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天地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影音天地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影音天地【第一篇】

等待心中的茂林哥

小翠一直未嫁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有两部电影对青年人影响很大,一部是《冰山上的来客》,一部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那时,到处都有人在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人说山西好风光》。

在北京三里屯,一个叫俞湖的15岁小姑娘,对这两部电影的迷恋就不仅是唱唱歌了。这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喜欢上了这两部影片的主角,《冰山上的来客》中杨排长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曹茂林的扮演者梁音。她向往着长大后嫁一个梁音这样的男人。

1967年,19岁的俞湖高中毕业,到北京市第六标准件厂幼儿园当了一名幼儿教师。同事和亲朋纷纷给她介绍男朋友,可她用偶像做尺子,一连几个都没谈成。

一晃,已经错过了许多时光,俞湖只好降低标准,心想:只要外形像梁音就行了。可这样的人到哪儿去找呢?

1985年,俞湖37岁,她对婚姻之事已死心。无数个夜里,抱定独身的俞湖躺在床上,想着梁音,泪湿枕巾,心里很苦、很屈:暗恋梁音几十年,可人家根本不知道,不要说见到梁音本人,就连梁音生活中说话的声音她也没听到啊!

几天痛苦的犹豫之后,1985年7月的一天,俞湖给梁音打电话了。梁音的爱人,长影演员杜凤霞接了电话。

虽然没和梁音通上话,但俞湖心里还是充满了喜悦。她觉得,梁音的爱人都这么有修养,梁音一定会更加平易近人。

几天后,她终于和梁音通了话。俞湖激动地同梁音谈了他的电影,表达了对他扮演的角色的喜爱和理解。

谈了一会儿,俞湖转到正题:“梁老师,我今后能不能经常给你家打电话呀?”怕梁音不同意,俞湖又补了一句:“梁老师,请不要回绝一个崇拜你的观众。”梁音笑了,很随和地说:“可以,喜欢我的观众很多,他们常来电话,只要我在家,观众的电话我都接。”两人又谈了一些电影方面的事,就放了。

从那以后,俞湖每隔一段时间就给梁音家打电话,谈话天南地北,无所不及。俞湖把和梁音通电话当成自己的精神寄托。

随着时间推移,俞湖和梁音全家的友谊加深了。1988年夏天,梁音在长影做化装师的大女儿梁玲到北京买道具,就住在俞湖家。俞湖陪梁玲跑遍了北京城。梁玲回长春不久,梁音来北京录制《冰山上的来客》片断,俞湖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偶像。

那是他们第一次见面。见俞湖很紧张,本来和她面对面坐着的梁音,心很细地挪到她的侧面……那一次,他们聊得很开心,俞湖觉得现实中的梁音和她想像中的没啥两样。因为晚上要拍片,那晚的会面很快就结束了。

2000年12月的一天,梁音突然打来电话,告诉俞湖,杜凤霞因脑溢血突然辞世。之后,过度悲伤的梁音,在3年多的时间里没和俞湖联系。

不能让茂林哥

被别人抢走

2003年6月25日下午5点多,俞湖正在家里洗衣服。突然,她听到电视里传来非常熟悉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俞湖马上跑到电视机前,央视正在播放《艺术人生》,《冰山上的来客》剧组人员再聚首,她看到了梁音。

梁音依然那么清瘦、憨厚、干练而帅气。突然,她听到扮演真古兰丹姆的阿依仙姆问梁音:“梁音老师,听说你的老伴去世了?”梁音连忙说:“咱不谈这个。”她看到了梁音脸上的痛楚。节目继续着,俞湖看到了让她心跳的场面:一位女观众给梁音献花,并当众同梁音拥抱;一位女观众竟然当众向梁音求爱。

那天夜里,俞湖失眠了。她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甚至有了委屈得要哭的感觉。她暗恋梁音40多年,多么渴望能和梁音拥抱啊!她一直觉得那是奢求。可是,节目现场的女人们凭什么就那么轻松地拥有梁音的拥抱呢?

突然,俞湖心里有了深深的惧怕,她感到,如果再不向梁音表明心意,她苦苦暗恋40多年的梁音也许真的会被别人抢走。她决定向梁音求爱。

说干就干,第二天,俞湖就给梁音的大女儿梁玲打电话。她单刀直入地说:“玲玲,你知道,阿姨一直是爱你爸的,阿姨希望能照顾他的生活。你能跟你爸说吗?”梁玲说:“俞湖阿姨,你是我家20多年的老朋友了,你虽然没和我妈见过面,但你们两人通了那么多电话,你和她也是老朋友了。我真心希望你走进我们家,我去做我爸的工作。”

同梁玲通电话的第二天夜里,俞湖就鼓起勇气,给梁音拨了电话。

电话里,俞湖不容梁音说话,劈里啪啦地把心里话一股脑全说给了梁音。她说了少女时代对梁音的思念,说了后来以他为尺子没有找到心上人,又说了现在想嫁给他,照顾他的生活。把这一切说完后,俞湖不出声了,脸热得烫人。

电话那头,梁音慢慢地说话了。他说自己年龄大了,不想再娶,趁现在能“蹦达”,要多走走,多看看,等走不动了,就在女儿家安度晚年。

俞湖差点儿哭了,心一横,愣劲儿上来了。她想,死马当活马医吧,她得把心里话都说出来,如果梁音再不同意,她也没什么遗憾了。

俞湖说:“玲玲没跟你说吗?成不成家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成家后你会更幸福,会有人帮你,料理你的生活,精神上会更好,人会更年轻。我不图你是名人,就喜欢你朴实,人好,没架子。”听俞湖这样一说,梁音考虑了一会儿:“俞湖,既然这样,咱们有机会见面再聊吧!”

梁音没把话封死,俞湖心里有了些快乐。那以后,俞湖每天都给梁音打一个电话,两人感情渐渐升温,1个月以后,就很热了。

2003年8月,梁音和著名演员浦克、刘世龙等人要来北京拍电视短剧《教师的故事》。俞湖到站台上接梁音,然后,两人手拉手走进了剧组下榻的宾馆。

在宾馆里,当着浦克、刘世龙等人的面,俞湖说:“梁音,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就是要照顾你。这次我不让你走了,我给玲玲打电话,让她放心。”

众人都帮着俞湖说话:“梁音啊!俞湖这么多年追你,你可不要辜负了她的一片心呐!”说完,浦克瞅了俞湖一阵后,说:“梁音,你不觉得俞湖长得很像杜凤霞?”

浦克这一说,当下就有一个导演找出许多年前的《大众电影》,找到了杜凤霞的剧照。俞湖的脸红了,突然觉得自己还不错,更增加了嫁给梁音的信心。

梁音近距离地接触了解俞湖后,觉得她活泼好动,爱说爱笑,心肠又好,就发自内心地爱上了她。几个月后,梁音把家从长春搬到了北京。

茂林哥使我成了

演员

2003年12月19日,在梁音的前妻杜凤霞辞世3周年后的第一天,梁音和俞湖领了结婚证。两人在北京举行了婚礼,著名电影演员葛存壮是他们的证婚人。

婚后,在俞湖的精心照料下,梁音精神头儿越来越足,身体越来越壮了,看上去全不像一个年近80岁的人。他的片约越来越多,一口气接了多部电视连续剧。

俞湖从小喜爱文艺,上小学时就是北京市朝阳区少年之家合唱团的领唱。高中毕业后,俞湖曾想报考北京戏曲学院,还想报考话剧团,没能如愿。如今,成了梁音的妻子,离影视圈近了,梁音对她说:“俞湖,你给了我爱情,我也要帮你圆演员梦。这样吧,你就陪我跑剧组,跑外景地吧!”

就这样,俞湖随着梁音去了新疆,去了苏州。她陪梁音背台词、演对手戏,在丈夫的口传身授下,很快就像一个演员那样进入了角色。

真正上戏的机会来了。2005年2月,梁天带领电视连续剧《电影厂的招待所》剧组在北京郊区拍戏,俞湖也来了。看着俞湖和梁音恩爱的样子以及俞湖满面春风的形象,梁天当即提出请俞湖演剧中梁音的老伴。俞湖推辞了。

夜里在招待所,梁音有些生气,他责怪俞湖不该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其实,每个人都具有演员的潜质,只不过没开发罢了。你有很好的演戏天赋,有这么多年的生活沉淀,又经过咱俩这段时间的演练,我觉得你能行。”接着,梁音就讲了55年前,他出演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电影《桥》时的情景。

当时,梁音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铁路检车段偷着跑出来参军,是进东北电影厂后第一次拍电影。还没开拍,梁音就紧张得浑身颤抖,不一会儿汗就湿透了衣衫。梁音硬挺着拍了一个镜头,竟累得三四天都没缓过劲儿来。

梁音对俞湖说:“每个演员都有第一次,第一次演下来,以后就好了。重要的是,鼓起勇气演好第一次。”

影音天地【第二篇】

[关键词]刘天华; 串联; 转折

电影《刘天华》讲述的是我国重要的民乐音乐家刘天华先生一生的传奇事迹,通过讲述他从小酷爱民乐尤其是二胡,到后来任教北大再到他的创作和演奏方法引起了轰动,从而为中国的二胡发展和民乐进步作出了长足的贡献。在影片中,整体上和他所钟爱的民乐形成了良好的呼应。影片中,通过穿插和再现民乐的形式,包括一些音乐会、西洋音乐以及背景音乐的合理选配,都将电影《刘天华》呈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音乐对叙事的促进也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独特的魅力色彩。

一、有关电影《刘天华》的总体概述

在影片的开始部分,是由刘天华从小青梅竹马的结发妻子来叙述的,讲述了刘天华本人年少的故事。刘天华,字寿椿,江阴人。从小他就对音乐十分中意,尤其是自己通过在民间师傅那里学得的类似胡琴和其他的弦乐十分钟爱。并且性格温顺,喜欢听这类管弦之乐,常常因为和他人学习民乐或者听到好听的民乐而流连忘返。他的妻子和他是发小,可以说青梅竹马,在1914年的春天嫁给了刘天华,当时刘天华的父亲恰逢无常,家中老少不少,还有还未成年的弟弟需要照顾,加之刘天华成家以后,家中也新添了人口,一时间,家庭的压力和生计的挑战都使得日子过得清贫没有保障。这时候,刘天华就每每独自坐在家门口拉着自己的二胡,抒发心中苦闷的情绪。过了不久,他到常州的母校去担任音乐的教员,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人们当时十分崇洋推崇西洋乐器如小号、手鼓等等,而对自己国家的民乐不屑一顾。教学任务无法继续下去,刘天华感到了民乐发展的桎梏和困难。对国乐的没落非常失望,惶恐,同时也对国人之于国乐的态度不平。一天,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亲笔写下了聘书寄往刘天华家中,诚聘他出任北大的琵琶教师。刘天华独自背上了行囊,去往北平教书。在北大,他结实了他在音乐和人生上的挚友――来自俄国的小提琴教师古诺夫,古诺夫十分欣赏刘天华的才华,同时也赞扬他的人品,刘天华也对古诺夫在音乐教学上的独特方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中,刘天华提出主动向古诺夫学习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并且通过对小提琴的学习,逐步改进他在二胡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由于当时二胡在国内多是一些流传下来的民间的曲调而没有完整的音乐和乐谱,这使得刘天华逐步探索着二胡在长远发展中的模式。在这期间,他学习了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也为他创作二胡的完整的曲目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帮助。在挖掘民乐的精华方面,他改进了二胡的工尺谱记法;另一方面,他也通过对西洋乐曲的学习,逐渐将合理的创作方法融入了国乐创作之中。在随后到来的“”的镇压中,不少学校受到了冲击,而刘天华也失去了他在北大的工作,古诺夫远走他乡。北大的同僚十分钦佩刘天华在音乐上的造诣和崇高的个人品德,积极为他谋求职位,而追随刘天华学习国乐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在对音乐的改进过程中,刘天华也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很多的思考,从人生的价值,到他面对人生的态度,他决定不再苦闷和挣扎,而是要积极面对自己对于国乐的态度和现状。在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协助下,1930年刘天华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十分具有价值的民族音乐会。他将其毕生所研究出来的关于民乐的改进、完整的曲目、优秀合理的表现方法等都统统地在众人面前加以表演,将一场国乐的精粹完整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他的这场演出也使得国乐从此在国人的眼中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超越的地位,通过他的努力推广和宣传,人们开始正视我国自己的国粹和文化,同时,也对我国的国乐做出了更加客观的评价。在1932年6月,刘天华到民间艺人那里学习一种民间的音乐,不幸感染了猩红热,在医院治疗但抢救无效,于一周后6月8日在北京逝世。在刘天华的生命中,他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了当时还处于比较低的地位的中国国乐,尤其是二胡。在众多的压力和质疑中,孤独地完成了他对于国乐的改进和创新,使得整个国乐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中国国乐受到了世人的尊敬。

二、《刘天华》中音乐叙事功能

在电影《刘天华》中,通过穿插合理的音乐,尤其是在专业方面的民乐的穿插和在背景音乐的布置和安排上,都很好地体现了音乐的叙事功能,尤其二胡这种从始至终独特的音色更是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始终。

(一)影片《刘天华》中音乐与剧情串联

电影《刘天华》是关于刘天华本人的传记式的再现。影片中的音乐构成了剧情的整体串联。在刚开始的时候,出场的刘天华孤独拉着一把二胡,这使刘天华这个具体的个人形象首先比较清晰地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而后,故事到了他结婚时,他和自己的青梅竹马的发小结婚的时候,穿插了民乐演奏的热闹音乐,这些音乐元素实际上一方面是民间结婚时必要的传统和习惯,另一方面,这些乐器的演奏也使得民乐首先以一种姿态出现在了影片中,并且构成了结婚的事情和故事的开始。而后是他的妻子嫁到他家以后恰逢他的父亲不幸去世,在这样的打击中,故事的情节发生了一点冷淡和哀伤的转换,在这样的故事和转换中,插入的音乐是刘天华自己在院子中演奏的一曲哀婉的二胡曲调,这也是对他之于父亲去世这件事的一种十分悲痛的体会和感受。在家境不是特别宽裕的情况下,压力使得刘天华不得不外出谋一份职位。在他到自己的常州母校担任音乐教员的时候,影片插入了民乐和西洋乐器乐队的冲突。国乐的演奏只持续了短短不到一分钟,就马上被现场观众的哄闹声盖过,而后很快地插入了同是一个学校的西洋乐队的声音,刺耳而喧闹,但是很有气势,几乎让刘天华指挥的国乐乐队无法继续演奏。在这样的状态下,实际上也突出了剧情想要表达的内容――中国的国乐和当时国人对西洋乐器的钟爱的出入是十分巨大的,在这种巨大的出入中,国乐显然被降低到了一个卑微的境地,而新进来的西洋乐器则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吹捧。在刘天华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他通过自己作曲,逐渐完善了一些二胡曲的片段。同时,在此过程中,不断穿来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二胡演奏和琵琶的插曲,这些插曲使得剧情逐渐开始走向明朗。教学中,通过对琵琶和二胡的音乐元素的插入,呈现出刘天华教学的一些场景,推进了剧情的发展。

在剧情的发展中还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刘天华到达北大任教的时候,北大同僚起初是看不起刘天华的二胡演奏的,认为他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名师的指导。在刘天华的努力过后,尤其是刘天华开始在北大教授公开课并赢得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之后,他的同僚和刘天华在戏院偶遇,两个人在喝茶的同时只言片语聊了几句,而后注意力就转入了在演奏的现场的戏曲中,这些戏曲的插入对剧情,实际上也是有比较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在这样共同欣赏戏曲的过程中,同僚的那种起初对刘天华不屑一顾而后在民乐方面发现了他的天赋的状态就逐渐呈现了出来。同时,这样的会面,实际上也从侧面反映出,即使是接受着西方乐器熏陶和西式教育的人,还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和精粹抱有十分亲切的感触和需求的,他们希望通过日常生活,对于这类亲切的国乐的接触而体会到生活中民族感的成分,这也是戏曲插曲在剧情中的独特作用。

(二)影片《刘天华》中音乐揭示重大的转折

在影片《刘天华》中,音乐的叙事功能不仅仅在于串联了整个的故事情节和发展,同时对于整个故事主线上的重要转折,音乐的功能可谓是独特的,发挥了一个较为独特的功能――体现了重大的转折。这些转折在影片中通过音乐的形式独特呈现了出来。在影片《刘天华》中,有两处独特的音乐介入是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的。分别是两场音乐会的举办。在第一场音乐会出现的时候,剧情发展到刘天华到北大任教,当时,公开承认刘天华才能的人还寥寥无几,甚至连北大的同僚之间都没有对刘天华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反而因为他拉的是一些流行于街头民间的东西而对他产生了一种浅薄的不屑一顾。而刘天华偶然结识的来自俄国的小提琴教师古诺夫则对刘天华本人抱有一种十分尊敬的态度,同时也对刘天华的前程十分看好。他组织了一场小型的音乐会,类似于音乐沙龙,请了一些当时同在音乐系任教的教师前来参加,也有仰慕这些老师的学生。大家轮流上去表演自己比较拿手的乐器。在这个情节上,通过音乐会的形式呈现出来了不同的音乐穿插。例如,其中中意于西洋乐器的老师表现中大多是西洋乐器的东西,有钢琴、小提琴等等,古诺夫本人表现的是小提琴的演奏。同时,人们也对西洋乐器的演奏更加中意。通过这场小小的音乐沙龙,人们可以看出来当时的状态是在教师和学生中普遍比较中意的是对西洋乐器的演奏和偏爱,在这样的演奏和偏爱中,西洋乐器的音乐出现的频率和所占的比例就比较多。而后,古诺夫邀请刘天华进行了一段二胡的演奏。刘天华在演奏二胡的过程中,这段可以算作比较完整的自创曲目在当时的小小的音乐沙龙上引起了一种比较轰动的效果。这里隐喻一种刘天华本人地位的转变和国乐命运的转变,而后衔接的是刘天华在北大开始教授公开课的历程。

第二场音乐会就是刘天华个人开办的,通过各方人士积极协助和筹备的专门关于国乐的音乐演奏。在这场演奏中,无论规模还是曲目,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在风格上,刘天华将已经成熟的民乐的合奏搬上了舞台。而后在曲目方面,刘天华主要演奏的是自己经过辛苦的创作成型的完整的曲目。这场音乐会的举办,是剧情的重要转变,从此,中国国乐在国人眼中的地位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也是整部影片的高潮,加深了主题的呈现。

三、结语

在《刘天华》中,音乐的运用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情况是通过中间穿插的关于各种乐器的单独演奏,这些演奏多以二胡的出现和琵琶等民乐的出现为主,串联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故事整体性的串联;另一种情况,是影片中比较集中的,对民乐进行了音乐会形式的表现和穿插。这种表现和穿插实际上将二胡的演奏和民乐的魅力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同时,这样的整体性的穿插和安排也使得零散的民乐因素在串联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同时,以音乐会的形式完成了重要的剧情叙事转折和高潮的定位。通过对音乐叙事功能在《刘天华》中的解读,为我们进一步解读影片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龚明华,孟翔。论电影背景音乐的情感体现[J].电影文学,2010(12).

影音天地【第三篇】

关键词:民乐典范 中西结合 弘扬国乐

一、西方文化侵略与民族音乐困境下的人生抉择

(一)中西结合基础上的民族音乐继承与改革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有知识分子共同面对的内心矛盾表现为,留恋传统而又不得不学习西方。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碰撞成为众多有志之士共同反思的问题。对传统文化满含眷顾,不愿放弃其精妙,但在现实中却处处碰壁,理智地选择学习西方文化,却又无法获得社会价值的依托,缺乏民族文化与人生意义的支撑,这是“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共同面对的文化现状;这一困惑,刘天华一样不可避免的充满了心理的挣扎与奋争,极力通过中西文化的调和来寻找自己的答案。对国乐的担忧在现实社会中处处得到证实:他曾经带领常州中学的民乐队进行运动会仪式表演,民族乐曲《紫竹调》却遭到别的学校的西洋号鼓的一起围攻。即使是来到北大后,依旧面对的是西方乐曲的极力崇拜和推崇。这些都深深刺激了刘天华的民族自尊心,更加坚定了他弘扬民族音乐的意志和决心。刘天华通过生活感悟到,民族音乐是属于中国人原生态的生长于这片土地中的灵魂,是慰藉国人生命、解脱国人灵魂、浸透数千年根系血脉的终极文化关照。至此,刘天华发展、改进民族文化的认识、决心都获得力量的源泉和理论的答案。这就是民族乐曲犹如澎湃的浪花,但它源于人民的大海,学习西乐的根本在于服务于民族音乐,因为民族的海洋产生的永远是民族的音乐。

(二)言行为表,践行道德操守;身体力行,弘扬民乐

电影中,刘天华向古诺夫拜师学艺,他学习西乐,是为了服务于并更好地发展民族音乐,改变民族音乐面临的生存困境。之后在北大的课堂上刘天华向学生讲到:吃西洋大餐、穿西服皮鞋成为时尚,但在当前的中国,吃窝窝头、穿布鞋对民族更有现实意义,它是对文化入侵的抵制,对民族文化的支持,是对民族文化再生、发展、壮大的呵护!在刘天华学习西乐的同时,也积极吸收民族音乐如昆曲等营养,与赵先生探讨乡土文化、观念。当刘天华在古诺夫那儿掌握了自己需要的小提琴技艺后,也是最后一次向古诺夫学习,刘天华的琴声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古诺夫,令他情不自禁地拿起琴与刘天华共奏起复调式二重奏。之后不久,在教授学生上官二胡音阶的学习时,刘天华又与其共同演奏,尝试了在民乐中的和声使用。再之后,在刘天华家中欢度除夕,刘天华即兴表演自己的二胡新作,受感染的学生们纷纷拿起竹箫、琵琶、古筝与他一起演奏,四件乐器的多部重奏进一步丰富了和声的内涵。最后,让二胡最终登上大雅之堂的是《光明行》的演奏,在这首作品中,民族管弦乐队之交响化合奏由钢琴弹奏而成,和声结构、配器方法、协奏格式共同融合在一起,民族乐曲的演奏与写作获得彻底的拓展与统一;刘天华的成功意义,不仅在于个人,更在于一个群体的崛起,一大批有志于民族音乐的人才在他的启迪与感化下,共同践行着民族乐曲的兴盛。

二、音乐对照人生,曲牌倾诉剧情

二胡曲是刘天华的主创曲目,标题性音乐与非标题性音乐作为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意向上的两大分类,刘天华的二胡作品属于前者。《病中吟》是引领整部影片的主题音乐。刘天华曾这样阐释:《病中吟》并非言说一般的病痛苦楚,而是借此喻指生命之苦之焦虑,犹如身体之病痛,是对人生及其意义的探索与苦思。这也是这首作品标题的含义与警示。《病中吟》由三个乐段加一个尾声组成,第一乐段的节奏缠绵悱恻、委婉而幽怨,表达内心中彷徨、焦虑的心绪和对冲破现实阻碍的渴望;第二乐段节奏渐趋急促,显示出冲破迷茫的冲动以及勇敢追求的心志;第三乐段再现了首段的音调,但这次是去除支蔓,留下茎干。节奏趋于短促,而且不时被中断,展现了在奋争、挫折中勇往直前、不断历练中愈发坚强的意志;尾声部分,急促的快板,表现了知识分子几经挣扎,深感烦躁不安,无力回天,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这种表达方式是出自对西洋音乐的借鉴,是根据西方复三部曲的格式而创作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其旋律内容依旧是我国民间常用的自由延伸手法与主题加变奏的音乐形式。作为一首二胡独奏曲,在其中加入西洋管弦乐的交响和声,这是国乐大师的独创。影片中多次运用刘天华的这首处女作,表达出对国乐大师的怀念之情。《病中吟》的复三部曲形式,与影片中的三章式结构形成神与形的相互对应和补充,引导着主题的逐渐深入。电影在《病中吟》这一主题曲核心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与利用了刘天华二胡作品的精华,共计运用了刘天华的8首二胡曲,达到其作品的八成。影片还结合剧情内容,把与之思想立意彼此呼应的乐曲曲牌作为故事标题,用二胡乐曲从真本、生活上对刘天华的人生进行了细腻的点评和描述,也勾勒出刘天华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历程。

影片剧终,导演用三百多名琴手在刘天华故里共奏《光明行》,是对大师的告慰以及对《光明行》永远的赞美与高歌;电影《刘天华》,音乐既是影片渲染感情的背景基础,也是影片的结构框架。二胡作品的精神立意和曲牌的内在意境共同融入电影的表意画面之中。

三、影片构思及特征

电影中,刘天华对民族音乐的创新,是通过三方面来体现的:一是“中西结合”的创作思想,借鉴与吸收西方交响乐队的长处,首建了我国民族管弦乐队,并使民族音乐的单声部旋律特点接近于西方多声表现方式,这是当时很多音乐家努力却未曾完成的工作;二是“空前绝后”的10首二胡曲作品,说空前是指前无古人可以借鉴,说绝后是因为刘天华即是当时时代下民族器乐的先驱;三是刘天华所走的“草民路线”,他的创作始终立足于人民群众所喜爱的音乐形式。

电影刚刚开始,民族特色的背景画面慢慢浮出,前景中演奏二胡的刘天华就在这浓浓的声画氛围中被完美地呈现出来。在古诺夫家,跃动的炉火、湖光塔影中的柳芽以及伴响的《船歌》都将音乐沙龙演奏中的刘天华全景式地予以凸显。画面意向仿佛一种精神图腾与演奏旋律完全契合在一起。电影中的声画剪辑中并没有人为的组接画面来展现电影的节奏,而是以影视音乐自然而然地引出剧情,导演并不是无所作为,是在影视画面中适时予以点睛之笔。

电影声音构思的显著特点在于以刘天华对民族音乐的改进过程为脉络,围绕其作品风格又适时地做了新的处理。如在刘天华个人演奏的段落添加管弦乐的协奏,如对非刘天华的演奏中参照大师的旋律予以新的改编,使之更符合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在选取大师作品应用于电影音乐中时,都注重对大师音乐生活的反映和对大师所处时代文化环境的描述。通过昆曲《牡丹亭》《十面埋伏》《飞花点翠》等民族乐既呈现出一场国粹精华的饕餮盛宴,又强化了历史文化气息,同时也凸显出大师在时代文化命题面前的个人的才华和自觉承担的历史责任。

影音天地【第四篇】

音乐教学游戏化倡导音乐与游戏充分融合,避免枯燥的技能训练,把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建立在幼儿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和浓厚兴趣上,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培养音乐素养,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音乐,在音乐中快乐游戏。

那么,如何将“音乐味”和“游戏味”融合,做到既有“游戏味”,又不失“音乐味”呢?下面以大班韵律活动“手影舞会”为例加以阐述。

一、把握选材关,品味音乐与游戏的和谐关系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抽象不可见。对幼儿来说,好的音乐教材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游戏性强,有生活气息,音乐形象鲜明、突出,音乐与游戏密切关联,能让幼儿情不自禁,随乐而动,乐在其中。

大班韵律活动“手影舞会”运用了手影舞视频。这个手影舞以《蓝色多瑙河》为背景音乐,以天鹅、小兔、毛毛虫和蝴蝶为主要手影角色。音乐《蓝色多瑙河》表现的是多瑙河畔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用手影表现的各种小动物也充满勃勃生机,音乐与手影舞融合得天衣无缝,非常巧妙。例如,天鹅的背景音乐及其形成的游戏情境是:抒情明朗的上行旋律对应的是天鹅由下而上出现的头和长长的脖子,与主旋律相呼应的顿音是天鹅环顾问好的动作,音乐就像是专门为天鹅手影创作的,小兔的背景音乐及其形成的游戏情境是:由顿音和休止符交替组成,欢快跳跃,轻松活泼,与小兔欢快的手影舞动作相映成趣。毛毛虫的背景音乐及其形成的游戏情境是:旋律先抑后扬,具有回旋感,此起彼伏,层层推进,与虫儿不断蠕动前进的动态非常契合。蝴蝶的背景音乐及其形成的游戏情境是:旋律典雅、稳重,仿佛蝴蝶在花丛中优雅地舞蹈。小动物欢庆的背景音乐及其形成的游戏情境是:运用顿挫跳跃的节奏型烘托出小动物欢庆的场景,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这个“手影舞”堪称经典音乐和经典游戏的完美结合。这样的学习内容既有音乐艺术的美感,又有游戏的趣味。

二、聚焦着力点,明确音乐与游戏的主从关系

在音乐活动中,音乐是灵魂,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所以,游戏应该为音乐服务。面对同一个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师对音乐和游戏的主从关系的认识不同,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及其教学效果也会不同。

曾有教师运用这一手影舞视频设计了音乐活动“森林舞会”,活动一开始呈现的“手影舞”视频给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带来极强的冲击力。但在幼儿学会“手影舞”后,教师将教学转向了身影游戏,让幼儿欣赏杨丽萍《月光》舞蹈视频片段,再也没有出现《蓝色多瑙河》音乐,也没有手影表演。教学活动看似很热闹,形式多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游戏味过浓,音乐味显然不够。其原因是线索太多,教学内容堆积(既有手影模仿,又有身影游戏),难度过高,重点不突出。

如何运用好这个集音乐与游戏于一身的手影舞教材,真正发挥它的艺术魅力呢?经过分析、推敲,我们设计了教学活动“手影舞会”。活动目标为:(1)学习四种动物手影造型,能随音乐有节奏地表演。(2)创编另四种动物手影造型,尝试随乐表演。(3)产生对手影舞的兴趣,体验手影舞表演的快乐。活动过程分三个环节:学习手影舞;创编手影舞;拓展欣赏手影舞视频。

以上教学方案以韵律活动为载体,聚焦“手影舞”,并以其为着力点,明确手影游戏为手影舞服务的宗旨,突出教学重难点——随乐而舞,形成了目标与内容和谐统一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手影游戏中学习手影舞,创编手影舞,充分感受手影舞的艺术魅力,体验手影舞表演带来的审美愉悦。

三、编织音乐网,实现音乐与游戏的相互融合

音乐教学游戏化,是将音乐与游戏相互融合,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统一与变化,并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在游戏中学会听辨不同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训练听觉、视觉和运动觉,从而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

手影舞背景音乐《蓝色多瑙河》中的五支三拍子小圆舞曲,音乐段落多,节奏快。怎样让孩子们的手影跟着音乐有节奏地舞动起来呢?我们发现《蓝色多瑙河》中五支小圆舞曲的节奏和旋律都有一个a+b的模式(除最后一句有结束的变化),与音乐对应的各个小动物的手影舞也只有两个反复的动作,也是a+b模式(如表)。只要幼儿掌握了这个规律,随乐表演时,动作变化和节奏把握的难点就能迎刃而解。

48 869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