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人黄庭坚古诗词【汇集12篇】

圆圆 分享 时间:

黄庭坚诗词风格独特,笔力遒劲,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物寄情,意境深远,令人沉醉,难以忘怀?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北宋文人黄庭坚古诗词相关范文,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宋文人黄庭坚古诗词

黄庭坚诗词作品的详细介绍 篇1

关于黄庭坚诗词作品的详细介绍

黄庭坚诗词很多,大多都会千古传颂,不仅现在会是,将来也会是。他的一首登快阁表达了自己想做无拘无束地生活,那个时候的他还在朝为官。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当官很忙,终于忙完之后已是晚上。而这个时候朋友都已经远去,独自一人也没有那么多的兴致吹箫弄雅,只有借喝酒抚平寂寞的心。

黄庭坚很多诗词中都描写当官不易,他非常向往那种自由的生活,可是身不由己,只能借诗抒情。他的牧童诗也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诗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远远地就看到一个牧童赶着牛路过山村,他吹笛的声音就算隔着一座山岭也能听到。再回过头看看长安中那些追逐名利的。人,都远不如牧童过的舒畅。可以看出他在感叹不追逐名利的日子真好!

望江东是他的词代表作之一,词的风格独树一帜,读起来琅琅上口,也是他的词能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望江东表达了他寂寞的感情,实虚相衬托,再借雁寄情,拟人之处写的非常好。他很会借景借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想要写好文章的人都应该向他学习。阮郎归(茶词)就描写了喝茶的过程及想法。炮制茶的过程非常复杂,茶水也非常清香,但是想来不敢多喝,怕抹了晚上的睡意。他不是直接写茶好喝,而是说怕茶的味道让他晚上睡觉时都会去想。黄庭坚诗词用字到位且通顺,借景物抒情都恰到好处,堪称绝妙。

黄庭坚诗歌《花气熏人帖》介绍

《花气熏人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小品之作,全帖的主要内容是由一首二十八字的小诗构成。作品长厘米,宽厘米,被收录于《宋四家墨宝册》的第九幅。作品上有“缉熙殿宝”的印章,曾被收藏于南宋的内府之中。也有清代朝鲜著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印鉴,所以据推论,该作品应到过朝鲜。此作品原属于北京故宫旧藏,目前,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中。

《花气熏人帖》的诗作内容: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基本意思是:花香向人袭来,影响了打禅的人的定力,想想自己的年纪已经到了中年,却怎么还会被花香影响呢。春天到了,忽然又产生了要作诗的念头,可是,现在想要写诗,却像逆水行舟一样艰难啊。

黄庭坚,和张耒、晁补之、秦观,被后世共称为“苏门四学士”,是宋代著名的大文豪苏轼的弟子。他擅长写诗,当时和苏轼齐名,却又长于书法,曾受到多种门派的影响,书法自成一家。

《花气熏人帖》的书法,作者结合他平时严谨的锋线和其草书的婉转灵动,自在而随意地书写而成,书法线条颇具生动感,黄庭坚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难以作诗,所以告诉了他在扬州的好友,可见诗作并非黄庭坚所写,而是他的好友王诜。黄庭坚用他特有的书法笔力,写成这幅小品,实属难得的上乘之作。

黄庭坚纪念馆 篇2

基本概况

水县黄庭坚纪念馆坐落于县城南山崖上,危崖兀立河畔,四周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儿为黄庭坚少时读书游憩之地,素有“七百里修江第一山”之美誉。南山崖相传为黄庭坚的栖游读书处。现在还存留着他的'“佛”、“钓矶”等摩崖石刻及手植薜荔崖等遗迹,还有他的法书碑刻100多通。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内的临江一侧,依次建起了溪山自在楼、九曲回廊、山谷祠、澄秋阁、顺济亭、一翠亭等造型各异的仿古建筑,另有石门、藏龙洞、钓矶、摩崖题“佛”等名迹。山谷祠内,塑有一尊黄庭坚的全身塑像,山谷老人昂首而立,双目炯炯,直视前方,似在构思美文佳句,又像在忧心人间疾苦。

纪念馆修建

,修水县斥资3000万元,实施黄庭坚纪念馆改、扩建工程,使纪念馆占地由原来的9亩扩大到现在的45亩,并复建濂溪书院、兴建松风阁、八贤纪念馆、大型书法廊等建筑。

馆藏文物

馆藏文物427件,标本1万多件。其中黄庭坚撰文并书写的《王纯中墓志铭》及《宋故徐纯中墓志铭》均为宋墓出土,所作行楷在传世黄庭坚书法作品中少见。

陈列有黄庭坚各个时期、各种风格书法作品,主要有《松风阁》诗、《经伏波神祠》、《赠邱十四》、《墨竹赋》、《茶宴赋》等100余通。同时馆址南山崖保存了大量历代名人题刻石刻。

分“双井神童”、“才华初展”、“勤政恤民”、“苏黄唱和”、“满川风雨”、“诗开西江”、“翰墨千古”七个板块,详细介绍了黄庭坚的生平、史迹、成就及影响。

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修水从原始社会到清末民国的历史,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江南著名文化——山背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标本,商周时期的陶器标本,春秋战国时期的甬钟、陶甗,秦汉时期的陶罐、铜弩机,唐宋明清各种瓷器等其他珍贵文物。

收藏了大批珍贵历史文物,主要有:黄庭坚撰并书的“王文叔墓志铭”和“徐纯中墓志铭”、立体浮雕山水画田黄古印、朱耷(八大山人)《鱼雀图》、陈宝箴《家信》、陈三立书法立轴、陈师曾绢本画《梅》和《兰》,及宋明清各类扇面书画和大量钱币、瓷器等珍贵文物。

该馆基本陈列是《黄庭坚生平陈列》和《修水县历史文物陈列》。该馆还举办地方名人书画陈列等专题陈列。已出版《黄庭坚的传说》一书。

207月江西修水县发现两座古墓葬,其中出土的一方墓志铭碑经当地文物部门考证,系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撰文并书写,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据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馆长介绍,修水县溪口镇溪口村村民日前在建房时发现了两座古墓葬,墓葬中发现一方青石质墓志铭碑。墓志铭碑高59厘米、宽40厘米,碑文字迹清晰可辨。除标题横排隶书外,正文均为竖排小楷书,共16行321字。伴随出土的还有影青瓜菱形执壶1件、铁壶1件和三脚铁炉1件。

这是修水县第三次发现黄庭坚撰写的墓志铭碑。据专家介绍,墓志铭叙事清楚,黄氏世系准确无误,碑文字体清劲稳重。这方珍贵的墓志铭碑已由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收藏保护。

黄庭坚原文及赏析 篇3

原文: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环滁皆山也。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

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

太守醉也。

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太守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野花开了,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游玩的时候,野味野菜,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太守喝醉了,而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而且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太守以游人的快 当时的太守是谁?是醉翁欧阳修。

注释:

1、瑞鹤仙:词牌名。

2、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3、皆:副词,都。

4、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5、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6、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7、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8、得:领会。

9、寓:寄托。

10、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11、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12、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总称。

13、洌(liè):清澈。

14、泉,指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15、觥(gōng):酒杯。

16、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17、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18、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乐: 乐:乐事。

19、醉翁:指欧阳修(1007-1072年),自号醉翁。

赏析:

这首词用独木桥体,隐括欧阳修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同字协韵,唱叹有情,尽得原作之神韵。“环滁皆山也。”起句全用《醉翁亭记》首句原文。滁即滁州(今安徽滁州市),欧阳修曾任滁州知州。

起笔写出环滁皆山之空间境界,颇有一份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慰藉感,从而覆盖全篇,定下基调。下一个“也”字,已露唱叹之情。“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用原作“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之句意。词句更省净,直指环山中之琅琊。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更言深秀,倍加令人神往。“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三句,以便装句法,移植原作中“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下泉上者,醉翁亭也”等句的句意直点出意境核心之所,而语句更加省净。“翁之乐也。”此一句拖笔,变上文之描写而为抒情,词情遂愈发曳生姿。这句是词人统摄原意而自铸新辞,笔力之巨,显然可见。接下来“得之心、寓之酒也。”二句概括原作中“醉翁之意不酒,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之意不酒”原作文眼之句,而山谷却宁舍此不用,可谓独具慧眼。境由心生,故谓之得。酒为外缘,故谓之寓。此句较“醉翁之意不酒”,更为内向,更为深刻。“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此三句,囊括原作“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节,于朝暮一节仅以日出二字点出,其余略去,而着力写四季。这是因为写四季尤可开拓意境之时间深度,从而与上文环滁皆山的空间广度相副,境界遂愈感阔大遥深,此类笔法,深得造境之理。只言景无穷,而乐无穷实已寓于其中,这又深得融情之法。词人运思之自由灵活由此可见一斑。

过片,将原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躬腰的样子,指老人)、提携(须提携而行者,指小儿),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一节,尽行打并“游也”这两字短韵的一声唱叹之中,笔墨精炼绝伦。下边着力写太守与众宾客之游乐。“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筹霾。”筹,是用来行酒令、饮酒计数的签子。此三句,移植原作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投壶)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的意境、句意泉香酒洌,系泉洌酒香,倒装为的是增强语感之美。山肴泉酒之饮食,及此处略写的非丝非竹之音乐,正是野趣、自然之趣的体现。极写此趣,实透露出作者愤世之情。众人之乐以至于沸,又正是众人与太守同一情趣之证明。“沸”字添得有力,足见词人文思之奇。人心既与自然相合,人际情趣亦复相投,所以“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太守遭贬谪别有伤心怀抱,故返归自然容易沉醉。众人无此怀抱,故欢然而已。一醉一欢,下字自有轻重。此二句移植原作中“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几句句意。下边,“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三句,揉合“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及“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游宴,不用乐工歌妓弹唱侑酒,因有酿泉潺潺水声助兴。其所乐者何?众人不知,但太守实以与民共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结句亦隐括原文结语:“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以雍容而平易之文情,表现了超越而深沉的哲思,即天人合一、与民同乐的乐观精神。

此词隐括原文,尽得文之精神,故全篇处处能表现乐于自然、乐于同乐之情景。尤其上片云“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下片云“太守醉也”,又云“太守乐其乐也”,反复暗示寄意所,处处都能于隐括之中不失其精神。

黄庭坚——《虞美人》 篇4

黄庭坚

中文名称: 黄庭坚

性 别: 男

生 卒 年: 1045~1105

国 别: 中国

生平简介

黄庭坚(1045~1105),中国北宋书法家、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治平三年(1066)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曾与秦观、张耒、晁补之游苏轼之门,号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又工文章,擅长诗歌,为江西诗派之宗。著有《山谷集》。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这些思想,都可以与他的创作相印证。

流传黄庭坚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黄庭坚原文及赏析 篇5

原文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赏析一

这阕小词当是作者赴黔途中经过夔州巫山县时所作。词通过乐与悲的多层次对比烘托,突现出他贬谪途中去国怀乡的忧闷之情。

赏析二

这首词上下两片都分三个层次,先写悲情,然后折入欢快场景的描写,最后又转入悲情的抒发,而上下两片又写法各异,不使雷同。为了构成鲜明的对比,写悲与乐所用词语的色彩反差也很大。写悲情则朴素自然,近乎口语,以直抒胸臆。描乐景富丽浓郁,风华典雅,着力于铺陈。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赏析三

词的开头以“对”字直领以下三句,描绘出一幅烟雨凄迷的峡江图:有时云蒸霞蔚,有时微雨蒙蒙,云雨迷离之中,只见错落攒立的群峰互相依傍。这里既是肖妙的写景,又是贴切的用典,“朝云”、“暮雨”镶嵌于句中,化而不露,“乱峰”则指巫山群峰,其中神� 这样便营造出一个惝恍迷离、凄清悠远的境界。这种意境与他去国怀乡的怅惘心情是十分协调的。如以“叆叇”状云,表现云气浓重,更有日色昏暗之意。又如以“乱”字表现群峰的攒拥交叠,暗示他遭贬后神乱意迷的心境。“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是由神话生发出来的联想。“朱翠”指女子的朱颜翠发,代指美人。一个“锁”字不也隐约透露出自叹身世的感慨。这里感情的流露是含蓄深婉的,词人只是创造一种情绪和氛围,给人以感染。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热闹的仪仗图。春光明媚之中,官府的仪仗队行进,盛妆艳服之人迎接着马队,迤逦向城中行去。“画戟”是加上彩饰的戟,用于仪仗队。“靓妆”,粉黛妆饰,这里大约指歌姬舞女之类。面对如此盛况,作者的内心却是一片悲凉。“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与开头呼应,一腔忧闷喷涌而出。

下片开头四句承上片最后一层意思而加以生发。作者巧妙地越过眼前的情景,而设想贬谪之地的望乡之苦,这是用未来的乡愁反过来烘托现实的离情。“去天尺五”极言黔南地势之高,旧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谚语,此处借来形容山高摩天。尽管这样的高处,但是眺望神州,还是隔着千山万水。那乡愁就象那万重烟水,一直延伸到天地的尽头,绵绵不绝。“神州”指中原,这里意同“神京”。古代的逐臣常通过回望京城来表达其哀怨之情。

“樽酒”五句是一个大的转折,展现了地方官为作者摆酒接风,欢宴公堂的热烈景象。为了渲染欢快的气氛,这里用了一些色彩富丽的词,如用“荔颊红深”形容美人容颜的娇艳之色,用“麝脐香满”描写香气的氤氲馥郁。轻歌曼舞,醉意朦胧,场面越是写得热烈,越能反衬出山谷心头的悲凉孤寂。置身于高堂华宴,面对着主宾的觥筹交错,作者独品苦味,唯有那杜鹃“不如归去”的声声啼鸣陪伴着他通宵达旦。

赏析四

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且谓诗歌不当有“高谤侵陵”的内容,若干作品中表现出倾向旧党的政治态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介“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又能词。兼擅行、草书,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瘗鹤铭》。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另有诗文集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山谷琴趣外篇》。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及草书《廉颇蔺相如传》等。

黄庭坚原文及赏析 篇6

原文: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宋]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作品赏析:

据此词原序所说,这首《菩萨蛮》当是戏拟王安石集句诗之作。

开首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在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在溪边桥畔,有渔翁正在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化用杜甫“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这句诗。两句诗不仅从字面看放在这里十分熨贴,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这首词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将读者导向了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这样便活画出整个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世界。

“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接住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一结语将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这首词全靠直接剥录他人诗句而成,虽非作词之正道,却也颇有移花接木之妙。

北宋文人黄庭坚古诗词 篇7

《题子瞻枯木》

黄庭坚〔宋代〕

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黄庭坚书法的介绍 篇8

黄庭坚,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也是书法家。因为其书法具有自己的风格,被后人谓之“宋四家”之一。黄庭坚的书法代表作并不少,他留存下来的。书法代表作一直是后人研究的重点。

黄庭坚的大行书代表作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及《松风阁诗》等,其中《松风阁诗》现在珍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这篇文章总共有一百五十三个字,这书写的是黄庭坚当时经过松林期间的景物,借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之谊。其中所用的书法具有庭坚自己独特的写法,笔劲有力,下笔抑扬顿挫。小行书则有《王长者墓志稿》,现在保存在东京的博物馆,这文是黄庭坚为了纪念一王姓亲属所书,表达了庭坚平实及沉静的笔法。

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有《李白忆旧游诗卷》及《诸上座法帖》等,《李白忆旧游诗卷》整篇文章大约有三百四十多个字,经过后人的考证,这书法是庭坚晚年时期的作品。文中的字体有着怀素的痕迹,却又是庭坚自己特有的风格,结构变化多,堪为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诸上座法帖》现保存在北京博物馆,全文总共有四百七十七个字,也是庭坚晚年的书法作品之一。

黄庭坚被贬戎州期间还留下了不少石刻的书法作品,《苦笋赋》便是其中之一,也得到了后人的多番精心维护。黄庭坚的作品是当时书法的一种独特的体现。

黄庭坚诗人 篇9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诗句精编:

1、题郑防画夹——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云,故人言是丹青。

2、晚楼闲坐——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3、牧童诗——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4、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5、新竹——黄庭坚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归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6、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7、寄黄几复——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

8、登快阁——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9、病起荆江亭即事——黄庭坚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10、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1、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12、水调歌头——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红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敧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北宋文人黄庭坚古诗词 篇10

《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一》

黄庭坚〔宋代〕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介绍 篇11

黄庭坚草书的行文风格很具有特色,黄庭坚在草书的创作中也是十分的讲究着节奏韵律,黄庭坚原本是在北宋时期的名人书法家周越的身边研习书法的,所以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也能够看出黄庭坚十分地注重笔法腕法。

黄庭坚书法作品红的绫条也是沉着老辣的,有着十分鲜明的振荡感、立体感;黄庭坚在结字和章法上面也有很高的造诣,黄庭坚的草书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便是苍老跌宕。

黄庭坚草书行文主要还是学习了当时的名人周越,周越是北宋时期的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从黄庭坚自叙中也可以看出来黄庭坚学习草书的个人经历。黄庭坚学习草书长达三十余年,起初都是学习周越的,但是跟随着周越学习了二十多年之后,黄庭坚发现自己只能够学到周越的书法,却始终形成不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后来黄庭坚又与苏东坡互相取长补短,之后便是黄庭坚学习草书的巅峰时期了,便是学习张长史张旭、高僧怀以及高闲的笔墨真迹,终于发现了草书中的奥妙之处,最终也成就了黄庭坚在草书中的成就。

总体而言,黄庭坚的草书是如同龙飞凤舞一般的飘逸洒脱的,超逸绝尘的,一直以来都是线条千姿百态,变化莫测,只让人看的眼花缭乱的。虽然黄庭坚的草书中的笔迹和黄庭坚的师傅们有一许的相近,但是黄庭坚擅长用笔,因而在草书中也有占据着独特的一席之位。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介绍 篇12

与苏轼齐名,即使在管途中坎坷不平,仍坚持不陷污泥中的著名诗人,我们不难说出“黄庭坚”这个名字。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人物,或许很多人知道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却少有人知道黄庭坚在书法的领域中也有自己独特的成就。

黄庭坚主要的书法是草书与行书。黄庭坚的书法特点正是在笔法的抑扬顿挫上,以体现庭坚自己与旁人不同的特点,十分注重一个“新”字。黄庭坚的。书法是结合了各个学家的所长,又将各个学家的缺点加以改正,以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点。

黄庭坚的草书书法最初是周越为榜样,后来又以怀素等人的书法为榜样,黄庭坚所书写的字体结构上有着怀素的痕迹,然而在笔划却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冲击,变化迅速,以追求书法的新境界,黄庭坚使得书法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这便是庭坚草书的书法特点。而行书则是每个字的中心都似乎围绕着一个圆心,打破了一直以来以方正、匀称为特点的字体,展现了一阵自然的特点。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主要有不受原先字体形态的限制,自有自己本身的特点,结合各家所长,具有自家的风范,不古板,以“新”为突破。人们常提及,“字如其人”。黄庭坚书法的特点正正如同他的为人处世一般,豁达,不受拘束,坚持以“新”为突破,有自己特有的风格。

48 4134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