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汇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作品描绘了人与自然、历史与文化的深刻联系,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令人思考何为真正的归属与认同。下面是美丽的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汇编4篇】优秀文章,欢迎阅读参考。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第一篇】

自从去年从董宇辉老师的直播间买回这本书,一年了,我才徐徐翻开,这一翻,我竟沉入其中,久久不能离开,泪水不自觉溢满了双眼,它带给我的震撼,带给我的惊叹和感动,我无法用自己匮乏的语言去形容,去描述。整部小说分成四个时段,清晨,正午,黄昏,尾声。以一个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自述阐述了这个游牧家族百年来的兴衰故事。故事充满了情节,文笔优美细腻到我每一句都想记下来!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看老了它们”。开篇第一句话我就感受到了沧桑,是一种醇厚的沉稳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了强烈的画面感。我相信在这之后她说讲述的故事一定让人内心充满力量和感动。事实告诉我,在我读完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在书中的语言感染力很强,在她的笔下山林,驯鹿,河流,石头仿佛都有了灵性,但却没有丝毫刻意的修辞。每一句话读起来都是那么自然且舒服。能沟通过“我”明澈的'双眼和纯净的心灵去和自然对话,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对大自然有些满满的敬畏。

这个鄂温克氏族深爱着那片他们赖以生存的山林,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林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是神赐予他们的礼物。

在“我”漫长的一生中,迎来了许多人,也送走了许多人。许多人来时欢欢喜喜,走时悄无声息,甚至于那样突然,突然到我们没有预感也来不及道别。

在这里我认识了我不曾见过的驯鹿和堪那翰,我知道了鄂温克人生活的希楞柱,以及不被人所知的萨满……我感叹生命的无奈,人情的温暖与薄凉,惋惜生命的脆弱,痛惜命运的不公……一个家族四代人,近百年的故事在我合上书的一刻“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第二篇】

我是麦田的熟人,我有二十六岁了,今天在我在麦田地头散步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九十岁的老人讲起的故事。她说,她是风和雪的老熟人了,雨雪看老了她,她也把它们看老了。

我不想先说我看到的这个故事,当我看完的时候,其实,我在思考,到底这个故事想要讲出什么呢?我也不想用百度百科的话语来解释,因为我觉得说服不了我,直到我看到了这段文字。

“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深深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哀愁和孤独!当我在达尔文的街头俯下身来观看土著人在画布上描画他们崇拜的鱼、蛇、蜥蜴和大河的时候,看着那些已失去灵动感的画笔蘸着油彩熟练却是空洞游走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一团猩红滴血的落日,正沉沦在苍茫而又繁华的海面上!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心安理得的看着他们为着衣食而表演和展览曾被我们戕害的艺术;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难道不是人世间最沉重的凄风苦雨吗?”

故事的最后,他们会是什么样呢?现实的他们,最后又是什么样呢?

她说: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

这个故事其实不是很长。它分为了四个部分,分别是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不长的故事讲述着鄂温克族百年历史。有温情、有痛楚、有磨难、有欢乐,小小的部落有着世间一切的悲欢离合,且神秘令人神往。

这个故事的人物有好多,但最难忘记的就是萨满的接替者妮浩。仿佛她承担了这份神圣的责任,就必然付出代价。为了别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一个一个的逝去,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很多时候都在交代人物的死亡,不只是妮浩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人,有的是正常的老去,有的则是意外。

很多人都逝去了。

故事的讲述者淡淡的经历着,静静地叙述着,忍受着离别,然后迎接着新生。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地吧!在我读故事地经历中,最开始会因为人物地离别而哭泣难过,慢慢地,随着年龄地增加,随着听的故事越来越多,其实死亡并不觉的可怕了。

回到老家,在田地间散步的时候,发现又添加了几座新坟,在与家人的聊天过程中,发现,很多人也在记忆中慢慢淡忘了,一转眼,最近梦到的亲人也已经离开了十多年了。是什么淡忘了呢?我想,是街道上一群陌生孩子的笑颜,是恍惚间突然就长高长大的小孩,是翻修了一遍又一遍的房屋,是记忆中健硕的老人再见已是步履蹒跚,我想,这些淡忘可能是因为新生,也可能是因为岁月。

有新年,便有旧年;有新生,便有老去。

这应该是人生必须的经历吧!

就像作者所说的“我已经说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人们的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各有各的走法。”

死亡,其实司空见惯,我们现实中所见到的听到的,有时候远比故事中的更为脆弱,我们的生命看似坚不可摧,顽强至极,实则遇火则化,一推即倒。

死亡,对于你,对于我,始终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命运莫测,生死无常,其实我们现在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一段未知的冒险,与其被死亡的恐惧与不安耗尽生命力,不如珍惜和善待我们所拥有的平凡的每一天。

即使有一天死亡来临,不要恐惧,所有的离去,都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到来!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第三篇】

合上书,眼前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额尔古纳河畔,述说着一支鄂温克氏族百年来的历史。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以驯鹿为舟,以打猎为生,繁衍不息。而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引起了我对生与死,神与人的思考。

大自然的生老病死,仿佛一个轮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有了这轮回,生命才得以繁衍至今。而鄂温克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他们的命运似乎也参与到了这自然的轮回当中。

作者写了一支氏族近百年来的历史,这其中最不乏生命的来与去。主人公经历了父母、亲人、爱人、儿女的离去,对生死也许看得淡了些。就连我这样的阅读者,刚开始看到主人公失去父亲,或那个与狼搏斗的老达西死的惨烈,心中还有些痛惜,后来渐渐看到主人公的儿女也离她而去,心中已不再起波澜。鄂温克人喜欢风葬,好像这样死后也能融于自然,继续过鄂温克人的生活。

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书中主要出现了两位萨满,他们有同样神奇的功力。比如神奇的预知能力,每当氏族中有人去世,萨满总是第一个知道的。还有最著名的祭祀跳神。当氏族中或别的氏族有一些棘手的疾病,就会请萨满去跳神。萨满穿上神衣舞蹈,打起神鼓唱起歌,疾病就会离那个人而去。但是神总要带走一条生命,一条生命留下了,另一条生命就要替他走。尼都萨满为列娜跳神时,代她走的是一只驯鹿仔。妮浩就没这么幸运了,每当她跳神救回一条命时,就要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用自己的亲骨肉换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痛苦啊,但是妮浩每次都选择去跳神。萨满就像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也许在他们眼中,众生皆是平等的,都是需要拯救的。

鄂温克人崇敬火神,无论去哪里都带着火种。他们不能往火中吐痰,洒水,不能往里面扔不干净的东西。当鄂温克人打到熊或堪达罕的时候,萨满就要祭玛鲁神。还有“白那查”山神,猎人行猎时看见刻有山神的树,就要给他敬奉烟和酒,还要摘枪卸弹,下跪磕头祈求山神保佑。从山神旁边经过,不能大吵大嚷。鄂温克人崇敬各种各样的'神,但这些神归根结底是来源于自然,这是对生命的敬畏。正是这信仰才让鄂温克人形成了自己的风俗文化。

命运,在书中是让人捉摸不透的。比如达西死后,玛利亚就怀孕了,或者妮浩给自己的孩子取植物的名字,结果他们的生命都像植物一样脆弱,而且死亡也与相同的植物有关,又或是主人公的爱情,始于熊,终于熊……读着读着,会觉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安排好了的,他走完了该走的路,就离开了。一个人的故事结束时,总会想如果他的命运不是这样,故事又该如何发展。但命运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它该如何,就如何。

跳神救人,一命偿一命,这些情节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迷信,但世界总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还有许多未知,也不是在等待着人们去探索,而是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被发现,也不被打扰,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探究它的真假。就像这世世代代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奔腾的河水带走了时间,冲刷了历史的印记,带不走的,是坚守。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第四篇】

因为董宇辉老师的“由衷深沉,不知所以但一往深情的爱”,我翻开了这本《额尔古纳河右岸》。它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一种平静优美的生活美感,使我仿佛获得了精神上的释然与归宿。

这本书以一个年近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口吻,叙述了这个在大兴安岭深处生活的游牧民族从繁荣到被现代文明冲击而日渐式微的历史变迁。

[生命的敬畏]

《额尔古纳河右岸》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鄂温克人对生命的敬畏。

生活在森林里的鄂温克族人民与驯鹿是密不可分的,在他们的眼里,驯鹿像孩子一样珍贵。文章中甚至有一段还写道“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连一头驯鹿都是神圣的,他们看待生命的平等观念,怎么不值得现代人类学习呢?我们平常的新闻报道上经常有人虐待动物的现象,那些残忍的人是否想过,动物的生命也是值得尊重的呢?而那已衰老的鄂温克族对于任何生命都敬畏的那股人情味儿,却在这越来越先进的'社会越来越黯淡了。

与现代不一样,鄂温克族人民举行葬礼的一种方式叫“风葬”。当逝去的人的身体融入风中,人们希望他们仍然能听见大自然的声音。或许以现代人的观念,这样的想法显得荒唐,然而对于古老的鄂温克人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他们对离世的亲人最美好的祝愿呢?这又何尝不能彰显他们对生命的虔诚呢?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汲取到了一股力量,它教我去敬畏生命,去在淳朴的善意里找到归宿。

[自然的热爱]

在这个民族,山川和湖泊是他们的家人。他们受馈于自然,同样也尊重自然的一草一木。

作者迟子建曾说过:“如果山峦给予我的是勇气与激情,那么大海赋予我的则是宽容的心态和收敛的诗情。”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情感需求常常无法被满足,人们对于孤独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沉重。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尝试着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呢?当我们真正做到敬仰、热爱自然,内心才能得到充盈,我们才会拥有超越孤独的内心与勇气。

《额尔古纳河右岸》告诉我,自然就是力量,它会像神明一样庇佑着你。人要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信仰的传承]

作品通篇都充斥着一股独属鄂温克民族神秘的色彩。

小说让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妮浩,她是一位被当做神灵的萨满,可同样是个悲剧性人物。她不能改变自然法则,每救活一个人就要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作为母亲,她忍心失去自己的孩子?但她说:“我是萨满,怎能见死不救呢?”为了苍生,为了大爱,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牺牲自己,她的精神是多么的高尚,可她又是多么的无助啊!这令我我想到了庄子的一句话:“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我敬佩她,敬佩鄂温克族的他们在目睹了那么多撕心裂肺的死亡之后仍对人生抱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定的民族信仰。

鄂温克人民的信仰是什么呢?大概就是他们那坚韧、顽强、博爱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种族延续的根,即使鄂温克民族渐渐衰败,即使这信仰有时会与现代文明产生冲突,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大兴安岭的深处,有一种磅礴遒劲的声音,那是鄂温克永不衰退的坚定的民族信仰,你听见了吗?

原始与现代的碰撞,美好与痛苦的并存,快乐与悲哀的交织,谱写了这一首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乐章。《额尔古纳河右岸》,它给了我坚定的勇气去敬畏自然,热爱生命,坦然面对这世界。

48 3466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