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论文(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孙子兵法论文(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有关孙子兵法论文【第一篇】

这本书是本学期初新教师培训上,一位有多年经验的班主任给我们这群“菜鸟”新教师推荐的。虽然我在这个学年没能担任班主任一职,但是冥冥中觉得这本书对我在今后与学生的相处交流会有很大帮助,所以我找到了这本书来阅读、来学习。这本书中的观点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认真研读了这本书,收获颇丰。

《班主任兵法》是一本介绍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管理的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万玮老师。它记述了作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与学生之间“斗智斗勇”的教育故事。我读过之后,觉得许多做法操作性强,有借鉴意义,收获很多。 这本书主要是把古代的《孙子兵法》恰到好处地运用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用兵法里的精髓来诠释班主任工作的点点滴滴。作者把兵法运用于班主任管理实践中,这种做法很创新。 这本书一共分为二个篇章,上篇:理论篇:自保第一、攻心为上、战略战术、阵地战、游击战等篇。又给我们生动地诠释了一些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幽默风趣,独到精辟。下篇:实践篇,书中的每一个标题,都是四字词语:倒转乾坤、一声叹息、当头棒喝、敲山震虎、顺水推舟、一石二鸟等,新颖的题目带着我们走进几十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他以爱学生为前提的,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想方设法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去影响学生,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读书的时候回想到一些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情,时时对照自己的做法,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一次语文老师跟我们分享学生的作文,作文主题是学生眼中的老师。从她口中我得知自己原来在学生眼中是一个“没有威严”的“和蔼可亲”的“大姐姐”,学生们表示一点都不“怕”我。书中提到,“对一名新教师而言,与学生保持一定距离是自保的一条途径。因为新教师还不太懂教育的规律,与学生太近,很容易被学生所伤。这就好像与敌人作战,如果敌强我弱,那还是与敌人离得远一点比较好。与学生保持距离,可以弥补新教师经验的不足,因为离学生太近,被学生一眼看出虚实,从此对你没大没小,甚至称兄道弟,这教师的威信可就一点都没有了。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是绝对不会让学生靠的很近的。学生对他们可谓既敬且怕,一些平日里不苟言笑对学生冷若冰霜的教师偶尔露出一点笑脸,学生会觉得特别温暖。作文里都会写上。而新教师即使对学生笑得再灿烂,学生可能还不会买账。”

对学生如何保持距离,是不是意味着就要远远的离着学生呢?这显然也是不合理的。与学生“近身战斗”,首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进学生内心教师首先得敞开自己的心灵,这需要老师很高的技巧。这个技巧需要我在今后的学生工作中不断的实践积累。

言传身教是老师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身教也是自保的重要途径。现在的学生和家长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很强,对于教师和学校的一些做法,部分家长会选择投诉。平时的言行举止不要太过随便,自己觉得是不拘小节,但是在学生眼里他们会想“老师这么做,是不是意味着我也可以”。上学期末晚自习坐班的时候,一个学生向我请教问题,我给他作了解答,等解答完毕时我发现许多同学在交头接耳。当我让大家安静下来的时候,他们告诉我自己在问问题,并且老师你也在给人解答,问什么我们底下就不可以?当然,夹杂在中间,事实上还有很多浑水摸鱼聊天的同学。这种情况就是我没有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与学生相处,想要获得学生的喜爱,比较好的做法还有要保有一些自己的“绝活”。比如有的老师有特殊的技能。和我搭班的一个老师,会弹吉他,并不一定谈得特别棒,但是军训期间,他就凭借这手绝活,俘获了班级学生的认可。比如专业知识非常渊博,如果一个老师在学生问问题时都回答不了,那又如何让学生信服?如果有这种情况,也许就该多看专业书,多做练习题了。

幽默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同样水平的老师,有幽默感的那个一定是更容易与学生拉近距离的老师。如果幽默感实在太差,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多参加体育活动。更学生一起打个羽毛球,一起讨论一下篮球比赛。也许,在学生心中这样的老师一定更受崇拜。

书中提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以善于用兵著称。他的军队,常常以少击多,以五百人、八百人打败金军几千人、几万人,金兵哀叹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治军,除了严之外,更强调“恩”。部下如果生病,岳飞会亲自参加探望亲自熬汤煎药,部下将领中如果有人远征,岳飞就派自己的夫人去探望他们的妻子,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部下战死,岳飞亲自参加葬礼,凭吊死者。所以从普通士兵到将领,无不感恩戴德,愿意以死相报。战斗中,人人向前,从来没有怕死退缩的。在对待下属中,岳飞是把他的“恩德”做到了极致,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如果也能这样对待学生的话,他不成功都很难。普通任课老师如果也能这么做,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能受到更多支持。

好的老师应该是刚柔相济的。该刚的时候要刚,该柔的时候要柔。他可以为维护教师自身的权威而对班级不良风气进行大刀阔斧的处罚,也可以在学生情绪激烈之时审时度势,稍作退让。而总体来说,老师对待学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既有要求又宽大为怀。老师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体谅学生的难处,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犯了错,要尽量原谅他,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进步,要有耐心,永远给学生机会。这样的老师学生自然信服。既要把谈心看作是心理沟通的过程,更要把谈心看作是感情交流的过程。谈心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而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和学生的一种互动。谈心要交流思想,但首先要交流感情,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在谈心的过程中要学会聆听,听学生的想法,听学生的心声!才能建立良好的谈心氛围,才能谈的拢、谈得好。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金子”,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书中关于新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的部分对我的指导意义是会非常重大的。

孙子兵法相关论文 孙子兵法论文4400字【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题名称:

研究课题

学生序号: 学生姓名: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思想探析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思想探析

成书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总结了从春秋到战国前期丰富的战争规律、谋略思想,并探讨了政治和军事的相互关联和矛盾关系。用原文第一句表达,即“兵者,国之

①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分为《计篇》、《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地形》、《九地》、《火攻》、《用间》。作为世界最古老的兵书之一,它被奉为兵家圣典,同时在世界军事理论方面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孙子兵法之核心在“法”,而非“道”。重点在讲述战争规律而非道德、哲学、精神层面。其中的理论涵盖的范围十分之广,除了战场上,它还可以应用于电子竞技、体育赛事、商场竞争等许许多多领域。前亚洲首富,日本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就是当今商业上利用孙子兵法中的哲学的成功案例,穷困窘迫的孙正义总结出来了孙子兵法的理论核心——在肯定会取胜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不战而屈人之兵”。总而言之,《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异常丰富,本文就这本书中的辩证法思想进行探讨。

辩证法是哲学里讲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运动规律的基本问题。它的主要内容是:一是事物内部可分,一分为二,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是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三是事物是永恒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因此,下面关于《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的探讨,将以上面几点作为思考角度。

一、事物内部一分为二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孙子认为,战争是由矛盾对立的双方组成的统一体。强弱、勇怯、众寡、奇正、攻守、阴阳、盈虚、退进、贪廉、利害、治乱、分合、敌我、安危等看似矛盾对立的情形,其实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若能将这个道理巧妙灵活地运用到军事理论中,无疑可以大大增加胜算。让我们看几个例子。

1.强弱

《势》篇指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②”混乱可以转化为严整,怯懦可以转化为英勇,弱小也可以转化为强大。如果将领头脑清晰冷静,在战场上能够很好地发挥这一点,那么即使他的军队此刻正处于“乱”、“怯”、“弱”,亦不必气馁灰心作必败状,可以通过转化,反败为胜。总之,强和弱并不是永恒的。孰强孰弱,瞬息万变。能根据战况之变而取胜,则谓之用兵如神。

①《<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②《<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举个具体的例子。《虚实》篇指出:“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③”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薄弱。守方的防备顾此失彼,免不了疏漏之处。那么作为攻的一方,如果能避开守方的精锐部队,而转而攻击其软肋,则能反败为胜,化解不利地位。同样地,在《九地》篇中,“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④”亡地、死地虽是兵家之忌,但亦可作“破釜沉舟”之用,激发起士兵的求胜心,从而化险为夷,反败为胜。由此,我们很容易地体会到战争乃至万事万物之中对立面的转化以及其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思想。

2.奇正

孙子在《势》篇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⑤”沙场态势,变化无穷。一个智慧的将领,瞬息万变的战局保持着高度敏感,同时也善于调动军队做奇正的战术变化,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正,就是常规的战术原则、总结经验和教训、依靠经验对局势进行预估和对战术做出决策;

奇,就是打破常规,临阵出其不意,变化莫测,打破原有人们的思维定式与判断习惯。

孙子在《势》篇对此给出了奇正的含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⑥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制敌,以“奇”取胜。出正势以避其锋,以奇击其弊。因此,善于出奇制胜的人,所用的战术变化,就像天地万物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之水一样奔流不息,而不是拘泥于成法。

奇和正作为统一对立的双方,其实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奇正相生,奇正互化,全凭指挥者如何依据战场上的局势来进行调配。

总之,将领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些统一对立的矛盾,“以迂为直,以害为利”,“以治待乱”,“以近待远”,以掌控住战争局势,使自己处于战争中的有利地位。

二、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孙子兵法》在总结战争规律时,表明了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自然条件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天时、地利等诸多具体情况都应该被划入考虑范围,而不是孤立地就战争而论战争。这正是战争问题中“世界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的体现。

《计》篇中这样说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③《<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④《<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4页 ⑤《<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⑥《<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7页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⑦”道,是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政治开明。天,是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是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是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是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另外,《作战》篇也谈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⑧”一场战役,需要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招待使节、武器维修、保养战车,每天要消耗千金。这些都准备充分之后,十万大军才可正式出战。

由此可以看出,阴阳寒暑、气候季节变化、地理条件、政治制度、国家经济基础等具体要素对战争能否取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彼此密不可分,有着紧密联系。战争中,将领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要件,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正如《虚实》篇所言,“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⑨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态势就像五行四时,日月星辰那样,皆在悄然变化发展。水没有固定的形态,而战争格局也瞬息万变,时时刻刻处于变化发展的动态之中。所以,负责指挥军队的将领必须有极为灵活的应变处事能力,才能掌控住这变化万千的局势,从而使自己处于战场上的有利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孙武在战场应对变化方面颇有见解,不愧“兵家鼻祖”之称。

四、《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对于现代战争的意义

《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历久弥新。所以,哪怕铜戈铁戟不再,人类社会到了航母火箭的时代,这本书还是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的。战争的形式由于技术的发展进步在不断变化,然而分析战争的思想办法是一脉相承的。

举个例子,《作战篇》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故兵⑩贵胜,不贵久。”

⑦《<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⑧《<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⑨《<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

⑩《<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外出征战劳民伤财,需备好粮草、储好兵力,而且最好速战速决。仗一拖久,就如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支军队就会沦为粗劣破败的兵器,国库也会日渐空虚,给其他国家提供可乘之机。如联合部队在2003年发起的伊拉克战争,历时7年多,美军阵亡5000多人,反恐战争军费超过一万亿美元,相较于他们预期达到的“占领伊拉克并培植自己势力”的目标,可以说是得不偿失了。

总之,《孙子兵法》中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军事理论中的各个方面,而且也饱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辩证法思想。其一直被视为军事著作中的瑰宝,这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4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7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 《<孙子兵法>鉴赏》.陈云金,陆保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有关孙子兵法论文【第三篇】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放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初读《孙子兵法》,只觉得晦涩;再读《孙子兵法》,脑袋会思考了,好象是有那么回事。如今,又捧起《孙子兵法》,想写点感悟,与专业相关的东西。

商场如战场,很贴切的比喻。《孙子兵法》是套源自战场的理论,那么在商场上,我们对其加以变通的理解,很多理论、原则都可以借鉴。

1、用人之道。当今企业,都提倡以人为本,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孙子在兵法13篇中贯穿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里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将帅”,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这与现代企业视人力资源为企业的珍宝如出一辙。又如,“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这些强调的都是将帅的重要性。其实,对于士卒,也强调了其作用。“视卒如爱子”(地形篇)企业强调团队合作,关爱员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也是必要的。“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企业是一个团队,团队合作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内部不能同心协力,必然使更多的资源浪费于内耗之中。

2、企业文化。“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出了很好的诠释,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组织内更高的员工要求,组住对战略已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预测性活动,简而言之“算也”。一个年度开始时,企业要制定本年度的战略,对人员需求、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就可以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在当今高速运转的市场环境中,势必淘汰出局!“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军势篇)其中要点在“势”而不在“人”。正如将帅看到战争中的“势”一样,企业主管应把握商场上的“势”,及时组织合适的人力,抓住商机,而不是被动地对下属求全责备,人员的组织架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须能因“势”的变化而变化,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位置上,掌握好机会,发挥出作用。这里所讲的“势”与“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中所强调的“势”类似。商场上各种信息瞬息万变,纸上谈兵、墨守成规、按图索骥只能被商场的大海所吞噬。敌变我变,关键在于谁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先发制人。

3、激励机制。“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该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企业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团队,就应该提倡一种“同仇敌忾”的企业精神。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一样的道理。企业良好的绩效管理还需要辅之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从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时候在会上的一番表扬可能来得更有效。这点于“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中强调的“避实击虚”的效果一样。企业在极力员工时,要尽量做到投其所需,避开员工已得到满足的需求,去满足员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实现激励最大化。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篇),孙子在治军上强调文武兼施,赏罚并重。在企业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赏罚并用,才能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人人争先,个个努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

孙子兵法》是商战中的“圣经”,特别是在今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过度的时代,也就是在各个行业的商战中从一统“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飞速向“战国”发展的时代,《孙子兵法》对我们的企业家们更具有深渊的指导意义和实际的使用意义。

《孙子兵法》只读一遍等于没读,要多读多思考,才能发觉其中无穷的智慧。

孙子兵法相关论文 孙子兵法论文3200字【第四篇】

学习《为人民服务》总结报告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的文化技能,更要在大学的课堂上升华自身的精神素质,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在哲学高度上教育我们的课程,成为我们每位大学生必修的科目。也许是由于我自己比较喜欢这类东西的原因吧,在这种讨论哲学的课堂上,总能给我不一样的感觉。在这个小小的教室中,我们探讨着宇宙,探讨着自然,探讨着历史,探讨着社会…也许,这正是人类能够作为超越其他物种的存在的原因吧。在这里,好像更能感受到大学课堂的那种纯正的学术氛围,而这次的实践活动,则是一次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活动,从书本的理论学习,联系到实际实践的行动,在行动中体会书本精神的奥秘,令理论与实践在自己的手中一点一点的融合,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完美境界。

我选择的学习内容是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选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还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时这篇文章是作为语文书中的1篇课文而让我们学习的,那个时候,我们当然并不会领略到很多,但对于其中所纪念的张思德同志的大公无私,以及毛泽东的语重心长还是保留有很深的印象的。这篇文章是毛泽东于1944年为追悼张思德同志写的。张思德,四川仪陇人,中国共产党中央警备团的战士。他在一九三三年参加红上军,经历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一九四四年九月五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德同志曾是毛泽东的警卫员,毛泽东对他是有着一定的了解的。《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在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时作的即兴讲演,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后有感而发的。可以说,这是一名普通警卫战士深深打动了党的领袖毛主席的见证。会后,毛泽东的秘书将这次口头讲演整理成文,呈给主席审阅。毛主席看后,随即在文章的上方一挥而就,从此“为人民服务”这5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便成了这篇著名讲演的标题。195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毛泽东的这篇《为人民服务》语言朴实,篇幅不足1000字,但是今天读起来仍然倍感亲切,语重心长,意义重大。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一个政治集团也好,一个人也好,都要首先明确这个在为什么人的问题。在这方面,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共产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共产党只能为人民服务,而绝不能为别的什么人服务。今天,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点,绝对不是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在看到这段的时候,我不禁要赞叹几句,好个重于泰山!在这里,是多么的恰当,这个几千年的名句在这里,绽放了它应有的光芒,并且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在小学的时候,也就是这一句令我的印象最深,即使现在也能回想起当时的感觉来,而这段所体现的含义也是深刻的。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里牵扯到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承认正当的个人利益,但为人民服务不能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统一就包括对个人利益的兼顾。在实践中,共产党人把坚持党的宗旨和实现正当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不能以追逐个人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而是要

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在为人民作贡献中实现正当的个人利益。就像张思德,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里是说要用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标准来检验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毛泽东认为,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究竟对还是不对,不能依自己的主观感觉而定。那靠什么来检验,从认识的角度,他提出的检验办法是实践标准;从价值观的角度,他提出的办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标准。经过检验,凡对人民群众有利的,就是对的、正确的,就要坚持;反之,则是不对的、错误的,就要改正。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抗日的最艰难的阶段,也正是革命的最艰难的阶段,共产党人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在拯救处于苦难的广大的同胞们,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所能表达的,如果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就会体会到,那需要多大的勇气与信念。革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可以说,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说。这也是毛泽东向全党提出的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号召。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也成为了共产党的基本信念之一,一直流传至今。作为上学期刚刚进入党支部的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大学以来的学习党课的经历,使得我对于这些党的理论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这篇文章作为学习目标的原因。

作为党支部的一名成员,对“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基本宗旨的认识也常常会在实践中渐渐的加深了解。正好这段时间我们党支部进行了一次去基层乡村的慰问活动,也领我对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5月12日,我们工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的支部成员来到北京市郊的延庆县大榆树镇东桑园村,与当地村党支部联合开展了主题为“践行北京精神,用心感恩母爱”的母亲节庆祝活动,以文艺演出的方式给东桑园村送去母亲节的祝福,得到了东桑园村党支书的赞许,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在村里老年人活动室不大的舞台上,我们向村中的村民展示了我们带去的一个个节目。那一曲诗朗诵《母亲的爱》道出了母爱的无私、也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一首《常回家看看》勾起了很对人对家的回忆、对父母的牵挂;我参与表演的小品《感恩》以及手语歌《感恩的心》则在引导大家感怀母爱、懂得感恩。这些节目都由我们的支部党员、积极分子精心准备,用课余时间反复排练的,给当地的村民带去了愉悦的活动氛围,村民们兴致高涨,场内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面对村民们朴实的面庞,灿烂的笑容,我们车上颠簸的疲惫,表演时的紧张,都在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人民服务,其实并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并不会要求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在付出的同时,我们的确会收获到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东西。

结合我们的实践活动,我认识到“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党在革命时期的革命宗旨,更是在新近新时期新情况下为人民取得最大利益的正确道路,同时,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也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更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特设的精神创新。在当代的中国,在有着九千万党员的大情况下,在我党积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拼搏进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会发挥它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为人民服务》

学习报告

机械10-1 孙博 101014116

48 3607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