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学论文(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生活化学论文(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活中化学论文1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我们这代人享受了很多以前的学生享受不到的待遇,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摆脱了传统教学的生硬无聊,现代信息技术就像是一个活性催化剂,在社会这个实验环境下,发生了剧烈的促进反应。如何通过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打造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首先就要调动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兴趣。相对于传统的黑板与粉笔的初中化学课堂,现代信息的应用,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图像,动画,声音和文字信息,能够刺激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上教材上的内容前,可以先给学生放生动有趣的图片,或者视频将要学的内容引出来 ,比如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的第一节的“性质活泼的氧气”,虽然我们每天都处在这个充满空气的环境中,但是在我们还没学习化学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很清楚空气除了我们每天都要呼吸的氧气外,还有哪些其他的气体。有了像多媒体这样的信息技术,我们可以从教育网站和科普网站上,找到那些将空气中的氧气,氮气,以及二氧化碳等的成分比例形象展现出来的视频和图片提供给学生,学生看到这样的图片的同时,脑海里就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比教师凭空叙述更有说服力。而这些新奇的图片和视频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2拓展教师教学内容,让教材与化学领域无缝接轨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要对课本有深刻的了解,并将知识点通过讲解的方式来使学生吸收。这种古板生硬的方式并不适用与于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以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在制作基本知识点的时候,不仅要将知识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也需要将现在所学知识如何运用在生活中解释给学生,这就将化学来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的理念传达给学生。就比如学习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师就可以放一段鬼火的视频,让学生解答鬼火的产生。学生们对生活中的鬼火都有强烈的好奇,营造了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还没学此知识点时候可能并不能正确解答,但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其实鬼火的产生是来源于磷的燃烧,会产生一种淡蓝色的火焰。一般夏季野外曝尸的情况下,尸体腐烂后留下白骨,而白骨里有磷的存在,高温下燃烧就会产生传说中的鬼火。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自主探究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方法。

3运用科技制作化学实验模型,打造高效课堂

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板块。化W实验主要是帮助学生对化学反应过程以及现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仪器的使用,药品的称量和读数,实验操作步骤有一个系统又全面的认识。但是实际动手实验会有很多问题。比如学校硬件设备不足,实验操作不当产生的意外泄露和爆炸等等都会让老师陷入困境。有现代信息技术之后,老师可以从网站上下载危险药品实验的操作过程,通过观看专业的实验操作过程,学生可以从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学习优秀的化学实验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的操作精神。比如用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需要用到略向下倾斜的试管,以及酒精灯加热,如果学生操作不当,将试管向上倾斜,加热产生的液态水珠倒流到底部,底部受热不均就会发生试管炸裂。还有学生没有过强的保护意识,没有意识到人不能要站在正对试管口的方向上,所以当发生液体喷射时毫无防备,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对于网上没有的视频,教师也可以自行制作实验模型,模拟药品混合时会产生的颜色,气体等的变化。模拟实验操作既能降低危险性,也能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必然也能使课堂更加高效。

4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拓视野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每一次学习新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的时候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预习新课。比如在学习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什么是有机化合物”的时候,教师可以预留问题如“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含有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有哪些种类?”“什么叫做有机化合物?”等等,学生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查找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换自学的成果。通过上网不仅使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也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以此方法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5结语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使得老师的教学更加丰富有趣,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将化学课堂上的缺失进行弥补和延伸,通过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课堂教学,使得化学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 张娟。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1):178+180.

[2] 单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08):32-33.

[3] 王世山。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1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2.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5篇生活化学论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生活中的化学论文。

生活中化学知识论文2

洞察一个时代的教育学术风貌,最便捷的,莫过于发现那个时代流行的教育学概念和命题,即教育学的大众话语。这些概念和命题常常是由个别思想敏锐者最先提出,然后或快或慢地流布开来,变成了时代话语,成了不言而“喻”的东西。我把这个“喻”字加上引号,是要强调:它不仅意味着“明白”,也意味着“隐喻”,即以隐喻形式被明白、被言说着的东西。“喻”中包含着“能喻”与“所喻”两部分内容。“能喻”是说者与听者的自明前提。作为自明前提,一方面,它凝聚、积淀了学者的严密学理,却又略去了学者证成它时的复杂过程和具体细节,具有概括化、简约化特性;另一方面,它又吸纳了“言说―倾听”者的思想常识、价值体验和思维方式,成了后者的概括化、简约化形式。正是这双重简约的同一,使教育学的大众话语成了一个时代文化密码的存储器。

在新世纪中国学术界,有一句话似乎很流行,叫作“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是用来批评那种知识化人格的。它看似平常,却是传达时代精神的典型话语。在当代中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知识”和“文化”是同义语。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里的“有文化”对应着“觉悟”,其实就是“有知识”。然而,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就是这点有限的“文化”,也遭到了无情批判和否定,以致于改革开放要从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之类的基本常识开始。但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心目中的知识,主要是科学技术或科学技术化了的知识(民间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句话,很可以表达当时的状态)。进入90年代,“尊重知识”的观念普及了(尽管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鉴于体脑倒挂,大学教授上街卖馅饼,知识界曾有“光着屁股坐花轿”的自我揶揄),人们也朦胧地意识到“知识”与“文化”的不同,但把握和表达“文化”的方式却仍然是“知识化”的(准确地说,是自然科学化的),只不过是朝着专业化方向推进和深化的。其典型代表,是由“文化热”转变而来的“国学热”。“国学”关怀着“国”,却落实为“学”(其实就是知识),并走向考据化道路。在新世纪,当人们说出“有知识而没有文化”并得到比较广泛认同的时候,“文化”已经处在与“知识”的对比和超越关系中。对比是为了区分,区分是为了强调,强调被区分出来的东西的某个方面。

这话句在不同场合、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含义会略有不同。有时,它是说一个人只有关于科学和技术的知识而没有历史和文化的知识,这主要是人文社会学科中人批评自然科学研究者的口吻;有时,是指向那些只有西方知识而缺乏中国知识特别是文化和社会常识的人,这大半是“土鳖”嘲笑“海龟”的口吻;有时,又是指“知识”与“人格”、“理智”与“情感”、“理论”与“实际”(特别是“生活”)等的分裂,这多半是人文社会学科学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在文化与知识的对比和超越中,“文化”的重心显然发生了偏移:在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对比中,强调社会和人文知识;在与外来(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强调中国文化(或本土文化);在与外在知识的对比中,强调内在的人格和境界;在与理智的对比中,强调情感、需要、信仰;在与理论的对比中,强调实际、生活。当然,对于“文化”的空前强调,并不意味着否定“知识”,而是要凸显“知识”与“文化”的密切关联,把“知识”置于“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而超越知识。于是,思想重心同时也是价值重心的转移,又指向一个极其高远的“文化宏愿”:对于“文化”的完整把握和全面实现。不难看出,“有知识而没有文化”这一学术界的生活话语,以具体而微的形式,袒露出新世纪中国学术界(当然也包括教育学界)的思想密码。以此为出发点,反观新世纪教育学界的流行话语,如“本土生长”“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实践”“生命立场”“叙事研究”“质性研究”等,我们将会发现,各种说法看似纷繁歧异,却是同一个时代精神――“超越知识的文化追求”――的不同表达,属于同一个相互关联、彼此呼应的知识家族。

在此,我们仅以“回归生活世界”话语作一简要分析。“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并在他写于1935―1936年间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得到了集中论述。90年代初开始为我国学术界所研究,并在一些教育学者的论述中有所反映,但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教育学术话语,却在最近几年。

要理解“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学旨趣,首先要弄明白“生活世界”的对应物是什么。大体说来,“回归生活世界”的完整表述,主要有“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和“教育理论回归生活世界”两种。前者的对应物是“教育”,准确地说是“学校教育”,即“制度化”的教育,特别是“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结构性和有序性”的现代教育(或者说“科学世界的教育”)。在这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显然是过去“教育―生活”关系问题的新表述,它们都有弥缝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分裂的意图,因此,有一定中国教育史知识的学者,会十分自觉地去关注和援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但是,在陶行知那里,“生活教育”主要作为“老八股”和“新八股”(即“洋八股”)的对立面出现,并不存在“科学―人文”之间的紧张和对立关系(从某些意义上讲,陶行知可能还是一个科学主义者),也不存在对于“体制化”本身的批判,虽然“生活教育理论”具有明显的非学校化成份。而“生活世界”话语则建立在区分“科学―人文”基础之上,表现为对于“体制化”教育之非人文性的反思乃至批判。于是,“生活世界”被赋予了人文性、个体性、生命性等新涵义。所以,“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实际上就是回归意义世界(即人文学意义上的文化世界),回归个体化的生活和生命世界,个体生命中的非理性方面(如直觉、灵感和顿悟,情感、意志和欲望,以及无意识等)得到了空前强调;师生关系,亦被还原或建构成基于理解和对话的“交往关系”。虽然“回归”的倡导者们一般不主张取消学校教育和科学世界的教育,而是力图沟通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融合科学世界的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教育,但生活世界显然被赋予了本原甚至本体(作为自然与应然统一体)的意义。

在“教育理论回归生活世界”命题中,“生活世界”对应着“理论世界”,所以,这个命题是过去“理论―实践”关系的新表达和新建构。值得注意的是,在与“理论世界”的对应中,“生活世界”的场域常常也在“概念―隐喻”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位移,转变为学校场域中的生活。这意味着实践的生活化,即实践由原来执行理论命令的角色,转变为特定教育活动主体在特定条件下的自我定夺和自我展开。其中,来自于理论家的理论,不再具有主宰具体教育行动的能力;导致具体教育行动发生的,是行动者的常识、信念、利益权衡、生活习俗和常规,以及活动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具体关系或活动结构。这使得“生活”(哪怕是学校生活)概念,具有了突出的人文化色彩。这大概可以用来解释20世纪90年代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本质定义出现后,为什么有学者会主张进一步区分“教育实践”与“教育活动”,强调“教育活动是不同于教育实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学概念,是解开教育领域中主体性发展之迷的一把钥匙、一个入口……教育活动有主―客体、主―主体和主体―自我三个互为条件的层面,在不同的层面上分别发展着主体的能动性、社会性和个性”;“回归生活世界”的倡导者们为什么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拥抱“活动”而疏远“实践”。这是因为,“活动”没有理论的强制性(或者说,理论的强制在活动中是无效的),更具主体自为性、个体性、情境性、动态关联性等特点,与“生活”更加接近。理论家的理论即使对教育活动主体有影响,也只有在其进入活动主体意识、变成活动者个人知识的一部分时才有可能;而且,这种影响常常只作为活动中的“部分”因素发挥作用。

生活中化学论文3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化学 生活化教学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使得化学教学效果低下,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或者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使得学生难以注意并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缺乏探索精神,以至于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低下,化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随着新课改提出的新课程的推行,强调了教学与生活的实际情况、体验进行结合,生活与化学不分开。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与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论文从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方式进行阐述分析,旨在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根据生活常见或关注情景进行引导式学习

老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根据生活中常见或者关注的情景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尤其是对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初一学生,在进行初步学习的时候就更加需要让学生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现学习的乐趣。

(一)注重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感性认识

教材中阐述了的很多生活中很多的化学现象,但是文字的介绍与学生真正体会与认知又有一定的区别,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行渗透,让学生对化学现场的感性认识得以增强。如:在新教材中对空气中化学知识进行了介绍,老师可以对生活与空气相关的化学现象进行讲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各种成分的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供给我们呼吸、支持燃烧(在炼钢、气焊等);空气中的氮气,用于焊接金属保护气,工业中一般用于制作氮肥。但是现在空气中的污染现象已经是常见的现场了,导致的后果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呼吸道疾病加剧、全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穿洞、酸雨等。教师可以及时的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污染的原因,探索解决的办法,让初中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并且灵活的运用于生活[1]。

(二)创造情景式教学

进行化学教学时,老师应该在课堂中设置生活化的情景,能够生动的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矛盾,打破其已认知平衡。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入问题角色,达到化学知识的充分掌握与理解目的。

(三)教学内涵的挖掘

对教学内涵进行深入地挖掘,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与化学知识进行充分联系,对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行挖掘、发现、认知、解决,使得学生能够乐于发现、乐于学习,让学生更加主动与积极地学习化学知识,更加自主与渴望地使用化学知识。课堂中老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与指导,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解读

(一)提出启发性、新颖、有趣的问题

按照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现代科技等示例进行结合,在相关知识点上,创造性的提出一些有启发意义、新颖且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对学习相关知识充满热情与积极性,让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主动吸收知识。如因为红磷与空气会发生氧化生成P2O5(黄色),如果去买灯泡,只需要注意观察灯泡里面的玻璃柱与金属丝处是否有红色粉末(即红磷),就能够初步判定灯泡质量[2]。

(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化学物质的原型

对化学物质进行介绍时,通过学生们的思考与相互的探讨,寻找化学物质在生活里的体现。如,厨房里常用的盐、醋、碱、酒等,地窖里的二氧化碳,人体胃液里的盐酸,建筑所用的熟石灰等。

(三)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举列子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化学教学举例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让其感受知识的现实作用与意义,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化学知识。如:介绍分子运动相关知识的时候,举例可以用炒菜时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当菜冷了香味变得不明显;糖块遇热水溶解较快等。根据身边的实际发生甚至常见的实例,利用相关化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让学生体验化学的乐趣,保持学习的兴趣。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去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思考并探索化学现象下面的化学规律,培养其探索精神与发现视角。

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索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手段,将实验教学生活化是化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步骤。为化学实验开发与挖掘出大量的生活化元素,对化学实验的设计注重实验机会的创造,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如:化学实验中蜡烛燃烧探究实验,其实在生活中基本上都接触过这个实验,只是学生们并未上升到探究水平,部分学生通过观察火焰特点,了解到刚熄灭蜡烛冒得是白烟,有的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还尝试着点燃了白烟。在接触到化学知识后,他们了解了该尝试是一种探究行为,对于做过的学生会有一种自我的鼓励与自豪感的提升,增强了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与尝试[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贴近生活,而且要应用于生活,全面实现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贯彻新课程强调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模式下深刻的体会与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拉近生活与科学的距离,为学生们未来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的潜能发挥种下优良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为祖国的未来能够持续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余斌锋。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3,06:2-3.

[2]韩玉梅。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创新[J].新课程学习(上),2012,11:21.

生活化学论文4

新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了很多生活化的因素。如选修1“化学与生活”模块从关注营养平衡、促进身心健康、探索生活材料、保护生存环境四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和相关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认识到化学发展对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的促进意义,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如选修2“化学与技术”模块从走进化学工业、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化学与材料的发展、化学与技术的发展四个方面,结合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常见化学品,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大有裨益。在其他模块中,也都渗透了生活化教学的思想,很多图片的情景创设是源于生活的,教材的“学与问”栏目中也提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化学,资料卡片、课后阅读资料中介绍了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化学材料的用途,等等。有的课的标题就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选修6第四单元课题二“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等等。

2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

过分突出生活化情境创设,甚至流连忘返,没有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导致喧宾夺主。比如在讲酯的知识时,有的教师播放了很多品种的花还有红烧肉的图片,足足花了五分钟导入,只是为了说明花和红烧肉中的成分是酯类物质。这样的导入就是不成功的,过多过长的生活化情景淡化了知识本位,这样的导入也不具备深入思考研究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用熟悉的生活情景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上课做好铺垫,而不是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地在臃肿的“生活化躯壳”里寻找需要的信息。教师应适当应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体验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感到学有所用。没有充分发挥生活化情境的作用,浅尝辄止,或为了生活化而凭空虚构,滥用情境。生活化教学可以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前导入、概念讲解举例、实验说明分析、课后作业布置等等。但很多老师对生活化教学理解不到位,应用不灵活,基本就是用教材的情境导入后就没有深入挖掘,没有提出课程教学与教学相关的需要探究的问题,有虎头蛇尾之感。当然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生活化教学,如一些原子的结构特点、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电解总方程式的配平等内容,就是记忆性强或要求大量练习掌握技巧的内容,应该多花时间讲解并练习巩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生活化当成公开课甚至常规课的万能钥匙,为了赶时髦,体现新课程理念,就牵强附会地将所有内容创设成“生活化”;甚至凭空虚构事例,有的还和学生生活经验相左,引起学生质疑,课堂效果反而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生活情景自然巧妙地镶嵌在知识讲授中,避免突兀感。

3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生活中化学论文5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学业评价 评价策略

当前农村初中化学学生学业评价既要求结果评价又要求过程评价,只有这二者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初中化学学业评价,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

一、鼓励学生制作化学学习档案

学习档案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并且将教学目标作为导向,更加方便地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评定,并且非常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使学生能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使学生一直坚持自主整理、汇总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收获。初中化学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生态环境、资源、物质结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初中是刚开始接触化学,打好化学基础的关键时期,农村初中学生要想在繁杂、庞大的化学学科面前打好基础,就必须充分利用学习档案及时记录和观察自己的学习状况,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了解,以对自己的化学学习情况作出正确评价。

例如,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水的净化”一节内容时,为了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可以根据学校现有资源做一些能够实现的实验:教师首先让学生都做一个针对自己非常详细的学习档案,档案主要包括对这节内容相关知识的收集、整理和汇总,有关“过滤”实验过程的详细记录,有关“水的净化”内容的重点部分,“水的净化”中相关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对教师讲课的想法和要求,等等。总之,农村初中资源毕竟有限,不能像大城市那样拥有很多先进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制作一些这样的学习档案,并且要求学生在整理学习档案时,做到严格填写、收集和整理,对自己负责,并且经常翻看这些学习档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化学学习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第一时间向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建立全面的学业评价标准

初中农村化学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往往是以学业成就为主要评价,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就代表了学生的一切,存在只要学生的分数高就什么都好,一旦分数不高就什么都不好的看法。然而当前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要求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要看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高不高,有没有团队合作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只有成绩测验是不能把学生的学业情况全面反映出来的,学生的学业具有很多隐形特征,例如对于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发展,这两方面的发展和学生的化学知识的发展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在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中前者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前者直接决定学生的情商,对他们将来处理好人际关系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一个人将来发展真正需要的,知识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体现一个人的内涵,而情绪和情感对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二者是一样重要的。初中化学这门学科涉及很多领域的知识,对于农村初中化学学业评价来说,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全面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体系囊括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人际交往、品质等方面内容,使学生在将来成长过程中以此标准要求自己、改变自己。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适当进行奖励,总之该全面的评价标准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奖励学生,主要是对学生整体表现好的进行奖励,例如,对于学生课堂上是不是积极发言,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是不是多动手、多思考,以及对教师是不是尊重,是不是团结同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自评、同学之间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家长评价综合考虑,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做好纸笔测验的学业评价方式

当前农村初中化学学业评价最常用、最基本的评价方式为纸笔测验,该方法也是一种能够成为量化的评价方式。纸笔测验主要以科学、合理的测验设计为主,能够使其编制出来的测试卷具有非常高的信度和效度,该测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掌握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能力、一些化学实验的理解和化学实验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评。纸笔测验最主要的是对试题的设计和编制这两个环节,农村初中化学教师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本校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将一些生活中、实验过程中引用一些实例,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为学生营造有乐趣并且具有深刻探究意识的化学意境,使学生在纸笔测验过程中亲身感受到实践的精神,并且品尝到自我探究的乐趣。

例如,农村初中教师在对学生“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这节内容掌握情况进行考查时,传统的纸笔测验试题编制是这样的:“下面请同学们详细说明下过氧化氢是怎样制备氧气的。”这样的设计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只会使学生永远停留在对于文本的记忆当中;现代纸笔测验是这样编制试题的:“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医用‘过氧化氢’,然而它却能够制备出氧气,有谁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的设计能够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化学实验紧密联系,进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

四、结语

新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学习成绩为主的学业评价方式,进而转变为对学生整体、全方位的学业评价,这样能够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激励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进步,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哲云。构建初中化学学业评价机制的策略研究[期刊论文]-《新课程导学》-2014(29).

48 840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