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保护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5篇)
保护生态环境论文【第一篇】
我来自农村,从小就耳闻目睹了到了旱季农民们愁眉苦脸的样子,面对枯涸的麦苗,他们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便从心底里想为我们农民做点什么。本学期,在杨老师的指导下,修了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这门课,虽不能说是很专业,但也确实了解到与水利工程相关的知识,下面我就就了解到的及课本上的知识做一下总结,写下自己的收获,作为结课论文。
一.华北干旱缺水的背景与现状。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由黄河、淮河、海河供给水源。三条河的供水面积约14。
4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5%。该地区耕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粮、棉、油的主要产区。2000年:人口4。37亿,占全国34。8%;gdp3。13万亿元,占全国32。3%;灌溉面积3。46亿亩,占全国42%,农业产出约相当全国的40%。该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1977年联合国水资源大会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资源危机不久将成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又一严重危机。”这一警告所述之现象在我国华北地区已初现端倪。我国华北出现严重干旱的区域为黄、淮、海流域,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北京和天津等省区。
害,科学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生态环境服务的综合性学科。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水危机的日益加剧,我国的农业水利工程学科已经由过去的以农业生产服务为中心内容,扩展到了城市供水、城市绿地灌溉、城市污水处理及防洪、城市喷泉设计、跨流域调水、水利现代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诸多领域。由于水资源总量有限,城市和工业用水日益增加,它在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水危机中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农田水利工程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中的土壤水、地面水、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土壤养分、通气.热状况等。农田水分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作物的产量。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水利工程措施是灌溉与排水。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域上都变化很大,供需水之间矛盾突出,这是影响农作物稳定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改变和调节地区水资源分布是确保农作物稳定高产的有效途径。
三.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是遵循农作物生长发育需水机制进行的适时灌溉,各种水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的适量灌溉。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工程节水措施,农业节水措施,管理节水措施。
以及使用化学药剂如抗旱剂保水剂增水剂等。
国内现阶段采用的主要节水灌溉技术包括节水工程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主要节水工程措施为: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微喷技术及各种地面灌溉改进技术。
(1)渠道防渗技术:渠道是大多数灌区的主要输水手段,渠道防渗衬砌是提高渠道利用率的`主要措施。渠道防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衬砌材料。目前各国普遍采用为刚性材料土料和地膜料三类。其中刚性材料(尤其是混凝土)占主导地位。目前,衬砌材料逐步由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发展,断面形式由梯形相弧形断面发展。
(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由于管道输水效率高占地少易管理,灌溉渠道化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在管件开发方面,中国研制出一批输水性能好机械性能优用材省得新型管材;在工程规划方面,运用系统工程理论进行优化设计,已使工程建设更加合理优化。
(3)喷灌与微灌溉技术:由于世界性的淡水资源缺乏,各国都十分重视研究推广最具节水效果的喷灌微灌技术。中国的喷灌微灌技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但真正起步却是70年代后的事。1970年,国家将喷灌与微灌溉技术列为重点研究项目,组织水利农机农业等部门联合攻关。1978年,国家又将其列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有力的促进了喷灌与微灌溉技术快速发展。
国以色列等国家利用灌溉系统对作物同步供给水分及养分,做到水肥同步,促进了农作物的发育,提高了水费利用率。美国前苏联再利用耕作措施调控农田水分利用状况,充分发挥水光热等自然资源,提高了农田生产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从国际总体趋势上看,农业节水发展的重点已经由输水过程节水和田间灌水过程节水转移到生物节水、作物精量控制用水以及节水系统的科学管理,并重视农业节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密切结合,这也代表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作物类型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对水利有不同的需求。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且农村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田水利供给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设计农田水利制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的效率,而必须将视野拓宽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在细致考察农田水利基本前提的基础上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我殷切期望,在不久的未来,农民的脸上再也没有因灌溉问题而引起的愁容满面,这依靠国家社会和每个人的努力,我希望这篇论文让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我们百倍的付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保护生态环境论文【第二篇】
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很多人认为化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起着负面影响,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想法:1、食用施化肥的农产品,人畜健康受到威胁;2、施用化肥使农产品品质下降;3、施用化肥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得地力下降;4、施用化肥污染环境.因此,在推广“有机农业”、“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时,盲目提出抵制施用化肥,而改用有机肥.中国一百年施用化肥的'历史证实,化肥本身是无害的,施用化肥造成的危害是因为不科学、不合理地使用化肥.
作者:刘仁遵作者单位:大连市旅顺口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16041刊名:农业经济pku英文刊名:agriculturaleconomy年,卷(期):“”(5)分类号:f3关键词:
保护生态环境论文【第三篇】
内容摘要与城市地上空间环境设计不同,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出发,对其组成要素进行诠释,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念进行探索,以期为城市实践活动提出些许建议。
城市地下空间为人们缓解了出行、用地不足等问题,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作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载体,在为人们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种集交通、购物、商业、娱乐等城市功能为一体的设计理念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概念。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涉及众多方面的内容。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不仅仅属于视觉审美效果系统的范畴,它既包括环境规划、整体布局、管理保护和恢复在内的整体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也是融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应用科学等众多学科在内的系统性工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的多元化特征,导致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心理层面、情感层面、艺术层面、历史层面等。
二、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要素。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具备恒定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在抗灾防灾、节约能源层面具有众多优点。但也有通风不佳、采光不足等劣势。在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将多种要素相互结合,进行综合性考虑。
(一)植物视觉要素。
植物是环境空间的载体,具备限定空间、引导指示以及丰富空间的意义。五颜六色的植物能够有效缓解地下空间环境的压抑和冰冷,缓解人们内心的`消极感受。在植物要素选择种类时需要注意:一是针对地下空间环境的具体特点,应选取耐阴、耐酸、耐碱性植物;二是以观赏价值较高的常绿植物为主,并辅之以城市特色季节性花卉;三是选择容易成活的植物,便于栽培管理。
(二)山水视觉要素。
在设计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中意义深重的山水景观引入到地下空间,能够直接仿制出户外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山水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要素之一,能够制造宜人的环境氛围,供民众休憩娱乐。山水景观包含形式多样,与植物视觉要素形成整体性配合,能够形成山水园林景观。
(三)公共艺术要素。
公共艺术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要素的核心部分,更是展现城市文化、体现城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公共艺术要素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地面装修情况。城市地下空间地面装修应考虑到安全、材质、肌理、图案等方面的需求。艺术性较为强烈的地面装修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整体效果。其次,立面装修情况。除了考虑地面装修基本要素之外,立面装修还应与地面保持相互和谐。墙面处理最好简洁明了、色彩轻快,满足吸声防潮等实际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立面处理都会考虑采取竖向线条,形成独特效果,减少人们内心的压抑感。最后,天棚设计应考虑到抗震减声、防火防潮。在天棚处理过程中,设计者最好能够营造出错落有致、变化丰富的地下空间,并结合灯光照明,引导地下空间方向。
三、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念。
(一)满足身心愉悦基本需求。
首先,良好的空气品质是满足身心愉悦需求的基本前提。城市地下空间封闭性使得空气品质尤为重要。在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采用多种通风系统、洁净空气设备,确保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空气品质,满足人们身心愉悦的基本需求。其次,良好的光照条件同样能够使得人们身心愉悦。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该综合考虑自然光线和人工照明,克服地下空间昏暗、封闭的感觉,尤其注意出入口光线照明度反差大的现实需求,确保城市地下环境照明度均匀、舒适。最后,提供辨明方向的准确环境信息。科学表明,方位感已经成为地下空间环境中最重要的评价要素,直接影响着人们舒适感和安全感的形成。一般而言,可以通过标识系统、建筑装饰、地面信息、立面秩序等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信息体系。
(二)满足安全疏散现实需求。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封闭性,对安全防火和应急疏散功能要求非常高。首先,在安全防火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立足于“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从材料选择、杜绝火源等层面努力。以材料选择为例,立面装修应选择阻燃材料,天棚材料选择易熔材料。前者阻止火源扩大,后者则便于浓烟排出。其次,在应急疏散功能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布局清晰明了,避免过多曲折。安全通道应结合自然光进行疏散,并设置完整警报系统,提供明确标识体系。
(三)满足传承文化历史需求。
城市文化特色是历史积淀的重要表现。相对于物质环境建设,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更加侧重于文化氛围营造,以体现出特定区域内城市的文化特色,满足文化发展多样性。首先,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处理,创造城市地下特色空间。其次,由于历史传统、地域景观不同,城市文化特色也不同,这是城市景观设计、整体布局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坚持民族性和地域性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能够直接增强空间文化性,突出城市个性化色彩。
四、结语。
总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为城市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在地下空间中得以实现。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在我国尚不成熟,设计者应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实力,并参考国外成功的建设案例,合理地发展地下空间环境,创造符合社会与人的需求的地下空间环境,丰富和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吉迪恩s格兰尼.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刘莉.浅谈城市地下空间中的景观营造[j].福建建筑,(5).。
[4]杨艳红.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1).
[5]李潇茵.自然光与地下建筑[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
保护生态环境论文【第四篇】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3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保护生态环境论文【第五篇】
能源作用。水属于可再生能源,同时还是一种清洁能源,它的开发与利用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我国所面临的能源资源不足状况,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支持,而且能够大大减少化能源燃烧时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温室效应,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水利水电工程的除了能够提供大量的水电能源,而且还具有很强的防洪减灾功能,能够有效减少暴雨、洪涝、干旱等恶劣气候条件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湿地、航运、水池养殖等,慢慢形成新的旅游景观。应重点说明的是,与其他能源发电相比,水电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总量很低。
对气候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直接影响该区域的气候条件,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使得蒸发量大幅度增多,经过大气循环作用,造成了当地降水量的增加、雾霾天气的`增多以及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
对水质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减慢水循环的速度,降低了水汽交换的速度,并削弱了污染物扩散迁移的能力,使得当地水质受到影响,严重的会导致重金属污染。
影响河道的生态系统。由于大型水库的水面较宽且水流较缓,因此容易形成特殊的水温结构,使得蓄水的水温比天然河道的水温高出不少,改变了部分低温生物的生长环境,影响它们的正常生长。
破坏陆地植被。规模较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占用面积通常也较大,因此严重破坏了占地区域内的各种陆地植被,也影响了栖息在该区域的各种其他生物。加上缓慢的污染物排放速度的影响,直接导致该区域内的动物迁移,植物灭亡。
对地质条件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在洪涝灾害多发地区能够起到防止淹没大范围农田的积极作用,但却也带来一些弊端,比如改变该区域土壤的养分与热状况,使得土壤自身的酸碱性和肥力大大降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壤的盐碱化、沼泽化程度。与此同时,受水库水位的波动影响,很容易诱发崩岸、滑坡等地质灾害,除了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而且会严重威胁沿途广大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移民安置问题是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面临的重要难题,其对环境具有十分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开展移民安置工作时,应尽量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影响,其包括了居民迁移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也包括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等排放对生态环境与库区居民的影响,还包括对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破坏影响。
二、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的措施分析。
实践证明,每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都必然会对生态环境的产生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应重视如何趋利避害。相关单位,应根据工程建设的实践情况,科学地评价工程建设的最大价值。注意在评价时,应关注工程的环境价值、自然生态以及社会生态等的两种具体的有形、无形变化情况,立足现状,展望未来,不忘长远利益的维护。
全面分析生态环境的评价结果,合理采取正确的改进措施。
首先应该整理各项经济评价、风险评价的结果,并形成了较完整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立体评价体系,深入分析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不确定因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对策。比如,以葛洲坝水电站为例,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中华鲟即将面临濒危的状态,采取了扶助放养的处理措施,让中华鲟顺利繁衍,避免了物种灭绝的严重危机。在青铜峡水库建设时,则是充分利用淤积,改造成为大面积的农田及湿地,从而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再长江三峡的建设为例,通过大型污水处理系统的修建,大大提高了长江沿岸的污水处理能力,对长江的水质起到了有力的保证作用。
制定完善的切实可行的移民政策,维护移民的利益。
移民政策的完善,一方面能够大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效益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移民政策,确保并落实移民的合法利益。尽管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成本会因为支付高额的移民安置费而大大增加,降低了工程投资效益,但是各级部门单位应正确认识到只有维护并确保人们的利益,才能真正保证和推进水利水电工程的有序实施。在当前,可以把土地、房屋等有偿设施当作股本,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水电的开发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