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工程论文【优秀12篇】
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技术应用与管理策略的有效性,能否提升项目整体效率与质量?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本科工程论文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毕业论文前言 篇1
毕业论文摘要部分摘 要 作为山西省晋城市唯一的上市公司,LH集团在近几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面�
力求该设计能够提高员工的努力程度,改善员工工作态度,进行提高企业绩效和竞争力,使企业从此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关键词:薪酬 岗位评价 内部公平毕业论文前言部分前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通过在企业的生产和劳动行为,换取报酬,以满足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需求。
合理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水平,可以使员工有一种安全感和对预期风险的心理保障意识,从而增强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反之,不合理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水平,则会使员工产生不公平和不信任的感觉,使员工产生抱怨,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上市企业,晋城市LH集团在成立之初到现在,都保持着企业的高速发展,但在发展背后,也出现了一些核心员工流失、员工工作绩效水平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正是不合理的薪酬制度所造成的。本文将在对LH集团薪酬制度现状深入调查的情况下,结合最新的薪酬研究成果,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以岗位评价为重心,对薪酬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为如何建立公平合理、并且具有外部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提出实践应用方法。
毕业论文结论部分结论 其实写完了本篇论文,也仅仅是对企业的薪酬制度做出了一个相对科学的设计方案,薪酬制度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动的,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它在企业在占据的核心地位。根据企业的发展理论,在发展的最初阶段,企业应当保持高额基本薪资,高额绩效工资的战略规划,在成熟阶段,企业仍应当保持着高水平的绩效工资,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好的激励效果。
所以我们应当重视的是,企业的薪酬设计应当随时符合市场的发展要求,根据不同的企业级别制定不同的薪酬标准,保持企业的外部竞争力。但同时,更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企业的内部竞争力,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企业的生产效益更多的主导因素,就是员工的作用。
员工在企业中辛勤工作,回报这份劳动的就是薪酬,所以薪酬可以看作是员工和企业之间联系最紧密的一条纽带。企业制定合理的薪酬标准,使员工得到满意,那么员工就甘愿为企业付出,达到双赢的效果,反之,过多的抱怨,损害的也是双方的利益。
我的这篇文章比较看重的就是员工的岗位评价的公正性,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所以在具体设计时应根据企业的特点来制定适宜的岗位要素,并通过这些要素进行岗位的价值评判。比如LH集团,员工的工作环境因素就必须要看作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这也是根据LH是作为一个煤炭综合型国企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的。
而其他部分,比如福利和保险工资,则没有过多涉及。无论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在研究理论方面,我都尽量使此次分析和设计符合科学性、实际操作性的原则。
但由于个人水平限制原因,我对这个课题研究还不是很深入,论文本身还存在诸多欠妥之处,恳请老师与同学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我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毕业论文致谢部分致谢。
毕业论文前言 篇2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
4、:写出。
5、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6、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
7、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
8、参考文献。
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写出,标明页码。
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论文前言范文 篇3
论文关键词:场域,前言课,策略
新课程教学改革给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如:充分运用案例来呈现理论知识,使课程的学习趋于生活化、现实化;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等。然而,要在教学中顺利实现这些变化并非易事,特别是对高一新生来说尤其困难。
一、场域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政治学科本身而言,初、高中两个阶段差别较大。首先,从教材来讲,与初中的社会学科相比,高中政治教材不但是独立编制、自成体系的,而且在知识性、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其次,从考试方式来讲,与高中闭卷考试不同,初中阶段期中、期末考试直至中考,社会学科都是开卷考试的,这直接导致“学校忽视、家长轻视、学生无视”等现象的出现,进而割裂初、高中政治课学习的有效衔接;最后,从教学目标来讲,初中教育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高中教学则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鉴于上述问题,随着教育场域的变化(即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网络,本文主要指初中学习环境和网络向高中学习环境和网络的转变。),如何上好高中政治前言课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高中政治课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等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场域变迁后的前言课现状
对于高中政治前言课,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教育教学论文,究其原因大多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没什么可说的,内容、具体的学习方法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展开;其二,内容不怎么重要,几乎没什么考点,讲不讲无所谓;其三,课时较紧,把宝贵的教学时间花在“前言”上,不划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还在向教师询问高中政治考试是不是还是开卷考试?课本内容是不是背背就行了?单从这一方面来讲,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的认识就存在偏差和误解,学习方法仍固守在原有的思维印记中。因此,作为高中政治课的处女之行,上好政治前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究竟前言课该怎么上?笔者通过个人的教学实践,把前言课的教学策略进行展现。
三、场域变迁后的前言课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驱力,也是推动学生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
措施一:在高一《经济常识》前言课中,笔者出示了“缘聚政治课”的课题,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这一课题所吸引。因为这样的课题容易从情感上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产生心理上的互动效应。接下来让学生对于今后政治课的期待畅所欲言,并对老师的教学提出设想,从而更好的加深师生交流,从感性上提高了学生对于新老师、新课堂的期待和兴趣,使今后的教学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措施二: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来自对新奇事物的追求。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感性事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寓教于乐,更能在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乐趣。我以“在暑假生活中你都了解了哪些时政?最感兴趣的国内外大事是什么?”这一问题作开场白,引起同学们一片热议;我接下来提出要求:首先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写下来;然后形成四人讨论小组,相互交流,共同商定一个主题;最后确定一位代表发言,班级分享和评价。在该互动活动中,独立思考是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避免学生的依赖性。组内交流,共商主题,就是防止在“所谓”的讨论中漫无目的的“闲聊”,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是在共同解决一个问题”。除此之外,也给学生一个先期导向,让学生初步感知到高中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因为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班级对小组的评价。这一过程解决了课堂秩序和课堂讨论、有效学习和过程功能的矛盾,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措施三:结合各小组的发言,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进行了变化,将备课过程中准备的一些假期中国内外发生的时政新闻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其中涉及内容广泛,图文并茂,既有经济现象,也有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笔者进一步追问:“在上述现象中,哪些属于经济现象?”此时学生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分辨经济现象中,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了。
这一过程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育教学论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养成关注时政,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奠定了基础。
(二)、理解内容 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这节课在知识点上,要完成“经济”这一抽象概念及经济知识重要性的教学。特别是“经济”概念,它就是一条知识脉络,贯穿《经济生活》的四个单元。如何突破?
措施一:如何识别经济现象呢?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回答:“与钱有关的现象。”一方面,肯定学生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下发《家庭经济生活问卷调查表》,通过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得出,我们的经济生活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很自然地过渡到本框的学习内容上,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钱能干什么?”,“钱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干什么?”,“如何花钱?”,“如何挣钱?”,“如何管钱?”。这些问题贴近生活,与实际关系密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纷纷给出了意见,在此及时回归教材,让学生结合教材当中对于经济概念的解释,从具体到抽象,达到明理的效果,课堂生成较为自然。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一概念,去理解分辨哪些时政新闻属于经济现象,又从抽象到具体,这样一个演绎过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又还原到现实生活中,真正让其感受到学习高中政治课的有用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措施二:讲述本地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经济故事:被人们喻为“江南鸡王”、“老板的加工厂”――浙江不老神食品有限公司的品牌发展历程。短短的十年来,已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160多个城市开设“不老神鸡”连锁店,有专卖店600多家,不老神造就了28个百万富翁,实现6000多人的就业。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一家全国性的连锁经营企业。让学生从身边的故事中体会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经济知识,经济知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帮助,而且让学生感受经济知识有用、不难,有研究价值,初步感知这一经济现象背后蕴藏的经济知识,从而产生以经济专业的视角思考经济问题的需求,为学生今后主动学习《经济生活》打好基础。至此,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比教师单纯讲述该课程的重要性效果明显。
(三)、掌握方法 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复杂情感的人,前言课所要实现的目标不但要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要培养学生对经济知识重要性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经济现象的理性思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对社会经济现象有全面的、深刻的认识的情感需求,通过讲述不老神的故事,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以及公民更多的社会责任教育教学论文,并将其转化为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
前言课的教学还要让学生对高中《经济知识》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评价方式等有所了解,从而实现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转变。因此在教学过程就学习方法适时导入。向学生提出以下建议:(1)课前预习,完成教材知识的梳理。(2)课堂上积极思考,提出困惑,发表观点,参与小组活动。(3)关心时政,理论联系实际,能为教学提供很好的材料。其实,这里不仅是为学习《经济常识》导入方法,也是为整个高中阶段政治课的学习导入了方法。
一节课要完成以上目标,必须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不需要太多的教学信息资料,但必须典型,因此教学资料的选择很重要,这是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引导思考,现成探究的最主要的前提。不需要有很多的课堂问题,但应该有一组逻辑性较强的启发性问题,既能节约时间,又有很强的针对性。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前言课,从学科教学来说,是整个高中阶段政治课的第一课,言的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言的能否感受到学习的意义,言的能否引导教学的行为,关系到整个高中阶段政治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愿我们一起开好头,上出前言课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葛步红。上好《思想政治》的前言课。思想政治课教学[J].2006(08).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3][法]布迪厄,华康德。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毕业论文前言 篇4
(1)说明论文的主题、范围和目的。
(2)说明本研究的起因、背景及相关领域简要历史回顾(前人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尚未解决?目前进展到何种程度?)。
(3)预期结果或本研究意义。
(4)引言一般不分段,长短视论文内容而定,涉及基础研究的论文引言较长,临床病例分析宜短。国外大多论文引言较长,一般在千字左右,这可能与国外内数期刊严格限制论文字数有关。
毕业论文前言(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本国的经济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各企业将更多地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向全球发展。要想在世界大市场中取得胜利,企业不仅要有一批既有外贸知识和扎实基本功,又应有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对外经济发展的战略。
通过对专业的学习,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有提出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能力。要以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形成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路,以便达到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迫不容缓的。特别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我国,对于资源的需求量还还是巨大的。()再而,我国出口的大多是初级产品,初级产品又是消耗资源的源头。要达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
本文深层次地概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概论、怎样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怎样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做到那些方面的工作、科学发展观树立的必要性、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分析、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经济全球化的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等一系列对外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毕业论文前言(二)
什么是航空公司的低成本战略?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公认的权威定义,但可简单定义为:在保证航空产品安全、快速等本质特性的前提下能保持航空公司低成本运作的战略。低成本战略需要满足以下一些基本原则:保证航空产品的安全性;保持航空产品的快速特性;满足航空服务的可接受性和责权对等性。
本文通过对国内航空企业的比较,分析其实现低成本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其可行性及具体运作思路,文章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是对低成本航空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章是分析南航内外部环境,着重研究民航重组后的竞争态势和格局;
第三章则结合南航实际,提出其必要性;
第四章对比分析国内外航空企业的成本组成,并进行实施低成本战略的可行性分析,为下一章探讨具体的操作及措施打下基础;
第五章剖析低成本战略的具体操作措施;
第六章对航空公司运作的低成本战略进行归纳。从研究方法来看,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个案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法。
毕业论文前言 篇5
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三言两语预示本研究的结果、意义和前景,但不必展开讨论。前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首先要适当介绍历史背景和理论根据,前人或他人对本题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及在学术上是否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明确地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果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要说明研究的创新点。但大部分情况下,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一定要说明此研究与被研究的不同之处和本质上的区别,而不是单纯的重复前人的工作。
毕业论文前言 篇6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is thesis has covered half a year,s experiment and another halfa year's analysis.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 whole process is quite tough. Despite all theproblems during research and limitations, the thesis finally comes into being. However, thiscan not be achieved without the help of many people.
First and foremost, I would like to give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distinguished andrespectable supervisor, Prof. Qi Yuanfang, for his all-along supports during not only theresearch process, but the whole post-graduate year. He is the one who gives me inspiration ofthe thesis topic, enlightens me empirical method helps me conduct teaching experiment, andinstructs me analyzing approaches. I have to say that this thesis is born from his insightfulinstructions and warm encouragement.
Secondly, I also own my appreciation to Prof, Gongrong who gives me a lot ofinspiration, insightful advice and instructions.
And also, this thesis can not be accomplished without teachers of Foreign LanguagesSchool who impart knowledge to me and classmates who offer me help.
Last but not least, 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thanks to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isresearch for their patient corporation.
毕业论文前言 篇7
ABSTRACT
Tolstoy Leo writing Anna is a lady of the upper society of Russia capitalism; Bronte Charlotte writing Jane Eyre is a tutor of the England capitalist society. Although two feminine image produces in different state, has the different appearance, the disposition and the life experience, they have the common pursue such as independence, the freedom, the equality. With ours word is pursue "the woman liberates"; with Henrik Ibsen word is "first I am a person". Facing among family, society, marriage and love complex, intense sentiment and principle contradictory conflict, they are painful, and have paced back and forth. But finally, moral and the passion contradiction causes Anna to move towards the hopeless situation; Emotion and the reason contradiction gave Jane Eyre to love a happy family actually.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which to their love pursue, the individuality and the individuality forms root, has manifested two females in front of love, moral and reason intense revolt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bel spirit, further elaborates the feminine doctrin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nna; Jane Eyre; female doctrine
论文前言范文 篇8
米歇尔的论述向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观念:一是在语言学、符号学中隐藏着图像转向的能量。在以往的语言研究中,图像承担着与语言文字一样传达意义的功能,只是比较起来显得初级;二是对非语言符号的研究。从传统上看,我们只能用语言具有的意义范式或模型去研究非语言符号,这样一来,语言被扩展到各种符号的表意行动中,反而忽视包含图像在内的视觉符号自身的意义;三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话语与视觉、文字与图像之间存在的缝隙,注重视觉图像与视觉感知在建构世界和创造文化秩序中的独立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理论思维的角度,视觉图像向语言文字发起挑战,开始撼动语言在哲学与文化领域中的中心地位。“语言学转向”强调的是世界是由语言建构的,语言符号之间的不断转换产生了世界的意义。换句话说:意义的产生不过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这种转换完成了语言对世界的编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一个经验和实体的世界,而是一个语言符号的世界,我们的知识和认识是由语言来塑造的,在语言的主宰下,语法、句法、语用、词汇、话语、语境、意义、文本、叙事、修辞等跟语言学相关知识被广泛运用到其它学科领域中,以至于语言学的模式和方法成为人文科学普遍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因此,“语言与存在”取代了传统的“思维与存在”的命题成为整个知识范式转换的重要表征,这也从根本上揭示了语言的本体含义,它远非工具,而被看作存在本身,正如维特根斯坦所宣称: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
从历史实践上看,作为人类交往活动中最常见的两种媒介形式,图像与语言文字相比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在文字发明之前,图像是先民表达和记录的方式;当文字出现之后,文字以语法和修辞结构来表达具有丰富的联想性和多义性的意义,而图像被降低为识字的辅助手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图像被认为是感性的、直观的、平面的、零碎的,人们重视语言的理性逻辑,强调语言与图像的异质性,而忽视图像与语言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图像的独立性和意义的建构性。米歇尔发起了对语言主导文化的解构性批判,他认为:“文化的历史部分就是图像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争取支配地位的漫长斗争的历程,任何一方都是为自身而要求一个可以接近‘自然’的特权。在某些时刻,这种斗争似乎进入了沿着开放边界展开的自然交流;而另一些时刻(恰如莱辛的《拉奥孔》)这些边界关闭了,彼此相安无事。
所谓的颠覆关系就存在于这一斗争最有趣和最复杂的种种形态中”[2](P187)。在这里,米歇尔强调了语言与图像之间漫长的斗争过程,认为两者之间辩证复杂的张力关系构成了文化的发展。如果说传统文化是语言实施着对图像的压制和控制,那么,进入当代的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应该站在与语言构成对立面的基础上,消解语言中心主义的局面,通过制造图像和观看图像承担世界意义的建构。但是,图像的兴起以及形成的对语言的挑战,并不意味着图像取代语言成为知识体系和文化秩序的主宰,而是将图像在语言中心论的框架中解放出来,摆脱语言论的控制,在关注语言与图像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中重新挖掘和创造图像,让图像再度被发现,让图像彻底释放出自己的知识能量。
图文之争与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图文之争的介入给当代文学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图像意识的增强,文学与传媒、文学与图像、文本形式、文学的存在方式、图像叙事与文本叙事等诸多问题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文学理论研究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如米歇尔在《图像理论•序》所说的那样: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所有的媒体都是混合媒体,所有的再现都是异质的,文学与视觉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再现,它们与权力、价值和人类的利益纠缠在一起,影响到文化模式的变化。一种阅读文化与一种观看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它含蓄地指出社会性和主体性所采取的形式,一种文化所构成的各种个体和制度。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与图像的关系问题可以在媒体再现中找到交汇点。换句话说,图像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异质关系,两者之间的研究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毫无价值的平行对照,相反,两者之间内在的互动关系以及构成的外部关联使得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研究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图像与语言的关系为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文艺理论观念。
从历史上看,在语言学研究范式的框架中,文学理论研究的中心和旨归是文学语言本身,认为语言是一种线性的、稳定和逻辑的符号,先行地设定文化、文学发展变迁的规律。在这种观念中,语言占据主导优势,而图像只是语言之外与人的感性层面相关联的不可靠的形式,图像与语言根本无法联袂,亦无法在一种张力的结构中生发出更高意义上的思维模式。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视觉文化和读图时代的来临,单纯的语言学思维方法已经不能完整有效地对当今文学图像化和传媒化趋势作出有力的阐发,同时它也无法表征当前层出不穷的文学审美现象。
因此,当前文艺理论研究必须摆脱传统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不合理方式,关切当代传媒视野中的文学现实问题,在正视语言学等研究方法的同时,侧重考虑在图像与文字之间寻找文艺理论研究的生长点。本雅明是建构此种研究范式的积极实践者和探索者,他在研究摄影与电影的过程中预言电影将成为未来语言的者,认为以文字和书籍为代表的传统印刷文化必将受到以图像为主的机械复制文化的冲击,这昭示着图文之争在现代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将成为一个待解的问题。与本雅明不同,利奥塔从解构理论的角度对西方传统文艺理论中存在的理性与感性、理智与欲望、话语与图像、推论和感知等二元对立模式进行批判性考察,为感性、欲望、图像和想象力的存在寻找依据,解构西方传统的元叙事话语和思维模式,达到攻击现代性的目的。鲍德里亚比本雅明和利奥塔走得更远,他在由电脑所创造的虚拟图像世界中,反思和批判传统的文学生成和存在方式,认为虚拟图像比真实存在更完美真实。
在此观念下,文学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应该重新设置和厘定,也就是说:图像与现实的脱节、虚拟与真实界限的消解,使得传统的“文学艺术模仿生活”的观念出现问题,这无疑对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本雅明、鲍德里亚在文化和艺术层面上对图文关系的探索,深刻地表明文艺理论对图文关系的重视源于当代文化给作者和读者带来的新的创作和阅读感觉经验,它是对当下文学艺术发展的理论总结和建构。显然,西方文化领域对图文关系的研究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其方法和思路不同于传统的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已进入到图像文化分析、社会历史分析、符号政治经济学分析的综合、交叉的层面,其研究主旨是在揭示图像与文学差异、互动和互通的特征,进而进入图文生产、消费与社会权力表达、文化模式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探究上。
当前国内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图文关系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展开,这主要沿着两种思路进行:一是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中,探讨图像与语言文字的关系,强调图像的强势原因、表现方式和审美效果等。这是当前文学遭遇图像时代问题的一种“宏大理论”式的阐发,这种研究并没有在图像与语言之间折叠、缠绕的复杂关系中解决文学变化的具体问题;二是沿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历史命题,在文学与传媒的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根据文学和视觉艺术两者的交叉渗透,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关注视觉艺术,同时强化从图像的角度来审视文学,试图在文学与图像之间建构一种互文性的文学理论。具体而言:从文学语言的角度研究视觉图像,就是理解图像如何借助物理时空的张力结构,来接近文学并通过语言立“象”达到充满想象力的审美至境。
反之,从图像的角度来分析文学语言,就是理解图像如何赋予文学语言新的意义,探索图像在文学语言塑造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比如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三种历史形态:以图言说、语图互仿和语图互文,以此揭示语图关系发展的规律。显然,以上所说两种研究的价值取向不同:前者侧重语言与图像的对立,以此勾画出当代文化模式的变迁,以及带来的审美方式的变化;后者则侧重语言与图像两种媒介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交融凝聚到文学本身,回答文学在传播过程中因媒介不同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说前者侧重外部研究,那么后者则是从内部探讨文学的根本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叙事学中,传统的文字叙事所固化的领域开始成为语图关系研究的重要目标,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叙事文本研究,此研究围绕图像与文字两种不同的叙事特点,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考察图像与文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突出图像对叙事文本的模仿和再现问题,旨在解构文字叙事在叙事传统中的绝对主流,摆脱与语词共存和竞争中图像的压抑性地位。通过图像与文字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让两者在交互叙事中建构不同的价值维度,以此彰显不同的审美意义。诸如此类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重新理解文学有太多的启示,这昭示着当前文艺理论研究观念的重要转变,这些探索对于建构文学理论研究范式具有启发性和创新意义。
图文之争与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几点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文艺理论界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一直存在论争,不同观点的研究者在本质建构和拆解的论争中宣扬自己的文学理论观念。图像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作为文艺理论研究的现实问题,在为文艺理论营建新的研究思路的同时,跳出本质主义、历史主义和解构主义等思维模式,力求返回文学活动本身,沿着亚里士多德所设定的文学媒介理论的路线寻求“拯救文学现象”,这无疑将为我们重新反思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契机。
首先,文艺理论研究应从文学现实出发,避免抽象化。何谓文学现实?在我看来,其实质就是被文学本质思维模式所遮蔽的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与其他文化形式交织、文学本身新变的现实问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理论观念指引下,文学理论研究大都围绕原典或抽象概念的演绎展开讨论,试图勾画出一幅以理念存有为深层基础的文学图景。这是一种本质先行的理论模式,此种模式直接规定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达到一种理论自身的自洽性和完美性,最终,文学现象被置换成一个抽象化、一元化的世界,文学活动的朴素性和现实性逐渐消失。
图像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不同,它是当代传媒文化现实中文学发展出现的真问题,它带动文学活动各要素在传媒世界中发生了新变。比如依照新媒体观念,图像、语言和其他文本都混杂其中构成超文本文类,读者面对如此复杂而丰富的文本世界目不暇接,此种变化打乱了以往文学理论设定和裁量文学的标准。因此,文学理论必须真正面对这些问题,从学理层面加以阐发,进而把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向前推进。
其次,回归文学本身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文学理论问题。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式注重文学的文学性研究,认为语言是文学的内在规定性和永恒性。这是它的功绩,也是它的偏颇。因为,它在把文学的文学性研究推上高峰的同时忽视了语言以外、或者与语言相关的知识场域(比如,文学与其他艺术语言之间的关系)。当前盛行的文化研究,打破了文学理论学科的界限,以超越文学社会学的姿态,把触角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文学研究的边界变得模糊,文学本身的问题几乎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话题。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文学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松散和脆弱。在两种研究方式面前,我以为,图像与文学的关系是文学理论重新思考文学自身问题反弹的重要表现,它介乎语言和文化之间,寻找理解和阐发文学的新维度,同时这也是对强调文学性研究的形式主义文论和强调文化权力的文化研究的一种反驳和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语图关系研究意味着在经典意义上的理论研究之外拓展出新的文艺理论研究思路。最后,应该提倡文学理论研究的多元主义理念。
工程毕业设计前言 篇9
施I组织设计是对施I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具有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的双重作用。它体现了实现基本建设计划和设计的要求,提供了各阶段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协调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单位、各施工工种、各项资原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来指导施工项目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是施工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工程开工后施工活动能有序、高效、科学合理地进行的保证。
施工组织设计-般包括四项基本内容:①施I方法与相应的技术组织措施,即施工方案。②施工进度计划。③施I现场平面布置。④有关劳力,施工机具建筑安装材料,施工用水、电、动力及运输、仓储设施等暂设工程的需要里及其供应与解决办法。前两项指导施工,后两项则是施工准备的依据。而施工组织设计的繁简,- 般要根据工程规模大小、结构特点、技术复杂程度和施工条件的不同而定,以满足不同的实际需要。复杂和特殊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需较为详尽,小型建设项目或具有较丰富施工经验的工程则可较为简略。
从计算1 I程童开始,根据最小工作里面安排劳动人数和劳动定额,排出施工进度计划:再由进度计划安排出资源需用量表,根据资原需用里计划来将限有施工场地进行布置,最后设立安全、文明和季节性施工措施。完成最终的单位工程施工施工组织设计。从中可以让我们更熟悉工程清单计价规范,掌握工程量计价规则,熟悉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运用AutoCAD绘制施I场地布置图和进度计划和资源需用里,结合相应的消耗里定额及用水用电定额安排和布置临时工程。
所以选择施工组织日志作为毕业设计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项完整的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我们对整个施I过程就有-个完整和系统的认识,还能培养自身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协作能力,培养自己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毕业论文前言 篇10
I would like to grant oceans of thanks to all my respected teachers and friendswho have offered me cordial assistance during the two and a half years.
First and foremost, I owe a special debt of gratitude to my respected supervisorProfessor Li Changbao, for his patient guidance, insightful suggestions and constantencouragement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my thesis. Without his inspiringinstructions and invaluable suggestions, it would really be a difficult task for me tocomplete this thesis by myself.
Special thanks should also go to all the excellent professors who have taught mein this university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for leading me into the field of researchwork, and giving me tremendous inspiration, courage and confidence during my studyhere. Their insightful lectures have made my study delightful and enjoyable.
Finally, I am also deeply indebted to all my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for theirencouragement which inspires me every time when I have no motivation to continue.
I must mention all my roommates, who give me a comfortable atmosphere to studyand do me a lot of favor when I need help.
论文前言范文 篇11
论文的前言也叫引言,是正文前面一段短文。前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目的是向读者说明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吸引读者对本篇论文产生兴趣,对正文起到提纲掣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前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有哪些新的发现,是否有学术价值一般读者读了前言以后,可清楚地知道作者为什么选择该题目进行研究。为此,在写前言以前,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的内容,收集前人和别人已有工作的主要资料,说明本研究设想的合理性。
(来源:文章屋网
论文前言范文 篇12
关键词语言论文论;形式主义;新批评;话语;言语行为
作者简介1张瑜,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后),浙江杭州300018
中图分类号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4)01-0099-07
在进入本论题之前,有必要对“语言论文论”这个概念作一点辨析。本文将20世纪以来从文学语言人手、采用现代语言学或语言哲学理论为基础来构建的文论各派都统称为“语言论文论”,而不再采用文论界以往习惯的“形式主义文论”这个传统概念,这是有考虑的。“形式主义”术语出现很早,最初是随着俄国形式主义流派出现的一个明显带有贬义色彩的概念,随后就迅速演变为一个中性的统指20世纪上半期出现的布拉格学派、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等以语言为核心的文论各派的术语。但也正因为它出现得早,无法预料也不能概括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许多以语言为核心的文论的丰富特色,站在今天立场上考察整个20世纪这类文论的发展脉络和情况时,再使用“形式主义文论”这个范畴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其局限性也更加明显。实际上,20世纪采用语言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论各派不仅贯穿了整个世纪,而且呈现了极为丰富和复杂的特色,它们无论在研究内容,还是理论基础。甚至在发展的地域上,都存在着诸多重大的差别,形式主义只是这类文论中的一条发展路径,以此来概括整个20世纪波澜壮阔的语言文论的发展,就会以偏概全,忽视语言论文论在发展中呈现出的丰富特色和本身内部的发展变化。从这个角度看,采用“语言论文论”概念替代“形式主义文论”概念要更为准确和全面,它不仅能准确概括这类文论都是从语言研究人手发展起来的特征,而且也能最大限度地容纳各类具有不同语言学或语言哲学为基础的文学理论特征。我们用什么理论观点和概念去驾驭和审视西方20世纪名目繁多、错综复杂的各种语言流派和学说,是研究当代西方文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我们就很难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西方语言论文论发展的全貌并揭示其内在本质。由于国内学界对此问题分辨关注得不多,往往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甚至有人由此认为语言论研究已经过时,再没有发展的空间和方向,这些都将影响到当代文论的建设与发展。
本文拟从采用“语言论文论”概念人手,试图勾勒出20世纪西方语言论文论发展的整体格局和版图,力图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把握20世纪语言论文论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本文认为,虽然20世纪语言论文论诸家在各自的研究侧重点和内容上存在着各自的不同,但仍然可以总结出i条规律性的发展路径,即形式、系统路径,象征、语义路径和实践、行为路径,它们分别体现出语形、语义和语用三个视角,并体现出20世纪语言论文论从符号系统到实践行为的发展趋势,它们共同构建了20世纪西方语言论文论的版图。
一、形式、系统路径
语言论文论第一条发展路径是俄国形式主义一布拉格学派一结构主义一解构主义,前三者即国内学界通常认为的“形式主义文论”思潮。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不仅是因为它们都是发生在欧陆的文论流派,更主要的是因为在它们各自所受的多种理论来源的影响中,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是一条主线,因而在它们各自的文论研究中,在其诗学的主要原则和精神上呈现出大致相同的特征。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在20世纪初促成了现代语言学领域中的革命,对现代思想和人文社会等多种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文学研究领域而言,受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影响最重要的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语言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符号系统的观点,索绪尔最具革命性的看法在于他指出语言符号与实在世界的所指物之间不存在自然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人为的“任意性”关系,语言符号的意义来自其系统内部符号之间的关系和差异,由此动摇了语言符号与外界的自然对应的联系,索绪尔的语言学使语言系统内部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 最著名的有四对范畴,即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共时性和历时性、横向组合关系和纵向聚合关系。这些范畴有的不仅直接被吸收到文学理论中,而且更主要的是其显示的方法论对语言论文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早期的语言论文论的出发点都建立在一个基本命题即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关系上,这个命题正是采用差异方法建立的。
被伊格尔顿确定为20世纪文学理论变化开端的俄国形式主义,是最早在诗学领域发现和采用索绪尔革命性的语言学理论的,维塞高度评价说:“他们敏捷地承认并且抓住了索绪尔在符号学上的贡献,表明了(俄国)形式主义者对当代智力动向的变更保持了怎样一种警觉的态度。比较而言,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也只是在六十年代初期,才开始在法国文学研究中广泛地体现出来,而他的著作的英文版在1959年之前尚不可得。”俄国形式主义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其分支之一的莫斯科语言小组成员基本上都是语言学家,这一背景使他们能够迅速注意到索绪尔语言理论。俄国形式主义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重要贡献明显受到索绪尔的影响。例如索绪尔把语言重点由历时性转为共时性,并提出语言是独立的符号系统观点,实际上是把语言看作与外部世界并列的一种实体,这直接启发了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语言及其结构的研究,以及使文学研究变成一门独立科学的追求。他们主张“文学科学”要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什克洛夫斯基在以工厂的生产来比喻文学理论的任务时就宣称,“我感兴趣的不是世界棉纱市场的行情”,“而只是棉纱的支数和纺织方法”:而雅各布森提出的著名的“文学性”概念同样强调对文学作品内部构造和形式的研究,他曾讽刺性地把文学史家比作一名警察,把其他学科的材料拼凑为文学研究对象。这些反对外部研究的观点明显有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影子。此外,俄国形式主义在进行文学研究时,其出发点一开始就在文学语言和(日常)实用语言之间划了一个界线。这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路明显受到索绪尔的差异方法影响,俄国形式�
布拉格学派与俄国形式主义无论在人员上,还是理论上都有着直接的延续关系。从文学理论上看,布拉格学派文论更系统地重述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也更为自觉地采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来对形式主义进行综合,更为重视对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并在一个重要的方面发展了形式主义,这就是:他们把形式主义理论摆进了符号论或符号学的框架”。这使它们在某些意义上超越了俄国形式主义的视野,不仅仅把文学作品只看作是语言构成,只强调语言形式的研究,而是将文学符号与人类生活语境联系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情感和意识形态内容可 布拉格学派注重对诗歌语言的研究,其独特的贡献尤其体现在开辟了诗歌语言的音位学研究。所谓音位,即语言的能指,布拉格学派从关系、功能与价值角度研究语言内部词形变化与声音选择的复杂关系,这对雅各布森的影响极大,他本人也十分关注音位学的研究。1941年,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美国纽约正是受到雅各布森的影响,率先把音位学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并认为“音位学能为所有的人类科学提供方法论基础”,由此掀起了法国结构主义思潮。
“结构主义”这一术语是雅各布森在1929年为避讳“形式主义”这个明显带有贬义的名称提出的。结构其实是形式的另一个代名词,由此也可以看出它与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的继承关系,布洛克曼就把彼得堡、莫斯科与布拉格视为结构主义的前二站。法国结构主义涵盖多个学科的各个领域,但它们都以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法国结构主义对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的运用可谓达到极致,几乎所有索绪尔提出的概念和原则都被结构主义扩展运用到包括文论在内的许多人文和社会学科,由此确立了以结构主义语言学模式去研究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霸主地位。结构主义把对语言及文化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关� 就文学研究而言,结构主义文论就是以第一符号系统的语言为中介来研究作为次一符号系统的文学,由此使用语言学概念和范畴分析文学文本成为主要模式。结构主义文论尤以叙事学、符号学研究最为著名,它认为一切叙述背后都有一个结构或模式在起作用。罗兰・巴特、格雷马斯、热奈特、托多罗夫等人对叙事结构的分析,目的就是探寻一个普遍有效的文学恒定的模式、深层结构。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可以说是对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直接发展和集大成者。结构主义文论把文学视为一个系统或结构,认为文学系统具有内在性,是能够自我生成、自我调节、自我参照的整体,完全排除了作者与外界的影响,这些特点都与形式主义特征一脉相承,都沉溺于、集中于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都坚决地排斥语言符号与外界的指称联系。
结构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从其内部孕育出了后结构主义的反叛思潮。后结构主义相当复杂,有向内与向外两个方向的发展,其向内的德里达一系,对美国文论界影响巨大,被称为“解构主义”,并在七八十年代的耶鲁大学形成了以保尔・德曼为代表的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学派。虽然德里达出于反形而上学的立场对索绪尔的批评十分尖锐,但是,应该看到,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在许多方面仍然遵循着索绪尔语言学规定的主要原则,即强调语言系统的自足性,排斥其与外界的联系。“解构活动并不触动外部结构,只有居住在这种结构中,解构活动才是可能的、有效的;也只有居住在这种结构中,解构活动才有的放矢。”德里达十分欣赏索绪尔就能指与所指关系提出的任意性原则和语言系统内部的差异性原则,认为索绪尔已经踏上了解构主义的道路。但他认为,索绪尔的“解构”并不彻底,他没有彻底切断词与物的联系,仍然囿于在场形而上学的束缚,没有把差异这一原则扩大到所指与能指的纵向关系中。德里达认为,语言活动永远达不到语言之外的“物”,即能指不再能涉及到超越它自身之外的实体、事物和思想,它只能涉及到其他能指。由此,德里达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反形而上学命题――“文本之外一无所有”,这个命题的含义不是否定外在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强调文本的语言世界是自指性的,它不是外部非语言世界的再现,不指向文本之外,所以在耶鲁学派提倡的“修辞性阅读”即解构主义批评中。注重的是对文学文本内部差异和矛盾的寻找,认为文学文本的意义实质是一场不断延异、无法确定的游戏。这一强调文本语言的自指性,排斥语言符号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主要原则与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及布拉格学派所遵循的根本原则是一致的。所以解构主义批评是可以归为形式路径的。
综上所述,20世纪欧洲大陆的语言论文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到布拉格学派,再到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其理论资源主要都遵循了索绪尔语言学理论,都共同强调文学语言符号的自指性,把文学视为一个自足的系统,认为文学意义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来自系统内部的结构,因此走的是一条形式发展路径。欧陆语言学文论的优点在于对文学语言的内部系统特征做了许多开创性和极富有成效工作,使人们对文学语言本身的自指性有了鲜明的认识,但是其缺陷也很明显,即切断了语言符号与外界的联系,使文学与现实割裂开来。
二、象征、语义路径
语言论文论第二条发展路径是英美新批评。英美新批评是语言论文论中最容易被误读的一个流派,长期以来一直被文论界归为形式主义文论行列。事实上,尽管新批评与形式主义有一些共同点。例如都以文学语言和文本为中心,都反对以作家或读者的意图来解读文本,都致力从语言人手力图建立一门“文学科学”等,但新批评与形式主义存在着极为重大的区别,这不仅体现在两者的理论渊源深上,而且也体现在两者在语言论文论的旨趣和特征上。
在理论渊源上,新批评的语言学的理论资源主要不是来自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由于语言的隔阂和地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欧陆与英美文化上的差异。索绪尔的理论没有对20世纪早期的英美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索绪尔及受其影响形成的欧洲形式主义文论才真正被介绍到英美批评界并产生重要影响,在此之前,新批评则已主宰了英美批评领域达半个世纪之久。新批评的语言学渊源主要来自英国本土的带有经验主义色彩的瑞恰慈的语义学理论。瑞恰慈和艾略特是英美新批评公认的先驱,就语言论文论而言,作为大学教授的瑞恰慈在语言理论上的贡献要更为系统,对新批评的影响要更大和更直接,所以兰色姆在《新批评》第一章里开门见山地指出:“论述新批评必须从瑞恰慈先生谈起。新批评可谓滥觞于他。”用艾略特的话而言,新批评实际上起源于“瑞恰慈教授的课堂方法”。在20年代,瑞恰慈在剑桥等课堂上致力于“讨论如何研究、欣赏、评判诗”的工作,由此开创了微观语义学的批评方法。受英美经验论的文化熏陶,瑞恰慈重视的是对语言意义问题的研究,而非系统抽象的层面,他与奥登合著的《意义的意义》一书有批评索绪尔理论的地方,不满之处正在于索绪尔理论的抽象性与经验论相抵牾。美国学者詹姆逊在1972年出版的《语言的牢笼》一书中曾对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与瑞恰慈和奥登的《意义的意义》作过详细的比较,以显示出英美传统特色与欧陆的差异。他指出,“前者(指瑞恰慈和奥登)是语义学家,他们把词当作象征来研究,而后者(指索绪尔)则坚持把语言界定为符号系统”。他解释了“英美用的那个术语,即‘象征’这个词,总想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词和它们所表示的东西或者是现实世界中的对应物之间的关系。的确,‘象征’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词语物之间的关系根本不是任意的,在最初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时候是有一种基本的对应关系。从这一观点出发,语言研究的根本任务自然是逐句地,一对一地寻找对应物,是从语言中清除所有非指称的词和纯文字建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差别,即瑞恰慈的语义学理论没有像索绪尔那样切断语言与外部的关联,他们仍然认为语言的唯一目的(至少是首要目的)是象征或表征外部事实。这一特点明显影响到英美新批评的观点。
瑞恰慈把语言区分为两种功能――“符号功能”和“情感功能”,诗歌是对语言情感功能最典型的使用。这里瑞恰慈已经明显带有从语用视角因素来分析的意思了。瑞恰慈认为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大异其趣,科学语言在于“实证”,尽可能做到表述准确、意义单一,没有歧义。而文学语言则主要用来表达情感,是一种无法证实的虚构陈述,即“伪陈述”,它依赖暗示、暗指、联想、想象等丰富细微的意义来表现一种艺术真实。因此,瑞恰慈十分重视对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混性,即“复义”问题的探讨。这对他的学生燕卜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燕卜逊剔除了瑞恰慈文学理论中的大量心理学成分,运用语义学方法对250余个诗节的英文诗作了细读,写出的《朦胧的七种类型》在1930年问世后,引起强烈反响。这可以说是英美新批评派的第一部著作,开创了文本分析和“细读”的先河。美国新批评派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燕卜逊的启发,并沿着燕卜逊的线索找到瑞恰慈的语义学理论,美国新批评运用的文本分析方法也主要来自瑞恰慈和燕卜逊,美国新批评派对悖论、反讽、张力和文本有机体等概念和理论的探讨也都与瑞恰慈和燕卜逊一脉相承。
英美新批评的源头在英国,主体则是以兰色姆师生为中心形成的美国南方批评派。新批评以文本为中心追求建立一门文学批评的科学,因而它反对在批评中融入作者和读者的主观意图,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就体现了这一原则。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排斥作者和读者主观意图的介入并不是切断文学与外界的关系,它只是切断文学与作者和读者的联系,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将新批评与形式主义混淆起来。应该指出,新批评在重视文学语言分析,排除作者、读者主观意图等方面与欧洲形式主义批评有相通之处,但是新批评与之不同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探索文学作品意义的时候,没有切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它始终带有经验主义的特征。新批评的主将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也是最被误读的理论之一。许多人望文生义,把“本体”理解为文学文本本身,这也是新批评往往被文论界误读为类似形式主义的文本自足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术语,是对存在的研究,但兰色姆的“本体论”已带有现代存在论的色彩,它不是指西方传统哲学中那个最高的抽象概念。而是如韦勒克精确指出的那样,“在兰色姆的论述中,‘本体论’往往用于表示对客观现实关注的同义词”。也就说,兰色姆的“本体论”是外部现实生活的代名词。兰色姆的理论是从文本角度区分诗(文学)与散文(非文学)的差异,兰色姆认为“诗歌作为话语的差异是本体论上的差异,它处理的是存在的条理,一种客观性的层次,这些东西是无法用科学话语来处理的”,兰色姆并没有像形式主义那样,局限于语言和形式内部去探讨两种文本和话语的差异,而是联系到外部世界来说明的,“这并非不可思议。我们生活在这样一种世界,它必须与我们在科学论文中所处理的那一世界,或种种世界(因为确有许多这样的世界)区别开来。这种种世界只是我们这一世界的简化的、经过删削、易于处理的形式。诗歌旨在复原我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记忆散乱地了解的那个复杂难制的本源世界,就此而言,诗是一种根本地或本体地独特的知识”。显然,兰色姆是联系外部世界来说明文学的特异性的,其根据就在从英美经验主义语义学作出的。可以看出,新批评仍然强调文学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作用,所以,韦勒克把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称为是古老的模仿论的翻版。韦勒克这个看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仍忽略了新批评与传统模仿论的区别,传统模仿论把语言只看作手段,意义达到外部世界,手段就失去了作用。而新批评不同,新批评不把语言视为手段,而视为中心,因此,语词的朦胧、含混意义诚然象征了外部、混乱和矛盾的复杂的现代世界,但正是依靠语词的意义,我们才认识了这个光怪陆离的生活世界。在这里,语言已经初步具有了构建外部世界的含义,这是新批评超越模仿论的地方。
总之,英美新批评与欧洲形式主义的语言论文论是有重要区别的,其根源实际上是语言观的区别,即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与英美经验主义语义学理论的差异,新批评没有像形式主义一样只局限于语言内部系统的研究,而是始终不放弃语词与外部世界的意义联系,这就使新批评的立场和文学理论与欧洲形式主义文论存在本质的差别。
三、实践、行为路径
语言论文论发展的第三条路经是20世纪中后期在欧美逐步兴起的以“话语”和“言语行为”为理论基础形成的一系列文论派别,其语言论基础来源复杂,资源众多,主要代表有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和英美言语行为理论等,它们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向和特征,即强调以现实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为研究对象,侧重从语用的角度进行研究,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语言是一种实践或行为”,显然,不同于索绪尔提出的“语言是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和英美经验� 由于切人视角不同,它们在主要内容方面都存在各自鲜明的特征,呈现出语言与生活世界复杂而丰富的联系。
巴赫金是最早提出并在文学研究领域运用话语概念的文论家,但是由于他早年命运曲折多桀,生前几乎藉藉无名,他的理论贡献一直被淹没。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被学界发现,并被介绍到西方,引起了轰动,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俄苏思想家之一。巴赫金思想深邃,才华出众,在人文学科各个领域均有重要建树,他的文学理论是建立在他独有的语言哲学――“超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超语言学”理论主要是针对20世纪早期俄苏语言学界流行的语言流派和文艺界当时盛行的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巴赫金认为真正的语言是现实中使用的语言,是人们交往中使用的语言,即“活的语言”,也就是话语,它是“活”生生的,具有丰富的变异性和具体多样性。他的超语言学理论就是以话语为研究对象的,这与索绪尔和形式主义路径完全相反。巴赫金批评索绪尔抽象封闭的语言学研究,指出他把生动的语言变成抽象的概念系统,在巴赫金看来,人类语言活动的真正中心不是语言体系,而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话语。并且巴赫金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交往对话,“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生命的真正所在之处”。巴赫金不仅指出了话语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话性”,而且坚持从社会学观点出发研究语言,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充满意识形态的载体,认为语言具有意识形态性,并辩证地阐释了语言符号与意识形态不可分离的复杂关系。巴赫金把超语言学理论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取得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提出了“复调”、“狂欢化”等重要成果,其在语言文论上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把文学语言纳入到“话语”范围,这就打破了形式主义把文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隔绝的做法,恢复文学语言、文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的密切关系,突破了前期语言论的封闭缺陷,给诗学打开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对文论界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法国后结构主义是使“话语”概念名扬天下的理论学派。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法国后结构主义比较复杂,有向内和向外两个发展方向,话语理论即是其向外发展的主要贡献,以罗兰・巴特和福柯为代表,侧重从文化实践和社会学方面进行文化研究,他们都把话语看作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活生生的活动和实践,而不是索绪尔所说的封闭抽象的符号结构和系统,并极为重视话语的建构功能。罗兰・巴� 他对日常许多通俗文化活动,如流行时装、食品、职业摔跤、汽车式样、洗涤用品的广告、法国葡萄酒、脱衣舞、旅游手册和电影明星等等都作了一系列独特解读和分析,力求揭示和解构这些日常“神话”背后“自然”的伪装,破除这些文化现象的“神秘感”,开创了西方“文化研究”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文化研究”中,话语实践和分析是其主要的运用工具。
而福柯更是视历史为话语的构造,深入到文化史、知识学、社会学史的深处进行“知识考古学”研究。他指出“疯癫”、“性”等概念和事物都是话语构建的产物,“是由一系列社会实践、调查、言论和书面文字――也就是‘话语’,或者‘话语实践’制造出来的”。显然,福柯的“话语”概念重视的也是其构建功能。此外,福柯还独特地指出话语与权力有密切的共生关系,权力制约着话语,话语反过来也巩固权力。福柯通过对话语的谱系学研究指出,任何时代的任何话语都不是个人的创造和想象的结果,也不是自然而然延续的结果,而是权力的产物。权力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和隐蔽的手段控制、选择、组织和传播作为话语形式的知识,它决定了知识真假之分和正确错误之别。也决定了我们可以说什么和不可以说什么。福柯不仅揭示了话语受权力运作控制特征,而且对西方文化中权力话语的发展演变作了深入的历史考察,总结概括了任何社会对话语生产和流通的控制方式、组织原则和构成规则,对话语理论作出了独到的贡献。福柯本人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美学和文艺学著作,但是他的话语理论对文学研究影响巨大。20世纪后期兴起的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批评流派都从中获得重大理论资源。
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中期由英国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奥斯汀提出,后经美国哲学家塞尔、格莱斯等人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哲学理论,其独特视角是从人的行为角度对语言进行考察。言语行为理论最有价值和最为革命的贡献是发现和提出了语言在日常使用中具有一种“做事”的功能,并强调指出语言的首要功能不是传� 言语行为理论实质是一种语言实践论,它认为语言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行为,这一看法同样突破了纯语言学的范围,将其扩展到人的行为这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为语言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言语行为理论一面世就引起普遍关注,它不仅在语言哲学、语言学领域迅速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逐步被广泛运用到人类学、心理学、法律、文学理论和批评等人文学科领域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言语行为理论就被英美批评界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形成了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以一种挑战或矫正形式主义缺陷的面貌出现的,它批判前期语言论文论封闭的缺陷,称形式主义的语言自足性理论为“诗的语言的谬误”,重新讨论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关系,恢复文学话语的日常交往性特征,特别关注和强调了文学的交往性性特征。80年代之后,言语行为理论吸收了解构主义的观点,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乔纳森・卡勒等批评家运用言语行为理论阐释了文学的创造性、文学阅读、文学文本对读者的说服作用、文学修辞研究等问题。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把文学视为一种言语行为,它不只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描述,更重要的是文学是一种以词做事的施为性实践活动,它能够以一种特殊使用语言的行为方式直接介入人类现实生活,参与构建和创造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这些都表现了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