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角初步认识说课稿【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角初步认识说课稿【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角初步认识说课稿【第一篇】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平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说说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能让两人都满意?(突出平均分)。

2、学生共同平均分野餐的食品,汇报分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拓展到分数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小圆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

设计意图: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积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2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完成于意义建构。

(3)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折纸游戏:表示其他学具图形的1/2,体验不同折法,设问:大家看黑板上这几幅作品,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并观察发现:平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也相同;平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也不同。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性,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相机板书:1/3、1/4、1/5……)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贴上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3、在辨析中深化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设计意图:针对分数概念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目的的让学生鉴别,以加深印象。

4、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平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主动辩论、验证比较,一方面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习。(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听写分数的综合练习,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黑板报中“艺术园地”约占版面几分之一的估计中,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发散练习:表示出每个小图形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此题是课本上“想想做做”第6题的延续,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最新角初步认识说课稿【第二篇】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让学生小结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今天这节上可以说的东西也是比较多的,比如:说角的特征、说操作过程、说判断的理由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学生操作的学具、老师的教具以及板书等,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节课中邹老师在学生认识了顶点和边后,加以示范性的说明并配合手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规范了顶点和边。在之后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并说一说的时候,也给与了师范性的演示。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往往是肚子里知道却说不出怎么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教材在教学各个内容时安排了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操作增强感性认识,逐步达到抽象化。说一说就是要借助语言,把想的过程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增强语言的培养就是增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我们低年级的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说话最初都是需要高级“翻译”的,这个翻译从哪里来?就是我们的老师。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更不同于生活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和严谨,具有教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这样就阻碍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数学思维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说老师在课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学生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度的中介,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口头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回答问题更是残缺不全,在平时的上课中,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力求使学生语言表达语句完整,用词准确。

最新角初步认识说课稿【第三篇】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让学生小结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今天这节上可以说的东西也是比较多的,比如:说角的特征、说操作过程、说判断的理由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学生操作的学具、老师的教具以及板书等,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节课中邹老师在学生认识了顶点和边后,加以示范性的说明并配合手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规范了顶点和边。在之后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并说一说的时候,也给与了师范性的演示。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往往是肚子里知道却说不出怎么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教材在教学各个内容时安排了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操作增强感性认识,逐步达到抽象化。说一说就是要借助语言,把想的过程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增强语言的培养就是增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我们低年级的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说话最初都是需要高级“翻译”的,这个翻译从哪里来?就是我们的老师。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更不同于生活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和严谨,具有教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这样就阻碍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数学思维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说老师在课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学生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度的中介,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口头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回答问题更是残缺不全,在平时的上课中,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力求使学生语言表达语句完整,用词准确。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角初步认识说课稿【第四篇】

今天听了宋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宋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宋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宋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宋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特别是探索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中去寻找出:哪个角最有可能是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学生拿出了都是直角的角,学生马上发现他们拿出来的角的模样是一样的,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几个三角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利用吸管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最新角初步认识说课稿【第五篇】

(一)教材内容:

浙教版《小快乐生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通过折角、做角等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如果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个角,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角的正确判断。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等。

学具:三角板、小棒、纸条等。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景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探究法。智障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引导探究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两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以红领巾上的角为例,质疑:红领巾为什么是三角形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角。

通过指角活动,明确角在学生脑子中的印象。

(2)观察课本主题图,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学们看一看。这个练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四步完成:

(1)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三角板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2)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这样,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学生对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是练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想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层次的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我是小老师: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2.我是小医生:判断角;

3.我是小法官:数角。

(二)拓展练习:

做角——进一步巩固角的认识。

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借助学具建立出一个直观的角;然后通过游戏活动感受角的变化。用小棒搭角或纸条折成角,让学生在玩中形象进一步巩固角的认识。

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问学生:“用剪刀剪去一个角后,这张纸还剩几个角?”接着组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并拿出学具剪一剪。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

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说在,因此我的板书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48 3158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