也让我的坚持变成了坚守。我想,真好,终于有一份执拗是对的。

我滑落湖畔,你飘然山巅,

相遇

让我们飘上云端

又在云端

天涯两散

你说我的眼里有画卷

我担心这画卷不够长

雨一停你就能读完。

我飘然山巅,你滑落湖畔

俯瞰

你脚下寸土是我遥远思念

分不清你的眼,

还有湖光潋滟

你说我眉心有曲调

我担心这曲调不够悠长。

跟不上你的的歌谣。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篇4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怀远:怀念正在远方的亲人。

生:这里是升起的意思。

天涯共此时:天涯,天边,遥远的地方,指远方的亲人。共此时,是说自己和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望月而互寄相思之情。

情人怨遥夜:情人,指怀有深厚情意的人,这是诗人自称。怨,怨恨。遥夜,长夜。

竟夕:一整夜。

怜光满:怜,爱。光满,指月光满屋,月色分外皎洁可爱。

滋: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不堪盈手赠:不能把它慢慢地捧在手里送给远方的亲人。不堪,不能。盈手,满手,意即捧满手。

还寝梦佳期:还,回到。寝,卧室。梦佳期,在梦中去得到美好的约会吧。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有思念之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因为整整一夜里,思念之情都无法间断。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唐代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则天长安元年(702)中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至中书令。他是唐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直言敢谏,曾预料到安禄山的反叛,主张早除祸患。后来受到李林甫的排挤,贬荆州长史。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方亲人的诗,这首诗表达了在明月之夜,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作者运用比兴手法对月抒怀,情致深婉,寄托遭谗受贬的迁谪之情思。

起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浩远、大气,堪称千古佳句。前句是在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后句即景生情,是在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轮明月。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

继而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接抒发思念之情。“怨”,突出了“情人”相思程度之深;“竟夕”,极言相思之强烈,通宵都在思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后两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承接上联,具体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灭烛怜光满”写诗人吹灭蜡烛,觉得满屋皎洁的月光更加可爱。“披衣觉露滋”写夜色已深,诗人披衣步出户外望月,觉得露水沾湿了衣襟。这两句把彻夜难眠的画面形象传神地描绘了出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的亲人,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里与亲人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思念之切。这两联描绘细致,形象鲜活,情致深婉,令人深思。

诗人从“望月”着笔,句句不离“怀远”,把“望月”和“怀远”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抒发对远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全篇处处写“望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明月写得明媚、皎洁、充满柔情,把思念之情写得执着、深婉、绵绵不尽,却丝毫没有被贬之人的那种落寞、缠绵和感伤,格调健康,向上。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篇5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

写尽无眠。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

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望月怀远赏析 篇6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1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2“海上”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3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4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5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6怜:爱。

7滋:湿润。

8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9“不堪”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10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作品赏析: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简析:

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 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怀远》赏析 篇7

千百年来,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总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涌现出大量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月 或描绘月亮的清幽,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寄托相思之情,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表达悲苦之情,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或表达高洁的志向,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或引发人生的思考,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只要月亮一与诗人遇上,便能引发无限的遐想!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朴素自然,情致深婉。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人诗,怀念远在家乡的亲人的诗歌。当一轮明月从空中升起的时候,我想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在面对皎皎一轮明月的时候,是不分身份地位的了,相思之情便从心灵最脆弱的一隅悄然生发出来,发为无尽的思念!

张九龄,在唐朝历史上是一代贤相,是以一个政治人物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可他同时也是一个在外做官的游子,离开亲人和家乡,此时此刻,怎能抑制内心的冲动呢!张九龄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诗人,我就不费笔墨了,还是一起来享受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动吧!

首联,开门见山,紧扣题目,借景抒情,直奔主题。浩瀚无边的东海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同时升起的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用一种阔达的意境渲染的是是一份动人的相思之情,这一份情感不只是属于诗人一个人的,也是属于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的,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同一种相思!首联之所

颔联,直露情感,从想象之中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望月之后的自然生发。漫漫长夜,无边无际的愁怨在游荡,多情的人儿怎能忍受这一份冷清的孤寂呢?明月皎皎当空照,平时多么美好的月亮,此刻却是多么的无情啊,它不管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还是照样高挂空中,将月光尽情挥洒!满心相思之苦的诗人,如何受得了这一份招惹,怎能不辗转反侧,无法能眠啊?

颈联,紧承上联而来,写相思之情引发的行动。由月逗引出相思之情,让诗人内心涟漪频频,浓浓的相思之情已经按耐不住,惹人无眠,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行动。此时的诗人,翻身而起,熄灭昏暗的蜡烛,披衣而出,饱受相思之苦的诗人反而越发觉得这月光的充盈可爱,这是非常复杂的情感。月亮引发相思之苦,诗人本来应该怨恨它,怎么会觉出美来呢?因为此刻的诗人是孤独一人,只有月亮可以相伴,此刻月 虽然相思之情非常愁苦,但是如果连这轮明月也不在的时候,那诗人就会被茫茫的黑夜吞噬,那无边无际的相思之苦便更加压抑在心中,我想这该是多么的无助和沉痛啊!所以,此刻的明月,成为了诗人的依托,成为的诗人的希望,成为了诗人的知己。独自对月,浮想翩翩,整个人已经陶醉,已经沉迷,已经身不由己,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人已痴迷,直到冰冷的露水沾湿了衣裳才回过神来!诗人的这一行为,把诗人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彰显的淋漓尽致!

尾联,还是紧承上句,由望月产生遐想。远人不在,唯有明月,诗人想将一轮满含相思的明月寄远人,情不自禁的想法,结果却只能是不堪!既然不可能,那就还是回到床上期许在梦中的相会吧!寻梦是今晚的九龄,这是无奈之人的无奈之举,是一种痴恋的美好念想!这就更加反衬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更加增添了一种孤苦之情!当梦醒时分,剩下的只有无限的思念了。

总之,这首诗的字句自然浅近,情意细腻,由望月引起怀人,由怀人引发行动,自然流转,情意缠绵,浓浓的思念,淡淡的忧愁。虽然饱含思念之情,但是表现出来的却不是那么的伤感和沉痛!

《望月怀远》赏析 篇8

年代:唐

作者:张九龄——《望月怀远》

内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作者: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张曲江集》。

注解: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赏析: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作者简介 篇9

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曲江集》。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篇10

又是一年中秋将至,说起中秋总离不开赏月。

中国人对月亮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也许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也许是阴晴圆缺总是情,关于月亮的诗,其实历朝历代层出不穷。

论诗的普及度,可能没人不会背李白的《静夜思》,论诗的名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在争议的顶点。

但是,在中秋,最能代表月亮的,却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光看字面意思,这首诗不过就是讲月下一对情人的互相思念,之后逐渐延伸为亲人间的思念。

现如今,每年举办的中秋晚会,主持人往往也都是以这句开场,就好像在说,不管你身在何处,不管你离开有多远,有多久,只要你还记得这首诗,我们就是一家人。

但这更多是今人的附会,首先中秋在唐朝并不是什么重要的节日,其次诗里讲的明明白白,就是情人间的思念。

那么问题来了,这类题材在唐朝又何止千百首,而这首《望月怀远》既没什么复杂的技巧,也没用到什么典故,明明只是一首“普通又简单”的诗,为什么

送礼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这一天正是玄宗的生日。

文武百官,后宫嫔妃们都费尽心思为皇帝准备贺礼,这是一次表现的机会,假如能够打动圣人,加官进爵也许近在眼前。

百官的礼物都别出心裁,不是有寓意,就是有彩头,最起码都是价值连城,宦官唱到一处,停了一下,接下去的一件是一面明镜。

千奇百怪的。礼物太多,这件又有何说法?打开一看,根本不是什么镜子,而是一套书,共五册,名曰《千秋金鉴录》,作者张九龄。

四座都为张九龄捏一把汗,唐玄宗立即就明白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你张九龄是在提醒我,该反省了,好,很好,非常好。

同年,张九龄左迁尚书右丞相,但原本知政事的职务被他一直反对的牛仙客顶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明升暗降。

737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因乱讲吉凶之事被玄宗严惩,曾经举荐周子谅的张九龄被罢相,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远离长安的那天,天空布满阴霾,张九龄回望了长安城一眼,转身仰望天空,轻叹了一句:要变天了。

来自岭南的宰相

从某种程度来说,张九龄在长安的成功是不可思议的。

张九龄来自岭南,岭南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往好了说,叫“蛮夷之地”,更形象点,那就是“鬼门关”,人称“魑魅之乡”。所以这里也是个热门被贬地点,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被贬岭南的大小官员高达600多人,比如后来的柳宗元、韩愈、李德裕。

对习惯了讲究出身的长安官场来说,对张九龄有偏见是相当正常的一件事。

然而在才华面前,没人能挡住他前进的步伐。

张九龄从小就显露出不凡的才华,7岁就能写文章,13岁上书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了他的文章后,感叹道:“此子必能致远!”

不止王方庆看好他,曾经有一位被贬官员路过韶州,看过张九龄的文章,惊为天人,给出的评价是:

“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

并预言此子“后出词人之冠”。说张九龄日后可

但张九龄心中的目标比这大得多,这源于他的家族。

虽然身处岭南,但他的家世却不简单。

伦敦大英博物馆里有一幅中国画,是镇馆之宝之一,这幅画名为《女史箴图》。

画由十二个小故事组成,讲述的是古代宫廷仕女的“模范”故事,作者是东晋的顾恺之,然而画的内容来自西晋广武侯张华的1篇骈文《女史箴》。

张华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晋历史最混乱的时代,后宫、宦官、皇族都不省心,尤其是皇后贾南风,把持朝政,秽乱后宫。

张华写这篇《女史箴》就是为了规劝贾南风,但很明显,效果不佳,否则也不会发生之后的“八王之乱”。但我想说的是,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的风度和精神。

张华是这样,他的后人张九龄也是这样。

武后长安二年,张九龄进京参加科举,据记载:

“考功员外郎沈佺期尤所激扬,一举高第。”

沈佺期当时也是诗名远扬,和另一位诗人宋之问,号称“沈宋”。

可之后沈佺期被指任考功郎期间受贿,贬官岭南,人们就联想到他主持的考试有猫腻,否则一个穷乡僻壤来的土包子张九龄为何能中进士?

于是武则天让当时的中书令李峤负责重考,李峤也以文辞出名,当时和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

而在李峤阅卷下,张九龄再次高中。

根据唐代科举制度,中了进士之后还要通过吏部考试才能做官,而只要是考试,张九龄就没有不通过的。

就这样一路“过关斩将”,这一年,张九龄进了门下省,成了左拾遗,他的官场生涯正式开启。

公元733年,55岁的张九龄终

在宰相位置上坐了3年,到如今被贬官,张九龄在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君臣典范

公元708年,还是太子的李隆基主持道侔伊吕科考试,亲自策问。座下都是通过层层选拔,来自各州最优秀的人才。李隆基希望从这些人里,找到未来的可用之人。

这是张九龄和唐玄宗的第一次相遇,此时这二位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可能都不会想到,彼此

后世对张九龄的认识,多在于他的“风度”。

张九龄上朝时气质不同于旁人,唐玄宗看到总是眼前一亮,于是对身边人说:“每见九龄,令人精神顿生。”

后来张九龄被贬,遇到有人推荐,玄宗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因此也被称为“曲江风度”,至今韶关还有条路就叫“风度路”。

相比风度,张九龄的文采更为玄宗赏识,有的制诰,玄宗不满意,让张九龄改写,才能满意。为此,玄宗夸奖说:

“九龄文章独步本朝,联日夜师之,不得其一二,真文场元帅也!”

两人的“蜜月期”本可以更长,但有人看不下去,他就是李林甫。

在后人的记载中,许多人认为,唐朝的衰败,就是出了个奸臣李林甫,假如没有李林甫,唐朝还能延续盛世。

这话说对一半。

李林甫一直不受张九龄待见,在张九龄看来,李林甫就是典型的不学无术,这不是张九龄的偏见。

李林甫年轻的时候和时任宰相源乾曜的儿子源洁打得火热,时机成熟,李林甫就托源洁走走路子,弄个司门郎中的职务,源洁也够意思,去找父亲托关系。结果源乾曜一口拒绝,还甩了一句很不客气的话:

“郎官必须由品行端正、有才能、有声望的人担任,哥奴(李林甫小名)岂是做郎官的料。”

但就是这样的李林甫,成为了玄宗一朝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

李林甫是奸臣,那肯定没跑的,但很奇怪,往往在盛世皇帝身边最容易出奸臣,北宋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出了个秦桧,清朝康乾盛世,出了个和珅。

皇帝不知道他们贪?不知道他们干了什么事?

都知道,即使如此,仍然重用这些奸臣,为什么?因为他们能干而且听话。

李林甫的办事能力从一些小事上就能体现。

公元736年10月,此时玄宗朝廷在东都洛阳,本打算来年春天回长安,不知为何,洛阳宫里突然闹鬼,搞得人心惶惶,于是玄宗就准备提前回西京。

于是他就找张九龄商量,想早日动身,没想到遭到严词拒绝。理由是会影响当地农民正常秋收,这不是扰民嘛,应该到冬闲时候再走。

张九龄的想法完全是为民着想,无可厚非,玄宗也不好反驳,但皇帝每天晚上提心吊胆,睡不好觉,也是事实。

这些都被李林甫看在眼里,等散了朝,李林甫就对玄宗说,“长安、洛阳,陛下东西宫耳,往来行幸,何更择时!”

玄宗一听是这个理,但沿途百姓农收?

这事好办,只要免了沿途百姓今年冬天的税收,百姓叫好还来不及呢。

你看这事办的,皇帝开心,老百姓更开心,双赢。

张九龄是被李林甫扳倒的,这是明面上的事情,但张九龄真正被罢相的原因,不在于李林甫,而是他背后的圣人,唐玄宗。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林甫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

这时候的唐玄宗已经在龙床上坐了24年,这24年,他开创了一个名为“开元”的盛世。

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786万,人口4543万,比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多,国土面积更是达1076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

开元年间,更是名相辈出,比如姚崇、宋璟、张说。

但所有这些励精图治的背后,都是唐玄宗牺牲个人安逸来换取。圣人好当吗?不好当,当一个贤明的圣人,更是难上加难。

稍微想偷点懒,要被宰相指责,稍微想给皇亲国戚开个后门,一堆人要跳出来上书,甚至当面和皇帝驳斥,就差把口水溅到皇帝脸上。

没有天下百姓的幸福,又怎么有大唐盛世的根基,理是这个理,玄宗明白,所以他要克制克制再克制,就这样克制了20年,突然来了个会嘘寒问暖的宰相,事事为圣人考虑。

这样的人是否得提防,玄宗开始也小着心。但李林甫办事水平实在是高,皇帝要做一件事,到别人那里就是行或者不行,到李林甫这里,行也是行,不行也得行,而且还能处理的四平八稳,妥妥帖帖,让那些说不行的人也无话可说。

后宫宦官、六宫嫔妃、李林甫全都搞定了,玄宗一开口,李林甫总能第一时间给出三套解决方案,换现在,多少老板就盼望着,手底下有这么个员工。

我们回头来看,这是标准的“捧杀”,大唐就败在李林甫这里。但扪心自问,换到自己身上,苦哈哈创业,一根弦崩了20年,终于迎来成功,财务早已自由,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能不能放松放松,快乐快乐?

这道理,李林甫懂,但张九龄不懂。

望月怀远

荆州城外,江边长亭,秋风吹过,天气渐凉,桌上摆着一壶酒。

张九龄站在亭内,望着江水,身边是他的学生,姓孟,字浩然。

只见孟浩然拿起酒壶,给张九龄倒了一杯,给自己倒了一杯,还没等张九龄说话,自顾自干了一杯。

张九龄摇摇头,心想,这小子还是那么不懂人情世故,转念一想,自己又何尝不是。

这又有什么办法,心中那一杆秤,歪了,走路总是难受。

这是张九龄第三次被贬,同僚下属们都说,左迁是常事,早晚圣人会召您回去。

可张九龄心里明白,到头了。

张九龄第一次被贬是主动要求调动岗位,刚当官那会,他和时任宰相姚崇在人事选拔上观点不和,颇不受待见,与其在京师耗着,不如回岭南,为家乡干点实事。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这就有了开凿大庾岭路,也就是最早的“京广线”,可谓造福一方。

第二次被贬,玄宗泰山封禅,当时只要参加典礼的官员都可以加官进爵,时任宰相张说负责参会名单,从中收了不少贿赂。后被发现,因此被罢相,而张说和张九龄关系不浅,于是张九龄被牵连,也被贬官。

但说到底,前二次都不是张九龄自己的问题,而这次被贬,则是张九龄的一次“完败”。

一直以来,唐玄宗在张九龄心中,都是圣明君主的形象,能虚心纳谏,能体恤百姓。所谓“�

这样的好时候,张九龄赶上过,可不知什么时候,圣人变了,变得陌生,变得世俗起来。为此,张九龄不是没发过牢骚。

在他的一首感遇诗里这样写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看起来都是讲花木,春天的兰花,秋天的桂花,四时之花,各有本心,不

《唐诗三百首》将此诗放在开篇,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人的文化里历来都讲究含蓄,有的是不得不含蓄,例如历朝历代的史官们,有的是故意要含蓄,咏物言志,爆发力反而更强。

张九龄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但他却掀起了一个时代的浪潮,诗的盛唐。

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这首《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站在江边,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这是第几个月亮呢?传说里,天上并不是同一个月亮,每一天都是月生月灭,新的一天就有新的月亮出生。

此时此刻,明月当空,这正是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是他还在做宰相的日子,每天上朝前,他都要穿戴整齐,精神饱满地上朝,一路上是月光伴随着他,送他入宫,见他的君王。

月亮一直见证着,从长安到荆州,从相守到别离。

接下去,他突然写一个人,写一个人的思念。许多解读里提到,这是对远隔天涯亲人或是情人的思念,这当然没错,但我觉得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此时的张九龄已经年过六十,古人说,年过七十古来稀,况且李林甫的势力已经在朝廷根深蒂固,他明白,他已经没有以后了。

但在这样一个夜晚,突然涌起一股“相思”的感觉。说是相思,不如说是担心,即使分开了,却还是会担心你过的好不好。如果是另一名更有才华的人代替了自己,那根本用不着担心,可现在,张九龄听到看到的,都是歌舞升平,远在皇宫里的圣人是否还能听到世间的声音?

可是自己已经无力挽回,一股巨大的失落涌上心头,多想又有什么用呢?张九龄想把烛光熄灭,忘了吧,可是月光又迅速把整个空间填满,江边的风裹挟着水面的雾气,阵阵凉意仿佛在提醒他,过去上朝时的那些日日夜夜。

不论何时,分手总是一件难以面对的事情,尤其是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有人会埋怨,有人会痛哭,有人会走向崩溃,但时间会治愈一切。

现在快要到月落的时候了,这个新生的月亮即将迎来自己的终结,一如张九龄的人生。

过去的一切,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得意也好,失意也好,到这一刻都不谈了,最终的最终,就汇成这一句。

今夜月色真美啊。

可是,他还有一丝放不下,难道就看着这个时代走向崩溃吗?不,或许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望月怀远》,他站在文坛的顶峰,向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呐喊。

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做官?是名誉?是财富?不,所有的一切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到那个时刻,我们就是最后的防线,来吧,敢不敢一辈子都贯彻文人的“忠义”,来吧,时代在呼唤你们!

这是张九龄为圣人做的最后一件事,做完这些,他微笑着进入了梦乡。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兵临城下,玄宗不得不离开长安,逃往四川。在入蜀的路上,玄宗听到马车的铃铛声,突然说了句,我想九龄了。

名家点评 篇11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

《唐诗镜》:起结圆满,五、六语有姿态,八为踯躅彷徨。

《唐诗归》:钟云:虚者难于厚,此及上作(按指《初发曲江溪中》)得之,浑是一片元气,莫作清松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尽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唐诗成法》:“共”字逗起情人,“怨”字逗起相思。五、六亦是人月合写,而“怜”、“觉”“滋”、“满”大有痕迹。七、八仍是说月,说相思,不能超脱,不过挨次说出而已,较射洪、必简去天渊矣。

《唐诗笺注》:首二句领得妙。“情人”一联,先就远人怀念言之,少陵“今夜鄜州月”诗同此笔墨。

《闻鹤轩唐诗读本》:陈德公先生曰:五、六生凄,极是作意。结意尤为婉曲。三、四一意递下,又复紧承起二情绪。落句更与三、四相映。

《五七言今体诗钞》:是五律中《离骚》。

《望月怀远》 篇12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赏析 篇13

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遥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 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望月怀远》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美丽。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这首诗表现的情意是沉着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是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望月怀远》韵译: 篇14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望月怀远赏析 篇15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注释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赏析: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刘建勋)

简析:

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 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沈熙乾)

望月怀远 篇16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九龄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篇17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看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没有月的中秋,忘了约定,一些诺言渐行渐远,在蝶变。.。.。. 一样的夜,一样的水,泛出镀水银光,是麋香般的霓虹,像极了千年寒宫里的萤光。清风里摇曳出绝美长诗,恰似当年,蓝色泪光把记忆浇得滚烫。.。.。. 幼时的自己,喜欢有月光的夜,自己家和奶奶家的的那段路,我安心的走在神秘暮雾里,路得尽头有薄如蝉翼的光亮,一端是妈妈,一端是奶奶,轻笑在手电筒的微光里。.。.。.

我追逐着自己的影子,不紧不慢得走,心情随头顶的蝴蝶结一起雀跃,抬头有月,陪着我,走走停停。

那时的月,有我猜不出的故事,尚不懂人间的悲欢离合,一如无畏亦无惧的我。.。.。. 多少年不再走上乡间的夜路,岁月单调如四季,妈妈和奶奶的手里始终握着一把手电筒,一次次看我出发,一次次等我归来,驱走我身前的雾霭。从时光的画扇里信步走出,已不再是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越是长大,越走得如履薄冰,到底明白了,路不只是起点和终点那么简单,从千百种可能性里寻找一种存在的依据,稍有不慎差之毫厘便会失之千里,总是盯紧了凌乱脚步,忘了皓月当空是我儿时的追逐。.。.。. 这样的日子,会拥挤了码头和车站,有游子归来,披一身月华,有暖光碰弯在地上。有人站在千百年前的窗棂边,写下千古佳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今晚,阴云庇护的月也定是美极了的,嵌在在墨蓝色天鹅绒里,像婴儿纤尘不染的心境,逊色了湖光山色,纵使没有众人仰望,依然坦荡宁静着,让一世凡人望尘莫急。

有些想念文字了,之于我,文字是一部心经,失去了,便会乱了经络。.。.。. 若汐红尘里,每一颗心里有纤尘也有欲|望,善美丑恶、悲悲喜喜、爱恨情仇总是并蒂而生,文字里没有丑恶,只有两种美,一种华丽,一种凄美。.。.。.

一如爱情的结局。

心海茫茫,多想专注的做一件事,普渡一个人的生命。

可惜,人,总是美好在记忆里;

真正唯美的爱恋,总是那些未来得及发生的。

迷蒙双眼,看不清三步以外的世界,就算除却万水千山,依旧不忍看进一片心田。

任何神秘的地方,去过一次便不再神秘,哪怕是我魂牵梦绕的敦煌,徘徊在心门外,不忍惊动了一方静好。

听爸爸说,我坚持留下的无名小苗谢了花结了紫色的小果,团团扁扁的有葡萄那么大。那片碧叶葱翠,我曾托着腮瞅着,一筹莫展。在我离开的日子里,终于有晶紫精灵恣意散落,可惜没来得及安慰一室落花,花期已化成灰。.。.。. 嘱咐爸爸好好照看,希望这些精灵果能等得长久些,最好等到北风吹,一起招呼着、陪伴着,走过一个冬。彼时的恻隐之心成全了它的绚丽,也让我的坚持变成了坚守。我想,真好,终于有一份执拗是对的。.。.。.

我滑落湖畔,你飘然山巅,

相遇

让我们飘上云端

又在云端

天涯两散

你说我的眼里有画卷

我担心这画卷不够长

雨一停你就能读完。.。.。.

我飘然山巅,你滑落湖畔

俯瞰

你脚下寸土是我遥远思念

分不清你的眼,

还有湖光潋滟

你说我眉心有曲调

我担心这曲调不够悠长。

跟不上你的的歌谣。.。.。.

拓展阅读:张九龄简介 篇18

张九龄(673—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 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 广东韶关) 人, 出身于官宦家庭, 曾祖张君政, 做过韶州别驾, 祖父张子虔, 曾任窦州录事参军, 父亲张弘愈曾为索虑丞。青年时期的张九龄, 勤奋好学, 学识渊博, 能诗善文, 武则天神功元年( 697) 中进士, 授校书郎。

景云元年(710) 六月, 李隆基为太子, 举天下文士, 亲加策问。张九龄由于对策优秀, 升为左拾遗, 不久, 玄宗即位, 调任左补阙。由于才学出众, 办事沉稳公平, 其时吏部考试, 由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 x ī ) 考其等第, 前后四次都做得公允无误, 为人称服。开元十年(722) 调任司眅员外郎。当时张说做宰相, 他与张九龄同姓, 对张九龄尤为器重, 张说欣赏他的文才, 常对人说: “ 后出时人之冠也。 ” 张九龄也视张说为知己, 两人关系十分密切。开元十一年(723) 张九龄擢升为中书舍人。

开元十三年(725), 玄宗到泰山封禅, 张说以宰相的职位自选定玄宗的随同官员, 许多是中书、 门下二省官员, 封山礼毕, 皆加晋阶, 张九龄提醒张说, 不要随便晋官, 但张说没有听从张九龄的劝告, 结果晋官之举动, 受到朝野内外所怨。

第二年四月, 御史中丞宇文融弹劾宰相张说 “ 引术士占星, 徇私。 ” 张九龄曾事先提醒过张说, 要他对宇文融加以防备, 但张说对张九龄提醒没有放在心上, 结果张说被罢官闲赋, 张九龄由于和张关系密切, 亦受牵连, 先改任太常少卿, 后又出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以老母在乡, 冀州路途遥远, 上书请准予换至江南。玄宗许之, 改为洪州都督, 继而转桂州都督, 兼岭南道按察使。

开元十八年(730), 张说去世, 玄宗想起他生前曾多次推荐张九龄为集贤院学士以备顾问的话, 因而, 召拜张九龄为秘书少监, 集贤院学士, 副知院事。适逢朝廷起草赐渤海国诏书, 无人胜任, 张九龄援笔立成, 不久转工部侍郎, 知制诰, 后转中书侍郎, 因母丧归乡里。

开元二十一年(733), 唐玄宗又恢复张九龄的中书郎职务。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做了宰相。第二年, 改任中书令。

张九龄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 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 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卒谥号“文献 张九龄,名九龄,字子寿。九,在古汉语中可泛指多数,也与“久”通用;龄,年龄、年岁。 “九龄”的意思为“长命百岁”之意,体现了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这种愿望也反映在其字“子寿”中,寿,长寿也。

《望月怀远》赏析 篇19

内容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赏析: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 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怀远赏析 篇20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①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②觉露滋。

不堪盈手③赠,

还寝梦佳期。

注释

①竟夕:整夜。

②披衣:谓披上衣服走出户外。

③盈手:满手,满握。

简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望月怀远赏析 篇21

望月怀远原文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

张九龄〔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相关翻译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天涯的离人此时都共赏月华。

有情之人定在埋怨长夜,我也彻夜不眠,苦苦相思。

熄灭蜡烛,因爱这满屋月光,披衣起来,发觉露水已重。

既然不能手掬月华送你,那就睡觉梦里与你相会。

相关赏析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开元二十五年(737 )由京师贬荆州长史后所作。全诗围绕望月,抒写怀念远人的幽情。

起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传诵的佳句。一轮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气象高华浑融,远在天边的亲友此时此刻正与我共望同一个月亮,一个“共”字逗出怀远,由景入情,衔接浑成自然。虽然暗用了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意,但“海上“、“天涯“相

应,开拓了一个大境界,而一个“生”字不仅写明月的升起,更将额联的“起相思“引出来了好像情人的怨思在月光的氤盒中酝酿,并随着海潮的涨起而升上来。

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采用流水对,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章夕“呼应,整夜对月相思不能寐,却怨长夜漫漫。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妙韵天成。

相思不能入睡,于是灭烛望月,月亮的清辉满屋,更觉可爱。“怜光满”亦透露出月亮已经升到中天了。披衣到室外徘徊,月华风露凉。“觉露滋”表明月亮已经西斜,夜深露水渐多。

此际忽生奇想,想要把满手的`月光相赠远人,却“不堪“,只好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梦境,去寻找相会的佳期,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却觉余韵袅袅,更引起人们无尽的同情和猜想。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遣词造句十分空灵,写景抒情并举,层层深入不紊,情和景融成一片,意境幽清秀美,情真而意切。构思精巧却又自然浑成,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引姚南青语,说它是“五律中的《离骚》。

作者介绍

张九龄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第授校书郎。历官左拾遗、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朝贤相,以正直著称。后为李林甫所谱,罢相。所著《感思诗》格调刚健。详情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篇22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重点字词解析

①天涯:极远的地方。此二句意:这时远在天涯的情人,一定和我一样在望月。②情人;有情之人;遥夜:长夜。③竞夕:整夜。④此二句意指:爱月灭灯,露凉披衣,写尽无眠。怜:爱}滋:生。⑤不堪:不能;盈手:满手,意即捧。⑥梦佳期:在梦中得到相会的佳期。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竞步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A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叉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竞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竞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人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宴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诗人暗用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 诗至此戛然而上,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昧不已。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篇23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 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48 4229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