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说课稿通用28篇
通过对地震的成因、影响及防范措施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与应对策略,是否能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地震》说课稿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1
一、设计理念
首先,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教材、学情分析
一节课的前提是对教材、学情做出正确分析,我是这样分析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1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三、课前准备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我所做的准备工作是:
教师准备:认真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字词,熟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参要求,这篇课文总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五、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3既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有效地抓重点、突难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出示课题“掌声”,要求把课题读好。
2、检查预习。
(1)指名说学会了哪些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哪些内容?
(4)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这几步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消除学生的朗读障碍,摸清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情况,以便以学定教。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提问题,自读自悟
摸清认知情况后,我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课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边读边想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学习中的自读、自学、合作探究性学
(三)交流引读,抓重点,突难点。
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将引导学生交流,抓重点,突难点,具体操作如下:
1、交流父亲的了不起时具体步骤如下:
(1)指名说,随机说出相关段落。
(2)问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必要时,老师可进行范读。)
(6)同桌互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2、在交流儿子的了不起时,除了进行上述步骤,还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身临其境,谈感受的题。如:
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一段落时,我采取了我叙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再次质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之后,再次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处理学生交流中的遗留问题。然后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学生理出读书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1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 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七、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爱 承诺
了不起 心中有他人
子 信任
板书意在体现父与子的了不起及他们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能比较清晰地感爱与承诺巨大的作用。也便于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总之,无论是教学的总体设计,还是某一问题的确定。我都始终注意力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与落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中的难点是让学生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 ”
本单元训练主题——人间之爱。这组课文以爱为主题,以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为任务。训练重点是“使学生感恩所有善待自己的人,用心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引导学生感受真正的情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描写,突出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救助儿子同班的良好美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学难点: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
1 、以读代讲法,教学中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把�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3 、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情景教学法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学习方法。
1、找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深入的体验。
2、读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说”,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下五个环节:
六。说预案
(一) 、复习导入
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 、品读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找一找文中描写父子的哪些句子令你感动?用笔画下来,说说感受 。
(在读中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2、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
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学生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中通过“挖”及想象其它动作词,更深一层的感悟父亲的劳累,和这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爱。在感受父亲的伟大时,我还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从中体会到父亲挖的决心。从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的疲惫与辛苦。
再如: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抓两个句子,其一是儿子和父亲的第一次对话,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孩子。这些都原于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救火队长,警察的话看出他在想什么?
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 加深对父亲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三) 、情感升华
1)出示课件。三位汶川 大地震中的父亲的形象,一个手机短信的故事。
现在的学生高智商,低情商,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因此,学生们脱离生活的经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述也是显的苍白无力的,对此,教学中,我联系汶川地震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用汶川地震中父爱的图片唤醒他们的感受。
2)小练笔:36小时过去了,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
通过读写融情,让学生将内心感受写出来,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使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写“父与子”的情,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
1、写一写。(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可以写你学了本课后的体会,也可以写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的话)。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同时,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2、 教师结合作业题适当的引导,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父亲的伟大,也是在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亲情,学会感恩并理解父、母,以及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五)、板书设计
爱
父亲 儿子
信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1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1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 ”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程预设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 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 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
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
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 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 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 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 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 这句话让父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1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4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从教材、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学习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就相当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一样,一个精彩的导课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今年的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勾起学生对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
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指导朗读,悟父子情
1.接着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并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许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并以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b.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c.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d.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e.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5、体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恪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
以上这些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懂读明白。当然“读懂”既包括读懂话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积淀语文素养。]
6.
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三)、课外拓展,
感情升华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爱和自己奉献的爱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
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到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但也离不开课外的演练,所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布置以下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小练笔(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2、写一写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1篇文章的精髓, 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这堂课的板书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
子
了不起
三维目标 篇5
根据以上对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父与子》说课稿 篇6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1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以疑促读,简化教学环节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
我觉得,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大家看,上课伊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
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
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二、挖掘资源,丰富学生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曾经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
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说教学过程 篇7
对于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我将分五大板块逐一推进。
《父与子》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1篇课文,是1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与子之间难以割断的深情。“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朴实的话给了孩子爱的力量,让孩子对父亲无比信赖,在灾难面前勇敢、镇定,从容应对,充满生的希望。所以,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文章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由于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 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伊始,我就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2008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级的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震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为体会父爱的伟大奠基了基础。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第二环节: 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亲?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第二步,课件出示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 洛杉矶 阿曼达
第二组 地震 混乱 废墟 爆炸
第三组 安顿 挖掘 拥抱 坚定 绝望 叹息 悲痛
先进行词语学习,并让学生从中挑选几个说说整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印象。
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第三环节: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第一步:让学生再次细细地读课文,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感受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
第二步: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 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第三步: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 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先引导学生透过 “满脸”和“布满”的这两个词中的满字,以及血丝和血迹的两个词中的血字时,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挖掘这一文本空白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
接着我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挖掘时间长,不间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父亲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引出“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句子。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第四环节:读写融情,情感升华。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教师动情叙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里,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不但抒发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五环节:情感升华
师配乐朗诵有关于歌颂父亲的诗句。
第六环节;顺着情感,巧设悬念。
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们的心中,文中的儿子同样将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下一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这个儿子的了不起。
第四板块:说板书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亲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儿子
板书是1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在本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更震撼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是:走近父亲。主干问题很明显: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选择了三个教学点:分别是一句话“谁愿意帮我”;一个场景“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一个形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并且这三个点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的教育价值。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板块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教材、学情分析 篇9
一节课的前提是对教材、学情做出正确分析,我是这样分析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1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父与子》说课稿 篇10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正好是11月24感恩节的时候讲的单元六的第一课,下面我 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所以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 、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就相当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一样,一个精彩的导课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 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指导朗读,悟父子情
1.接着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并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许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并以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b.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c.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d.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如: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救火队长,警察的话看出他在想什么?
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 加深对父亲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e.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学生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中通过“挖”及想象其它动作词,更深一层的感悟父亲的劳累,和这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爱。在感受父亲的伟大时,我还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从中体会到父亲挖的决心。从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的疲惫与辛苦。
再如: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抓两个句子,其一是儿子和父亲的第一次对话,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孩子。这些都原于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5、体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恪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 以上这些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懂读明白。当然“读懂”既包括读懂话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积淀语文素养。]
6. 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三)、课外拓展, 感情升华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爱和自己奉献的爱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
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到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但也离不开课外的演练,所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布置以下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小练笔(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2、写一写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四)、写“父与子”的情,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1篇文章的精髓, 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这堂课的板书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 子
了不起
七、说说本课教学效果的预测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同时,,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父与子》说课稿 篇1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感受父亲的伟大。
2、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我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今年的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师生配乐朗读,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 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指导朗读,悟父子情
1.接着让学生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
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许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并以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5、体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恪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 以上这些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懂读明白。当然“读懂”既包括读懂话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积淀语文素养。]
6. 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三)、课外拓展, 感情升华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爱和自己奉献的爱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
小练笔(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2、写一写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
(五)、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9、《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出示
影音)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学生读划写)
3、学生交流
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出示文字)
三、品读语句,以读代讲
1、现在你们会怎样读这些句子?你会抓住哪些字眼来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分小组朗读)
2、交流品读
你来读,你为什么会这么读?(看出时间长,父亲支持了这么久很疲劳,看出不容易困难很大……)36小时,这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就这样不停地挖啊挖啊。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我们一起来朗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灰尘,血丝,衣服,血迹……
孤军奋战的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里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一
起来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齐读)
3、挖了这么久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没有放弃?因为(生齐答)(出示文字)
板书:无论…总…
4、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话。这是一个约定,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这位慈爱的父亲曾经在什么情况下说过这句话?(学生简答)
5、现在,在一片废墟前,父亲也是凭借着这句话(指,生齐读)执着地挖掘。在这片废墟上,他曾经听到其他父母的痛哭和呼喊(生接读);他曾经听到好心人的劝慰(生接读);曾经听到消防队长的告诫(生接读);曾经听到警察的规劝(生接读)。面对这一切的不理解,面对身心的巨大伤痛,父亲停止了吗?(生:没有)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都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能不能用“不论……总……”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6、无论发生了什么,父亲只有一个念头――(生自由答) 这个信念支撑起了父亲了不起的形象。(配乐)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面对废墟他曾经绝望过,但对你不离不弃的爱让他变得坚强伟岸……(生齐读)
7、也许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创造了奇迹,挖到了第38小时……(师生同读,学生只接儿子的语言部分)
8、父亲挖了38小时,年仅7岁的阿曼达就在黑暗中(等)了38小时。
过程与方法目标 篇12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13
1、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3、说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4、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5、说教学理念。
从课文的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6、说教学过程。
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
2、揭示课题。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板块:细读交流。
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文章中的语言说出图意。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学生自渎课文,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它。
4、结合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解释疑问。(父:不放弃、责任感;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对同伴的责任。)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默读,重点段品悟诵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在课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与你之间所演绎的真情故事,说说最想说的话,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升华。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14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1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1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 ”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程预设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 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 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
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
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这句话让父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设计 篇15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亲情的颂歌。
编写意图是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流程
一、承上启下 ,直奔“亲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学过《秋天的怀念》,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无私,亲情的可贵,很多同学都写下了感想,老师也写了几句。老师来朗读一下,好吗?:
亲情,就像黑夜里明亮的灯光,撕开黑暗,给我们内心一片光明;亲情,就像无边大海的航标,给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亲情,就像冬日里和暖的太阳,驱走严寒,跟我们带来温暖……
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1篇关于亲情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学习后,相信大家对这段话有更深的体会。
(评析:新的教材按一定的主题编排课文,这个单元,主要的主题是颂扬亲情,出示类似的文字,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还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二、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一)读题提问。读课题,你希望在课文中知道什么?
(评析: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利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生:我想知道父子俩在地震中发生什么事情。
生:我还想知道父子俩发生灾难时是怎样做的。
生:我还想知道课文除了写父子的事情外还写什么。
(二)读文回答。
1、默读课文一遍,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情。
生:课文写了一次地震中一位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在废堆里挖自己的儿子,终于救出孩子和孩子的同学的故事。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的是一对怎样的父子?答案可以随学生理解而发言,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评析:为了寻找阅读课文的突破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课文主要内容,人物;这样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强化对语言的积累。)
3、深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①关于父亲的了不起,可以引导从以下句子或关键词品味:
*“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从这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父亲记得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孩子说过的话很算数。
生:父亲想到这句话,他知道孩子也会想到的,这是孩子对他的信任,希望。可能孩子正要等他来救,也在想这句话。
生:父亲是记住这句话,也做到“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是说到做到的好父亲。
师:对!这是一位说到做到的好父亲,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在亲人之间就要有这样的责任感。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父亲的眼神里,你看到他在想什么?
生:着急。
生:渴望。
生:恳求。
生:为了儿子,他没有失去信心,他要实现对儿子的诺言。
师:对!为了孩子,为了自己的诺言、责任,多么动人的亲情!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师:作者把时间词罗列出来,有什么用意?这个问题有较大的思维含量,可以先朗读几次,再在小组讨论,用对比的方法领悟。
生:我认为作者是要让我们明白父亲为救孩子,作了很大的努力,坚持不断。
生:我觉得把时间罗列出来,让读者更感动。我就在读这段话是感动得不得了。
生:作者这样写更突出父亲对孩子的坚定的心,那种浓厚的亲情,即使时间更长,他也是不会放弃的。
生:作者罗列时间词突出表现了父亲的不眠不休,他不吃不喝,双手都被瓦砾和其他倒塌的东西弄伤了,可能双手都血肉模糊了,多么感人,我觉得他很坚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师:说得真好啊,正是这种亲情的召唤,责任的驱使,他竟然不眠不休,不吃不喝!整整38小时!看投影,朗读,感受父亲了不起。
(评析:读懂,不但要读懂这些句子的含义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了解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熏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②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是品味的重点: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师:孩子凭
生:我想平时他们父子俩都是这样互相信任的,决不会不守诺言,因为这样他儿子才相信,在坚持38小时后,父亲还会来救他。
师: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园还是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无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从这句话你懂得了什么?
生:阿曼达很伟大!在危险面前他想到的是同学的安全,而不是自己。
生:我也觉得他很了不起,这样的情况下他对别人关心胜于自己。
生:父亲来了,阿曼达对生存更加充满信心。
师: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评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感性化的讨论,朗读中引发想象,体会课文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真切体会亲情的伟大力量。)
4、再次齐读导入时的老师写的那一段文字。
5、分角色朗读。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三、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教师小结,让学生课后写下亲人关爱自己的一件事,歌颂亲情;也可以为亲人做一件事,把事情写下来。
(评析:这样让学生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带到生活中去,以情导行,把学文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在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朗读感悟,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创设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让生命去感动生命, 点燃学生心灵亲情的火焰。这就是我教学这一课的一个启迪。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曾经指出,语文课“从本质来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感受亲情,学会珍惜亲情,懂得和身边亲人建立真切的亲情关系,这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的。这也是我教学这一课的最大领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16
一、 说教材: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1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1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 ”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程预设:分享精彩人生,叩响学生灵魂深处的感动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 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 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 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 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 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 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 这句话让父
设计理念:“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1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种意义构建的过程,是师生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出足够的空间,在创造中生成精彩,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师生间生命的交流和情感的对话。这种预设仅仅是粗线条的设计,教师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随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预案,这样才是真实的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
《父与子》说课稿 篇17
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课文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这一主题,对父爱进行可深情地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突现“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⑵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1、以读代讲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 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学习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读出“父与子”的情
1、通过学生了解地震,体会父亲身处险境,为后来体会父爱的伟大做好铺垫。
2、自由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子?
3、交流学习收获:
(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在黑板上。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
4、学生再读全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好好读读。让学生充分读书,充分体验。
二、说出“父与子”的情
1、细读研讨时让学生讨论:
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很容易找出这样几句能够体现在不同情况下父亲情感不断升华的句子和段落,我随即进行朗读指导,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在潜意识当中体会到父爱的执著与伟大。
2、“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贯穿全文的始终,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很容易找到这句体现父子情深的三句话。通过对重点词语“不论……总……”的理解并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再进行朗读体会,从中进一步感受父子之间的爱。使学生读中感悟,受到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对于课文中特别令人感动的场景:
12节、16节和23节,一方面让学生多读、多议,另一方面还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体验了当时的情景,对理解任务形象很有帮助。
三、比较“父与子”的情
课外拓展了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体验两种不同的父爱,懂得轰轰烈烈是父爱,平平淡淡也是父爱,他们一样伟大。背诵令你感动的地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板书设计
板书是1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设计 篇18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 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 苍白无力, 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 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因此, 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 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 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下面就是我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 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 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 这位父亲孤身一人, 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 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
片段一 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用3一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 理清思路。然后进入教学主要环节之一,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师: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在2008年5月12 日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班长: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钟)以前我们上语文课, 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 今天, 我也要提问题, 但不多,就一个, 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老师暂时不告诉你们, 让你们来猜一猜。当然, 猜不是乱猜, 要有根据, 要有所准备, 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 认真读课文, 边读边想, 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 如果在这里提问, 我该怎么回答。第二, 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 读课文。你可以放声朗读, 你可以默读, 你也可以边划边读。第三, 读完后你还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 听明白了就开始吧! (学生快速地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猜测, 谁先来?(请4一5位学生交流他们所猜出的问题, 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 教师予以鼓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说明大家刚才对文章的阅读很细致、很认真, 而且还很善于思考。老师也提出一个自认为价值较大的问题, 我是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提出的。
师生齐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大家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板书:了不起)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父亲。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 那些周围的人们, 那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 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个孩子的家长中的一员, 此时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 (学生快速地写着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已经写完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感言, 好吗?还没写完的同学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来交流你所设想的感言。(请2-3位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感言, 然后让他们找出自己用来表达对这位父亲敬佩之情的词语, 并板书。学生会使用" 坚持不懈" 坚强" 、" 坚守承诺" 、" 永不放弃" 等词语。
分析:教学一开始, 以刚刚发生的5·12大地震导入,结合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又在此情景下提出问题, 表面上看是让学生来猜测老师将会提出什么问题, 实质上是教师通过学生的猜测结果来更好地把握学情, 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以便于后续的教学环节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中, 布置学生写感言, 而且是要求以其他14位学生家长的" 身份" 来写, 这种“角色替代” 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进人事件情景中去, 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实感受, 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如此, 通过课堂交流学生所写的结局, 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景感受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 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景气氛。大家都沉浸孩子被救的喜悦中, 沉浸在对这位父亲的无限崇敬和无尽感激之中。
片段二:结合实际,讲述在这次5·12地震中的一个亲情故事
师:下面,我就讲述一个发生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的故事,地震发生后已经70多个小时了,当救援队员扒开废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母亲弓着身子,她的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嘴里含着母亲的乳头,没有受到一点伤害,安详的睡着了,而这位母亲,身上多处受伤,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后来,救援队员发现在这位母亲的身下有一个手机,她在最后的时间里,在手机上存了一条这样的短信,也是她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话,短信是这样写的:"孩子,假如你还活着,请你记住,妈妈爱你。"后来,一位网友写了这样一首诗(展示幻灯片,请一位平时朗读好的女生诵读);
生(含泪读完):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太黑了
妈妈怕你碰了头
快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怕天堂的路太黑
我看不见你的小手
自从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
我再也看不见你柔情的眸
孩子,你走吧
前面的路再也没有忧愁
没有读不完的课本和爸爸的拳头
你要记住我和爸爸的摸样来生还要一起走
妈妈别担忧
天堂的路有些挤
有很多同学朋友
我们说不哭
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
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
没有我的日子
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
妈妈,你别哭
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
让我们自己慢慢的走
妈妈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
记住我们的约定来生我们一起走
师:多么伟大的母爱,大家听了这首诗之后有什么感受,结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的父爱,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下把你的内心感受写成1篇作文。(安排下课)
分析: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讲解及朗读,把握语调的轻重变化, 语速的快慢变化, 停顿的长短变化, 语气的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有起有伏, 让学生充分想像课文中这位父亲及后来这位母亲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所经受的磨练和煎熬, 形成对当时情景的体验, 进一步体味父爱及母爱的" 了不起" 。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深化。最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再重读这篇文章,对于他们来说,这篇文章正是他们感情的自然宣泄,自然就谈不上什么作文的负担。
本节课情景教学的设计我认为有效地把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设计 篇19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的第1篇课文,本组课文以“父母的爱”为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本次执教的是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学习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
学习过程:
1、引导学生在回顾全文,师生共同商定目标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局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2、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阿曼达的勇敢,对父亲的信赖。引导学生体验父亲的坚定与不放弃。
3、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学习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
学习用具
投影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待目标
板书课题。
1、复习: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待目标:
感受父爱,探究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表达的,解决上节课大家提出来的问题。
二、研读课文,交流感悟
1、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速读课文,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夸赞这对父子。
(板:了不起)
2、怎样的人才能成为了不起的人呢?
3、那这位父亲了不起在什么地方?那这位父亲了不起在什么地方?儿子又有什么不平常的呢?
4、默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父亲了不起,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儿子了不起,请你画出相关语句,认真研读,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5、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检查。
6、汇报交流,随机指导朗读,领悟表达方法:
(先交流对父亲的感受,再交流对儿子的感受。)
预设:
⑴ 他顿时感到……,向那片废墟走去。
父亲面对巨大的灾难,及时冷静下来,想起对儿子的诺言,坚定信心救儿子。
⑵ 这位父亲……,接着挖。
在所有人都对孩子们的生还不抱任何幻想的时候,在得不到一个人帮助的情况下,这位父亲还在坚持,这位父亲还在努力地找寻,他坚信他的儿子──(一定还活着)他坚信他的儿子──(在等着他去救他)他会放弃吗?
不会,他永远不会,因为他要实践对儿子的承诺,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他决不放弃!
⑶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通过数学计算来感觉时间的长,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
⑷ 他满脸灰尘,双眼……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详细描写父亲此时此刻的外貌呢?
⑸ 同桌对读12~19自然段,师生对读。
汇报交流对儿子的感受。
⑴ 我告诉……,和我在一起。(安慰,鼓励同学)
引导学生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下面的表现。
⑵ 不!爸爸……(先人后己)
⑶ 为什么阿曼达这么勇敢?他勇敢的力量从哪里来?
⑷ 为什么父亲的这句诺言要反复出现呢?
三、领悟表达方法
美国作家马克汉林抓住什么来刻画这对父子的形象的,表达这份深深的父子之爱。
四、回顾重逢场面,升华情感
正是因为作者对人物进行细腻传神的刻画,我们今天才感受到故事中那深沉的父爱,那浓浓的亲情,端起书,让我们重温那父子相逢感人的一幕,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起欣赏。
五、作业
1、搜集描写父爱,母爱的诗或文章。搞一场回报父爱,母爱的朗诵会。
2、完成课后小练笔。
课后反思
这节课共上了三次,第一次在自己的班,效果不理想,学生未能完全进入创设的情境,因此感悟不深。第二次在韩老师的班,由于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教学设计,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被深深感染,感情朗读到位感人,个人感受体会深刻。第三次在仁和小学,效果最糟,学生表现差强人意,我未能及时改变教学设计,调控课堂失败,课堂沉闷。
第一次试讲得不成功,和自己的底蕴不足有很大关系,课堂语言单一,不能应对自如的娓娓道来,因此未能煽起情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
第二次准备充分,再加上精心准备课堂语言,学生素质较高,因此学生能感悟深刻,但关注面不足,一些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过程。
第三次的不成功虽然有学生的原因,但回想起来,如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减少教学内容,降低问题难度,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可是否会更精彩些心底忽又产生一个问题,农村的教育现状仍然堪忧,课改的脚步举步维艰,如果所有的农村老师都全身心投入到课改中,我们的农村孩子一定会让别人刮目相看的!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实践诺言
决不放弃
了不起 父子情深
子 鼓励同学
先人后己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设计 篇20
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1篇幅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受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难点:
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说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感受信任的力量,父爱的伟大,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说教法和学法
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说教学流程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上课伊始,以地震灾难为点,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地震灾害的资料,感受地震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导入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
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一、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文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二、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课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 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三、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 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四、读写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巧用文本,引读便可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当父亲看到废墟时,别人绝望了,他没有,因为,他想起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当父亲挖得双手流血时,他坚持着,因为他记住的还是那一句话……”“当他要累倒时,支撑着他继续挖下去的,仍然是那一句话:……”学生在反复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时,能够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高度感,体会到“父爱如山”的力量!体会到课文反复出现这句话在表达上的好处。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是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怎样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呢?我鼓励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读,议议,写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读写融情的设计,是学生对人物形象感悟升华的过程,是内化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是学生把情感积累外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学生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有了形象的感染;在品味语言中,心灵获得了爱的感动。此时,引读全文结尾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读出父子的高大形象,读出父子可亲可敬的爱,读出由爱创造的幸福,读出自己心底深处爱的震撼。
最后,整体回归,拓展阅读,发给学生一组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的课处阅读材料:《背影》《点亮一盏灯》《游子吟》《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体验语言的魅力,品味亲情的幸福,享受阅读的乐趣。
说作业设计
在课近尾声时,我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实践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并向课外延伸:
1、扮演一名电视台的记者,向观众报道这次事件的经过:
(其目的是创造性地阅读文本,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与父母一起找找生活中的父爱,母爱:
(其意图是围绕单元专题,创设亲子交流氛围,以爱育爱。)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扎扎实实地练好学生的语文内功。整个教学设计,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
拓展延伸 篇21
这爱的故事将长久地流传下去,这样令人震撼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在课后读更多的文章,感受亲情、友情的可贵,送大家一份礼物--《背影》、《游子吟》。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父爱的伟大,让我们将父爱珍藏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来一起大声告诉父亲:我爱你!爸爸!让我们时刻铭记父亲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22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能力目标:(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重点1、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颂扬亲情的故事。2、教师制作课件。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然而,在灾难中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感情是震撼人心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教师提出: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4、教师:同学们可以通过自读,来寻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认读生字,重点指导“瓦砾 血迹”中“砾”“血”的读音。
3、交流初读收获。
4、鼓励质疑:
从哪儿看出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为什么说父亲与儿子了不起?
三、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1、小组探究:
⑴“了不起”什么意思?
⑵从哪儿看出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
⑶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呢?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和研究,父子“了不起”在哪里,� )
2、品读重点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⑴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教师相机出示地震资料,从中可以知道这位父亲看到废墟,认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很痛心,心爱的儿子不在了,他失声地喊着儿子的名字,体现他的悲痛。 该怎样读父亲的话呢?(要用悲伤和绝望的语气读)个人读、全班读。
⑵“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 1
废墟走去。
该怎样读父亲说的这段话呢?(要用坚定的语气读,相信儿子会等他来的)强调“不论”、“总”、“在一起”。个人读、全班读。
⑶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就绝望地走了,有些人说没有希望了,救火队长和警察说有危险的情况下,父亲不停地挖着,而且是“埋头”挖。他多次求人帮助,却被 然而这位年轻的父亲不管人们怎么说,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儿子在等我!”。
⑷这位父亲“挖了8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没有。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为什么要描写父亲的外貌呢?不停地艰难地挖,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指导朗读:此时读的速度要慢些,体现他的艰难。
3、品读重点句,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⑴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很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们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的,也能救大家。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他总会和我在一起!”
儿子对父亲是信任的,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动摇过。在死亡面前,儿子表现的自信、勇敢、坚强,而这些都缘于父亲给予他的信念。 ⑵儿子的了不起还在于他的无私,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却让同学们先出去,要求父亲先救其他同学,而这些又都是因为父亲那富有力量的话。
四、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课文,想想:
你发现课文中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话吗?
2、按照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
3、总结:
是的,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连接着两颗心。父亲和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引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父母为我们做了哪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却饱含深情的事呢?
2、组织交流。
3、学生自主选择兴趣作业:
⑴写一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事。
⑵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⑶阅读有关表现父爱、母爱的文章。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1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1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 ”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1、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程预设:分享精彩人生,叩响学生灵魂深处的感动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 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 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 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 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 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 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 这句话让父
设计理念:“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1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种意义构建的过程,是师生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出足够的空间,在创造中生成精彩,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师生间生命的交流和情感的对话。这种预设仅仅是粗线条的设计,教师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随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预案,这样才是真实的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篇23
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
《父与子》说课稿 篇24
一、 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组的1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1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二、说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了不起。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3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环境面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
三、说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俩十分了不起,在险恶的环境面前,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四、说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五、说教学过程
1、读本单元的导读,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了不起的父子)
(本环节是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3、质疑问难:
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这场巨大的灾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齐读,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为什么父亲了不起?
为什么儿子了不起?
为什么这对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本环节以重点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围绕重点段进行质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为学习下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4、体会父亲“了不起”)
请同学们默读2—11自然段,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了不起,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认真读仔细体会。
(本环节,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词句,仔细读体会父亲挖掘废墟困难之大、时间之长,还可将课文中其他人物与父亲作比较,通过细读这个重点,体会父亲爱子情深,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的品质。说明他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5、体会儿子“了不起”
那么请同学们自由读12—22自然段,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儿子了不起?
(本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正是由于小阿曼记住了父亲的话,因而在困难面前有信心,有勇气,最终战胜困难。带领其他同学走出废墟,证明了这位儿子的确“了不起”)
6、(出示插图)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团聚了,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都哭了,他们为什么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最后让学生明白亲情让他们幸福,是信守诺言让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7、拓展练笔:
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父母,再次体会对父母的爱。
六、学习方法。
1、找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找那些描写父子动作,语言,的句子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深入的体验。
2、读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说”,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写”,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七、教学板书
19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了不起
板书是1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父与子》说课稿 篇25
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冒者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其他同学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感情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
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识并理解“疾步、废墟、昔日、瓦砾、爆炸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第二课时:1、感受儿子的了不起,以及儿子的巨大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
2、总结全文,升华情感,进行爱的教育3、有感情朗读课文
4、正确书写生字词语
教法和学法:(第一课时)
在这节课中,我以单元导读中的学习要求导入课题,把“抓住重点语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作为重点和难点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为了突破难点,根据新课程理念,在这堂课设计运用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想象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以疑促读,读中感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并在体会后及时总结了写作方法因为课文内容虽然感人至深,但毕竟离孩子们太遥远了,于是最后安排一组在汶川地震中表现出伟大父爱和母爱的感人图片,把他们从书中拉到了现实,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有了切身的体会以后,再回到课文中去体会36小时后,儿子还埋在废墟中,父亲的内心世界,这样孩子们就能有感而发了
课后反思:
按照教学设计,总的教学目标是完成了,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设计中,在品词析句时安排了小组讨论交流的,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去理解,结果是问题出来之后就直接说了,效果也就差了一些还有一些环节的衔接上也不够流畅小练笔安排的时间不够,孩子们没有尽情表达,有点蜻蜓点水总之,由于自己的素质及各方面原因,这堂课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望评委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来帮助我提高,谢谢!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26
导语:《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将就设计理念、教材、学情分析、课前准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首先,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教材、学情分析
一节课的前提是对教材、学情做出正确分析,我是这样分析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1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三、课前准备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我所做的准备工作是:
教师准备:认真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字词,熟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参要求,这篇课文总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五、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3既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有效地抓重点、突难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出示课题“掌声”,要求把课题读好。
2、检查预习。
(1)指名说学会了哪些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哪些内容?
(4)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这几步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消除学生的朗读障碍,摸清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情况,以便以学定教。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提问题,自读自悟
摸清认知情况后,我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课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边读边想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学习中的自读、自学、合作探究性学
(三)交流引读,抓重点,突难点。
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将引导学生交流,抓重点,突难点,具体操作如下:
1、交流父亲的了不起时具体步骤如下:
(1)指名说,随机说出相关段落。
(2)问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必要时,老师可进行范读。)
(6)同桌互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2、在交流儿子的了不起时,除了进行上述步骤,还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身临其境,谈感受的题。如:
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一段落时,我采取了我叙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再次质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之后,再次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处理学生交流中的遗留问题。然后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学生理出读书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1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 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父与子》说课稿 篇2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1篇感人至深的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底下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章所表现的是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能力,但对于这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学生在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父爱时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刻,故而朗读不能有感而发。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品读文本,感受父子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同时再现情境,呈现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
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好句。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则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法的选择上:
采取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和情境感悟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们通过读去解决问题,通过词句的推敲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学法上,我始终本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2. 品文悟情,以读促思
3. 总结全文,领悟方法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开课伊始,我设计了检复字词、理清文章顺序和回顾单元训练重点三个环节。教学中,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回顾,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一种整体上的认识,
(二)品文悟情,以读促思
课文的2~2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了在大地震的背景下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文眼“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展开学习。先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之前学习的有关描写人物的文章的相关学习方法,而后呈现阅读提示,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方法并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自读自悟文本和组内交流,学生勾画出了重点词句,并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冲”“跪”“站”“走”,外貌描写“满脸灰尘”“衣服破烂不堪”,神态描写“双眼布满血丝”和“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连串的数字描写来体会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而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更能通过人物间的语言描写直接体现出来,我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对话的朗读,同时更有教师的范读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真正感受到父亲的伟大、了不起。
而对于儿子的“了不起”,我更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语言描写的捕捉,学生不难感受到儿子的勇敢、机智,体会到了儿子的“了不起”,从而完成了课文主体部分的学习。
(三)总结全文,领悟方法
这对父子在这场大地震中谱写出震撼灵魂的乐章。而这震撼灵魂的乐章更源于他们彼此之间信念的坚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师富于情感的引语帮助学生再次梳理了全文,并深刻感受到了父子间、亲人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已毕,但学生们仍然被这份浓厚的情感紧紧地包围着。因此,我适机呈现了一组08年汶川地震时的相关图片,引领学生真正感受大地震来临时的情景。最后呈现书中阿曼达和他的父亲得以相见、紧紧相拥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来描述父子相见时的感人场景。学生在说话的同时情感上得以升华,并为本单元的习作积累了素材,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所进行的说课,欢迎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教学过程 篇28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出示课题“掌声”,要求把课题读好。
2、检查预习。
(1)指名说学会了哪些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哪些内容?
(4)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这几步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消除学生的朗读障碍,摸清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情况,以便以学定教。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提问题,自读自悟
摸清认知情况后,我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课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边读边想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学习中的自读、自学、合作探究性学
(三)交流引读,抓重点,突难点。
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将引导学生交流,抓重点,突难点,具体操作如下:
1、交流父亲的了不起时具体步骤如下:
(1)指名说,随机说出相关段落。
(2)问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必要时,老师可进行范读。)
(6)同桌互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2、在交流儿子的了不起时,除了进行上述步骤,还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身临其境,谈感受的题。如:
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一段落时,我采取了我叙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再次质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之后,再次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处理学生交流中的遗留问题。然后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学生理出读书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1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 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