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学生养成教育工作计划最新范文【最新3篇】
加强中学生养成教育,注重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培养责任感与社会适应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2025年中学生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希望您喜欢。
2025年中学生养成教育工作计划 篇1
一、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使广大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育内容
着眼学生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以使广大初中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为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三、教育途径
(1)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为行为习惯培养的教材,以养成教育为主狠抓学生行为规范训练。
(2)活动育人:(文体艺活动)重大节日活动、时事政治教育活动、系列专题活动(安全教育周,增强安全意识;文明礼貌月专项活动)。
(3)教师言行育人:榜样的激励作用
(4)课堂育人: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发挥政治课、班队课主渠道的育人功能以及主题班会、阅读课的育人功能。
(5)阵地育人:黑板报、升旗仪式、文明示范岗、德育基地、橱窗、电视台、图书室、劳动基地、心理咨询室。
四、教育建议
(1)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一个好习惯的重要性
要培养一个习惯,你首先必须研究它的重要性。因为你只有明白了它的重要性,你才会有培养这个习惯的愿望,你才能有坚强的决心,你才能有坚决的行动;只有有了一次次坚决的行动,习惯才能逐步养成。
(2)教育广大师生充分明确一个好习惯的可行性
要培养一个习惯,开始前的可行性分析很重要,这样使你建立在理智和科学的基础上。否则,脑袋一热,盲目去做,常常会半途而废。回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是不是经常对某件事情有很大决心?比如信誓旦旦要从明天起一定要长跑、一定要每天一小时学外语、一定要每天练半小时毛笔字等?为什么热度只维持了几天、几个星期就像泄气的皮球一样瘪了下去?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可行性分析。
(3)充分认识到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习惯是个庞大的体系,像大树一样根、干、枝、叶。它可以是学习上的习惯,也可以是健康上的习惯、消费上的习惯、与人相处的习惯等。这么多习惯在培养的时候要统筹安排,分清主次,明确先后,有步骤地去培养。开始时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渐进到突变,要宁少勿多、宁易勿难。对旧习惯的克服,要放在有了毅力以后再进行,要先培养好习惯,在好习惯的培养中,人的毅力会慢慢增强,当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有了力量去对付那些坏习惯。如果一开始就去碰那些坏习惯的话,容易受到阻力,挫伤人们对习惯培养的信心。
(4)习惯养成贵在坚持,关键在前一月,重在持之以恒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一个新习惯的形成,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它要顽抗,要垂死挣扎。另外,我们的肌体、心灵也需要时间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外的状态,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从记忆的.角度讲,人也需要不断复习建立的好习惯,要求强化它。
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实际上,这是一句名言。这是著名教育家曼恩说的。他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绳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为了养成好习惯,我每做一次,就对自己说:"缠上一股,又缠上一股!"。从这个意义上讲,坏习惯如果开了头,每做一次,缆绳就粗了一些,以后要去掉就困难了。
五、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确定目标(20xx年9月上旬)
各班要搞好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调查摸底,了解当前学校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研究养成教育的工作重点。
2.自20xx年9月中旬开始,进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阶段。
3.养成教育分三个年级分类推进,每一年为一个周期,使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半年有起色,一年有效果,三年大变化。
六、考核、评比
1、学校将通过行政巡视、常规评比等途径,对各班开展养成教育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记载、考核。各班主任要注意材料的积累。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对养成教育先进班级的班主任优先评为“先进班主任”,期末在教师评价中把学生养成教育列入对班主任的评价体系。
2、每学期结束,学校将评选表彰"习惯之星"和"养成教育先进班级"。
2025年中学生养成教育工作计划 篇2
一、 指导思想
我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和节俭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中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与管理机制,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
二、工作目标
1、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4、通过“节俭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在节俭意识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5.积极开展养成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三、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学。通过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八荣八耻”观、校纪班规,学校行为习惯要求等,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怎样做。
第二阶段:做。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行为,通过各种活动,强化训练。通过自查互纠,共同进步。通过激励评优树立典型,带动进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三阶段:管。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掌握方法,自理自律,自主管理,自我管理。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养成好习惯终身受益。
四、教育内容
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科学发展观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从礼仪、学习、生活和节俭四方面,正面引导和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1、礼仪习惯
①尊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②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③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④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⑤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⑥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⑦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⑧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⑨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⑩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2、学习习惯
①课前要预习,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②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③上课座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手握笔的地方离笔尖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体离桌一拳;
④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抓重点,积极思考;
⑤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不边做边玩;
⑥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⑦学会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先审题再解答的习惯;
⑧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
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3、生活习惯
①早晨早起,不睡懒觉——做勤快人;
②起床、穿衣、洗涮、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吃饭行动快速——当利索人;
③吃饱饭、吃好饭、不挑食——做健康人;
④不过早到校,上学不迟到,放学及时回家,不绕路,不贪玩,不在路上打闹——做守时人;
⑤早晚涮牙,天天洗脚,经常洗澡,经常剪指甲,穿戴整洁——讲卫生;
⑥出入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有秩序上(下)操,站队不挤、不抢、不拖、听口令,动作快——守纪律;
⑦积极主动打扫教室,不带零食入校,校园不乱扔碎纸,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大小便——讲公德;
⑧星期天、节假日有活动时间表,学习、休息、玩乐有条不紊——讲条理;
⑨看电视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有限度,不放任——讲理智;
⑩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爱劳动;
4、节俭习惯
①利用水、电及时关闭开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
②爱护书本,节约一张纸、一块橡皮、一支铅笔;
③爱护桌椅、门窗、板擦等物;
④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
⑤爱惜粮食,不随便丢弃饭菜,不剩饭,节约一粒粮食;
⑥不随便丢弃粉笔、扫帚、簸箕等教室用具;
⑦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嘴;
⑧不向父母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
⑨学习、办事讲效率,学会能用不同办法解决同一问题。
五、实施途径与措施:
(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
“知”即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
1、健全学校、年级组、班级管理网络,发挥各年级自主管理功能,加强学生常规管理的力度。
2、充分利用班队、思品、周会等课程,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安全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引导学生做到“三别”、“四带”、“五无”。“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无”即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3、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文化课教学之中,做到全员参与德育管理。
每月第一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会议,明确教育主题,安排当月工作,提醒班主任应注意的问题,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二)组织各种班队活动,落实“行”的要求。积极开展有益的班队活动,健全广阔的共青团活动阵地,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把今天和明天挂起钩来,从我做起,把理论和实践挂起钩来;从小事做起,把平凡和伟大挂起钩来。
1、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养成教育。
“知”:每月的第一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哪些应该改正,哪些应该表扬,从思想上明确认识。
“比”:对照养成教育内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强化训练。
“纠”: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作用,纠正不良行为。
“行”: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始终如一。
2、坚持周一下午班会制度,总结上周本班养成教育工作情况,安排本周工作。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办好学校广播站、学校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
4、寓“中学生常规”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共青团活动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大型的学校队活动,是训练学生行为规范的好时机,活动中要求学生排队出场、按次序就座、不吃零食、不扔果皮纸屑、认真听讲、有礼貌地鼓掌致谢。
(三)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通过正面的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1、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充分了解小孩在校的学习和表现,并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有益的义务劳动,提高队员的社会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
3、设立校外教育辅导站,通过参观访问教育基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五爱”情感,从而推动学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
(四)平时加强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
制订各项制度对学生加以约束,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建立健全监督网,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1、值周值日制度:值周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值周值日人员要认真做好每天的检查、评比等工作。“值周值日制度”的实施,从细小处抓起,把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2、每天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出勤、就餐、就寝等情况进行督查和评比,充分发挥“文明监督岗”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3、“行为规范优秀班级”、“校园之星”评选制度:每个月,根据学生日常的表现,通过自评、小组评、班主任推荐、学校确定等方式评选出“校园之星”。并根据本月检查评比情况,评选出“行为规范优秀班级”。学期结束再从每月的“行为规范优秀班级”中评选出本学期的“文明班级”。这样,把学生个人的行为表现与班级集体的评优结合起来,使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使学生能比较自学地遵守规范。
(五)全面做好养成教育“三进”工作
一是“进课程”。依据晋城市教育局编写的养成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落实好课程的要求、目标和任务,建立长效机制,并认真做好阶段性总结。
二是“进课堂”。课堂教学时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养成教育是课堂教学中各学科共同承担的一项教育任务。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目标制定中都要有养成教育训练点,真正把养成教育的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
三是“进活动”。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必须有道德的渗透,经常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正是产生情感的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学自己渴望学的知识,做自己高兴做的事,张扬个性,养成习惯,健全人格。
2025年中学生养成教育工作计划 篇3
一、 指导思想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和节俭习惯,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文明水平。
二、工作目标
1、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4、通过“节俭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在节俭意识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三、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学。通过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八荣八耻”观、校纪班规,学校行为习惯要求等,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怎样做。
第二阶段:做。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行为,通过各种活动,强化训练。通过自查互纠,共同进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三阶段:管。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掌握方法,自理自律,自主管理,自我管理,养成好习惯终身受益。
四、教育内容
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八荣八耻”观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从礼仪、学习、生活和节俭四方面,正面引导和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1、礼仪习惯
①尊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②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③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④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⑤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⑥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礼貌用语;
⑦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⑧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⑨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⑩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2、学习习惯
①课前要预习,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②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③上课座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
④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抓重点,积极思考;
⑤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不边做边玩;
⑥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⑧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
⑨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
3、生活习惯
①早晨早起,不睡懒觉——做勤快人;
②起床、穿衣、洗涮、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吃饭行动快速——当利索人;
③吃饱饭、吃好饭、不挑食——做健康人;
④不过早到校,上学不迟到,放学及时回家,不贪玩,不在路上打闹——做守时人;
⑤早晚涮牙,天天洗脚,经常洗澡,经常剪指甲,穿戴整洁——讲卫生;
⑥出入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有秩序上(下)操,站队不挤、不抢、不拖、听口令,动作快——守纪律;
⑦积极主动打扫教室,不带零食入校,校园不乱扔碎纸,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大小便——讲公德;
⑧星期天、节假日有活动时间表,学习、休息、玩乐有条不紊——讲条理;
⑨看电视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有限度,不放任——讲理智;
⑩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爱劳动;
4、节俭习惯
①利用水、电及时关闭开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
②爱护书本,节约一张纸、一块橡皮、一支铅笔;
③爱护桌椅、门窗、板擦等物;
④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
⑤爱惜粮食,不随便丢弃饭菜,不剩饭,节约一粒粮食
⑥不随便丢弃粉笔、扫帚、簸箕等教室用具;
⑦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嘴;
⑧不向父母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
⑨学习、办事讲效率,学会能用不同办法解决同一问题。
五、实施途径与措施
(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
“知”即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
1、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加强学生常规管理的力度。
2、充分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安全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
3、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文化课教学之中,做到全员参与管理。
(二)开展主题班会,落实“行”的要求。
1、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养成教育。
2、利用晨会、班会课提问学生进行考核。
(三)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
通过正面的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1、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充分了解小孩在校的学习和表现,并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有益的义务劳动,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