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数字中国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我国乡村振兴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道路,数字化、绿色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两大基本路径和重要抓手。我国乡村振兴的特殊国情和基本道路决定必须走数字化、绿色化道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两化融合的基本载体。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清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其乡村意蕴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目标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基于绿色化的发展理念,着眼于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确保乡村振兴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之路。本文所说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政府的数字化发展环境,也不是数字经济生态系统,而是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用数字技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支撑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乡村的发展直接反映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此,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有着特殊的内涵和更为全面的要义。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化”意蕴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坚持绿色化的发展思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朝着绿色友好型方向迈进。绿色发展作为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内容,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绿色化为引领的数字乡村生态文明是良好生态、绿色产业和美好生活的有机统一。

(二)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数字化”意蕴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数字化意蕴,蕴含着数字化赋能绿色化的基本原理。数字乡村建设遵循“数字革命”内含的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演化规律,形成一个乡村“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孪生的虚拟空间,不断改善和提升数字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治理效能。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介入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全流程的支撑,使得精准识别、实时追踪环境变化等成为可能,让及时研判、系统解决生态问题变为现实。而数据正逐步成为数字生态中的关键生产要素,从而激发数字化在乡村生态环境中的巨大效用。通过大数据的模拟仿真预演,能够提升乡村生态风险的应急处置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通过数字乡村生态环境管理平台,可以助力数字乡村环境监测、分析、研判、预警以及处理等更加精准高效,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条数字化、智能化的现实通路。具体表现为乡村生态环境智慧治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应用不断深化,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不断增强。

(三)乡村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两化融合”逻辑及机理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化引领数字化,数字化赋能绿色化,两化相互融合、互相支撑、相互成就,正在逐步形成和加快构建数字化与绿色化“孪生体”。以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对于建设数字生态文明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数字乡村建设加强了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农村经济多元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数字公共服务可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升乡村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治理效率。同时,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数字基础和数据资源等技术支持。此外,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数字乡村建设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指导和引领数字生态建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首先,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升级等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使城乡资源要素加快流动共享,从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乡村生态共同体。其次,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阵地。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体量大、任务重的区域。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升能够推动乡村风貌的整体变化,结合地域及文化的多样性,打造出具有中国乡村发展特色的生态模范村,丰富美丽中国的时代内涵和实践经验。最后,美丽乡村是推动实现数字生态文明的重要势能。美丽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动力上的转换和发展模式上的优化。美丽乡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调,注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通过有机、可循环打造友好型农村发展模式,凝聚生态共同体意识,从而保障乡村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是数字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的共同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了“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这一重大命题,为新一代数字科技助力乡村生态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国家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助力基础设施、能源的低碳化、绿色化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可以预见,数字化领域不断加强科技攻关,拓展数字应用,能够为乡村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绿色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使得乡村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力点在哪里,数字红利就释放到哪里,有助于降低全链条能源消耗,推动生产效率和能源效能共同提升、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农业农村发展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总结起来看,在乡村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绿色化和数字化两轮驱动,同时推进数字乡村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是推动数字乡村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以绿色化为引领、以数字化为支撑的数字生态文明是良好生态、绿色产业和美好生活的有机统一,是数字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共同目标。

二、分析现状,准确把握当前乡村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环境治理的新方向。近年来,我国在积极探索和推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发展起步晚、技术不成熟、基础薄弱、能力不强、协同不够等问题。

(一)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晚,技术发展还不成熟

我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起步于“十三五”时期。《“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出台后,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才得到推进。在应用层面,技术融合与应用的发展较慢,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日益迫切,数字技术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张力仍制约着我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在数字技术发展方面,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数字中国”这一概念。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数字中国”被首次写入党和国家纲领性文件。同时,“十四五”规划将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明确了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原则、任务和实施路径。现代信息技术仍然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底座。信息化、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不断发展,但如何实现数字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仍然面临挑战。

(二)生态环境数字化基础能力薄弱,缺乏全方位、智能化、精准化的生态系统感知能力

良好生态需要智慧集约的数字化基础予以支撑保障,但生态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持根基薄弱,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监管平台建设不足,生态环境管理服务系统集约化不够,缺乏全方位、智能化、精准化的生态系统感知能力。其一,生态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持根基薄弱。一方面,传统基础设施的部署应用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不平衡问题凸显,对已建成的数字基建开发使用效率不高。另一方面,数字新基建与数字环境基础设施的技术相融仍面临较大挑战,不同新型基础设施和数字新基建往往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和平台,技术整合和互操作性困难,不同系统难以协同运行。其二,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监管平台建设不足。环保督察、河长制等制度设计与政务平台的对接程度不高,环境监测仍呈单一型,未能建立起天空地网立体化监测监管体系,对于突发生态事件的预测监管预报能力不足,未能建立起智慧生态大数据分析预警及指挥调度系统,动态智慧感知能力不强。其三,生态环境管理服务系统集约化程度不足。生态环境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立不完备,纵向上未能集成在统一大平台,平台的集成、部署和管理不完善,协同共治效用不足。

(三)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体系还不够健全,“数据孤岛”现象依然存在,数据要素在生态保护和治理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数据是数字技术的核心,生态环境数据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但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体系不够开放,未能实现协同共享,环保、农业、气象等领域的信息往往独立存储和管理,未能形成整体、高效的生态环境数据体系。同时,数据碎片化问题仍然存在。各类生态环境数据散落在不同主体间,未能进行充分的信息整合。不同系统、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和交互困难,“数据孤岛”制约着数据赋能生态治理实践。此外,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不一,缺乏生态环境数据流动共享渠道,难以实时动态更新同步。一方面,数据作为一种治理要素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不足。部门间的生态数据管理和政务平台间融合不够,缺乏统一的生态环境数据平台和沟通机制,不利于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数据作为一种资产要素,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功能不强。缺少生态环境数据的权责清单目录,数据资源权利主体不够明确,生态产品开发存在安全风险,制约着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的挖掘、分析、加工和利用效益。

(四)业务、技术、数据融合不深,业务应用系统亟需整合优化

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管理体系的应用不足,数字化平台建设在生态业务、生态技术、生态数据方面的融合不深,应用系统的跨场景建设和协同共享水平不高,这些都亟需整合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普遍性特征和规律,数字生态系统的共性应用建设不足,尤其在业务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分散独自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共性需求难以统合。在技术方面,生态系统建设模块开发未能建立起通用框架,生态环境业务管理模型难以建立,无法构建起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态势研判、监测预警、精准预测、精准监管、风险防范与评估等业务模型算法,难以形成辅助管理与决策的数字化应用产品。在数据方面,纵向数据壁垒仍制约着生态数据的流动共享,对数据的分析应用细化不够深入,与生态环境业务管理的相融度不高,生态数据仍有待挖掘其丰厚的增值价值。此外,移动业务端应用的开发力度不够。生态环境平台在面向业务和面向决策的移动端平台建设不足,在核心业务方面的移动端处理能力有待提升;移动端功能不够完善,对于公众在生态环境信息等方面的查询上报和处理等不够及时精准,业务应用体系的整合度仍需提升。

(五)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不足

尽管《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战略布局和体系谋划反映出“整体布局”的特点,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不足的问题。在数字生态基础设施方面,跨部门跨地域的共建共享能力不足,“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仍存在壁垒,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数字底座协同发展。在生态数据要素方面,跨系统跨部门的有序流动仍存在层级梗阻,数据要素的持有存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问题,导致资源分配、制定政策和项目推进存在协同障碍,不利于数据资源的大循环。在生态环境资源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跨系统跨业务的高效联通不够,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仍显不足,无法对数字生态环境呈现一体化感知和全过程监管。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以及环保督察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发不够,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数字环境公共服务,无法形成协同治理和协同控制的有机数字生态系统。

(六)数字化与绿色化的融合还有待加强

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基于数字中国和美丽中国战略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两大理念。在数字乡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构建数字生态文明,数字化和绿色化的融合还有待加强。一方面,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其本身所带来的能量消耗也在上升。数据中心是数字基建中耗电和碳排放的最大来源,在2020年的时候,国内的数据中心用电量已经占到了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7%,数字绿色新生态链尚未建立。同时,对于数字能耗方面的监管不够。能耗监测数据方面涉及不同排放主体和相关利益主体,数字能耗排放监测缺乏统一的指标和使用规范,制约着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另一方面,绿色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难度较大,在绿色能源、环保监管以及可再生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同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脆弱性也考验着数字技术如何在助力绿色化的同时维护好生态安全基础。智慧交通系统和农业数字化等领域的高成本投入和长回报周期制约着生态产业发展,未能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数字能耗控制与绿色资源动态协同的双融合格局。

三、强化认识,深刻分析乡村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困境的制度性成因

数字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表现欠佳和后劲不足,其根源主要在于制度设计的局限,其中包括职能机构配置不完善、机制不通畅、基础不扎实、城乡数据鸿沟大、人才不足、数据不好用以及生态建设缺乏激励性等问题。

(一)管理职能和职责的分配方面还不尽合理、制度设计方面有缺失

目前,领导数字乡村和数字生态文明的领导机构并不是协同统一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导小组中并没有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部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责分工和协同方面还缺乏有效机制。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作出系统安排。为落实中央部署安排,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七部委共同发布了《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指导各地开展数字乡村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但是,数字乡村建设七部委分别是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主管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业务部门未列其中,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都在数字乡村建设领导小组之外。随后,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部署了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智慧农业创新发展、数字治理能力提升等八个方面的重点行动。十部委相较之前的七部委增加了住建部、商务部和广电总局三个部门,但依然没有联合生态环境部和水利部等主要业务部门。

(二)数字生态建设的投入机制不足,未能形成良性循环

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体制方面缺乏支撑。生态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是一种投资高、回报周期长的经济投入,目前数字生态统一大市场尚未形成,产业化程度不够,政府与社会投资未形成多元合作机制。具体表现为:一是数字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来源、分配和投入量不均衡。不同地区和组织的经济基础不同,一些欠发达地区或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承担这样的投资。同时,投资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和政策相关因素会抑制投资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经济投入的良性循环。二是受制于生态数字技术的标准规范不一,各个操作系统和管理平台难以集成,难以搭建起全国统一大市场。三是不同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则会导致数字生态市场的不均衡发展,企业间竞争和合作格局不明朗也会导致产业分散化和碎片化。四是政府与社会投资未形成多元合作机制。目前,大多项目都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的,社会投资较少,缺乏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五是在合作共建过程中,由于数字生态涉及层级广且部门多,政府监管与互信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三)数字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城乡数字鸿沟难以有效消弭

建立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体系需要全方位的基础支撑。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智慧电网、智慧农业建设等方面动能不足、支撑力度不够。在能源供应方面,农村电网基础设施老化,更新换代成本较高且周期较长,影响生态数据的全过程收集和流动。此外,农村地区的新能源战略布局不均,绿色清洁能源开发应用能力较弱,不利于生态数据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在农业发展领域,智能装备的研发滞后,智能农机适用性较差,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不足。此外,乡村信息化智能性不足。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全面展开,截至2022年底,我国乡村地区5G网络覆盖所有县城城区,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然而,生态环境信息化需要整体性的数字基础设施和全方位的网络架构,乡村地区的数字建设仍处在基础设备层面,在数据传输速度和软硬件更新等方面仍显滞后。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加剧了“数据孤岛”现象,生态数据的要素化和资产化进程在乡村地区难以推进,制约着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效能发挥。

(四)数据应用壁垒多,数据资源整合难

一方面存在政府纵向层级间以及横向部门间的应用壁垒,另一方面在政府与市场和社会之间也存在协同壁垒,这两方面使得数字生态平台在业务技术和数据等方面的融合不深。在技术驱动政府治理变革之下,政府职能逐步明晰,各业务部门根据相应职能开发建立起独立的信息系统,数据被不同部门、系统或应用程序独立管理,形成了数据的隔离和孤立现象。现有的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由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牵头,所需数据涉及多个业务部门,政务数据与生态数据的数据格式和标准不一,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管理体系搭建困难。此外,生态安全也影响着生态数据的流通和使用。对于敏感数据或受法律法规限制的数据,存在严格的访问权限和管制,限制了生态数据的流通和共享范围。总的来说,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用场景十分丰富,但在数据获取、数据安全、数据利用和数据共享方面存在着“串联”不通和“并联”不畅的现象,造成了业务应用系统的壁垒化和碎片化。

(五)适用人才不足,乡村居民的数字发展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不强

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复合型专业化人才和有良好意识和能力的群众作为基础。从人才培养体系来看,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学科复合型人才,要求同时具备专业技术背景,也要了解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而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和系统的教育体系支持。从人才管理和开发来看,数字生态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汇聚不同领域人才共同协作。在数字生态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缺乏人才协作平台建设的问题。此外,乡村居民的数字发展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缺乏,村民很难看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产生活之间的深层次关系,难以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字化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同时,人才下乡难题依然困扰着数字乡村建设。中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够充分,农村社会空心化、老龄化,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缺乏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六)技术发展和创新应用有待深化发展

一方面,绿色技术创新有时滞后于数字生态文明实践。面对碳排放与未来经济增长空间的现实难题,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够,新污染物治理和气候变化等新兴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还存在难题,距离降能耗和低碳发展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同时,在新一轮绿色科技革命浪潮下,技术创新推动生态生产力发展能力不足,低能耗高资源利用率的生产方式还未形成,数字生态生产关系尚未被激活。另一方面,数字生态创新应用有待发展。数字技术创新在生态领域的转化应用不足,生态系统的数字感知能力还不够,没有激发出多元要素的感知、理解和协同效能,在城乡协同发展进程中,数字生态创新应用的普惠性和可及性还有待提高。

四、加快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数字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思维层面的理念,更是可以落地的实践。加快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就是使这一思维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桥梁和催化剂。近年来,随着《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密集出台,全国上下掀起一股探索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数字乡村建设热潮。国家还在全国117个县市区进行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试点。其终期评估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全面发展构建新基座,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新动能,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新样板,便利农村农民生活,消弭数字鸿沟,为全民共建共富提供新模式。未来,应通过构建智慧数字生态、智慧数字农业以及智慧环境治理加快推动城乡共富共享发展,以乡村振兴的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一)在管理体制方面需要加强统筹协同,形成强大协同力

体制机制建设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统合性作用。在管理体制方面要加强统筹协调,汇聚强大协同力。首先,在农业农村管理体制中要加强与工信、科技、环保、自然资源等管理部门的协同,加快推动完善数字生态的制度建设。其次,要通过立法或合规机制,建立起上下贯通、职责明确的数字生态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以保障数字生态实践中的政策执行通畅。通过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方式,建立起多部门、多行业、多利益相关主体的数字生态协同发展机制。同时,还要建立起数据要素治理机制,通过明确各类数据的交易流通限制及权责规定,保障生态数据的合规开发利用,建设数据交易信息化系统,实现生态数据使用的“可控可计量”。此外,还要不断优化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外部环境,通过优化环境经济政策等方式,吸纳引导社会资源要素朝着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的方向迈进,通过财政政策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入数字生态发展,不断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引导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二)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推动智慧数字生态发展

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是推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据资源体系以及加强数字生态监管,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智能感知、精准预测、精细化管理,推动智慧数字生态发展。其一,信息基础设施是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的坚强底座。要夯实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基础,通过建造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数字化改造进程,持续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此外,还要建造稳定可靠的信息基础软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生态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和监管。其二,数据是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的核心。一方面,通过对生态数据的收集分析有助于生态环境的监测和预警。生态数据背后所展现的是关于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等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和评估,对于生态数据的把握、运用能够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和趋势,预警潜在的生态风险,从而对生态环境进行动态调控和治理。另一方面,要基于海量的生态环境数据,为生态政策的分析研判提供有力支持。生态数据可以展示出不同区域样态的环境状况和资源分布情况等,从而有助于有效构建和保护生态系统。同时,还要推动生态环境数据的公开,以此增强公众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激发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行动。其三,数字化监管是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的有力保障。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建设要在数字化监管的保障下有序进行,推动生态环境各要素在数字平台上实现信息表达、信息归集、信息比对以及信息互动,通过信息化、大数据方式实时、动态地掌握和监控,最大限度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全角度、多向度的监管。推动生态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生态环境数据在部门和层级之间的共享和分析,提升生态环境数据的综合使用价值,进而构建更加智慧、高效、安全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

(三)以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持续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产业数字化是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对业务进行升级,进而提升生产的数量以及效率的过程。推动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的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的赋能升级,从而以乡村产业现代化带动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以数字化转型重构农业产业的组织模式,提升乡村发展的竞争力。产业兴旺的核心动力是竞争机制,数字化转型能够促使农业产业的组织形态适应于数字产业的变革发展。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业产业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加速农业产业要素资源的流通速度,从而提升农业产业组织的效率和响应速度,增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变革,突破传统农业产业的边界,降低产业间的准入和退出壁垒。农业物联网和智能农机等新技术使得农业产业链更加数字化,从而提升农业产品的品质和效益。

二是以数字化转型激发乡村数据活力,驱动公共服务效率提升。要激发乡村数据活力提升农业发展效率;要推动数据在农业决策、农业管理、农业创新和智慧化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无人机、遥感和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快速准确获取农业数据资源,实时感知区域农业产业动态情况;通过搭建智能化农业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平台,提升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效益;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农业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和智慧化管理,打造数据驱动下的“农”“智”融合模式。

三是以数字化转型搭建数字经济网络,促进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上的运用,不断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以数字物理乡村为现实基础,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农业产业的双耦合创造数据要素条件,推动乡村产业在网络互动中增强农业价值供给,打造跨界融合式组合模式。同时,产业发展除了需要基础性技术保障,还需要升级技术保障。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用新技术赋能新农业,构建起智慧化的农业产业生态和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从而以数字化生态农业推动乡村公共服务迈向现代化。

(四)以数字化技术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提升智慧乡村治理水平

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新时代的国家治理强调治理制度、治理组织、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都需要广泛应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借助信息化走向并实现治理的现代化。因而,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是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治理模式,智慧环境治理指的是政府、环保民间组织、社会公众同在回路的群体性智慧和体系性智能,旨在利用大数据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对环境治理规律、社会偏好(诉求)变化趋势及规律进行实时、数量化、可视化的观测,实现环境决策的智能化、环境监管的动态化和环境治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以提升系统互用性和环境治理有效性的一种新的治理方式。为此,需要不断激发数据的基础要素功能、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方式,打造数字乡村智慧环境治理新格局。

首先,要激发数据的基础要素功能,发挥数据在智慧环境治理中的集成与优化作用。智慧环境治理本质上是一种数据驱动型治理,环境数据和信息成为最宝贵的资产。公众生成的数据是环境治理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政府、市场、社区和个体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载体”。智慧环境治理从数据出发到互联网大模型计算再到综合决策分析平台,能够提升乡村生态环境相关决策的科学化和精准化,使得环境治理从感性的经验判断走向科学理性决策。同时,在数据要素功能的基础上还要推动生态数据的共治共享……要搭建生态数据一体化平台,对碎片化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以激发环境治理的整体性效能。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决策支持水平和公众参与度,推动乡村生态环境的智慧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通过加强整体规划与配套,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应用,提高农村居民现代信息素养与技能,以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智慧环境治理,根据农村居民对社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区生活服务的需求,合理配置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另一方面,要构建乡村数字治理的政务体系,以政务公开推动智慧环境治理。因而,要开发移动应用程序和建设在线平台,向公众提供乡村生态环境数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政策信息,保障公众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知情权。同时,还要提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渠道和机会,如公众在线平台等,建立生态环境问题报告和意见反馈机制。公众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报告乡村环境问题,提供意见反馈,并参与讨论和决策过程。这种参与可以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促进公众与政府、专家之间的互动,推动政务公开从传统单向度传输走向双向度互动,促进智慧生态环境治理。

最后,要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方式,以智慧化融入绿色化发展,增强乡村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的数字化能力。通过创新生态监测技术,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进行动态环境监测和信息收集,通过传感器布控,搭建区域生态一张图,实时掌握环境参数,在数据赋能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构建起数字乡村治理的生态型监管体系。同时,要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包容、协作有效的智慧环境治理体系。政府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上要明确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原则和指导方针,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提供框架和导引。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加强各主体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建立协调机制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以增强智慧环境治理的执行力。

(五)以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提升乡村生活水平,加快城乡共富共享进程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困境,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关键,要以数字经济和数字生活提升乡村生活水平。一方面,要以丰富城乡数字化应用场景助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建立农村电商平台,连接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用数字营销手段,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农业产业的溯源系统,保障农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安全,提升乡村农业产业竞争力。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在金融领域,要发展乡村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模式,通过小额信贷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机制,为农村发展提供资本保障,从而增进财富积累。另一方面,要以数字生活为抓手推动乡村生活更美好。通过数字化宣传与教育,培育乡村主体的数字化素养,提升其参与数字购物、数字医疗、数字生活服务和数字出行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包括规范村庄设计与农房设计、建设、使用和维护等,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依托数字生态乡村建设,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以此加快城乡间资源、信息等要素的流通共享,消解发展动力不平衡的矛盾,推动城乡共富共享的进程,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

(六)以数字化、绿色化的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乡村现代化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一体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这两者共同构成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一方面,要让数据成为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在数字乡村建设和数字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信息技术创新,进而缩小城乡数据鸿沟,弥合城乡发展差距。另一方面,要打造“实时、动态、立体、鲜活”的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强化数字技术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的应用;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加快推进智慧水利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行动;积极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最后,要持续深入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推动数字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朝绿色友好型方向迈进,以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智慧绿色的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概而言之,乡村振兴需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宗旨理念,把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数字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数字化,又是数字乡村建设的绿色化,是数字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在广大农村谱写的最有力答卷。为此,我们必须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用数字技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支撑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直面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广大农村的特点,才能寻找到合适的发展途径。显然,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以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以数字化技术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智慧治理、以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提升乡村生活水平,以数字化、绿色化的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乡村现代化,这些都是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任务,也是中国新时代发展课题的现实答卷,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和道路的创新探索,必将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和发展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48 3429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