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乡村振兴工作具体实施方案汇聚精彩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第一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引领带动金融资源倾斜乡村振兴,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升行动。现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聚焦乡村振兴的融资和服务需求,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支持政策、产品体系、发展模式,宣传推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做法,发挥串点连线成面的整体示范效应,带动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地区,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持续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培育出一批各具特色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和发展模式,形成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整体效应,促进金融机构下沉、金融资源下放、金融服务下移,努力成为全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典范、标杆。力争到2022年,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农村金融资源回流机制基本形成,金融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切实做到“应贷尽贷、应保尽保,金融服务提质拓面”,并实现以下目标。

金融涉农贷款持续增加。保持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贷款、首贷、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实现“量增、价降、面扩”。农业龙头企业直接融资规模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有效提升。

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改善。乡镇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不断加大,助农取款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金融、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得到普及应用。

金融产品体系更加丰富。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农业农村抵质押物不断拓宽,金融机构涉农信贷管理机制改善优化,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得到应用推广。

金融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更加健全,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实施“金融服务产业兴旺”工程。

1、精准服务农业特色产业。立足漳州资源禀赋,创新“农特产品贷”,推广发展“助果贷”“花卉贷”“快农贷”等“一业一品”,精准支持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水产、畜牧、花卉苗木、林竹、中药材、乡村旅游、乡村物流业等11个漳州乡村特色产业。优化外汇管理服务,推广跨境业务区块链服务平台,支持我市农产品加工出口。

2、加大对现代农业支持力度。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产村融合、产城融合发展,开展农业产业融合金融服务试点工作,探索金融支持产业融合新模式。积极满足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加工业、智慧农业产品技术推广、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及烘干等现代农业重点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推广商标权质押贷款,支持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和中高端农产品连锁经营体系建设。

3、强化新型经营主体融资服务。建立分层分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支持体系,支持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全面推广供应链融资业务,发挥核心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等经营模式发展。

4、支持漳台农业融合发展。加大对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漳浦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和南靖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的支持力度,在信贷产品、担保方式、还款方式等方面开展创新,打造金融支持闽台农业合作的示范田。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台资企业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促进台农企业投融资便利。推广“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颁证工作,便利台企台农在漳创业发展。

(二)实施“金融助推生态宜居”工程。

1、主动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综合运用信贷、债券、ppp等融资工具,增加中长期资金投入,推动农村“五好”公路、农田水利、数字宽带等基建领域提档升级。推广“乡村宜居贷”等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同时积极为全市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提供融资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助力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加快发展绿色金融,逐年提高绿色信贷占比,支持健康养殖、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做好文化旅游业银团贷款、项目融资等传统信贷服务,推广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未来门票收益权质押、“助旅贷”等文旅信贷模式,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完善台商投资区绿色金融发展示范区、华安县绿色金融发展示范县建设,发展排污权、林权等抵押贷款,推动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

3、畅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普惠金融百千万工程”,加快县域、乡镇银行网点布局,推广“一村一金融”、“党建+金融助理”、“垄上行”金融服务队、“背包银行”等模式,填补金融服务空缺。鼓励保险机构利用现有银行业乡村渠道,依法合规提供保险服务,降低网点铺设成本,提升保险机构在乡镇和行政村的服务覆盖面。强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将服务点打造成集金融知识培训点、贷款零售服务宣传点、金融需求信息登记点、小额便捷支付点、小面额人民币物流配送点、农村“云闪付”支付平台六项功能为一体的“五点一平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推动平和县先行试点上线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电子导航地图,提升服务覆盖面。推进金融科技应用,推动“刷脸付”试点工作、移动支付互联互通。加快移动支付便民工程下沉县域农村,推广东山县“云闪付+水产微商”模式,打造融资结算销售一体化服务体系,助推“农产品进城”。搭建现金服务“互联网+”平台,在漳州台商投资区、长泰县创建现金服务示范区。在长泰县岩溪镇、平和县坂仔镇试点建立国库普惠金融示范乡镇,实现国库服务民生、服务基层全覆盖。

(三)实施“金融促进乡风文明”工程。

水平全面提升。

2、加强农民金融知识教育。充分运用助农取款点、普惠金融学校、金融服务站等宣传阵地,助力金融知识宣传下沉农村。结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引导驻村金融助理、金融服务队、巡回宣讲队等进村入户,开展“农村金融讲堂”等形式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运用金融工具的意识和能力。线上线下融合开展“百镇千村万户”金融知识进农村活动,实现全市行政村金融宣传全覆盖。

(四)实施“金融助力治理有效”工程。

1、跟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服务。配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部署,借鉴漳浦“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加快完善农村资产评估、产权流转抵押登记、争议仲裁等配套制度。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选择若干产权权属清晰、基层治理有力、融资需求旺盛的行政村(镇),探索试点建立涵盖经营性资产股权、资源型资产等农村各类产权的收储、流转、拍卖、仲裁等机制,推广做大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质押贷款、村财(村财出资成立“乡村振兴基金”)委托贷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等融资方式,促进农村资产和金融资源的有机衔接,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2、加大打击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漳州市反诈骗中心“双轮驱动”和“122”金融工作组机制优势,建立涉诈、涉赌账户“黑名单”处置机制,配合公安机关打击农村地区跨境赌博、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提升反洗钱工作有效性,强化账户资金监测、识别能力,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打击农村地区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等涉众型违法犯罪。关注弱势群体过度借贷、多头借贷和信用卡透支风险。配合政府部门加大打击金融逃废债力度,切实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稳定,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五)实施“金融支持生活富裕”工程。

1、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力度。推动诏安、云霄、平和3个原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扶贫再贷款限额使用率高于上年。持续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贫贷”、生源地助学贷支持“夹心层”、不稳定脱贫、低收入群体就业就学,助力稳定脱贫。加强扶贫信贷风险防控,对确已逾期不能收回的贷款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追偿,启动风险补偿机制予以核销抵补,妥善应对还款高峰期风险。

2、支持农民创业就业。简化办贷流程,推广“巧妇贷”“能人贷”等农民创业专属信贷产品。大力发展免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以及互联网线上贷款产品“快农贷”“极速贷”等,支持农村创业青年、大学生农创客、农业科技人员、小微企业等创业发展。

3、推动农村消费升级。积极拓展“个人小额综合消费贷”、信用卡大额分期等消费信贷,满足农民在农房改造、装修、汽车、大件家电以及教育、文化、健康、旅游、娱乐等消费需求,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一)加大货币信贷政策支持。

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再贷款+”支农信贷产品,加强再贷款台账管理和效果评保,确保用足用好再贷款资金,优惠利率政策有效传导到涉农实体经济。组织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主题融资对接活动,为银农融资牵线搭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行各类债券融资工具和向境外市场筹措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鼓励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实践,因地制宜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路径、模式,重点争取在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服务新模式,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推动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得到应用推广,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涉农信贷风险的识别、监控、预警和处置水平;创新农村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模式,着力提升信用贷款比重;完善“三农”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发针对农村电商的专属贷款产品和小额支付结算功能,打通农村电商产供销资金链条等领域取得突破,激发金融支持潜能。

(三)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坚持示范引领、循序渐进,总结宣传一批“金融服务产业兴旺”“金融助力生态宜居”“金融促进乡村文明”“金融助推治理有效”“金融支持生活富裕”的典型经验做法,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样版。完善示范模式,相互学习借鉴,每个县(市)要打造一批可看可学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典型,发挥好“现场教学”作用,在全市形成串点连线成面的整体效果。对各金融机构基层网点涌现出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进行通报表扬,并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微信公众号等新闻媒体、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讲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漳州故事,共同营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四)完善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推进市、县两级政策性涉农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涉农融资担保县域全覆盖。加大财政奖补贴息力度,引导银行、保险、融资担保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降低涉农融资风险。积极开发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等保险险种。

(一)加强党的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把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各级金融机构党委(党组)书记亲自抓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推广“党建+金融”等做法,不断探索基层党建与金融服务的结合点,有效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金融力量。

(二)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漳州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升行动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升工作,由市人民银行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地方金融监管局、银保监分局作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民银行。各县(市)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推进当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升工作。各级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压实责任,落细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三)健全管理机制。

各金融机构要完善内部信贷管理机制,单独制定涉农信贷年度目标任务,完善涉农业务部门和县域支行的差别化考核机制,落实涉农信贷业务的薪酬激励和尽职免责工作。要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适度提高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对于涉农贷款不良率高出自身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3个百分点(含)以内的,不作为金融机构内部考核评价扣分因素。农业发展银行漳州市分行要坚持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漳州(市)分行要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运行机制。农村信用社(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立足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坚定主业主责。

(四)开展考核评估。

建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将涉农贷款、精准扶贫贷款、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金融产品创新情况以及农村地区网点、农村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农村信用评选、金融知识宣传、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情况纳入监测体系,定期监测通报指标变化情况。建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制度,从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大方面对金融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政府激励、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宏观审慎评估、差别化监管、财政支持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方案。

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第二篇】

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人居环境、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升我真整体形象的重要举措。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美丽乡村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镇实际,我镇精心选择了x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践行群众路线、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按照“实现干净整洁、完善基础设施、保持田园风光、绿化村落庭院、突出特色文化”的要求,全力做好“环境治理、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四项重点工作,提升环境质量,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村级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总体目标: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使x村卫生设施得到完善,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背街小巷常年保持干净整洁,形成长效保洁及垃圾处理机制,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建设绿色x,进村路和主巷道有绿化景观,道路、房前屋后、渠道两旁全部绿化,并全面实施硬化、亮化工程,实现环境优美、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美丽新农村。

基本原则:坚持以民为本,有效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坚持示范带动,用先进典型带动整体工作开展;坚持长效管理,推动村级环境卫生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坚持全民参与,形成政府主抓、村干部包组、群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良好氛围。

二、现状分析。

2.主导产业。(1)养殖业:养猪大户九户,共年出栏量1500头,净利润1000元/头;养牛八户人家,年出栏量160头,净利润2000元/头。(2)运输业:土方工程车九辆,年净利50000元/辆;大拖挂运输车六辆,年净利200000元/辆;冷藏运输车5辆,年净利100000元/辆。(3)木材收购业:30余户,年净利60000元/户。(4)建筑业:建筑队2个,年净利150000元/队。建筑从业人数45人,年净利20000元/元。(5)家政服务业:30人,年净利20000元/人。

三、建设项目。

该项目共计划完成六项工程,总投资额187万元。具体工程项目内容如下:

1、村内主干路提升建设工程。新建村南道900米(包括路沿石衬砌、人行道铺设),巷道铺设220米长×5米宽×15条,预算投资400000元。

2、排水系统建设工程。新建排水沟3200米,巷道地下网管3500米,预算投资160000万。

3、村容村貌建设工程。村庄绿化4360平方米(包括中心街780平方米、新修村南道900平方米、南北路500平方米)、墙壁粉刷1500平方米、喷绘1000平方米、投放垃圾箱15个、路灯50盏、监控40个等村容村貌治理,预算投资350000元。

4、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升级改造文化广场1处,健身器材、活动设施配备,预算投资100000元。

5、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新建农家乐及厕所、池塘(占地3500平方米,深度5米)治理和四周硬化绿化美化,建设南北门两座仿古木门牌坊(南门:4米高×10米宽,北门:4米高×12米宽),预算投资260000元。

6、幸福苑建设工程。完善幸福苑建设(占地面积5亩),老人活动设施配备,广场硬化绿化,预算投资600000元。

四、村庄建设。

(一)基础设施配套。

1.实施硬化、亮化和排水工程。对村内未硬化的巷道,全面进行硬化、亮化,建设排水设施。

2.实施农村改灶工程。加快调整农村能源使用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秸秆还田、粮改饲,鼓励使用液化气、电磁灶等,逐步解决柴草做饭、烟熏火燎的问题。

3.完善幸福家园和健身广场建设。达到硬化好、绿化好、美化好、安置好。

(二)民居改造。

1.引导现有住宅改造提升。尊重群众意愿,突出人文历史、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格局”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降低改造成本,对建筑物屋顶、门窗、墙体进行统一设计和建设,形成格调一致的景观风格,尤其要对进村路和主巷道进行改造,为群众营造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

2.稳步推进新民居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对村内年久失修及影响村容的房屋,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进行翻新重建。

3.加强文化保护工作。对村牌楼进行刷新,结合本村文化传统,大力发扬乡村文明,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召开首届精神文明表彰大会,表彰先进党员、优秀老干部、好婆婆、好媳妇、好人好事,树立榜样,杜绝一切歪风邪气。

五、村容环境。

(一)切实抓好卫生整治工作。

按照“清运垃圾、铲除杂草、挪走柴堆、清扫路面、刷白树木、拆除临建”的要求,彻底清理各类积存垃圾、背街小巷及门前“三堆”,拆除乱搭乱建、临时建筑、消灭所有卫生死角,使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二)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

加强对保洁队伍的管理,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进一步落实背街小巷保洁责任路段,落实工作责任,做到“日产日清”。村内各小组配备3名保洁员,负责日常保洁工作,村保洁员优先从低保户、特困户中聘用。保洁员工资主要通过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方式解决。

建筑垃圾由建房户自行清运到指定填埋场,不得和生活垃圾混倒。

(三)建立完善各项制度。

完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制定环境卫生村规民约、落实保洁及垃圾处理制度、切实提升村级卫生规范化管理水平。

六、公共服务。

1.加强村民活动中心建设。在办公活动场所,建设集中办公、村务公开、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群众活动中心,使之成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同时设置宣传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2.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按照“五个一”(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处文体广场、一所农家书屋、一面文化墙、一支农民文艺队伍)的要求,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加强农村医疗和教育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合作医疗标准化卫生室监管水平,建设标准化幼儿园,不断改善辖区居民就医、上学条件。

七、村务管理。

(一)基层组织建设。

1.健全村级基层组织,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村“两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得干群关系融洽。

2.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廉洁自律、作风民主、办事公道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二)规范化管理。

1.建立健全村庄建设、运行管理、服务等机制,规范管理程序,确保操作过程严谨无误。

2.对村内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

3.村务财务每月公开一次。

(三)平安建设。

1.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村民遵纪守法意识,维护村民合法权益。

2.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治保组织,及时化解群众矛盾,避免发生村民纠纷。

3.建立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坚决杜绝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4.与村民签订取缔烟花爆竹责任状,确保村民依法生产、诚信经营。

5.实行阳光政务公开,建立畅通的信访工作机制。

八、预期建设效果。

1、社会效益。通过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解决农村突出的问题,有利于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加强村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利于加强资金和项目规范管理,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推动乡村平安建设,创建幸福宜居新农村。

2、生态效益。通过建立长效保洁机制,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监督意识,改变x村“脏、乱、差、散”状态,营造更加舒适、适宜的农村居住环境,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公共环境和投资环境。

3、经济效益。通过上级资金的支持,带动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充分发挥上级财政拨款的使用效益,真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村民看到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的效果及带来的效益,在改善农村环境状况的同时,为农民增加收入或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条件,实现资金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从而带动村镇经济发展。

九、保障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x村村“两委”会采取有力措施,明确职责分工,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资金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成立x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结合建设目标和内容,明确村小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承担的工作任务:

(1)抓好村小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垃圾池等卫生设施建设,清扫保洁及垃圾处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不断提升村级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2)实施现有住宅改造提升和新民居建设工作。

(3)实施道路硬化、亮化、排水等硬件设施建设,实施农村改厕工作。

(4)加强村活动中心建设、文体广场、农家书屋、农民文艺队伍建设。

(5)实施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改善教育设施建设、改善上学、就医条件。

3.落实村干部包组责任制。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当前村内的要事来办,对工作进度进行及时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二)典型带动。

组织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到优秀村镇处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全面铺开。

(三)资金保障。

1.充分利用帮扶资金。积极联系包联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资助美丽乡村建设,汇聚社会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2.整合项目资金。积极争取和整合移民、交通、农业、林业、卫生、文化等方面项目和资金,进行集中投入。

3.集体自筹资金。按照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建立村级卫生费用村集体自筹机制,用于村保洁员工资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

(四)建立督查检查机制。对各项任务实行每周抽查、每月检查、季度通报制度。以推动创建工作全面、健康、有序开展,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如期完成。

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第三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下面是众鑫文档网网友为您推荐x县“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一、编制背景和总原则。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已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十四五”时期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融入新格局抢抓新机遇,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县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军民融合、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这些政策必将为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如何在“十四五”时期利用这些政策机遇,科学定好位,下好“先手棋”,对我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对我县脱贫摘帽后由贫转强,非常关键,非常重要,意义重大而深远。

同时,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规划,分别明确至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为我县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提供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高质量、高标准编制好我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也尤为重要。

编制“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是今明两年的大事,今年3月19日和4月26日,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相继组织召开全国和全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6月11日市发改委下达了《关于做好“十四五“规划前期工作的通知(岳发改综[20xx]196号)》,以及根据《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启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湘发改农〔2018〕639号)和关于召开全省乡村振兴战略编制会的通知等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家、省、市发改委的一系列政策精神,是我们编制好本次规划的总原则和基本思路,我们有必要对国家、省、市的指导思想、安排部署、工作要求进一步学习、研究、贯彻。

二、主要任务及责任分工。

1、十三五”规划执行评估。对xx县“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我县“十四五”规划奠定基础。

2、开展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加强发展环境分析,深化对县情和各领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认识,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科学研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形成规划研究报告。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由县发展和改革局和第三方机构统筹安排,各级各部门结合工作职责,开展本部门的前期工作研究。

3、编制规划纲要。结合前期思路研究成果,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和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草案),明确规划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项目布局,以及实现措施等,为编制好我县“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报县人民政府和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4、编制部门专项和乡镇规划。围绕“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规划总体目标任务,组织编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24个乡镇等专项发展规划,使之成为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指导该领域、该行业发展,决定重大项目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基本依据。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领域有关部门和乡镇具体负责编制。

5、重大项目库建设。重大工程和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支撑。由县发改部门牵头,各部门和乡镇配合,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和项目。需要国家、省、市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项目,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做好与国家、省、市的衔接,力争将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省、市规划。

三、进度安排。

1、县“十四五”规划纲要。

根据我县“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目标、任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动员准备阶段、基本思路形成阶段、《纲要》框架形成阶段、《规划》形成阶段、《规划》审议阶段。

(1)动员准备阶段(20xx年10月)。

召开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和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会议,进行工作动员,部署规划编制工作任务。

(2)基本思路形成阶段(20xx年11—20xx年3月)。

11月召开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部门座谈会;

20xx年3月,在吸收“十四五”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十四五”基本思路,并上报县委、县政府审定。

(3)《纲要》框架形成阶段(20xx年4--6月)。

4-5月,组织起草《纲要》框架初稿,征求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

6月,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纲要》框架。

(4)《规划》形成阶段(20xx年7--10月)。

7月,衔接专项规划、上级规划和周边县市规划,对全县重点项目库进行整理,形成《规划》初稿。

8月,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部门、乡镇和社会各界意见。

9月,形成《纲要》送审稿,组织专家评审。

(5)《规划》审议阶段(20xx年11月--12月)。

11月,《规划》送县委、县政府审议。

12月,《规划》提交县人大会审议批准。

2、各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1)思路形成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1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会同参与单位提出工作方案;

12月,开展前期调研;

20xx年2月底前,形成各重点专项规划基本思路,并报送县发改局;

(2)规划编制阶段(20xx年3-6月)。

20xx年4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完成初稿,并报送县发改局;

(3)规划审定阶段(20xx年7-10月)。

各专项规划、乡镇规划与县“十四五”规划纲要衔接后,会同县发改局联合上报县人民政府审定。

3、乡村振兴规划(20xx年10月—20xx年2月)。

10月底前,开展前期调研,与“十四五”编制合并召开动员大会。

11月,形成规划基本思路,并报县委、县政府审定。

12月底前,完成初稿,并征求各乡镇各部门意见。

20xx年元月,组织专家评审,形成送审稿。

20xx年2月,形成正稿报xx县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定。

四、工作保障。

1、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1)成立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各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2)xx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xx任组长,x、x、xx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3)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基本思路、重大项目、主要指标的审定,人员抽调、经费安排等,组织指导、协调部门、乡镇规划编制。县直相关部门、各乡镇相应成立班子,负责本行业、本地区”十四五“和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

2、成立规划编制办公室。领导小组均下设办公室,由发改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十四五”和“乡村振兴“规划调研、上下对接、规划编制、项目收集、意见征求送审等,办公室需从部门和乡镇抽调专职工作人员7人,人员由办公室提出,报组织人事部门抽调,抽调时间为1年。

3、聘请科研单位专家技术指导。为准确把握政策,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时效性,聘请x大或社科院等科研单位及专家参与规划编制。

4、经费保障。“十三五”安排工作经费275万元,由于本次规划编制增加了乡村振兴规划,同时安排了前期重大课题研究,需增加经费约xx万元,因此共需经费xxx万元,工作经费实行专款专用,设立专帐。

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第四篇】

为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部署,现结合我单位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就业帮扶方面。

1、稳定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助力脱贫人口增收。

进一步加强就业帮扶、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劳务对接,落实各类稳岗就业政策,确保脱贫劳动力、重点监测对象务工就业人数不低于3、7万人。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招商分局和创业者协会等作用,为外出务工相对集中地区人员提供就业援助,劳动力维权等服务,进一步完善“联胜”“震威”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让更多农民工就近就业。推进“帮扶车间+居家生产”“企业订单+居家生产”等就业模式,让更多贫困劳动力居家就业,确保全区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总数稳定,不出现断崖式下滑。

2、加强就业帮扶车间监管,助力更多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目前我区经人社、扶贫部门联合认定的就业帮扶车间30家,均正常运营。20__年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帮扶车间的服务、监督、管理,以就业帮扶车间为抓手,带动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无法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特别是脱贫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家门口就业岗位,助力无法外出的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确保就业帮扶车间运营正常,带贫率不低于10%。

3、加强乡村公益岗位开发与管理,充分发挥乡村公益岗位就业兜底作用。

进一步加强乡村公益岗位开发与管理,确保乡村公益岗位安置脱贫人数总体稳定,对有就业意愿、就业能力、无业可就的脱贫人口进行托底安置,积极面向弱劳力、半劳力以及无法外出的脱贫人口开发乡村公益性、辅助性就业岗位,力争全年乡村公益岗位开发不少于20__个,充分发挥乡村公益岗位就业兜底作用。

二、技能培训方面。

1、持续优化农村创业创新环境,加快培育农村创业创新人才。

围绕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加大招商引智力度,鼓励引导各地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建设家乡、投资家乡、回报家乡。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创业力度,稳妥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农村创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强对创新创业人员在企业管理和生产等方面的培训。20__年,计划培育乡村创客20名、创业创新带头人170名以上。深入实施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全区重点培育340名左右乡村企业家人才。

2、支持职业院校培养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鼓励农村转移劳动者、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留守妇女和就业困难人员等接受免费职业培训。20__年,计划开展免费培训1500人次。

出台我区乡村振兴人才支持政策文件。组织开展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打造农民工劳务输出品牌,积极支持乡村人才就业创业,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振兴专职队伍建设,配合组织部门开展村级乡村振兴专干招聘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四、社保帮扶方面。

1、开展社保宣传扩面工作。

积极加强与财政、扶贫办等部门沟通联系。依照省级统筹“降费率”的最新标准,及时调整全区参保基数。开展全区范围的宣传扩面工作,通过印发张贴公告、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移动短信提示等方式,鼓励全区各类群体积极参保,以社会保障帮扶困难群体。

2、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帮扶政策。

根据区委文件精神,继续落实对低保户、重度残疾(二级及以上)等特殊群体代缴城乡居保保费,符合条件未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作为参保扩面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应代尽代。加强与区乡村振兴等部门协同,持续推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五、“双包”工作。

1、进一步深化定点帮扶。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重点帮助帮扶村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干部走访重点监测户每月至少一次、脱贫户每两个月至少一次,加强对选派干部的管理和关怀,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要求,不断提升选派干部履职能力,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解决驻村工作后顾之忧。

2、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规模。

将以产业化扶贫为突破口,发展企业带动农户模式,在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同时,整村推进,形成规模。努力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找准发展方向,激发内在动力,与村“两委”共同研究探索,提升村集体经济途径。

3、完善兜底保障措施。

将加大政策扶持,采取项目扶持、干部帮扶、党员联帮、集中供养等形式实施帮扶,通过光伏收益分配、健康扶贫、社会扶贫、危房改造、社保兜底等措施,带动发展,共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第五篇】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县决策部署,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头等大事,把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街接作为最紧追的任务,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治理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持续强化能力建设,努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开好局、起好步、见实效。

(一)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在前期已制定出台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和帮扶机制的基础上,对照国家和省文件要求,及时健全我县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农村低收入群体监测和帮扶,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发生。

(二)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聚焦搬迁安置区(点),从就业、产业和后续配套设施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提升16个安置区(点)综合管理服务水平,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持续采取“劳务输出、本地岗位开发、技能培训”等方式,规范管理好乡村公益性岗位,确保脱贫劳动力多渠道实现稳岗就业,实现脱贫人口就业规模与上年度保持基本稳定的目标任务。

(四)积极应对后评估工作。中央已明确过渡期内每年评估一次,重点抓好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就业帮扶、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收入增长等评估重点内容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着重关注分散供养五保户的房子和人居环境问题,居住高山人群的饮水问题,以及因病因残收入骤减和支出骤增户的返贫问题。

(五)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全县xx年到村扶贫项目共1140个,投入资金亿元。全面摸清扶贫资产底数、现状、收益、存续、管护情况,全面完成确权登记,分类健全资产管理台账,纳入“三资”管理平台。重点针对检查出来的问题项目,按照“一项目一方案”的要求逐一会诊制定整改措施,指导责任单位限时整改到位,确保扶贫资产效益持续发挥到位。

(六)强力抓好到村项目建设推进和到户政策落地见效。对中央、省、市下达到县的衔接资金,严格按照相应资金管理办法和项目实施程序,强力抓好项目建设推进和资金拨付管理。对下达到村的衔接资金项目,强力抓好督促指导,从严抓好过程监管,确保按时开工、按质完工。对到户制定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计划,按照能快则快的要求,抓好调度和督促,强力推进,让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早受益早见效。

(一)抓好政策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过渡期内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原有政策不退出、投入力度不减少、帮扶人员不撒离,确保政策不断档、工作不脱节。参照国家和省市出台的衔接政策,结合我县实际,配套制定出台县级相应的衔接政策,确保不搞急刹车。

(二)抓好工作衔接。扎实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组织开展好“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的编制工作,深化细化具体举措,确保能够落地落实。聚焦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五大振兴总任务以及乡村建设行动等具体工作内容,科学谋划衔接资金项目库,为改善群众民生福祉,推动农村全面振兴打实基础。

(三)抓好力量衔接。参照省市要求,科学做好扶贫部门向乡村振兴部门的改制,明确好人员力量分工,理清工作具体内容,理顺工作推进机制,建立起协调配合,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四)抓好机制衔接。持续加强重点工作周调度通报和常态化暗访督导机制,层层传导压力,严实工作作风,坚决杜绝搞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发生,不断推动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一)指导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20xx年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对有条件的村庄尽快编制村庄规划,对暂时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庄,严格按照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理要求进行建设。

(二)重点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开展农村户厕摸底,及时发现解决突出问题,切实提升农村改厕质量。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科学选用改厕技术和产品,20xx年完成改厕1000户以上。

(三)强化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置。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完善生态美超市,20xx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机制。推进“生态美超市”提质扩面。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

(四)打造美丽宜居村庄。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打造一批环境优、生活好、乡风美的美丽宜居村庄,充分激发乡村的主动性、创造性,20xx年新建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18个。

(一)实出抓好重点区域治理。把易地搬迁安置点、城乡接合部作为乡村治理重点区域,着力加强社区治理、公共服务、基层党建、社会融入等工作,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重点区域治理体系。

(二)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将全县182个行政村分为先行示范引领村、正常推进提升村、持续巩固攻坚村,做到先行示范引领村尽快突破,正常推进提升村自持续发力,持续巩固攻坚村奋力追赶,分类有序推进,确保如期实现乡村振兴。

(三)坚持和完善驻村帮扶机制。继续向45个出列村、2个示范村、2个后进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对任期已满的有序轮换,对新驻村的组织轮训。

48 1602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