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沁河流域防汛和生态建设的建议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一、工作成效

通过视察,委员们认为,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构筑了黄(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屏障和生态底色。**黄河河务局(以下简称“河务部门”)立足新起点、聚焦新目标、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2021年安全有效应对了沁河1982年以来最大洪水(沁河下游武陟站200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守护了沁河安澜;沁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纳入《黄河流域(片)“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和《河南黄河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报告》;依托生态保护恢复传承沁河文化,在生态建设和文化弘扬上体现了**元素、唱响了**声音,打造了富有特色的沁河文化高地,多项重点工作呈现新格局、取得新成效。

(一)沁河防汛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树牢风险意识,狠抓责任落实。全面开展“7·20”特大暴雨灾害追责问责案件以案促改工作,梳理6个方面9项问题整改清单,编制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绘制洪水风险图。从预案修订、物资保障、险情管理、水情管理、安全管理等14个方面整理69项防汛重点任务,实行清单化管理,按照时间节点,逐项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修订防洪运行和全员岗位责任机制,建立高效运转机制。

二是优化防洪预案,落实防汛物资。结合2021年洪水防御经验,完善应急预案及沁河6个不同量级来水工程防守与应对情况,细化应急响应、防洪调度、后勤保障等措施,切实提升应对处置能力。完成沁河防汛物资清仓查库,落实防汛石料34万立方米、铅丝128吨、编织袋27万条、发电机组297千瓦,对各类料物、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正常使用,并以社会企业代储模式落实防汛备石10万立方米。

三是强化安全管理,排查防洪隐患。对涉水安全警示标志标牌进行了更新维护,并通过进社区、校园等活动,加强涉水安全宣传。对沁河26处工程1151个断面进行根石探测,预筹加固措施;完成汛前河势查勘,分析预估马铺等不利河势情况;汛前普查工程隐患432处并整改到位;排查整改沁河河道内涉水物体危险源33处;完成水北关等25个应急度汛及水毁项目主体工程施工,补充备石万立方米、铅丝吨。

四是落实群防群控,提升能力素质。汛前,落实群防队伍约9万人,陆续对各级行政首长、群防骨干、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开展**市沁河防汛专项演练,组织专业抢险队伍进行岗位练兵和技能培训;就沿沁有关县(市)迁安救护方案中涉及的传统“村对村,户对户”安置方式向“学校、企业集中安置”等方式转变工作进行深入交流,强化避险转移安置措施和能力。

(二)沁河流域生态治理稳步推进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共建生态沁河。编制完成了《沁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方案研究》,拟采取河道疏浚、裁弯取直、双岸整治、新修堤防缩窄口门、修建涵闸等治理措施,以达到“改善河道行洪能力、消除畸形河势、稳定中水河槽、保障沁河防洪安全”的目标,该项目已作为河南河务局“十四五”期间拟编制重点专业规划建议上报黄委会,列入黄委会“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重点项目。沁河留村、亢村、陶村3处引沁涵闸应急调蓄工程,老龙湾、沁河入黄口2处水生态治理工程列入《**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年)》。

二是聚焦工程建设,打造安全体系。“十三五”期间,投资亿元,投入水保、环保费用万元,实施完成了堤防加高帮宽、险工改建、涵闸拆除重建、堤顶道路、防浪林、行道林等沁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建设项目,沁河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发挥了明显的安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工程。河务部门始终着眼于生态建设发展大格局,充分考虑沁河生态结构需要,主动作为、及早谋划,形成了《**黄(沁)河防洪工程生态廊道建设指导意见》《**黄(沁)河生态保护建设指导意见》等,全面系统地明确阐释了“一年大突破、两年大提升、三年大变样”的生态建设目标,着力改善沁河生态、建设绿色生态廊道。2021年至2022年,创新绿色理念,对52处河道工程、760道坝(垛、护岸)进行坝顶植树绿化,对20处靠河工程、110道坝坝前植柳,保水土固根石,兼顾植树绿化和工程防护,着力打造集堤顶行道林、坝顶生态林、临河防浪林、背河适生林于一体的生态景观线。目前,河务部门工程管理范围内绿化面积达万亩,绿化覆盖率达70%以上,共栽种花卉树木100多个品种、170万余株,植草面积万亩。

四是深度融合赋能,打造文化高地。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作为传承、弘扬沁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深入挖掘防洪工程所在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融合“党建美学”、“生态美学”、“文化美学”,根据不同地势,依托生态建设,因地制宜,因势赋形,合理布局,高品位建成大樊堵口纪念广场、白马沟闸遗址文化苑、水南关法制生态文化苑、西王贺共建示范段、武阁寨共建示范段、老龙湾险工、史公堤、马铺险工等生态文化景观,美化了五车口闸、亢村闸、陶村闸、留村闸等沁河涵闸,不断赋予沁河深厚的文化内涵。

五是强化水资源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全力保障沁河水生态安全,不断沟通协调上游灌区和水库下泄流量,确保生态基流。配合国家水利部开展沁河下游水资源调研,促请上级开展沁河水量统一调度,强化水资源监管效能。积极支持沿沁政府加快农业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强化对水资源、供水工程、取水许可的监管,加强用水计量稽查。谋划推进武陟老龙湾、西滑封段生态修复试点和沁阳马铺险工段河道疏浚研究,逐步在沁河沿岸连点成线形成一批防洪安全和生态效益并重的试点项目。

二、存在问题

(一)沁河防汛工作方面

后勤保障能力不足。2021年沁河秋汛大洪水期间,洪水历时时间长,群防队伍和各级力量下沉一线开展巡堤查险,一线住宿保障能力不足;在堤顶或坝顶搭建帐篷作为守险点,不能够挡风保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影响防汛抢险。

(二)沁河流域生态治理方面

一是防洪工程体系尚不健全。沁北的龙泉、阳华两处缺口至今未得到有效治理,当五龙口水文站流量超过2500立方米/每秒时,洪水将从阳华、龙泉两处缺口溢入沁北自然滞洪区,严重威胁沁北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河道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存在冲突。沁河滩区是河道行洪、滞洪、沉沙的重要区域,但沿河居民多,沁河河道内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涉河项目建设和水事活动频繁,滩区土地利用需求旺盛,还需要破解滩区事权多头管理的矛盾,形成协同管理的合力。

三是滩区生态治理矛盾较为突出。沁河沿线村庄多,垃圾堆放和处理设施尚不够健全,随着沁河“清四乱”工作的开展,河道内四乱问题明显减少,沿河群众、企业河道保护意识有所增强,然而针对沁河河道内垃圾,虽多次进行集中清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河道内垃圾随意堆放、前清后倒问题,且沁河多年未发生过大流量洪水,此前在沁河河道内掩埋的垃圾在2021年大水期间被冲出,某些部位仍未得到清理,这将会对河道生态和水质造成较大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是坚决树牢防汛“金标准”。防汛工作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相关。建议由沿沁县(市)政府牵头积极开展工作,在堤防背河统一建设守险板房,解决突发情况下守险查险人员驻守问题,更好开展巡堤查险、河势观测、信息上报等工作,同时配备足够的查险及值守用品,满足大洪水期间下沉人员及群防队伍巡堤查险需求。

二是积极推进沁河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在沁北龙泉、阳华两处缺口龙眼处加修堤防缩窄龙口,以控制、调节沁河溢洪和内涝排泄。建议由沁阳市人民政府牵头,积极推进龙泉、阳华两处缺口治理前期研究和调研论证,安排匹配资金促使项目尽快立项实施,有效保护沁北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沁北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为维护沁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改善沁河流域生态环境发挥应有作用。

三是大力改善沿沁生态环境。解决沁河河道内垃圾问题,健全村收集、乡清运、县集中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系统。建议沿沁县(市)政府积极推动沿沁乡村垃圾治理,改善村庄环境卫生,加快建立垃圾集中收集转运点,推动环境卫生水平提升,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同是,沿沁县(市)政府要大力开展“清四乱”,开展河道垃圾、非法养殖、水面漂浮物集中清理整治,确保“政府主导、河长负责、乡镇落实、河长办监督”治理机制常态长效。

四是充分预留河道生态空间。建议自然资源部门在“三区三线”划定过程中,充分考虑沁河防洪安全、河势稳定、供水安全,处理好沁河河道、水利工程及其管护范围与三条控制线的关系,规划建设工程以及控导工程连线内排洪河槽区域不能划入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将现有防洪工程及其管护范围、规划建设工程以及规划治导线区域调出生态红线范围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沁河河道范围内不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三年一遇淹没范围不划入耕地保护目标,为河道行洪、生态管护留足空间。

五是有效推动部门协同协作。沁河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防汛抢险、水文、地质、气象、生态环保等,只有通力协作、协调推进,才能实现治理效果。建议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水利、河务、气象等部门参与,加强联系与沟通,建立互动机制,及时掌握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降雨时间及降雨量、洪水演变分析情况等,及时做好应对举措,提高防汛水平,增强防汛效果;应急管理部门应牵头组建沁河防汛抢险专家组和综合治理专家组,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防御洪水应急抢险决策中的技术支撑和专业指导作用,对沁河治理工作定期进行专题会商,集众家之长、纳众家之言,推进沁河治理再上新台阶。

六是加快谋划建设生态项目。充分考虑沁河安全与美的关系,结合防汛、水利建设和生态廊道建设,挖掘沁河文化基因,融入沁河文化内涵,推进沁河与地方发展相融合的项目规划和建设,改善水生态环境,营造水文化氛围,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景观、亲水、人文等多方面的获得感。建议发改部门牵头,河务、自然资源、交通、林业、文旅等部门和沿沁县(市)政府等参与,谋划推进沁河涉河项目、生态廊道规划与建设,在项目规划前期和建设实施期间充分考虑沁河生态保护、生态管护和生态修复,为沁河生态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社会资金,助推沁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七是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建议应急、水利、河务、海关、生态环保等部门和沿沁县(市)政府加强防灾减灾、环境保护、涉水安全等宣传,提高沿沁群众自觉性,增强沿沁群众对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的重视和支持,杜绝河道内倾倒垃圾和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教育引导沿沁群众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助力打造美丽沁河。

48 34214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