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竖式计算题及重点知识归纳通用8篇
三年级数学竖式计算题主要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简单的除法,重点在于掌握竖式书写和进位、借位的运用。如何提高计算准确性?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三年级数学竖式计算题及重点知识归纳”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资源展示如下 篇1
三年级数学的测量知识点 篇2
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测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能帮助孩子们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一下三年级数学中关于测量的重要内容。
一、长度单位
1、 认识厘米(cm)和毫米(mm)
厘米是一个比较常用的长度单位,在尺子上,每一个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而毫米则比厘米还要小,1 厘米里面有 10 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尺子,用手指比划 1 厘米和 1 毫米的长度,来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比如,我们的铅笔芯的直径大约是 1 毫米,而我们的手指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2、 认识分米(dm)
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10 厘米等于 1 分米。在生活中,我们的手掌长度大约是 1 分米。
3、 认识米(m)
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在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我们通常会用到米。比如教室的长度、黑板的长度等。1 米等于 100 厘米。
4、 单位换算
孩子们需要掌握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例如:1 米 = 10 分米,1 分米 = 10 厘米,1 厘米 = 10 毫米。
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可以通过数大格和小格的方法来帮助理解。比如,从厘米换算到毫米,因为 1 厘米里面有 10 个毫米,所以 3 厘米就是 30 毫米。
二、测量方法
1、 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将尺子的 0 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尺子的刻度是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或几毫米。如果尺子的 0 刻度线磨损了,可以从其他刻度线开始测量,用测量的结果减去起始刻度线的数值,就是物体的长度。
2、 测量较长的物体
对于较长的物体,如教室的长度、操场的长度等,我们可以用卷尺或者步测、标杆测量等方法。
步测时,先测量出一步的长度,然后沿着要测量的物体走一走,数出步数,再用一步的长度乘以步数,就可以估算出物体的长度。
三、周长
1、 周长的定义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例如,一个三角形,它三条边的长度之和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一个长方形,它四条边的长度之和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2、 计算周长
(1)长方形的周长 = (长 + 宽)× 2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5 厘米,宽是 3 厘米,它的周长就是(5 + 3)× 2 = 16(厘米)
(2)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 4
比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4 厘米,它的周长就是 4× 4 = 16(厘米)
孩子们在计算周长时,要先判断图形的形状,然后选择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
四、解决实际问题
1、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比如测量铅笔的长度用厘米,测量教室的长度用米。
2、 计算物体的长度或周长
通过给出的条件,计算物体的长度或周长。例如,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周长;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求周长等。
3、 比较长度或周长的大小
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长度或周长时,要先统一单位,然后再进行比较。
总之,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测量知识点是为孩子们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让孩子们实际测量身边的物体,如书本、桌子等,来增强他们对测量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也能够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数学成绩。希望孩子们都能在测量的知识海洋中畅游,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三年级数学竖式计算题大全 篇3
1、口算与估算:
900÷30 12×40 480÷80 16×6 12×7
420÷60 100×26 2400+300 5600÷70 320+780
90÷18 16×25 480+30 300-25×4 100-72÷8
689×5≈ 5430÷9≈ 3976÷8≈ 2080×4≈ 260×8≈
2、用竖工计算并验算:
209×43 8652÷36
= += = =
+= += = +=
8+= += = =
+= = = =
+ = += +=
27×16= 39×66= 17×51= 43×22=
175÷5= 460÷8= 8405÷7= 9160÷4=
3664÷6= 2360÷4= 18×34= 19×25=
27×32= 45×12= 33×12= 32×69=
14.25+7.3= 5.75+2.7= 18.23-6.35=
16.78-2.54= 3.22-1.46= 7.31-2.98=
486÷2= 607÷5= 900-807= 915÷3=
560÷4= 458+542= 423÷3= 87×19=
362÷6= 525÷3= 254÷5= 192÷4= 602÷7= 839÷9= 726÷6= 51×16 =
78×22= 416÷4= 823÷8= 63×43=
367÷4= 795÷5= 42×53= 15×82= 79×97= 28×32= 54×25 = 48×61=
46×58= 326×5= 482÷8= 370÷7= 784-685= 76×15=
文章目录 篇4
三年级数学竖式计算题大全
三年级数学的测量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的重点知识归纳
三年级数学的几何基础知识
三年级数学的考试方法和技巧
三年级数学的考试方法和技巧 篇5
一、加减法解题技巧
在三年级数学中,加减法题是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题型。解题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技巧:
1. 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题目要求。例如,题目中出现的“总共”、“还剩下”等词汇,可以提示我们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
2. 使用适当的计算方法。对于较复杂的运算,可以借助计算器或画图辅助计算。
3. 多做练习,熟练掌握不同类型的加减法题目,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二、乘除法解题技巧
乘除法是三年级数学中稍难一些的题型。解题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技巧:
1. 理解乘除法的含义。乘法表示相同数目的数合计,除法表示将一定数目的数平均分成几份。
2. 多用图形表示法。例如,对于乘法题目,可以用小方块或小圆圈表示,帮助理解题意。
3. 关注题目中的单位和关键词。使用恰当的单位对题目进行分析,结合关键词来判断使用乘法还是除法进行计算。
三、整数解题技巧
在三年级数学中,整数概念的引入使得解题稍显复杂。解题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技巧:
1. 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含义。正数表示增加,负数表示减少。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理解。
2. 注意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样,关注题目中的关键词,使用适当的加减法进行计算。
3. 掌握整数的计算规律。例如,两个正数相乘或相除得正数,两个负数相乘或相除得正数。
四、问题解决技巧
在三年级数学中,问题解决题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好方法。解题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技巧:
1. 仔细阅读问题,理解问题要求。将问题分解为几个步骤,分别进行思考和分析。
2. 使用适当的数学方法。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例如整除法、比例法等。
3. 善于转化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对于陌生的问题,可以将其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点,通过类比解题。
通过掌握以上数学解题技巧,同学们可以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在解题过程中,坚持思考、多实践、互相交流,相信数学成绩一定会有所提升。祝愿同学们在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三年级数学竖式计算题大全¥ 篇6
月会有¥季会员免费已付费?登录或 刷新三年级数学的几何基础知识 篇7
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形状、大小和相对位置的属性。在小学阶段,学生首次接触几何知识,从简单的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认知逐渐深化。本文将介绍小学阶段常见的几何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几何的基本概念和理解。
一、平面图形
1. 点:点是几何中最基本的概念,它没有大小和形状,只有位置。
2. 直线:直线是由无数个点连成的,它没有弯曲,没有端点。
3. 线段:线段是直线上的一段,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
4. 射线:射线有一个起点,延伸到无穷远。
5. 角:角是由两条射线共享起点形成的,用角度来度量。
二、常见平面图形
1. 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相连接而成的图形,常见的三角形有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2. 四边形: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相连接而成的图形,常见的四边形有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
3. 圆形:圆形是平面上的一个封闭曲线,由所有与一个固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组成。
三、立体图形
1. 立方体:立方体是一个有六个面的立体图形,每个面都是一个正方形,边长相等。
2. 正方体:正方体是一个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边长相等。
3. 圆柱体:圆柱体是一个由两个平行的圆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立体图形,侧面是一个矩形,长宽相等。
4. 圆锥体:圆锥体是一个由一个圆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立体图形,侧面是一条从圆心到圆上一点的线段。
5. 球体:球体是一个由所有与一个固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组成的立体图形,它没有顶点和侧面。
四、位置与方向
1. 上、下、左、右:用于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关系。
2. 内、外:用于描述一个图形是否位于另一个图形的内部或外部。
3. 前、后:用于描述一个图形相对于另一个图形的位置。
4. 上、下、前、后、左、右:用于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五、对称性
1. 线对称:通过一条直线将图形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完全相同或镜像称为线对称。
2. 中心对称:通过一个点将图形旋转180度后,与原图形完全重合称为中心对称。
六、单位
1. 长度单位: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厘米(cm)、米(m)和千米(km)。
2. 面积单位: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²)、平方米(m²)和平方千米(km²)。
3. 容积单位:常见的容积单位有立方厘米(cm³)、立方米(m³)和升(L)。
三年级数学的重点知识归纳 篇8
1. 数字与数的概念:
– 数的概念:理解数是用来计数和表示数量的概念。
– 数的顺序:通过数线、数列等形式来理解数的顺序关系。
– 数字的认读与写写:认读并正确写出各类数字。
2. 加减法:
– 加法:掌握加法的概念,通过操作实际对象和计算器等进行简单加法运算。
– 减法:掌握减法的概念,通过操作实际对象和计算器等进行简单减法运算。
– 加减混合运算:通过实际问题和计算器等进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3. 单位与长度:
– 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并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
– 长度的比较: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掌握长度的大小关系。
– 长度的换算:通过计算和解题,掌握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4. 钱币与购物:
– 认识常见的人民币面值,并能正确读写。
– 认识常见的货币符号,如¥。
– 进行购物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理解找零的概念。
5. 二位数与三位数:
– 二位数的认识:认识二位数的概念和特征,能正确读写二位数。
– 二位数的加减法运算:进行简单的二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 三位数的认识:认识三位数的概念和特征,能正确读写三位数。
– 三位数的加减法运算:进行简单的三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6. 分数的认识:
– 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平均分的计算。
– 半分之一:理解分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读写半分之一。
– 分数的比较:通过实际问题和计算,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
上一篇:生活常识科普知识精编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