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范文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第一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1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帅气的网友为您整理了(*),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提前安排好了课,早早地等在电脑前,就怕错过了周四上午温儒敏教授《谈谈中小学语文的备课》的讲座。可以收听到现场直播的讲座,实数机会难得。一个半小时的精彩讲座让我耳目一新,听到了好多新鲜的声音,我一边做着记录,一边也思考了很多,回来将自己的思绪整理了(*),到底该怎样去备课等等,很多地方都引起我们年轻教师思考的。

首先:温教授在讲座中指出了当代很多教师的一大通病,就是在备课前对新课标缺乏整体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仅是把自己的视野限制在自己要讲授的一课上,对于每个年级段的目标自己也只是简单的了解。那么究竟如何落实教学目标?怎样能对课程目标有个通盘的认识?怎么把课程目标真真切切地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呢?温教授指出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整过的小学,初中的教学目标都要有整体的把握,甚至要有量化的标准。要尽可能了解每个单元在整过教学目标中的位置,努力做到一课一得,教学目标遍地开花,面面俱到,就会导致重点不突出,目标达成度不高。我想,如果教学目标都错了,再好的教学方法都没什么意义。所以对于课标我们要反复读,仔细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把课标牢记在心。曾看到一位名师的做法,就是把每一个学段的课标贴到自己的教案上,这样就能随时温习课标,时刻把课标铭记于心。

温教授还提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要有梯度,有年段的针对性,并举例说明,要求我们广大的老师一起摸索或者尝试确立教学的梯度,能真正做到根据每个年段孩子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其次:温教授指出很多教师对课本不能深入探究,过分依赖教参和名师教案是一线教师的一大通病。很多教师都是在临上课前,简单地看一看要上课的教案,殊不知有些教案在自己的课堂上根本就没办法实施,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每个地区的学情有所不同。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循序落实课程目标,还要备学生。不同年段,每个班级学生的学情不同就决定了在备课中如何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落实教学内容。信息化时代是对教师敬业精神的考验,如果过分依赖现成的教案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教师工作的亵渎。语文教师首要的是要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都是很多老师要不断追求的。所以即使是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课文,教师也不能轻车熟路,也要重新阅读,针对每1篇课文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要学会知识的变通,绝不能把自己变成一味的教书匠。

第三:针对温教授提出的另一个通病,我也很赞成,就是很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花架子,课堂程序太多。眼花缭乱的教学设计让课堂非常活跃,孩子积极性很高,但实际上孩子的收获很少,知识点被分离的支离破碎,潜心阅读的文字太少,孩子只停留在表面的字词句上,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

温教授的讲座实实在在提出了老师在备课中的很多问题,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真是受益匪浅!更多的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去探究和改变。

听今天名师讲的《渔歌子》了解到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听名师讲课心得体会《渔歌子》。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有如下收获: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经历备课转折一关的时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

聆听钱志亮老师关于《解读入学成熟水平》有感聆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老师关于《解读入学成熟水平》讲座有感如下:

幼小衔接的话题不仅是现在多数家长在幼儿教育问题一大困惑,同时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实践的一项课题,更像一条摸索之路。教育改革的初衷始终是以人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以国家的发展为根本的实践之路。幼儿升入小学低年级时许多家长都会对于幼儿入学适应困难,上课不专心,坐不住等问题过度集中关注,有时小学低年级的老师也会出现同样的困惑,但多数认为是因为幼儿还“太小”,或者家长期待性过高,幼儿园没教好等等之类。而钱志亮老师一句话点明了这些困惑的诱因:“幼儿没有达到入学成熟水平提前上学的结果!”。诚然,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其一生中最早也是最大的艰难转折之一,学习环境、人生使命、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师生关系、生活规律乃至社会要求与家庭期望的变化等等这些都以近似对立的情况放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些改变的前提基本都是以幼儿的生理年龄为界定,而幼儿与幼儿之间在学习中是存在客观差异的。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甚至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起跑缓慢者”的情况。

关于幼儿入学成熟水平的解读,有的老师会将其作为幼小衔接的评判标准,或者作为大班幼儿进入小学前的准备方向。但同时我们从一些事例当中不难发现,在一些以家长期盼为核心的地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扭曲现象: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教育片面化等等这些不仅伤害了幼儿的身心,更重要的是束缚了幼儿的独立个性和想象力的发展,过早的扼杀或者灌输不适合其现阶段的思想也容易为幼儿种下厌学和不良人格的种子。

作为专业化的幼儿园教育、幼儿教师,我们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开展首先应有一个与教育方针较为统一的方向:幼小衔接从幼儿踏入幼儿园接受教育时做起,而不是从大班做起,同时清晰明确幼小衔接的研究思路:幼儿园目标——小学课程要求——寻找接轨之处——实施方案。通过幼儿园目标与小学课程要求的对比、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间的探讨交流从而制定出适宜本地区的衔接策略,并且应注意一个原则:幼小衔接在于专注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迁移而不是将小学教学内容下移至幼儿园。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年轻、受教育水平高、有自己的教育主见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幼儿的教育问题上不能关起门来做教育,要走出去,面向家长、面向社会大力的走出去,只有与家长、与社会衔接起来,对于幼儿的教育转折才能更好、更快、更适宜的发展前进。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第二篇】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简阳教授的一场讲座。简阳教授是一位知名学者,他在教育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这场讲座的主题是“教育的真正意义”。在这场讲座中,简阳教授以他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深入浅出的言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主体一。

在讲座中,简阳教授首先提到了现代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当前的教育体制过于注重分数和竞争,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他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非仅仅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简阳教授以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为例,阐述了他对于教育的独特见解。

第三段:主体二。

接下来,简阳教授谈到了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他批评了当前过于注重教师的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他提倡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上进行实践和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简阳教授还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多维思维”理论,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开阔眼界,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段:主体三。

简阳教授还提到了教育的社会责任。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个人的能力,更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手段。他强调了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才。他提出了“品德教育”的概念,呼吁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

第五段:总结。

通过参加简阳教授的讲座,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教育应该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我相信,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有价值的人才。我将牢记简阳教授的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有担当、有创造力的人。

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第三篇】

3月6日上午,我团组织全团干部参加了《九十一团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干部综合培训班》,团特邀请了北京联农科学院刘玉玲教授为我们授课。此次团领导为全面结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各组组织的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全员综合素质,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强化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积极主动完成各项工作。结合此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培训,使我们大家深受鼓舞、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又是党员,我感受很多:

刘教授以质朴的语言,精准的数据,实际事例对胡总书记的十八大报告精神进行了阐述,对中共十七以来党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分析和。

总结。

特别是对我国进行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政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提炼为我国在新时期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如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同时,结合我团如何发展经济,刘教授指出,首先我团必须改变团场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其次要充分利用我团有利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天山鸡、蛋白桑、以及现在正在试验的桑黄菌等,大家要同同舟共济,积极配合团党委、团领导,只有全团上下一条心,才能使九十一团的特色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我们要爱团场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否则,谈何发展。

刘教授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对我团全团干部上了一堂深。

动、鼓舞人心的课,我作为团场一名干部,更要紧紧围绕在团党委的周围,积极努力地干好团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在工作中要不断的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让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真正让农民、团场、农业富起来、好起来,保障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团场稳定,为团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2013年3月8日。

心得体会博爱县光智中学崔大斌。

具体来说,吴教授从这样几个方面来阐述新时代下教师的能力提升。

一、不断更新思想观念。

现在人们强调教育要培养能力,但教育不是要泛泛地培养所有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人们对未来的认知能力和参与能力。事实上,盖茨.安德李森以及最近的亿万富翁少年克劳斯,都是大学未毕业就匆匆参与他们预见到的未来事业中并获得成功的。这说明数字时代的为学之道,首先的也是根本的一条,就是学习未来,或者说叫“认知未来”。我们要努力缩短工业时代学习的链条,减少在死记硬背上所花的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而将更多精力用于对未来知识的学习上。

我们每个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教育理念锁定在信息时代新发展趋势上,锁定在培养和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型公民”这个远大目标上,时时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用现代教育观念、技术手段对传统教育进行不断改造,才能成为先锋,才能做到与整个“地球村”息息相通。

二、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三、

加强培训和自我修炼,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无论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是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均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功能越来越强。可是,现在许多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课,教者却不是自己设计课件,课堂上遇到一点小问题,也不知所借,这怎么能行呢?因此,提高各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应用水平已成为最为紧迫的问题。我们应当像过去上课使用的粉笔、课本一样,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上网查资料,把这些信息教育的基本技术,融会于日常教学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成为“e教育”时代的“数字化教师”。关于教师应用计算机的最低要求,我想应该是: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会利用多媒体制作工具如ppt等编写适用于教学的简单课件,会使用计算机进行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我们不赞成用是否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来证明一个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一是因为现在的许多计算机证书中有“水分”,二是计算机应用水平应重在看“应用”,即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并不能用有没有证书来衡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在进行计算机培训和自我修炼中,应当注意到一种“二八现象”,即许多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其中20%是可供80%的人(初学者和初级应用人员)使用,而其中80%的功能只是为20%的人(高级应用人员和专业人员)设计的。因此,我们主张从任务出发,如一段文本怎样进行编辑与修改,一个教学环节如何设计成一个小课件片断,要查找一个资料如何查找等。这样做体现了“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原则,也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等学习者有了一定使用基础之后,可根据各自兴趣领域,再逐渐加学习内容,掌握电脑信息技术中其余80%的功能。

总之,不断发展的电脑、信息技术也不断为“e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更会为“数字化教师”施展自己的教育技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我想,一个“数字化教师”遍天下的时期一定会到来!

历时两天我听了张化万和高金英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受颇多,受。

益匪浅!尤其是高金英老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讲座。

听高金英老师的讲座,我深深地被她那崇高的师德师魂而感动,更被她那乐观与敬业所感染。她实践着一个人民教师的价值标准,从她平凡而伟大的身上,我们应该学习她的优秀品德。高金英老师从事的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凡职业,她一直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期望,期望学生成为比自己更成功、对社会更有用的人。她把“让学生感到幸福”作为毕生追求,把学生成才当成最大的乐趣和幸福。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教育是奉献”的真谛。听高老师的讲座,更折服于她的语言艺术,几个多小时的讲座,高老师很少看演讲稿,但却旁征博引,侃侃而谈,那诙谐的话语,让人觉得亲切轻松;小故事,笑话,顺口溜,信手拈来,让我不得不佩服她的知识储备。

作为教师,我们也总在教学园地中摸索着:怎样超越传统,给学生开拓一片充满快乐的土地,让鲜花和小草都沐浴阳光、茁壮成长?高老师的生动而精彩的一课给了我深深的思考,也给了我深刻的启迪,细细品味。

说实话,从高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真的很多很多。有教育意义上的,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上的。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老师告诉我们:植根于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奥秘所在。老师必须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既当慈母又当严父,在学习上、品德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热心关怀,严爱相济,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她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新的太阳,是一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只要精心地去照料他们、哺育他们,只要帮助他们去找回自己的自信,只要帮助他们去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他们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所以她用她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去帮助每个学生取得成功,这不仅包括天资聪颖、活泼开朗的好学生,更包括那些后进生、特殊生,做到既给千里马以阳光,又给丑小鸭以雨露。从高老师身上我看到了教师只要对学生倾注爱心,就一定能够唤起他们学海扬帆的信心。

高老师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尽如人意、不顺心、烦恼、忧愁,甚至让我们恼怒、无法容忍的事情,可能会接踵而来。

尤其是学习、品行上的后进生,更让你头痛不已。从高老师身上我深深感到:作为老师,更要学会宽容。宽容是教育的秘诀,宽容比惩罚更有收获,学生犯错是难免的,因为他们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时期,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师应该以一颗宽容的爱心,一步步地走在通往学生心灵的小径上。

高老师列举当今社会怪“现象”:人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满足感在减少;沟通工具在增加,但深入的沟通在减少;认识的人在增加,可以谈话的人在减少;房子越来越大,里面的人越来越少;精美的房子越来越多,完整的家庭越来越少;路越来越宽,心越来越窄;楼房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低??作为教师,对社会中出现的怪现象,要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掌握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心理平衡是人格升华和心灵净化后的崇高境界。“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高老师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作为老师,更要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学生,要善待所有的学生,学会激励,学会表扬。要做到心理平衡,高老师告诉我们,就是做到三个“三”。第一是三个正确。一是正确对待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更难。二是正确对待他人,心中常有爱心。三是正确对待社会,常怀感激之情。这样在社会交往和事业追求中才能给自己准确定好位。不要自卑不到位,也不要自傲常越位。只要自我定位客观准确,基本上处事就能够比较得心应手,心理压力就小。第二是三个“既要”。既要全心全意奉献社会,又要尽情享受健康人生。二是既要怀殷殷报国志,在事业上力争一流,又要有颗淡淡平常心,在生活上甘于平淡。三是既要精益求精于专业知识,又要有多姿多彩的休闲爱好。这样人的心境和情绪,认知和感觉才能有深度和广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坦荡荡”而不“常戚戚”。第三个是三个快乐。一是顺境时要助人为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二是要知足长乐。因为幸福本无固定的标准,幸福是一种见仁见智的感受。一位哲学家说过“生活像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三是逆境中要自得其乐,不能气馁。因为世上万物,福祸相依,风水轮流。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都是正常的轮回规律。高老师告诫我们社会是不公平的,只有你去适应他。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高老师的讲座,我感觉特别短暂,她用诙谐生动、简洁易懂的语言,把当老师的真谛讲得淋漓尽致。一句句平凡朴实的话语给了我不平凡的感触和思考,我会好好体会她的理念和心得,慢慢的融入我的课堂、我的人生。

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第四篇】

幼小衔接的话题不仅是现在多数家长在幼儿教育问题一大困惑,同时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实践的一项课题,更像一条摸索之路。教育改革的初衷始终是以人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以国家的发展为根本的实践之路。

幼儿升入小学低年级时许多家长都会对于幼儿入学适应困难,上课不专心,坐不住等问题过度集中关注,有时小学低年级的老师也会出现同样的困惑,但多数认为是因为幼儿还“太小”,或者家长期待性过高,幼儿园没教好等等之类。而钱志亮老师一句话点明了这些困惑的诱因:“幼儿没有达到入学成熟水平提前上学的结果!”。诚然,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其一生中最早也是最大的艰难转折之一,学习环境、人生使命、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师生关系、生活规律乃至社会要求与家庭期望的变化等等这些都以近似对立的情况放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些改变的前提基本都是以幼儿的生理年龄为界定,而幼儿与幼儿之间在学习中是存在客观差异的。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甚至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起跑缓慢者”的情况。

关于幼儿入学成熟水平的解读,有的老师会将其作为幼小衔接的评判标准,或者作为大班幼儿进入小学前的准备方向。但同时我们从一些事例当中不难发现,在一些以家长期盼为核心的地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扭曲现象: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教育片面化等等这些不仅伤害了幼儿的身心,更重要的是束缚了幼儿的独立个性和想象力的发展,过早的扼杀或者灌输不适合其现阶段的思想也容易为幼儿种下厌学和不良人格的种子。

作为专业化的幼儿园教育、幼儿教师,我们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开展首先应有一个与教育方针较为统一的方向:幼小衔接从幼儿踏入幼儿园接受教育时做起,而不是从大班做起,同时清晰明确幼小衔接的研究思路:幼儿园目标——小学课程要求——寻找接轨之处——实施方案。通过幼儿园目标与小学课程要求的对比、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间的探讨交流从而制定出适宜本地区的衔接策略,并且应注意一个原则:幼小衔接在于专注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迁移而不是将小学教学内容下移至幼儿园。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年轻、受教育水平高、有自己的教育主见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幼儿的教育问题上不能关起门来做教育,要走出去,面向家长、面向社会大力的走出去,只有与家长、与社会衔接起来,对于幼儿的教育转折才能更好、更快、更适宜的发展前进。

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第五篇】

听董旭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听了董教授的讲座《室内区域规划》和《走进童心世界》后,真是受益匪浅。

从前,我对区域的设置总是存在着盲目性,更多的追求了美观和装饰的功能,经董教授的讲解和分析后,我明确了室内区域设计的基本要点“必须舒适温暖、有秩序并且适合各个年龄段孩子发展的要求。区域可划分为三大类1.常规类像娃娃家、小医院、图书区、表演区等都是常规区;2.特色区是指园中具有独特色彩的区域3.主题区是指与主题目标和主题活动一直的区域。

董教授提倡孩子是活动的主体,鼓励孩子主动参入,不怕孩子们大胆创新的玩,就怕缩手缩脚不敢玩,孩子们总是在实践中了解事物的变化,在玩中逐步学会应变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活动才会有问题,有问题才会有认知和冲突,作为教师不要直接介入,要多观察,多理解幼儿,让幼儿在不断创新中获得问题的答案。

总之提高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多探索,多发现,在玩中发现新知,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幼儿一日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所以室内游戏环境规划尤为重要。如果室内游戏环境设置合理、材料投放丰富、氛围宽松,就可以激发幼儿生动多样、富有创造性的游戏行为。但在幼儿园实践中,室内环境突出存在仅适合上课、不适合开展多样性的游戏活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室内空间密度过低,拥挤现象突出。

空间密度是指游戏环境中可供每个幼儿使用的空间大小。很多研究表明空间密度会影响幼儿的游戏和游戏中的交往行为,因为空间密度减少,就意味着拥挤度增加,相应地必然会减少幼儿的大动作活动,也有可能会增加幼儿相互之间的冲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会增加。

四、五十个幼儿。如此失调的师幼比不仅造成教师负担过重、保教质量下降、幼儿活动空间受限、幼儿发展难以保证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也会带来很多安全隐患。

所以,每个幼儿园在招生的时候,必须根据自己的空间合理确定招生数量,保证室内有足够的游戏空间,以满足幼儿天性的需要。如果很难改变现有的空间密度,那就更多采用分组活动的方式,来满足幼儿对活动空间和个别关照的需要。

二、室内空间设计单调,缺乏符合幼儿特点的创意设计。

不同的幼儿园,不同的班级,应该有不同的空间设计,幼儿年龄不同,对于空间大小、空间布置、玩具和材料的要求也不一样,应该有所区别……但在现阶段很多幼儿园,室内空间设计极为单调,有的幼儿园甚至仅有桌椅板凳和书包,最多还有几筐建构玩具,没有符合幼儿特点和需要的创意设计。

有的幼儿园室内虽然划分了不同的活动区,却几乎是摆设,平时几乎不让幼儿进去玩耍。有的幼儿园的区域一个学期几乎没有变化,缺乏层次递进性,缺乏挑战性,很难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

首先应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幼儿需要的、富有情趣的、活泼的室内游戏环境。比如,小班的室内环境应该更多地像个“家”,有家的装饰,有家的氛围,多一些温馨、柔软的空间设计,同样的玩具多一些。娃娃家也可以是不一样的设计,可以用帐篷、大纸箱等给孩子制造一个半封闭的“安全岛”,满足孩子和好朋友说悄悄话的需要。

其次,应该充分发挥现有空间的实际效用,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环境和材料只有与孩子发生互动,才是有效的。

既源于观念上对游戏的忽视,也有经济上的制约,现阶段我国很多幼儿园的室内玩具和材料严重不足,甚至有些农村幼儿园几乎没有玩具,仅有书本和作业纸。有一些幼儿园有玩具,但玩具类型单一,仅有建构类积木、插塑玩具和拼图类玩具。还有些幼儿园玩具投放后几乎很少有改变,没有随幼儿的发展和兴趣的转移随时补充玩具。也有一些幼儿园动员家长和老师们共同制作了一些玩具,这是很好的做法,但是其中很多玩具仅仅好看却不经玩,幼儿玩不了几次就会坏掉,这也导致老师们不舍得让幼儿玩,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在幼儿园管理中,应该每年有相应递增的经费用于幼儿的玩具配备。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幼儿园,我们主张幼儿园教师充分挖掘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材料的价值,满足孩子爱玩、好动的需要。

四、玩具材料投放随意,缺乏趣味性、操作性、挑战性。

教师们对于课程一般比较重视,会通过教研活动共同备课,也会通过观摩、比赛等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具的选择也比较慎重,但对于游戏就往往会忽略。这一方面表现在一日活动中游戏时间不够、游戏内容的选择和指导不够科学,还表现在玩具和材料投放的随意性上。

师们没有像准备教具那样严肃认真地对待玩具材料的准备和投放。

建议幼儿园通过各种园本教研活动组织教师研讨此问题,把玩具材料的投放问题作为幼儿发展和教师教育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

五、区域界限模糊,没有建立合理的关系。

现阶段幼儿园的室内游戏环境规划,基本以区域的形式呈现。幼儿在区域的活动,是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具有自主选择性的活动,是能够满足幼儿个别需要的、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活动形式。既包括幼儿的游戏活动,也包括其学习活动。

很多幼儿园室内的区域界限很模糊,有的幼儿园仅在边墙上悬挂几个玩具或者在桌上投放几样操作物品就算区域,区域之间几乎没有界限。也有的幼儿园教师怕幼儿弄乱区域物品,给整理带来麻烦,所以一概不允许幼儿把区域的东西带出本区,这样一来,区域之间的交往活动就被禁止,幼儿的游戏交往活动也因此而受限。

48 1742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