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拨鼠》【推荐6篇】
一只土拨鼠在荒野中生活,面对自然的挑战与生存的智慧,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究竟何为生存的意义?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土拨鼠》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土拨鼠》 篇1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土拨鼠》。
二、综合训练:三声部和唱片段。
三、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运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对土拨鼠的爱怜、亲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
三、通过本课歌曲和欣赏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生平、作品。
教具准备:
一、贝多芬画像。
二、《欢乐颂》器乐独奏、交响乐中重唱、合唱、管弦乐合奏录音带。
三、录音机。
课时计划:三节。(歌曲、综合训练二节,欣赏一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十七页中)第一、三声部。
二、学唱歌曲《土拨鼠》。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歌曲《转圆圈》。
1、用《转圆圈》乐曲进行二部视唱练习。
2、无伴奏合唱,教师指挥。重点: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3、随伴奏合唱。重点: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表情的调动。
二、综合训练(十七页)
1、内容简述:这是一条三声部发声练习曲,选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一呈示部主题。这个主题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为《念故乡》,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亲人、期盼回到故乡的一首歌曲。
2、教师范奏(范唱)第一声部旋律。
1=bB 4/4
5 1 「 2 - 「 5 1 「23 1 - 「 1 75 6 「61 75 6 - 「 1 75 6 「61 75 6 - 「 5 1 「 2 - 「 5 3 「 26 1 - ‖
3、集体视唱第一声部旋律。
4、哼鸣第一声部旋律。
5、教师范奏(范唱)第三声部旋律。
1=bB
1 - - - 「7 - - - 「1 - - - 「7 - 1 - 「 6 53 4 「46 53 4 - 「 6 53 4 「46 53 4 - 「1 - - - 「7 - - - 「1 7 6 - 「7 - 1 - ‖
6、由学生们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三声部的二部视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稳,唱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声部的准确、清晰,还要注意倾听另一声部。
7、教唱第三声部旋律。
8、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可对半分),进行两部视唱。
9、在二部视唱基础上的二部哼鸣练习,注意音区的变化而引起力度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土拨鼠》。
1、歌曲简介:这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789——1792年与家乡波恩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当时人们有随身带土拨鼠到处流浪的风俗习惯,就好比现代人在家中养狗、猫,并带他们外出游玩一样。这是一首表现流浪汉与土拨鼠相依为伴的歌曲。
土拨鼠,旱獭。
2、初听演唱录音。
3、6/8拍弱起节奏的练习。
4、视唱曲谱。
注意,带弱起的乐节(二小节为一乐节)、乐句(四小节为一乐句),在乐节、乐句处须用急呼吸换气。
5、按乐曲节奏读歌词,体会乐句与词的关系,找出并标出换气位置。
6、练唱歌曲。
注意前两句与后两句力度上的对比。
7、齐唱《土拨鼠》。
四、作业 :
1、视唱《土拨鼠》乐谱。
2、用竖笛吹奏这个旋律。
下课。
课后记:本课三声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声部是从属性质,主要以构造和声背景为目的,让小学生轻声哼鸣的同时,注意倾听整体音响效果。另外,当唱“啊”时,力度自然加强,不需要有意突出这个力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第十七页)三声部合唱片断。
二、歌曲《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歌曲《转圆圈》。
1、分声部视唱。
2、二部视唱练习。
3、二部合唱。
二:综合训练(第十七页)。
1、按第一课时的声部划分,分声部练第一、三声部的视唱。
2、第一、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3、用哼鸣的方法哼唱第一、三声部的二部合唱。
4、从第三声部的学生中抽四——六人,视唱第二声部。
5、第一、二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6、第二、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7、三个声部的三部视唱练习。
8、三个声部的三部合唱哼鸣练习,注意调整力度和速度。
9、条件较好的班级,用竖笛合奏这个三声部合唱片断。
10、欣赏:《故乡的亲人》(第五十七页},注意体会想念故乡、思念亲人的那种忧伤心情。
三:《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1、问答:《自新大陆》中的主题《念故乡》、美国歌曲《故乡的亲人》与《土拨鼠》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唱一遍歌曲旋律,要求学生区分歌曲的两个段落,并说出它们在旋律和情绪上的异同。(前一段旋律平稳,感情比较平静,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绪显得较激动)。
3、朗诵歌词,请学生指出语气最为强烈的地方,(啊,土拨鼠),对照旋律(全取曲最高音“3”处),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4、讨论:应如何运用力度来表现这个高潮部分?(用较强的力度),整句是否都用较强的力度?(应随旋律的起伏而作强弱的变化)。高潮部分出现了两次,是否可以在力度上做一些不同的处理?(前一个高潮部分力度较强,抒发对土拨鼠十分钟爱的强烈感情;而后面的高潮音则用较弱的力度来表现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都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再得出结论。
5、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6、用竖笛练习吹奏这首歌。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练习情况。
下课。
课后记:《土拨鼠》这首歌的两大特点: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从小节的第六拍弱起。启发学生意识到这两点,再去感觉基本节奏,自学起来会很方便。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前两课时学习内容。
二、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较具准备:
一、贝多芬像。
二、录音机。
三、用电子琴演奏的《欢乐颂》录音;用童声合唱的《欢乐颂》录音;用重唱、合唱、管弦乐演奏(唱)的交响乐片段录音。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第十七页)三声部发声训练,《念故乡》片段。
(1)、三声部的视唱练习。
(2)、竖笛合奏练习。
2、抽唱歌曲《土拨鼠》。
3、抽学生用竖笛吹奏《土拨鼠》。
小结、过渡:
这是贝多芬的一首小品、他还创作了许多内容更深刻、规模宏大的大型作品。
关于贝多芬的简介,参看课本第二十一页。
二:贝多芬经典名作片段欣赏。
1、交响曲:
(1)《命运》(贝五)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田园》(贝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奏鸣曲:
(1)《月光》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主题。
(2)《热情》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3)《春天》F 大调小提琴、钢琴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3、歌曲:
(1)《土拨鼠》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
(2)《欢乐颂》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C、交响乐(贝九)第四乐章重唱、合唱片段。
4、另外欣赏童声合唱《念故乡》。
三:边听边想
1、再听《欢乐颂》片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如:兴奋、热烈、雄壮、宏伟、激奋……)。
2、引导学生们将《欢乐颂》与《土拨鼠》从情绪、力度、速度、结束音、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欢乐颂》 《土拨鼠》
情绪 热情、欢(明)快 忧伤、低沉
力度 强 弱
速度 快 慢
结束音 1 6
色彩 明亮 暗
3、用以上比较法将本节课所欣赏的八首作品归纳:
(1)《欢乐颂》类:《热情》、《春天》、《田园》及《命运》。
(2)《土拨鼠》类:《月光》、《念故乡》。
4、齐唱《欢乐颂》、或吹奏。
简单小结课堂学习情况。
下课。后记: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同是贝多芬的作品,整体上感觉反差很大。不同音的使用(特别是结束音)所造成明暗效果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使用某些音或节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别的。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别的
《土拨鼠》 篇2
小学音乐十二册第三课《土拨鼠》
新疆奎屯一二九团xx小学刘玉静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土拨鼠》。
二、综合训练:三声部和唱片段。
三、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运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对土拨鼠的爱怜、亲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
三、通过本课歌曲和欣赏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生平、作品。
教具准备:
一、贝多芬画像。
二、《欢乐颂》器乐独奏、交响乐中重唱、合唱、管弦乐合奏录音带。
三、录音机。
课时计划:三节。(歌曲、综合训练二节,欣赏一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十七页中)第一、三声部。
二、学唱歌曲《土拨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歌曲《转圆圈》。
1、用《转圆圈》乐曲进行二部视唱练习。
2、无伴奏合唱,教师指挥。重点: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3、随伴奏合唱。重点: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表情的调动。
二、综合训练(十七页)
1、内容简述:这是一条三声部发声练习曲,选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一呈示部主题。这个主题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为《念故乡》,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亲人、期盼回到故乡的一首歌曲。
2、教师范奏(范唱)第一声部旋律。
1=bb 4/4
5 1 「 2 - 「 5 1 「23 1 - 「 1 75 6 「61 75 6 - 「 1 75 6 「61 75 6 - 「 5 1 「 2 - 「 5 3 「 26 1 - ‖
3、集体视唱第一声部旋律。
4、哼鸣第一声部旋律。
5、教师范奏(范唱)第三声部旋律。
1=bb
1 - - - 「7 - - - 「1 - - - 「7 - 1 - 「 6 53 4 「46 53 4 - 「 6 53 4 「46 53 4 - 「1 - - - 「7 - - - 「1 7 6 - 「7 - 1 - ‖
6、由学生们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三声部的二部视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稳,唱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声部的准确、清晰,还要注意倾听另一声部。
7、教唱第三声部旋律。
8、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可对半分),进行两部视唱。
9、在二部视唱基础上的二部哼鸣练习,注意音区的变化而引起力度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土拨鼠》。
1、歌曲简介:这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789——1792年与家乡波恩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当时人们有随身带土拨鼠到处流浪的风俗习惯,就好比现代人在家中养狗、猫,并带他们外出游玩一样。这是一首表现流浪汉与土拨鼠相依为伴的歌曲。
土拨鼠,旱獭。
2、初听演唱录音。
3、6/8拍弱起节奏的练习。
4、视唱曲谱。
注意,带弱起的乐节(二小节为一乐节)、乐句(四小节为一乐句),在乐节、乐句处须用急呼吸换气。
5、按乐曲节奏读歌词,体会乐句与词的关系,找出并标出换气位置。
6、练唱歌曲。
注意前两句与后两句力度上的对比。
7、齐唱《土拨鼠》。
四、作业:
1、视唱《土拨鼠》乐谱。
2、用竖笛吹奏这个旋律。
下课。
课后记:本课三声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声部是从属性质,主要以构造和声背景为目的,让小学生轻声哼鸣的同时,注意倾听整体音响效果。另外,当唱“啊”时,力度自然加强,不需要有意突出这个力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第十七页)三声部合唱片断。
二、歌曲《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转圆圈》。
1、分声部视唱。
2、二部视唱练习。
3、二部合唱。
二:综合训练(第十七页)。
1、按第一课时的声部划分,分声部练第一、三声部的视唱。
2、第一、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3、用哼鸣的方法哼唱第一、三声部的二部合唱。
4、从第三声部的学生中抽四——六人,视唱第二声部。
5、第一、二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6、第二、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7、三个声部的三部视唱练习。
8、三个声部的三部合唱哼鸣练习,注意调整力度和速度。
9、条件较好的班级,用竖笛合奏这个三声部合唱片断。
10、欣赏:《故乡的亲人》(第五十七页},注意体会想念故乡、思念亲人的那种忧伤心情。
三:《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1、问答:《自新大陆》中的主题《念故乡》、美国歌曲《故乡的亲人》与《土拨鼠》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唱一遍歌曲旋律,要求学生区分歌曲的两个段落,并说出它们在旋律和情绪上的异同。(前一段旋律平稳,感情比较平静,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绪显得较激动)。
3、朗诵歌词,请学生指出语气最为强烈的地方,(啊,土拨鼠),对照旋律(全取曲最高音“3”处),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4、讨论:应如何运用力度来表现这个高潮部分?(用较强的力度),整句是否都用较强的力度?(应随旋律的起伏而作强弱的变化)。高潮部分出现了两次,是否可以在力度上做一些不同的处理?(前一个高潮部分力度较强,抒发对土拨鼠十分钟爱的强烈感情;而后面的高潮音则用较弱的力度来表现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都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再得出结论。
5、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6、用竖笛练习吹奏这首歌。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练习情况。
下课。
课后记:《土拨鼠》这首歌的两大特点: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从小节的第六拍弱起。启发学生意识到这两点,再去感觉基本节奏,自学起来会很方便。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前两课时学习内容。
二、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较具准备:
一、贝多芬像。
二、录音机。
三、用电子琴演奏的《欢乐颂》录音;用童声合唱的《欢乐颂》录音;用重唱、合唱、管弦乐演奏(唱)的交响乐片段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第十七页)三声部发声训练,《念故乡》片段。
(1)、三声部的视唱练习。
(2)、竖笛合奏练习。
2、抽唱歌曲《土拨鼠》。
3、抽学生用竖笛吹奏《土拨鼠》。
小结、过渡:
这是贝多芬的一首小品、他还创作了许多内容更深刻、规模宏大的大型作品。
关于贝多芬的简介,参看课本第二十一页。
二:贝多芬经典名作片段欣赏。
1、交响曲:
(1)《命运》(贝五)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田园》(贝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奏鸣曲:
(1)《月光》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主题。
(2)《热情》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3)《春天》f 大调小提琴、钢琴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3、歌曲:
(1)《土拨鼠》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
(2)《欢乐颂》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c、交响乐(贝九)第四乐章重唱、合唱片段。
4、另外欣赏童声合唱《念故乡》。
三:边听边想
1、再听《欢乐颂》片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如:兴奋、热烈、雄壮、宏伟、激奋……)。
2、引导学生们将《欢乐颂》与《土拨鼠》从情绪、力度、速度、结束音、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欢乐颂》 《土拨鼠》
情绪 热情、欢(明)快 忧伤、低沉
力度 强 弱
速度 快 慢
结束音 1 6
色彩 明亮 暗
3、用以上比较法将本节课所欣赏的八首作品归纳:
(1)《欢乐颂》类:《热情》、《春天》、《田园》及《命运》。
(2)《土拨鼠》类:《月光》、《念故乡》。
4、齐唱《欢乐颂》、或吹奏。
简单小结课堂学习情况。
下课。
课后记: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同是贝多芬的作品,整体上感觉反差很大。不同音的使用(特别是结束音)所造成明暗效果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使用某些音或节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别的环境、心境。
选自"北京音乐教师"
《土拨鼠》 篇3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土拨鼠》。
二、综合训练:三声部和唱片段。
三、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运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对土拨鼠的爱怜、亲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
三、通过本课歌曲和欣赏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生平、作品。
教具准备:
一、贝多芬画像。
二、《欢乐颂》器乐独奏、交响乐中重唱、合唱、管弦乐合奏录音带。
三、录音机。
课时计划:三节。(歌曲、综合训练二节,欣赏一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十七页中)第一、三声部。
二、学唱歌曲《土拨鼠》。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歌曲《转圆圈》。
1、用《转圆圈》乐曲进行二部视唱练习。
2、无伴奏合唱,教师指挥。重点: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3、随伴奏合唱。重点: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表情的调动。
二、综合训练(十七页)
1、内容简述:这是一条三声部发声练习曲,选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一呈示部主题。这个主题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为《念故乡》,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亲人、期盼回到故乡的一首歌曲。
2、教师范奏(范唱)第一声部旋律。
1=bB 4/4
5 1 「 2 - 「 5 1 「23 1 - 「 1 75 6 「61 75 6 - 「 1 75 6 「61 75 6 - 「 5 1 「 2 - 「 5 3 「 26 1 - ‖
3、集体视唱第一声部旋律。
4、哼鸣第一声部旋律。
5、教师范奏(范唱)第三声部旋律。
1=bB
1 - - - 「7 - - - 「1 - - - 「7 - 1 - 「 6 53 4 「46 53 4 - 「 6 53 4 「46 53 4 - 「1 - - - 「7 - - - 「1 7 6 - 「7 - 1 - ‖
6、由学生们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三声部的二部视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稳,唱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声部的准确、清晰,还要注意倾听另一声部。
7、教唱第三声部旋律。
8、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可对半分),进行两部视唱。
9、在二部视唱基础上的二部哼鸣练习,注意音区的变化而引起力度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土拨鼠》。
1、歌曲简介:这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789——1792年与家乡波恩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当时人们有随身带土拨鼠到处流浪的风俗习惯,就好比现代人在家中养狗、猫,并带他们外出游玩一样。这是一首表现流浪汉与土拨鼠相依为伴的歌曲。
土拨鼠,旱獭。
2、初听演唱录音。
3、6/8拍弱起节奏的练习。
4、视唱曲谱。
注意,带弱起的乐节(二小节为一乐节)、乐句(四小节为一乐句),在乐节、乐句处须用急呼吸换气。
5、按乐曲节奏读歌词,体会乐句与词的关系,找出并标出换气位置。
6、练唱歌曲。
注意前两句与后两句力度上的对比。
7、齐唱《土拨鼠》。
四、作业 :
1、视唱《土拨鼠》乐谱。
2、用竖笛吹奏这个旋律。
下课。
课后记:本课三声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声部是从属性质,主要以构造和声背景为目的,让小学生轻声哼鸣的同时,注意倾听整体音响效果。另外,当唱“啊”时,力度自然加强,不需要有意突出这个力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第十七页)三声部合唱片断。
二、歌曲《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歌曲《转圆圈》。
1、分声部视唱。
2、二部视唱练习。
3、二部合唱。
二:综合训练(第十七页)。
1、按第一课时的声部划分,分声部练第一、三声部的视唱。
2、第一、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3、用哼鸣的方法哼唱第一、三声部的二部合唱。
4、从第三声部的学生中抽四——六人,视唱第二声部。
5、第一、二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6、第二、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7、三个声部的三部视唱练习。
8、三个声部的三部合唱哼鸣练习,注意调整力度和速度。
9、条件较好的班级,用竖笛合奏这个三声部合唱片断。
10、欣赏:《故乡的亲人》(第五十七页},注意体会想念故乡、思念亲人的那种忧伤心情。
三:《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1、问答:《自新大陆》中的主题《念故乡》、美国歌曲《故乡的亲人》与《土拨鼠》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唱一遍歌曲旋律,要求学生区分歌曲的两个段落,并说出它们在旋律和情绪上的异同。(前一段旋律平稳,感情比较平静,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绪显得较激动)。
3、朗诵歌词,请学生指出语气最为强烈的地方,(啊,土拨鼠),对照旋律(全取曲最高音“3”处),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4、讨论:应如何运用力度来表现这个高潮部分?(用较强的力度),整句是否都用较强的力度?(应随旋律的起伏而作强弱的变化)。高潮部分出现了两次,是否可以在力度上做一些不同的处理?(前一个高潮部分力度较强,抒发对土拨鼠十分钟爱的强烈感情;而后面的高潮音则用较弱的力度来表现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都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再得出结论。
5、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6、用竖笛练习吹奏这首歌。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练习情况。
下课。
课后记:《土拨鼠》这首歌的两大特点: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从小节的第六拍弱起。启发学生意识到这两点,再去感觉基本节奏,自学起来会很方便。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前两课时学习内容。
二、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较具准备:
一、贝多芬像。
二、录音机。
三、用电子琴演奏的《欢乐颂》录音;用童声合唱的《欢乐颂》录音;用重唱、合唱、管弦乐演奏(唱)的交响乐片段录音。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第十七页)三声部发声训练,《念故乡》片段。
(1)、三声部的视唱练习。
(2)、竖笛合奏练习。
2、抽唱歌曲《土拨鼠》。
3、抽学生用竖笛吹奏《土拨鼠》。
小结、过渡:
这是贝多芬的一首小品、他还创作了许多内容更深刻、规模宏大的大型作品。
关于贝多芬的简介,参看课本第二十一页。
二:贝多芬经典名作片段欣赏。
1、交响曲:
(1)《命运》(贝五)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田园》(贝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奏鸣曲:
(1)《月光》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主题。
(2)《热情》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3)《春天》F 大调小提琴、钢琴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3、歌曲:
(1)《土拨鼠》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
(2)《欢乐颂》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C、交响乐(贝九)第四乐章重唱、合唱片段。
4、另外欣赏童声合唱《念故乡》。
三:边听边想
1、再听《欢乐颂》片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如:兴奋、热烈、雄壮、宏伟、激奋……)。
2、引导学生们将《欢乐颂》与《土拨鼠》从情绪、力度、速度、结束音、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欢乐颂》 《土拨鼠》
情绪 热情、欢(明)快 忧伤、低沉
力度 强 弱
速度 快 慢
结束音 1 6
色彩 明亮 暗
3、用以上比较法将本节课所欣赏的八首作品归纳:
(1)《欢乐颂》类:《热情》、《春天》、《田园》及《命运》。
(2)《土拨鼠》类:《月光》、《念故乡》。
4、齐唱《欢乐颂》、或吹奏。
简单小结课堂学习情况。
下课。
课后记: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同是贝多芬的作品,整体上感觉反差很大。不同音的使用(特别是结束音)所造成明暗效果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使用某些音或节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别的环境、心境。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土拨鼠》。
二、综合训练:三声部和唱片段。
三、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运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对土拨鼠的爱怜、亲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
三、通过本课歌曲和欣赏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生平、作品。
教具准备:
一、贝多芬画像。
二、《欢乐颂》器乐独奏、交响乐中重唱、合唱、管弦乐合奏录音带。
三、录音机。
课时计划:三节。(歌曲、综合训练二节,欣赏一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十七页中)第一、三声部。
二、学唱歌曲《土拨鼠》。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歌曲《转圆圈》。
1、用《转圆圈》乐曲进行二部视唱练习。
2、无伴奏合唱,教师指挥。重点: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3、随伴奏合唱。重点: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表情的调动。
二、综合训练(十七页)
1、内容简述:这是一条三声部发声练习曲,选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一呈示部主题。这个主题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为《念故乡》,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亲人、期盼回到故乡的一首歌曲。
2、教师范奏(范唱)第一声部旋律。
1=bB 4/4
5 1 「 2 - 「 5 1 「23 1 - 「 1 75 6 「61 75 6 - 「 1 75 6 「61 75 6 - 「 5 1 「 2 - 「 5 3 「 26 1 - ‖
3、集体视唱第一声部旋律。
4、哼鸣第一声部旋律。
5、教师范奏(范唱)第三声部旋律。
1=bB
1 - - - 「7 - - - 「1 - - - 「7 - 1 - 「 6 53 4 「46 53 4 - 「 6 53 4 「46 53 4 - 「1 - - - 「7 - - - 「1 7 6 - 「7 - 1 - ‖
6、由学生们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三声部的二部视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稳,唱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声部的准确、清晰,还要注意倾听另一声部。
7、教唱第三声部旋律。
8、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可对半分),进行两部视唱。
9、在二部视唱基础上的二部哼鸣练习,注意音区的变化而引起力度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土拨鼠》。
1、歌曲简介:这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789——1792年与家乡波恩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当时人们有随身带土拨鼠到处流浪的风俗习惯,就好比现代人在家中养狗、猫,并带他们外出游玩一样。这是一首表现流浪汉与土拨鼠相依为伴的歌曲。
土拨鼠,旱獭。
2、初听演唱录音。
3、6/8拍弱起节奏的练习。
4、视唱曲谱。
注意,带弱起的乐节(二小节为一乐节)、乐句(四小节为一乐句),在乐节、乐句处须用急呼吸换气。
5、按乐曲节奏读歌词,体会乐句与词的关系,找出并标出换气位置。
6、练唱歌曲。
注意前两句与后两句力度上的对比。
7、齐唱《土拨鼠》。
四、作业 :
1、视唱《土拨鼠》乐谱。
2、用竖笛吹奏这个旋律。
下课。
课后记:本课三声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声部是从属性质,主要以构造和声背景为目的,让小学生轻声哼鸣的同时,注意倾听整体音响效果。另外,当唱“啊”时,力度自然加强,不需要有意突出这个力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第十七页)三声部合唱片断。
二、歌曲《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歌曲《转圆圈》。
1、分声部视唱。
2、二部视唱练习。
3、二部合唱。
二:综合训练(第十七页)。
1、按第一课时的声部划分,分声部练第一、三声部的视唱。
2、第一、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3、用哼鸣的方法哼唱第一、三声部的二部合唱。
4、从第三声部的学生中抽四——六人,视唱第二声部。
5、第一、二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6、第二、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7、三个声部的三部视唱练习。
8、三个声部的三部合唱哼鸣练习,注意调整力度和速度。
9、条件较好的班级,用竖笛合奏这个三声部合唱片断。
10、欣赏:《故乡的亲人》(第五十七页},注意体会想念故乡、思念亲人的那种忧伤心情。
三:《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1、问答:《自新大陆》中的主题《念故乡》、美国歌曲《故乡的亲人》与《土拨鼠》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唱一遍歌曲旋律,要求学生区分歌曲的两个段落,并说出它们在旋律和情绪上的异同。(前一段旋律平稳,感情比较平静,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绪显得较激动)。
3、朗诵歌词,请学生指出语气最为强烈的地方,(啊,土拨鼠),对照旋律(全取曲最高音“3”处),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4、讨论:应如何运用力度来表现这个高潮部分?(用较强的力度),整句是否都用较强的力度?(应随旋律的起伏而作强弱的变化)。高潮部分出现了两次,是否可以在力度上做一些不同的处理?(前一个高潮部分力度较强,抒发对土拨鼠十分钟爱的强烈感情;而后面的高潮音则用较弱的力度来表现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都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再得出结论。
5、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6、用竖笛练习吹奏这首歌。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练习情况。
下课。
课后记:《土拨鼠》这首歌的两大特点: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从小节的第六拍弱起。启发学生意识到这两点,再去感觉基本节奏,自学起来会很方便。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前两课时学习内容。
二、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较具准备:
一、贝多芬像。
二、录音机。
三、用电子琴演奏的《欢乐颂》录音;用童声合唱的《欢乐颂》录音;用重唱、合唱、管弦乐演奏(唱)的交响乐片段录音。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第十七页)三声部发声训练,《念故乡》片段。
(1)、三声部的视唱练习。
(2)、竖笛合奏练习。
2、抽唱歌曲《土拨鼠》。
3、抽学生用竖笛吹奏《土拨鼠》。
小结、过渡:
这是贝多芬的一首小品、他还创作了许多内容更深刻、规模宏大的大型作品。
关于贝多芬的简介,参看课本第二十一页。
二:贝多芬经典名作片段欣赏。
1、交响曲:
(1)《命运》(贝五)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田园》(贝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奏鸣曲:
(1)《月光》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主题。
(2)《热情》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3)《春天》F 大调小提琴、钢琴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3、歌曲:
(1)《土拨鼠》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
(2)《欢乐颂》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C、交响乐(贝九)第四乐章重唱、合唱片段。
4、另外欣赏童声合唱《念故乡》。
三:边听边想
1、再听《欢乐颂》片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如:兴奋、热烈、雄壮、宏伟、激奋……)。
2、引导学生们将《欢乐颂》与《土拨鼠》从情绪、力度、速度、结束音、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欢乐颂》 《土拨鼠》
情绪 热情、欢(明)快 忧伤、低沉
力度 强 弱
速度 快 慢
结束音 1 6
色彩 明亮 暗
3、用以上比较法将本节课所欣赏的八首作品归纳:
(1)《欢乐颂》类:《热情》、《春天》、《田园》及《命运》。
(2)《土拨鼠》类:《月光》、《念故乡》。
4、齐唱《欢乐颂》、或吹奏。
简单小结课堂学习情况。
下课。
课后记: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同是贝多芬的作品,整体上感觉反差很大。不同音的使用(特别是结束音)所造成明暗效果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使用某些音或节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别的环境、心境。
《土拨鼠》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内容,感受其欢快、活跃的风格特点。
2、尝试听辨乐曲旋律的变化,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形象和内容。
活动重点: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内容,感受其欢快、活跃的风格特点。
活动难点:听辨乐曲旋律的变化,并能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活动前了解过土拨鼠的形态、生活习性;
物质准备:手指游戏、乐曲《草丛中的土拨鼠》、图谱
表情图(快乐、紧张害怕、舒适)、黑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手指游戏熟悉音乐节奏,引出土拨鼠
“切土豆请客”师:我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玩一个切土豆的游戏。拿出圆圆的土豆(右手空心拳),放到盘子里(右手摊平)拿出菜刀,我们一起切、切、切土豆,切切切,切切切切切,捶、捶、捶土豆,捶捶捶,捶捶捶捶捶(事先给幼儿一个音乐节奏的概念)。土豆变成土豆泥了,哇好香啊。我们一起请我们的好朋友土拨鼠来享用吧!(出示土拨鼠)此环节的重点运用故事引子,引发幼儿音乐欣赏的兴趣,建立了幼儿欣赏的基本线索结构,同时儿歌的运用,让孩子把握了乐曲a段的节奏型,为下面的乐曲欣赏做好了准备。二、整体欣赏,初步感受乐曲表达的不同情绪、情节“瞧,土拨鼠快乐的出发了,那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用我们的小耳朵仔细听音乐,音乐会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1、完整欣赏三段体的音乐第一遍——师幼交流:“这首乐曲讲了一件什么事??土拨鼠的心情怎么样呢?”(快乐、紧张害怕、舒适)——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土拨鼠表情图——教师指着表情图小结:“通过音乐啊,小朋友觉得土拨鼠一开始在快乐的前进,突然遇见了一些可怕的事情,又像碰到了朋友在一起跳舞很舒服的样子…… 此环节的重点是通过音乐的整体欣赏、倾听,初步了解乐曲所表达的风格。三、分段欣赏,进一步感受作品的结构和内容,并启发幼儿用表情、动作表现。 “我们来听听到底哪一段音乐表示土拨鼠很快乐,为什么会很快乐呢?(紧张害怕、舒适)”1、乐段a——师:“这段音乐中土拨鼠的心情怎么样?他们好像在干什么?(个别幼儿回答)教师讲述开头故事原来森林里住着一群的土拨鼠,一天土拨鼠宝宝们和妈妈收到邀请,要去参加‘土豆大餐’,于是宝宝跟着妈妈一起快乐地在森林的小路上走着。——教师出示乐曲图谱:脚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感。2、乐曲b——师:突然,你们猜发生了什么事?这段音乐中土拨鼠的心情怎么样?(紧张害怕)对比:音乐的强弱对比。师追问:“音乐哪里体现了土拨鼠又紧张又害怕的情绪呢?”(个别幼儿回答)教师再讲故事,好象是老虎的声音,爬上去,爬下来,爬上去,爬下来,爬上去,爬上去,哎呦土拨鼠们在一个小土坡上突然滑了一跤。——教师出示乐曲图谱:山坡,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强弱、高低的变化,以及滑音的特点。 再次欣赏乐曲b,并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出音乐的变化。3、乐曲c——师:“这段音乐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优美、舒服)“土拨鼠被滑到了什么地方?土拨鼠好像在做什么一件什么舒适的事情呢?土拨鼠的心情怎么样?”应该是哪副表情图教师接着讲故事,土拨鼠遇到了可爱的小蜜蜂,小蜜蜂和土拨鼠一起跳舞,越跳越快。 ——教师出示乐曲图谱:波纹、蜜蜂,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速度变化。“土拨鼠和蜜蜂是怎么样跳舞的呢”“音乐哪里表现了土拨鼠跳舞越跳越快呢?”——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乐曲旋律速度的变化。此环节的重点是通过分段欣赏,进一步感受乐曲的三种情绪,图谱的运用,一方面帮助孩子了解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清楚明了的把握了每一乐曲的结构特点,这里也解决了活动的难点,即音乐旋律的辩护。另外,此环节的幼儿动作表现则给予了孩子自我音乐感受释放的空间,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肢体动作是一种非常直接、有效的欣赏表现形式。四、完整欣赏,了解乐曲的整体结构1、幼儿完整欣赏——师交代要求:“原来啊土拨鼠一路上发生了很多事情,它的心情也发生着变化,让我们再完整听一遍,请你们边听边想一想哪一段音乐重复出现了?出现了几次?”
(教师运用已有的图谱、表情引导幼儿欣赏,把握整段音乐的结构顺序。)2、教师按顺序完整放好图谱 abaca3、介绍曲名《草丛中的土拨鼠》,这是一首非常欢快、活泼的音乐作品。教师引导幼儿边做手指游戏,边进行欣赏活动,进一步表达对乐曲的理解。此环节的重点是进一步完整欣赏音乐,通过图谱的的完善以及手指游戏,将乐曲的结构具体化,也给予了孩子进一步表达的机会。五、师幼集体互动,并用肢体动作感受节奏。1、开展游戏“快乐的土拨鼠”。师:我请一些小朋友来表演土拨鼠,老师来当妈妈,我们一起出去小朋友家,并表演那些调皮的土拨鼠。“(贴上道具牙齿)师:“开心快乐的土拨鼠可以怎么样来表演出来?”(发生危险、来到了花园里等等)教师用语言提醒幼儿表达出乐曲旋律的变化。2、集体游戏。(1)幼儿排成一队,做土拨鼠团队,跟随音乐情境游戏。(教师引领)(2)幼儿领队,跟随音乐情境游戏。此环节的重点是在动作表演中表达对整段作品形象、内容的理解,通过幼儿创编、教师带领、同伴带领的活动形式,表达幼儿的音乐理解。活动结束。活动反思: 本活动选择的音乐素材是一首比较经典的音乐,音乐的结构清晰,旋律对比明显,再配以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就更适合孩子的欣赏。所以当我播放音乐第一次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对音乐有了一个较准确的把握。为了让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有更多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被老师的故事所框死,因此在讲故事的时候,我以引子“土拨鼠出发了,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变换来构想故事的发展,活动中,孩子们对音乐有着极强的理解力,特别是听到第三段悠扬、舒缓的音乐性质那段,有的孩子说是在下雪了,有的说土拨鼠在划船,有的说土拨鼠在睡觉,有的说土拨鼠在荡秋千……很多很多,但是渐渐地我突然孩子们的理解和整个故事有点偏离,这样的情节只是在表达这单段音乐的性质和内容,所以最后我又绕了个圈子出示图谱,把孩子引到了我的大致故事情节上来,我不知道这样是否有点不尊重孩子的理解。在评课的时候,其他老师也为我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最后我们一致认定要尊重孩子的想象,包括在游戏中孩子的表演,要基于在孩子的自身理解之上,然而教师的引导也是需要的,这时的引导就是图谱,它是一根线,既要尊重孩子,又要抓住主线,我们就该准确的设计图谱,特别是图谱的形式,如在第三段悠扬、舒缓的那段音乐中,教师就应避免用“三朵牵牛花”来表示三句悠扬的旋律,牵牛花可能会框死孩子们的想象,认为这时的场景是在花园里,如果换做三条弧线,可能会更恰当,弧线不仅能表示乐曲的悠扬性质,而且抽象的图像赋予了孩子更宽泛的想象空间。
《土拨鼠》 篇5
小学音乐十二册第三课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
二、综合训练:三声部和唱片段。
三、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运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对土拨鼠的爱怜、亲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
三、通过本课歌曲和欣赏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生平、作品。
教具准备:
一、贝多芬画像。
二、《欢乐颂》器乐独奏、交响乐中重唱、合唱、管弦乐合奏录音带。
三、录音机。
课时计划:三节。(歌曲、综合训练二节,欣赏一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十七页中)第一、三声部。
二、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歌曲《转圆圈》。
1、用《转圆圈》乐曲进行二部视唱练习。
2、无伴奏合唱,教师指挥。重点: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3、随伴奏合唱。重点: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表情的调动。
二、综合训练(十七页)
1、内容简述:这是一条三声部发声练习曲,选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一呈示部主题。这个主题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为《念故乡》,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亲人、期盼回到故乡的一首歌曲。
2、教师范奏(范唱)第一声部旋律。
1=bB 4/4
5 1 「 2 - 「 5 1 「23 1 - 「 1 75 6 「61 75 6 - 「 1 75 6 「61 75 6 - 「 5 1 「 2 - 「 5 3 「 26 1 - ‖
3、集体视唱第一声部旋律。
4、哼鸣第一声部旋律。
5、教师范奏(范唱)第三声部旋律。
1=bB
1 - - - 「7 - - - 「1 - - - 「7 - 1 - 「 6 53 4 「46 53 4 - 「 6 53 4 「46 53 4 - 「1 - - - 「7 - - - 「1 7 6 - 「7 - 1 - ‖
6、由学生们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三声部的二部视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稳,唱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声部的准确、清晰,还要注意倾听另一声部。
7、教唱第三声部旋律。
8、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可对半分),进行两部视唱。
9、在二部视唱基础上的二部哼鸣练习,注意音区的变化而引起力度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
1、歌曲简介:这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789——1792年与家乡波恩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当时人们有随身带土拨鼠到处流浪的风俗习惯,就好比现代人在家中养狗、猫,并带他们外出游玩一样。这是一首表现流浪汉与土拨鼠相依为伴的歌曲。
土拨鼠,旱獭。
2、初听演唱录音。
3、6/8拍弱起节奏的练习。
4、视唱曲谱。
注意,带弱起的乐节(二小节为一乐节)、乐句(四小节为一乐句),在乐节、乐句处须用急呼吸换气。
5、按乐曲节奏读歌词,体会乐句与词的关系,找出并标出换气位置。
6、练唱歌曲。
注意前两句与后两句力度上的对比。
7、齐唱。
四、作业 :
1、视唱乐谱。
2、用竖笛吹奏这个旋律。
下课。
课后记:本课三声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声部是从属性质,主要以构造和声背景为目的,让小学生轻声哼鸣的同时,注意倾听整体音响效果。另外,当唱“啊”时,力度自然加强,不需要有意突出这个力度。
《土拨鼠》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乐曲ABCA’的曲式结构,感受乐曲欢快、优美等特点。
2.能通过音乐图谱、故事感知等方式,进一步理解音乐的特点及乐段的变化,能用肢体动作体验和表现土拨鼠一天不同的心情。
3.激发幼儿根据音乐大胆想象,体验随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休闲的男子》;音乐图谱、心情图谱、土拨鼠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
一只可爱的土拨鼠,它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三种有趣的表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三张表情图:快乐、紧张、舒心)
教师小结。
二、完整欣赏
1.师:土拨鼠把这三种表情藏在了一首好听的乐曲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分别藏在了什么地方?(完整欣赏乐曲一遍)
2.提问:土拨鼠先表现出了什么表情?接着表现出了什么表情?最后表现出了什么表情?(根据幼儿的回答一一排列表情图)
3.再次完整欣赏,验证表情匹配结果。
三、分段欣赏
1.欣赏A段
(1)师:有一天,土拨鼠要去草丛中找土豆,它踩着快乐的脚步出发了。(边听A段音乐,边欣赏教师A段动作。)
(2)引导幼儿学土拨鼠走路的样子。(出示口令图:脚印脚印脚印脚印︱脚印脚印脚印—︱刨刨刨刨︱土—︱刨刨刨刨︱土—︱)教师喊口令,幼儿练习节奏,速度以快到慢。
(3)幼儿听音乐完整练习。
(4)师:土拨鼠一共去了几个地方找土豆呢?(边听A段音乐,教师边在身体四个部位做动作。)
(5)幼儿回答,教师出示图谱4句。
(6)幼儿听音乐完整地表现A段乐曲。
2.欣赏B段
(1)师:土拨鼠一边找土豆一边玩得真开心,听!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土拨鼠会那么紧张呢?(欣赏B段音乐)
(2)师:你觉得可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音乐有力)
(3)你们紧张的时候是怎样的,表演给大家看!(幼儿自由表现)
(4)这时土拨鼠显得非常紧张,看看它紧张了几次,每一次有什么不同?(再次欣赏B段前半部分并出示图谱:!!!!)
(5)师:这时,机灵的土拨鼠会想出什么办法?(幼儿自由想象)
(6)这时,土拨鼠看见了一堆高高的草丛,它爬呀爬呀,爬呀爬呀,滋溜一下滑了下去!(教师边说边画图谱:)
(6)幼儿听B段音乐表现动作。
3.欣赏C段:
(1)师:逃离危险后,土拨鼠会做什么呢,心情会那么舒畅呢?(欣赏C段音乐,教师画图谱:)
(2)师:你觉得这时土拨鼠可能在干什么呢?为什么?(音乐优美)我们来想象一下土拨鼠的样子?(幼儿自由想像表现小动物翩翩起舞的样子)
(3)幼儿听音乐完整地表现C段音乐。
4.欣赏A’段
(1)师:天黑了,听!土拨鼠该怎么了?(欣赏A’段音乐)
(2)幼儿一起跟着音乐表现土拨鼠跑回家的样子。
四、完整表现
1.教师小结:这段好听的乐曲叫做《草丛中的土拨鼠》,它一共有四段,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幼儿看着图谱跟着音乐完整地表现乐曲一遍)
2.请幼儿做土拨鼠排好队伍,听着音乐完整地表现乐曲。
3.请能干的幼儿扮土拨鼠妈妈,带领幼儿游戏,走出教室,结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