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 创新精神的【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创新精神体现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和不断突破的态度,如爱迪生的发明和乔布斯的产品设计,如何激励更多人追求创新?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

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 篇1

改革创新精神是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1、 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精神, 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是一种弃旧图新的,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发展史证明: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创新思维的胜利成果,都是创新智慧的凝结。可以说,正是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之丰富多彩;

2、 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

3、 改革创新是党的建设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就是不断改革创新的历 是,自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这一重 要战略指导思想对于中国走向哪里和怎么走,对于中国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时代精神这一有机整体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因为改革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灵魂,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是依靠改革创新精神,我们创造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之一。

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 篇2

古往今来,有无数的发明创造者、文学创作者、政治思想者,无不是以非凡的创造力誉满全球,由此可见,为人为事为文为官,有创意才够味!

曾记得,一位小孩在火车上做实验点燃了车厢,结果被列车长痛打了一顿,但他在任何环境中,仍然坚持不懈地探寻科学;曾记得,一位青年为了人类能从无边的黑暗中走出来,他进行了千百次实验,终于获得成功,并将人类带入了光明的世界。他就是爱迪生,被全世界誉为 发明大王 的科学家。

我们不难从他身上寻找到那股驱使他走到成功殿堂的动力,那便是创新的精神,他不甘于人类现状,勇于创新发明,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像他这样有创意的人生才够味啊!

于今,当我在学校看见同学们协力制作科技作品时;当我在校外看见能工巧匠的精妙作品时;当我从电视中看见高科技创造的遨游太空中的产品时,我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了人们都已继承了先祖们的创新精神,且已发明光大,硕果累累,这使我无比欣慰和自豪。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否,关键在于本国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精神。 在生活中,我读懂了这句话的含义,它使我深刻地领悟到:若把国家建设的成功,比作一座大楼,那么,垒成这座大楼的一砖一瓦便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们;若把国家发展的成功比作一条大海,那么汇成这条大海的一点一滴便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们。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我们要加强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集体、个人,只有创新精神才够味!

真的,我们要记住噢!

有创意才够味!

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 篇3

守正创新是坚持开拓创新的核心要义

坚持开拓创新,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坚持开拓创新,内在要求创新必须坚守正道,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守正创新是坚持开拓创新的核心要义。

守正创新就是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守正创新是党在百年奋斗和开拓创新历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优秀品格。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完成了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一系列矛盾、难题、阻力、挑战、考验和风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顺应时代潮流,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坚持守正创新,要坚持创新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其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其二,坚持创新为了人民,确保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其三,坚持党对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开拓创新的领导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新的征程上,坚持党对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 篇4

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能够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我国小学数学的实际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以提高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育时,应充分重视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以培养他们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各有差异的,有的学生有着先天性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的学生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每个学生的学能力是不一致的,这就使得这些学生在学数学课程时有的差异很大,有的则很小。数学思维能力好的学生在学数学课程时自然很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新知识能够很快地吸收,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对数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很透彻的理解;而数学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则不然,他们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并不到位,得新的数学知识后很快就会忘记,这样在数学测试中就会得到不佳的成绩。所以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在数学课程教学中重视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创新培养,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到小学生进行数学课程知识的吸收,提高他们的学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甚至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运用水平。

二、基于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1.创新教学观念,活跃课堂氛围

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教学上的问题,比如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表现不太活跃等等。之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是因为很多数学教师仍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过于单一所造成的,也就是说没有对现有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进行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里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创新现有的传统教学观念,以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为基点,创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教学方案能够适合现代小学生的学要求。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学成绩,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不加以重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也使得教学的发展受到阻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让自己能够紧跟时代的脚步,并借助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和网络学来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让学生的学积极性有所提高,同时认识到学数学的奥妙,转变学生的学态度。第二,需要活跃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发展思维得以扩散。如教师在进行应用题讲解时,假如教师只是一味地从理论上对题目进行分析,学生就会局限于理论的框架上,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开发是无益的,所以在进行应用题讲解时应结合生活实际从多个层面上进行分析与理解,让学生能够在解答题目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进而达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2.注重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动力能力

对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对现阶段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摒弃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有所增加,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常见的就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对数学知识的灌输,而对学生本身的学情况不加以了解,使得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时适得其反;在数学教学的场所中,一些教师也只是将数学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传授,而对课堂之外的教学表现形式却不加以重视,这样会让学生丧失了数学的创新发展能力,对学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这个问题上,教师应充分结合课堂与课外活动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以课堂为理论知识的传授,课外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以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结合生活实际加以运用,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探讨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数学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数学学打下基础。在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教学资源,借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创新时,还能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小组合作等活动进行数学的交流与学,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能使学生在进行小组学的同时培养数学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然而不论是哪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数学教师都应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3.加强教学互动环节,对学生的学进行关心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对教学互动的增加,同时应尊重和关心学生的学,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体现。在新课改的体制下,学生应当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以学生的学情况为教学的重点,如果不按照学的情况而一味地追求成绩,那不仅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而且也会让学生的数学素养难以得到提升。

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中发展教学互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而且还能摆脱单向教学的枷锁,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学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一味地以学成绩为重。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只有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才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也只有如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教师要跟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亦师说友的关系,学生在有不懂问题的时候应用时解答,对学生进行引导与了解,将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加以认真解答,以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与合作学;并且在进行学活动时,教师也应与学生一同参加相关的数学学活动,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形成默契。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让课堂的秩序得到有序控制,学生也会在进行数学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使自己能够逐渐培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自身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加强。

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 篇5

一、创新与创新精神的概念

(一)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对传统的颠覆和挑战,是对落后陈腐事物的摒弃,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和基础,是主体运用所学知识,所创造出的新事物或者新思维。

(二)创新精神的概念

创新精神与创新具有明显的区别,创新主要是指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或者创新行为,而创新精神是主体在开展创新中所体现的一种精神素质和气质,是一种追求个性、超越现实的品质。具备创新精神的主体,要具有另辟蹊径的勇气和开拓新域的能力[1]。

二、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与兴趣和好奇心具有密切联系,兴趣越浓、好奇心越强,其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也更强,创新行为的驱动力也更强。由此可知,兴趣和好奇心是激发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石和前提。传播科学知识和成果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中将趣味性和科学性充分结合;在科学探究中将知识形象而生动地展示给受众,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科技活动中的小发明、小实验,都可以引发学生了解和观察自然,带给学生发现和验证的快乐及成就感。在科学教学行为中,教材和教师的地位有所降低,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开展科学探究,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被充分点燃,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验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

(二)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行为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创新活动中,创新思维是关键及核心。创新思维的重点是寻求异处、求异思维,即从不同侧面和多维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思考。在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要求每一位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行为标准化、唯一化及统一化,在探究中,教师要与学生就答案的多样性进行讨论与分析,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拓展其创造思维。例如,在测试磁性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的创新,教师要通过鼓励,组织学生通过求异思维,设计出具有个性的创新方案,通过实验器材的不同,对实验结果的猜测,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科学教育利用这种丰富灵活、多元积极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的呆板性和严肃性,使学生运用求异思维进行高效思考,提高了思维的变通性、独立性及流畅性,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了有效的锻炼。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身所具备的鉴别能力、实践能力及洞察能力,是锻炼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鉴别能力、实践能力及洞察能力越强,学生就能够快速地掌握问题重点,进而以简洁和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科学教育对锻炼鉴别力和洞察力具有重要价值,在开展科学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研方法及科研技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和价值观,形成严谨而合理的科学思维,有利于掌握独立完成科学实验的能力,具备鉴别正误、洞察事物及分析事情的能力,并且从科学活动中获得感悟。同时,科学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局面时,处理事物的方式和能力,以科学的、理性的,以及清晰的态度看待事物,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树立创新人格

新时期,创新人格是开展发明和创造的心理基础。相关研究表明,具备创新人格的个体大多具有坚强的品质、积极的心态及强烈的自信。因此,想要对学生创新人格进行培养,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努力攀登、不屈不挠、实事求是的品质。在科研过程中,需要经历各种失败,学生只有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才能取得最终的成果。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生意志的锻炼,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去正确的处理、分析以及观察问题[2]。因此,科学教育可以对学生意志进行有效锻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品格养成环境。

三、结语

科学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生成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科学教育是创新精神发展和形成的土壤,是创新活动不断前行的台阶。

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 篇6

创新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为中国共产党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出色完成了理论上的两次飞跃,产生了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科学地阐明了什么是中国革命道路、怎样走中国革命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创新思想与邓小平的创新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和内在逻辑性。他们进行思想创新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的客观实际,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民族对人民深厚的爱,所依靠的力量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依靠的理论支撑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创新过程中同样具有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品质和胆略。的创新思想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邓小平的创新思想使我们找到了通向富强和文明之路。的创新思想奠定了中共党人以创新意识独立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邓小平的创新思想是对创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者一脉相承。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也有创新性的思考和实践。如,实现重点转移与建设现代化国家问题;独立自主走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问题;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关系问题;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独到的方法论和创新意识。邓小平继承了这些珍贵的思想遗产,继续未完成的探索,在以往全部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行了许多重要的理论突破和创新,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方向和道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新的实践经验对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思想作了新的论证、充实和发挥,从而使思想获得了新的生机。”

和邓小平的创新精神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共党人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没有这种创新精神就不会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新精神是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特点,它贯穿于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各个部分。学和研究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讲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历史价值,也不可能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同志断言,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新的历史条件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更加感觉到和邓小平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的弥足珍贵。

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 篇7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二、创新精神的内容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 篇8

每一个人必须拥有一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创新产生了不少奇迹。

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当时,他正在修建我国著名的铁路:“京张铁路”,这是我们中国第一条用本国工程师修建的铁路,在开始修建之前,有许许多多的帝国主义者认为,这样艰苦而又巨大的工程,连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嘛,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但是奇迹发生了,詹天佑靠着他们的创新精神,完成了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尝试的工程。

还有,我国当代毕升——王选院士,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从开始发明激光照排系统,1985至2001年,一共获得十来余奖项,王选院士根据毕升最原始的“汉字印刷术”,试过百余种光线,经过上百次,上千次试验,最后升级到激光照排技术,他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伟大的奇迹,因创新而出现的奇迹。

创新是无处不在,小到生活、学用品,大至宇宙飞船、火箭,人们把前物不断修改,不断进步,不断创新,让生活更加方便、舒适,让人们的知识更加广;让每个人都登上火箭探索宇宙的奥秘……

创新,你让人类的明天更美好,更光辉,更加灿烂,创新永在人间!

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 篇9

一、培养创新的学环境和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其创新精神可以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下进行培养,这也就是说,想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可获取的。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较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保证教学课堂的活跃,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实现对创新精神上的培养;其次是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处,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其实是自己的一个朋友,这样才能让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放心大胆的开发想象力,进行自由的创造。

二、激发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进行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他只有对某些东西产生一定的兴趣,才有可能去进行钻研和创新,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创新。以《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这一课为例,有一位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本在讲解这一问题时是将除数变成整数,然而,通过将被除数变成整数然后再对除数的小数点进行移动,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他将这一问题提出来。我们应该首先对这种孩子乐于思考、善于发现的行为和意识进行鼓励,然后再出一道除数小数位数比被除数小数位数多的问题,例如÷,然后让同学们采取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使学生们从实践中发现课本上的方法要比这位学生提出的方法简单。采取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动机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质疑惯

创新精神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群体或者社会生活的需要,对某些前所未有的观念或者是事物进行改造,并在改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设想、愿望和意向,这是人类一种较为积极的精神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出发点,同时也是提高创造力的精神基础。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精神的体现就是学生对某些问题解决办法上的创新,而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定的疑问,并提出问题来进行主动探究,而这就要求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惯上的培养。

举例以说明,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笔者首先拿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以其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对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同学将两个图形重合起来采用割补法进行比较,有的同学一平方里面的单位进行测量,……,甚至很多方法教师都没有想到。首先教师应该对这些方法进行可定,然后提出了如果要测量例如学校的操场、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等更大的物体的面积,这些方法还适用吗?这时便引发了学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如何才能计算更大物体的面积呢?使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学动力和创新意识被激发出来。

四、注重学生发散求新思维的鼓励

这方面需要学生做好相应的带头作用,注重问题多样化挖掘和解决上的能力,并且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可以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多中解题思路,尽可能的寻求自身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在解题方式上进行发散,并不断追求新的解题思维,让学生勇于表达自身的看法和见解,从而便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比如在对三角形的分类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遮住三角形的其他两个角,只露出一个角,然后让学生去猜笔者手中是什么三角形。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露出的角是钝角或者是直角时,学生一般都会很容易猜到笔者手中的是钝角三角形或者是直角三角形,但如果露出的那个是锐角,学生一般就很难确定是哪种。笔者尝试着让学生去思考,如果已知一个角是锐角,那么如果再给你一个什么条件你就可以对三角形的类型进行确定呢?有个学生就提出来了:“如果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并且露出的这个角是顶角,那么这一定是个锐角三角形”,理由是因为在等腰三角形中两底角是相同的,而一个三角形不可能出现两个钝角和直角。这就是学生在思路上的一种开拓,属于一种简单的创新实例。

五、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他们的思维很大部分是从实践中得来。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在帮助建立一些抽象概念时,合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教具,让他们通过手、口、眼、耳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在实践中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向。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预先准备好的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进行剪剪,拼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计算公式。学生基本上能用两个全等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计算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能否有其它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诱导,有的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推导……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心理品质。这样不仅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消除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总之,小学数学创新是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我们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互学,方能使学生的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 篇10

一、重视外部和谐环境创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新型师生关系建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注意师生共同活动,变语文教学中的“一言堂”为“群言堂”,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语文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探求语文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2.融洽课堂气氛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之一。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要求逐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建立以学主动学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过程,大力推进语文教学活动由“教知识”向“学知识”的过程转变,使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勇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融洽课堂气氛,以利于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成果分享。诚然,融洽课堂气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通过一定教学策略的运用,一定教学方法的体现,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畅所欲言,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3.安全心理过程暗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学生学语文的好坏如何,对各类知识信息的摄取、传递和迁移创造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形成十分重要,而且还直接决定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语文学积极性,体现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不断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知道教师对学生语文学评价是指导学生语文学和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中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语文学的情趣、爱好形成过程;关注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方向。

二、重视学科教学过程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启发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精神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课堂教学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语文学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语文求知欲望。事实上,疑问是探求语文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兴趣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教学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在语文学过程中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言而喻,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比较活跃的,创造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引导、去启发他们,激活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他们真实的一面。

2.夯实基础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样也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学,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贯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创新。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文本欣赏能力,包括正确文艺观,审美情趣,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夯实基础知识与死记硬背不恰当地联系起来,死记硬背是应试教育的特征,与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这儿强调的夯实基础知识是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活实践获取知识经验和方法,就是积累。积累之后,又把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就是创造。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生活实践基础,是创造之源,创造之本,语文知识的基础性就在于通过语文应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拓展思维空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所以有人认为思维发展是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这话不无道理。鉴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室有限空间的约束,而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发挥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去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去影响和左右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教学中只有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都展现出来,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逐步培养。同时,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思维训练的拓展,帮助学生摆脱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不断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惯,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学,自主吸纳知识,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和实践。

三、结束语

民族的创造力归根结底要依靠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准,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本质,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我们相信随着语文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更富有成效。

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 篇11

新中国监狱工作的创建与发展从来离不开开拓创新精神的支持,无论初创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还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开拓创新精神对新中国监狱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浙江监狱创建70年来开拓创新精神,旨在构筑精神谱系,守护红色根脉,为新时代监狱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伴随着新中国监狱事业的创建与发展,70年来,浙江监狱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管理模式、手段从粗放型到规范化、标准化、精准化、现代化发展,警察队伍从非职业化到职业化、非正规化到正规化、非专业化到专业化,监狱企业经济总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罪犯安全工作从年年脱逃频发到近10年脱逃率为零的记录,无不彰显着浙江监狱人开拓创新的精神。

一、开拓创新精神的内涵及提炼

关于开拓创新的涵义,辞海认为,开拓有扩充、展开的意思;创新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1]通常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效果的行为。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是增加有益总量的再创造。[2]笔者认为,开拓创新精神是人们利用已有条件,包括知识、经验、器物、信息、人力等,实现思维上的新突破,对客观世界的重要改造,对工作的探索性、有益的再创造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思想、心理等精神,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创新精神由创新意识、质疑与批判、探索与求实、冒险与牺牲、坚韧与宽容等成分构成”[3]有学者认为,开拓精神是创新精神的首要因素,敢闯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动力因素,实事求是精神是创新精神的精髓,负责奉献精神是衡量创新精神的先进性标志。[4]笔者认为,开拓创新作为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一是开拓创新是超越常规的突破性新的思维方式、体现超常意志的集体的坚强行动力,以及实现比以往更高水平更高效益的业绩创造力,是一种效益总量的增加,而不是对传统的简单的继承与重复式的实现一般性的业绩。二是它系精神文化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元素,较之于和谐团结的凝聚力,忠于职守的履职力,文明执法的法治力,无私忘我的奉献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因循守旧,必然阻碍历史发展。三是开拓创新的精神主体具有多元性,既包括管理者的管理机构、监狱领导、普通民警,也包括被管理者的服刑人员,还包括从事监狱辅助工作的长期合同工,以及属于劳务派遣性质的临时工;既包括监狱内部的全体人员,也包括与监狱建设、发展过程中具有协作性质的社会团体、成员等。其中管理机构以及监狱领导当属重要主体,他们的开拓创新精神决定着监狱管理的创新发展。

新中国浙江监狱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开拓创新精神的历史。浙江监狱精神在改革开放前期阶段体现为解放思想、团结拼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特点,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阶段集中表现为“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甘于清苦、乐于奉献”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浙江监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政法干警价值观、浙江司法行政系统“忠、勇、严、实、新”的职业精神,本着传承历史、尊重基层首创的原则,提炼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精神。2002年,浙江监狱局时任局长葛炳瑶撰文指出,“诚、廉、勤、刚、实、信”精神是浙江监狱民警精神的基本内涵,同时进一步阐述认为,“勤”是“勤于思考,勇于创新”。[4]2007年,省监狱局下发《关于加强监狱系统民警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浙监〔2007〕172号)阐明加强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弘扬严谨、奉献、乐群、刚毅的浙江监狱民警精神。2010年浙江省监狱工作会议概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四特精神,并提出要深入开展以此为主要内容的监狱民警核心价值观讨论活动,随后局机关刊物《浙江监狱》(2010年第2期)刊发了该刊评论员文章《浙江监狱民警精神解读》,对“四特”精神进行了详细阐述,其“四特”蕴含着“开拓创新”的精神。概括于20xx年的“忠、勇、严、实、新”的全省司法行政队伍职业精神之“新”对“开拓创新”的精神的要求不言而喻。

二、浙江监狱开拓创新精神的历史

纵观历史,从1950年1月,浙江省首个劳动改造机构——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劳动教育院成立,到21世纪初已建成现代化文明监狱部级10所、省级12所,到20xx年全省20所监狱单位均评定为部级智慧监狱,其中有16所监狱单位评定为智慧示范单位。新中国浙江监狱的光辉历程无不彰显了开拓创新的精神印记。

创建初期的1950–1960年代,浙江监狱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不畏困难,靠人力开垦荒地、改造盐咸滩涂,造农田、建监房厂房,修道路、挖沟渠,开创了浙江监狱格局。第八次全国劳改工作会议至1994年监狱法颁布实施前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大力整治监狱工作,全面恢复并促进各方面工作,创新工作亮点纷呈。1994年监狱法颁布实施后到新世纪初期2009监狱体制改革前后,以依法治监为统领,在安全稳定、规范执法、产业布局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取得了新成就。监狱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以二次创业的勇气和担当,推动产业结构革命性发展,加快智慧监狱、法治监狱、生态监狱建设进程,实现了监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70多年的创建与发展凝结成的浙江监狱开拓创新精神概括起来有五个特点:

一是思想解放,突破常规。改革开放后,“1980年8月,省政府批准省属劳改系统成立‘浙江省新兴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以当时10个劳改农场、工厂为基础,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定五年不变。省局从五个方面扩大劳改生产企业的自主权。这对从创建起就一直按计划经济体系中的国有企业方式运作的劳改单位,无论是观念上还是管理上都是一个重大变革。”[6]深化改革开放时期的1990年代,全省积极落实分级处遇制度,开创了罪犯特优会见、亲情共餐制度,产生积极的效应。

二是善于学,勤于思考。2002年11月,浙江监狱杂志、金华监狱承办以“环境改造人研究”为主题的首届浙江监狱论坛,汇聚了全国部分理论研究专家,强调要改善罪犯生活环境、执法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借鉴地方政务公开的经验,1998年初,浙江监狱系统率先在乔司监狱、第二监狱、第五监狱试点,形成了较完善的狱务公开制度,1999年开始在全省监狱推广,得到了《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台、《法制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和综述报道。

三是勇于担责,敢闯敢试。1980年代后期浙江是全国监狱系统最早实行监管安全目标管理、依章奖罚的地区之一。1985年以后若干年内全面铺开对罪犯的分押、分管、分教工作,积极探索对不同类型罪犯的科学管理、区别教育的方式方法,影响极其深远;在教育改造方面大刀阔斧,全面创办、评定特殊学校工作,开创罪犯政治、文化、技术教育的课堂化,在全国监狱系统中率先针对罪犯提出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政策,召开罪犯科技人员代表大会,成立育新科技协会,实行罪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务和技师聘任制,营造了浓厚的教育改造氛围。1993年,省第一监狱被命名为部优秀特殊学校,并记集体一等功。

四是乐于奉献,不怕牺牲。1950年代,全省劳改场所认真落实《劳改条例》,逐步规范管理场所、管理教育、劳动生产,当时面对押犯多、干部少的实际,干部每天工作达10多个小时,每晚睡眠四五个小时得不到保证,星期天、节假日得不到休息,常年累月连轴转,生活条件很苦,为维护新中国初期政权稳定、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精神。[7]

五是敢为人先,走在前列。监狱法颁布实施后,为适应监管安全高标准的要求,实现了农业向工业、室外向室内、由分散向集中劳动的“三个转移”,产生了显著的成效:1997年,浙江农业监狱首次实现无经营亏损的业绩,1999年,浙江农业监狱首次实现了全年无罪犯脱逃。1995年,浙江省第一监狱成为全国第一家被司法部命名为现代化文明监狱单位。20xx年以来,浙江监狱在罪犯中开展“政治攻心、法治正心、道德润心、矫治朔心、情感暖心”修心教育体系,以破除罪犯“犯罪人格”和“监禁人格”,使罪犯成为适应社会的守法公民。安全稳定工作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2011年后没有发生罪犯脱逃。

三、开拓创新精神的当代价值

开拓创新,历来是监狱重要会议的一个关键词。浙江省监狱工作会议2002年把“改革创新、奋发进取”作为大会的主题词,20xx年把“整体智治育先机唯实惟先开新局”作为大会主题词,表明了领导层对创新工作的孜孜追求。

(一)有利于履行“重要窗口”新使命

中国共产党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取得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新中国监狱在学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制度,确保了新中国监狱工作不断进步,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绩。新中国浙江监狱同全国监狱一样,基本创建于偏僻、荒芜的地方,各方面条件都十分艰苦,改革开放后,监管对象更趋繁杂,各方面的挑战更加严峻,正是凭着开拓创新的精神,改变了荒芜的面貌,建立了崭新的制度,实现了监狱安全稳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创新是监狱工作的源头活水。总书记20xx年在浙江考察时赋予了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使命,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了“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新定位,数字化改革已成为新风口、成为浙江发展的鲜明特质。新时代新要求,对浙江监狱工作发展是新的挑战,监狱工作要履行新使命,实现新发展,必须传承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有利于破解浙江监狱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瓶颈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8]创新精神就是为寻求变革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求异求新,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观念和心理状态。随着普法工作的深入推进,罪犯的权利意识普遍增强,民警管理罪犯的手段方法要求法治化,监狱工作面临着执法难、难执法的困境;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罪犯的减刑、假释的条件更趋严格,适用范围更小,罪犯由此对抗管教,滋生事故的隐患十分严重,监狱工作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监禁安全管理模式下,罪犯有序管理过严的倾向很大程度上使教育改造缩短了时间,压缩了空间,教育改造的灵活性、自主性和有效性受到了强烈挑战,等等,如何破解执法上、奖惩政策制度上、监管教育模式上的难题,进一步提升监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必须传承发扬开拓创新精神。

(三)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监狱文化软实力

文化形成机制中人是最核心的要素,人创造了文化,同时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塑造。[9] “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2005年同志在浙江时曾阐述了红船精神1、浙江精神,两者的核心就是创新创业。监狱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来自于居于文化核心地位的精神文化,而开拓创新则是精神文化发展的关键。监狱开拓创新精神是新中国监狱人在长期建设与发展的曲折历史中凝结成的文化激情,具有生动的革命性,广泛的实践性、鼓舞性,体现了红色文化元素,与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文明执法、无私奉献的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

(四)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各行各业,全体公民的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中。没有行业的、全民个体的价值体系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前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系统价值观要求下的浙江司法行政“忠勇严实新”的职业价值观、浙江监狱民警“四特”精神,便是浙江监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实践。“忠勇严实新”之“新”和“四特”精神必然要求浙江监狱人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思维、制度、手段、方法、人才,使开拓创新成为推动浙江监狱工作发展的源动力,成为浙江监狱文化发展的核心,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浙江监狱管理铁军的强大动力。创新成为监狱民警的重要价值观,能有效激发民警成就感,避免职业倦怠,保证队伍的稳定性、生机和活力。

四、弘扬开拓创新精神的路径选择

(一)突破观念,解放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创业的基本前提在于突破观念、解放思想。监狱系统,一是要破除沾沾自喜、盲目自大的心理。随着“八八战略”的实施,浙江省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正走向全国前列,浙江监狱的经济、硬件设施建设比全国大多数省份先进,由此沾沾自喜、盲目自大、固步不前,形成“守摊子”“保老本”的心理,影响了创新创业。二是要破除“守住安全就是完成答卷”的心理。近年来,“零指标”考核要求、“全世界最安全监狱”目标要求,以及无限安全责任追究的势态,不断升级了监狱安全的标准,以至于形成了“安全工作高于一切”的倾向,束缚了创新创业,捆绑了教育改造手脚。只有形成“安全是监狱本职职能,教育改造同样是本职职能”的观念、机制与保障,才能推动创新发展。三是要破除大墙思维。监狱系统惯于固有思维方式,惯于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惯于大众的思维方式,惯于封闭的单兵作战,成为创新思维的障碍。监狱系统缺乏的是敢于怀疑一切的批评精神,勇于开打“大墙”的开放思维。大墙隔离了罪犯,也隔离了监管罪犯的民警,学、工作、生活、社交等诸方面的落后于社会,创新思维受到影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破除沾沾自喜、盲目自大的心理,破除“守住安全就是完成答卷”的心理,破除大墙思维,才能阔步向前,走在前列。

(二)敢闯敢试,勇于探索

一是研究规律,唯实惟先。当前浙江监狱提出了“唯实惟先开新局”的要求,“唯实”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惟先”要开拓创新,走在前列。浙江监狱必须以开拓创新精神实现本质意义上的安全,提升教育人、改造人的效果,树立“窗口”形象。而浙江监狱的创新必须着眼于浙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与环境,研究尊重监狱治理的特点、规律,研究当代管理对象——罪犯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比如安全与教育,改造与生产,等等,没有规律性的认识与研究的创新难以实现平安文明法治智慧“四位一体”现代化监狱的目标,甚至事于愿违,与工作目标相去甚远。二是放眼未来,接轨世界。创新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突破瓶颈性问题、探索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工作的攻坚策略为内容。监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监狱管理为什么,怎么样?浙江监狱未来10年、20年、30年后的愿景是什么,路径怎么选?必须以先人一步的勇气,站在高处向更远的未来、更广阔的世界眺望。比如在刑事政策重大变化使当下监狱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如何传承有效的刑事奖励政策,保持改造人的方针有效落实?进一步与法院、检察院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协调机制,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与统一性,避免相同省份、相同案件的刑事责任人,不同的刑事奖励标准与幅度,真正提高罪犯假释的比例?在民警的执法责任机制上能否真正改变无限责任追究的现状,使基层执法民警保持工作热情?可否在安全稳定方面防止标准的无限升级,有序管理、精细化管理的过头现象,做到管理空间和时间的适当放宽,做到“法安天下”和“德润人心”的有机融合,提升惩罚和改造的综合效果?2监狱类型方面在上级允许的前提下,探索半开放型监狱,探索回归农业生产的现代农业型监狱或监区,为未来监狱发展作尝试。三是敢闯敢试,不怕牺牲。邓小平曾经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10]当前监狱创新某种角度讲,不是缺乏理论、思路和方法,而是缺乏勇气3。甚至于一些成功的做法、法律规定允许的做法,如离监探亲,由于缺乏担当,全国监狱基本不愿意冒险。监狱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有勇担责任、敢于冒险的精神,有对权威批判、传统怀疑的精神,有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各级领导的政治素质、领导能力艺术、科学决策、奉献牺牲方面,是考验、评价领导干部十分重要的标准。

(三)完善机制,激发动力

一是激励机制。从尊重人的需要出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包括改革创新在内的各种本领。要健全民警职业保障机制,完善职业风险机制,拓宽职业晋升渠道,建立文化激励模式,完善终向教育机制。[11]物质激励是基本的、重要的形式,要把行政机关财经政策的激励做到最大化,保障监狱民警的工资水平、安全和健康,提高创新人员的绩效奖励力度;加强对创新性工作、创新型人才的评比奖励,倾斜评优评先,做好精神荣誉激励;真正关心关怀创新工作人才,帮助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全力以赴创新创业。二是容错机制。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12]监狱创新工作担心的问题在于是否成功,是否违反了条条框框,是否会受到责任的追究,妥善处理好成功与失败,政治规矩与业务创新,法律法规与工作创新的关系,必然有利于创新工作的发展。完善容错机制,要允许创新性工作的失败、尊重基层的首创工作;把政治规矩与业务工作区分开来,允许人们提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能简单地把业务工作政治化;要在涉及监狱重要改革问题上,比如监狱的基本形态、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寻求法律制度上的突破,协调争取检察等相关执法部门的支持。三是创新工作机制。要建立创新工作制度、创新项目实践、科研项目孵化、创新成果和专家宣传、创新舆论引导等工作机制。借鉴社会企业管理模式,加强机制建设,使创新工作有项目、有基地、有条件、有团队、有经费。定期汇编创新工作案例,让创新的经验得到广泛推广,创新的成果让大家分享。切实加强创新舆论的引导工作,防止网络负面舆论攻击挫败监狱管理创新。

(四)狠抓落实、强化保障

一是广泛宣传、自觉实践。传承开拓创新的精神必须培育完善宣传实践机制,这是守好“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的基本要求。对新中国监狱开拓创新的历史进行深度挖掘,内容作全面提炼,采取定期编纂监狱史、精神研讨宣讲、舆论宣传、先进表彰等手段,广泛开展包括开拓创新历史在内的精神宣传、学与实践活动,使开拓创新精神转化为基层的自觉行为和工作内在动力。二是以人为本、建好团队。“走发展创新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13]全社会要“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14]创新工作往往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凝聚团队的力量与智慧,而不是个别的“单打独斗”、“单件流”,长期坚持而不是一时冲动。创新型团队必须具有开拓性、钻研型、乐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要强化学型组织建设,学型组织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模式之一,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竞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创新,有利于改善心智模式,实现思维创新。要强化科研组织机构、人员和科研管理,把省级科研工作的重点目标靶向监狱工作的创新,以创新为导向,攻克瓶颈难题。三是法治保障、与时俱进。法治使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可预期性、可操作性。[15]法治是监狱管理创新根本保障,开拓创新离不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需要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和巩固创新的成果,通过法制的强制力以保证监狱管理创新格局的长期稳定和有效。当监狱管理创新与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发生冲突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快修改或者废止上述法律,打通监狱管理创新的法律通道,使监狱管理创新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四是整体保障,避免“单兵作战”、“孤军深入”。人们对若干年前全国监狱范围内的二级管理模式改革提出了质疑[16],此模式表现了战略性、理念性的创新,但缺乏整体性的改革,缺乏上级机关与下级单位的联动式的改革,其成功的概率自然不大。监狱民警专业化建设是司法部《20xx-20xx年监狱戒毒人民警察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之一,由于专业化建设缺乏制度性的设计,缺乏分类管理的有效支持,其目标难以真正实现。由此,任何一项创新工作,在重点突破的同时,也必然要有整体性、配套性和制度性的改进,才能取得最终成功。

结语

研究、传承、弘扬开拓创新精神,重在落实改造人的监狱工作宗旨,重在强调监狱管理成功经验和科学制度的传承,重在与时俱进,接轨世界,走向未来,为像打造全世界最安全的监狱目标要求一样,打造全世界改造罪犯工作最有成效的监狱,提供给力的精神理念、方法、体系的支撑,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制度的先进性,加强监狱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性化,避免教育改造的弱化、虚化。

以上便是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汇总的范文模板内容可供大家参考。这些模板可以帮助欧文解决问题和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预防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希望这些内容对大家有用。

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 篇12

全面创新是坚持开拓创新的应有之义

坚持开拓创新,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突破各种思想藩篱,破除各类发展障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面创新,是坚持开拓创新的本质要求。

全面创新是涵盖社会发展全领域、全要素的创新,是党在百年奋斗和开拓创新历程中不断推进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全系统、全方位变革。创新既包括经济创新、政治创新、文化创新、社会创新、生态创新等在内的全领域创新,也包括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等多个层面的全要素创新。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在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诸多方面,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坚持全面创新,要坚持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全面创新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既要推动社会各领域、各要素的创新,又要抓住关键领域、核心要素的创新,以核心带动全局的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具体而言,全面创新既需要牵好科技创新“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又需要社会各领域、各要素的创新协同,以科技创新带动其他各方面创新的融合促进,进而形成以全面创新为重要特征形态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 篇13

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小鸟飞行需要翅膀,世界要进步需要创新,创新就是进步的翅膀。

从前有一种病,只要人得了这种病,便无药可治,只能慢慢地被病魔折磨至死。有一位化学家,他不幸得了这种病,他四处求医,也没有将病治好。有一天,他听说有个村子里有一口能治好这种病的井,只要喝了井中的水,便能治好这种病。化学家喝了水后不久便药到病除了。化学家对井水产生了兴趣,对井水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井水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芒硝,对这种病有神奇功效。

中国有名古话,常有所疑,是创新的开端。勇于破疑,是他新的动力。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用疑惑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现象,就产生去破疑的动力。常年喝井水的村民没有因为井水能治病产生疑问,而化学家则对井水产生了疑惑,最终发现了井水的秘密。如果说化学家仅仅因为井水治好病感到庆幸,那么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现其中的奥妙。这充分说明了创新精神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如果行业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它只会停滞不前,反而有可能会倒退。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行业才得到发展。

当今国际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精神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市场是无情的,竞争是残酷的,只有坚持创新,个人才能体现价值,企业才能获得优势,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举例阐明创新精神的内涵材料 篇14

创新思想是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背景下,在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刘少奇在阐释思想时着重强调思想在创新视角上的价值内涵。他指出:“他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情况,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艰巨的事业。”(1)刘少奇的分析准确地把握了思想的精神实质,肯定了思想在创新层面上的伟大贡献。

思想的创新价值在于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灵活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上,坚信,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是勇于创新的党。如果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墨守成规、不思创新,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就不会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故强调:“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2)的创新思想在与党内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更加明确。20世纪30年代,党内“左”倾教条主义一度盛行,深刻认识到这一思潮的危害性。他严肃指出,教条主义的前途必定是革命事业的葬送,“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3)在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谈到党的干部队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时,多次强调“创造力”,认为“创造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创造力”在这里的真正含义是指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的创新思想有着鲜明的体现。秋收起义失败后,领导与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他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创新性的思考,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正确阐述了中共领导下的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的创新思想也有生动地体现。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以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而逐步形成的。关于国体和政体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即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此后,多次论及这个问题。在1948年6月,中共中央文件把“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改为“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和经济方针上,创造性地提出“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理论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方针。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在1956年4月写了《论十大关系》一文,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1957年2月写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是以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以创新的思维,全新的概念,提出和初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新方针、新设想是富于创新精神的,对于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思想的创新性体现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方面。邓小平曾精辟地阐释思想的创新价值。他说:“他创造性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

创新思想是“”结束后,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来的。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的创新思想,并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全面理解邓小平的创新思想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创新关系到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伊始,面对我们党严重的“左”倾错误和整个社会思想僵化的局面,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大力提倡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他郑重指出:“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5)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邓小平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以极大的热情鼓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在他看来,科技创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986年,他亲自领导制订了《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1988年又组织实施了“火炬计划”。这两项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创新关系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否真正确立起来。创新与实事求是在思想内涵上具有统一性。曾经这样论述过实事求是,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求”就是研究、探索,“是”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一切事物。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6)邓小平所说的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就是要求我们实事求是,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创造性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事求是的关键在于创新。

创新关系到改革大业的成败,并最终决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没有创新,改革就无从谈起。邓小平对粉碎“”后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他指出:“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7)改革是一场革命,没有先例,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才能有所作为。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8)这里的“闯”和“冒”核心思想就是创新,可见邓小平不但大力提倡改革中的创新,而且已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看成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邓小平既是创新精神的倡导者,也是其创新思想的伟大实践者。邓小平理论是其创新思想及实践的光辉结晶,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展。其创新思想的基本点包括: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做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等。

48 3887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