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及方向论文【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及方向论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语文课改反思【第一篇】

新课程实施改革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目的在于倡导“以人为本,德育第一”的素质教育。小学语文实施课改十年来,广大教师投身课改,融入课改,传播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生也多了思考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个性得到张扬,能力有了发展。课改使小学语文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可谓好评如潮,褒扬众多。但如果我们冷静面对,认真思考,还有些值得好好反思的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与考试内容的问题。课堂是课改的主战场。小学语文课改的目的之一是让小学生“减负”,摆脱“题海战术”。可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考试排名压力是教师一块很大的心病,要命的是:考试往往不是考学生的能力,而是考学生的熟练程度。在此情况下,为避免学生考不好引起家长埋怨、学校领导不满和社会误解,不少教师在“课改”的背后,仍偷偷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快教完书上的内容,然后大量做练习题,陷入“题海战术”里。一方面,教师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机械、重复的训练,变成了学习机器。说实话,这的确对考试很有用。但对学生,不仅增加了学业负担,而且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也是一种折磨。

其次,教学方式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给课改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解决之道。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自主”方面犯了“随意性”的毛病。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书,一看到底,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没有要求,没有指导;表面上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是传统教学“放羊式”的翻板。有的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给人感觉学生很“忙”,课堂异常“活跃”。我们不禁要问,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能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如果个人效率比集体学习还高,为什么非要合作不可?我还看到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合作,把一句完整优美的语句拆开让三个学生合作读,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语感呢?还有,小学课改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表扬式”,学生谁回答对了,教师就让大家边鼓掌边叫:“好,好,你真棒!”想以此来激励学生。这对一、二年级学生很管用,但对六年级学生管用吗?

也许有人会说,课改是一个创新的活动与过程,是教育领域中一场深刻的变革,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何必去吹毛求疵、以偏概全呢!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课改,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改,我并非否定,也绝无贬低的意思。但如果一味笼统地拍手称快,未免就过头。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第二篇】

十年来,我校的语文教学工作顺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热情投入新课程改革大潮,扎实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升,打造了一支优秀的语文教师团队。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空前浓厚,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语文教学成绩连续十年名列兴济镇前三名,多次荣获第一名。目前我校被确定为兴济镇“教研基地校”,承担全镇的语文评优课、教学研讨等任务,在全镇起着示范引领作用。

十年的课改我校的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宋燕老师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和探索,认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秘诀在于尊重、理解、赏识、激励,遵循“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的教学理念。她的语文课曾多次获得县级、镇级优质课一等奖,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报刊发表,草根课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获得县级一等奖;主持的省级课题“后进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已经通过省级验收;教学成绩连续多年名列全镇前列;她被评为县级“语文骨干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兵”;曾多次获得县政府“嘉奖”、“优秀教师”奖、“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奖、“模范班主任”奖,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

李洪艳老师潜心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放在首位,努力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驾驭能力、调控能力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目前她是我校“公开课”“示范课”的主角,教学成绩十分突出,多次获得全镇第一名。连续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获得县政府“嘉奖”,县级“教坛新秀”。有多篇教学论文在县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课改十年我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循序渐进、求真务实,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中心校领导和兄弟校的一致好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重视培训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有言道:新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只有学习,才能转变固有的陈旧观念,转变过时的教学的行为。因此,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是课改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1、常抓理论学习。我校充分利用每周四下午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一些上级的有关课改的文件精神、先进的经验与案例以及和专业相关的书籍资料,观看教学实录光盘等活动。此外,还要求每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理论的自学,并及时写出相关的学习体会或论文。通过不断的学习,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观念也更新了。

2、抓外出培训。学校全力支持并提供机会让教师外出培训,特别是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外出培训的机会更多。无论是听专家的专题讲座,还是参与教材培训、听课研讨等,学校对外派培训的教师加强组织规范管理,要求做好学习记录,必要时还要交流反馈。这样的培训学习,让教师开阔眼界,接受新思想,把握课改的新动向,同时也强化了教师素质,锻炼了教师队伍。

二、努力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收获最大的就是教师的角色转换了。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教学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放下以往的架子,走下讲台,同学生打成一片,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因而课堂的氛围宽松而活跃,学生的种种顾虑打消了,回答问题的胆子大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学生观正在改变,能够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本身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猜字谜,一起朗诵课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享受到合作的快乐,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关怀,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教师会用微笑缓解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三、开展教研工作,努力促进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基本途径。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行为,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为此,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语文教研组立足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自主探究,发展学习”这一教研课题,展开一系列的教研工作。

1、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工作强调“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力求达到“提前准备,功效可见”。教研活动要求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学——研——讲——评——改”等系列活动,做到制度健全,人员落实,记录存档。

2、组织集体备课研讨。重点以一、二两个年级为实验班,组织语文教师全员参与。集体备课推行个人精备、大家讨论的模式,力争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内”。讲求实效的集体备课,使课堂教学的讲台成为教师集体智慧与个人才华和谐结合的展示平台。同时,校长、主任、各年级教师深入课堂,随机听课,共同探讨,一起学习,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共处的全新教风。

3、开展校内“公开课”活动。主要抓“说、讲、评”三个环节。为了增加全校教师的交流机会,更好地探讨课改的良好途径,我校要求45岁以下教师每学期至少开一节公开课,供大家学习、交流、探讨。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镇级和县级开展的研讨课、观摩课以及评优课比赛活动。我校的语文教师虽少,但宋燕、姜玉霞、李洪艳等老师都积极参与其中,并取得较好的评价。宋燕、李洪艳老师在镇级、县级评优课活动中多次获奖。通过锻炼、培养,我校的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了,形成了一种充满时代气息与活力的教学特色。

4、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十年来,我校的语文教学一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把课内外语文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各类主题征文、朗读演讲比赛、硬笔书法比赛、古诗词与成语积累、制作手抄报等等,为师生创设了一个施展才能、发展个性素质的平台,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生活。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诸多的获奖,是给语文课改工作的最好的回报,同时为课改注入新的活力。

四、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改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

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更好地发挥教材优势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全校教师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能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年段目标,把新课程理念贯念在各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语文是一门母语学科,有非常广泛的学习环境和途径。全体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其次,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人教版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单元前的导语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能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针对精读、略读课文在本单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富有个性的经验,教师能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学定教。课堂上,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灵性的闪动,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必不可少。从调查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互助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为此,为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注重通过示范点拨、引导领悟自得、发现来源于学生中间的好的学习方法加以推广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这些语文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

我们曾对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途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街道、商店、学校、市场、车站、饭店、广告、食品及服装商标上的文字都是他们识字的资源。影视、歌曲、报纸、课外读物、同学姓名、班级布置中的常用字都是学生识字的教材。这充分说明: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与能力已初步形成。通过调查,我校一年级结束时的部分学生识字量超过了1200个(课标要求的识字量为950个),这正得益于学生较强的自主识字能力。为了巩固学生识字成果,鼓励他们的识字热情,我们的语文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整理课外所认识的字并把它编进《识字手册》,让学生互相传阅。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及其语言的发展。通过阅读大量儿童读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有所增强。

新的教学理念呼唤新的教学方法。在十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的教师摸索到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阅读教学中学生多角色活动──“小医生”角色、“小博士”角色、“小导游”角色、“小老师”角色;六步写字教学法,即:一看、二描、三写、四评、五改、六展示;在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中,采用“五养成”教学法,即:养成以正确姿势书写的习惯、养成整洁习惯、养成读帖习惯、养成“提笔就是练字时”的习惯、养成天天练的习惯。

五、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变化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约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瓶颈。为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在十年课改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可操作尝试。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针对以往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于注重期末评价的弊端,在评价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了日常评价,体现了动态的评价管理。在评价内容上,分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期末测试与评价、期末终结性评价。

2、关注学生个体,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

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包括“家校联系册”、“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书面阶段测试”等。

期末测试与评价,我们采用了口试、操作、笔试相结合的方法。笔试采用全县期末质量验收卷进行测评。

期末终结性评价是把平时的评价与期末的测试整合为一体。

3、开放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避免传统评价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限性,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评价中,结合评价内容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历经十年的课改实验,我校语文教师拥有着共同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工作很繁重,但仍充满乐趣。有多名语文教师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芳草地》、《幼苗》等学生习作集、《我爱书法》等学生硬笔书法作品集、《教海拾贝》等教学心得集都饱含着我们在课改实验中的思考和探索,浸透着我们的心血和汗水,相信我们的课改之花一定会越开越艳丽,越开越芬芳。

小学语文课改反思【第三篇】

为了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试行),结合我们六(2)班语文学科教学实际,特拟定“小学语文课改革实验实施方案”。

下面,我仅从我们六(2)班的同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习(生疑)、展示、反馈”三个模块来作一交流。

一、预习(生疑)

预习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创设了师生互动的平台,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预习课,解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预习的时间根据文章篇幅的长短而定。

1.预习的步骤:

首先出示预习目标,明确预习方法。目标确定:师生共同研讨确定目标,教师可以加进自己的指导性意见或建议性措施,学生也可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性的完成。教师的参考书、集备活页等也可拿给学生参考。

目标由教师板示或口述提出,学生补充,师生共同提出。如果适合分到学习小组,可进行分配任务,以此提高预习的效率。

2.预习课的主体: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小组内同学对桌排位,以六人或八人为宜,选出有能力的一名学习小组长负责分配学习任务并监督完成。小组的成员组成均衡搭配,实现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兵练兵的目的。预习的方式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

作用:资源共享,疑难内化。

3.老师的作用:

在小组内巡视,做好预习指导。

疑难反馈:筛选有价值问题,班内共同解决。

成果记录:利用(预习笔记(双色笔记),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

4.预习的保障措施:

可以通过建立预习笔记课堂研究和得出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方法。

对1篇文章的第一感知往往会启发我们的创新思维,激励我们的求知欲望,而所有这一切都应归根于“预习”。

预习的时间,可以撷取一节新授课的剩余时间,可以是晨读的时间,也可以是单独的自习课时间,随时、随地、随堂预习。预习目标的达成,可以有以下这两种方式:

(1)。各组不同目标,组内相同。

1篇文章先经确立目标,各个学生涉及大概后,可以肢解给不同的组来重点研究,这样学生的各种学习参阅资料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各个学生都积极配合本组的“研究课题”,有利于问题的深入及达成简单的共识,也大大分解了繁琐内容的难度,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各组相同目标,组内不同。

充分利用学习小组的合作优势,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形成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例如在学习《古诗二首》时,可以让组长在组内分配任务,两名同学负责查阅作者简介,另两名负责积累整理作者的其他诗作,剩余几名组员共同探讨诗词的内涵及诗旨所在。待各自收集整理、讨论交流完成后,组内再一起修补完善、传阅参考,既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求知欲。语文课堂是活跃的充满热情与激情的课堂,热情与激情的源泉之一就是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话题性的作文,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课文内容写出自己个性化的文章。通过课堂上小组内的交流阅读,互评互改,取长补短,并建议学生“走向讲台”积极展示自己的“美文佳作”。

二、展示

展示是课堂的灵魂,展示是整个课堂的主旋律,是师生共同体验生命律动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这就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关注个别,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新课堂的视角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

展示的步骤:

1.回顾检测,明确本节目标:

检测各组,了解预习效果。

展示目标由学生提出,教师补充。

展示内容中的有价值信息板示于黑板,同步进行。

2.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通过学生预习时的收获,结合语句、语段、主旨等,各自谈出自己的理解。

单个朗读、多人配合读、辩论等,注重结论得出的过程。

3.对文本的提升:

结合文本的小写作。唱、演、画、舞等多种艺术化手段形式的使用。

4.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5.当堂反思,掌握知识。

互相提问或“专家组”出题,实现语文课堂“人人参与,人人精彩,人人达标”的目的;学生的动应贯穿于整节课堂的始终。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来展示预习的成果,以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课堂研究能力,塑造人格的目的。教师要有全员学生参与的意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动”,随心所欲的“说”,在课堂的零干扰状态下主动求知,以学促教。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勇于阐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只要敢想就要敢说,也只有敢说才能在生活实践中敢为,努力去做“学习的主人,生活的强者”。

展示是整个课堂的主旋律,学生的动应贯穿于整节课堂的始终。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来展示预习的成果,以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目的。教师要有全员学生参与的意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动”,随心所欲的“说”,在课堂的零干扰状态下主动求知,以学促教。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勇勇地阐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只要敢想就要敢说,只有敢说才能在生活实践中敢为,努力去做“学习的主人,生活的强者”。

三、反馈

以单元为单位,两课一反馈。

反馈目的:实现弱生的保底,优生的拔高;或者说解决“弱生吃得了,优生吃得好”的问题。

反馈作用:构建单元网络,实现知识查缺补漏,达到能力的提升。

反馈形式:自我反馈;利用小组长检查;课代表检测;教师抽测;更多的是利用各班的帮扶对子,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

反馈课特别突出了待转化生同学,反馈课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别,实现“语文无弱生”“人人能过关”的目标。

语文课改论文【第四篇】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提纲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缺乏实证及创新,严重影响了先进教育理念在语文环节的推行;基层尤其是偏远学校的语文教研多呈散、乱、低的局面,甚至还处于一片空白的阶段。鉴于此种情况,进行语文教研创新的研究,构筑校本课改理念,才能顺应国际国内新一轮课改风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一、以课题促教研――求导。

为了改变语文教研注重形式和盲无目的的现状,使语文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应积极主动动员语文教师申报实用性、创新性和专题性的课题。要求人人有课题(可以是某一课题的子课题),个个搞教研。构建组――校――区三级课题管理和指导网络。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围绕新课改的主题,依托语文学科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系列的教研活动,使教师走上科研型教师之路。

二、以促教研――求实。

要改变过去的搞教研为应付上级检查,写教研论文为晋升职称的局面,必须让语文教研立足于语文教学实际,走求真务实之路。语文学科每期应进行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课例、优秀教学论文和优秀课件的“四优”评比,让教研活动深入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新的形式下,语文教研应立足课程改革的实际,与时俱进,求实创新,使新课程因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实施而日臻完善。

三、以传统促教研――求变。

新一轮课改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传统,而是对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弃其弊端,并进行新的探索。优秀的语文传统教学方式不能照旧移植到今天的课堂,也要根据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及当今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改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教研的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以经验促教研――求异

在新一轮课改中,许多学校先进的教研经验应运而生,对课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借鉴这些教研理念,再吸其精华作为本校教研的基础,那么本校的教研就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实现教研的跨越式发展。在此高度上,语文教研再求变求异,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语文教研活动,从而做到“教研兴校,教研兴教”。

五、以课改促教研――求新。

组织语文教师通过对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新课程标准的研讨会,感悟新课改理念,促使语文教研活动的创新。在新课改中还有许多困惑亟待解决,这就为语文教师提供了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课题。教师在语文教研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让教师随着新课程一同成长。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研的创新将不再是对教师的要求,而是对教师本身的需求了。

48 3157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