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网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汇聚精彩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高校新闻网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汇聚精彩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高校新闻网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第一篇】
狭义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包括思想、技巧,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人类的伟大文化由城市而生,人是能够创造城市的智慧动物。城市文化除了蕴含了大文化所包含的特性,也包含了自身独特的历史与传统。城市文化不仅是城市之间的区别标识,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标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正逐步消失,世界各地的城市文化也变得趋同。经济发展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但是以牺牲城市特色文化作为代价的建设,极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大踏步前进,中国各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片一片的旧城区被改造,一幢一幢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现代化商业住宅代替了原来的平房四合院,高架高速代替了原来的泥泞小路。然而,绝大多数城市的过快发展使得原本属于城市的特色文化以及历史渐渐消逝。各大城市格局千篇1律,设施、风格、创意趋于同一化。有一位国外人士曾经就北京市的旧城区改造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将来会有我们现在有的,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有你们现在有的。”这说明了对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过去,在对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于对一些名胜古迹及特别建筑的保护。这一点并没有错,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必须重新进行整体布局,改变思路,由点及面,对能够反映和代表特殊历史文化区域以及能够彰显一种生活环境的范围进行保护。有些建筑尽管不是很特殊,但是它们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包含了一个不容复制、不容再生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保护的。经济必须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也必须得到保护,为了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政府以及群众都必须积极参与,各自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范围。
在中国地理概念中,西南地区主要涵盖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南部及云贵高原,而在行政区划概念中,广义的西南地区则包括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藏六省区。本文中西南民族地区主要包括居住了大量少数民族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疆土辽阔,横跨中国地形的三大阶梯,有着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西南民族地区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其中壮族、苗族、侗族、彝族、傣族、布依族等分布在各个地区。西南民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疆,与东南亚各国毗邻,地处中国青藏高原东部,气候多样,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过慢、劳动者素质不高、地形难以进入、制度因素以及传统观念等不利因素的束缚。
(一)西南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民族地区独具魅力的城市自然景观,与东部、中部的平原城市相比,西南民族地区的高原、盆地、丘陵等特色地形地貌及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民族生活习惯与风俗使城市更有魅力。西南民族地区因其复杂的地形特征以及气候类型造就了丰富的农业与生物资源,其中广西就拥有6000多种植物资源,云南、贵州等地的动物资源也位列全国前列;西南民族地区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桂林山水、九寨沟、香格里拉等世界级旅游资源。
(二)西南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厚重。
丰富的民族民俗资源让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千百年来,西南民族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包括古老的神话、传说、诗歌、舞蹈、音乐、图腾、建筑等。西南民族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如壮族、苗族、侗族、彝族、傣族、布依族等,都保存着各自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民族和睦相处,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随之产生的新文化,成为了城市的特色文化,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延续下来。
(三)西南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落后。
虽然西南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资源的总类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物产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上述任何一种资源的缺乏都将使得城镇化无法有效地推行。西南民族地区有些资源相当丰富,但有些资源却十分匮乏,这直接导致城镇化推进的滞后;山地多、海拔高、平原少,地形难以进入,制约着城镇化规模的发展;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人力资源短缺;资本资源不足,政府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民间投资相对东部地区均处于劣势;城市服务功能低,城市基础弱;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生态污染等都不利于城镇化的长期发展。
(四)西南民族地区政策优势独特。
首先,西南民族地区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步调前进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该地区人民抓住机遇正在逐渐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其次,西南民族地区聚集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出台了很多项利好的政策,这也使得该地区发展更加有优势。再次,西南民族地区毗邻东南亚各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可以享受国家多项政策扶持。最后,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大后方”,其中广西的海岸线占全国的1/12,总长度为1539公里,拥有3个深水港,这为中国与东南亚的自由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中国大力推动的城镇化进程,虽然有效提升了各个城市、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但由于步伐过快及影响广泛,各个城市文化的趋同现象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明显。“城市特色文化危机”已经开始在各个城市中蔓延,城市原本特有的作为自我标识的城市精神以及城市历史文化正逐步消失。虽然短期内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相比,并不明显,但从长远来说,这种影响更深入、更广泛,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具体来说,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特色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整体规划中对城市特色定位不明确,规划和文化保护更多地以单个的方式进行,缺失对整体的关注。单体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已被破坏,城市规划缺乏大局观,因此城市风貌未能形成整体,现代建筑缺乏本民族特色,许多特色建筑雷同。
(二)民族文化商品化。
在商品经济的背景下,旅游者来到西南民族城市是想通过视觉观察,开阔眼界,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参与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风俗与节庆。但是,民族文化却往往被以现代艺术的包装形式来展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丧失了其精髓与内涵,日益商品化。
(三)民族文化被同化。
原始的西南民族文化在内部作用与外部影响下逐渐消失,被异地或者是异族的文化所取代。西南民族地区部分村落远离城市,与外部民族交往甚少,生活环境较为封闭,民族生活习惯与风俗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然而,与异族和北部交往甚多的城市地区,因受现代文化冲击,许多民族风俗与习惯存在传承的危机,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建筑与街区,饮食与服饰,节庆与生活方式等汉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四)民族价值观退化。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核心价值观是古朴诚实、热情好客、吃苦耐劳。然而受到商品经济的刺激影响和不良商人的诱导,许多民族文化价值观出现了明显的退化。部分年轻人对中国的优良传统完全摒弃,个人价值观偏离正确的轨道。其中西南民族价值观的退化尤其明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大多以稻作文化闻名,由于深受稻作文化的影响,当地居民大多吃苦耐劳,勤奋朴实,热情好客,然而由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大踏步迈进,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了牟取利润而背离优良的品德,导致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价值观明显退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也与之齐头并进。信息的全球化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并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于处于霸主地位的西方文化对市场产生了不可估量地冲击,所以城市特色文化目前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特色文化,正日渐衰退。就以前而言,西南民族地区各个城市都有着自己城市的特色,例如:四季如春的昆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然而随着主流文化的强势冲击,西方文化正改变着各个民族城市的精神、历史、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城市文化价值观,从而使这些城市不自然地就放弃了原有的特色文化以及价值体系,城市特色文化便处于弱势地位了。
由于当下西南民族地区大部分城市对自己城市的特色文化认识不足,所以在城镇化进程的区域发展中就没有能够深入地挖掘该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因而没有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特色文化。对自身的城市特色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刻、缺乏自信,所以转而投向简单易学的“现代文化”、“西洋文化”,并千篇1律地加以学习。很多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将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经验以及城市结构布局生搬硬套过来,盲目地追求主流文化,盲目地追求gdp,把当下流行的风格元素当成是发展的指标,完全不挖掘自我的历史文化沉淀,导致了大多数城市特色文化变得肤浅平庸,这样的快节奏不但没有给城市带来好的形象,反而使得人民对城市的文化品位丧失信心。
四、对策建议。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成为了地区社会文明的标识。如何保护与挖掘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发扬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特色,打造民族城市的鲜明形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城市特色定位。
根据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与阶段、城市文化的特色与根基来对城市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的认知与解读。在展现城市特色时,因地制宜,明确自身定位,从城市整体规划大局上追求风格的大致统一,城市的各个局部避免重复与单调,可分区域、分层次、分系列地在重点地段展示城市民族特色与文化成果,营造特色鲜明的环境或是民族特色风情的建筑等。在向游客展示一个多元的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文化的同时,又不失现代化色彩,体现传承与创新的对立与统一。
(二)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
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首先要从文化的挖掘入手。西南民族地区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族特色与地域文化,因受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许多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消失或者逐渐消失。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最珍贵的瑰宝,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所在。应挖掘与强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元素,包括民族文化历史、民族语言与文字、民族宗教信仰、民族风土习俗、民族建筑风格、民族舞蹈与声乐、民族绘画与图腾等。只有将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当中去,使之成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区别于其他城市文化的民族特色,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与延续城市特色文化。
(三)平衡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和谐共处的关系。
当今社会,西方的文化大量入侵中国,对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很大地冲击。文化的入侵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文化的丧失。如何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立城市特色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外来文化来自于世界各国,是各国对于生存、发展和文明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外来的文化不能一味地抵制,也不能一味地接受,必须持有批判的态度。中华民族素来有厚德载物和奋斗自强的精神,对于外来的文化,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有选择性地进行接受和吸纳。对于符合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要求的部分积极接受和补充,而对于与本土文化差异过大且认识不同的文化则要尽快的摒除。融合两种不同文化中相同的特点,这不仅是对于建设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的需求,也是对于城市乃至国家适应全球发展潮流的需要。
(四)保护现有的物质文化遗产。
因长期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西南民族地区拥有大量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几千年文明,辛勤的少数民族建造了大量的具有少数民族地域风情的特色建筑。当今,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特色建筑往往以古城、古镇的形式向游客展示,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城、广西贺州的临贺故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镇远古镇等。许多古城、老城的文化遗迹已被城市化的推土机铲平,遗留下的古城、古镇也多多少少地被现代化文明所侵蚀。因此,对于城市中遗留下的古城、老城应予以关注与保护。在城市规划时,尽量避免对城市的古城、老城进行破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把占地面积较大的项目安排在对原始建筑破坏较小的地方。
(五)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
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不符合现代审美与现代生活需要的城市文化将会逐渐被历史淘汰,应该在继承原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并不是擦掉原有文化的印迹,照搬照抄其他地域文化,而必须在延续本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城市特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性质的,有选择性地继承,创新地继承,而不是过度地追求传统或是过度地追求创新。
(六)融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首先,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民俗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古建筑资源、节庆文化资源等,将这些丰富的民族精神文明资源与物质文明资源充分地有机融合,让其成为民族风情浓郁,城市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通过充分发挥西南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将民族元素提炼到城市的产品成果中来,将民族节庆与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品、民族特色食品等产品成果更好地包装与宣传,以形成更好的推广效果。其次,深入挖掘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原始的、古朴的民族风俗,让其以更好的方式展示在游客面前,让游客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风土习俗,更好地感受当地民族的民族风俗与生活习俗,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七)博采众议与接受监督。
西南民族地区城市是属于人民的城市,城市人民是使用城市设施的主体,有权参与城市面貌的设计、城市规划的制定与旧城改造方案的选取等决策。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管理者应主动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城市设计中来,使城市发展决策更透明、更公开。例如通过网络投票、专家组评议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多层次参与不仅有助于城市管理者制定出更合理、更具有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更符合人民心声的城市规划,同时也对政府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高校新闻网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第二篇】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形象,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各地都正在努力推进“文化兴市”发展战略。要让外地人能更好地识别、更加喜爱一座城市,让本地人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主要在于能够通过文化符号来识别,通过文化传承来认知,通过特色文化来吸引。然而,从当前整体情况看,各地方高校所在的城市大都存在着文化建设滞后,对自身文化资源、文化特征、文化特色、文化精神、文化形象、文化标志等理解不清楚的问题。在现代化的名义下,市容市貌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城市形象变得千篇1律,文化风貌特色不突出,具象化不强,影响力不大,直接影响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质量与品位,城市文化特色与魅力的集体缺失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要正确引导城市发展,科学提高城市品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形成和强化自己应有的城市文化特色。在现代社会中,城市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它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判断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人们已不再单纯看其发展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还要看城市环境和文化品位,以此来判断城市的综合实力。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特色,城市的特色是其自身文化特性的反映。从实践中,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城市文化特色与魅力的价值和意义。人为地改变一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和特点,牵强附会地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是对城市特色的扭曲。在发展城市文化时,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结合实际。地方高校既是教育机构又是文化机构,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应面向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新环境、新问题、新趋势,在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而为,勇于担当。
1.发挥地方高校人才集群优势,奠定城市特色文化发展基础。
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人才是第一位的'。“一个学者可能带动一个产业,一批学者可能带动一个产业集群”。高素质的人才集群必然成为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辐射源和加速器。地方高校的人才集群优势既是其办学水平和实力的体现,也是其教师队伍素质的体现。因而要注重发挥地方高校人才集群优势,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集聚人才优势,奠定城市特色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结合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带动和吸引周围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参与到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这是发挥地方高校人才集群优势工作的关键。一要建立人才资源库,全面掌握高层次人才情况。要以优秀专家、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等为重点,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队伍实际状况,建立高层次人才库。二要挖掘潜能,培养高层次人才。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举办外埠培训、名校进修班、选派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到上级机关和基层挂职锻炼、聘请专家定期培训辅导等,促进一般人才向高层次人才转化。三要打造聚才优势,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要坚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两手抓,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牵头抓总的优势,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为各类人才搭建施展才干的平台,提供创业保障,在生活待遇、收入分配等方面落实好政策,为产业、项目、园区建设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发挥地方高校智库优势,谋划城市特色文化发展战略。
地方高校是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学论证与科研成果的重要来源地。在谋划城市特色文化发展战略方面,地方高校具有显著的智库优势。因此,应将专家论证作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必经环节,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智库优势,凝智聚力,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从人类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与现实特征的全局来看待和谋划城市特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正确引导城市发展,科学提高城市品位,以形成和强化自己应有的城市文化特色。要以全球化眼光看待自身文化资源、文化特征、文化特色、文化精神、文化形象、文化标志等问题,把握和弘扬本地区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方面的个性和优势,把特色文化纳入城市化建设之中,将文化与科技相融合,在城市硬件建设中浸透特色文化的内容,营造特色文化的氛围,塑造特色文化的精神。
3.发挥地方高校科研优势,把握城市特色文化发展态势。
应结合当地当前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和现状,面向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把握城市特色文化发展的新动向、新态势,积极地借鉴经验、汲取教训,认真做好研究工作,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以传承与创新,从而助力城市特色文化的发展。地方高校加强城市特色文化研究与服务,一是加强城市特色文化理论和社会服务研究。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必要的研究机构。除了对历史和当前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还应加强对当下文化工作和文化体制、文化产业的研究,以促进地方性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和服务转化,为党和政府制定配套政策和保障制度提供决策参考,使文化产业主体在资源、融投资、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能依法自主有效地运作。二是在校内开设地域文化特色课程。青年学生是建设未来的主体,对他们进行有关教育和熏陶,提升其文化修养和人文品质,非常必要。开设关于地方文化的特色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地的社会习俗概况,还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的优质课建设,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地方文化管理人才。文化产业是文化研究等文化事业的拓展,是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地方高校可根据实际开设专业,培养广电影视、报业出版、网络游戏、演艺娱乐、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文化旅游、广告传播等具体行业共需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使其既具备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和地域民族文化的各种知识,又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同时,校方积极与相关部门、企事业加强联络,为新专业的就业打开门路。四是筹集社会资源,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研究,鼓励相关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产学研结合,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加强与相关大学研究机构、组织的横向联系,并就交流访问等问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推动城市特色文化发展。
4.发挥地方高校文化引领优势,推进城市特色文化发展进程。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高地,文化气氛浓郁,文化内涵深邃,文化内容丰富。大学作为社会的缩影,是一个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动态系统。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体中,地方高校应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使校园文化充满“包容、大气”的特质,可以与城市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共同发展。高校与地方协调互动、校城相长、互为促进、协同推进城市特色文化发展,既能大幅度、高档次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能为高校获取社会资源、提升发展能力带来极大方便。组织有关专家、师生到农村、企业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法律知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咨询,开展扶贫帮困、助学、助老等献爱心活动。组织大学生文化艺术团进行“文化下乡活动”,深入农村和煤矿企业进行高雅文化传播,引领地方高校文化与城市特色文化融合发展,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5.发挥地方高校带动作用,扩展公众广泛参与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渠道。
地方高校由于长期在地方办学,每所地方院校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便利条件,所以,地方高校要积极利用这种地域优势和便利条件,积极与街道社区开展合作,不断增强自身在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积极作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地方高校加强城市特色文化研究,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使自身研究成果成为推动城市特色文化发展的思想库;校地开展文化共建工作,合作推动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建设;开展社区联谊活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从而发挥地方高校的带动作用,扩展公众广泛参与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渠道,完善城市特色文化教育。教师除了教书育人外,积极进行科研活动,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怀川文化源远流长,竹林七贤、韩愈、李商隐、朱载堉、许衡等文化名人声名远播。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祥地,焦作市三所地方高校都聘请了陈氏太极拳传人陈小旺大师为客座教授,三家学报都开设有地方文化研究栏目,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传播地域特色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文化是一种力量。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是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动力,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内在精神力量。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谋划城市特色文化发展战略、把握发展态势、探索发展路径、整合发展资源、助推发展进程方面积极而为,把握好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正确引领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要研究历史传统,挖掘文化底蕴,守护好城市的历史,延续好城市的文脉;着力改善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通过特色文化来吸引人;培育和提高公民城市文化意识,进一步扩展公众广泛参与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渠道,为彰显城市个性、增添城市魅力、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高校新闻网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第三篇】
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发育已趋成熟,但心理成长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这将在大学生情绪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大学生的情绪调适是否适当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对高校学生管理者来说同样显得非常重要。要想做好学生情绪管理,必须先了解学生情绪的特点,通过日常观察和案例分析,大学生情绪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情绪的复杂多样性。
情绪是人对外界的客观事物或事件行为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或外在的表现形式。能带来这种态度体验的东西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进入大学后,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交际对象、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希望和目标使大学生的需求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这些需求在不同阶段、不同的学生身上体现出不同态度感受,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特点,情绪在大学生身上体出了复杂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特点给学生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工作增添了一定的复杂性。
2.情绪的不稳定性。
现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理智与情感的发育阶段,是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活在一个更加宽松、更加开放、信息源冲击力更强、更复杂的环境下,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调整甚至变更,这种环境下的情绪不仅仅受外界环境的控制,而且极易受到个人心境的影响,心境好时,情绪就会表现出积极、亢奋、善于言谈;心境不好时,情绪就会表现出消沉、低落、闷闷不乐、不愿跟别人交流,体现出大学生情绪的极不稳定性。
3.情绪表现的隐蔽性。
随着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深入了解,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人生经验的不断积累,心智逐渐成熟,各种能力都有所增长,尤其是控制能力。遇到一些问题时,不论是自己满意的还是自己不满意的,当面不去做过多的评论,把自己对所遇到的事情或事件的情感反应隐藏起来,比如近来出现的新名词——阳光抑郁症。这种情绪不易被别人觉察,有时,面对不满意的事情反而会表现得更加高兴甚至是非常满意,给人造成一种假象,这种表现会因个人的性格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持久性,会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比如:近年来在高校频繁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这些自杀学生平常在老师的眼里是表现较好的学生,有礼貌、不惹是生非、不逃课旷课、跟学生之间的关系较融洽。但在某些事情上面,这样的学生不善于发表意见,常表现出老好人的形象,不易让同学或老师察觉他真实的内心想法,要想真正了解这类学生的内心世界非常困难。
4.情绪表现出的易冲动性。
易冲动性是大学生情绪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起来的过渡阶段,情绪活动表现出极不稳定性,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往往不假思索,情绪的表现像疾风骤雨般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说明。案例:在一次校运动会上,某院的一位二年级的纪检部部长在检查学生到场情况时,发现被安排的一年级某班的学生没有按时到场,于是就找到该班班长,并告诉他,你班的学生今天没有按要求到场,咱院的出勤率低就扣你班的分,班长一听恼了,立刻反击:昨天我班的学生到场了,你给加分吗?你只知道给自己加分,并煽动本班学生不配合院里的工作。纪检部长立马恼火,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了班长一拳。这一拳在其他学生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案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论纪检部长还是班长在处理问题时,都没有能够平心静气地去商谈出现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从各自的观点出发,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在学生中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明显体现了学生情绪的易冲动性,造成这种冲动性的根源是他们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对学生个人和老师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以上情绪特点如果不能给予及时和正确的引导,非常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产生,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同时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困扰。
二、造成大学生情绪多样性特点的因素分析。
由于现代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往往是分开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造成学生的情绪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长期的学校教育管理中缺少对学生的情绪教育管理。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只要成绩好,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生的个人感受和表现出来的反常情绪往往被忽略,甚至是置之不理。班主任或者德育导师的学生管理管理工作也常常把纪律、学习成绩作为对学生好坏的衡量标准,很少有老师在管理学生时考虑用一种艺术的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去关注学生的情绪感受。在大多数的高校学生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情绪表现又是个人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能从中体现个人的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整体结构中具有基础和核心的作用。这是学校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模式。
2.所学专业影响着学生情绪。
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绪,如果学习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起来就感觉很愉快,没有压力感,学习视野也会不断扩充,心情自然就会放松,状态就表现良好;如果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是家长的意愿,学习起来就被动,没有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整个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厌倦情绪,同时也会感染到个人的生活当中去,寻找其他的具有刺激性的生活方式以求解脱学习带来的厌烦情绪。
3.家庭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个人的情绪。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基本单位,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下生活,培养出来的孩子性格是不一样的,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在家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管理过于严厉甚至粗暴,孩子就易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特点,经常表现出忧郁的神情;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过于保护、过于干涉、拒绝甚至否认孩子的行为,孩子就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特点,表现出对人对事不信任、消极、松散懈怠的态度;如果父母过于娇惯孩子,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就会形成飞扬跋扈、自私、唯我独尊的生活态度,稍有不顺就会大发雷霆、不顾及场合,认为一切都应该围绕他一个人转;生活在一个和谐、相互尊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的孩子,孩子的性格一般比较活泼、开朗,给人非常阳光的感觉;生活在一个四分五裂、整天家里乌烟瘴气的环境下的孩子,性格就比较孤僻、自卑、往往带有暴力倾向。这些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后期的性格养成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当然这些也会影响到个人情绪的表达。
4.理想与现实生活及个人的自我认识度影响着个人情绪。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的生活习俗影响着个人的情绪,一般高校的学生生源地域较广,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来自农村的学生遇到城市的学生时,由于生活上的差距,常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才艺不如人,生活质量不如人,知识面不如人等。这方面的认识会严重影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性格内向的学生就容易形成自闭症。从农村来到城市,对大学充满着幻想和期待,但面对现实时,又会发现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这时如果不能正确认知自我,把自己位置摆正,生活在这种种矛盾冲击的心理下,大学生容易形成抑郁的情绪,所以,对大学现实生活的满意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针对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及成因分析,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来说,应该全面分析问题,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管理。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的重要阶段,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人生课题和抉择。稳定、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对高校学生管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保证大学生很快适应学校生活并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基础。为更好地管理大学生的情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大学生的情绪引导教育。
情绪引导教育就是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情绪引导教育的过程中,引导者要注意尊重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品性,培养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正确认知自我、悦纳自我的能力,加强大学生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互动,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促进他们对学习、学校生活和周围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及认识到作为大学生应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出情感丰富、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新时代大学生。
2.不断完善学校情绪管理设施、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情绪管理水平。
学校设施对学生的情绪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硬件建设比较完备的学校,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课程学习来满足对现实大学生活的不满情绪,软件建设方面,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培训和教育,也可以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提供展示大学生不同类型才华的舞台,给学生提供适时释放学生内心压力的环境和对象;其次是选择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教学方面能给以学生引导,在情感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自身有较好的情绪掌控能力,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能给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沟通。最后在校内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配有专职心理咨询师,一旦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及时提供疏通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和途径,避免事情向纵深方向发展。
3.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性格、人格、心理素质和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发展,鉴于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更应该延伸到家庭的健康教育,成立家长学校,学生在校时,应及时跟父母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从深层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另外,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时的表现,在学生管理上,与父母达成一致共识,双方协作,共同做好学生的情绪管理工作。
四、总结。
大学生情绪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影响和谐校园创建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对大学生的情绪进行管理也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大学生情绪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学生情绪管理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任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需要通过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为整个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精神支撑。
高校新闻网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第四篇】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在自身经营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提高医院经营过程中从医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树立优秀的医院形象,促进医院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人员向心力等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医院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医院档案起到了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文化总结、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文化活动等等诸多内容,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所谓医院文化建设,事实上就是将医院主体以及医院客体在医院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特定的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进行综合性的应用,进而完成对医院文化的建设工作。医院文化一般包括医院的硬文化和软文化两项内容,其中医院硬文化主要指的是医院自身具备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水平、人力资源等诸多有形的文化内容,而医院软文化则指的是医院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医院自身单位特色的经营观念、管理意识、行为模式、管理准则等一系列无形的制度内容与行为规范内容。医院的硬文化与医院的软文化共同组成了医院的文化内涵,而医院文化建设也就是从医院的硬文化以及软文化两个方面不断展开医院文化建设工作,保证医院的经营发展水平、管理规范理念能够为医院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医院档案的传承作用。
医院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传承作用,对医院文化的建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医院文化的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需要医院员工、患者经过长时间的工作、服务、交流、沟通、建设才能建立起来的内容,医院的硬文化始终都处在不断的增添过程中,而医院的软文化则始终处在不断精简、优化的过程中,而医院档案能够在医院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始终为医院的硬文化档案、软文化档案提供相应的传承,例如医院软文化档案中会记录有医院的守则变迁、楷模榜样等等诸多资料,对于医院整体的软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传承作用,对于医院新进员工医院特色文化的培育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医院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够为医院文化建设起到非常积极的传承作用,同时医院也需要做好对自身硬文化档案、软文化档案的记录和保存工作。
(二)医院档案的决策作用。
在医院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医院档案还能够为医院文化起到非常积极的决策作用,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方向确定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举例来讲,医院文化是始终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尤其是在当前医患关系变得空前紧张的情况下,加强医院文化中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医院文化的建设来说也就越来越重要,而医院文化能够凭借医院档案的相关记录内容,更加有效的完成对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的文化理念的添加工作,对医院的管理体制、医疗理论以及行为规范等等,都会起到非常有效的决策帮助作用。此外,医院档案对于医院文化的创新决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医院档案的品牌作用。
医院档案对于医院文化的品牌建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在医院档案的品牌建设过程中,医院档案能够为医院文化的品牌建设提供相应的图片记录、文字记录、活动记录,甚至是人员记录等等记录内容,为医院文化的品牌建设提供直观的充实作用,是医院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医院档案在医院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还能够配合当前先进的信息化网络技术,完成对医院网络档案的应用工作,对医院的品牌形象建设起到更加有力的促进作用。
(四)医院档案的辅助作用。
医院档案不仅包括医院自身的硬文化以及软文化内容,还包括了医院患者的相关信息内容,这些信息内容在医院文化建设过程,能够帮助医院的工作人员更加清晰的了解当前患者的患病信息,提高医院的科研水平和医疗水平,保证患者能够接受到更加充分的治疗服务,这种情况也间接的促进了当前我国医院文化的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事实上,医院档案的辅助作用,还能够帮助医院发现自身经营发展、医疗服务工作中的具体缺陷,更加有效的改进自身的医疗服务问题,提高医院的经营发展水平,对医院文化架设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医院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医院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应用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充分注意做好医院档案自身的保管工作,加强医院档案保管过程中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细致性,确保医院档案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下长时间的保存,确保医院档案不会在保存的过程中出现遗漏遗失现象;其次医院应该充分做好对档案的保密工作,保证医院内部的科研档案、教学档案以及患者信息等其他保密档案具备高程度的保密性,保证医院档案的管理取得优良的管理质量;最后,医院还应该充分加强档案应用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加强对现代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保证医院档案的应用能够与当前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而更加有效的发挥医院档案对医院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医院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医院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拥有者不可取代的作用,医院想要更加有效的建立其自身的特色文化,树立优秀的医院形象,就必须加强对医院档案的全面细致应用,提升医院档案的文化厚度,加强对医院档案的挖掘,保证医院档案能够在医院文化建设中起到更加有效的促进作用,保证医院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校新闻网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第五篇】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校园广播的方便性和及时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素质是广播教育德育功能的立根之本。思想政治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的一部分,该素质被认为是大学生所应当具备的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诸多素质中最核心内容。高校校园广播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社会媒介以及新兴媒体无法达到的优势。第一:校园广播覆盖范围极其广泛,学生们可以在校园任意角落接收广播传递的信息,利用奔走在各教学楼的闲余时间收听各种类型的广播节目,其便捷性、参与度较高。
(二)传递信息,传播正能量。
校园广播同时具有领域可控性强、操作简单方便快速、内容翔实并且贴近学生生活等优点,校园广播选取时下最新潮的流行元素最新鲜的实时资讯及时广播,以最简洁的方式传递准确而快速的信息。节目内容适合学生特点,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与共鸣。在节目内容选取上,既可以通过报道国内国际的信息等信息使广大师生“治国平天下”,也可以通过报道本校内发生的种种事件方便师生“修身齐家”,体现当代大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如果这样,校园广播的内容能够拉近和听众之间的距离感,消除小众化带来的负面情绪。而且,1篇具有客观性的报道对于逆反心理较强的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更有说服力,大学生应该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用辩证的眼光审时度势,以便日后踏入社会得以立足。在时间安排上,校园广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满足师生的需求。学生可以在清晨去教室的路上获取最新的资讯,了解国内国际主要新闻,适当的科普类或音乐类节目也可以普及知识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新的一天,校园光播无疑是一个有效的传播工具。午播时段,播放轻音乐,美妙的旋律立即驱走师生一上午工作学习的辛劳,放松身心,校园广播适时创造了一种愉悦的午休氛围,又能够提升一定的音乐素养。在黄金时段中通过传播各种信息促进学生对学校内各种活动进行了解,对各种优秀人物的典型事件进行理解,对不良现象和不良行为提出批评,从而激发学生对优秀事件和榜样的学习,以及促进在校园内推行优良的学习工作作风,积极传播校园正能量。通过这一天的传播,师生便可对国内国际事件以及校园事件做一个整体了解。
(三)利用校园广播的迅捷性营造良好的交流平台。
各高校有属于本校的独特的文化特征与文化传统。校园广播因其远优于社会传媒和网络传媒的迅速性与方便性以引起管理者的注意,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提高学校各办公室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工作为例,校园广播可以及时地对纲要的知识和内容的理解进行宣传,推动全校师生对纲要的积极学习、充分讨论和理智分析。校园广播传递的是大学生内心的声音,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出校园建设建议,吐露心声分享故事,既能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又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校园广播的工作核心是为学校工作的开展和发展进行服务,每件重大工作的工作筹划、工作准备、前期的工作宣传与后期的工作开展均离不开校园广播的参与。
(四)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校园广播对大学生不仅能起到灌输教育提高其知识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改变其行为与生活习惯。当校园广播工作时,声音不由自主传入耳中,既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又会以其知识性、准确性、趣味性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校园广播电台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深入浅出的说理式来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尽早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全面提高其思想素质。只要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善于挖掘出“情感点”、“兴奋点”和“兴趣点”,从而真正贴近大学生生活,就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必须加强校园广播的自身建设,才能更好的发挥校园广播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校园无线调频广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设备老化问题。
校园广播的设备大多都存在设备老化的问题,这在各大高校都是普遍存在的,因为这些设备使用周期过长,且使用频率远比校园其它设备要高。话筒,连接线,耳机,调音台这些基础设备几乎每天都要使用,设备可能磨损较为严重。电脑作为播放节目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新速度很快,电脑的使用存在系统老旧,硬盘不足,内部硬件老化等为题,一旦出现死机现象,便会影响节目正常播出。露天广播的音柱长时间暴露于室外,风吹日晒,长此以往,也会出现故障。较好的硬件设施是无线调频广播系统全面,正常,高效发挥其作用的重要保障。
(二)传统调频电台的技术与应用的滞后性。
传统调频电台因其技术方面的落后性导致其在应用上的信息滞后性。传统调频电台的信息多储存在磁带、光盘等非数字化存储媒体中。这种落后信息存储方式既不利于信息的检索也不利于信息的播放。而且无法直接利用丰富的校园网络资源。
(三)电台无线电发射频率的偏移。
果,产生杂音。但是由于电子产品的发射终端会因长期暴漏在室外而使发射频率产生偏移,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广播。但随着新技术特别是频率合成技术的应用,电台的无线电发射频率的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频率偏移问题便可以得到改善。
(四)话筒受外界干扰。
校园无线调频广播在播放期间,可能会受到外界信号干扰,产生杂音,影响广播质量,特殊时还会出现短暂的无音现象。当这种校园广播的无线电故障情况出现时,可通过调校广播电台内的squeich静躁器来消减干扰信号。具体的方法和流程如下,首先要调整无线电天线位置并保证无线电发射机处于关机状态。其次,要锁死接收机的输出增益功能。最后,利用无感应螺丝刀顺时针调校squeich静躁器至所有干扰信号消失,并在所有的干扰信号消失后,再顺时针稍稍转动少许。
三、校园无线调频广播未来的计划。
(一)加强与听众的互动。
校园广播作为本校的校园媒体,加强与听众的'互动对于自身而言存在必要性,同时也是在校大学生对校园广播的合理要求。与听众的互动是必须的,互动可以采用电话、短息、邮件等,网络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校园广播可以利用人人,微信,微博等听众都会使用的方式进行互动,既方便又有效,还能增强趣味性。因此互动是必须建立的,并应该让其充分发挥作用。
(二)增强内部的交流。
对于校园广播电台而言,内部的沟通交流同样重要,在校园广播电台的队伍中,新的台员应该多向有工作经验的前届台员学习,加强内部交流,不同的节目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各取所需,才能相互学习进步,提高广播电台的质量。节目直播时,导播与播音的沟通配合更是保证节目完美播出的关键。
(三)弘扬校园文化。
广播在校园文化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耳濡目染,锻炼了同学们“听”和“写”的能力,在课余时间丰富了精神世界,扩大了课外知识,接触了在课本上,课堂上无法接触到的知识。例如加强了播音,采写,编辑和网络等课外实践能力,在校园中一定范围内起到了宣传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充分发挥了学校广播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校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使之成为校园的特色文化建设之一。校园广播系统的建设,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服务。建设紧密结合教育教学的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实际,应本着高效、适用的原则,严格规范校园广播系统。认清目前校园广播系统建设的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是满足层次的教育信息化需求,为教育教学提供划时代的变革服务,为教育教学的革新变通提供决策性依据的根本性实现平台。因此,一个完备的校园网,应在教师备课教学、学生学习、教务管理、行政管理、资源信息、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辅助、支持功能、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日常办公、内外交流等各方面提高全面、切实的支持。我们应该通过校园广播的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之具备社会所需的各种心理素质、知识素质以及行为习惯。这不仅仅是为满足当前教育改革所需,更是可以全面提高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基础。同时校园广播也对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教育管理手段的多样化、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高校新闻网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第六篇】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历史文化领域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进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丰富社会的生活。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关键组成,对于高校体育文化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推广与教学工作,是摆在广大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影响的探讨,希望可以引起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从而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做出更大的成绩。
众所周知,大学文化博大精深,是包含着众多的文化内涵的,其中之一便是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可以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体育的精髓以及核心,相比于其他大学文化特征,它具有着约束性、规范性以及稳定性方面的特征,因此,可以这么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以及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思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在大学体育方面的重大作用,这也就要求体育部门重视并加强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有助于高校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合作精神。这种合作精神尤其是体现在高校集体项目竞赛过程当中。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他们都是存在着个体性差异的,而这种差异也只有通过合作精神以及规则才可以达到共赢的目的。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大学体育制度文化进行了细化,例如秧歌,为了达到精髓的目的,教育部门甚至还派遣专家深入实地考察,从而实现对于秧歌精髓的最深入挖掘。
大学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同样也是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大学体育其他方面的建设,大学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更加着重于对于物质方面的建设,举例来讲,设备器材、雕塑符号、设施建设等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体育文化建设,可以这么说,大学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大学体育的重大物质保障。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大学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大学,此时的大学,更加注重的'是对于人文方面的关怀,生命是依赖于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那么民族传统体育其中包含着对于生命体的关爱特征,与大学教育环境以及社会大发展相结合,从而对于大学体育文化建设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学体育物质文化作为大学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在大学开设,在一定程度上讲,对于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直接推动着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前进与发展。总体来讲,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升学生情趣。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学生情趣的提升是巨大的,举例来讲,云南白族著名的体育项目--霸王鞭,其自身有着极好的美感,对于提升学生的品味,提高学生的情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培养学生道德观。民族传统体育于大众体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可以说是大学生好奇的关键点,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不仅仅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再举个例子,广西壮族有个极为著名的体育项目抢花炮,通过集体参与以及集体配合,可以培养出大学生的归属感以及荣誉感。
第三,对于学生进行精神奖励。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学生精神奖励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例如通过武术教学,不仅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武术民族性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从而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结。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制度文化、物资文化、精神文化层面,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丰富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生活,对大学生思想素质有很大提升作用。传统体育的内外兼修、阴阳调和等观念,有助于建构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理念,形成健全的校园体育文化形态,高校要努力扩大宣传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发挥民族体育文化的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高校新闻网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第七篇】
高校团组织工作是我国高校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如何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发挥高校团组织在高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一、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团员的团员意识薄弱。高校部分团员的组织观念淡薄,对集体缺乏荣誉感、责任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甚至不参加活动,对于团组织交付的任务应付了事,作风涣散,在组织内起到消极的作用。
2.团组织的基层活力薄弱。基层团组织软弱涣散,缺乏生气。大部分团支部处于瘫痪状态,在高年级和研究生中甚至出现没有团支部的情况。团员缺乏身份意识,无法做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3.团干部的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主要依赖高校团干部来具体落实,团干部的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部分团干部对党的政策方针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的道德管理不够,对团员的指导工作产生错误的引导;同时高校绝大多数的专职团干部没有经过业务培训,业务能力的缺乏造成团工作的滞后。
4.工作方法不符合学生需求。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的能力。但是具体到高校团组织的工作中出现盲目性,团组织更多地考虑上级领导的要求、基层团组织的活动内容单调,工作方法不符合学生需要,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
1.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的引导作用。高校团组织要依据学生实际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的理论思想,加强当前学生思想观念中明显缺失的内容进行教育。努力做到用中国梦来凝聚青年学生,用传统文化来熏陶青年学生,培养广大青年团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团组织战斗力的作用。高校共青团工作主要是依托于基层团支部开展,必须加强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才能真正调动起团员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为团员服务。首先,加强基层团组织队伍建设,增强组织战斗力。要加强对基层专兼职团干的培养,完善组织机构,加强管理和培养,保障专职团干部的待遇,为基层团组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强化团员意识教育,增强基层团组织凝聚力。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工作,利用专业和思政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增强他们的身份意识,严肃团的纪律。最后,加强基层团组织制度化建设,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要将基层组织的职能、职责、职权制度化,确定团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扫清基层团组织工作的障碍,真正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
3.加强对大学生的育人作用。高校共青团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带领全校团员青年,为党的建设事业和学校的安全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除了进行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外,高校团组织需要充分利用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打造属于共青团特色的品牌活动,具体的操作措施有:第一,走团工作与专业教学双线并举的道路。通过有效的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竞技以及创新能力,依据专业特点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给团员配备指导教师,有效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第二,加强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实践活动。单纯的组织生活会、团课讨论、支部活动理论已经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将理论学习融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无形的学习到理论知识,并主动接受。
4.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作用。近几年,在各级团组织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走出校门,深入到基层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基层实习等实践活动。高校团组织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引导工作,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时候实践的能力,多渠道、多方面与地方、社会取得联系,获得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认同感。
5.加强服务青年的作用。服务青年要从学生的成人成才出发,要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切实做到为青年学生服务。在服务的方式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和情感需求,不能用“一刀切”和强迫学生参与。在服务的内容上,要以学生为主,组织为辅,依据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在服务的效果上,不能仅仅以上级部门的奖励和自身的思考作为服务的效果评价,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
6.指导学生会、社团工作,加强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共青团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指导学生会、社团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打造和谐校园。如:一方面,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主办全校性大型活动,这样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学习交流会、演讲比赛、辩论赛、辩论赛等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胜磊.共青团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4]仇志熠.新时期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1。
高校新闻网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第八篇】
园林工程各项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园林管理,具体来说园林管理就是针对园林绿化功能、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各个方面的管理优化,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生态环境,并针对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进行合理分析,目的是促进城市、人类以及园林绿化的协调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离不开园林工程建设,严格来说园林工程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于城市局面来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生活在楼宇之中,能够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机会较少,而园林工程就是人们提供与自然接触的场所,园林工程管理是保障园林工程质量的手段,是为人们提供优质服务的途径,可想而知如果园林绿化达不到效果或者是相关配套设备无法发挥作用,那么人们将很难从园林中得到好的体验,园林工程建设的意义也不复存在。所以说园林管理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应该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
2、园林管理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园林管理中规划管理不足。
我国城市在园林管理方面的体系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正是因为这些长久以来所堆积的问题,导致园林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经验匮乏,并呈现出园林绿化与规划相分离的问题。规划绿色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个人,或者是单位的影响制约,从而导致绿化用地面积减少,达不到生态保护的目的,也无法满足人们休憩的要求。具体来说城市公共绿地、单位绿地以及小区绿地的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在一些比较老的小区内部,小区绿地面积非常少,这种情况恰恰说明了城市园林管理中绿地规范的.不足。
园林管理中缺少完善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完善是确保园林管理顺利开展的前提基础,而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必然会阻碍城市园林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城市中在园林管理上规范统一的规范标准,体制完善程度低,因为城市园林管理的不完善,导致城市其他领域会侵占城市绿地,从而极大地阻碍了城市环境的建设。
园林管理中缺少健全的法律体制。
人们的行为受法律条文的制约,对于园林管理也是如此,我国城市中园林管理方面的法律体制不健全,直接导致了园林管理工作无力问题,严重制约了园林管理。我国在这个方面实际上颁布了相关的条例规则,但是大部分城市都很难全面落实下去,因此城市园林管理工作依旧呈现出管理无力的问题,难以依法开展行政工作,导致城市没有明确的绿化目标,绿化设计和施工也比较混乱。
运用规范化方式对城市园林管理进行规划。
政府要依法组织制定和运行城市园林管理规划,体现出依法申请的引导和控制行为,以及依法行使职权的主动行为。政府按照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设计蓝图,组织制定城市园林的规划体系,让城市园林绿化更加具体和深入,并将所有规划进行实际操作。
城市园林管理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
在开展园林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坚持科学、高效的原则,秉持和谐统一的观点,科学管理。充分考虑到周围生态环境以及基础设置,资源条件等问题,在照顾到周围居民生活起居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展园林管理、环境保护,引入现代化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实现人力、物力的有效利用,处理好建设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居民以及城市的长远利益出发,用实际行动支持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要运用法治化管理。
为了解决城市园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法制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坚持走依法治理,依法管理的路线,结合城市园林的需求,制定更为完善的园林管理规章体系,充分发挥出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规范管理行为,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法制化,同时也能够促进全面管理意识的提升,采用教育、宣传等方式激发全面绿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结语。
从大量的实践分析中发现城市园林管理在城市建设以及人们生活体验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强化园林管理是保障园林各项职能得以发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的前提,针对目前我国园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为管理强度不够,改革不彻底,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只能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力度,才能够促进城市发展,营造城市新面貌,新形象。
上一篇:医师资格考试承诺书汇聚精选5篇
下一篇:孝敬我的父母范例优秀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