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表(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表(精选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表【第一篇】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原则

1.完整性和规范性

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成果至少应包含两部分内容: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和一份媒体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

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有必需的环节应明确写出,而且要前后一致,是一个整体的解决问题方案,而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堆砌。

(1)教学目标阐述:体现新课程理念,反映三个维度的目标,关注学生差异,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

(2)学习者特征分析:

(3)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多种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

(4)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综合多媒体优势,信息技术运用有效,资源能促进教和学。

(5)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和运用,时间分配合理,重、难点突出,有层次,重视学生发展。

(6)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习题练习合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7)

总结

和帮助

一份完整的媒体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指应提供教学涉及到的各类媒体素材清单,如投影、幻灯、挂图、模型、计算机软件等。

2.可实施性

评价一个教学设计成果优劣,应从时间、环境、师生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时间因素:

(2)环境因素

(3)教师因素

(4)学生因素

3.创新性

(1)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4)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4.媒体资源的支持性

(1)教育性:能用来向学生传递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2)科学性:正确地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

(3)技术性:传递的教学信息达到了一定的技术质量。

(4)艺术性: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经济性: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较大的效益。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表【第二篇】

教学设计成果《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价

优点:

1. 教学内容部分对课的教材、知识背景、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清晰、明了。

2. 对整课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清晰的说明,教师牢牢把握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思想。

3. 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观等角度来描述学习目标,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

4. 综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卡片、实物、黑板等多种媒体,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言语交际活动,突出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基本特色。

5. 教学过程部分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进行了清晰的说明,教学环节连贯、目标清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6. 以课件为主的多媒体资源呈现了本课所需的视听材料,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足:

教学设计方案中没有说明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分析和教学评价也没有单独说明,课件资源没有注明出处。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表【第三篇】

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维度

对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可从教学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效果、教师教学方式和效果等三个维度进行。

1.教学结构的转变

在“主导一主体”的教学结构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主权,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发生质的偏离,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或专家、伙伴的指导。

2.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明确:是否从学生出发?是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具体来讲,包含以下方面:

(1)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2)积级的情感投入、成就感的获得;(3)广泛的认知范围;(4)深层次的认知体验;(5)创新思维的培养;(6)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7)解决问题技能的训练。3.教师教学方式和效果

(1)角色转换。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的定位观念,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关注学生收集/加工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关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关注学生交流协作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

(2)教学设计的落实与调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有很强的将教学设计阶段的思路、方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落实的能力;同时还应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捕捉课堂中的灵感来灵活调整教学。

(3)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事的意义,当然也是整合课堂实施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4)学习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多种工具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习者、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等特征,来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同时,体现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支持。

(5)教学组织。教师的调控能力必须到位,要协调好教师教和学生学、资源与教材、教育技木和传统的媒体、面向全体学生和发展学生个性等各种复杂关系。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规表【第四篇】

设计小组活动成果展示的评价标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一)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有效参与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来透视分析:

(1)从参与的范围分,可分为部分参与和全员参与。在学习中,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可能成为"看客"。若组织不好,调控不当,会产生活动中的"马大效应"。(2)从参与的表现分,可分为外在参与和内在参与。在学习中,那些能说会道的学生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因而也常常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但也有一些学生性格较为文静、沉静,面对新的问题,外部反映并不强烈,但却喜欢沉思冥想,口讷心慧,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想法,却很有见地,耐人寻味。实际上后者也在参与,甚至是实质性的深度参与。在目前的学习中,我们往往对前一部分学生引导、调控不够,对后一部分学生关爱、鼓励不够。(3)从参与的过程分,可分为阶段参与和全程参与。有的学生只对某一环节、某一方面感兴趣,而对于其他过程就不大关注,而有的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4)从参与的效果分,可分为有效(高效、低效)参与和无效参与。像"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式的参与就是无效参与。如面对一个新问题,学生未经思考就急于作答,这种参与基本上是无效的。参与的有效性,主要看参与对小组学习目标的价值和自我发展的价值实现的贡献。就个体而言,表现为面对学习情境入神、入境,这才是真正的、实质的有效参与。如果没有小组全体成员的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充其量也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不可能实现深度合作和有效合作。

(二)有效的合作是小组合作的关键。合作小组的组建,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应根据个性差异来合理调配,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互补共效。组内交流,组际竞争。要想实现"有效合作",组内经常开展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甚至合作难以维系。合作小组内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或相互交换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提倡组内交流的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竞争能避免个人竞争因失败而产生的自我贬低、自我拒绝的情感,同时会进一步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促进群体积极向上,成为小组有效合作和全组争优达标的强大动力。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评价

(一)有效性的基本理念

(1)互动观 合作学习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

(2)目标观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讨论,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效果突出时,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从而达到认知、情感与技能均衡的教学目标。

(3)师生观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学生当好“演员”,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4)形式观 在教学形式上,合作学习强调以集体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讲授过程也力求简明扼要,耗时短而成效显著,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为后来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5)情境观 合作性的情境,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

(6)评价观 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二)有效性的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促进"转变性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基本用于区别胜利者和失败者,而不是作为一种转变性的协调发展过程。为了区分,人们自然依赖于一种具体的划一标准,而这种整齐划一的标准无法应因个体多样化的发展。学习的目的不单纯是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与学习个体,不存在简单划一的评价标准。学习者面对未知的领域,目标是方向性的,但没有已知的答案。因此,学习者需要的更应是一种新起点下的"挑战性"驱动,而不是面对已知标准的受"欠缺"驱动。评价不是区分,而是为了调节学习者的行为。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仍可以采用"区分",但这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本质上讲,这种"区分"仍应成为研究性学习中转变性发展过程。

(2)评价主要通过学习者的自我反思而最终实现

在学习中,评价的主体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学习者、导师、学习伙伴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主动的探索者本身是最重要的评价者。当然,教师可以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他是一个促进有效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另外,合作小组中的互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在学习中,亲身体验贯穿探索的始终,评价致力于促进经验的转变,但任何人的评价都必须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最终才能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

(三)有效性的评价的主体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的主体最重要的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只有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才最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引起自我的改进。因此学生必须是评价的中心对象、主要的评价者。协作者或者同学、教师等重要参与者也应当在评价的主要实施者。评价中的首先应当是考虑的是自我评价;然后是协作者或者同学的评价;最后是教师或者家长、社会对学习者的评价。

因此,使用量表对学习的评价将应当是以学生自身为评价的重要主体,以学习过程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根据每项研究活动的不同实施情况,在评价中还会出现对研究计划的评价、对研究过程实施的评价、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对协作者的评价等等不同专项评价量规表。

(四)有效性的评价的内容(根据评价内容设计量表一、表二、表

三、

表四)

(1)是评价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a 小组成员出勤率

b是否认真努力的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c是否积极参与d 是否有责任感

e 是否主动协作,组员关系是否协调

f是否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

g是否主动提出探究设想和建议。

(2)是评价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如:a 查阅资料和筛选资料的数量和质量b 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

c使用新技术

d 活动记录的完整性、及时性、真实性

e 对学习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3)是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查学生在一次探索式活动中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4)是评价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反映出来。

(5)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1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张简报、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探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评价的意义

(一)更有利于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习体验科学研究、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将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学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它并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结果,而是要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所以,对于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

(三)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在接受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往往体现为结构化的教学程度,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舀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不仅如此,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还表现在同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中,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等,不仅需要合作伙伴的同心协力,而且要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可以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48 20688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