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高中物理说课稿中公 高中物理说课稿【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高中物理说课稿中公 高中物理说课稿【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物理说课稿中公【第一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能判断一个物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否看成质点

2.通过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的作用

3.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知道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和联系

4.初步认识位移-时间图像,并根据位移与时间关系作s-t图像

5.知道矢量和标量

过程与方法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能否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如果能抓住质点的概念和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也就把握了本节的要领。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位移概念,而对相对抽象的质点、和能否把运动中的物体看成质点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质点,判断一个物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否看成质点,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教学的难点是: 判断一个物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否看成质点。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质点、位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判断一个物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否看成质点。体验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演示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路程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简要复习位置的概念后,为了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引入新的物理量(位移),再理解位移的概念,指导学生如何研究一个有大小、有形状、有质量的实际物体来理解质点的概念,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体验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物理研究方法。通过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加上例题的巩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位置的概念之后指出,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了简单起见,先研究如何描述一个点的位置变化。再复习初中的路程概念后,通过实例讨论说明路程不能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了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位移。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t/s0123456

x/m-171014128-3

你能求出p点在3s内、第3s内;6s内、第6s内的位移和路程吗?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利用在坐标系中画出p的全过程的示意图,进而强调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通过简单介绍标量与矢量,解释位移s的计算结果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加深对位移的理解。在利用图像法表述p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这样更加形象直观。

(2)质点的教学:通过位移概念的教学,知道如何描述一个点的位置变化,而怎样去描述有大小、形状、质量的实际物体的运动问题?给出问题,(如:以投篮为例,要探究篮球的运动,该怎样着手?)让学生去思考,了解质点的优越性后,再引入质点的概念,同时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理想物理模型,及其作用,(质点)实际并不存在,只是为了使研究的问题简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点的概念。

对于物体在什么时候可以看成质点?教师通过实例(地球的公转、自转等),采取交流与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把物体看成质点后的优越性;和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物理思想。通过交流,教师总结:能否把物体视为质点,要看所研究的问题而定。在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概念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说课稿中公【第二篇】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地位及作用: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

处理方法:虽然3-5要求低,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3-5的最重要内容,做为一名物理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切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是矢量,

2、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培养守恒思想。

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并会用它解决问题。在讲解例题2时和学生探讨一下车辆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4、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等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动量、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是动量守恒条件的确立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学生交流展示,学生提出疑问,在自主学习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再进行达标训练起到巩固的效果。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碰撞动画)、实物展示台(供学生展示用)、学案(课前要求预习)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流程

1) 整体设计

安排“知识键接(创设情景)----展示目标——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训练--课后巩固训练”进行,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的主导地位。

2) 环节设计(主要是知识键接引入和重难点突破)

情景键接导入,通过两小球的一维碰撞,v2v1,发生碰撞,问碰撞后有几种可能情况?并思考碰撞中遵循怎样的规律?(从不变量引入守恒并导出了动量的概念)

这些内容在引入动量概念后可以轻松自主解决。

重点、难点(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及条件

自学问题:1、什么是系统?什么是内力和外力?

2、分析上节课两球碰撞得出的结论的条件。两球碰撞时除了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力(系统的内力)外,还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们彼此平衡。气垫导轨与两滑块间的摩擦可以不计,所以说1和2系统不受外力,或说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3、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4、表达式

5、适用条件

1、学生活动:

展示交流(1) 教学把巡视中遇到的问题和重点问题提出来,先让或者引导其他小组会的同学给与解答,不会的教师才再给与解答。然后教师给与延伸 (例题分析)

2、 当堂达标训练(10分钟)学生展示答案与标准答案比较。解答有异议的问题。

3、 课后设计专门的巩固训练

高中物理说课稿中公【第三篇】

1、指导学生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从发电厂的发电机和电池中都可以得到电。

2、教育学生注意节约用电。

1、说明电与人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挂图或录像。

2、手摇发电机。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电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指导学生认识电的来源。

3、教育学生要节约用电、保护环境。

谈话: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用是非常大的,电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第8课“电和我们的生活”。(板书课题)

(1)提问:日常生活中哪里要用电?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师生小结:看电视、洗衣机洗衣服、电灯、电脑、移动通讯等都要用到电。

(4)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电?

(5)学生分组讨论。

(6)学生回答。

(7)小结:在现代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电,可以说,没有电,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困难,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几乎要停止。

(1)提问:电与我们的生活这么密切,那么,电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出示“手摇发电机”,提问: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吗?

(4)演示实验:手摇发电机使小电珠亮起来o(教师边讲边演示)

(6)学生阅读课本第26页,说说电是从哪里来的。

(7)学生回答。

(8)小结:常用的电的来源有两种,一种从发电厂,通过火力(蒸汽力)、水力、风力、原子能的力量推动发电机转动,产生很大的电流,再通过输电设备送到各家各户,供生产和生活使用。如遍布全国各地的火力发电站,利用水力资源的水力发电站(长江上建有我国最大的葛洲坝发电站,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水电站,黄河上的龙羊峡、刘家峡水电站……),草原上的风力发电站,还有建在浙江、广东境内的秦山、大亚湾核电站,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江苏连云港核电站等。

另一种是从电池中可以得到电。电池的种类很多。请同学们看图,介绍几种电池:锂电池、普通干电池、镍镉电池、纽扣电池。普通干电池可用在手电筒内,有的还可用在遥控器、寻呼机内,充电电池用在移动电话上,积层电池用在电警棍、监测设备中,纽扣电池(银锌电池,)可用在计算器、电子手表中。另外,还有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电池的特点是使用方便。

(9)讨论:你们家里使用的各种电器分别用的是什么电源?

(1)谈话:电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生活的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电的用量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正在不断提高电的生产能力,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但节约用电、节约能源还是要提倡的。请同学们谈谈怎样节约用电。

(2)(看课本第27页的3幅图)提问:你们说一说怎样才能节约用电?

(3)学生讨论。

(3)师生小结:课本第27页第1幅图是使用节能灯。第2幅图片是使用空调器时又打开了窗户。这是不对的,因为室内不密闭,开空调就不能很快地升温或降温,浪费了电。第3幅图是白天要用自然光。

(5)出示录像或幻灯。(用一些数据或实例来说明如何节约用电,节约用电也就是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课后感受

学生对于电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安全用电方面应加强教育。

高中物理说课稿中公【第四篇】

1.了解运动有多种类型,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机械运动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

如何选择参考系。

3.知道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4.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时间和时刻。

过程与方法

学会如何选择参考系,学会用坐标和数轴(数学的方法)来描述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运动的奇妙与和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果能抓住参考系的概念和时间与时刻的区别,也就把握了本节的要领。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空间和时间的物理概念,而对相对抽象的机械运动、参考系的选择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如何选择参考系,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教学的难点是如何选择参考系。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参考系;并引导学生分析运动的相对性,如何选择参考系,体验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演示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运动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的相对性,指导学生利用参考系、时间和空间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并建立“时 空”观念来分析问题的物理模型。通过 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讨论一些关于运动的相对性,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并举例说明。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再回到理论。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利用(涉及多种运动类型)丰富的图片或动画展示,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让学生讨论,了解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多种运动类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强调学习的只是机械运动的描述方式。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的时间)

选取能突出“位置”和“变化”的机械运动图片或动画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对“位置”和“变化”的关键词分析,加深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从而引出了三个问题:用参考系来描述无的运动的参照物,如何确定物体的空间位置,以及运动过程中时间的描述。这些问题构成了本节的内容。

(1)物体的运动具有相对性,以在平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的两辆汽车为例,采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选择不同的参考对象,对于同一个物体的观察和描述的结果会有所不同,从而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参考系及为什么在描述物体的运动前必须指定参考系;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原则上是要使问题的研究简单又方便;没有指明参考系时,通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实际上,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通过举例(相对地面静止的建筑也随地球的运动而运动)让学生体会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辩证观点。

(2)在空间位置的描述中,先举例(某汽车此时位于向东5km、向西4km处)提出问题:如何确定汽车的位置,让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下得出:用坐标系来描述它,并强调坐标系作图的规范。

(3)在时间的描述中,先介绍(教材图2-10“神舟5五号飞船飞行中的部分重要时刻),运用此例讲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同时教师给出(学校的课程表等)进行举例分析。

3.巩固与练习(大约10分钟)

为了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首先让学生回归课本,并通过一些典型的课堂练习来巩固。教师再评讲,并让学生课后去阅读课本的信息窗和 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概念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48 697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