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的典故(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一字千金的典故(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字千金的典故1

一段:“血肉横飞”式——这是骂人的外家功夫。以金戈铁马,横冲直撞;以大刀阔斧,正面交锋。杀得性起,便以快刀斩乱麻,青菜萝卜,一概抄斩。虽是痛快淋漓,但自己亦会头破血流,故云“血肉横飞”。是谓一段。

二段:“两面三刀”式——这种骂人,稍高一级。花言巧语,指桑骂槐,颠其黑白,指鹿为马,而尽量移花接木,断章取义;亦不妨挑拨离间,穿凿附会;然后吹其毛,求其疵,再以两面三刀割之祭之,但绝不可语带下流。

三段:“金蝉脱壳”式——这种骂人,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或故弄玄虚,或信口开河,或虚与委蛇,或顺手牵羊,或旁敲侧击,或含沙射影。但与二段不同者,就必须删繁就简,而最后图穷匕见,巧发奇中。骂完了人,却又置身事外,不负责任,无睹后果,谓之“金蝉脱壳”。

四段:“按图索骥”式——骂人艺术到了四段,自己先要有相当学识修养。故骂人时可以详征博引,引经据典,而海阔天空,却又周密详尽,将上下古今3000年,金章玉句,谈得头头是道。文中不妨多嵌几只“金牙’(夹入英、法、日文),故看来学贯中西,气势磅礴,然后以万流归海之势,中间突破,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使人无从阻挡,无从招架,无从反驳,故云“按图索骥”。可列之入四段也。

五段:“阡陌纵横”式——自己务须壁垒森严,无隙可击。其文不但有“横的移植,纵的继承”,而且曲折迂回,声东击西,使人目迷五色。文字间藏龙卧虎,时而奇兵突出,时而妙语双关,使被骂者防不胜防,腹背受敌,只觉得草木皆兵,无以为战了。

六段:“巫山猿啼”式——到了六段,已是名家高手,不再正面冲突。使被骂者有如困于巫山蜀道,上有千岩绝壁,下有万壑争流,而又如层峦叠垒,云谲波诡,光怪陆离,变化万千;而鬼斧神工,猿啼声声,使被骂者只觉天昏地暗,心魂懊丧;而又进退维谷,故云“巫山猿啼”列入六段。

七段:“野人献曝”式——骂人艺术到了七段,则任何人的铜墙铁壁,亦可摧枯拉朽,但看来却是轻描淡写,妙手空空。被骂者挨了一掌之后,绝不流血,亦不痛痒。不料数10年后,修养够了,才猛然省悟,不由大叫一声:“气煞我也!”吐血而亡。谓之七段。

八段:“分花拂柳”式——骂人功夫,到八段,实已归真返璞。虽其已具有惊天动地、旋乾转坤之力,但其文已另有天地,而且诗论公允,谈笑间抑扬顿挫,若符节合。因其已具真知灼见,信手拈来,皆是深含哲理,以道服人,游刃有余。谓之八段。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上面这5篇1字千金的典故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一字千金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字千金”典故源流研究2

关键词:“一字千金” 典故源流 典故变体 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2

引言

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先进文明的代表,繁荣昌盛的重要表现。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朝代如何更替,社会如何动荡,精美绝伦的文章都是人们所景仰和敬佩的,其中也不乏出现许多赞美这些诗文的典故,如“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妙笔生花”、“一字千金”等。勤劳智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众多的典故就是最炫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们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我们应当致力于其研究,让其所倡导之精神延续下去。

一、“一字千金”典故溯源

[一字千金]yi zi qian jin

[典源]“一字千金”语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盂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日《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又《文选・杨修(答临淄侯笺)》注引桓谭《新论》:“秦吕不韦请迎高妙,作《吕氏春秋》。汉之淮南王(刘安)。聘天下辩通,以著篇章。书成,皆布之都市,悬置千金,以延示众士,而莫能有变易者。”又王献之曾写字给一老母卖,得钱千金,见王献之《自论书》。

一字千金,赞誉诗文精美绝妙,价值极高,或文辞极其精练。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也形容书法作品的珍贵。初唐诗人王勃。“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特意空了一个字,都督阎伯舆用千金求一字。唐代权德舆《马秀才草书歌》:“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唐代吴融《赠光上人草书歌》:“不系知之于不知,须言一字千金值。”亦作“一字值千金”。宋代戴复古《望江南》:“结屋三间藏万卷,挥毫一字值千金。”清代戏曲家李渔《意中缘》:“‘一字值千金’是说文理值钱的意思。”《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一信》:“有一种人把自己的文字润格订的极高,颇有一字千金之慨,轻易是不肯写信的。”

“一字千金”通常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对著作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典出《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后用一字千金比喻文辞精当,结构严谨。或用来形容价值极高的作品。亦可以用以指书法上一字价值千金。

二、“一字千金”典故

典故一: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散尽千金,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竞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10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典故二:

南北朝时,梁朝有个叫钟峻的人。他写了一部评论诗歌的著作,名为《诗品》。在书中他写道:“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字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个字的作用价值一千两黄金。这是来自战国末期一个故事。

在那时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典故三:

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验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确是王羲之的手笔;诵念碑文内容,也确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及玄奘的谢表,通称《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是佛教界的光荣,因此,下决心承担此任。经过怀仁和尚到处寻觅,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由,也是文坛上的佳话。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贴》。

典故四:

初唐诗人王勃于公元667年从京都来到南昌。当时,诗人的生活比较穷困,所迫无奈,常为生计而奔波。这年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三、“一字千金”变体形式考察

“一字千金”典故源于战国时期秦相国吕不韦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使其众门客合著《吕氏春秋》,让人将书公布在秦都咸阳城门之上,并悬挂千金,宣称能删改一字的予以千金重赏的故事。后用此典称誉诗文精妙,不可更〖〗改,价值极高,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延伸了许多典型。

“一字千金”典故形成之初,并未得到广泛应用,汉代王充所用“言金”,南朝用到“一字千金”。

言金由贵家起,文粪自贱室出。

陆机所拟之十二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唐朝时期,随着语言及文学体裁的发展,“一字千金”典故的使用日渐增多,使用频率远多于南北朝时期,并出现了“千金字”、“一字千金”、“金悬秦市”、“挂秦金”、“吕相金”“一字直百金”等变体形式。

市阅千金字,朝开五色书。

秦相之一字千金,叙其嘉应。

金悬秦市,杨子见而无言;纸贵洛阳,陆生闻而罢笑。

徒知观卫玉,讵肯挂秦金?

貌愧潘郎璧,文惭吕相金。

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孥肉屈强。

题诗更相忆,一字重千金。

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

宋辽金元时期“一字千金”使用不似唐朝广泛,但也有衍生出新兴变体形式,如“一字百金”、“唏价咸阳市”等。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不应太玄草,唏价成阳市。

明清时期是“一字千金”典故出现的又一高峰期,这期间“一字千金”典故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同样也出现很多新的变体形式,如“千金咸阳市”、“吕览千金市”、“国门悬吕览”、“金悬咸阳”、“秦市悬书”等。

岂有千金成市字,犹馀五石惠生瓢。

即收吕览千金市,直换成阳许座城。

从此国门悬吕览,听他辨舌骋仪秦。

辛卯荐贤书,金悬成阳市。

长门卖赋司马,秦市悬书吕韦。

言古诗,则日(十九首),亦知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乎?

这个办书的事情,不是外行人知道的。并且文章价值,有甚一定;古人“一字千金”,尚且肯出。

结语

“一字千金”的典故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用,关于它的版本也很丰富。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值得用“一字千金”来赞誉那些精美的文章,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文化宝藏。相信“一字千金”的典故会继续的流传下去,会继续用在更多更好的文章上,我们的文化宝藏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字千金的典故3

1.来源种类多样化

(1)来源于文学作品。文学是典故的宝库,许多典故来自文学。讲英语的人常常引用莎士比亚作品里的典故,例如,“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 ”(好看的东西不一定都有用)等。汉语中常说某人是猪八戒,意思是他很像《西游记》里那个鲁莽粗疏、追求享乐的猪八戒;还有“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出自《红楼梦》等。

(2)来源于神话和传说。整个西方文学和艺术都深受希腊和罗马神话的影响。如“A Herculean task” 指需要巨大的体力或智力才能完成的任务;汉语典故“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均来自民间传说。

(3)源于。许多英语典故来自基督教《圣经》中的人物或事件,例如“a messiah”(弥赛亚,指被压迫人民的解放者)来自《圣经・旧约全书》;有些汉语典故如“临时抱佛脚”来自佛教。

(4)源于体育或文娱活动。有些典故来自体育或文娱项目,如英语典故“to not get to first base”(没有取得初步成就)来自美国流行的棒球;汉语典故“马后炮”“ 舍车马,保将帅”与中国象棋有关。

2.结构固定且内涵深刻

英汉典故的结构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更改。而且典故意义不能靠单个的字或词来确定,它是整体的,内涵精深,耐人寻味。如“Black Friday”不是字面上的“黑色星期五”,而是“极为不顺利的日子”;“胸有成竹”也不是胸部长出竹子来,而是表示事前有充分而全面的考虑。

3.喻体选取相似

英汉典故中都有以人设喻的,如英语典故“Hamlet ”指复仇者或充满矛盾的人;汉语典故“诸葛亮”指足智多谋的人。以事物设喻的,如英语典故“kick the bucket”表示“一命韬簟钡囊馑迹缓河锏涔省安缀R凰凇痹虮硎疚⒉蛔愕乐意。以地名设喻的,如英语典故“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指的是“徒劳无益”的意思;而汉语里的“垓下之围”表示“英雄的穷途末路”之意。

二、英汉典故的差异

1. 结构形式上的差异

英语典故的结构非常灵活,构成的字数不固定,有长有短,短则一字,长则一整句。如“Ark”(避难所)、“birds of a feather”(一丘之貉)、“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il”(矢志不移,定能成功)等。相反,中文典故的结构相对固定,多数为四字结构,只有极少数字数较多或以句子形式出现。如“掩耳盗铃”“ 郑人买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

2.上的差异

众所周知,东西方的有很大差异。在西方,绝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圣经》不仅是宣传教义的经典,而且也是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著作。人们在作品或讲话中常常引用《圣经》里的典故。如“the gift of god”(上帝的礼物)比喻聪明或才智,“death in the pot”指暗藏的危险等。佛教是中国信徒较多的宗教,有许多汉语典故来自佛经。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领悟等。

3.地理环境上的差异

英国本土四面临海,历史上其航海业闻明于世。英语里有许多典故与海水有关。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 表示“挥金如土”的意思。我国地处亚洲大陆,千百年来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农耕、土地有关的典故,如“拔苗助长”“沧海桑田”等。

三、小结

总之,英汉典故作为人类共同的语言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中英民族在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英汉典故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在日常的书面或口头交流中,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典故切忌望文生义,一定要理解其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字千金的典故4

关键词:黄梅戏 《千金诺》 典型人物形象塑造

两百多年发展历史,从民间小戏到地方大戏,从农村“草台”到都市剧院,黄梅戏显现出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表现形式富有生活气息,唱腔优美,旋律动听,以安庆“官话”为基调的念白具有亲和力,不像京昆剧种过多地讲究程式规范。新编黄梅戏《千金诺》围绕“诚信为本”的理念讲述了清末名妓赛金花“一诺千金”的传奇故事,剧中展现了复杂的矛盾冲突,描绘了特定年代主人公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一、根据剧种风格特色,突显人物形象

剧种风格特色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各剧种都有独特的板式和唱腔的润色规律。黄梅戏源于民歌,流行于以安庆为中心的长江两岸地区。表演风格载歌载舞、自由灵活,以“三小戏”和表现“才子佳人”的情感戏而著称。唱腔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花腔”表现生活小戏为主的各种曲调,互不套用,并拥有属于自己的专用锣鼓。二是随着剧情的延伸和人物增多,正本戏中的唱腔曲调就需要丰富,出现了平词、二行、三行、火攻、八板等板式,这为更好地适应人物情感变化、剧情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音乐是戏剧的灵魂,《千金诺》体裁为悲剧,全剧的唱腔音乐力求以情动人,让观众在细细品味优美旋律的同时感悟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但仅有唱腔音乐还不足以表达人物复杂情绪变化,故而增加了背景音乐和大段的描写音乐。之所以用背景音乐,一是烘托人物情绪,达到煽情的效果,让观众贴进人物心理,与人物一起体验生活。二是从人的心理感应来说会产生一种重复感和连续性与人物产生共鸣。而描写音乐的处理一是要深挖赛金花的情感,二是在音乐声中烘托起全剧的高潮,三是通过音乐提升人物的形象价值和剧目的内涵价值。所谓戏断情不断、情断意不断、意断魂不断的要领正在于此。结尾音乐的处理没有直白地告诉观众人物的命运归属,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描绘心中属于自己的人物形象。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演员首段开唱前设计为长达1分钟的描写音乐,让观众迅速走进规定情境,在音乐的烘托下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让观众感到悲切之意,体悟出赛金花的人格品性,凛冽寒风中孤苦一人饱含热泪寻找往昔的深情厚谊。幕后叫板“夫君”继而踉跄上场寻找墓碑,在重拍的音符中一步一挪到坟前而且在挪动的过程中继续呼喊着“夫君”,三次呼喊一次比一次有力度,字字铿锵有力,饱含浓浓深情,第一句唱腔设计成不用过门引入,而是采取描写音乐戛然而止紧接顶板唱,颇见演员的演唱功力。这段唱属于平词唱腔,不仅仅向观众交代了时代背景、环境气氛,更主要的是交代了赛金花的前半生,让观众知晓赛金花上场后人物清晰的行动目的。

戏曲唱腔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唱能把人物的情感变化、心理状况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该剧的核心唱腔处理为3个层次来展现,前面运用中速节奏,尤其是第一句处理为一个高音,力度要求极大,喷口要求极强,深层次地表达了赛金花内心的苦楚与疼痛。中间采用哭腔,情绪由激动稍转为平缓,赛金花思绪万千回忆身世,演员此刻的内心视像颇为丰富,作为母亲她想认下女儿可自己的身份会给女儿的一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思前想后艰难抉择隐姓埋名、漂泊他乡,自己承担所有的苦难。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母女间割舍不断的亲情得下多大的毅力才能割舍,但正因如此才能突显赛金花独特的人物艺术形象。唱腔艺术处理上要求除了情绪的表现上达到一定的深度,更要使唱腔能体现剧中人的性格特征,以及表现戏剧矛盾冲突。演唱不仅是唱词表层的表述,而且是唱词深层的挖掘,运用演唱的一系列技巧使语言更具有穿透力,将角色语言行动的真实动机强烈而鲜明地传达给观众。

最后的唱腔采用了稍快节奏的处理,外刚内柔,演员的内心体验与外在表现是不统一的。人物演唱之时心中滴着滚烫的热血饱含深情的一气呵成,唱腔段落前后分明,节奏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板式设计成了中――慢――快的处理效果。通过音乐充分揭示了赛金花的内心流程,成为她情感抒发的重要手段,细腻、准确、科学地揭示出她内心情感的起伏,成为刻画她独具个性人物形象的基石。

二、设计典型性格动作,展现人物形象

舞台上典型动作的捕捉是表现人物形象有力的手段,是激发观众情绪最迅速、最有力的方式。《千金诺》将通过典型动作的设计来突显赛金花爱、恨、情、愁等多种情绪。

(一)抚碑与跪磋动作

前后两次抚碑表现出赛金花对丈夫的爱意与思念,抚碑动作虽然相似但力度、分寸却不尽行同,表达的意境也有所区别。开场,作为一介女囚孤苦伶仃地来到坟前,心中苦水顷刻释放,此时抚碑的幅度要大,动作要干净利落,演员在哭泣声中运用颤抖的双手像抚摸丈夫宽厚的臂膀一样抚摸着石碑。而剧目结束时,人去楼空、人去心死,赛金花守住了承诺,人物并没有直接下场而是在凄凉幽怨的背景音乐烘托下走到坟前蹲下轻抚墓碑上的铭文,此时动作幅度要小,力度要轻,意在与丈夫做最后的惜别,真挚的情感、夫妻间的情深此刻越发显得感人,抛却之前所有心事、看透世间的一切。而程式动作跪磋的使用似乎在告诉观众赛金花对丈夫的真情实意。每一跪都是在回忆她们之间的美好,每一跪都是发自人物内心深处的呼喊。其实戏曲表演中的做功较之抒情的唱更能够直接地表现人物在戏剧情节中的行动,展示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性格,更具有戏剧性的特征。

(二)戏曲指法与推磨动作

从人物性格出发是导演构思典型动作的基础。作为一个心强命不强的女人,作为一个状元夫人与清末名妓双重身份的女人,作为一个出访欧洲会一口流利外语与三次失败婚姻的女人。说出坚守承诺的话语时配以动作手势定会增加表演的可视性,而戏曲的“指法”运用恰恰展现了赛金花的人格魅力,展示出女人坚强的一面。剧本层层推进,以重重困境阻挠母女的相见。戏曲程式仅是一指,但一指的分量与含义却意味深长。作为母亲内心何尝不想见到女儿,但她却明白守住承诺的重要性。“一诺千金”字字掷地有声,似乎在告诉人们诚信为本的理念。这种处理显得有节奏、有层次、有力度,让观众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变化。而当母女第一次碰面时,似曾相识的互相打量设计为“推磨”的动作,在推磨中让观众看到母亲对女儿的爱,将母女情深的心理状况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十月怀胎、牙牙学语,赛金花心如刀割,“推磨”动作的设计既能表现两种人物不同的身份,也能体现人间的真情。

三、 分析挖掘情感层次,推进人物形象

导演的构思应着眼于布局和表现情节故事的整体,而其中关键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处理好演员的情感层次对于推进人物形象将起到重要作用。戏曲表演中没有“情”便没有人物性格色彩的变化,没有人物思想感情的层次发展就没有戏剧情节的推进。

当赛金花痛断肝肠说出会坚守诺言的时候,演员必须完全用“情”来统领她的动作和表演,必须细致准确地划分情感层次,“一不进洪家门”说得干脆,语气坚定,作为女人她是脆弱的,她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但她鼓足勇气选择了“不”。“二不见洪家人”语气比前者更强烈,赛金花内心十分煎熬,想到过去与如今的不同境遇,在强调“门”字的基础上更强调“人”字。“三,烧香盟誓,不得再认女儿德官”,可以说这句话说出时候似乎她在乞求上天怜悯自己,声音是哽咽的、双手是颤抖的、身体是僵硬的,她说出了最不愿意说的话。人世间母女情深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割舍的,赛金花的内心是经过多么复杂激烈的斗争,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亲情与诚信中抉择,这三句话情感是层层推进,字字刻骨铭心。

根据剧情的发展,演员一定要抓住角色贯穿全剧的心理线索,要有节奏、有层次地把人物的性格塑造好,真正好的一出戏观众最感兴趣的还是对于高潮的处理安排。戏曲表演的高潮是指情感的高潮,是人物思想情感发展的饱和点。远望女儿离去的背影,此时赛金花面对舞台天幕继而转身冲向台口,双手平托大声说出:“天作证、天作证,我赛金花守住了承诺!”

可以说在此时戏达到了最高点,人物情感得到最有力的鲜明强烈的外化,用夸张的肢体语言结合强烈的音乐效果来突显她的性格,使表演鲜明、强烈、震撼人心,并且精确的调度在运用中也能时时显现出动感、美感、画面感、雕塑造型感。

四、创造独特导演语汇,丰满人物形象

戏的开场设计成音乐声中缓开大幕:(1)运用两处定点光铺排在坟墓和枯树上,由点及面让人感受凄凉之感。(2)慢慢推起冷色光由弱渐强打在枯叶上呈现整个环境气氛。(3)推起全光引主人公上场。实际上光的变化是观众的心理过渡变化,让观众走近规定情境、走进剧情,为人物的上场做好铺垫。

字千金的典故5

关键词:“一字千金” 典故源流 典故变体 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2

引言

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先进文明的代表,繁荣昌盛的重要表现。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朝代如何更替,社会如何动荡,精美绝伦的文章都是人们所景仰和敬佩的,其中也不乏出现许多赞美这些诗文的典故,如“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妙笔生花”、“一字千金”等。勤劳智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众多的典故就是最炫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们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我们应当致力于其研究,让其所倡导之精神延续下去。

一、“一字千金”典故溯源

[一字千金]yi zi qian jin

[典源]“一字千金”语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盂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日《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又《文选・杨修(答临淄侯笺)》注引桓谭《新论》:“秦吕不韦请迎高妙,作《吕氏春秋》。汉之淮南王(刘安)。聘天下辩通,以著篇章。书成,皆布之都市,悬置千金,以延示众士,而莫能有变易者。”又王献之曾写字给一老母卖,得钱千金,见王献之《自论书》。

一字千金,赞誉诗文精美绝妙,价值极高,或文辞极其精练。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也形容书法作品的珍贵。初唐诗人王勃。“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特意空了一个字,都督阎伯舆用千金求一字。唐代权德舆《马秀才草书歌》:“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唐代吴融《赠光上人草书歌》:“不系知之于不知,须言一字千金值。”亦作“一字值千金”。宋代戴复古《望江南》:“结屋三间藏万卷,挥毫一字值千金。”清代戏曲家李渔《意中缘》:“‘一字值千金’是说文理值钱的意思。”《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一信》:“有一种人把自己的文字润格订的极高,颇有一字千金之慨,轻易是不肯写信的。”

“一字千金”通常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对著作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典出《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后用一字千金比喻文辞精当,结构严谨。或用来形容价值极高的作品。亦可以用以指书法上一字价值千金。

二、“一字千金”典故

典故一: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散尽千金,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竞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10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典故二:

南北朝时,梁朝有个叫钟峻的人。他写了一部评论诗歌的著作,名为《诗品》。在书中他写道:“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字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个字的作用价值一千两黄金。这是来自战国末期一个故事。

在那时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典故三:

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验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确是王羲之的手笔;诵念碑文内容,也确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及玄奘的谢表,通称《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是佛教界的光荣,因此,下决心承担此任。经过怀仁和尚到处寻觅,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由,也是文坛上的佳话。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贴》。

典故四:

初唐诗人王勃于公元667年从京都来到南昌。当时,诗人的生活比较穷困,所迫无奈,常为生计而奔波。这年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三、“一字千金”变体形式考察

“一字千金”典故源于战国时期秦相国吕不韦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使其众门客合著《吕氏春秋》,让人将书公布在秦都咸阳城门之上,并悬挂千金,宣称能删改一字的予以千金重赏的故事。后用此典称誉诗文精妙,不可更改,价值极高,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延伸了许多典型。

“一字千金”典故形成之初,并未得到广泛应用,汉代王充所用“言金”,南朝用到“一字千金”。

言金由贵家起,文粪自贱室出。

陆机所拟之十二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唐朝时期,随着语言及文学体裁的发展,“一字千金”典故的使用日渐增多,使用频率远多于南北朝时期,并出现了“千金字”、“一字千金”、“金悬秦市”、“挂秦金”、“吕相金”“一字直百金”等变体形式。

市阅千金字,朝开五色书。

秦相之一字千金,叙其嘉应。

金悬秦市,杨子见而无言;纸贵洛阳,陆生闻而罢笑。

徒知观卫玉,讵肯挂秦金?

貌愧潘郎璧,文惭吕相金。

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孥肉屈强。

题诗更相忆,一字重千金。

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

宋辽金元时期“一字千金”使用不似唐朝广泛,但也有衍生出新兴变体形式,如“一字百金”、“唏价咸阳市”等。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不应太玄草,唏价成阳市。

明清时期是“一字千金”典故出现的又一高峰期,这期间“一字千金”典故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同样也出现很多新的变体形式,如“千金咸阳市”、“吕览千金市”、“国门悬吕览”、“金悬咸阳”、“秦市悬书”等。

岂有千金成市字,犹馀五石惠生瓢。

即收吕览千金市,直换成阳许座城。

从此国门悬吕览,听他辨舌骋仪秦。

辛卯荐贤书,金悬成阳市。

长门卖赋司马,秦市悬书吕韦。

言古诗,则日(十九首),亦知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乎?

这个办书的事情,不是外行人知道的。并且文章价值,有甚一定;古人“一字千金”,尚且肯出。

48 6420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