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诫子书教学设计汇聚【优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

2.把握文章主旨,积累名言警句。

3.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立志成才。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词句,理解主旨,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赏析名言警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解题:《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2.播放影视课文:《诫子书》,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检测课前预习完成情况。

(2)注意词句停顿,教师展示课件,标划课文断句。

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5.学生齐读全文。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课件展示。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c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点拨: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全文围绕一个“静”字展开,接着从治学和修身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要惜时,贡献社会。

三、局部探究。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点拨: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

(1)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我们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要让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可参考微教案:《名句赏析》。

四、总结拓展。

课堂小结:。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这篇文章重在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以自励。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熟读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

示例:

(1)澹泊篇。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2)立志篇。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惜时篇。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诫子书。

诸葛亮。

提出论点。

正反两方面论证:治学(静)、修身(躁)。

得出结论: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阅读法,学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1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

夫:澹泊::淫慢:险躁:穷庐:

夫m君子m之行,静m以修身,俭m以养德,非m澹泊m无以m明志,非m宁静m无以m致远。夫m学m须静也,才m须学也,非学m无以m广才,非志m无以m成学。淫慢m则m不能m励精,险躁m则m不能m治性。年与时m驰,意与日m去,遂成m枯落,多不m接世,悲守m穷庐,将m复何及。

3、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

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4、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明确: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六、课堂小结: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我们大家行走一生。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八、板书设计: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三篇】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学习《诫子书》有利于学生了解修身养德的途径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情。

除了充分了解教材,合理把握学情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篇课文所面对的初一学生,他们的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主学习、概括文意的能力,并且学生刚刚步入新的校园、新的学习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从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将在我的教学中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阐述了以上教学依据,我将具体论述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重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刚开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我将设计诗词导入,把学生带入古诗文学习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对话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诗句描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名家范读、学生自读并结合书下注释、利用手中的工具书等方式,疏通文意,了解《诫子书》主要内容。

其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用意,能够说出作者通过家书向儿子传授修身治学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提出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基本能够回答出,本文主要围绕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展开论述。

2.顺势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这一句紧接着中心论点,学生阅读后可以总结,其阐述了静的'价值和作用。

3.然后,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第三个问题: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明确答案如下:

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

4.接着提问《诫子书》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

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确:修身、治学、惜时等方面。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通过以上环节及问题设置,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四)延伸作业。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一堂好的语文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应当有机拓展,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七、说板书设计:略。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四篇】

1.通过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在讨论交流中做到文从字顺的翻译。3.联系实际,培养自己勤学立志,宁静修身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重点。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尝试翻译课文。2.在情景朗读中,体会家书中饱含着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难点。

感悟文中蕴含的修身励志哲理在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

四、学习过程。

课前交流:培养学生热爱文言文的感情。

导入:结合自己所了解的,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师:诸葛亮不仅是忠诚和智慧的代表,还是善于用智慧教子的父亲。今天我们就来拜读他在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的1篇《诫子书》。

一、初读——把握节奏。

读出韵味1.正字音,读通读顺。

2.把握节奏,体会文章的韵律之美。3.感受句式特点,体会句式工整之美。

二、译读——疏通文意。

读出意味。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合作,解决疑难。2.质疑问难,全班交流,理解文章的意思。3.出示不加标点的文章,学生尝试练习句读。

三、悟读——沉入文字。

读出情味。

结合背景,指导学生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诸葛亮的殷殷期望和这封家信对诸葛瞻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思读——自我修身。

读出理味。

1.从文中选几句话送给自己,说说原因。

2.结合诸葛亮的一生,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蕴含的哲理。

五、感悟升华。

总结提升《诫子书》对学生及我们每个人在自我修身及勤学励志方面的积极意义。

结束语:我们对于《诫子书》的学习才刚刚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我们对它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愿同学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它,践行它!

愿同学们爱上经典,爱上文言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五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一、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分享的“2024年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诫子书教学设计汇聚【优推8篇】”,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3、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4、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用来;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5、理解重点句子: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四、问题探究。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章结构。

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2、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背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分享的“2024年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诫子书教学设计汇聚【优推8篇】”,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六篇】

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遵循文体特征展开,应该凸显具体文本基本特征。一般来说,经典文言文本,往往可以把基本内核付诸在一字之上,发觉此字,溯其源流,文章意境全开。《诫子书》一文,诸葛亮围绕“静”字,劝勉八岁儿子诸葛瞻修身养性、惜时读书,殷殷之辞,情理皆备,以此带读,意蕴全得。另外,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合理的方式。读的方式的选择决定了朗读教学的质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运用“共生教学”法开展教学,以朗读句读为共生原点,读出停顿、读出层次、读出情感、读出意蕴、读出自己,前后互联,递进纵深。本教学设计运用了六种不同的教学,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引人入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根据发语词、语气词以及对称的句式读好停顿;

2、通过添加标点读出文章的层次和语气,揣摩作者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

3、通过品读“静”字,感受作者的才学渊博、智慧理性;

4、背诵全文。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

2、理解。

3、运用。

4、分析。

5、评价。

6、创造。

a、事实性知识。

目标4。

b、概念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目标1。

目标2。

d、反省认知知识。

目标3。

1课时。

一、解题导入。

解题:“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二、从“读”字共生依“静”字悟深意。

(一)即时生成,读准字音。

请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强调“夫、淫、遂”三字的读音。

(二)去掉标点,读出句读。

依据学生的讨论整理如下:

1、找发语词“夫”,找语气词“也”;

2、根据自己熟悉的成语或警句来断句;

4、找相同的句式(对偶句,双重否定句式);

若以上四种方法都不能断句正确后,就发注释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句子,然后再断句:

5、参考注解理解课文,根据文句意思来断句。(见“附表1”)。

(三)强调虚词,读好节奏。

指导朗读,读出停顿。将虚词读得轻、读短促,读得声断气连;将实词读得强,稍微读得绵长与拖曳。读“夫”字,要停顿。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巧借标点符号,读清层次,读好情感。

句子的停顿划出来后,就得添加标点符号。添加哪些标点比较合适呢?我们先用常见的逗号、句号或叹号来试试。当然也不限制用其他的标点。

1、再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2、学生独立标注标点符号;请一名学生到教师电脑上注标点;

3、在学生有分歧的地方开展讨论;如果学生意见一致,就对比教材,在有分歧的地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和教材也一致,教师质疑开展讨论,具体情况见下面分析。

夫君子之行,

(学生可能会用冒号,起“解释说明”作用,也合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学生可能会用分号,正反论证,从文意上讲,用分号更合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为什么不句号和感叹号,因为停顿时间太长,破坏前后句之间的意脉。)。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为什么最后一处用叹号,其他地方都不用。前四句都是诸葛亮给儿子讲道理,建议多使用句号表达情感,感受诸葛亮的智慧理性和才学渊博;最后一句是诸葛亮提醒儿子珍惜时间,并以自身体验劝勉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用感叹号表达情感,感受诸葛亮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

指导学生用陈述语气读好表达理性思考的句子;用感叹语气读好表达感叹的句子,充满感情,拖曳绵长。

(五)揣摩“静”字,感悟哲理。

1、全文86字,诸葛亮跟儿子诸葛瞻重点强调的是哪个字?

介绍“静”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从《汉字源流字典》介绍来看,“”的构成,,青,“清”的略,纯净;

争全力以赴表示力图清心。本义:努力去除杂念清心寡欲。

(静心,静虑)(静谧,禅静)(静态,寂静)(静观,静坐)。

2、全文出现了三次“静”字,它们的含义完全相同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指向一种品质,是静心、静虑之“静”,是本意。)。

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里的静指向内心,是静谧、禅静之“静”,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贴近引申义)。

夫学须静也,才需学也。

(这里的静指向静观、静坐的内心之“静”,也指环境的静态、寂静之“静”,是人内外的宁静。)。

背诵这三句话。

3、回忆诸葛亮“静”的智慧。

教师讲述诸葛亮隐居隆中的故事,学生辨析是哪种“静”?

(应该倾向于“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静,只有内心宁静,与世无争,才能达成更为远大的目标。)。

三、联系生活,读出自己。

(一)精编座佑铭,强化名句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教师补充“俭”字的理解:

形声字。从人,从佥,佥亦声。"佥"意为"两边"、"两面"。"人"与"佥"联合起来表示"在人前人后都言行一致、厉行节约的人"。本义:生活上自我约束,从不放纵的人。引申义:节省、节约。所谓"俭",一定是人前人后都能做到节约的人。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教师补充陶渊明诗《归园田居》,感受古人的“淡泊与宁静”。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教师补充自己对“静”的理解:

不争。静为治学之基。看淡名利,顺其自然;

平和。静为修身之本。心平气和,陶冶性情;

宁静。静为明志之根。志存高远,惜时进取。

(二)背诵全文。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七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

3、理解文章内涵,把握父对子的殷殷深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言阅读方法,学会疏通文意;

2、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同学们知道杜甫笔下写到的是古代哪位精英吗?对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来学他的1篇家训,解读那蕴含“慈父情,谆谆教子意”的《诫子书》,领悟名人的教育风范,品味出先贤的修身之道。

二、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划分节奏。

2、小组内翻译课文,老师抽查补充。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文章层次划分。

文体:议论文。

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二层:阐述“静”与“学”的辩证关系。

第三层:告诫儿子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找出句子品读;

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

3、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4、试背诵课文。

一、导入:《诫子书》全文86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但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这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是如何对儿子进行教导的。

二、研讨课文:

1、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2、请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对你的启示;

3、完成课本p86第三题。

三、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类现象。

四、写作特点分析。

学习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五、朗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完成《阳光学业评价》p68、69;

2、背诵全文。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八篇】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既有诸葛亮对儿子“修身养德”的劝勉训诫,又有他对自己“淡泊宁静”的人生总结,更暗藏了他的高风亮节,这些都能引发学生思考人生、规划人生。

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但由于文章和他们生活相去甚远且内涵深刻,加之对诸葛亮其人其事了解不多,难免对作品思想的把握还不够深入和深刻。

教学目标。

1.给文中关键语句排序,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将书、画组合的方式,将文中名句和诸葛亮故事组合,深入体会文章主旨。

3.以写促读,用回信的方式表达自己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点给文中关键语句排序,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通过将书、画组合的方式,将文中名句和诸葛亮故事组合,深入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教学。

以《诫子书》为内容,做一期北京卫视《念念不忘》节目的策划。

二、“句与文”――为节目准备书法素材。

(一)据书体,排句序,理文脉。

学生研究句子的书体和意思,将其合理排序,填回原文,并说明理由。

这个环节,学生依据不同书体,将句子两两组合;然后,依据句子意思、句间关系,将句子填回原文;进而理清行文思路。

(二)找联系,定书体,悟思想。

学生讨论哪种书体适合书写《诫子书》,并说明理由。

这个环节,学生了解楷书、隶书、草书、行书和篆书的书体特点,进而明白结合作者的品格、文章的思想等要素去选择书体。

二、“文与人”――为节目准备书画素材。

选择绘画作品,依据搜集的资料,讲述诸葛亮的故事,并将这幅画和文中一个句子组成书画作品,并说明组合的理由。

这个环节,学生理解文中的名言是诸葛亮人生经历的总结,是有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的;同时学生明白将书、画组合的过程,就是将观点和论据组合的过程。

三、“必有回响”――为节目准备音频素材。

1.以诸葛瞻的口吻,于公元263年冬,在看完邓艾的劝降信后,就《诫子书》给过世的父亲回复家书,并动情朗读。

2.以你自己的口吻,于公元秋就《诫子书》给诸葛亮回复一封简短书信,结合自身经历谈启发,并动情朗读。

学生两个任务二选一,均不超过200字。

四、为节目起个响亮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五、总结。

孔明诞宏愿,乃与子孙传。

修身以明志,广才方致远。

殷殷慈父爱,灼灼接世情。

余音震四海,训诫撼八荒。

六、作业。

1.组合书、画和启示,做成一个座右铭。

七、板书设计略。

48 1858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