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园园区工作总结 幼儿园区域活动工作总结精编精编10篇
幼儿园园区工作总结强调了教育质量提升、师生互动增强、家园合作深化,整体环境优化,促进了幼儿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幼儿园园区工作总结”,希望您喜欢。
幼儿园园区工作总结 篇1
我们班的孩子今年自小班升入中班,我发明他们开始喜欢为团体为同伴干事情,便在班级建立了值日生工作。全班幼儿分成五组轮流举行,每一天由6-7名幼儿共同做当天的值日工作,我主要按幼儿的'本事以及来园的早晚给他们分配值日项目。
开始时,孩子们对值日生感到十分新鲜和洽奇,每一天都开心地早早来园,进取完成我分配的任务。可是过了不久,我就发明值日生来园总是你早我晚,有时候大部分幼儿都来园了,值日生还没到,当我询问缘故原由时,孩子却无所谓地说:“我忘了!”。尽管值日生都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但时常出现干事不当真、坚持欠好,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这时,小朋友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某一天,在我正准备安排值日生工作时,郭子豪小朋友说:“教师,今日我不想当卫生员了!”,“为啥子”我急切地想明白缘故原由,“今日我想当景象形象员!”孩子的回覆似乎提醒了我,原先对做值日生他们有本身选择的愿望,做啥子值日也有本身的设法。可是以前,值日生都是由我来安排孩子做的,从未思量他们的兴趣和需求。我们说要把属于孩子生活和选择的权力还给孩子,那么值日生工作为啥子不让他们自选呢!于是,我紧之后说:“能够呀,今日就由你们来选择做啥子值日生吧。”孩子们立刻又变得兴抖擞来,这个说:“我今日要当接待员!”阿谁说:“我要当监督员!”。那一天,我异常注重观察他们,发明孩子们对自选的值日项目充满兴趣,都能当真负责地做好各自工作。以后值日生我班开展起来了。
幼儿园园区工作总结 篇2
1.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组织、指导区域活动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优化区域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有效途径。
3.通过研究,促进幼儿在社会交往、操作、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发展,丰富和拓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经验。
(二)研究的内容
1.影响家长参与幼儿园区域活动主动性的主要因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是教育幼儿的重中之重。目前在一个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辈忙于生计,将孩子的教育转嫁给了祖辈,祖辈对幼儿过分包办代替,致使幼儿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每况愈下。在区域活动中独占玩具、独霸材料的现象频频发生,社会性发展、交往能力低下,无合作意识和合作欲望。家长对教师为什么组织区域活动?需要哪些材料?用来干什么不了解。究其原因,市面上一些色彩鲜艳,做工精致的高档玩具既卫生又美观,远远超越教师准备的废旧材料。家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如何转变家长这一教育观念,达到家园教育一致性是我们首要的研究任务。
首先,我们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平罗一幼“家庭资源”情况调查表、平罗一幼“家长对区域活动认知”情况调查表。分别从家长职业、爱好、教育幼儿的方法,以及家长参与幼儿园区域活动情况等方面向家长发放两份问卷,问卷回收率高达100%,根据问卷情况分析数据,确定可开发的家庭资源。
其次,召开可开发家庭资源家长座谈会,协商制定家委会制度,由课题组成员向家长介绍我园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促进作用以及科学的育儿知识,为家庭资源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班幼儿动手能力低,喜欢玩独自游戏,有意识摆弄、操作时间短,依赖性、模仿性强,区域活动中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中班幼儿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游戏过程中逐渐趋于平行游戏、合作游戏,动手能力日渐增强,乐于表现、敢于动手、善于思考。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合作欲望,对一些低结构的材料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敢于大胆尝试、创新,挑战高结构材料的欲望逐渐形成,成人是否在旁无所谓。因此,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建构知识的特点和在区域活动中的需要,分两个阶段采取适宜的措施开发了相应的家庭资源,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第一阶段:不同年龄段家庭资源开发的策略研究
策略一:有目的按需开发
小班幼儿情绪不稳定,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家庭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还要建立在彼此之间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多是闲职的祖辈,父辈的有超市售货员、家庭专业教师、理发师、小区物业管理员,这些人群中女同志较多。区域活动时,邀请他们进课堂,根据教师制定的主题内容一对一的指导幼儿,逐步稳定幼儿情绪,培养幼儿的兴趣,教师主要是观察记录。信息资源在小班运用最为频繁的是短信交流和网上留言,教师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一些温馨提示或区域活动需要的材料给家长留言,避免年轻的父辈因忙于工作忽略对幼儿的教育。
中大班家长经过两年或三年的交往,对班级开展区域活动的形式有所了解,家庭资源的开发倾向于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家长的职业和特长,有警察、个体经商户、医生、护士、银行职员、厨师、在校专业教师、养殖户。在掌握家长职业和特长的基础上,了解他们何时有时间方便到幼儿园与幼儿互动,根据他们工作的性质灵活机动地调整一周内既定时间的活动内容,以使家长既不耽误工作,又能扎实有效、积极地与教师互动。不同职业的家长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社会知识,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家长的特长还引发了幼儿积极向上、追求完美的欲望。物力资源的聚焦点是发挥家长主人翁和幼儿的主体作用,他们将收集到的废旧物品整理、分类,存放于家中,随需随取。
财力资源的开发集中于小班,主要是在特殊的节日,比如:圣诞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教师主动与家长交流,告诉他们活动的目的,家长召开家委会,自发的购买一些气球、圣诞老人、小装饰品、国旗等布置在活动室里,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愉悦、浓厚的节日氛围。
策略二:建立家庭资源库
家庭资源的开发有效地改变了我们的区域活动,减缓了教师收集、投放材料的重复劳动。为使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富有长期性和实用性,我们根据家庭资源的种类和幼儿活动表现建立资源库。一是建立家长档案和幼儿成长档案,家长档案包括家长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爱好、联系方式、幼儿所在班级;幼儿成长档案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中的表现(照片);二是建立废旧物品分类、使用档案,包括物品名称、数量、是否消毒、使用班级(取用数量)、制作作品名称、作品展示地点;三是设计信息资源调查、统计表,内容有时间、交流方式,其中交流方式中涉及到发短信、打电话、班级空间互动、网上交流、面谈、留字条、带口信等;四是建立财力资源互动表,包括时间、物件名称、数量、效果。
第二阶段:利用家庭资源优化区域活动环境、内容、形式。
1.利用人力资源优化区域活动环境
(1)对症下药,创设“变化”的环境
不同年龄的幼儿表现不同的年龄特点,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大班幼儿好探索、好思考。邀请在医院工作的医生、护士家长为幼儿设计形象逼真的“小医院”活动方案。教师根据家长提供的方案和材料,师幼共同制作医院标志:“挂号处”“收费处”“药房”“内科”“外科”“儿科”“急诊科”,环境布置时家长亲临现场,布置出互不干扰又紧密相连的“小医院”。活动中家长先按自己的真实身份引导幼儿活动,等幼儿掌握了一些技巧后,家长则根据幼儿的需要,增减变化环境材料。大班男小朋友对“车”情有独钟,于是,我们邀请“汽车美容店”的家长带来一些车模展示在班级窗台上,或悬挂在楼道的护栏上;开“广告制作店”的家长打印不同彩印的名车张贴在楼道里,整个楼道的幼儿都能欣赏到,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自娱自乐,创设“自主”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的确作为学习者的每一位幼儿都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我们强调在区域活动中创设体现每一位孩子自主性的环境。在设置区域时,一改以往教师说了算的现状,本着尊重的原则,把主动权交还给幼儿,让他们自己来设置区域。在“各行各业的人”主题活动中,幼儿参观了汽车修理铺的工作现场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班级中设置哪些区域?这些区域怎样摆放又是最合适的?有的说把修理铺开在走廊上,因为修理铺敲敲打打的声音比较吵;有的说美容和理发室可以成邻居,这都是关于打扮自己的;有的说我们开个小吃店吧,最好在活动室的中间,大家都要到小吃店去光顾,比较方便;还有的说,图书室搬到午睡室去,这样可以少受干扰……众说纷纭,最后集中大家的意见,进行集体分析、规划、综合设计各区域,做到合理、方便。在自主设置区域的过程中,幼儿成为了区域活动的主角,他们的合作意识、综合分析能力、空间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因人而异,创设“适宜”的环境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农闲时我们邀请部分农村家长携带自制的布娃娃、老虎枕头、鞋垫、刺绣手绢、秸秆草人、泥塑等到幼儿园,共同布置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农家小院。这种返璞归真的环境,给一些从未去过农村的幼儿带来朴实、勤廉的民风民俗教育。安全教育周邀请做警察的家长自带交通管制工具到幼儿园布置出一个大的、真实的交通安全立体图,现场指导幼儿安全过马路,幼儿也可以学习警察叔叔的指挥方式现场指导幼儿,发挥同伴互学的效应。免去家长、教师占用幼儿大量的自主游戏时间,滔滔不绝说教带来的负面影响。
2.利用物力资源优化区域活动内容和形式
物力资源是区域活动中运用最为广泛,对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最具有影响力的,如何有效利用物力资源优化区域活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利用物力资源开展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其实就是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在幼儿园里开展角色游戏务必做到“真实、可操作性强”。
娃娃家 小班幼儿对娃娃家的游戏非常感兴趣,家长将幼儿不穿、不用的服装鞋帽、物品玩具,整理分类后带到幼儿园布置出一个很形象的“家”,幼儿在情绪不愉快的时候可以进去发泄或宣泄,还可以模拟自己到别人家做客或伙伴来访时的情景,促进幼儿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理发店 利用家长提供的废旧理发工具开展理发店游戏,幼儿要么扮演理发师,神情专注、认真细致的为顾客服务;要么扮演顾客,向理发师提出自己需要的发型;要么扮演服务员清理卫生、接待顾客。三种角色的互换,不仅让幼儿体验服务与被服务的感觉,更锻炼了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银行 银行是货币流通最快、最多的地方,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所。设置银行主要是让幼儿学会使用自动取款机存、取钱,知道“钱”是非常珍贵的,不能随便乱花、乱放;“钱”的用处很大,要用到合适的地方,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医院 利用真实的医疗器械开展“小医院”游戏,增加了游戏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因此,游戏中如果是医护人员,教育幼儿必须有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技;如果是病人即使很痛苦,也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不发出呻吟,表现出难过的样子;如果是家属,一要学会照顾病人,二要保持安静,三要理解尊重医护人员。
(2)利用物力资源开展主题区域活动
开展主题区域活动是我们多年沿用的分组教学模式,丰富的活动内容需要有足够丰富的材料支撑。由于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不同,家长提供的材料也不同,但都是一些实用性较强、具有可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废旧材料。木质类的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木块、废旧拖把把子、小木凳;植物类的有:玉米秸秆、玉米皮、稻草杆等;棉质类的有:婴幼儿衣服、鞋帽、包包、白线手套等;纸质类的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纸盒、纸杯、纸盘、纸箱;小医院器具、厨具类等等等等,解决了以往区域活动材料单一、数量有限的困难。将这些材料分层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投放在相应的主题区域活动“春天来了”“嘟嘟乐餐厅”“各种各样的车”“兔宝宝社区”“宝贝花园”“动物乐园”“废旧大变身”等中,拓宽了幼儿的眼界,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3)利用人力、物力、信息资源优化区域活动形式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全园性活动(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室内外游戏,也可以是无班界室内外互动)、分组式活动、随机活动。
全园性活动依据幼儿园硬件设施条件,分南北楼按时段开展。夏季南楼(小中班)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室内区域活动,参与活动的家长根据季节不同对幼儿进行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春夏两季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期,保健医协同保健所保健科大夫在班里设置临时门诊,边讲解边演示,接下来将这种活动延伸到无班界户外活动中,幼儿在室外自选空间自由结伴玩“看病”的游戏。北楼先在室外开展无班界户外活动,邀请在消防队工作的家长带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器材和大班幼儿共同玩 “着火了”的情景游戏。幼儿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真实场景中,各种逃生自救和呼救的经验得到再现、重组和提升。
分组式的活动主要是教师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情况,有目的、有指向的邀请个别家长,携带一些半成品材料到幼儿园一对一的指导,了解幼儿学习情况,把握幼儿发展方向。还根据主题游戏内容,通过电话联系,请家长将分类好的材料带到幼儿园,幼儿观察后合理投放到不同的角,确保每位幼儿都有事可做。
随机活动侧重于教师的观察、记录。教师随时捕捉并拍摄幼儿活动的精彩瞬间,甄别、分类后布置在家园联系园地供家长和幼儿欣赏。家长浏览后有什么想法,或者对有关科学育儿的方法有疑惑、拿捏不准的,及时在公告板里留言,缩短了家园之间的距离,有效实现家园“零距离”沟通的愿望。
3.为幼儿创设促进其发展的公共角色游戏环境,构建同龄、混龄的无班界互动游戏框架。
公共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提高交往技能的有效手段。其交往过程既包括与成人的交往,也包括与同伴的交往,本研究主要帮助幼儿学会与不同层面的人交往的方法,学会合作、分享,培养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初步养成积极向上的沟通、交往能力,丰富生活经验,提高自理能力。因此,我们将采用“阶梯状”递进式的操作形式,一是幼儿能力发展目标设定的循序渐进,二是与目标相对应的游戏内容的层层深入,三是教师指导策略的步步递进。
(1)目标设定的循序渐进
小班:知道角色游戏的名称,乐意参与角色游戏。
中班:在角色游戏中知道角色之间的关系,能用简单的语言清楚表达、表述自己的想法。
大班:独立与人沟通,发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学习调控游戏形式和内容。
(2)游戏内容的层层深入
第一,强调以幼儿个体为中心。通常的区域游戏是以班级为单位,相对的是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的能力与需求相差不大,而混龄互动中教师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个体,因此同样主题的角色游戏,如:“娃娃家”,环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幼儿间的年龄差异,创设自主游戏、自主学习的宽松、愉悦的游戏环境。有适合低龄幼儿直接感知的环境(照顾娃娃)和高龄幼儿操作体验后获得经验的环境(做客)相结合;或采用“大带小”的方式,将传统游戏中教师精心的传授转化为幼儿间自主的“教与学”,使每位幼儿都能够在自由的活动中感到轻松自然,从而实现游戏情境中隐含的教育目标。
第二,强调公共角色游戏的层次设计
发挥家长主人翁的作用,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资源,将异龄幼儿组织在一起,建构社会经验的同时,增加亲子之间、家园之间、幼幼之间的情感,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同一的角色游戏中,面对同一种材料,呈现在幼儿面前的往往是截然不同的玩法,教师要做好观察者,对三个年龄段幼儿表现出的不同行为予以恰当的指导。比如:在“小医院”的游戏中,我们分层次投放了适合小、中、大年龄的材料,原以为幼儿会选择相应的材料游戏,实际操作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按自己所处的年龄段选择材料。小年龄段的孩子选择大年龄段的材料,大年龄段的与之相反。其实孩子是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重组自己的经验,这也就提醒我们在预设材料的操作难度时不能只是依据年龄差距,主要是看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
(3)教师指导策略的步步递进
教师的指导策略包括对家长的指导和幼儿在游戏中的指导,由于家长的职业、幼儿的发展水平都不同,教师不能用相同的方法对家长创设的环境或是家长对幼儿的指导进行考量,也不能用一把尺子评价幼儿对环境的兴趣、对材料的操控度。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指向于环境中和环境外两种。环境中主要是家长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显性行为的适当指导,如:行为暗示、语言指导、示范引导、适时评价(鼓励和纠错)。环境外是家长对游戏内容的选择、预设目标的达成情况、捕捉到的典型事例的记录和分析,是一种隐形指导。如:幼儿是否喜欢所选内容,预设目标中是否体现出层次性、留有很大的可调整和生成空间,游戏情境创设是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引发幼儿积极参与,材料的投放是否促进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园区工作总结 篇3
幼儿园区域活动,在我们的幼儿园工作中很熟悉,我们的区域活动很容易流于形式,使得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显得鸡肋一般。尤其是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这个主角的`位置在哪我们教师是跟孩子一齐玩,还是只做一个旁观者。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让幼儿主动参与区域活动,主动探索学习。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激发幼儿自由探索的愿望,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本事,孩子能够自由选择游戏的材料、方式等,按照自我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让游戏真的成为孩子的游戏。教师协助参与,促进幼儿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供给者、观察指导者,教师要注意不断的在不一样区域来回的观察和参与游戏,不能只参与一个区域中与孩子游戏而忽视其他区域幼儿的指导,针对幼儿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一齐操作、发现,一齐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
区域活动的指导,教师的介入要适时适度。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发挥孩子的主导地位,按照孩子的意愿进行游戏,不代表教师能够不管不问,而是要找准时机予以介入。比如在孩子有求助行为的时候;发生纠纷现象的时候,发生困难的时候等。教师介入活动时还要适度,多给孩子鼓励、启发、暗示,比如孩子在活动中向教师求助的时候,不是直接告诉他“你应当这样做”,而是说“你能够试着这样做”,尽量让孩子自我去发现与探索。
总之,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最欢乐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学会做观察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们要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以游戏为基本形式,调动孩子活动的主动性、进取性,为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努力。
幼儿园园区工作总结 篇4
游戏是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但幼儿游戏决不是单纯感觉上的快乐,而是伴有生命充实感的快乐。游戏是幼儿的活动,与学习活动,劳动活动有着不少的区别。它有这样的一些特点:第一: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不是在外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的活动。幼儿游戏的类型很多,区角游戏、角色游戏和晨间自选活动,其中银行、幼儿园、娃娃家、医院、理发店、食品城等是角色游戏、区角游戏、晨间自选活动。
本学期,我们根据园务计划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积极地为幼儿创设、完善了游戏环境,通过发动家长、幼儿等多方面地收集游戏玩具和材料,认真地按计划对幼儿的游戏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努力,孩子们在游戏中交往能力、合作技能、表现欲望、创造性等得到了一定发展。以下就本学期的游戏情况作个总结。
在角色游戏中,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扮演某一种假想的角色,以假想的方式把头脑中已有的表想重新组合,从而反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并参与___的社会生活。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为之争吵不休,对于我们中班的孩子,不仅要进行品德教育,让他们懂得互相谦让,同时也着重对幼儿协作意识进行培养。
第一,利用游戏规则诱发幼儿的协作行为。规则提出:不仅是为幼儿的活动提出要求,也是对幼儿行为及其游戏开展一种暗示。如,在娃娃家,我们是这样引导幼儿确立规则:“小朋友在游戏开始前,要先商量,确定各扮演什么角色,然后再游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孩子是一家人,每人都要关心家里的事情和家里的人,不能想做什么就怎么做”。要求幼儿能提出自己想要担任的角色,并相互协商。用“一家人”将他们间关系明确,暗示他们在行为上要有协作。
第二,教师主动加入幼儿游戏。老师加入幼儿的活动中,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也能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如:一次,我在娃娃家当“妈妈”,磊磊当“爸爸”。早晨起来,我对磊磊说:“我给孩子穿衣服,你去买早点吧。”他回来时对我说:“我买了蛋糕。”吃过早点,我看了一眼手表说:“哎呀,我要迟到了,来不及送宝宝了,”说:“你快点走吧,我去送他”。开始时,磊磊是被动的与我交往,后来就变被动为主动,协调我们之间的行为。
此外,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参与角色的主要动力是兴趣和好动性。因此本学期在组织角色游戏时,在设置情景,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和鼓励幼儿去大胆尝试获取经验,从亲身体验中逐步认识自己。这样才能逐步变自发的好动为主动的活动,有利于幼儿自身潜力的发展。例如,在“食品城”这一角色游戏中,我们的小朋友能选择、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他们心目中的特色蛋糕。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意选用材料制成心中所想的东西,大家都玩得十分开心。由此可见,在游戏中,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从中获取了经验,选择了自己感到好的'方法,这样使他们在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能的同时,更增强了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和信心。
幼儿园园区工作总结 篇5
游戏是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但幼儿游戏决不是单纯感觉上的快乐,而是伴有生命充实感的快乐。游戏是幼儿的活动,与学习活动,劳动活动有着不少的区别。它有这样的一些特点:第一: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不是在外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的活动。幼儿游戏的类型很多,区角游戏、角色游戏和晨间自选活动,其中银行、幼儿园、娃娃家、医院、理发店、食品城等是角色游戏、区角游戏、晨间自选活动。
本学期,我们根据园务计划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积极地为幼儿创设、完善了游戏环境,通过发动家长、幼儿等多方面地收集游戏玩具和材料,认真地按计划对幼儿的游戏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努力,孩子们在游戏中交往能力、合作技能、表现欲望、创造性等得到了一定发展。以下就本学期的游戏情况作个总结。
在角色游戏中,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扮演某一种假想的角色,以假想的方式把头脑中已有的表想重新组合,从而反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并参与___的社会生活。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为之争吵不休,对于我们中班的孩子,不仅要进行品德教育,让他们懂得互相谦让,同时也着重对幼儿协作意识进行培养。
第一,利用游戏规则诱发幼儿的协作行为。规则提出:不仅是为幼儿的活动提出要求,也是对幼儿行为及其游戏开展一种暗示。如,在娃娃家,我们是这样引导幼儿确立规则:“小朋友在游戏开始前,要先商量,确定各扮演什么角色,然后再游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孩子是一家人,每人都要关心家里的事情和家里的人,不能想做什么就怎么做”。要求幼儿能提出自己想要担任的角色,并相互协商。用“一家人”将他们间关系明确,暗示他们在行为上要有协作。
第二,教师主动加入幼儿游戏。老师加入幼儿的活动中,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也能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如:一次,我在娃娃家当“妈妈”,磊磊当“爸爸”。早晨起来,我对磊磊说:“我给孩子穿衣服,你去买早点吧。”他回来时对我说:“我买了蛋糕。”吃过早点,我看了一眼手表说:“哎呀,我要迟到了,来不及送宝宝了,”说:“你快点走吧,我去送他”。开始时,磊磊是被动的与我交往,后来就变被动为主动,协调我们之间的行为。
此外,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参与角色的主要动力是兴趣和好动性。因此本学期在组织角色游戏时,在设置情景,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和鼓励幼儿去大胆尝试获取经验,从亲身体验中逐步认识自己。这样才能逐步变自发的好动为主动的活动,有利于幼儿自身潜力的发展。例如,在“食品城”这一角色游戏中,我们的小朋友能选择、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他们心目中的特色蛋糕。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意选用材料制成心中所想的东西,大家都玩得十分开心。由此可见,在游戏中,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从中获取了经验,选择了自己感到好的方法,这样使他们在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能的同时,更增强了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和信心。
幼儿园园区工作总结 篇6
本课题研究过程按最初制定的实施方案分三个阶段逐步深入的进行实践研究,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人员和研究主体发生变化,根据即时情况和幼儿的发展需要做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具体如下:
(一)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加大对家长的宣传力度。
主要组织教师座谈,以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学习《幼儿教育》《幼儿教学研究》《学前教育》《儿童与健康》等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区域活动方面的论文多篇,课题组教师互相推荐、讨论交流教育理论专著《区角——儿童智慧的天地》《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策略》《幼儿园游戏》等书籍,每次阅读后要求教师发表自己对某一观点的看法,尝试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出现棘手的问题协商讨论,换位思考自己的解决办法。对于参与研究的一些青年(新)教师,刚开始主要是让她们看活动、听评议、写心得、悟做法,渐进帮助她们梳理思路,整理经验。尤其是文献资料的提供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理清了研究思路、明确了我们的研究方向。
随机访谈家长、发放问卷,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组织召开家委会,以点带面了解家长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召开7个实验班的部分家长座谈会,课题组负责人及小班教研组组长分别向家长做了题为“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优越性”“家长如何参与区域活动,实现家园协同”的报告,积极向家长宣传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尝试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长“x天在x地开展区域活动,需要家长做什么”,家长第一次带着任务参加了有目的、有计划的区域活动后,我们进行了现场座谈,双方开诚布公的讲了自己的看法以及今后的打算,家长的表态发言令人感动。此后又将第一次活动抓拍到的家长和幼儿在活动中的精彩瞬间打印并张贴在“家园联系” 园地 、主题环境墙等比较醒目的地方,多种方式的宣传和积极引导,激发了家长的参与热情,激活了教师、家长、幼儿的思维,一件件鲜活的优秀案例层出不穷。
(二)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创设参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途径。
建立信息资源库,充分了解家长的职业、爱好、特长以及联系方式、个体素质,寻找一切可为幼儿园所用的人力资源,挖掘家长的潜在教育因素。教师与家长及社区教育人才建立广泛的联系,使之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发挥其特长,把蕴含其中的丰富教育资源引进幼儿园,达到共同培养和教育幼儿的目的。我们通过“家长导师 ”“家园同步游戏”“家长辅助教学”等形式将家长“请进”幼儿园。如在“家长导师 ”活动中,我们请家长中有一技之长的人,如医生、护士、厨师等,担任幼儿的“导师”,让幼儿自由选择导师、向导师学习。教师与“家长导师”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并在活动中不断丰富导师资源库,从而加大孩子的选择机会,也更充分地利用了家长的教育资源。“家园同步游戏”是由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材料、共同设计游戏过程、找出影响和制约幼儿对游戏兴趣的瓶颈、制定相应的整改策略。
(三)利用家庭资源深入实践研究,确保研究过程扎实、方法科学、方向明确。
1.以班级为单位、以生活为轴心,开展家长助教活动。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幼儿的活动应该以生活为轴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动中我们整合各方资源,把父母请进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如:在生活活动“娃娃家”和“宝宝长大了”中,家长们自带废旧物品把“娃娃家”布置的就像孩子自己的家:“客厅”里有柔软的沙发、漂亮的桌子;“卧室”里有柔和的纱窗、娃娃的小床、橱柜、美丽的帐子;厨房里有洗衣机、煤气灶台、洗菜池……老师们还根据家长的特长和工作性质组织开展与幼儿园主题区域相关的助教活动,征求家长意见,合理安排助教时间。在助教内容、活动方式、材料的准备方面都与家长及时沟通,为家长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活动结束后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体会,分析、讨论、修改、添加一些趣味性、游戏性、探索性强的材料,用孩子能够听懂的语言,喜欢的游戏活动进行教学,淋漓尽致的再现助教活动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2.结合主题精心准备区域材料,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小格局区域活动,拓展幼儿活动思维。
材料是孩子探究、学习和发展的刺激物与媒介,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是教师引发、支持孩子探究的桥梁。活动中我们注意投放材料的三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
多样性:根据季节投放多样性的材料。如春天我们鼓励家长带着孩子走进自然,观察大自然,到户外采摘,然后在美工区由家长指导制作迎春花;夏天,将家长带来的各种水果蔬菜等投放到美工区,制作蔬菜印画或水果沙拉;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除了制作水果拼盘或各种造型的小动物外,家长和孩子们将收集到的树叶清洗干净后制作树叶造型画等;冬天,我们收集各种树枝,用毛线、颜料、橡皮泥制作创意花卉。
层次性:在主题背景下的活动中对能力弱的幼儿投放易于操作的基础材料,一般的幼儿放置难度相对大点的材料,能力强的幼儿则放置具有创造性的材料。例如:在收集到的一些材料中发现用高粱秸秆串编成的蒸馒头的蒸箅和玉米皮做的草垫、草人很少见,但幼儿对这种材料很感兴趣,于是我们请个别家长携带材料来园与教师、幼儿共同布置环境。孩子们先是用线条或彩笔在蒸箅和草垫上作出各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线条画。可是,画的颜色和背景有些单调,经过协商我们决定再投入一些废旧的各色毛线进行装饰,整幅画面生机勃勃、活灵活现。大四班的“沙画”,一直都是孩子和家长最热衷的角,焦点问题是如何将“沉默”的沙子变得能“说话”?如何投放更多的相关材料,丰富活动内容?经过反复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把灰色的沙子用颜料混匀,再装在瓶子里,在白色的纸上“洒画”,既形象又能节约资源。但有时沙粒因混合结成“块状”,家长就提供农村用的筛子和窗纱,让孩子们探究如何让沙块与沙子分离?探究结果是:将两种不同材质的工具叠放(大窟窿眼的在上,小窟窿眼的在下)筛沙子,效果非常好,这一发现极大地鼓舞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填写“区域活动记录表”和“案例分析表”,并附上幼儿活动照片和教师的困惑、今后的改进方法。后来发现两份表格相同的地方很多,而且这种记录单附上大量的照片不便于保存,讨论决定将记录单和案例分析合二为一,进一步充实、完善表格内容,使其更全面、系统、真实记载每次活动。这种依据幼儿兴趣发展和主题内容递增或递减材料,以使游戏的材料更加层次分明、利于操作,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
开放性:我们倡导的“开放”是相对“封闭”而言的,涉及到材料呈现的方式、幼儿活动的自由度、家长的参与率。面对可以自由选择的实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和乐于操作的各种材料,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发挥想象,自主表达与表现。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实践经验、时间灵活设计计划内活动内容。这种开放空间、开放材料、开放时间的形式,极大地鼓舞了孩子的兴趣,提高了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依据主题有效整合区域活动
(1)变孤立为整合。区域活动的内容主要源自主题活动,成为主题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它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能有效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实现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活动三者的有效结合。因此,依据主题有效整合区域活动,打破了各区域原来所设定的固有名称和彼此的内容,将各种游戏进行整合,使其看起来“活化了”,这样才能使得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促进和发展。在中四班的“宝贝花园” 主题区域活动中,涉及到的活动内容有编制塑料花、买卖鲜花、自制假花、装饰花等,这些内容看似是独立割裂的,但彼此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我们反复推敲整合办法,最终整合了区域设置和内容,变成一个大的“鲜花店”,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创造性的、全面的发展。同时,随着时间、兴趣的变化在每次主题区域活动中增设一本专门的记录本,让幼儿发现自己需要增减的物品,适当的时候根据他们的提议进行补充、丰富、更新区域环境,正是在这样的循环变化中,材料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环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打破班级界限,创设无班界的区域活动。“公共区域”打破了班级甚至年级的界限,拓宽了原有的活动空间,幼儿拥有了更广泛的环境与信息资源,幼儿在活动中的选择大大增强了,由不同班级汇集而来的材料集中呈现,极易形成多个层次。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玩伴和游戏方式,共享这个空间。
a:创设同龄的无班界公共区域活动内容
根据我园建筑设计情况,在南楼不同楼层创设适合本年龄段幼儿活动的公共区域,三楼(中班)创设小银行、汽车超市、小医院、邮局、理发店、鲜花店;二楼(小班)创设宠物店、娃娃家、垂钓中心、给小动物喂食等等。家长和教师共同布置了相应的环境,幼儿每天可以根据自己情绪的变化随机到不同的区域玩角色游戏,负责本区的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然后交予本班教师,便于本班教师掌握每次活动中不同幼儿的表现,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因人、因材施教。根据大班幼儿动作技能发展,在北楼创设适合大班幼儿活动的公共运动区、棋类区,投放跳绳、皮球、毽子、五子棋、跳棋等,丰富幼儿的经验,提升幼儿的运动技能。
b:创设混龄的无班界公共区域活动内容
北楼楼道较窄,活动室空间狭小,但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较强,具有强烈的挑战欲望和坚强的意志力。于是我们在室外创设了大带小的“园艺创意园”,有中大班幼儿合作的“瓶艺联展”,小中班幼儿合作的“线条舞动”,小大班幼儿合作的“风筝起飞”等。利用大班睡房创设体育游戏,小中大班幼儿都可以在自由活动时间依据自身技能自选跳绳、皮球、毽子等运动器械,由聘请的专职体育教师家长指导幼儿活动。这种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活动,拓展了幼儿的思维,拓宽了幼儿的眼界,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4.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促进幼儿发展。
(1)开通班级博客,和家长搭建交流的平台
为让家长能及时获取先进的教育观念、育儿方法,了解班级活动内容和孩子在班级的生活、学习等信息,建立家长网络qq群,开通了校信通,用网络这方便又快捷的联系方式来与家长进行互动。
(2)创新家园联系园地,满足不同层面的家长需求
家长所处的环境和文化程度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先进的网络互动不熟。于是,我们以“温馨提示”“悄悄话”“您知道吗”等非常亲切的语言告知家长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怎么做?起到了良好的互动效果。
5.与幼儿协商制定区域规则,规范区域活动操作过程,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
区域活动中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为所欲为,应该是熟悉规则之后的一种自主游戏,在开展活动前就必须考虑制定规则的问题。而制定区域活动规则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偏向哪一方都是不科学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区域活动前提出活动规则,比如:使用剪刀时应注意安全、完成一件作品可以安静跑区、游戏结束后整理物品等。在日常活动和解决问题中形成规则,比如:幼儿从家里带来一本书,其他幼儿都想看,这时就引导幼儿协商制定看书规则:不论谁看都行,但要取得主人的同意,更不能损坏,幼儿的交往技能自然习得。当然,在这个全开放的自主选择过程中,还要有一定的潜规则隐含在环境中。如小班以形象食物刺激为主,让小班幼儿看小脚印知道区域人数入区;中班以替代物为主,如插王牌进入,当区域中所有小袋子都放满王牌,则表示拒绝进入;大班对自己和同伴的名字和学号比较熟悉,在进区域的表格上签学号进入,表格上的数字表示可容纳的最多人数。这种既自由又受一定约束的入区方式,使幼儿在特定区域环境中进行快乐学习。
组织区域活动的动力是有效评价,评价时既要考虑家长的情绪和能力,还要关注幼儿的发展适宜,适时评价。研究过程中我们一般实行个别化的、关注幼儿内在变化与情感体验的评价,尽量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幼儿,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鼓舞幼儿、启迪幼儿。通过教师及时的反馈,让幼儿从内心品味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变得更加自信、大胆、主动、积极,得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重视过程,促进发展,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价伴随着幼儿活动的过程来进行,教师捕捉一切有用的评价信息作为评价的依据。如:对幼儿手工作品、记录表格、自制玩教具以及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交往、互相合作、大胆创作等,作出适当的中肯评价,竖起的拇指、赞赏的目光、惊叹的表扬成为幼儿前进的动力,促进幼儿和谐健康发展。忌浮躁、不明方向的笼统评价。
幼儿园园区工作总结 篇7
每一天午睡起床后,搬把椅子坐在孩子们中间为他们梳辫子已成为我生活的一种享受。其实我并不太会梳理头发发,每次给孩子们扎的辫子总是歪歪扭扭的,但孩子们喜欢,我就沉迷不醒。并且它也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孩子,触摸孩子的心灵;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因人施教,适时指点;让我和孩子们之间更加信托、感情好、和谐。
每当这时,我们之间的距离拉的更近了。孩子们总是唧唧喳喳的和我说个不停“教师,我妈刚给我买了电子琴!教师,那首歌我会了!教师,我敢走独木桥了......”当然,此时也是我了解他们生活、心理和举行适时指点、鼓励的好时候。“你最喜欢教师啥子你不喜欢教师啥子你最愿意参与哪个活动你此刻睡觉还用妈妈陪吗......”这些他们日常平凡避而不答的问题,这时就会都争着回覆,并且绝没有谎言。就这样,我把每一天起床后给孩子梳理头发作为一种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把梳个漂亮的发式作为对孩子的一种赏封。
看到梳好小辫的孩子一个个满意的回到座位上,脸上洋溢着无以言表的欢愉,此时,我与孩子一样幸福。我的幸福也就是在这日复一日泛泛、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发明新奇、新鲜、新意中积攒起来的。
幼儿园园区工作总结 篇8
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幼儿在这个学期中,明显进步了不少。就拿区域活动玩的情况来说吧。以前和现在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第一,玩区域活动时的主动性。现在孩子一到教室就知道要开始玩区域活动了,基本上不需要老师的提醒了,都能自己主动去选择区角玩了,至于有几个新来的就另当别论了。以前,孩子还处于稳定情绪的情况下,个别还要老师的安慰等,部分幼儿还有点害怕,一进来就坐到椅子上,有的自己坐一会儿就去玩了,而有的则要老师叫了他以后才去玩。
第二,玩区域活动时的意向比较明确。以前,孩子玩区域活动时,基本都是想到哪里就到哪里,特别是喜欢到人多的地方,还有就是比较依赖老师,看见老师在哪里就去哪里,玩的时候随意性也比较大,很容易摸不着头脑。现在,孩子在玩区域活动时,最大的区别就是男孩子喜欢搭积木、串珠等建构材料,女孩子则喜欢扮家家。在玩的时候,他们选择了自己喜欢去的地方,并能简单的摆弄一些玩具,为自己提供一定的帮助,有时候还会和自己的小伙伴进行简单的交流商量。建构时也有了方向,要给谁搭建一所房子,朝着这个方向搭建成功,并有了喜悦的心情。
第三,玩区域活动时的耐心也渐渐养成。以前,孩子是很容易被别人给打扰的,一有什么新奇的马上放下自己玩的玩具,去玩别人的玩具了。所以也造成了玩具到处乱放。现在,孩子虽然也会有所走动,但不会像以前那样把玩具拿来拿去,如果实在是没什么好玩的才去别的地方玩。像搭积木那里,几个孩子要玩很长时间,先是个别幼儿自己的搭建,后来变成大家一起搭建,但是也难免会出现乱玩的现象。这个要以后慢慢培养的。
相对而言,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孩子都在进步,老师也为他们高兴。区域活动也是在一天一天的摸索中,让孩子成长的,毕竟有太多的东西要让孩子学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幼儿园园区工作总结 篇9
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自由、自主的分组活动形式,是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而区域活动所具有的自选性、自主性、小组活动、教育价值依托于幼儿的活动环境、操作材料、家长资源等的综合利用。
(1)良好区域活动环境的重要性
区域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的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它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在这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合作伙伴,按自己的速度进行自主学习,改变了集体教学时全班幼儿“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给学习活动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真正让幼儿体验到操作和交往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表现。既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又能够维护幼儿爱游戏的天性,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和能力需求,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优化幼儿园区域活动有其必要性和优越性
家长们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知识和专业背景以及物质条件,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家庭资源,能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凸现区域活动形式的多样。就教师而言,家长的参与缩短了自己准备材料的时间,拓宽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减轻了重复劳动带来的负担;就活动主体而言,幼儿在与家长共同收集、整理、准备材料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建构知识、建立亲子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幼幼之间的互动和磋商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是贯彻和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蕴含的教育资源,是能办好低成本、高效益、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关键,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发挥家庭的资源作用,与教师共同构建有效的教育策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对家乡生活的理解、认同和情感。”
(3)我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大量农村孩子进城上幼儿园,致使我园各个教学班的人数逐年增加,远远超过了示范类幼儿园应编幼儿数,是一所典型的城乡结合幼儿园(农村幼儿占全园幼儿人数的多半)。因此,“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农村丰富的教育资源”既是《纲要》倡导的精神,也是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价值观的要求。
目前由于我园班额较大、空间范围小,教师在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上或“眼花缭乱”或“单调贫乏”,环境的潜在教育价值挖掘不深、不透,一些老师为了省时省力,将设计好的特殊“角”高高搁置着,只有在临近参观检查时,才能让孩子们与之互动一下,生怕准备好的材料耗尽,孩子们眼里所谓的“好玩具”、喜欢的“角”纯粹是摆花架子、摆样子。另外,投放的材料横向比较,独立性较强,彼此之间没有联系,拓宽不了幼儿的思维;纵向分析,欠递进性、层次性,引发不了幼儿深入持久探索的欲望,而且小中班仅限于美工方面的绘画、剪帖等,大班虽有操作区和益智区等,幼儿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没有独立思考、积极创作的愿望,参与活动的过程变成了一种简单的、呆板的、机械的“手工劳动”。家长对主题区域的设计和材料准备的目的不明确,幼儿对“我想布置什么”、“怎么布置”、“需要哪些材料”等问题无法主动思考,硬性浪费了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造成家长误认为区域活动就是老师领着孩子在玩,幼儿失去了自己学习、向同伴学习的过程。
教师指导方式程式化,未能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指导随意性大,缺乏个性化指导,幼儿游戏时间得不到保证,现有的教育资源利用不够到位。归结起来乃是“导演”与“放任”两种极端并存,反映出非此即彼的极端化、片面化认识。此外,区域活动所倡导的“间接指导、适时介入”“尊重个体差异” “幼儿自主建构”等理念与日常教学观念中的“个体要服从集体的统一要求” “强调短期可见的学习结果”尚有较大的差异。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1)利用家庭资源的优势,丰富区域活动内容和形式,改变活动中教师说了算的定式思维,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引领家长科学育儿。(2)发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作用,让幼儿在与家长共同收集、整理、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建立亲子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获得自我发展的空间,为其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3)提高教师组织、实施区域活动的能力,有效实施家园同步教育。
实践意义:幼儿期是个体形成的关键期。此时,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于今后适应社会环境、承受社会生活的挫折、压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认为,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幼儿解决挫折的必要条件。教育者应让幼儿从小就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品质,让幼儿拥有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才能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斗志,从而面对困难,提高受挫能力和抗挫意识。因此,让幼儿参与区域活动材料的准备、环境的创设、玩教具的整理,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发展。而幼儿参与区域环境的布置,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了参与者,萌发了积极的主动意识,环境潜在的教育价值提升了幼儿学习的技能,分工合作、讨论决策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提高,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形成。也改变了以往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动手动脑多,家长和幼儿动手动脑少;教师设想计划多,家长对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关注较少等问题。因此,利用家庭资源优化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其优越性表现在:
1.有利于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一般是以分组形式展开的,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需要教师为每个幼儿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而这些材料单靠老师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这时家长就成了区域活动材料最重要的提供者,每个家庭根据自己的情况提供一些就可以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此外,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专长和爱好,成为协助我们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教育资源。
2.有利于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
分组教学有利于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但大班额即使是分组教学,教师也难以因人而异、按需指导,家长进课堂助教,就可以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和能力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孩子一起收集、整理、制作、带孩子外出参观等,增进亲子之间的互动,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
3.有利于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家长通过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半日开放活动、亲子游戏、助教活动,对区域活动的方式和途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他们学着孩子的样子成为孩子游戏的伙伴,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和引导者,给孩子传授科学的、正确的知识,不知不觉中家长成了老师和孩子之间信息交流的传递者,自身的科学育儿素养也在悄然升级。
4.有利于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青年教师在与幼儿一起进行操作活动时,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和自身知识的限制,难免会有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家长就成为她们的得力助手,也是她们获得科学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另外,青年教师在利用家庭资源的过程中,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家长,这无形中挑战了她们的沟通、合作、组织能力。
幼儿园园区工作总结 篇10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拓新,我们愈发地感到传统的教育评价滞后于“以人为本、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等现代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一桶水”已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幼儿“长流水”的求知需要。时代进步的潮流和社会变革的趋势,不断向我们提出改革和发展的新课题,在改革与竞争中探寻,在学习与反思中实践,本学期,我们教研组以课改为发展契机,积极营造自我追求,自我加压的环境,不懈努力,同时以理论提升作为关键,用先进理念指导实践,从而提高保教质量,最终促进每个幼儿发展。
一、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研质量的基矗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必须要有各类严密的制度做保证,为此,我们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教研组活动计划,通过这些细化和量化的计划建立,增强了可操作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组织与实施的能力、评析能力、专题研究能力、研讨能力及撰写的能力。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还建立了“人人是主持者”的活动思路,每一次活动都由不同的教师主持,提供自己新学习的文章,说出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以及自己的见解,使教师之间获得不同信息的交流,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此让教师以理念去指导教育实践、拓宽研究的思路,在研讨中感悟学习的真谛。 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的阵地,提高保教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当的教研活动方法,能使研究更为深入、精确。我们发现:以往教研模式最大的不足在于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作用,教研活动中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多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对问题和方法的深入探究。因而我们小班教研组根据这一现象制定出了相应的学习制度,形成“我要学”的学习氛围。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采用面上交流和点上探讨相结合,大教研组和小教研组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使研讨活动更具灵活性、更具互动性和可操作性。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研讨活动。
理论学习有利于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教师形成与正确教育观念相吻合的教育行为策略。例如,在学习《多元整合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在平时自己了解《纲要》精神的同时,在教研组活动中结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把握幼儿生成的内容中哪些是有价值的教育内容”、 “幼儿游离于教师预设的目标之外教师该怎样应对?”等问题,在讨论中教师自持自己的观点各抒已见,争论不休,通过《纲要》、《多元整合教材》的学习,教师认为:教育活动是由幼儿的近期的兴趣和热点问题或者新的发现而产生的,也可能是他们在某一活动后生成的新的问题和内容。教师必须根据目标及幼儿的需要和已有经验以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生成活动。随着研讨的深入,教师们对生成课程的认识会更完善、更全面。在学习研讨中,教师们端正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而且我们在游戏活动中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了情境性的游戏情境,在材料的提供上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展示让教师们带着问题进行实施研讨,实践体会,并在教研组活动中互相交流分享,交流之余,又不断地反思学习,总结提炼,改变以往单纯指导为对话研讨与实践相结合。
(二)在观摩、交流、听评活动中提高教师的反思和实践能力。
提到评比,教师们大多觉得紧张和害怕,为了消除她们的消极情绪,让她们的聪明才智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我们弱化了原有“评比”中的评价、竞争态势,变“评比”为“分享”,变“个别化展示”为“集体性尝试”,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实践。如原来的创设环境评比要打分,教师在紧张之余大多关注自己的分数和等级,偏离了环境创设评比的初衷,后来我们把环境评比变为鼓励分享,得到了教师的欢迎。
为了帮助教师能获取最新信息,每次外出观摩活动的教师会及时反馈,让其余的教师从
一个个优秀的活动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性的认识。教研活动中我们将学与思、教与研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促进教师提高了自身认识,优化了教育行为。
(三)以专题研讨为切入点,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将新观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本学期结合我园的多元整合教育,并围绕课题,在教研组内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我们以集体活动为主要研究载体,在实践中让教师更直观地面对自己的真实教育行为更科学、真实、集中地研究教师的教育行为。
二、营造全方位,支持性的环境。
在对环境的研究中,我们把落脚点放在环境与幼儿互动的创设上,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利用环境与幼儿的相互作用,来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从而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环境不仅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更是萌发创新思维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课程指南》中提出:“教师应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让每个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获得各种有益的经验。”由此可见,在实践中教育环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我们努力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利用每一个空间和角落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园所的走廊、活动室的每一个空间和角落里,都由幼儿参与设计并自制的作品,幼儿在参与过程中获得身心发展的体验。各班级根据主题设置了相应的主题墙,并使每次的主题活动都留有痕迹,同时还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温馨、安全的环境,在区角的创设中也注重了情境性,使幼儿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提升了生活的经验。除了创设优美的物质环境以外,我们还十分重视建构健康、平等、和谐的师幼环境,教师要爱护、尊重、赏识每一个孩子,平等、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