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雷锋的诗歌精编5篇

题库 分享 时间:

无私奉献如春风,助人为乐映光辉。 心系他人情意重,雷锋精神永流传。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赞扬雷锋的诗歌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歌颂雷锋诗歌范文 篇1:

而这些载体的选择,又是极具匠心的。

其中中华少年的英姿是一群来自祖国各地的孩子,他们化身成了“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冰山上的一朵雪莲”,化身成了“海风中的一只乳燕”“蓝天下翱翔的雏鹰”。通过这些具体的事物,展示出中华少年纯洁、乐观、勇敢、热烈顽强、抱负远大的形象。

在对祖国山川的壮丽描写中,并没有空洞地用一些华丽辞藻来堆砌,而是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来展现祖国的辽阔与壮美。比如他们来自“巍峨峻拔的高原”“七沟八梁的黄土坡”,来自“碧波环抱的宝岛”“苍苍茫茫的草原”;还有“九曲黄河”“莽莽昆仑”“纯洁北国的雪花”“南疆的红棉”;将祖国壮丽山河中最富有气质与魅力的一面展现出来,更增强了读者的一种自豪感。

诗歌同时还对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行了充分的展现。作者选择了“龙的故土”“刚劲端庄的方块字”“水浒”“三国”这样的名著,“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女娲大禹的神话传说”“冬子、雷锋”这样的英雄楷模以及“端阳节赛龙舟”“中秋节望月怀远”等这样独具东方文化色彩的意象;还有“敖包会上射箭摔跤”表达美好幸福生活,“手捧哈达欢歌劲舞”献出美好祝愿的民族风情,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热情与豪迈。丰厚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每当说起这些,一种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描写民族历史苦难和新中国蒸蒸日上的发展面貌,同样采用了“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这样的符号来代表艰难岁月;以“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代表了民族光明的未来;以唱着“春天的故事”象征了改革开放让我们“展开了崭新的画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时候,中华少年直抒胸臆的铿锵宣告,顺其自然地就有了一种豪迈气势,有了一种澎湃的激情。

赞美雷锋的诗歌 篇2:

劫后余生颂党恩

姚筱舟老人是来自陕西省铜川矿务局《铜川矿工报》的一位老编辑,是位军人出身、对矿工有着深厚感情的词作家。1949年只有16岁的姚筱舟正在家乡江西省铅山县中学读书,被五星红旗所召唤,投笔从戎,成为第二野战军某师政治部一名光荣的战士。1951年冬,又奔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朝鲜战场。停战后凯旋归来,转业到陕西省,后调到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当了一名采矿技术工。从此,与“蕉萍”相依相随,与矿工亲如兄弟,用“蕉萍”作笔名写矿工、赞矿工。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煤矿设施还很落后。寒冬腊月,煤矿竖井口结冰,影响了工作,消冰还是用的最原始的办法,直接生一堆明火烧烤。1957年1月8日这天,一不小心,火堆引燃竖井中的木柱,最后酿成14名井下矿工死亡惨剧。姚筱舟虽然当天恰好生病休息在家,但身为矿区技术员,当年8月还是受到“撤职下放,管制劳动”的处分。从此,

姚筱舟一直追求进步,突然在政治上受到打击,不再被信任,这使他对前途变得心灰意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神思恍惚。一次,煤矿剥离土层放炮,瞬间井下地面开始摇晃,岩石、土块往下倾泻,若不是班长跑来一个翻身把他压趴下,可能就没命了。又一次,一辆装满煤的矿车脱钩飞驰而下,人们又喊又叫,但走在轨道边的姚筱舟竟然毫无知觉,没有一点反应,幸亏一位老矿工一把揪住他的领子,甩到一边,才保全了性命。两次死里逃生,都是党员矿工救了他,给他内心很大的震动,使他对党、对工人产生了无比感激的心情。从此,姚筱舟常常主动走到矿工圈里和矿工们一起喝大碗茶、拉家常,倾听老矿工们直起嗓子喊高亢的陕北独有的秦腔。矿工们也不再把他当外人,生活里的喜、怒、哀、愁也都愿意与姚筱舟拉呱拉呱了。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矿工说起往昔的窑主不把矿工当人看待,矿工受的磨难那是苦到了黄连,讲到共产党的恩情是赞不绝口。他还记录下许多矿工编的顺口溜和歌谣:“党是妈,矿是家,听妈的话,建设好家”;“鞭子是窑主的枪杆子,煤窑是窑工的棺(材)板子”;等等。因为旧社会矿工一下井,每天都有出不来的可能。姚筱舟每天都被感动着,渐渐认识到“煤矿工人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牺牲了自己应该享受的那部分阳光,把脏、苦、累留给自己,把光、热、笑贡献给人民”。听多了,记多了,姚筱舟不自觉地有了写诗的冲动。1958年初春一个风雪交加之夜,姚筱舟守在煤油灯下,一口气写了三首小诗,其中就包括《唱支山歌给党听》。姚筱舟后来回忆说,这首诗的其他部分都写得比较“顺手”,只有第二段中“鞭子”这个词,难为了他个把钟头。初稿是“旧社会三座大山压我身……推倒大山做主人”,但他反复斟酌,总觉得不够理想,又找不到更恰当的词句替换。心烦意乱中,他随手翻阅一本小人书,偶然看到一个肥胖的地主拿着鞭子抽打几个长工,顿生灵感,觉得用“鞭子”来形容旧社会的残暴和苦难比“三座大山”更形象化,于是马上提笔改成“旧社会鞭子抽我身……夺过鞭子揍敌人!”

他用“蕉萍”为笔名,把三首小诗投寄到《陕西文艺》,很快被刊发在“诗传单”专栏内,后被春风文艺出版社汇编在《新民歌三百首》一书中。

雷锋看到了姚筱舟的诗,觉得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就把姚筱舟的诗记到日记本里,并且做了两处改动:“母亲只能生我身”一句改为“母亲只生我的身”,“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这样更精炼,更有节奏感,也更适宜谱曲,表达对党的热爱之情。

“是雷锋、作曲家朱践耳、歌唱家才旦卓玛三个大月亮照亮了我。”多年后姚筱舟动情地说,“当初我写诗时,没有想要它成为歌词,功劳是他们三个人的。曲谱是翅膀,有了好的曲谱,歌词才能成为美丽的天鹅,飞向远方。”

给“雷锋遗作”谱曲

朱践耳是我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原名朱荣实,少年时代就喜欢音乐,关心国事,思想进步,深受人民音乐家聂耳的影响,改名为“朱践耳”。他后来回忆说,“聂耳如果没有走得那么早,他一定是中国的贝多芬。我改名‘践耳’,就是一心想继续走他没走完的路”,向聂耳学

1962年,雷锋不幸牺牲。1963年,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学雷锋”的活动便在全国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雷锋日记》出版了。朱践耳在读到《雷锋日记》时,以一个作曲家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诗,他兴奋地给它谱了曲,为它加了一个标题《雷锋之歌》,并标注歌词节录自《雷锋日记》。1963年2月21日,《文汇报》刊载了这首新歌。

这首诗表达了对党的无比热爱之情,对旧社会的深刻仇恨,这完全吻合雷锋的身世和感情,他写出这样一首诗歌是情理中的事。朱践耳把这首诗歌理解为是“雷锋遗作”,这样标注,也就是说,这首歌由朱践耳作曲,雷锋作词,大家也都觉得没有什么疑问。

1963年7月,姚筱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中第一次听到这首歌,他既惊讶又激动,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一首小诗竟然 正好,中国音协的刊物《歌曲》要转载《雷锋之歌》,征求朱践耳的意见,朱践耳就将姚筱舟写给他的信转寄给中国音协。中国音协通过组织渠道向陕西省焦坪煤矿党委了解此事,证明情况属实。于是《歌曲》编辑部发表时就用诗的第一句“唱支山歌给党听”作为标题,词作者署名为“蕉萍”。从那以后,《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词作者得以正名。《唱支山歌给党听》把朱践耳和姚筱舟历史性地定格在一起。

才旦卓玛“抢”歌

著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当时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一天清晨,她在去教室的林阴路上,听到喇叭里正在播放歌唱家任桂珍主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一字字,一句句,农奴出身的才旦卓玛觉得这首歌就是为她写的:的农奴居住在世界的最高处,却过着地狱般的生活,是共产党来了,农奴才翻了身,才有了自己的今天。在回想自己所经历的苦难和幸福,才旦卓玛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一股歌唱的激情在她胸中迸发。她立刻转身,一口气跑到她的主课老师王品素那里,结结巴巴地告诉王老师她的请求。王品素担心地说:“你是唱藏民族歌曲的,行吗?不要丢了风格。”才旦卓玛语不成调哽咽地说:“歌里唱的就是和我一样的心声。我一定要唱!”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连汉语都说不利落的才旦卓玛为什么要唱一首汉语歌曲,但王老师最懂她的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给才旦卓玛找到了曲谱,又一字一句地给她抠汉语歌词,纠正她的发音和咬字,到了音乐学院月度汇报演出时,才旦卓玛果然一鸣惊人。后来朱践耳在听了才旦卓玛的演唱后,就主动提出让才旦卓玛唱这首歌参加1964年举行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之后,电台把录制的歌曲播放出去后,才旦卓玛和这首歌一起变得家喻户晓。

赞美雷锋的诗歌 篇3:

找准契合点 弘扬主流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文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文化多元化也造成了大量低俗文化和不良文化的散播。因此,不让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边缘化,弘扬主流文化刻不容缓。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倡导的、发挥主要影响的文化。而诗歌是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大国,有五千年诗歌文化发展的历史。翻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每逢盛世,都是诗歌飞扬的时期。当前,正逢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全国人民满怀激情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历史时刻,以红色诗歌文化为主题开展咏诵活动,不仅有助于弘扬主流文化,更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因此,辽宁广播电视台精心打造的电视文艺栏目《我爱红诗》以担当主流价值和主流文化为己任,本着用经典带动流行,用主流引领多元的指导思想,唱响红色经典,弘扬先进文化。节目定位坚持主题的鲜明性、风格的多样性、参与的广泛性、点评的专业性,力求按照时代要求把握文艺导向,依据民众需求把握文艺风尚。节目内容以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激动人心,以真、善、美的“红色”魅力感动人心,以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红色”品质深入人心。

融入艺术性 演绎诗歌魅力

诗歌素来被认为是阳春白雪,高雅的象征。如何让高雅文化走下殿堂,使观众既看得见,又摸得着,营造雅俗共赏的氛围,这就需要对节目进行大众化改良。为此,《我爱红诗》特别策划在节目中融入多种艺术元素,以诗歌文化作为精神内核,以综艺娱乐作为表现方式,力求把优秀的诗歌文化与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内容和形式来宣传时代精神。

《我爱红诗》的核心概念是“红诗”。“红诗”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优秀诗作。主要包括被广大人民群众� 在节目创作过程中,在“红色”主题下,我们将“红诗”的外延扩大:不仅有诗词篇章,还包括具有诗化语言的散文佳作,以及旋律优美的歌曲经典、戏曲片段;不仅有为人们所熟知的经典,也有来自民间的原创。

《我爱红诗》节目形式以“红诗”诵读为切入点,同时注重运用歌舞等其它艺术门类,以生动的电视语言,深入阐释“红诗”背后的文化精神,传递积极健康的时代风尚。每首诗篇的朗诵,都无一例外地进行了艺术处理,或配以精心编排的音乐和舞蹈,或运用反复、独诵与齐诵结合、吟唱等手段,立体呈现了一唱三叹、余韵不绝、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此外,在每首诗篇的末尾,还设计了能进一步诠释和升华主题的文艺节目。像这样,以朗诵为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辅以舞蹈、器乐、演唱等多种艺术元素的创新包装,诗词的魅力就能真正得到艺术化的展现。

联动多元化 打造红色品牌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体数量不断增加,传媒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渠道过剩”的时期。受众接收信息的媒体终端日益丰富,必然造成受众注意力的分散,在这样的情况下,单个媒体往往容易淹没在传媒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因此,《我爱红诗》栏目积极寻求与社会资源、与其他媒体、与自身内部的多向合作,互利共赢,为构建红色品牌形象开拓新的成功路径。

与社会资源联动。辽宁具有浓厚的诗歌创作土壤和浓郁的诗歌朗诵氛围,各种规模的诗词、诗歌社团遍布城乡。正是有着这样良好的群众基础,自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发起“红诗辽宁”群众性诗歌咏诵活动以来,《我爱红诗》栏目组积极组织和引领各地市群众竞相开展诗歌创作、咏诵活动,使诗歌走进乡村、走进校园、走进机关、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红色诗歌浪潮。

《我爱红诗》栏目在常态运行一个阶段后,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行业及区域性的广场诵诗活动,如在朝阳、鞍山、锦州、阜新等各市开展的大型广场诗会活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

与其他媒体联动。《我爱红诗》在做好节目的同时,特别重视节目品牌的宣传推广。栏目已与东北新闻网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利用不同媒体优势共同发展,加大节目对外宣传力度。东北新闻网多次在首页“第一现场”中报道《我爱红诗》节目的亮点。同时,栏目也积极与省内各市各家媒体合作,使各市参加节目的人员在当地报纸、广播及电视的宣传报道频现。以《我爱红诗》其中一期节目《献给当代雷锋郭明义的颂歌》为例,节目从策划、制作到播出,整个过程与多家媒体进行了联动宣传。东北新闻网除了对这期节目进行文字报道之外,同时还进行了视频报道。《辽宁日报》和《沈阳日报》等兄弟媒体也对这期节目进行了文字和图片报道。多家媒体的组合报道产生的联动效应,极大地拓展了这期节目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我爱红诗》还在新浪、搜狐网上开通了博客,吸引大量网友驻足。同时,栏目还与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合作,隆重推出了优秀原创诗集。《我爱红诗》与网络、报纸、书刊等媒体的强强合作,大大提高了该栏目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品牌形象的提升。

与自身内部联动。电视文艺栏目《我爱红诗》自开播以来,与本台文艺广播959《红诗会》节目形成姊妹篇,资源共享,以视、听两种方式合作传播,拓展空间。同时,《我爱红诗》还在台内网站设置专题网页宣传,节目视频及资料在网上充分体现。

除此之外,《我爱红诗》栏目积极促进与台内其他栏目的互动宣传。如本台的《第一时间》、《辽宁新闻》、《说天下》、《大海热线》、《生活导报》、《午汇天下》等栏目都对《我爱红诗――献给当代雷锋郭明义的颂歌》这期特别节目进行了相关报道,多个栏目在报道郭明义事迹的同时,也提升了《我爱红诗》栏目的品牌影响力。其间栏目还与本台乡村广播、文艺广播联办节目,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实现了双赢。

我们相信,随着《我爱红诗》栏目的日渐成熟与发展,它将有力促进和谐辽宁的建设,成为一个展示红色文化的重要舞台、宣传时代精神的重要窗口,一个足以让辽宁人民骄傲和自豪的红色品牌。

赞美雷锋的诗歌 篇4:

开 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1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古人说的文章的“凤头、猪肚、豹尾”就含有这个意思。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好掌握的记叙文的开头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青凉山望下去,见有不少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记一次乒乓球赛》的开头,交代了时间的人物、起因和时间。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

《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美好生活的剪影》的开头使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

(3)把事情的开头作为文章开头的自然起笔法

1篇题目是《记一堂生物课》的作文开头是这样的:“上课铃声响了,大家都走进了生物实验室。”

二、非开门见山法

这里所说的“非开门见山法”,并非无“门”,而是使用写作技法(如议论、描写、抒情、引用等)、修辞方法(如设问、比喻等)或其它的方法(如设置悬念等)把“门”装饰的更美一些,使文章更添文采,进而更深刻、更生动地表现主题,更引人入胜。如:

(1)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衬托的作用。

例文《逝去的岁月》、《分房》开头使用的是这种方法。

(2)深化主题的议论抒情法

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例文《不寻常的考试》都是用了这种开头方法。

(3)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

《人民的勤务员》的开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日记中一段著名的话,以这段话开头,对后文记述雷锋的事迹,无疑是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冰心的《每逢佳节》一文开头引用了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入题新颖、感情真挚,点明了思念海外亲人的题旨。

(4)引人入胜的提示法

《第二次考试》的开头提出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引起读者的注意,自然会使人想到:“这是为什么?”急于从后文中寻找答案,因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5)吸引读者的设问法

有1篇作文的题目是《我的家乡》,它的开头是这样的:“朋友,你到过我的家乡吗?你登过我家乡的山、游过我家乡的水、吃过我家乡的肥鲤鱼吗?”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其中常见的几种。在写作当中,有时并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考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最恰当的开头方法。

结 尾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自然顺畅的结果交代法

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写了一个女乞讨者三年前后的不同形象与神态,表现了人格的堕落这一深刻的主题。文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述了事件的经过。结尾写道:“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这一不加修饰的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令人回味无穷。例文《记一次乒乓球赛》使用的也是这种结尾方法。

(2)照应开头的首尾呼应法

结尾要呼应开头,这是记叙文的一般写法,很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开头就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是诗”,这一不寻常的比喻,特别是结尾具体化为“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3)画龙点睛的全文总结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概括全文中心或对文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结尾段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段文字兼用议论与抒情的方式结束全文,最后一句话点题:“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例文《春天的色彩》、《分房》的结尾也是这样的。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4)含蓄深刻的启发联想法

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体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例文《逝去的岁月》在结尾就做了这样的尝试。

(5)激励读者的感叹法

有些文章结尾既不是总结中心,也不是启发联想,而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爱与憎。《白杨礼赞》的结尾就大声疾呼道:“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赞美雷锋的诗歌 篇5:

关键词:文章 开头 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1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古人说的文章的“凤头、猪肚、豹尾”就含有这个意思。可是俗话又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在写作文时许多同学冥思苦想半天就是写不出来,有时七拼八凑但总觉得不满意。那么,怎么才能写好文章的开头昵?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好掌握的开头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

这种开头,可提示全文内容,可起笔点题,可开宗明义,提示主旨,可交作动机,可提出中心论点……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蔓不枝,能让读者一目了然。这种写法直白、有力,不绕弯子,直接点出文章的主题,很受读者的欢迎。如(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2)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朱自清《绿》)。这样的开头入题快捷,直接点题“背影”、“绿”,使读者一下子就抓住了主题,是一种好的开头法,特别是考场作文的首选之法。

二、渲染气氛法

人物的活动,总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特定的自然环境,如在开头描写特定的环境气氛,对刻画人物性格可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如《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衬托的作用。这种写法,开头暂且回避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先通过环境气氛的描写,给人一种或喜或悲,或欢快或沉重,或赞美或痛恨的感受,使读者一看文章的开头便会进入一种形象的意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这种开头的写法多用于写记叙文,特别适于写形象的散文。

三、设置悬念法

悬念式,即开头故意叙写一种奇怪的现象,以引发人的思考,急切想解开这个“谜”,这种开头的特点在于先将事情发生的结果交代出来,使文章产生悬念,引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然后再写出事情发生的经过。如《第二次考试》的开头提出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引起读者的注意,自然会使人想到:“这是为什么?”急于从后文中寻找答案,因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四、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

引用名言、警句、诗歌作为开头,犹如在文章中镶金嵌玉,使文章熠然生辉。不仅能彰显出作者的文采,而且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和可读性。《人民的勤务员》是这样开头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日记中一段著名的话,以这段话开头,对后文记述雷锋的事迹,无疑是起到了“文眼”的作用。冰心的《每逢佳节》一文的开头则引用了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入题新颖、感情真挚,点明了思念海外亲人的题旨。由此可见,引用名言、警句、诗歌作为开头,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富有深刻的哲理性知识性,便于引起读者的思索,从而深化文章的思想意义。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写人或写物的文章。

五、故事导入法

这种写法是引用一则典故或现实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开头,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故事一定要和文章的主题相一致而且要字数恰当,简明扼要。如:汪曾祺在他的《翠湖心影》中引用下面这一则故事: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七。”“住在哪里?”“翠湖西”。“爱吃什么?”“辣子鸡”。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十五”。“住在哪里?”“翠湖”“爱吃什么?”“麻婆豆腐”。作者通过这一则故事,引起读者的兴趣,把读者带到了他所描写的翠湖中了,达到了引出正文的目的。

六、开头要用好修辞

运用修辞是使开头生动形象的最好方法。最常用的是比喻和排比。在此,作简单的介绍。

用比喻,可以增强开头的形象。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文采飞扬,情味盎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用的比喻要与全文的中心暗合,与全文的情调一致。如她像幽谷里的一朵百合,洁白无瑕,发散出淡淡的幽香,却孤独寂寞;她像勇敢的海燕,在自由的天空翱翔,在汹涌的浪尖起舞;她像李清照那样多愁善感,见凋花伤春,见落叶悲秋。她就是中国奇女子三毛。她就是我喜欢的作家(《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这篇文章的开头,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写三毛,形象地写出了三毛的特点。

用排比,可以增强开头的气势。如它曾是千年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名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身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它就是诚信(《千年的呼唤》)。这样的开头既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又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上一篇:体操比赛口号盘点

下一篇:返回列表

48 3492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