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女人漂亮的词语【参考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形容女人漂亮的词语【参考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形容女人漂亮的词语【第一篇】

[关键词]特征理论;音位;语义;义素;语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语言又是一个不断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随人类对世界认识的逐步加深而愈加丰富。人类对这一系统的研究也在探索中日益成熟。

《现代汉语词典》对“特征”一词的解释为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征象或标志。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一定要抓住特征,这样才能深入把握。语言学中同样也存在众多的特征,需要我们去辨别。聪明的人类学家将“特征”概念引入语言分析中,以下就来分析特征理论在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的应用。

一、特征理论的萌芽——语音中的运用

“特征”一词在语言中的使用最早见于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雅柯布逊、范特、哈勒合著的《语音分析初探——区别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一书,他们根据声谱分析结果和声学原理,把各种语言音位的发音特点归为12种2分的区别特征。

“特征”首先可以用来区分构成音节的各个音素。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可分为元音和辅音[1],它们同样拥有作为[音素]这一共同特征,但众多的区别特征则让它们分道扬镳,各司其职,如±[气流受阻]、±[气流强]、±[声带振动]、±[响亮]等。

“音位”这一概念较音素更加社会化。它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1]。在分析音位时,必须同某种语言的特定语音系统相联系。“特征”在音位归纳中起作用。如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声、韵、调都可起到一定的区别意义的作用。

A组中/t/∶/t‘/、B组中/u/∶/e/、C组中/214/∶/51/分别将三组类似音节区分开来,得到三组音位。而音位之所以能产生区别作用,就在于这些音具备互相对立的特征:

/t/∶/t‘/——不送气∶送气

/u/∶/e/——后、高、圆唇∶前、半高、不圆唇

/214/∶/51/——降升∶全降

但在普通话中,/n/与/l/为两个音位,因为“南”[nan35]与“蓝”[lan35]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在一些地区话如兰州方言中,人们在发音时意识不到差别,将两者随意调换着用,语音中不产生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同归于一个音位。因此,特征理论运用于语音尤其是音位,在汉语普通话与方言以及外国语音的比较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特征理论的成熟——词汇中的应用

语言是一个由语素、词、短语、句子构成的层级表意系统。19世纪末兴起的语义学,一直将词义学作为语义学的代名词,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语义是人类所使用的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这一观念才得以确立。特征理论被引入语义学,取名为语义特征,语义学正是要透过各个表义单位的表面,深入到微观层去理解其意义的本质。语义特征主要体现在词的义素分析上。

1.语素的特征分析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往往是作为一种构词单位来使用的。现代汉语的语素一部分是完全自由的,可以当作词来使用,如单纯词就是二者的统一体,这样对于语素的分析也就是对词的说明。但还有一部分不自由或不完全自由,必须与另外一些语素组合成词来使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素特征及语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关系。

(1)词义与构成它的语素的意义有密切联系。按结构可分为:1)并列联合(如:山水);2)偏正修饰(如:巨人);3)补充说明(如:说服);4)主谓合成(如:冬至);5)动宾支配(如:革命)。语素双方都有实在的意义,表达完整意义时则缺一不可。

(2)词义由其中一语素义决定:如国家、窗户、忘记等,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类偏义复词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已经完全失去意义,只作为一个构词手段存在,剩下的语素义即词语的意义。

(3)构词语素义发生转化。实际上词义是由构词语素所蕴含的种种特征比喻、引申而来。如领袖:原指衣服最上端和两侧部分,是构成整件衣服的重要部分,由这一特征比喻一个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领导核心。巾帼:由头巾、发饰的相应特征引申指妇女。

(4)词缀。词缀本身不具有独立的词汇意义,不能独立成词,只能联结一定的词根才能起构词或构形作用。有的词缀用以表示辅助意义或表征词类,如“者”具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和[名词性]特征,因此就有读者、作者、记者、劳动者等;有的词缀用于表示语法意义,如“们”具有[复数]的语法特征,所以就有先生们、同志们、孩子们等。

2.词汇的特征分析

相对于“语素特征”是为了了解词的组织结构,“词汇特征”则是为了明晰词的义项。

词汇中最重要的一级单位就是词,词是重要的表义单位。特征理论运用于词这一层单位,当然是对词义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义素分析法”。

可以看出,义素分析法的使用能够简明、直观、精确地解说词义,把词义的分析往更加深层的方向推进,使词义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中国语言之所以丰富,很大程度在于有大量的同义词。同义词词义“大同小异”,运用义素分析法可以对它们的[意义范围的大小]、[程度的轻重高低]、[感彩的褒贬]、[语体色彩]等进行比较,得出词的精确含义。如:“恳求”与“央求”有共同义素[诚恳的请求],不同就在于区别义素[词义轻与重];“布”与“布匹”之间存在[具体或概括]的差异,“成果”与“后果”则存在[结局好]或[结局坏]之分;“愿望”与“希望”则存在着[词性]不同与[可作成分]的不同。

3.短语的特征分析

短语是词与词的语法组合。利用语义特征可以判断其组合是否成立。

如“书痛”、“搬动心灵”、“流树”三个短语显然搭配不当,因为“痛”是一种感知的触觉与心灵反映,要求前面与之搭配的成分具备[有生命]的特征;“搬动”是一种具体行为,它的对象要具备[有实在形体]特征;而“流”要求搭配对象具有[液体状]特点,即使“流星”中的“星”也是形象地表现星星从天际滑落的轻盈如水柔态。

三、特征理论的深入——语法中的应用

语法中的特征理论仍然指的是语义特征分析,但不同于语义学,它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解释造成同形多义句法格式的原因;二是用以说明在某个句法格式中,为何同为动词或形容词或名词,有的能进入该格式,有的却不能[2]。

1.解释造成同形多义句法格式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西方语言理论的启发下,语法研究迅速发展。层次分析法首先揭示了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语法关系,接着变换分析深入到结构内部,通过句式转换分化歧义句式,语义特征理论则在前二者的基础上产生,进一步发现并探讨句式产生歧义的原因。语法研究与词义研究中的语义特征存在差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者必须与特定的语境相结合。

如“鸡不吃了”一例:

这一句子会产生歧义理解,就在于关键词“鸡”有不同的语义特征,我们给它还原两种语境:

a.“那条虫还在地上,鸡不吃了。”

b.“我饱了,鸡不吃了。”

因此a句中的鸡具备[有生命],b句中的鸡具备[已烹调],两个特征决定了一个句子的两种理解。

2.说明在某个句法格式中,为何同为动词或形容词或名词,有的能进入该格式,有的却不能

我们以当今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研究为例分析。

两个词语能够组成一个句法结构,关键是看二者是否具有某方面共同的语义特征。对于副名组合的理解,既不能单纯归结为副词,也不只是名词的原因,而是两个相组合的词语的语义双向选择的结果[3]。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的语义特征可以通过与形容词中表性质的一类词的搭配显示出来。性质形容词“好、坏、远、近、甜、软”等表示某种抽象的属性,程度上必然存在差异,具有可变的量,因此,程度副词必然具备[+程度量]这一语义特征。如漂亮: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它可以修饰多类事物,人(男人、女人、小孩)、动物、植物、物品等都可以用,但究竟怎么才算漂亮,取决于人的主观认同感。每个人心目中的漂亮尺度不太一致,有程度上的差别,因此可与任一层次程度副词搭配:特别漂亮、十分漂亮、很漂亮、挺漂亮、有点儿漂亮。再来看组合“副+名”,由于程度副词的特殊语义特征,决定了这个名词必须带有或至少隐含某种抽象性。按照这一准则,“程度副词+名词”中的名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真正的抽象名词。如欲望、传统、现代、个性、书生气、女人味等,这些词本身就是从多个具体的词中提炼出来的范围较广、较虚、没有确切指称的概念,对它们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情感。

a.“一下子从]很古典[)]的氛围中跳入]很现代[)]的生活里。”(张星《忍耐爱的赵玫》)

b.“他倒赔不是的劝慰这个姑娘,]很耐性[)]的听了她的诉说……”(石言《秋雪湖之恋》)

c.“这种事你]最内行[)],应付英国人你[(]最本事[)]。”(亦舒《香雪海》)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现代、很耐性、最内行、最本事”的标准由各位读者自己去定。

(2)有抽象意味的专有名词。如中国、、香港、葛朗台、阿Q、堂吉诃德等。这类词,在汉语词汇中是独一无二的,本身意义很实在,代表地名或人物。但随着人们的使用,被赋予了与本意相关但更丰富、更具有特征化的含义,人们一提起它们,就会联想到它们更多的内涵,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指称意义。如“他很葛朗台”,就意味着这个人嗜钱如命、对人对己自私苛刻的一系列守财奴特征,而不只想到原来小说中的那个人物。

(3)另外一些如官僚、市侩、流氓、学究、草包、小市民、绅士、军阀、淑女、贵族、奶油、豆腐、畜生、狐狸等表示某类事物的词,也都伴随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语言习惯加入了这一行列。例如:

a.“这个人]太奶油[)]了。”

b.“她长得]相当狐狸[)]。”

可以看出,能进入组合的这三类名词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抽象意义,后两类都超越了原词所指的简单意义,深入到了词语背后的多项语义特征,人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程度副词与之搭配。

四、结语

综观“特征理论”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我们认为它是汉语研究一大进步,有利于我们对语言的各个要素作更深入、更细致的认识,“特征分析”直观有效地将要素的显著特征平铺在读者眼前,使人一目了然,豁然开朗。

另一方面,“特征理论”只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方法,当然不可避免存在缺点,就以词义分析而言,它在动植物词汇、亲属词汇、颜色词汇等中的应用得心应手,但是:(1)有些词,尤其是有些虚词,如介、连、叹词等,不易找出两两相对的义素;(2)有些词义素很多,全部罗列太累赘、繁琐;(3)对词往往区别开就行,对每个词义的理解不是那么全面。

世界在发展,语言特征在演变,因此对它的认识、分析也应随之改进。之后的约束理论、空语类理论、指向理论、范畴理论和认知理论等等的提出,说明我们的语言学家仍在辛勤地探索着,但无论如何,特征理论将在它的一片天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

形容女人漂亮的词语【第二篇】

1、(大大)的翅膀、(美丽)的翅膀、(沉重)的翅膀、(理想)的翅膀、(有力)的翅膀、(小小)的翅膀、(洁白)的翅膀、(漂亮)的翅膀、(成功)的翅膀、(透明)的翅膀。

2、轻盈的翅膀。轻盈,汉语拼音为qīng yíng,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翅膀等)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漂亮。出自唐代韩愈《戏题牡丹》诗:“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阿拉文库意思是指牡丹花之间同开都很隐约,不需要与别的花相争妍斗艳。

3、灵活的翅膀。灵活,读音是líng huó,意指敏捷,不呆板,同时也指人善于应变而不拘泥。出自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他﹞眼睛虽然不大,却亮亮的显着灵活和聪慧。”

4、漂亮的翅膀。漂亮,读音为piào liang,是一个赞赏夸奖的词汇,褒义词,形容事物出彩,人物或物体好看,也可以形容事情做得非常好。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而最漂亮的还是她那双忧郁的然而动人的眼睛。”

(来源:文章屋网 )

形容女人漂亮的词语【第三篇】

关键词:“不”和“没” 频率差距 语言经济原则

一、前言

“不”和“没”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否定词。虽说二者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但使用频率排行却相差近10倍。“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没”的使用频率。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不”和“没”的研究现状,然后概述语言的经济原则,进而就语言经济原则对“不”和“没”的频率差距所产生的作用展开分析讨论。

二、前人研究“不”和“没”

汉语中最典型的否定方法是用否定标记“不”或“没”进行否定(石硫智:2001)。《现代汉语八百词》对“没(有)”和“不”作出过区别比较。熙先生曾提到:“‘不’加在表示动作的动词或词组前边往往是对某种意愿的否定(不愿意、不肯、不想)――有时表示某种习惯或癖好。――‘不’还可以表示假设。” “‘没’加在谓词性成分前边表示动作没有完成或是事件没有发生,相当于文言里的‘未’。”许多学者从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分析“不”和“没”的结构用法,也有学者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留学生对“不”和“没”的误用情况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但几乎没有人研究过“不”和“没”的使用频率差距的动因。

三、语言经济原则

1. 语言经济原则的定义

语言经济原则(the Economy Principle)又称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可以概括为以最小的认知代价换取最大的交际收益。

2. 否定词“不”的语言经济原则

本文需要说明以下两点:第一,词的使用频率差距受诸多因素影响。第二,本文仅从语言经济原则的视角浅析“不”和“没”的频率差距的动因。

“‘不’+名词”的语言经济

《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否定。” 笔者发现,“不”还可以用于个别名词前表否定。比如在“不爷们儿”、“不孝子”、“不丈夫”、“不时”等表达中,“不”否定的是其后的(复合)名词。

“扩展法”常用来区分定中复合词与定中短语(词组)。通过“扩展法”对“孝子”进行分析,孝子≠孝的子。可见,“孝子”是定中复合名词,在它前面加上否定标记“不”,“不孝子”就是它相应的否定形式。“‘不’+名词”的形式所表达的语用效果可以用“没(有)”类否定表达出来。例如,“他是不孝子”这句话可以用“没(有)”类否定来表达出其语用效果: “他只顾自己逍遥快活,从来没有赡养他年迈的父母,从来没有顾及两位老人的感受”。同样,“不爷们儿”、“不丈夫”、“不时”等“‘不’+名词”的形式所表达的语用效果都可以用“没(有)”类否定表达,但在实际应用中,常用前者,例如在日常应用中常用“不时”,例如“她不时哼哼小曲儿”而很少用“她没有确定具体时间哼哼小曲儿”。显然不管是对说话者而言还是对听话者而言,“‘不’+名词”的形式要省力得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用“没(有)”类否定来表达“‘不’+名词”的效果往往需要叙述得更具体,有时甚至要阐述出语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经济原则促使“‘不’+名词”的使用频率更高。

“‘不’+形容词”的语言经济

形容词在丰富的语言世界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形容词往往用来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状态,而大千世界其实又是物质的世界,用以描述大千世界的形容词非常多。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各种描述终究都是通过人的大脑加工后的主观产物,因而笔者认为形容词其实是一类主观词。“不”可以直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否定,“没(有)”虽然不能直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否定,但“‘没(有)’+名词/代词+形容词”却符合语用习惯。形容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与之对立的否定式的使用频率当然也很高。不过在表达形容词的否定时,语言经济原则决定了“‘不’+形容词”的使用频率高于“‘没(有)+名词/代词+形容词”的使用频率。

例如:

甲:轩轩漂亮吗?

乙:没(有)筱筱漂亮。

丙:不漂亮。

丁:漂亮。

对于甲提出的问题,丙和丁分别作出了明确的否定和肯定的回答,而乙的回答则可作出不同的理解,比如:a.轩轩漂亮,但筱筱更漂亮;b.轩轩和筱筱都不怎么漂亮,但筱筱比轩轩漂亮;c.轩轩不漂亮(说话人借筱筱含蓄表达心中的否定观点)。单纯对形容词否定时,明显“‘不’+形容词”比“‘没(有)’+名词/代词+形容词”更经济。一般情况下,说话人会直接用前者来表达自己的否定观点,而不会用后者来影射自己的否定观点,加重听话者的理解负担。

否定可能态中“不”的语言经济

诸如“说不清”、“看不懂”、“买不起”等“动词+不~”的形式就是汉语中动词否定可能态的表现形式。动词的可能态在汉语中使用广泛,其否定式“动词+不~”也很常用。在一定条件下,动词的否定可能态所表达的语义效果可以用“没”类否定表达出来。例如,“他解释不清这件事”这句话,可以用“没”类否定表达为“他没有办法解释清楚这件事。”显然“没”类否定的表达不比否定可能态的表达省力。虽然可以表达出同样的效果,在语言经济原则作用下“动词+不~”的使用频率比“没”类否定的使用频率要高。

四、结语

影响词频的因素很多,语言经济原则虽然只是影响频率差距的因素之一,其作用仍不容忽视。本文的论述证明,从语言经济原则的角度考察“不”和“没”的频率差距动因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熙。 语法讲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姜望琪。 Zipf与省力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2005(1):87-95.

形容女人漂亮的词语【第四篇】

关键词:大连话 高程度副词 血

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000-00

汉语中的程度副词是一个封闭的类,数量不多,而关于程度副词“血”的研究几乎没有。“血”本身是名词,但在大连话中却可以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普通中的程度副词“非常,很”。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曾提到“血”可作副词使用,表达“很、非常、极其”的含义。在王笑舒的《大连方言词汇研究》一文中,将“血”解释为“很、非常”之意。大连话中“血”常作副词用,例如“血干净、血彪、血上火,血不够意思”表示“很干净、很彪、非常上火,非常不够意思”的含义,用在形容词前表达程度高的含义,属于高程度副词。

1 程度副词“血”的句法特点

“血”作为一个程度副词,它具有一般副词的特征:修饰形容词或动词,在句子中做状语或补语。此外,程度副词“血”还可以修饰名词。具体情况如下:

修饰形容词性成分

程度副词“血”修饰形容词,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这类形容词多为:

(1)表示性状的一般形容词:绿、热、笨、丑、酷、倔、漂亮、丰满、善良等,如:

血绿――非常绿 血笨――非常笨 血漂亮――非常漂亮

血冷――非常冷 血热――非常热 血善良――非常善良

(2)表示嗅味触觉的形容词:酸、甜、苦、辣、咸、涩等,如:

血酸――非常酸 血甜――非常甜

血苦――非常苦 血咸――非常咸

(3)表示身体感知的形容词:疲惫、困、累、舒服、脆弱、憔悴、虚弱等,如:

血疲惫――非常疲惫 血困――非常困

血舒服――非常舒服 血累――非常累

(4)表示心里感觉的形容词:委屈、幸福、开心、烦闹、苦闷、愉快、爽快等,如:

血委屈――非常委屈 血幸福――非常幸福

血烦闹――非常烦闹 血爽快――非常爽快

由此可见,“血”修饰的形容词多为单音节或双音节形式,一般很少修饰“绿油油、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等这样的多音节形容词;修饰的中心语可褒义、可贬义,也可中性义,如“漂亮”是褒义的,“丑”是贬义的,“绿”是中性含义的;在程度上,“血”表达高程度语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非常”。

修饰动词性成分

受程度副词“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较多,这类动词性成分多为:

(1)心理动词:思念、佩服、后悔、生气、失望、讨厌、想念等,如:

血后悔――很后悔 血生气――非常生气

血失望――很失望 血讨厌――非常讨厌

(2)意愿动词:乐意、想要、乐于、希望、情愿等,如:

血乐意――很乐意 血想要――非常想要

血希望――很希望 血情愿――非常情愿

(3)动宾短语:爱漂亮、关心父母、怕老鼠、喜欢购物等,如:

血爱漂亮――非常爱漂亮 血关心父母――非常关心父母

血怕老鼠――非常怕老鼠 血喜欢购物――非常喜欢购物

(4)中补短语:看不惯、瞧不起、想不通等,如:

血看不惯――非常看不惯 血瞧不起――非常瞧不起

可见,受程度副词“血”修饰动词很多,值得一提还有一个词,也是大连人最爱说的一个词“血受”,“受”为动词,表示舒坦,过瘾,爽的意思。例如:

例1:夏天大太阳下走两小时,喝杯冰啤酒,血受。

例2:大冬天直哆嗦,一群人围着吃火锅,血受。

例3:在IMAX3D看阿凡达,效果嗷嗷好,血受。

从上述例句可知:吃完一顿饭,觉得非常好吃,可以说血受;出去跑一圈,感觉酣畅淋漓,也可以说血受;玩一个游戏,很尽兴,可以说血受;去了一个KTV,环境好,唱得很嗨,也可以说血受,也就是说一个“血受”,就能表达很多赞美之意,这是大连人最常说的一个词,说这个词的时候,大连人脸上往往洋溢着万分的满足感,语气上也十分带劲儿,可见大连人很容易容满足,也很容易快乐。因此,“血”与“受”的组合,是最经典的大连话。

修饰名词性成分

程度副词的主要是修饰形容词和动词性成分,然而随着人们交际的需要,程度副词修饰名词成为一种特殊现象,受程度副词“血”修饰的名词包括:

(1)具体名词:女人、男人、爷们等,如:

例1:她血女人,时而浪漫、风情,时而性感、成熟。

例2:他说话办事都血爷们,大家都很喜欢他。

(2)抽象名词:艺术、意境、诗意等,如:

例1:这文章你写得太好了,血艺术啊!

(3)专有名词:农民、雷锋、东北等,如:

例1:今天遇到一个年轻人,血雷锋,把一个晕倒的老人送到医院。

程度副词“血”修饰名词时,名词表达的是一种内在的引申义,体现出该名词本身所具有的内涵义, 如“血女人”表达的是具备女性特有的浪漫、性感和成熟等女性特征。“血雷锋”表达的是具备雷锋的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特点。

2程度副词“血”的语义特点

大连话中的程度副词“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十分、非常”,表达高程度语义和主观倾向义,其所修饰的中心语可褒可贬。具体表现如下:

高程度语义

程度有高低之分,张谊生将程度副词的量级分为两类:第一类:相对程度副词,包括“稍低级、较高级、更高级和最高级”;第二类:绝对程度副词,包括“低量级、高量级、极量级和过量级”。按此标准,大连话中的程度副词“血”属于绝对程度副词中高量级,表达“很、非常”之意。不论是褒义,还是是贬义,“血”都表达高程度语义,在程度量级次序中处于高量位置,是一个高程度副词。例如:

例1:大连话哄媳妇,血逗儿!

例2:这个血漂亮,能把男人玩弄于鼓掌之间。

例3:那个老鳖羔,坏得头顶生疮脚底冒脓,血待人恨!

例4:小归娘长得血带人亲,小小长得也血姿势!

例5:小小很得意的跟小归娘显摆:哎,我告诉你啊,我昨晚歹得刺郭子,血受!

上述例句中的“血逗、血漂亮、血待人恨、血带人亲、血受”分别表示“很有意思、很漂亮、十分可恨、很可爱、很好吃”的意思,语义都表达出“很、非常”之意,可见“血”是一个含有高程度语义的词,属于高程度副词。同时,“血”不与表示程度高的语法形式共现,我们可以说“血漂亮、血干净”,而却不能说“血漂漂亮亮、血干干净净”。

模糊义

程度副词“血”的模糊性表现在“血”修饰的中心语的量的不确定性,即“血”的模糊表现。例如:

例1:去年参加了大连的徒步大会,我们大家走了血长的星海路。

例2:他长得血高,可以参加篮球队。

例3:他长得血老,脸就像树皮一样。

例4:等了血久,还没出来。

上述例句中,“血”所修饰的形容词“长、高、老、久”它们本身都有确定量和模糊量的表现,而当受“血”修饰后,表达的却是一个模糊的、不确定的量。比如“操场一圈400米长”这里的“长”是指一个确定的量,量的大小就是“400米”;而“血长”表示的却是一个模糊的量,我们并不知道“血长”到底有多长,只知道表示的是一个模糊的大量,量的多少不确定,只是一个模糊的量。

主观义

程度副词大多能表达人的主观意愿,大连话中的程度副词“血”也不例外,大连人喜欢用“血”来表达内心的各种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情感可以是褒义,可以是贬义。

(1)主观褒义

“血”可修饰褒义、积极性的词语,表达说话者的主观肯定和主观赞扬之情。例如:“血漂亮、血干净、血待人亲”等。这里的“血”修饰褒义词语“漂亮、干净、待人亲”,表达了说话者的赞美喜爱之情,带有很强的主观褒义,因此,“血”是表主观义的程度副词。

(2)主观贬义

“血”可修饰贬义、消极性的词语,表达说话者的主观否定和主观贬斥之义。例如“血待人恨、血过分、血不要脸”等。这里的“血”修饰贬义词语“待人恨、过分、不要脸”,表达了说话者厌恶憎恨之情,带有很强的主观贬义,因此,“血”是表主观义的程度副词。

3 程度副词“血”的语用特点

“血”是大连话中常见的一个高程度副词,既有地域性特点,也有出口语化特征。

地域性

“血”作程度副词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是一个方言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属于东北方言大连话中一个常见的程度副词。我们知道,东北方言中有很多程度副词,例如“确、杠、贼、成、可、死、精、稀、老、溜、恶、”等,这些词在其他方言中不常出现,比如在百度提问里有这么一个问题:“血女人”是什么意思?如果不是大连人或不知道大连话中“血”的含义,那么此人就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就是“很女人”的意思。这些带有方言特色的程度副词有其独特的表达作用, 一句“血干净”、“血受”,便找到了大连人的“海蛎子”味儿,也体现出大连人的精神气。因此,“血”是具有地域性的,是大连人特有的语言。

口语化

“血”是大连话中常见的程度副词,主要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很少在书面语中出现,是一个口语性较强的词。“血”这个词用起来通俗易懂,且富有生活气息,人们之所以经常使用,就是因为它能准确的表达人们内心的主观感受,有极强的表现力。例如“血不要脸”; “血够意思”;“血待人亲”;“血受”是大连人口语中常使用的词语,这也就赋予了“血”的口语化特点。

4 结语

本文以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为理论背景,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大连话中的程度副词“血”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得知:程度副词“血”可修饰形容词、动词和名词性成分,语义上表达模糊的、主观的高程度语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口语化特点。通过对程度副词“血”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方言中程度范畴的研究,也丰富了汉语程度范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 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 王笑舒。大连方言词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48 877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