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实用【范例1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结合游戏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希望您喜欢。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1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经历十几减9的计算过程,比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的算式,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能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经历探究计算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

多媒体课件、口算题卡、小棒

(一)热身赛

8+9=15-9=17-9=6+7=13-9=

7+9=18-9=9+5=14-9=11-9=

(1)集体订正

(2)评讲:请你说说17-9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前面大家共同探究的十几减九的几种方法,那么老师希望大家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题。好,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十几减九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十几减九的练习课)

(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喜羊羊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今天喜洋洋他们来到我们的课堂了,大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生:你们好

生:有!

师:好,下面就进入我们的闯关活动。

1、速度大作战

师:我们来和喜羊羊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吧

12-9=16-9=14-9=18-9=

17-9=11-9=16-9=13-9=

用你最喜欢的算法算算18-9=()

2.看图写算式

师:跑那么快,大家一定都渴了,看,同学们,我们来到了草莓地。

3、力气大作战

师:同学们吃饱了,大力士泰哥要和我们比力气呢(在圆圈里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者等于号)

4、地雷大作战(想加算减)

师:同学们要小心了,可不要踩到地雷哦

9+()=129+()=189+()=159+()=11

12-9=()18-9=()15-9=()11-9=()

5.看图讲故事

师:我们安全的走过了雷区,现在休息一下来讲故事吧

(三)活动

师:同学们,在你们聪明才智的帮助下,喜羊羊他们顺利的夺回了宝藏,看,他们来向我们表示感谢了呢!为了庆祝一下,他们邀请我们一起跳舞,大家准备好了吗?(音乐:找朋友)

(四)师:喜羊羊他们完成了任务,要回羊村去复命了,他们想买一些礼品带给大家,现在请大家一起去自选商场帮他们挑选礼物吧!

(1)妈妈给了你16元钱,你最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

(2)如果可以买两样,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

(六)谈收获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师:大家这节课学会了讲故事,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等很多东西,还利用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推理出了如何计算十几减八和十几减七这些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七)师:你喜欢灰太狼吗?

生:不喜欢,他老做坏事

师:对,灰太狼总喜欢搞破坏,但是老师觉得灰太狼有一个优点,他虽然每次都失败,但是却从未放弃,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那这节课靠我们大家的智慧,喜羊羊他们一次次战胜灰太狼,灰太狼一次次失败,我们胜利了,我们就是喜羊羊!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屏幕出示)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2

新的学年开始了,为了搞好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课堂上有的放矢,特定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班的这些学生来自周围的自然村及社区。他们大部分天真活泼,有礼貌守纪律。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如上课做小动作,不主动回答问题等。通过入学测评,发现有几个学生学习较差,认知能力较弱。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这册教材的数与代数领域,首先联系实际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在此基础上,认识11——20各数,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并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此之外,还安排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二是把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与计算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内的一些问题。

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统计与概率领域。一方面,通过“分一分 ”初步学习把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教材注意结合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有关教学内容的体验,联系现实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全册教科书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结合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安排了《找找周围的数》《大蒜有几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 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道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算方法。

※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轻重。

※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情景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情景中认识上下、前后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活动中初步感知他们的基本特征。

(3) 联系具体情景,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根据物体的用途、形状、颜色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

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的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分析、推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景和问题,发展简单的合理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显示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与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验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难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因此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措施

教学任务保障: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有一条清晰的逻辑教学思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有成功感。

优生措施:做好优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定时开座谈会,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和意志,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轻装上阵。在教学中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与动机。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创造与探索的空间,释放创造潜能。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3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2.使学生能利用统计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质疑引入

播放《生日歌》,投影显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今天是谁的生日?

在学生迟疑时,设疑引入:怎样才能很快地回答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二、积极参与,经历过程

1.整理动物的只数,认识象形统计图。

提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很快说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各有多少呢?

再问:用什么办法能很快知道?(可以把大象家来的客人排排队)

讨论:我们怎样帮大象把家里的客人排队呢?

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分类排队,有几种动物就排几排;可以竖着排,也可以横着排。

拿出几种动物的头像,谈话:请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看着例题图说动物的名称,另一个小朋友在黑板上把小动物排一排。指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排,一个竖着排,另一个横着排。

提醒:一人报动物名称,另一个人在黑板上贴,报一只,贴一只。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分类整理的情况。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数出每种动物各有几只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见教材第76页)分别填上三种动物的只数,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如:哪种动物的只数最多,哪种动物的'只数最少等。

小结:把几种动物先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得出结果,这样的过程就是统计。(板书: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2.整理花的朵数,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几种鲜花图片,仔细观察例题图,把花分颜色贴在课本第77页的虚线框内,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部分学生完成的图和表,相互交流整理的过程。

提问: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并回答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加深体验

1.完成想想做做。

谈话:小朋友们为大象统计了客人和送的鲜花的情况,为了感谢大家,大象准备买5种水果招待大家。在这5种水果中,你最喜欢吃哪种水果?请大家分小组统计一下人数。(出示统计表)

先按小组统计,再把各小组的统计结果汇总,填在统计表里。

提问:我们班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少?

再问:你还能想到什么问题?

2.实践活动。

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提问:如果要统计学具盒中的物体,可以怎样分一分?(按颜色或按形状分)

组织学生按形状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略)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提问: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办法整理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各有多少的?

谈话: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可以分类统计数据,你还想统计什么?课后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完成。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4

图画式应用题

1、学会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训练学生根据挂图正确表述语言的能力。

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件或挂图

一、引入

今天咱们到郊外去秋游,看看有哪些数学知识。

二、新授

1、加法

[出示美丽的郊外风光]

师:瞧,郊外的景色真美啊,蓝蓝的天空,美丽的花朵,还有几只蝴蝶正飞来飞去呢。

课件出示左边5只,数一数有几只蝴蝶?再出示2只,现在呢?

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师:现在有多少只蝴蝶呢?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

分组说图意,有4人小朋友在捕蝴蝶有2人在捉蛐蛐,一共有多少人?

谁来说说图意,你知道怎样算吗?

三、课中操

四、减法图式

那边的小朋友玩的开心,这边的农民伯伯正忙着呢?出示葵花,看,这是什么?

先出示颗葵花,再演示农民摘了3颗,再出示大括号和7个最后出示问号。

问:你能说出图意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农民伯伯摘完了葵花还要摘石榴。课件分步出示石榴图,自己说出图意后想一想怎样列式。

五、练习可自己适当调配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1.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2.教科书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这是一个富裕的乡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还有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还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飞翔的鸽子,路边有葱郁的树木,美丽的农舍等。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还有一座教学楼等),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

数量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3.本单元只是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教学,所以没有安排专门的习题。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师提供的“美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数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3.应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如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一个小小气象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我们应该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热爱科学。

(三)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开始教师可以用几分的时间,仿照书前“编者的话”,选择学生能够听懂的事例,言简意明地讲一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利用“美丽的校园”数数,提供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2)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再指名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数。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如国旗、单扛、石凳等),再数数目比较大的(如垃圾筒、楼房、花等)。学生每数完一类物体,教师可以仿照教科书第3~4页,将这类物体加上集合圈,并写出相应的数。同一数量的物体可以集中排列。如,学生说“1面国旗、1位老师”,教师可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1面国旗、l位老师的图,并告诉学生,1面国旗、1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l”表示,周时在图的左面出示“1”。 10个数都出示后,让学生读一读,了解有多少学生认识这十个数。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学生,还可以一个人接一个人地说读。如果读错了,可让学生数一数相应的集合圈里的物体。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跳着读这10个数。

4.数过主题图中的人或物后,还可以数学生身边的一些实物(如教室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一行课桌等)。引导学生数实物时,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如,教室黑板的上面有什么?(1面国旗)左面有什么?(4扇窗户)等。逐步使学生分清方位,这对于以后教学中布置学生看书、做作业,都有好处。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6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较关注新授课和练习课的教学改革,而对复习课教学的研究远远不及前两者。复习课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课本上的复习题作一些简单的划分就粗略地备好课;或找一些比较新颖典型的练习题作为补充。尤其是概念课的复习课更是一头雾水,一节课下来,常常是一堆概念的堆砌,然后就是针对性的训练。复习课仿佛成了习题处理课,学生兴趣索然、思维压抑。这样的复习课只是一种操练式的知识本位的教学,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理念。

复习课不能不上,那该怎么上?怎样才是一节好的复习课?以学生发展为本、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等新课程的新理念又如何在概念复习课中得以体现?为此,我们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教材解读】

数的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数学概念。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习数概念的第二阶段,主要包括: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顺序、数的大小。它是建立在一年级上学期所学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计数单位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拓展,也进一步感知、理解了十进制位值制两个基本概念。

【学情解读】

在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孩子们又经历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过程之后,已经有了基本的数感,对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已经具备一些简单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意识。但是,一年级的孩子们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对所学知识缺乏整体感知,整个知识是散状的,尚未形成知识网络。因此,本节课就是希望能够通过知识点的梳理,逐步引导学生将散状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串、知识网。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数出100以内的数,并且会读、会写。

2.复习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

3.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理解数位的意义及顺序,能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

【教学重点】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构建材料

1.引出课题: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师板书课题)

2.写数:请在练习本上写一个你喜欢的100以内的数,可以是100。

3.交流: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写的是什么数?并用一句话简单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数?(生各抒己见,师及时评价并板书)

二、复习整理,形成网络

1.初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小朋友们,看到这些数,你想到什么?(先给学生几分钟的回忆时间,然后再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板书)

2.知识整理:

(1)分类:那我们先给这些数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后,自己在练习本上分类。

全班交流:第一种:按照数位分为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三类

第二种:按照单数和双数分为两类

第三种:按照个位是否是0分为整十数和不是整十数的两类

第四种:按照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是否相同分为两类。

……

(2)读数写数:明确:读数写数都从高位开始

(3)数的组成:生自己说每个数的组成。

(4)大小比较和数的顺序:给上述各数排顺序,比大小。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

给自己课前所写的数出出题,可以让大家来猜猜你写的是什么数?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同桌听,让同桌猜一猜。之后,再全班交流,点名提问题,余下同学猜数。

【设计意图:课前写的数在这里派上了用场,让每个孩子写的数都能有用武之地。】

2.想一想

找规律填数:()()30()()(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总结:同样的一道题,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结果也不一样。

3.猜一猜

看商品猜价格。(略)先让学生猜,教师说多得多(少一些)逐渐接近准确数。或在学生猜的基础上,教师再给出条件(如价格在86和89之间,是个双数)。

4.写一写

看谁写得多:写出十位上的数比个位多1的两位数。(学生尝试,再展示交流)那怎样想可以把所有的答案一个不漏地写出来?建议同学们课后去思考。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给自己打一个分数,你会用哪个数?说明理由。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7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观察图形,想象不能看到的'面: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知识点是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一样,左边和右边一样,上面和下面一样。左边不知道,可以看右边。

补砖块问题。

一、谈话导入。

二、完成练习一第五题

出示完整的一面墙(图片)

1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每块完整砖块的长度是一样的;每行的砖块数是一样的;单数行和单数行摆的一样,双数行和双数行摆的一样。

3出示不完整的一面墙,“补砖块”

(1)这儿缺了几块?你能用刚才的发现来猜一猜吗?

(2)验证猜想。

方法一:学生可能会用画一画,补一补的方法。

师可以提问:你想怎么补?来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画的时候,引导学生用行之间的关系来画砖缝。

方法二:学生直接用数砖块的方法,那就不用补了。

师:一行有几块砖块?第一行缺了几块?

师总结方法:数出每一行缺的砖块数,再加一加。

老师对于这两种或更多的方法予以肯定及表扬。

(3)练一练。

完成p6补砖块练习。1、提问: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起来。

2、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3、小结:如果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是什么形,那么它就可以画出什么形状来。

三、独立完成练习一第6题。

四、完成教科书练习一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五、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直观演示。用后面书上提供的卡片。

(2)直观演示,边讲解。4旁边的数学在4的左边和右边,剩下一个数字在4的后面。

(4)总结。对面的那个数总是与原来的数隔着一个位置。

(5)应用规律。6的对面是?(隔着一个数字,是5)2的对面是几?

六、拓展延伸

1、出示长方形模型,提问: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

2、请学生拿出若干张长方形,实际动手剪一剪

3、进一步启发,激励学生,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并再一次让学生实践剪一剪,结果有学生发现了新的剪法。

七、单元小结

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图形的拼组整理与复习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8

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历程,有喜有忧,有苦有泪,也有果,虽然不能事事皆尽人意,但收获还是颇多的。

这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1)、(2)班数学课的教学工作,两班共有学生xx人,学生人数较多,这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教学中我一边摸索教学的教学方法,一边努力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任务。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使多数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初步认识了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了空间和图形的基本知识;会进行简单的统计、找规律等。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动今后的教学工作,下面是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

一、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整学期的教学任务都非常重。我一有时间就多去其他老师那去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每上的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因为已经是第二学期,学生的思想、学习以及家庭情况等我都一清二楚,并且教材经过上学期的摸索,对教材比较熟悉,所以工作起来还算比较顺利。具体情况如下:

1、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倾听意识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进行出题,让其他学生来回答。我还在的重难点突破中,用“谁理解了它的意思”、“谁听明白了这位同学的话”等启发性的语言,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认真倾听老师的意识并且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口算课中,让学生之间互相批改练习题,互相出题;在人民币的教学时,学生利用自己手中已有的`人民币在小组内进行互换。以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2、走进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一年级的数学教材赋予太多的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我就模拟超市布置物品,然后让一些学生当收银员,一些学生当顾客,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气氛相当好。通过此游戏,确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又学会了人民币计算知识,又培养了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等。在《找规律》中,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规律现象,即揭示了规律的意义,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操作能力。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优势,而思维又伴随着这动作,在动作中思维。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我以学具为教学载体,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学生在数小棒的过程中,亲自体验和理解了100以内的数数方法。知道了10个10是100。通过操作小棒找到了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的方法。在动手操作中,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又是学生找到了计算方法。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培优扶差是一个学期教学工作的重头戏,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几个尖子生和后进生。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首先是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然后是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帮他们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后进生根据各自的情况定出目标,让他们双方都朝着那个目标前进。利用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同坐互帮共同进步,经过我的一直补差那些后进生都大有进步,有的进步非常快。

三、与家长密切沟通

这学期工作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工作。这一学期,我主动与家长通过电话、家校通等的方式进行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也向家长汇报其子女在校的情况,争取与家长的教育思想达成一致。当家长对我的工作提出意见的时候我非常乐意接受,并且调换角色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结果,绝大部分的家长对我是非常信任和尊敬。但也有部分家长因为没有经常沟通或没有共同协调好致使之间产生了很多的误解。

四、主要成绩。

在这一学期里,数学口算比赛学生口算能力有较大提高,在规定时间计算正确率90﹪。学生成绩有较大程度提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9

一年级学生刚迈进小学大门不久,小学生活与幼儿园比较,学生环境变了,学习内容多了,学习负担重了,使他们原来那种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消失了,他们感到失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为了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主要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创设各种情境,比如可以把有关的学习内容编成儿歌,尽可能地增加图片内容,各种媒体的介入,课中间的游戏安排,动手操作、小红花、小红旗的奖励等来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趣味性,促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感兴趣,从而很快地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合理的情境,比如在教学“米和厘米”时,让学生扮演测量员,测量出教室的长、宽;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让学生来当售货员,模仿超市工作情境,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灵活运用,还有当小小邮递员、小医生等等,儿童在这些活动中,求知欲得到了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景中去,这样,客观环境与主体活动的和谐,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

当然,兴趣的引发也是多渠道的,除了环境的感染,有教师语言创设的情境也有相当大的作用。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猜谜等特感兴趣,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这一课时,一开始就可以用谜语引入新课,教学时,老师可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儿有一个谜语,想不想猜?”“谜面是……”,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老师可以告诉他们“猜对了”,并夸奖说“真聪明”,然后让学生猜猜这节数学课会学什么新知识,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所创设的一个又一个的情境,能使儿童在优化的情境中活动起来。这样,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观需求,主动地学习又带来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了探究知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和积极向上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10

看教科书第2—3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一、复习铺垫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先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回答。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

(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三、体验深化

(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

(2)练习一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在计数物品数量的活动中,初步了解学生对数数的理解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学习数学首先要会数数,你会数数吗?那你能从1数到10吗?数数看。

二、探索新知

1.激发观察兴趣

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这是一所漂亮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自己先看一看。

教师:把你看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教师: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物

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1)数出数量是“1”的事物。

教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面国旗图并加上圈。)

教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教师:同学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一位老师、一栋教学楼、一个足球……)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告诉学生,它们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注意此时要帮助学生梳理语言,培养学生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2)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教师:同学们再数数看,数量是“2”的东西都有什么呢?(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教师可以让数出来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数看。数完后,可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得对不对。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样数有什么好处吗?

教师:如果以后让你数数,你打算怎么数?(适时渗透小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3.认读1~10各数

(1)教师领读各数,同桌互相读一读。

(2)教师打乱顺序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读。(为了了解学生认识这10个数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安排一些游戏:如接龙数数游戏、跳数10个数等。)

4.数身边的数

学生不会说的话教师启发:数教室里的数(如教室里有几扇门?几扇窗?几盏灯?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一行有几个课桌……);数自己身上的数(如你有几只手?你有几只眼睛……)。

5.课后延伸

教师:下课后数一数校园里的事物,看看有多少。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三、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数了漂亮的小学校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12

课本第85页。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记忆比赛: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得出有规律的好记,没有规律的不好记。得出规律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五、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六、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七、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13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lt;”“gt;”,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四、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时

1、数一数………………………………………………约1课时

2、比一比………………………………………………约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分类…………………………………………………约2课时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认识钟表……………………………………………约2课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总复习………………………………………………约4课时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14

一、活动目标

口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口算速度的快慢、口算的正确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特举办本次口算竞赛活动。

二、活动形式

开展各班级全员个人赛。

三、参赛人员

各班全体学生。

四、比赛时间

20xx年11月4日。

五、比赛要求

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50道题。

六、奖励办法

本次比赛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鼓励奖5名。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15

刚刚进入一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只认识了一些数字,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和探索求知的欲望,选择适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确立活动主题―――寻找生活中的数。

二、指导思想:

展示数学的神奇智慧和艺术般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入奇妙的数学世界中。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拓宽他们的思维。

自由分组,设计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头行动:

1、调查数字的重要:寻找身边的事例,加以说明。

2、寻找数字,并拍摄。

第二阶段:整理各小组的材料,结合他们的活动结果完成设计方案

第三阶段:交流、汇报活动成果五、实践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16

新课程第二册教科书p93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彩笔、水果图片

一、创设情境,提供原始数据

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

电脑出示配乐动画:

二、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1、提问:聪聪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各有几只?

2、(没看清)电脑再放动画片

3、提问

a、五种动物各有几只?谁同时数出来了?

b、没有数出来(大家数的只数不一样),看来光靠数还不行,还要用笔记一记,我再给大家放一遍,但你们要想出一个又简便又好记的记录方法把小动物的只数记下来,行不行?小组讨论一下,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

4、报告整理数据的方法。

谁来说说你们组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b、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记下小动物的只数,开始!

5、电脑再放动画片。

6、展示整理数据的'方法。

a、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你能把自己记录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吗?

b、大家同意吗?

c、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7、小结。

同学们真棒!想出了用各种符号记录每一种动物的只数。大家知道吗?这些方法,就是数学中的“统计”!(出示课题)

8、比较。同样是用符号来统计,哪种统计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三、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1、出示统计表。

2、提问。

b、聪聪的朋友各有几只?这个同学统计得对吗?你能来说一说吗?

3、这样一张用来统计各种数据的表格我们就叫统计表。

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1、根据这五种小动物的只数,请你在这幅图上涂上颜色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对又快。

2、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3、展示条形统计图,集体订正。

a、你涂了几个格子?为什么这样涂?

b、他涂得对吗?

c、我这儿还有几个同学的作品,请看!

d、他们涂得又对又漂亮!你们涂对了吗?

五、练习应用

2、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4、学生填调查表,在自己喜欢的水果下面做上记号。

5、老师读数据,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填出统计表中的数量。再根据各类水果的数量,在统计图中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

6、展示、评价

(1)谁愿意跟聪聪说说我们班小朋友喜欢吃哪些水果?

(2)看着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六、小结

1、电脑继续放动画片

小猴聪聪:谢谢小朋友的帮助,我今天有好多的收获。小朋友,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2、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统计的知识,你发现了吗?

3、别急,小猴聪聪还有话要说呢!(小朋友,你们可真厉害啊,今天就学会了这么多,还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谢谢大家帮了我的忙,同时也欢迎你们明天到我家来过生日。再见,再见。)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17

1、数一数的教学反思:

“数一数”一课时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我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数数活动,吸引刚刚走入课堂的学生和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数了生动活泼的主题图中的事物,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发现:许多学生没入学前就会数数,情境图中的数数难不住这些学生们。但也有出现个别学生数错的情况。

2、比多少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要重点利用教材情境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重点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在教学中有令人欣喜的地方,如在学习“同样多”是,学生的观察能力真令人佩服,课上学生除了说“小兔和萝卜同样多,小猪和苹果同样多。。。。。。”还观察到“桥和房子同样多”。

二、位置

1、教学反思:

该懂得了。

2、左右的教学反思:当我问到“老师与学生都举起右手,为什么老师举起的与同学们的右手不一样?”有部分同学说:“因为老师转过来了。”“因为你与我们面对面。”有的学生说得比较完整:“因为老师所对的方向变了,右手边也跟着变了,所以不一样”。也有的认为左手变成了右手。我就举着右手转动给学生看。为了训练这个环节。我特意组织全班同学举着右手走楼梯。让孩子了解上下楼梯总是靠右走。使学生明白了“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从而突出难点。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1―――5的认识及书写的教学反思: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习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3、第几的教学反思: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只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第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左边起涂4个灯笼,学生可能只涂了第四个。

4、分和合的教学反思: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自己比较紧张,也由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验不够丰富,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是不够灵活。由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落实教学任务。这也是我平时教学中的困惑,是我在教学中进一步需要加强之处,这也是对我的另一启示。

5、加法的教学反思:1、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虽然开学到现在,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但在本节课中还是有出现个别同学在老师没说完或同学没回答完时,就急冲冲的把答案说出来。

6、减法的'认识7、练习课

8、0的认识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多说上面,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就是教学0的第二含义时浪费了很多时;特别是忽略学生的实际能力,导致课间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掌握。以为只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因此我觉得,目前,我面临的是一群刚入学的小学生,我们根本没有驾驭大容量课堂的能力,不能总是想把学生的思维定在自己设想的圈子中,要了解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更好的运用知识。

9、有关0减法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理解有关0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教学。在新授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理解图中的含义,并发挥想象看图说故事。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此的兴趣都很浓,吸引住了他们的眼球。但是,在这里让学生说的太少了,因此没有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平台来表达,也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力。这是一个不足之处。在学生看图列算式的时候,我让小朋友们利用摆小棒来理解算式中数字的含义,尤其是对于0的认识,再让他们说一说算式表达的含义。

第四单元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后记: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共19课时)

第一课时:6和7的认识的教学反思:这节课里,我利用教材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学习和相互交流合作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全面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6和7的组成

课后小记:学生对这些数字非常熟悉,因此学起来很轻松。

第三课时6和7的加减法的课后小记:有以前学前教育的基础,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仍有几个学习困难的同学理解有困难。

第四课时用数学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明确大括号所表示的意义。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课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6和7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课后小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数学的解决问题,有些不会分析并理解,不知道有些符号是什么意思,要多练习并巩固。

第五课时: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页。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8和9相关加减,掌握一图四式的列式过程。

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案设计 篇18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自主发现并掌握10的分与合。

2.经历探索10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师生一起做游戏,连续做三四次。

提问:老师为什么猜得又对又快呢?你能猜出其中的秘密吗?(袋子里一共有10个花片)

谈话:小朋友猜得对。老师知道袋子里一共有10个花片,是根据10的组成想出还有几个花片的。如果小朋友学了10的分与合,也能猜对。

1.初步感知。

要求:请小朋友拿出10个花片,把10个花片分成两个部分,一边分花片一边想,10可以分成几和几。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反馈:你是怎样分的?(指名到磁性黑板上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10可以分成几和几,按先无序后有序的顺序组织反馈)

揭示课题:10的分与合。

2.有序探索。

要求:你能有次序地分一分、涂一涂吗?先和同桌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可以怎样涂,再涂一涂、分一分,并把分得的结果填在下面的方框里。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反馈:你是怎样涂,怎样填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分的结果,师生共同评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提问: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中可能出现不同的'涂法,如:可以从左边开始涂,也可以从右边开始涂;可以先涂1个,也可以先涂9个)

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根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可以想到几和几合成10)谁能有次序地说出几和几合成10?(指定两三个学生按顺序说出几和几合成10)

谈话:你能很快记住10的分与合吗?先自己记一记,再说给同桌听。

擦去黑板上方框里的数,提问:谁能按顺序说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10,并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记的。

谈话:大家都记住了吗?(记住了)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检查,我背给你听,你再背给我听。

1.猜一猜。

出示10块糖,谈话:小朋友看,这里有10块糖,老师把这10块糖分在两只手里,不让大家知道每只手里有几块糖,你能猜出老师每只手里有几块糖吗?(把糖分在两只手里,握紧拳头,让学生猜)

谈话:小朋友想玩这样的游戏吗?同桌两个小朋友一起用圆片玩一玩。一个小朋友拿圆片,另一个小朋友猜,然后再交换玩一次。

学生活动。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用线连一连,再组织反馈。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题目,谈话:一列火车从很远的地方开了过来,到站时,车箱上的数少掉了一些,你能把少掉的这些数填完整吗?请小朋友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练习后,指名说答案,集体校对。

4.找朋友。

谈话:我们再来做个游戏,请小朋友拿出1~9这9张数字卡片。老师拿出一张卡片,小朋友要很快从自己的卡片中找出一张卡片,使你拿出的卡片上的数和老师拿的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10,并把你的卡片举起来给老师看,说出几和几合成10。看谁第一个举起卡片。

师生一起做游戏。

谈话:还想做这个游戏吗?请小组里的小朋友一起做这个游戏。一个小朋友先出卡片,其他小朋友找出合适的卡片;再换一个人出卡片,像这样轮流进行。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小组活动后,评出合作最出色的小组。

5.有几种分法。

课件出示:有10张画片,要把它们分成两堆,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先让学生用学具分一分,再说出分得的结果。

提问: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48 3625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