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和谐的现代诗歌有哪些汇总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在宁静的夜空下,星辰闪烁,微风拂面,花香四溢,心灵交融,岁月静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温暖而美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和谐的现代诗歌有哪些”,希望您喜欢。

和谐的现代诗歌有哪些

和谐的现代诗歌有哪些 篇1

论文摘要:墨子有着非常丰富的哲学伦理思想,挖掘墨子思想中的有益成份,尤其是墨子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对今天我们构建全面、谐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墨子;和谐思想;研究

墨于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子用丰富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和平济世”的理想社会,“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非命”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重新挖掘墨子思想中的有益成份,尤其是墨子的和谐思想,寻找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结合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墨子的和谐思想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伦理规范,提高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一、人与人的和谐思想

(一)“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墨子深刻认识到混沌社会状况造成了人们畸形心理,长期的战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反目成仇。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意思是说,一切祸乱都源自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不相爱”归根结底是一种单纯的“利己观”,为解决这一问题,墨子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孔子讲“仁义”的基础在于道德本心,即先义后利,而墨子讲“兼爱”的基础在于义利合一,这是墨子“兼爱”比孔子“仁爱”高明的地方。

墨子用“视人若已”的换位思考准则来阐释“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准则。“‘视人若已’,就是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误解、消除冲突”。墨子认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枧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之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家,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群臣相爱,则惠患。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下》)墨子在此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一个谐调的群体组织的蓝图,在那个时代显示出了可贵的进步意义。社会是一个隐含着相同价值取向的共同体,社会中的每个群体、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肯定和理解。出于对人性、社会的考虑,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而唯有经常地“兼相爱,交相利”,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方营造出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墨子阐述“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是针对“不相爱”现象进行剖析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道德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个人私欲不断膨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相爱”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作祟。在墨子看来,这些都是社会不和谐的诱因,然而他并不排斥“不相爱”(利己)的存在。他认为:“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墨子·大取》)这是说,爱他人不排除爱自己,在爱人(利他)的过程中就已经实现了爱己(利己),这种双向“互爱”的本质就是“互相尊重,互惠互利”的复合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也不反对利益主体对私利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不能以满足自身的单纯“利己”为目的,而应以“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为指导原则,“利他”是出发点,“利己”是终结点,最终双方追求的结果是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共赢。只有一个人从单纯的“利己”、“利他”观中解放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才能建立,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互助体系。

(二)“义利合一”的功利观,有利于人们利益分配上的和谐

墨子认为仁义必须与人们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他说:“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人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人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墨子以利人、利民为义,认为义与利是合一的,所以义是天下之良宝。他还认为,义作为一种道德,必须“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有道以教人”(《墨子·尚贤下》)也就是说,讲义利必须给人以实际的利益,否则只是空谈。谈到兼爱,墨子同样认为要给人以实际的利益。他说:“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厌,殁世而不倦。”(《墨子·节用中》)“示之以利”就是说,要爱民就必须给人民以实际的利益。不仅如此,他认为发明创造某种机械是否有价值,也应该以是否利人为尺度。可见,墨子的价值观是把百姓的实际利益置于第一位,不是宣扬个人利己主义。

和谐的现代诗歌有哪些 篇2

康德是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启蒙思想,并完成了先验哲学的`建构,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诸多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西方哲学在继承康德哲学的同时,对他的新的理性主义独断论也提出了批判.但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由于日益偏离了康德所开出的路向,结果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危机,我们对康德哲学的反思就显得十分复杂和迫切.

作者:郑兴凤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管理学院,重庆,400031刊名:探索pku英文刊名:probe年,卷(期):“”(2)分类号:b5关键词:康德先验哲学现代哲学批判

和谐的现代诗歌有哪些 篇3

和谐是世界的本质!

和谐,无处不在。它就像我们的朋友、亲人一样,随时都在我们身边。

在家中,我和爸爸妈妈就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每次餐桌上,总是最热闹的时候!

我们会把一天里的新鲜事说出来。快乐的事,大家一起分享;烦恼的事,大家一起解决……这种时光,总是那么快乐!

我们还常一起娱乐:打牌、下五子棋、看电视……这都是经常做的事。每次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总是那么温馨!

和爸爸妈妈打牌,是最常玩儿的!每次,我们总是沉浸在笑声之中。 在我们家里,小乌龟、小金鱼都是我们家庭的一员。它们也有自由,享受着和人一样的快乐生活!它们可以听音乐、看电视、吃对它们来说的美味……有空时,我和爸爸妈妈也会和这些小宝贝们玩儿。

学校中“陈占立,我有道题不会,拜托给我讲一下!”我笑着说。“没问题!没问题!什么题啊?我帮你解决!”陈占立说。“唔……这道题!让我给你讲吧!我给你讲啊!你要认真听哦!听不懂就直说!我可以再给你讲!这个题,应该首先……然后……最后……”陈占立认真地讲着,我也认真地听着。“听懂了吗?”陈占立问。

和谐的现代诗歌有哪些 篇4

摘要: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主张“天人合一”式的“和谐”,其主要实质还是在强调一种“天命”不可违,以抽象的共性和谐压抑人的具体的个性和谐,以相对封闭的、强制式的主观和谐代替主体性的自由式和谐。在封建皇权思想被粉碎的同时,这种传统的道德“和谐”思想结构同时被解体。重构一种符合科学和谐观的道德模式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主体。

和谐与公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和谐的现代诗歌有哪些 篇5

如同你孤单不因

我烦躁和喧闹一样

我烦躁也不会

因为你孤单

你孤单是因为

你的闹撞上了身边

人的安静并

加上静谧的风景

你烦躁是由于

你的静撞上了身边

人的喧闹又

叠上喧嚣的环境

如同我安静看你时

你不会烦躁一样

我守在你身边喧闹

你还会孤单吗

和谐的现代诗歌有哪些 篇6

,##县环境保护局按照“常规工作提质量、重点工作上水平、特色工作求突破”的思想和“抓班子带队伍、抓工作创一流、强素质树形象”的目标,不断强化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双赢之路,始终把保护汉江、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夯实责任抓落实,扎实工作求实效,整体工作继续保持在全市十县区之首,先后荣获全省环保系统“创佳评差”竞赛活动先进单位;全省环境监察先进集体;全市环保系统“创佳评差”竞赛活动先进单位;全市环保目标综合考评获市政府一等奖。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单位;被县委授予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被县政府授予全县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和依法行政先进单位。

一、抓班子,增强内部合力。

县环保局始终把领导班子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来抓,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把班子建设成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坚强领导集体。一是建章立制,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制定和完善了党组议事规则、会议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和岗位执法责任制等25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理事。在重大问题决策上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发挥班子集体的智慧。二是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政策理论水平。局党组高度重视理论学习,把学习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来抓,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牢牢把握学习重点,保证学习效果,增强班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团结协作,努力维护班子内部稳定,在工作中主要领导既总揽全局,又对班子成员有明确分工,既严格要求,又关心帮助,使班子成员的事、责、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配合协助主要领导,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子成员彼此坦诚相待,形成了互敬、互信、互谅、互让、互补的团结和谐的`氛围。四是为人表率,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对局党组议定的事项,领导班子成员一身作则,率先垂范,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扎实有效。

二、抓队伍,提高综合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做环保工作干部队伍。一是抓好学习培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干部职工参加在岗学习教育,有10人参加了与环保业务有关的在职研究生和本、专科函授学习,有12人参加了计算机培训学习,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明显提高,为环保事业注入新活力。二是扎实开展行风政风建设暨“创佳评差”竞赛活动。以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以创佳评差和行风评议为载体,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的工作环境。焕发了开动脑筋想实招、兢兢业业干工作的良好精神状态,塑造了行业新风,提高了服务质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三是推行竞争上岗,激活用人机制。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全局15名干部通过激励角逐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做到了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切实解决了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出现了目标同向、干部同心、困难同当、责任同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局面。

三、抓宣传,营造舆论氛围。

和谐的现代诗歌有哪些 篇7

[论文摘要]主体间性是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教育活动中的本体关系,应在现代师生关系中得到最明显的呈现,主体间性所表现出来的交互性、理解性、共生性、平等性,为师生关系分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维度,将主体间性作为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有利于推动师生关系的变革。

[论文关键词]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教育价值

教育依从什么思想指导,进行何种课程设置,怎样组织教学活动,达到何种结果,与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密切相关。正确认识主体间性的内涵,并将其作为现代师生关系变革的基本价值,生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得以实现。

一、主体间性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性

主体间性教育是由主体性教育发展而来,主体性教育是在主客关系指导下的教育理论,而主体同性教育是在主体关系指导下的新教育理论,主客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主体间的关系为中介,包括文化、语言社会关系等中介。在此意义上,主体问性比主体性更根本,现代教育的主体间性作为本体论规定是对主体性的现实超越。当然教育的主体间性并不是反主体性,而只是对单子式的主体性的否定,认为自我与其他主体是共在共生的,教育的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反对以个体主体性取代社会性,同时也警惕主体的社会性淹没于个体主体性。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教育还没有实现主体性教育,就过早的走向主体间性教育是不合适的,我们以为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既然西方的教育经历已向我们昭示了主体性教育的弊端,我们就应该防患于未然,把主体性教育放到―个适当的位置和尺度,使个体的主体性和主体的社会性统一,走主体问性教育。在此意义上说,主体间性质成了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目的的主体间性。教育是形成人的活动,从笛卡儿“我思”开始,高扬人的主体地位,把人的主体性张扬至极,导致生态失衡、人性失落,人类生存受到威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他人关系的疏离异化,单子式占有性的个人主体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目的就不能单单注重培养主体性的人、工具性的人,更应该培养适应与超越时代发展要求的主体间性的人、和谐的人,强调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超越主客体的对立与控制。当然我们在强调主体模式时,应掌握一个“度”,在超越主客对立的工具思维率、技思维的同时,不能无限夸大“主体间性”的意义。倡导用“主体间性”思想改造现代教育时,切莫有意无意将主体间性作为反科学、反理性的种子,使教育领域成为滋生反科学与反理性的土壤。

第二,教育本质的主体间性。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现象之间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与纯客观现象之间的联系有根本的不同,后者的联系与主体思想在场与否基本没关系,而前者不仅不是离开主体人的必然,更主要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主体与主体之间稳定必然的联系,也可以说是精神与精神、思想与思想、心理与心理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教育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思想建构。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主体间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直接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主体问的指导学习。教育规律就是主体间交往的规律。

第三,教育管理的主体间性。教育管理包括对人、才、物的管理,但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人对人的管理。一般认为管理者是主体,被管理者是客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主客体关系,在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指导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就形成控制与被控制,约束与被约束的非人文关系。管理者盲目发挥其主体性,把被管理者视为无生命、无感情的物或器,使被管理者格支离、个性扭曲。其实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关系,他们始终都是主体,管理是主体问共同分享经验、意义和价值,人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形成主体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信息平台。使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经过协调、保持―致,这样教育管理才能高效。

第四,课程的主体同性。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主体与文本之间没有唯一的理解,只有不同的理解。课程文本不是一个与师生主体无涉的自主客休,而是像一部乐谱一样,要求演奏者将其具体化为活生生流动的音乐,才是真正的课程。课程未被师生内化时,它仅仅是潜在的未实现了的课程,还未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课程只有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主体间的相互领悟学习中,才能转化为名副其实的课程,使得教师、学生和课程背后编写者在理解和“前理解”的交流沟通中,达成“视界融合”。

二、主体间性为师生关系分析提供了基本价值维度

主体间性作为现代教育的最基本特性,既是师生关系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判师生关系的基础性价值。从主体问性的内涵出发,笔者认为,交互性、理解性、平等性、发展性是师生关系分析的四个基本价值维度。

1交互性;主体间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交互性,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单向的、不通约的、异质的,不可能形成交互性,而主体间是同质的双向的。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只有主体间才能形成交互性。“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互惠的,教师会改变学生,或被改变,反之亦然。”师生双方在相互作用、相互沟通湘互理解中,才能不断重构原有的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情感内涵:师生的交互性不单单表现在课堂的`一言一行、一情一感上,也包括表现在课程、校园以外的看见的看不见的语言的非语言的诸多方面,交互的内容外在的是知识、思想、意见等,内在的是情感、智慧等。现行主体性教育理论与制度下,师生关系是以主客体关系为前提,即便有双主体、复杂主客体等论述,最终仍然没有走向主体问,而是落入主客关系中。在这样的前提下,把学生看作了客体同时又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主体性人,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不衔接不统一,所以我们的确应从根本前提上转换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走向合理的师生交互关系。

2理解性。理解性主要表现为主体间的视界融合。师生之问的视界不应是封闭孤立、单向流动的,而是相遇碰撞、互相交融。形成新的视界。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看法生吞活剥的塞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简单的记住它,而不是深入的领悟理解,那么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是主客体二元对立思想指导下的线性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被知识的灌输和应试的思想所遮蔽。应去蔽澄明,师生双方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在视界相互的交融中,师生主体间的“前理解”不断开放,视界不断融合,从而达到师生的相互理解,成为真正的师生关系。

3平等性。在主客对立思想的指导下,教师是教育的操纵者、控制者,平等会抹杀教师的威信,使师生会失去应有的师道尊严秩序。其实师生之间是完整的人与人的交往,是主体闻的“我与你”的关系,把对方作为‘你’来交往,只有这样才能使交往双方完全融入交往当中,发挥出交往双方真正的主体性来。具体表现在师生主体都有对问题讨论分析的均等机会,都有自己表达认识呈现兴趣的平等地位。在主体间性平等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绝不能以霸权的话语来侵占学生的思维,一般来说,教师知识、能力、思想等储备高于学生,但这不能成为师生不平等的理由,在教学的同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说是“指挥者”,学生可以说是“演唱者”,二者的意向是不同,但落脚点是一致的,过程是有意义的平等交流,只有在主体间平等的理念引领下,受教育者才能与老师一道进行生命的交融和成长。

4发展性。主体同性具有社会的本体意味,言说的是主体与主体的平等交往、默切合作、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师生关系的建立就是为了教学相长,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把学生当作主体来培养就比教师把学生当作客体来培养更有可能把学生培养为有较高主体性的人,反之培养较高主体性的人的可能性就小。因为教师和学生无论怎样看,无论在怎样的一种关系下,它的本体状态一定是主体,不会因为你把他看成是客体它就成为了客体,也不会因为你把他看成是主体他就是主体,而是他本来就是主体,所以当你把他看成主体培养时,他就比你看成客体培养更有可能成为主体。主体间性教育就是反对把师生间关系看作主客体关系,哈贝马斯曾经严格的区分了工其行为和交往行为,其中工具行为就是主客体关系,而交往行为则以主体间性为本质。在教育中就要既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更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二者的主体性发挥就不是主客体关系下那种被约束、被控制的单子主体性发挥,而是平等自由的、交往对话的双向互动的主体性发挥。

三、以主体同性为师生关系变革的基本价值的意义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推崇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是国家教育的代言人,是绝对的主体,学生是国家教育规范的对象,是客体,教师用国家的通编教材、统一的教育思想、同一的灌输方式,培养出统一的合乎规格的学生。把学生当作产品,学校当作工厂,教师当作制作师,把教育中本来的主体间师生关系降格为主客体间的师生关系,从而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偏差,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发展。以主体同性为基本价值构建师生关系,能够阻止师生关系本体价值缺失,使师生关系走向合理化的发展之路。

第一,以主体同性为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是推动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理念的有效路径。作为关系在世界之中形形色色、各式各样,对关系的认识具有复杂性,强势关系对弱小关系往往就是一种遮蔽。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黑格尔的“人为自然立法”等思想,使得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从此扎根在人们的观念之中,主体性日益膨胀,主体对客体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来调整,服务于主体,这―观念在工业经济中屡试不爽。表现在教育中,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规范,把学生培养成适合国家、教师意图的人,单从政治、品德等方面分析,有―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单向灌输。缺乏主体间的互动、理解,必然使师生关系伦为人与物的关系,所以要真正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形成优秀健康的人,就必须树立主体间性的师生观,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师生的内在关系就是教学过程中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正如胡塞尔所言,“知识的基础并不是客观,而是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我是通过与客观世界以及他之间的互惠式关系而获得人性的。”

第二,以主体间性为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师生关系评估范式。师生关系评估与其基本价值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基本价值就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是形成人、促进人的事业,主体间性本来就是师生关系的应然状态,我们不能认为历史中占主要地位的师生关系是主客关系,就默认其是正确的,我们通过批判现实、反思理论,我们的师生关系不能以主客关系来作为评判的依据,这样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应该以主体间性的交互性、理解性、平等性和发展性作为标准,评估在实践中存在这样或那样偏差的师生实然状态,从而有益于对师生关系正负效果作出公正的评定,并使其不断的完善,充分发挥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以主体同性为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行为境域,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离开主体间性,一方面可能造成师生关系进一步陷入主客线性关系之中;另一方面可能造成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恶化,教育的个人与社会功能失效。这样的师生行为更多表现为工具性存在,师生关系无不笼罩在“控制”、“特权”的氛围之中,从而限制了教育良性运转和发展。以主体间性为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和选择发展的权利,教师应该去掉知识化身和权威光环,以本真的生命情怀面对学生,达到师生间心灵的交融和共通,师生通过对话、体验、沟通、理解等建立属人的主体间良好的行为境域,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四,以主体同性为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可以保证对师生关系中存在问题的认定合理有效。目前我国师生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无论教师中心论、儿童中心论,还是师生双主体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论,最终都落入了师生不平等的主客关系之中,实际中经常是教师被自然推定为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执行者、国家的代言人,学生是被领导者、被监护者,学生的言行必须以教师要求为准则。而以主体间性为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从根本上建立交往的师生关系,师生始终是主体,师生主体间以平等的开放的真正的人出现在教育中,解蔽了被物化的师生关系,还以“我与你”的本真师生关系。

文档为doc格式

和谐的现代诗歌有哪些 篇8

在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直秉承“唯实求是”的校训,筚路蓝缕,耕耘不辍。在新的时期,“唯实求是”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围绕(n何把学校管理做“实”,我们从两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让每一项措施都成为“精品”

每到新学期,学校往往要出台一套新的工作思路,其中不乏改革精呻,充满雄心壮志。但实际上,不等这些改革措施得到足够的时间验证,我们又要推出更新的举措。这样,虽然看似是在不断改革,但实效如何?新、旧措施之间是否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必然关系?这些问题都被忽视了。

一次去一所学校参观,看到教师正排队领取蔬菜及日常生活用品。经询问得知,这是学校为教师统一代购的。我忽然记起,该校校长以前到我校考察时,曾对我校的“情暖教师行动”大为赞赏,当时我校在全市首次推出了这一措施。但现在这一做法却被我们淡忘了,究其原因,我们一直“不甘示弱”地追赶“改革大潮”,觉得长期坚持同一项措施不免单调。实际上,这是走人了重数量轻质量、把简单的改变和更替当做革新的误区,失去持之以恒的耐心,从根本上远离了改革的本质要求。

所以,深化改革必须突破思维的'误区。只有把改革和创新做真、做实,才能真正实现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的目的。基于这样的反思,我校在管理上开始注重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在制定每学期的工作思路时,首先把原有的工作思路提交教代会和学校改革领导小组讨论,从中找出仍然可行的、已被证实有生命力的、有进一步提升和改进必要性的措施,加以丰富和创新,作为下阶段工作思路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保障了改革的连续性。

其次,为了使各项改革措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我们拿出专门时间,采取多种形式让教职工学习、研讨新的工作思路,树立共同愿景,让每个人对学校工作胸中有数。

长效的改革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保证。以前,我们在开会布置工作时,习惯于把“一定”两个字喊得很重。可到检查工作时才发现,“一定”并没有被很好地落实,不良习惯依旧不改,错误依然再现。现在,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工作指标层层分解、逐项落实,配以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例如,我们实行了首席教师制度,规定首席教师要承担对新上岗教师的传、帮、带义务,但今年就有一位首席教师没有很好地履行义务,学校根据规定撤消其每月津贴。

把每个问题消灭于“无形”

学校的工作是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向前推进的。但发展背景和起点基本相同的学校,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会大相径庭呢?关键在于是着力于超前预见问题,还是着重于应付解决问题。长期以来,学校管理沿袭着一种“问题----补救”模式。它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问题的补救上,被不断涌现的问题牵着走。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该沿着“预见----整改”的思路对待问题,让“人”走在问题的前面。

在我校每周五的办公会上,中层干部都有一大堆问题提出来。为此,我们推出了干部“一线工作法”,同时实施了级部主任年级负责制。

“一线工作法”要求“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任务在一线落实”。规定干部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承担教学任务,与教育教学工作“零距离”接触,把握工作主动权和决策发言权。二是开展调查研究,干部通过听课、评课、开展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了解学情、教情,以调整或改进教学:工作。三是进行全程指导,领导干部对学生学习常规、教师集体备课情况、落实教(学)案的情况、课堂教学过程和作业量、试题难度的调控情况等各层面的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通过重心下移、指导前移,随时将问题解决在教学一线,提高工作的效率。四是坚持请示汇报,学校制定了办公会工作汇报制度和一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一线工作中存在的须由学校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干部要在每周的办公会上提出,共同研究,商定解决办法。

在年级管理上,我们实行级部主任聘任制、工作负责制和年薪制。级部主任有校内人事聘任权、考核评价权和全程监督权。这样,级部主任的责、权、利得到了有机统一。

总之,作为学校领导,在不断改革创新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务实的态度,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完善,引领学校工作走向深入。

和谐的现代诗歌有哪些 篇9

为了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

作者:宋伟华作者单位:河南省信息管理学校,河南,郑州,450000刊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2009“”(23)分类号:关键词:学校体育创新基础教育

和谐的现代诗歌有哪些 篇10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和谐校园,重在风气》。

众所周知,和谐的校园,主要由清洁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园风气两方面构成。而校园环境的改善问题,相信同学们都已经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的活动了解了具体内容,也已初步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现在,就由我这个高一新生来与大家谈一谈有关改善校园风气的问题吧。

不才愚见,认为校园风气应注重两个方面,即学习和生活。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仅仅学识渊博就够了吗?下面,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

智者和愚者走到路口,前面大路小路纵横交错,犹如一张理不清的大网。

智者很优雅地弯下腰,一点一点地慢腾腾地理着网,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我要找出一条路来。”

愚者看了看网,就果敢地迈步向网中走去,一边走,一边理着网。

几天以后,愚者回来了。他衣衫破烂,身上有一道一道的.伤痕。但是他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在那条路上,洒着斑斑点点的血迹。

愚者整理了一下破烂的衣衫,又出发寻找新的道路去了。

那位智者依然在很优雅地理着网,依然在自言自语地说道:“我要找出一条路来。”

其实谁是智者谁是愚者呢?敢于躬身实践、学以致用的人才是智者,只准备而不行动的人才是愚者。正如《荀子》的《劝学》中所说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经过十多年的寒窗生涯,你们应该都了解到生活对学生的影响之大。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其实真正能左右我们的绝不是环境,而是我们对这一切持什么样的态度。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面对人生逆境或困境时所持的乐观、积极的态度,远比任何事都来得重要。态度决定我们的生活,想要有好的生活,就请先拥有好的生活态度。

当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所改善时,我相信我们的校风,必将得到更大的改善;校园,也将更加的和谐!

谢谢大家!

48 43646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