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编辑刘传建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范文样例【优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公务员编辑刘传建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第一篇】

张xx,一位63岁的老人,头发稀疏,不施粉黛,她的脸上刻尽了沧桑与疲惫,但是她的坚定却散发着无穷的力量!

她,为了让失学的女孩子重返课堂,几近乞讨的筹集资金,创办女子中学,只是为了改变“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

她,为了给贫困的孩子交学费,毅然拿出自己仅有的200元生活费,甚至把妹妹寄给自己的路费悉数拿出。

她,为了挽救迷恋网络的男孩,把行李搬到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了,每一件事都包含着张xx老师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张老师一生无儿无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自己的学生,张xx老师就像一把利剑斩断了贫困和愚昧的传递,架起了知识和山区女孩的梦想桥梁,张老师的无私奉献,无悔付出,辛勤耕耘,爱生如子不正是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使命担当的具体体现吗?这才是真正的伟大,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张xx老师一样,始终保持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赞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赞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个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红梅傲骨,大爱无疆,我们应该承袭张xx老师的“红梅”精神,追求至善至美的师德大爱,不改初心,牢记使命,在教育路上奋勇前行!

公务员编辑刘传建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第二篇】

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一套如约而至。湖南省郴州市瑶族女孩江梦南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车水马龙、人声嘈杂,对于普通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但对于江梦南来说,所有的声音都是陌生的,她什么也听不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从小几乎完全丧失听力的女孩,在父母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不仅没有失学,而且一路考出了偏远的瑶族乡镇,直到考上清华的博士。

江梦南说:“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听不见,就把自己看成了一个弱者。我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我也相信事情可以做得很好。”

央视对她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时间回到29年前,在江梦南半岁时,因为肺炎误用药物,被诊断为极重度神经性耳聋。于是,父母抱着她坐在镜子前,让她观察别人和自己说话的口型,进行发音模仿,并一遍遍地纠错。常人难以想象,在无声的世界里,小梦南是如何通过海量的重复与练习,学会读唇语的。

江梦南说:“父母安慰我,告诉我,听不见是既定的事实,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

于是,在学校里,梦南坐在教室前排,看老师的口型“听课”,并凭借着惊人的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就这样,江梦南一路考上吉林大学的本科、硕士,并于2018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博士。

江梦南用她的亲身经历给我们上了一课:面对缺陷,要学会接受现实、乐观面对、努力克服、扬长避短。对比一下,我们平时遇到的困难简直是微不足道,根本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同学们,让我们汲取这种奋斗不息的力量,在生活和学习中向阳而生,逆风前行,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起奔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公务员编辑刘传建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第三篇】

平凡成就伟大,只有历经磨难,不改初心,才能成为和平年代的伟大英雄。这些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身上都有着感人的事迹,他们的精神引领着我们学习与成长。

在2022年度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中国飞人苏炳添。他以9秒83的成绩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打破了亚洲的记录,他突破了自己,更创造了历史。在电子记时以来,苏炳添是第一位跑进奥运会百米决赛的亚洲人。苏炳添的出现,让世界人民意识到,中国人也能像非洲人,美洲人一样,跑出世界级的速度。同时,在他身上也体现出科技对于体育事业的重要作用。

榜样引领着方向。就如感动中国对苏炳添的颁奖词中那样”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向榜样学习,满怀热忱,将正能量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公务员编辑刘传建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第四篇】

她没有生儿育女,却是女子高中近500名学生和华坪儿童福利院50多名,集“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于一身,多次受中央、省、市、县表彰,但是她没有骄傲自满,始终视自己为一个平凡的人,把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铭刻在了平凡的工作岗位和繁琐的工作中。孤儿的“校园妈妈”、她30年如一日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平凡事业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坚守三尺讲台。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尽职尽责的精神,钻研学校教学和管理,身体力行,教学成绩突出。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

张桂梅同志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名普通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具体落实到了自己的事业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和执着追求。她不是英雄,但是她用朴实、真实、感人的事迹赢得了人们对她的敬重。她在以下几个方面所彰显的精神内涵,深刻地感动了我。

用她的话说就是“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她热爱党,热爱人民,更热爱贫困山区的人民,为了办好女子高中,她锲而不舍,历尽艰辛,但始终坚信,依靠共产党就能办成事,就能成就她的梦,办一所女子高中的梦,让无数个贫穷的女孩子圆大学的梦,她要通过培养女大学生来促进我们贫困山区脱贫,促进现代文明建设,让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改变人生。

她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她热爱的教育工作和学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怀着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发扬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端正扎根基层、勤奋敬业的务实作风,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公务员编辑刘传建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第五篇】

第一段:引言(100字)。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感人故事的国家,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人物。在这些人物当中,张定无疑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感动至深的人。他的事迹曾引起全国的关注,并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个坚强、乐观、向前的形象。在接下来的篇章中,将介绍张定的故事和他给我们带来的感悟。

第二段:疾病的考验(200字)。

张定曾经是一名运动员,正值当红之时就遭遇了不幸的疾病。他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罕见的心脏病,需要进行艰苦的手术,并长时间静养。这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然而,张定并没有沉沦于病痛之中,而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这一切。他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重新站起来,重拾自己的梦想。

第三段:勇气与坚持(300字)。

手术后的康复期间,张定经历了持续的病痛和身体的不适。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反而通过锻炼和康复训练,逐渐恢复了身体的功能。与此同时,他的精神状态也不断往好的方向发展。张定的坚持和勇气令人感动,他告诉我们即使面对逆境,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极的心态去克服困难,重新找回自己的力量和信心。

第四段:弘扬正能量(300字)。

随着康复的进展,张定开始在社会上积极宣传健康的理念和乐观的态度。他参与公益活动,为其他病患和身体有缺陷的人提供帮助和鼓舞。他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在康复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技巧,使他能够给予他人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张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去积极面对生活,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五段:感动人心(200字)。

张定的故事不仅在国内引起广泛的关注,也在国际上赢得了赞誉。他的坚强和乐观打动了无数人,许多人对他表示了钦佩和感激。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去相信自己,去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张定无愧于“感动中国”的称号,他用自己的故事诉说着坚持和勇气的力量,为我们每个人树立了典范,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第六段:结论(100字)。

张定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生命课,他的坚持和勇气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面临各种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它们,创造更好的明天。感谢张定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瞬间都值得我们珍惜,每个梦想都值得去追求,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公务员编辑刘传建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第六篇】

过去的2021年对于苏炳添和中国田径而言,是值得铭记的一年。

我在网上了解到在半决赛中,苏炳添在第三小组第四道,发枪前,他揪了揪紧身衣,双手合十,大拇指与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赛后记者跟他求证手势的意思,他说这是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苏炳添的“进步一点点”是中国人的一大步,也是亚洲人的一大步。但是这“一点点”是突破极限的挑战,是要建立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与自我突破上。苏炳添说,自己从到(提高008秒)用了3年时间。此后,他又为自己制定接下来的001秒的目标,“听起来秒很少,但是提高001秒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我愿意去尝试。”为此,他保持严格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坚持训练,让自己的身体机能在32岁还保持在巅峰状态。就是为了能不断实现“进步一点点”。我认为,苏炳添这种专注训练,不受干扰,是一种智慧努力拼搏,也是一种科学追求,同时也是一种能力。他身上最宝贵的品质莫过于永不放弃。这几点,恰好是我没有的,是我需要的`。苏炳添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成功闯入奥运会决赛,成为中国奥运历史第一人,刷新了亚洲纪录。这背后是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始终如一的坚持。拿金牌可喜,刷新记录可喜,但这些站上世界顶尖赛场的运动员身上所反映出来的精神,更可宝贵。“进步一点点就好”不仅是苏炳添的追求,更应该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座右铭。我们常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立长志者,不期速成,从“进步一点点”开始,坚持“进步”必将会离目标越来越近。龟兔赛跑的故事,“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我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这完美地诠释了苏炳添的一生,保持专注、努力拼搏,永不放弃,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三把钥匙,也是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动力与信念!

公务员编辑刘传建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第七篇】

2021年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成为中国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

9秒区,代表百米世界顶级水平,曾是亚洲人禁区,1932年,第一位站上奥运赛场的中国运动员,参加的也是男子田径一百米,他叫刘长春,最终以11秒1的成绩被淘汰出局。直到83年后的2015年,亚洲人才跨进9秒区,这个亚洲人就是苏炳添。

这样的突破,源自于他2012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苏炳添遇到了最强大的对手,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

此次比赛,让苏炳添知道自己与奥运选手的差距,所以他给自己制定了目标,首先就是要过10秒区进入9秒区。

苏炳添:2014年的时候,我把起跑脚换成左脚,改变的话,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了,就好像重新学习跑步一样。

苏炳添坚持每天练习起跑几百次,即使走路也是练习起跑的样子,连睡觉也在思考如何跑得更完美。

2015年北京世锦赛半决赛,苏炳添又与博尔特站在了百米赛道上,这一次苏炳添跑出9秒99的成绩,博尔特则以9秒96险胜第一,两人仅相差0。03秒。

但那一年,苏炳添已经到了退役的年龄。

苏炳添:我觉得现在才开始掌握到百米的一些精髓,我还想继续跑。

9秒987、9秒92、9秒91……作为年龄偏大的运动员,任何微小突破,苏炳添都要付出成百上千倍的努力。

2021年,苏炳添以32岁的年龄备战东京奥运会,然而,在之前的2019年,苏炳添受腰伤困扰,接连退出亚锦赛、全国田径锦标赛等重要比赛。

苏炳添:当时受伤的时候确实挺难过的,差点就废了,真的,其实我当时没有,打算什么再突破了,毕竟以前的观点就是说,只要到这个岁数了,你还受伤的话,要重新回到巅峰,那还是很难。

苏炳添:我还想努力地去完成东京奥运会,因为,100米是全世界最受瞩目的运动项目,基本上大家的印象里面。我们的百米水平跟世界水平相差太远了,所以说我们去参加奥运会,希望我们与世界水平距离要缩短。我们中国人可以跑得更快。

在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苏炳添以32岁的年龄跑出9秒83的成绩获小组第一,震惊世界,这个成绩比他2018年9秒91的亚洲纪录快了0。08秒,百米飞人世界排名高居第8位,苏炳添做到了,他超越了年龄,超越了伤病,超越体能的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亚洲之光。

颁奖辞

世界屏住了呼吸

9秒83

冲出亚洲的速度

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

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苏炳添

公务员编辑刘传建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第八篇】

话说现代科学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相对论,一个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黄金年代是上世纪的前30年。到了上世纪的40,50年代,量子力学日臻完善,连计算机之父约翰诺依曼这样的人物都不得不放弃研究量子力学,转投其他领域。

当时科学家们就发现,这么多的粒子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费米子,一类是玻色子。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就打一个比方,假如一个东西可以无限切分,切到最后切不下去时,就会剩下基础粒子,其中费米子可以理解成最小的“颗粒”,占据一定的体积,最基本的费米子有夸克,电子等。

而玻色子更像是胶水,通过传递“相互作用”把费米子聚合在一起。科学家发现,宇宙中一共存在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

其中,胶子可以传递强相互作用,w和z玻色子传递弱相互作用,光子可以传递电磁相互作用,还有一种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赋予粒子质量。

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家们用“粒子”“相互作用”和“场”的概念,就把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了起来,创立出了一个叫做“标准模型”的理论,这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座理论物理高峰。

杨振宁和他当时的研究生助手米尔斯一起做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就是“标准模型”的理论,解决了强力的机制问题,用杨米尔斯理论来强力的科学家一共有5位,这5位被分为2批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仅如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还帮助其他科学家指出了研究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的一个新方向。于是,物理学家温伯格和格拉肖在杨米尔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弱电统一理论,实现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

客观地说,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由于都曾凭借一人之力完成了一个核心理论的创立,因此他们应该属于独一档的存在,仅次于他们的是了量子力学和标准模型的奠基人们,他们是多人一起努力完成了一个核心理论的创立,而杨振宁就应该排在这一档,而且是排在靠前的位置。

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有很多,其中也不乏科学家,比如:物理学家聂华桐就曾说过,我们常听到一些物理学家的名字像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量子力学的海森堡、薛定谔和狄拉克。现在再要往下排的话,我想杨先生的名字就应该算在里面。

48 2260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