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范例【范例8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范例【范例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第一篇】
所谓儿童礼仪教育,主要是对儿童仪表、课堂纪律礼仪、家庭礼仪、待人接物礼仪等教育指导,其是对儿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道德教育活动。它是儿童思想道德水平与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通过将国学礼仪带入儿童礼仪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儿童礼仪的教育。
二、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表现。
(一)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经过深度访谈与调查报告,分班教学后上经过儿童礼仪教育的学生,其具有良好的利益行为,能够正确熟练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谢谢”“没关系”“你好”等。其次,学生的行为得到了规范,经过礼仪教育时间比较长的儿童,能够做到保护环境卫生,主动将垃圾放入到垃圾箱内,特别是在上下楼梯时,能够互相谦让,在外出的时间活动中,可以自觉进行排队,井然有序地进行集体活动。总之,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在学校养成了互相团结、关心的好品德,能够和其他学生和谐共处,做错时能主动承认错误。在家里做到了不撒娇、不任性,主动帮助父母进行家务活的劳动,能够与邻居和谐共处,并得到老师与父母的在赞扬与认可。
(二)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经过深度访谈与调查报告,分班教学后上未经过儿童礼仪教育的学生,其行为习惯没有得到正确的约束,通常在教育活动中,难以控制自身的行为,甚至还会出现骂人的现象。其次,由于儿童的自制力比较若,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课堂表现虽然活跃,但是难以服从老师的安排。在课后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小摩擦,影响班级的和平共处与团结。总之,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在学校实践活动中难以管理,当出现问题时,会隐瞒或推卸自己的错误,甚至还会造成撒谎的现象。在家里表现的比较任性,时不时发生调皮捣蛋的现象,不能与邻居和谐共处。儿童的种种表现,会让老师进行批评与教育,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其未来的成长[1]。
三、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传统文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开始重视学生的礼仪培养。儿童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其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继承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儿童的礼仪教育,一是把传统美德内化成学生内在的素质,二是促进美德的广泛传播。因此,对儿童的礼仪教育,要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进而满足弘扬传统文明的需要。
(二)推进了素质教育。随着教育体质的改革,对于我国儿童的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儿童与家庭、社区进行有效的联系,推进儿童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让学生正确处理好家庭与社区之间存在的关系,使每个儿童能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这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远离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重视儿童礼仪的教育,是现代社会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做的事。
(三)维护了家庭社会的和谐。儿童作为家庭成员,其行为习惯的教育,通过老师与父母的教育,可以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而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有利于其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相反则不会形成。另一方面,儿童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儿童能够与邻居和谐共处,有利于孩子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进而监督和纠正了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有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满足了儿童的发展需要,对维护家庭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2]。现代社会好多家庭都会出国旅游,每个人的个人形象都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因此礼仪教育应从小抓起。
综上所述,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需要我们了解儿童礼仪的教育内涵,根据儿童礼仪在家长、老师、邻居等方面的表现,知道儿童是否经过礼仪教育,将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2]刘娟.论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第二篇】
摘要:《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有极大的代表性的伟著,其中所写礼节,正反映了清代前期社会上,尤其是封建贵戚之家,旗下官吏家庭十分重视礼节的情况。
也反映出了诸多社会意义。首先则是封建时代森严的的等级制度;其次是代表性地反映出明清时的审美倾向,以及当时社会满汉文化的交融。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他的彩笔和椽笔,使我们历历如绘,栩栩如生地看到了我们中华人如何生活,如何穿衣吃饭,如何言笑逢迎,如何礼数相接,如何思想感发,如何举止行为。尤其是封建贵戚之家,旗下官吏家庭,十分重视礼节的情况。也反映了诸多社会意义。
首先,最突出的反映则是封建时代森严的等级制度。
封建社会必然存在不同的等级,而封建主义的思想和文化则导致并维持乃至加深这等级,并深刻地体现出来。在《红楼梦》中即是如此,诸多礼仪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
在宴席上,先是在坐次上分上座、陪坐、下坐,或分主座客座;上菜次序也是按辈分等级的。如第四十回写“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而且用饭时主、奴更要分清。主、奴更要分清。
主、奴之间也都要遵守封建礼仪。即使主奴之间关系非常亲密,即使在无人时也不敢十分僭越。如第十六回贾琏、凤姐在房中吃酒,贾琏乳母赵嬷嬷进来,让上炕吃酒,“赵嬷嬷执意不肯”,平儿就在炕沿设了一几,赵嬷嬷在脚踏上坐了,贾琏拣肴馔与她,放在桌上自吃。
又如第五十五回写平儿陪凤姐吃饭,凤姐先说:“过来坐下,横竖没人来,咱们一处吃饭是正经。”后来,“平儿屈一膝于炕沿之上,半身犹立于炕下,陪着凤姐吃饭”。
行动坐卧都要受到礼法、礼节的约束、节制,等级界限亦很明显,不能错走一步。走路时的礼数,大抵随长辈走路应很好跟随,不能僭越,等级高低亦如此。《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写“贾珍、贾琏、贾蓉三个人将太医领来。王太医不敢走甬路,只走旁阶,跟着贾珍到了台阶上……”。另外,奴仆,丫鬟随主人走路,自应后面跟随,非主人命令,不敢擅自离开。如第三十一回写湘云来大观园,“众奶娘丫头跟着……出来,便往大观园来,见过了李纨,少坐片时,便往怡红院来找袭人。因回头说道:‘你们不必跟着,只管瞧你们的亲戚去……’众人应了,自去寻姑觅嫂,单剩下湘云、翠缕两个。”如出门行路,或出远门,则情形也不同,按不同身份,不同情况安排。
其次,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审美思想倾向。
《红楼梦》以它艺术上巨大的'包容性,确立它在中国文学史上、艺术史上、特别是审美思想上独到的地位。它的特殊贡献在于它为明清美学基石上的摩天大厦。从书中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态特征,它代表了封建文化最高的审美价值。
明清文化的服饰文化的特点是,处于封建末世专制社会,更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于诸多粉饰太平的祝福之词,将这些吉祥词施之于图案之上,增加华贵的审美氛围。特别是清代服饰,更追求繁缛的艺术样式和风格,形成了在服饰用料、饰物等崇尚精致细密之风。这也与清代织业之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在第三回出现在林黛玉眼中的服饰是:“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绿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色起花八团倭缎穗”。而且曹雪芹笔下的色彩写得繁美亮丽,俗话说:“绣花容易配色难”,色彩是专门的学问。单一绿色,由深到浅叫的出名称的有四十多种,新的变化还不算,一个好绣工,首先的技艺就显示在配色上,然后才是针法。在服装颜色上,不只反映了配色不配色,美不美,也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时尚。著衣的色彩也有不同,喜庆凶丧要有区分。
如穿素服到喜庆场合中,或穿大红喜服到丧葬场合中,均为失礼。而且居丧之家素服,守寡之人素服,不但衣着素,且不事脂粉,如李纨的装扮。
另外,反映出当时社会满汉文化的交融《红楼梦》是满汉文化交融的伟大结晶。《红楼梦》既继承了汉族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也融入了清代北京满族的文化精神,并由此吸收满族古代的同样历史悠久的文化精神。满汉两个民族文化的融合,在《红楼梦》中有极明显的表现。
在贾府贵族的饮食生活中,有许多满族的习俗。贾宝玉吃茶泡饭时就“野鸡瓜子”,贾母吃稀饭时就炸野鸡肉,芦雪亭咏雪时“大嚼烤鹿肉”,都反映出满族喜爱吃野味的民俗。这种喜好吃野味的习俗,与满族历史上的狩猎传统一脉相承。在乌进孝缴纳贡租的帐单中,野味是占了很大比重的,这也说明贾府喜爱吃野味的习俗。据爱新觉罗·瀛生等人著《京城旧事》中说“清帝居住在北京皇宫里,但几乎天天吃关外贡入的狍、鹿、野鸡、鲟鳇等野物。……吃野味是狩猎者的传统习惯。物来京出售,旗人家也普遍食用。”其中所说,清代京城满族喜汔“关外的野味”的习俗与《红楼梦》中贾府豆食野味的习俗,是相互印证的。
《红楼梦》问世后,也首先在满族贵族中得到反响,所以能迅速引起满族贵族的共鸣,这也说明它与满族文化的息息相关。说贾府是清代满族贵族家庭的典型,因为其日常生活习俗的原因。
例如,满族以小姑为重的习俗就得到鲜明的反映。如第三回写黛玉进府第一次吃饭,说得最表楚。贾母是家长,居中,黛玉是客,坐上首,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陪坐,坐定。然后李纨捧杯,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随后王夫人坐下位同用饭,李纨、凤姐立在案边布、让。
按满族礼数,姑娘未出嫁时,在家中地位最娇贵、最高。
《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史上、艺术史上的巨著,不仅深远地影响着后来,更为我们后人了解和研究当时清前期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2]邓云乡:《红楼风俗谭》[3]《红楼梦学刊》,第四辑,第二辑。
[4]爱新觉罗·瀛生等著:《京城旧事》。
[5]《清稗类抄·风俗类》。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第三篇】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每次读红楼梦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在多次阅读红楼梦之后,不仅是对红楼梦已有了相应的认识,并且对红楼梦里的诗词曲赋也是从感性化认识上升到理性化的理解。
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既融入了现实主义的追求和渴望,又融入理想主义色彩的浪漫与幻想,是现实与理想的相互交织。既给人予自然景观的美感,又给人予人文景观的想象,是自然景观美和人文景观的想象相互交织的写照读红楼梦不仅仅让我们领略到那份自然景观的美,也让我们领略到了那份人文景观的美。而就书里的诗词特点来说既有共性的特征,也有个性的认识,是共性认识和个性认识的相互交融。
红楼梦一书的诗词曲赋散发着艺术魅力和思想的光辉,诗词是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的灵魂,诗词曲赋予了小说更多的艺术魅力。诗词是红楼梦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诗词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红楼梦的写作思想、写作宗旨和创作意图。诗词有助我们读懂红楼梦。诗词不仅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赋予小说形象化和抽象化的意境美,诗词让我们不仅赏读到了红楼梦诗词那种语言艺术之美,更是欣赏读到了诗词的那份思想的内涵之美。因此贯穿于书中的诗词不仅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诗词是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红楼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也是众多红楼梦爱好者在阅读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红楼梦中的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诗词是全书的总写和概括,是对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的定格。在第五回里,诗词曲赋占了大量的篇幅。作者通过仙境、梦境、神话故事的相互交织,人间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的时光交错来暗示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充满梦幻般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暗示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是采用诗词曲赋以及绘画的浓缩来表现的。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表现,不仅让你感到神秘感和朦胧感,也让你感觉是亦幻亦真。
在红楼梦一书中,一众闺阁儿女(包括贾宝玉的诗词也是充满闺阁的气息)的诗词都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林黛玉的诗词更是独树一帜,不拘一格。
而其中又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词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林黛玉是个充满浪漫幻想思想的理想主义者,而薛宝钗则是个遵循正统理性思想的现实主义者。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作者着墨最多,用心去雕塑和用心去描摹的两位女性。林黛玉具有一定的叛逆思想和叛逆精神,而薛宝钗却是个格守封建礼仪,维护封建道德的标准淑女。林黛玉和薛宝钗都都是出群拔萃的人物,才华出众、貌压群芳,书里描写她们都娇花软玉一般的人物,两个人的诗词风格各异,甚至是背道而驰。
林黛玉是天性聪明,才思敏捷。薛宝钗是博览群书,色色皆知。就他们两人的诗词风格却是截然不同的,但又却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两个是平分秋色,达到不相上下的地步。林带玉的清丽脱俗,情感真挚;薛宝钗的则庄重矜持,浑厚深沉。
林黛玉语言诗词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而薛宝钗为人处事却是不动声色。林黛玉的诗词常常是率性而为,薛宝钗则是循规道则。林黛玉是至情至性,薛宝钗的则是委婉含蓄。林黛玉的的的诗词是感怀身世,寄托情感而作。而薛宝钗则是身份写照,寓喻抱负。
林黛玉与生俱来都透着一股灵秀之气,她的前生被作者寓喻为一株具有神话特色的绛珠草,一株神形兼备、楚楚动人、似花非花却胜花的绛珠草,一个降临在人世间花朝节之时的众花之神,是一朵仙姝奇葩,犹如一支出水芙蓉,纤尘不染,是一个聚诗情才情于一身的婉秀的女性,她真实、真诚,不喜欢做作,所以常常被认为是弄小性。她的诗词是自有一种清雅婉丽,飘逸奇秀之美。她的诗词有时很抽象,而且善于创新,构思精巧,言简意赅。她吟诗时往往不假思索,一挥而,一气呵成。而且她的的诗词无不显示出一种不同凡响的超然美。
而薛宝钗则是是一个有正统思想的女性,具备一切封建社会道德标准女性特有的端庄贤淑的娴静之美。她虽然世故,赞赏经济仕途,但是她却体贴人情、善解人意。她的诗词则庄重矜持,含蓄内敛,心思慎密,总以贞静为要,宁静为主,所以她的诗词透着的是一种淡然宁静之美。薛宝钗的诗文笔娴熟,笔风醇厚铺成有序,有几分疑重之感,每首诗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到胸有成竹,往往在不露声色之中完成。由于薛宝钗的生活环境社会气息的那个大染缸让她或多或少的沾染一些商人唯利是图的气息,使这个温柔妩媚的少女,多少有几分矫情和无情,从另一个方面讲也是她的无奈和不得已。
林黛玉的诗词不仅率性而为,还常常任情任性,但却能收放自如。她的诗词以清丽脱俗而赋予了生命的活力;以构思新颖而不落于俗套,以想象丰富而别具一格;以下笔大胆而别开生面,以新颖别致而推陈出新,以哀婉缠绵而给人感慨,以超逸奇秀而充满灵气。她的诗词也常常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也因此形成了她自己的独特风格。力主创新。
薛宝钗的诗词讲究的是循规道则,用词是恰如其分,在诗词里一词和一字都是经过精敲细推,字斟句酌。一诗一词都是仔细酝酿,做到胸有成竹。并且常常是一语双关,借花喻人,借花言志,且特别注重修辞,有较强的韵律感,具有一种音感之美。
如果说读林黛玉的诗词就象品一杯清茶,回味无穷。那么欣赏薛宝钗的诗词就象饮一杯浓浓的酒,香醇可口。
林黛玉的诗词在红楼梦一书中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量,不仅是数量多,而且在质量上也堪称上乘之作,有自己个人有感而发的,有集体同作的。
在红楼梦中我们开始接触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是在元春归省亲对大观园题诗时,薛林二人在都表现出不凡的诗作才华,且技压群芳,林黛玉更是一鸣惊人。
林黛玉的《世外仙源》虽是奉命而作,但因林黛玉一心想大展才华,不料元春只命作一首,因此心绪不佳,只是应付而已,所以字里行间却是轻描淡写,但却是不卑不亢,绝无半点奉承迎和之意,也无做作之姿。全诗洒脱自如,如行云流水而又比符合元春省亲的意境,宛如是真情的流露,,一个“别”、一个“借”一个“添”。用的比较自然而又恰如其分。“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读一遍就留下了深刻印象。
《杏帘在望》比起《世外仙源》更胜一筹,全诗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仿佛是信手沾来,跃然纸上,具有一种自然和意境的美感,给人的感觉就象宛如一股清泉从心田流淌而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丰富联想,勾画出一幅田野景观和丰收的景象,如果抛开小说本身,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一首田园风光的描写。首句“杏帘在望招客饮,在望有山庄。作者巧妙地把题目镶嵌进去。而“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没用一个动词,全由名词组成。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进一步描绘想象中的田野景观,表现想象中的丰收景象。最后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来收尾,“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这首诗所要表现的宗旨。
而薛宝钗的《凝晖钟瑞》因是奉命而作,就写得较为认真,自始至终都怀着一种崇敬和崇拜的心境。全诗浓墨重彩,尽力铺叙,既有歌功颂德之意,又含有对元春的恭维之情,还兼隐喻有自己的志趣,而且文笔自谦,重点突出皇恩浩荡和对元妃归省的赞颂。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是全诗的中心。“高柳”、“修篁”都是植物,这里用动词“喜迁”和“时待”来修饰,把植物给拟人化了,因而更能突出对皇恩浩荡和元妃归省的赞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由于林黛玉孤苦伶仃和寄人篱下的身世境况,也就造就了她的乖张的性情以及不合群体的性格,因而多愁善感。而她追求和执着的爱情又是世俗的传统理念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禁锢的和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是满腹心事无人理解,悲戚之情无以言表,付出的爱的不知所终。所以只有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诗词。高洁的心性,叛逆的性格也只能向花草树木倾诉,借助诗词来表达。因此常常一个人自吟自唱、自悲自叹。从春恨到秋悲从葬花吟到的秋窗风雨夕,触景生情,花开花落,凄风苦雨。从感同身受的五美吟到手帕题诗寄情,从咏白海棠自爱的到咏柳絮的自怜,最后是泪尽人亡。
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葬花吟,如泣如诉,声声哀音,字字血泪,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人世间的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是对人世间的愤懑和控诉。通满篇无一字不是肺腑之言、无一字不是血和泪的凝成。一方面表现出她那率真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她那种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同时也表现出她的无助与无奈。可以说葬花吟是林黛玉全部的思想情感寄托,是她的情感的升华,是她心声的袒露,内心世界的揭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寄人篱下的身世感怀。全诗充满忧怨感,悲戚缠绵,哀感动人,通过对落花的怜惜,感悟于自身的爱情和命运却又无奈,表现出她内心世界的愤满,不平的宣泄和释放,无可奈何的悲叹。一首葬花吟写尽了花之精神花之魂,花儿动容鸟惊飞,人花合的精神境界一更具有感染力。
白海棠纤尘不染的品性被林黛玉描写的淋漓尽致,白海棠在林黛玉笔下不仅赋予了梨花的洁白,还赋予梅花的馨香。通过咏白海棠仿佛看到林黛玉笔下具有梨花的神韵,还具备梅花的精神。对于白海棠,林黛玉是从动态、静态的不同角度去表现把白海棠描写的活灵活现。林黛玉还借助对白海棠咏颂来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寓蕴自己的心事,但是那份情和那份心事的内蕴却只有宝玉能懂。林黛玉笔下的白海棠是林黛玉内心的独白和自我写照。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看得出林黛玉纯洁真诚的个性。
林黛玉的菊花诗和她的海棠诗一样,是林黛玉心声的表现和情感的寄托,菊花的高尚品格较符合林黛玉的心性,所以她能够写出绝唱的菊花诗。林黛玉的三首菊花诗不仅是表现出菊花的高洁品格,也是表现出自己高洁的品格,同时也是林黛玉思想的倾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林黛玉心声的体现,林黛玉的自我评价,是林黛玉的`孤芳自赏,不入时流的性格的真实写照。因此菊花在林黛玉笔下达到了物我两忘,人花交融的境界。菊花在林黛玉笔下被表现得色活香生,淋漓尽致,成为脍炙人口的咏菊诗。问菊一诗应用了一连串的提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愤懑,不愿同流合污趋炎附势的高尚品格,就象书中史湘云说的那样把菊花问得无言以对了。咏菊一诗,林黛玉应用拟人的手法,把菊花变成自己的知音,把满腹的心事向菊花尽情吐露。咏菊,道出了黛玉自怜自怨”,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情怀。也表现出了林黛玉的自尊自爱的高洁心性,借助陶渊明对菊花的评价把菊花的咏颂推向了高潮。菊梦给人一种似梦似真的朦胧感,表现出菊花的高洁不俗。
林黛玉的柳絮词,悲戚感人,用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仿佛身临其境。
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在世的最后1篇诗作,全诗用了十五个秋字,来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虽然没有表现出葬花吟那样的愤慨,但表现的却是更苦闷,更颓伤的心绪。春恨秋悲痛,林黛玉终于流尽了她的眼泪。贾宝玉吟的《红豆曲》“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正是林黛玉一生的的写照。在诗词方面林黛玉还善于翻古意,而且别开生面,五美呻就是最好的例证。
手帕题诗词,款款深情,点点泪迹,多少相思,几多衷肠,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林黛玉的诗词每一首都注入了她的真情、痴情。自情自性,甚至是达到任情任性的地步。由于不受形式的束缚,所以就能够随心所欲、竭尽所能去充分体现那那种自然的美、意境的美。在咏颂白海棠和咏颂菊花的神韵之美的内涵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同时真实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巧妙白海棠和菊花诗里,给人一种人花融为一体美的精神享受。林黛玉的前身绛珠草就因为那份楚楚动人的神韵而赢得人们的赞美的缘故吧。林黛玉不仅诗词了得,对琴学也有相当的造诣,她琴艺高超,琴技精湛。凤尾声声,琴声袅袅,,扣人心弦的琴声,如清泉流淌过心田。一曲清音,寄托了林黛玉那份无奈而复杂的心情和无限的哀思。洗涤尘世间那些笑里藏刀,阴谋诡计的污垢,给人一种心灵深处的宁静。
薛宝钗虽是博古通今,无书不知,杂类旁收,那些精辟的解疑让人赞不绝口,但是由于她大家闺秀的矜持心态和端庄凝重的身份,因此她的诗词在表现手法不敢越雷池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讲则是固步自封。薛宝钗通过咏白海棠来表现大家闺秀的淑女形象和娴熟、淡雅、宁静、清洁的内心世界。咏白海棠,既是咏花,更是写人,诗不仅是薛宝钗稳重矜持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也代表了她的思想倾向。而花的美丽,不仅仅是颜色之美,还有花的形态之美,花的馨香之美、花姿之美,花韵之美,最重要的则是花韵之美。她的白海棠诗之所以能够夺冠,一个原因是由于评判之人从标准的大家闺秀淑女的角度来进行评判的,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评判之人对诗词的诗的理解水平的限制。
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是薛宝钗身份的真实写照,作者以牡丹喻宝钗富贵雍容,艳冠群芳艳冠群芳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罗隐的牡丹诗,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对于薛宝钗的形容是恰如其分。
薛宝钗的忆菊和画菊都不落俗套,但却不似薛宝钗的格调。薛宝钗在读者心里是个很理性的人物,不喜形于色。而忆菊和画菊两首诗,却一改薛宝钗以往的大家闺秀“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矜持风格,流露出薛宝钗的真情实感。
忆菊,一改薛宝钗淡定从容、成竹在胸的优雅风姿,让自信的薛宝钗深感前景的渺茫,道出了薛宝钗的郁郁寡欢的心绪和无限的惆怅,用“谁怜我为黄花病”来表现那满腹的心事和无限感概的心境。“慰语重阳会有期”仿佛是在自我宽慰。
咏螃蟹写得比菊花诗好得多,这首诗语言辛辣,极尽讽刺之意,是一首骂人的绝妙之笔,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螃蟹的形态描写把世上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的形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结果是任凭你怎样横行只能是别人的盘中餐,口中物了。宝姐姐一向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居然用这么辛辣的文字,确实出乎于人的预料。不过明白了作者是想讽刺那些追逐名利之徒,而又不能说的太露骨了,所以只好通过薛宝钗的手笔来讽刺那些表里不如一的伪君子的专搞阴谋诡计的野心家的,诸如贾雨村之流。其实也只有薛宝钗这样工于心计,心思慎密,处处留心的女子才能够把螃蟹和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充分联系在一起的。
在小说中,就称这首诗为咏螃蟹的绝唱,还说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思才算是大才。因此作者是小题大作,以小见大,这就是红楼梦这部书的高明之处。
在红楼梦一书里,让读者最难懂的诗词是第八十六回妙玉续诗,一开始我也不懂,所以读的时候总是跳过去,在阅读了几次之后才隐隐约约感到续诗妙玉是在告诉人们她的身世和家世背景。从许多章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妙玉也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姐,而且身份地位都不在大观园众群芳之下,从妙玉对茶道茶艺的精通和饮茶用的茶具的精美和珍奇,也应该属于钟鸣鼎盛、诗书礼仪之家吧,只是由于家庭变故,使她不得不带发隐于空门。从这段续诗中我们知道了由于妙玉父亲的去世,母亲悲痛地带着妙玉生活,孤儿寡母支掌一个家本来就不容易,谁知道被某个虎狼之人窥视并且霸占了去,而且这个虎狼之人势力不小,还处处设防和算计妙玉,使妙玉只能东躲西藏,隐盾于尼姑庙了。至于书中周瑞家对妙玉的介绍只不过一个障眼法的托词而已。
然而,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却是一株身在佛门,心恋红尘的空谷幽兰。她兰心慧质,灵魂高洁。她不仅具有兰的气质,还兼有红梅一般的精神,宁弯不折的秉性又让她宛如绽放在寒冬风雪中的一株红梅,清冷的外表却掩藏不了着颗炽热的内心。这个外冷内热的少女就象灿烂的梅花渴望春天的温馨和热情一般,充满着对生活热爱,充满着对爱情的向往。她精通茶道,对琴艺、茶艺、颇有研究,对乐理有自己见独到的见解,精美的茶具和对品茶的讲究无不显示出妙玉高贵的身份和高雅的气质。可是说妙玉续诗写得相当隐晦,诗意朦胧,若明若暗、若隐若现,道出了妙玉家庭的变故最后只能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的感慨和无奈。作者匠心独具,使妙玉的诗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
如果说作者只是把甄士隐一个乡绅的家业破败作为铺垫引出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四大家族最终没落衰败,那么甄士隐的家业的落败只是一个前奏和一个缩影,而妙玉续诗的的出现再一次验证出以贾府为代表的腐朽没落的四大家族终究免不了衰败灭亡的宿命,从而折射出整个封建社会的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然规律,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没落的趋势。这是一种比照的写法,为了进一步去反应整个封建社会的最终走向灭亡的不可避免性,作者还安排了一好了歌,以及一连串的注解,围绕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四大家族逐渐走向灭亡的必然结局来表现。作者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多重性、多样性来反映封建社会最终灭亡的必然性,作者这样安排无非是是以假见真、以小见大,从远到近的写法。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颇具男孩子的性格特征,是个个性比较随,天真烂漫、活力四射的少女。她无一处不显示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她心直口快,无所顾忌,不拘小节,说话从不转弯抹角,喜欢直来直去,任意高谈阔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快人快语,从不藏着掩着。她无拘无束,心胸开阔,生性豪放,具有鲜活靓丽的生命力和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是个无忧无虑,是个活泼快乐,充满青春气息,很阳光,很乐观的女孩。她不象林黛玉那样的敏感多疑,也不象薛宝钗的工于心计。她没有林黛玉的忧郁,也没有薛宝钗的深沉。她不清高,也不媚俗,她自尊但不自卑,她不象林黛玉的目无下尘,也不似宝钗的刻意去迎合。每次由于她的到来,大观园便增添了几多的欢声笑语和无穷的情趣。她自幼父母双亡,命运多舛,但是由于从小没有得过父母的疼爱,所以不幸的身世并没有在她心灵深处留下的多少生活的阴影。史湘云的诗词比较散淡,也比较随意,介于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史湘云的诗词豪爽不拘,完全是以一个男儿的口吻来写的,调子轻快而活泼,具有一种男子的潇洒风流,俏丽妩媚中尽显男儿风采。她锦心绣口,才思敏锐,诗意怡然,诗情潇洒飘逸,随意性很强。她的性格特征,她的思想倾向在她的咏海棠和咏菊花中都一一表现了出来。
就咏白海棠而言,她一个人就连作了两首,胜过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是一种综合的写法。诗的字里行间不仅仅暗示了她自己的命运结局,也是暗示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命运结局。透过咏白海棠诗词我们看到了她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在咏白海棠里我们看到了她在描写林黛玉、薛宝钗上不同于贾探春和贾宝玉不一样的态度和看法,也说明了她的思想倾向。
她的咏菊诗,不仅处处表现出男儿风范,还运用倒插笔的手法,来扩大诗的意境,增添了诗的赏读性。同时从咏菊诗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又看到了她的思想似乎和林黛玉相近。
她的咏柳絮,情思缠绵,也看到了史湘云的天真烂漫的憨态可爱。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还是个别出心裁的可人儿,透出刁钻古怪。在第六十二回大观园众儿女行酒令,她赢了宝玉时限酒底酒面她的酒面就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上的话,这的确是有点难,结果把宝玉给难住了,还是黛玉替宝玉说出来了。第二个回合她输了,结果让薛宝琴来了个请君入瓮。出题往往出人意外,分别以红梅花三字为韵来咏颂梅花,用访妙玉乞红梅让宝玉作。在即景联诗时,她一个人力战宝琴、薛宝钗。林黛玉,她和林黛玉二人联诗,无不是妙趣横生,妙语连珠。一句寒塘渡鹤影,差点让林黛玉难住了。
贾宝玉是一个不喜欢那些形式上人为的羁缚的男性人物,他具有相当叛逆精神、叛逆思想。也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个男主人公,他没有封建礼教那种大男子主义的思想,他有自己明确的想法和看法想,而那些看法是不合时宜的,被那些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和卫道士们认为是离经叛道,他崇尚的是自然天真,喜欢自由自在,反感那些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法的束缚,不喜欢世间一切俗套,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在他的内心深处和骨子里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他遵循的人人平的思想。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作者运用两首西江月明贬实褒的来赞扬了贾宝玉。
贾宝玉的诗诗词才华自是谈不上卓越和超群,才情和诗意都不能大观园的一众闺阁儿女相提并论也就是贾宝玉的诗词不及那些闺阁儿女的有魅力。可以说在大观园里,贾宝玉的诗词是上不了台面的,大部分只能作为姐妹们的陪衬,但是在数量上还是占有一定的分量的,贾宝玉诗词和对联却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思想性。在元春省亲时一人独作三首,冥思苦想,煞费苦心。春夜即事,夏夜即事,秋夜即事、冬夜即事充满闺阁情趣的闲情逸致。
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在认识上不同一那些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对事物独到的见解,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往往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对父母安排的金玉良缘的明确表示出不满和不愿意接受,被认为是叛经离道。他毫不隐晦表示出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在情感上与林黛玉心心相印,在诗词上与林黛玉心灵相通和感情上共鸣。在咏白海棠诗中,“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就明确的表示出薛宝钗已经从内心深处淡出,而林黛玉则成为他精神的一部分了。在咏菊花中以一个护花使者的身份来呵护众儿女,访花、爱花,惜花,更护花。
贾宝玉的《姽婳词》写的很有特色,风流隽逸,语言辛辣,是1篇直接表现人物的古体歌行。《姽婳词》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林四娘这个女子形象,把林四娘的英姿飒飒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我们《姽婳词》看到的是,一个被男人当作逗笑取乐的女子却是做了一件一干男人所做不了的事,也让那些自视清高的须眉男儿也深感汗颜,同时表现了那些贪生怕死男人只知道明哲保身、临阵脱逃的丑态和丑恶嘴脸,遇事时倒不如一个小小的林四娘忠义慷慨,挺身而出,最后是血洒疆场,成为千古佳话。贾宝玉还通过对林四娘的描写,把那些拿着国家俸禄遇事却是惊慌失措毫无退敌良策的无能的男人表现的淋漓尽致,笔锋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嘲讽了以皇帝为首的文武百官,全诗极尽讽刺之意,在表现人物手法上与林黛玉的五美吟有异曲同工之处。诗写的悲壮瑰丽,很有感染力,让人读了荡气回肠。
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文采绮丽、辞藻华美,感情真挚、言辞恳切,也是1篇颇具特色的诔文,是《红楼梦》中最长的诗赋。通篇寄托着对晴雯真挚的感情和哀思。诔文独抒己见,随心所欲,不落俗套,不拘泥于形式,任凭思绪的驰骋飞翔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广征博引,引用大量的典故,借助诸多的历史故事,或咏或颂来赞美晴雯的情操和品质。比历史上的那些吊文来说,有所创新和突破。芙蓉女儿诔洋洋洒洒,文采飞扬,堪与曹娥碑媲美,全篇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以抒情的形式把晴雯描写成芙蓉花神降临人世间。
在诔文里贾宝玉毫不隐晦地抒发了自己对晴雯的友谊之情,用黄金美玉难以比喻晴雯的高贵,用晶冰白雪难以比喻其纯洁;用明星朗日难以比喻其光华;用春花秋月难以比喻其娇美。用娴雅和贤惠来表现自己对晴雯的赞美。贾宝玉还怀着崇敬的心情,借用鸿鹄高翔之志,幽兰馨香品格以及贾谊忠肝义胆、心系万民的夏鲧来赞美晴雯高尚品质高尚情操,同时也借用人们憎恶的荆棘毒草鸠鸩嫌恶、水草嫉妒不同程度谴责了那些嫉妒之人的犯舌和恶语中伤,恶毒诽谤,表现出贾宝玉的爱憎分明思想态度。从芙蓉女儿诔中我们看到的是贾宝玉的真性情。
在诔文里表现出贾宝玉具有理想主义思想的追求和渴望,也有现实主义思想束缚的感叹和无奈。广征博引,借题发挥,寓意深刻。
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同时都是贾宝玉所作,而且同时出现在一回里,具有前呼后应,相互印证的作用。而访妙玉乞红梅既是写妙玉,也是写宝玉自己,暗示了宝玉将来的去处。
在红楼梦一书中,薛宝琴自始至终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的。她把外面的精彩世界带入大观园,让大观园的姐妹以及宝玉耳目一新。在作者笔下的薛宝琴几乎无可挑剔而近乎完美的少女形象。她是个美艳绝伦,才貌具佳的美少女。她才情并茂,清纯似水,清丽如画,具有丰神灵秀之姿、惊人清丽之容、聪颖敏捷之才。她就如同画中走出来的美人儿,耀眼而美艳,聚诗情、才情于一身。据人们的评说她气质才华堪比林黛玉,富丽华贵又似薛宝钗薛宝琴。同时她又是一个思想单纯,心地纯良,开朗热情,洋溢着快乐活泼青春气息的女孩儿。
在皑皑白雪和争奇斗艳的梅花的衬托下的薛宝琴显得更是光彩夺目,堪与雪中的梅花媲美。她不象林黛玉的清高和孤傲,也没有薛宝钗的城府和世故;她具备林黛玉的灵秀之气,但却没有林黛玉的小女儿心态;她具备薛宝钗的典雅高贵,但却没有薛宝钗的圆滑功利。她的语言不多,始终是微笑着,每次出现似乎都与诗词有关,除了对诗词的评说外,很少有描写到她自己的语言表现。比起大观园的一众儿女,他的诗词似乎少了几分闺阁气息,却多了几分磅礴气势,她的诗词文采精华,独具神韵,具有宏伟壮丽、震撼世俗的气魄。她敏捷的才思和不凡的气度的让大观园一众儿女惊叹不已。她的诗词格局与气魄都不是大观园一众儿女能够相提并论的。她率真而单纯,具有一定叛逆精神。
在红楼梦中,薛宝琴游历颇丰,见多识广,那独具特色的神韵不是大观园那些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小姐们所能比的。
薛宝琴对于中国的名山大川、三山五岳几乎都游遍。明山秀水既陶冶了她的情操,也让她视野更为开阔,从而让她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而尽情发挥。纵情于山水间,接触西方文化,使她性情更为豪放,思想比较开放。山水灵秀了洗涤使尘世间的那些污垢以及商人唯利是图的气息没有遗留在她心灵深处,让她脱去世俗那些的脂粉俗气。行走于市井之中,既丰富了她的阅历,也增长了见识,提升了才情。
在红楼梦一书中,林黛玉虽然是天性聪明,但是她的诗词只能凭着自己的想象,薛宝钗虽然博览群书,但她的诗词知识也仅仅来源于书本,终究是纸上谈兵,而薛宝琴的诗词除了她饱读诗书而外,更是来源于生活,取材多于为历史古迹遗事和市井传闻,所以薛宝琴的诗词更具独具魅力。
在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初展才情的薛宝琴是佳句连连,气宇非凡,让宝玉等甚是稀罕。她的真真国的女儿作那首诗,让大观园女儿们称奇道异,与林黛玉的杏帘在望有异曲同工之美,诗中的“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深浅”更是充满着一定的哲理性。她的咏柳絮的西江月,格调就不一般。
在红楼梦书中三首咏红梅诗花是各具特色,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语言简练,生动地描绘了红梅的形态,而薛宝琴的得花字为韵的咏梅诗更是文采精华,独具神韵通过神话般的描写把梅花与大观园的女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你分不清究竟是咏花还是写人了,为咏梅之魁。
我们也从红楼梦书中看得出来,林黛玉的诗词除了命题而作和与起诗社的同题而作的外,她自吟自唱的诗词是不喜欢也不会主动与人分享的,除非是别人碰到或偶然遇到可以看看而外。而薛宝琴年轻心热,自己的诗词就喜欢与人分享。桃花行的最后两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有人认为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如出一辙。但是我倒认为是与三春散尽诸芳尽是相互映证,不错桃花行有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的预言,但是暗伏大观园其她十二金钗的命运。我们不要忘记薛宝琴也是一个四大家族冷眼旁观的见证人。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无论是美的、丑的,好的、坏的,留的不留,恋的不恋,一切空空如也。
而最有成就的是自然新巧隐物而作的十首怀古诗,语出惊人,十首怀古诗诗到底的谜底,从红楼梦一书问世以来都是莫衷一是。不过十首怀古诗是连在一起的,而且是有一定顺系的。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我认为谜底应是河灯,江南一带的某些地方素有把亡故的亲人名字写在河灯上随水漂流表示对已故亡灵的哀悼。薛宝琴是借助河灯哀悼亡灵的习俗来暗示曾经发生赤壁之战一样的某个战役中那些无端枉死的亡魂。当然薛宝琴竭力渲染的原因不仅仅是去描写那些战死去的英魂,背后还隐藏着在那个战役中活着的人。包括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其中当然有贾家的祖先了。在红楼梦的第回中就有尤氏叙述焦大救主的的故事,让我们仿佛看到贾家祖先发迹的影子。薛宝琴是借助三国赤壁之战的故事描写贾家的发迹史。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我认为应该摆在朝堂外的大钟,每天上朝一敲,悠远的钟声就传出来了。历史上成王败寇,失败的一方销声匿迹,胜利的一方当然是声名远播了,红楼梦中就有乱纷纷你唱吧我登场。新皇上任当然要重整纪纲,论功行赏了。那么在在论功行赏的人物中当然有贾宝玉的先祖了,贾宝玉的先祖就是靠军功才得了宁荣二公的两个封号的。也是因为宁荣二公的出现才使贾府有了显赫的家世并且使整个家族名声大震。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绊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首的谜底应是猴子,而且是耍的猴子。追根究底贾家的先祖应该是与世无争的有德之家了,只是一时为名利所驱使,无端被诏出凡尘了,最后以救驾有功才荣华富贵加身的,但是当上皇帝的人至始至终只不过是把他们当成猴子一样耍罢了,所以最后只能落得被人嘲笑的份了。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怀古诗的谜底应是碗,也就是守着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淮阴怀古隐藏的一个成语是盖棺事定。韩信为刘邦打下了江山,,那份大恩可想而知,但是韩信难免功高盖主,居功自傲了,所以当刘邦得了天下当然就借口杀之了。
在红楼梦中曾经描写到焦大救主,这段叙述当然不是多此一举,也不是无缘无故,而是在暗示贾家的祖先也是对皇帝有救主之恩的,所以才获得了不世之功勋,由于贾府不世之功才一步步走向鼎盛。但是贾家在鼎盛时期也就埋下了被抄的危机了。贾的先祖对皇帝救驾犹如一饭之恩,但是最终贾家的后代是怎么对待焦大的,我们从书中就知道了,这也暗示了皇帝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韩信对于在饥饿时给自己几顿饭吃的老妪是赏赐千金,而刘邦对待韩信这样的功臣都杀戮,这里面也是暗示着作者对某个皇帝对贾家不分青红皂白的来个大抄家的不满,因为在被抄的人里面有多少是无辜的,当然这里面融入了作者的思想认识。为什么谜底是碗呢,因为贾家的一干不孝子孙后代吃的饭已经超出了自己抬的碗的容量了。所做的一切的自己砸了自己的饭碗。另一方面皇帝对贾府的救驾之功的封赏,自然会引起忠顺王一干人的不满甚至是不会服气,所以总想找机会打压甚至是打杀了,当然也是难免是想找机会整治了。而贾府的后代又不争气,居然做出贾珍的与秦可卿的乱伦理,王熙凤的逼死人命,贾赦的强取豪夺等等。当遇到贾芹的告密,忠顺王一干人自然就不会放过了。壮士须防恶犬欺,红楼梦中的恶犬当然指的是贾芹和忠顺王之流了。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谜语谜底应该是喇叭。贾府的后代儿孙们在享受贾家先祖不世之功勋时,未免得意忘形,穷奢极欲。直至做出失德之事来,这就是贾珍与秦可卿的乱伦之事。那些自以为是风流其实是下流的丑事不是因为秦可卿的牺牲就能够保住的。它会通过人们的流言蜚语传了出去,因为人的嘴就象喇叭一样盖不住的。在红楼梦中曾经提到一个贾芹,在五十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贾珍给族里的子侄们分东西,贾芹来了不但没有领到,反而遭了贾珍的一顿抢白,说贾芹在家庙里“为王称霸起来,夜夜招聚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在第九十四回“水月庵掀翻风月案”贾芹终于惹出事来了,有人把贾芹的所作所为写了匿名帖儿贴在荣府大门口,而被革去了差事。这些事情也许贾珍贾政一干人后来都忘记了,但是贾芹却因此怀恨在心,难免寻机报复,贾珍与秦可卿的不耻行为他也是遥遥可闻,当然会和贾府一向不和的忠顺王府沆瀣一气了。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这首怀古诗是双关,谜底应是是镜子,前两句可能是指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就如同镜花水月一样,而后两句是指贾家的荣华富贵也如同镜花水月一般只能如六朝梁栋一样,作为功臣的小照画像只能空悬壁上题了。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这谜语的谜底应是琵琶,这首怀古诗明是感慨王昭君去和亲,其实是暗示贾探春远嫁番邦。在红楼梦里贾探春是才自精明志自高。汉家制度何曾不是当朝制度呢?当朝的最高统治者也只不过是汉家统治者一般如同樗栎了。王昭君和亲其实也是迫不得已,泱泱大国的大汉朝却要靠一个小女子去和亲来换取边关的安宁,曹雪芹借薛宝琴之口来告诉人们贾探春的远嫁来换取边关的安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何曾不是当朝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呢!
马嵬怀古。
来自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在,此日衣衿尚有香。
这首诗的谜底应该是沉香,野历有唐玄宗和杨玉环沉香亭赏牡丹的故事,马嵬怀古明是感慨杨贵妃,其实应该暗示的是薛宝钗的结局,红楼梦中多次把薛宝钗比喻为成杨贵妃。而且薛宝钗常年吃冷香丸。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首诗的谜底应该是针,旨在穿针引线,红楼梦中有一段红玉遗留手帕惹相思。在红楼梦的续书里,贾家能够有重见天日的机会应该少不了小红夫妻的帮忙传递消息。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首诗的谜底应该是团扇,红楼梦中有一段描写贾宝玉拾到史湘云的金麒麟,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描写,这首诗的开头就写到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牡丹亭中就有柳梦梅拾到了杜离娘的画像的故事情节,那么等到贾家兰桂齐芳之时,史湘云再次见到贾宝玉也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
在红楼梦一书中,贾府四艳是琴棋书画,各所所长。除去进宫的贾元春以外。贾探春的诗词较薛林二人稍为逊色,然而在三春中可是拔尖儿了,她自视甚高,有自己的思想主张,有男儿的志向,这些思想倾向都在她的诗词中自觉还不自觉的表现了出来。这位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贾府三小姐,却是聪慧过人,柔中有刚,有胆有识的玫瑰花,她性格开朗、举止大方,胸襟阔朗,是贾家中唯一一个有抱负的女孩儿。她精明干练不逊色于男儿,而且有理家之才。可是由于她是庶出,而且还摊上赵姨娘那样一个生性愚昧,毫无见识的娘,常常让她难堪,所以造成她自尊自卑而且矛盾的心理,。
她的性格和史湘云又有所不同,史湘云的是男孩子的性格,而贾探春是男人的志向。
在贾元春省亲时她的奉命题诗只不过是搪塞而已。在咏白海棠诗她的“玉是精神难比洁”正是她本人心高气傲的心态写照。在她的咏菊花诗都表现出她男儿的志向,因此她会用短鬓、葛巾以男人自况。
在红楼梦的咏白海棠诗中同样用玉比喻白海棠,但是由于她们每一个心态,情趣,诗词的水准,思想以及作者对她们命运暗示的不同,因此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截然不同了。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中分别以“红梅花”三字为韵而作的,刑袖烟是得红字而作。刑袖烟师承妙玉,与妙玉乃是半师半友,因而在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就或多或少地受到妙玉的影响,她的得“红”字而作的“桃未芬芳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开头就表现写出了梅花那种斗志昂扬的气质,中间四句“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竭力表现梅花怒放的盛况。可是到了结尾两句却轻描淡写到“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那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尽在不言中。不过后人最推重的却是开头两句。因为开头两句把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表现了出来。由于三个写诗人的身份和经历的不同,所以在气势上就有所不同。
咏红梅花在表现三位写诗人的身份以及思想倾向的同时,也是对妙玉的高度赞赏,通过咏赞红梅花的不畏严寒,傲雪开放,实际上是通过三人的诗词来称赞扬妙玉才高貌美与她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特点。而红梅花是贾宝玉到栊翠庵里向妙玉讨来的,所以红梅花实际上就代表了妙玉,访妙玉乞红梅也是描写妙玉的思想倾向的。
在红楼梦中香菱是一朵陷入污浊世俗生活中的水菱花,她和莲花一样,入泥不染,高雅脱俗所以说她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她始终保持着纯净的心灵,她渴望自由,但是无法抗争的命运,在受尽摧残与蹂躏之后,最后香消而亡。
香菱学诗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书中不仅表现出她的肯学,也表现出林黛玉的善教,林黛玉的方法是以教为辅,以学为主,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通过对香菱的鼓励,来增强香菱学诗的信心和决心。且不说林黛玉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香菱学诗的那份精神和意志力值得发扬,也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动力。由于香菱本性聪明,所以一点即通,在经过废寝忘食和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写出了意境新,典雅含蓄,意境新奇别致的咏月诗。香菱不仅学诗循序渐进的,写诗同样也是循序渐进,从三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一首是肤浅的,近乎直白,也就是林黛玉说的用词不雅,而第二首却是肤浅的,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实在意义,只有第三首是肯切的,充满了真情实感,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红楼梦中那些个花季少女就象开放在大观园的一朵朵鲜花一样绚丽多彩,在腐朽没落封建礼教、封建制度以及封建婚姻包办的摧残压制下过早的凋谢了和零落了,但是她们给我们留下的诗词却是耐人寻味的,给后人留下了多少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空间。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第四篇】
我们的国家“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着历史文化,有着传统文化,到现在我们都拥有着许多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可以让我们知道古代的历史文化知识,所以我们要继续弘扬传统文化。
今天就让我来讲述一下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许多,今天就让我来讲述一下其中一项吧。游龙船是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每年在端午节的时候,每个地方都会拿出自己的社团所供养的龙船出来游,表示龙破水而出,把所有不好的东西都给赶走,而我自己也是我们村社团的社员,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跟着大伙把龙船都洗得干干净净,把龙船装饰得漂漂亮亮。
我是一名鼓手,每年端午节前我都会每天练习打鼓,因为到了出水的时候,所有人都要按着我打鼓的声音来趴龙船的,所以打鼓也是一种文化,不是随便打,而是要有节凑地敲打,要有士气地敲打。虽然随着时间地过去,我们每天都会长大,我们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因为社会而消失,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能消失,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接替我们祖先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可以遗失,我们要好好地把它发扬光大啊!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第五篇】
200多年来,《红楼梦》正是以这样神奇的艺术魅力,荣登全球文学之巅。它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映照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拨动着人们生活的琴弦,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美的享受。通读了《红楼梦》的人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就说《红楼梦》是一个气魄宏大、细致入微、人物鲜活、景色美丽的人间世界,一个绝妙的艺术天地。
作者曹雪芹,这位名列世界伟大作家之林的作家,一生就写了一部《红楼梦》,结果轰动了全世界,巨著自问世以来,读者读出了不同的内涵,有人读出了哲学,有人读出了文学,还有人读出了儿女情长,读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读出了自己心中的“红楼梦”,也通过《红楼梦》在社会的延伸,说出了自己的“红楼梦”,应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况我一个普通读者,在朦朦胧胧读了一遍、刚又细读一遍《红楼梦》后,不敢对国宝级的巨著妄加评论,始终怀着一颗局促不安的心,生怕有损这个国宝级的名著的'价值和风采。然而,《红楼梦》耀眼的艺术光辉又吸引着我非要写出对美的感受,我只有徜徉在《红楼梦》的艺术走廊里,在尽情欣赏这花团锦簇的裙钗时,细细找寻它“文学”的路标,沿着这条独辟的蹊径,小心翼翼地进入这迷宫似的“大观园”,从它细小的一隅,对《红楼梦》里“笑”和“哭”的艺术作个一知半解的品评吧。
作者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笑容千姿百态,笑容种类三千四百多种,并对各种“笑”描写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笑的种类千奇百怪,无所不及。有冷笑、微笑、嘲笑、又笑、呕笑、也笑、调笑、陪笑、忙笑、忍笑、带笑、含笑、欲笑、遂笑、众人笑、含羞笑、哈哈笑、凑趣笑、赶忙笑、涎皮笑、嘻嘻笑、一旁笑、含羞带笑、掩面伏身而笑,一笑笑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笑笑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一笑笑出了《红楼梦》的艺术风格,贾母的笑和刘姥姥的笑是不一样的,凤姐的笑与袭人的笑也不同,与黛玉难得的一笑更是大相径庭,宝钗的笑与众人的笑更不同,别具一格,纵观全书描写她的笑中,都不带感情色彩,几乎没有冷笑、大笑,而是悄悄笑、抿着嘴笑,而黛玉则时而用冷笑,这就说明每个人的出身、环境、性格特征不一样,笑也是不一样的,《红楼梦》描写出了每个人笑的特点,让“笑”笑出了艺术美。
作者曹雪芹还运用大的场景来描写笑,当读到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就拉开了“笑”的序幕:“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一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是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姐妹换衣裳的”。这一段可谓笑的大观园,让你看了都想笑。作为描写艺术,我觉得《红楼梦》就是文学描写的艺术殿堂。
《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人生悲剧,曹雪芹巧妙地写出了悲剧中人物的哭相,他笔下人物的哭相也各不相同,贾母的“哭”:“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贾母眼泪交流”、“贾母听了这话,那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宝玉的“哭”:“宝玉听了,不禁放声大哭,倒在床上”、“不禁嚎啕大哭”、“宝玉又哭得气噎喉干”。黛玉的“哭”:“黛玉也哭个不住“、“黛玉听说,流泪叹道:她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的心”、“泪痕满面”、“眼圈又红了”。凤姐的“哭”:“滚到尤氏怀里,嚎天动地,大放悲声”。紫鹃的“哭”:“两泪汪汪”、“那眼泪似断线珍珠一般泪如雨下”、“哭得泪人一般”。平儿的“哭”:“擦着眼泪”。《红楼梦》里人物的“哭”也“哭”出了每个人的特点来,读完之后,总让您深深地回味。
透过曹雪芹对人物“笑”、“哭”的艺术描写,我又领悟到了他对环境的描写也是独具匠心,下了一番功夫,用来渲染气氛。如:林黛玉刚进宁、荣国府时的环境描写:“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通过这样环境描写,就把宁、荣国府的富贵豪华之气给渲染出来了。
曹雪芹对人物的描写堪称一绝。虽然《红楼梦》所创造的人物众多,但不是千人一面,而是丰富多彩。对宝玉、黛玉、宝钗、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凤姐、迎春、探春、袭人、鸳鸯、尤三姐等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性格几乎没有雷同,都具有典型性,正是运用了小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特点。如:在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林黛玉刚进荣国府时的人物描写,就很具典型性:“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体,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这样的人物描写生动传神,启发读者深思。
再看《红楼梦》里的语言描写,曹雪芹因生活在北京,充分运用北京语言的特点,来表达人物的个性,宝玉有宝玉的语言风格,黛玉有黛玉的语言特点,凤姐开口说出来便知是凤姐,刘姥姥的语言更是泾渭分明,书中人物语言各不相同,也就显现出曹雪芹的语言功力,从而彰显了《红楼梦》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
看《红楼梦》,就像在浏览文学艺术宝库,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感受无穷的艺术魅力,从而受到很深的写作启迪,特别是《红楼梦》里的鲜活的白描手法,也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文学描写的典范。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第六篇】
我是中学的时候第一次看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的,这1篇是《青青边愁》这本散文集的的第1篇,所以印象尤为深刻,如今有机会又把书找了出来,再读一次,还是对这1篇最为钟意。
关于游记散文,不得不说的是另一位大陆的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无论学界评价怎样,他的文章读起来是美的。我以为的美的游记散文,不是将景色描绘的多么迷人,而是表达作者自己观景的感想,发散出来的思考,是那些比景色更深一层的精神上的体悟。两位余先生都是此中的大家,只不过一个通过历史,一个透过哲学。
“不朽”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抽象概念,古往今来似乎似乎谁都能说上几句,而文人们又大多多愁善感,常常被他所“伴生”的`物是人非所牵绊。
我一直认为不朽是一个相对名词,因为有“朽”所以才会有“不朽”,所以在人们提到它时往往不是说什么永恒不变,而是先说什么变了。
在记述前往英国西敏古寺的行程时,先生所说“变”是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历代诗人们,而不变的是那堆雕刻各色形象的雕塑吗?不是的,“他”说:“传神尽在阿睹,画龙端待点睛。”不朽的是那些顽石眼睛中透露的,是世人们需要用精神去体悟的历代先辈的灵魂――或者说是他们的思想。
为什么常常会有人说黑夜是灵感迸发的源泉,为什么在作文是常常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因为寂静创造孤独,而孤独能让你的精神与不朽的载体相触。在无声处,看着一尊尊模样各异的雕塑,心里会想什么?庸人们怕是会因对鬼祟的恐惧而早早逃离,而智者,则是看着那些雕塑思考更多:“帝王与布衣,俗众与僧侣,同一拱巍巍的屋顶下,鼾息相闻。”这是平等。
有的人看到变与不变的建筑会想到沧海桑田,前尘不在,就像余秋雨先生给那汪秀美的湖泊写的那样:“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有的人在变与不变中看到的是永恒的思想,就像余光中先生在那座英国寺庙里写的那样:“时间,你带的走歌者带不走歌。”两者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不过是一个为民族文脉发声,一个为人类精神作颂罢了。
其实读了那么多的游记散文,自己也曾经作过几篇,初成时还沾沾自喜,但后来再看却是问题一堆。只抒情的文章犹如空中楼阁一触即溃,不得深思,只叙事的文章走马观花,有目无神。读书,心生向往;落笔,方知浅薄。
话又说回来,不朽,是一堆顽石吗?
非也,恰如辛弃疾评价朱熹: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第七篇】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人们这股疯劲好没过去,87版电视剧《红楼梦》周雷喊出在年底要三拍《红楼梦》,而且三拍的《红楼梦》长达111集,可谓是一部恢弘巨著。到底拍得如何,效果究竟怎么样,目前谁也不敢断言。笔者不明白,我们这些所谓的电视剧工作者,为什么偏偏喜欢翻过来掉过去的拍《红楼梦》,这似乎超过了向大众普及文学经典的范畴,陷入徘徊不前的尴尬局面。曹公的《红楼梦》固然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文学名著,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好书,但是做为娱乐大众的电视剧,反反复复的咀嚼曹公的《红楼梦》,就会让人感到疲倦。还不如把三拍《红楼梦》这些钱,用于新剧目的拍摄,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故事体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这四大名著电视剧固然叫好叫座,收视率持续攀升,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电视剧更会受到观众的热捧,如九十年代的《渴望》、近几年的《亮剑》等等。希望我们的电视人,不要把目光都聚集在翻拍名著,要在现实中发现更好的作品,制作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堪称经典的电视剧,这才是电视剧发展的主方向,这是广大电视观众的最期望的兴奋点。
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了两个版本的《红楼梦》,各有千秋,用于普及经典就已经足矣,何必再去浪费人力、物力进行三拍《红楼梦》,大家想想三拍《红楼梦》究竟还有多大意思。
大家看电视剧,就好像到饭店点菜,饺子虽好如果是顿顿吃,不下三五天就是厌食。《红楼梦》虽然是经典,如果各家电视台反反复复热播二个版本的《红楼梦》,故事情节人人耳熟能详,深入人心,不可能这部在电视剧中出现超乎人们想象的人物,背离曹公原著的情节故事。观众们看到第一集,就会想到第二集故事,就会感到厌倦,没有任何意思。三拍《红楼梦》闹不好是画蛇添足费力不讨好。
三拍《红楼梦》还能折腾出什么新花样,尽管周强执笔老版电视剧已经成为经典,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时代在变,观众的审美情趣也再发生变化。不能拿若干年前的思想,与现在人们的新思维进行碰撞。如果真要是拍一部拉拉杂杂111集的超长版《红楼梦》,观众反应如何,我觉得在时间的长度上,观众就会接受不了,五十集电视剧观众还可接受,把有限的时间进行综合统筹,能勉勉强强的把电视剧全部看完,如果是111集电视剧,能一集不落的全部看完的肯定少之再少,让观众看得零零落落,反而影响对三拍《红楼梦》的认同。
三拍《红楼梦》肯定与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电视剧尤其是三拍经典《红楼梦》,必须付出别人所不能想象的代价。想象87版《红楼梦》为什么一下子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最主要一点就是第一部电视剧版的《红楼梦》,在这之前没有任何版本的电视剧,播出后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李少红拍的新版《红楼梦》,为什么遭到人们的抵制,一方面是新版本身的问题,更多的与老版比较后对新版的抵制行批判。假如,三拍《红楼梦》与观众见面,如果稍有不足,更会遭到大家的一片声讨。
三拍《红楼梦》还真没什么意思,纵然你周强是老版《红楼梦》的编剧,你还想创造中国电视剧的第二辉煌。仔细想想,还是犯不上去执着的进行三拍。作为一个又才华有魄力的编剧人才,脑袋肯定比一般人聪明,但是反反复复嚼别人剩饭,难道还会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周强呀,赶紧把写好的三拍《红楼梦》放进火炉焚毁,把精力转移到其他题材,创新思路,写出新剧本,拍成一部嘎嘎叫响让老百姓都喜欢看的好电视剧。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第八篇】
暑假,爸爸从甘肃带回了一张做工精细,五彩缤纷的剪纸,我十分高兴。
我拿起这张剪纸,定睛一看,它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有一位小朋友,头顶带着一顶色彩斑斓的帽子,身穿这一件色彩鲜艳的衣裳,手里还有两条缰绳,脸上挂着恬静的微笑,好像有什么天大的喜事似的,小朋友的后面还有两头年迈的骆驼。
每当看到这幅剪纸,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有两位德高望重的神仙,下凡考察民情。他们来到一个十分贫瘠的山庄,化成了两头十分年迈的骆驼,他们想知道人的本性是善良还是邪恶。可是他们一连的了十八天,都没有人理会他们,给他们食物。但是,两位神仙却坚持不懈的等了下去。又过了十八天,还是如此,两位神仙开始焦急了,他们四处呼叫,希望有人听见叫声,会给他们一些食物。但是这样做却无济于事,两位神仙只好的下去了。又过了十八天,两位神仙终于泄气了,他们决定明天就回天上去,可就在第二天,奇迹发生了,终于有位小朋友给他们食物,并将他们牵到家中。两位神仙感动极了,他们自言自语道:“真是‘人间自有真情在’啊”说完便化作一青烟回天上去了。
啊!剪纸这不愧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