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战略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调研与思考

网友 分享 时间:

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市委书记XX强调,人才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滇之基。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全市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我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战略人才力量的内涵及重要作用

战略人才力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保持我市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战略人才力量的持续集聚和涌现局面。

(一)具备精深科学造诣的领军科技人才。当前,我市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向科技要动力、要解决方案的关键期,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急需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战略分析判断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的领军科技人才,找准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精准指引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组织动员全市科技力量,实施产业技术攻关重大任务,组织大规模科技创新活动,攻破关键核心技术。

(二)独具战略眼光的高层次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并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市在生命科学、材料、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已具备较好基础条件,若能抓住时机超前布局,就有望在部分领域抢占战略制高点,打破国际封锁,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我市急需一批能够较好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分析研判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带领全市科研力量破解趋势性、引领性、根本性重大科学问题,推动我市在战略必争领域占领制高点。

(三)具备卓越领导才能的领袖型科学家。目前,我市缺乏高水平创新人才,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流失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实践证明,人才聚集地也是科技发达之地,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必须有一批领袖型科学家“冒出来”,在科技领域独当一面,依靠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强大的号召力,产生人才集聚效应,在跨学科研究、大兵团作战组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市打造科技人才高地提供核心动力。

二、建设战略人才力量的基础条件

(一)科技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时,我市科技人才不足XXXX人,科研机构工作人员不足百人,如今发展到拥有XX万专业技术人才、XX万高技能人才的规模,全市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X多万毕业生。截至目前,在滇“两院”院士达X位,累计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XX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XX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XX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X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X个。引进高层次外国人才X人,选拔培养科技领军人才XX位、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累计XXX位,培养省创新团队累计XX个,在建运行院士专家工作站XX个。

(二)科技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我市已建立起多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全市X所高校的XX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1所高校进入首批“双一流”建设行列,X所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XX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X个,XX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科建设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我市科学家主持完成的X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X人获何梁何利奖,在天文、生命科学、材料学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一批本土科学家成为科学界的中坚力量。

(三)人才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围绕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等方面,相继出台配套制度68个,推进改革举措83项。加快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双向兼职、离岗创业及人才流动机制,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深入推进。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建立科研诚信管理工作机制,广大科研人员的诚信意识显著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逐步完善,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出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等政策,大力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加快培育各领域首席科学家,建立完善青年人才发现、遴选和使用机制。

三、差距与薄弱环节

我市作为欠发达的地市,科技人才总量与其他地市相比差距明显,人才发展还有很多薄弱环节,科技人才队伍潜能有待进一步挖掘。

(一)科技人才数量依然短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我市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十万人创新中介从业人员数等排名全国靠后,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人力资源有待开发,市内高校的一些毕业生不愿留滇工作,外市就读回我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不高。“塔尖”人才欠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高层次人才总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科技人才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还不够。目前,我市高层次人才大部分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以“两类”人才为例,企业占比远低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研究成果点的突破、单项成果多,先导性、引领性成果少,能够牵头重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或独立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科技领军人才不多。缺乏善于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科技发展战略方向,兼具战略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发挥全局性、引领性、决定性作用的战略科技人才。

(三)科技人才的聚集效应尚未显现。据统计,我市科技人才和学科主要集中在生物、冶金、信息、能源等领域,但与其他地市相比,在这些领域尚未形成各类人才竞相涌入我市聚集的显著趋势。相反,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近些年已流失了部分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一些创新团队带头人被外市挖走,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四、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基于我市科技人才现状,建议以人才集聚涌现为目标、以重大任务为牵引、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构建从战略科学家到领域顶尖人才、专业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建设战略人才力量要有“高度”,做好框架设计。聚焦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领域,把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与重大前沿基础研究、战略性技术产品科技攻关等一体化部署、同步推进,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重点培养一批首席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推动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世界知名企业等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为培养能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级科技大师提供重要平台。聚焦关键人群、优势领域、战略方向,建立战略人才力量遴选机制,引导科技人才勇于挑战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不断作出新发现、开辟新方向、提出新理论。

(二)建设战略人才力量要有“厚度”,设立人才培育库。设立战略人才力量培育库,推动一批卓越的科技人才向战略人才力量转变。遴选杰出科学家入库,在我市科技创新亟待突破的战略方向、急需布局的重点领域,牵头实施重大专项,培养一批科学战略大师。遴选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人才入库,定向培养能够进行战略咨询、战略策划、战略制定、战略组织、战略实施的领军人物。遴选战略科学家入库,提供更广阔平台、更多战略资源和支持,给予更多组织领导重大科技活动的权责,赋予更多科研自主权,培养一批引领未来的战略科学家。

(三)建设战略人才力量要有“广度”,建立“双跨”机制。建立跨学科领域的交流互动机制,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集中全市优势资源,组织实施跨学科、跨领域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构建战略人才力量协作网络,加强各领域战略研究力量的协同合作,形成“小核心、大网络”的研究体系,产出高水平的战略研究成果。建立科学技术战略决策咨询体系和机制,发挥战略科学家及其科研团队、学术共同体的独特作用,充分利用院士资源开展高端战略咨询,为我市制定科技法律法规和创新提供决策支撑。完善科学家参政议政机制,在咨政建言过程中提升战略思维、战略眼光。

48 2606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