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论文导读【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心理学研究论文导读【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心理学研究论文导读【第一篇】

情感设计是属于设计心理学中,把人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与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唐纳德·a·诺曼认为:“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储存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接触外部世界中的人、物、事件、语言、行为等。“意识世界”与“环境世界”不断的碰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信息的交换、打散、重组、混合,而同样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适应性的选择、决策、行动。我们正是通过“行为互动”与“信息交流”做“事”,才与“物”“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发生特定的“关系”。而对于设计活动的本身,这也是一种复杂、多方面、多因素的人类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包括信息,动作的接收,认知与反馈间的互动过程。

二、情感设计的意义。

在我们了解展示情感设计在其中的应用之前,我们必须知道情感设计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产品,场景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加设计的使用性、可用性、合理性,包括在设计本身的造型以及互动关系的人性化设计等。其次,它可以帮助设计主体对设计作品进行正确有效地理解、评价、鉴赏,并了解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对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就可以让设计师更好的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以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的各种挑战,并制定出合适的宣传,推广手段,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设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而设计学则是广义设计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而心理学则是一门人类为了研究自己而设计的一门基础科学。从这个层面而言,研究情感设计的意义既是将设计作品变的情感化、艺术化以及美观化,它能使设计更加带有一种心理状态,设计的产品以及其载体将更含有自我的情感,设计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一种研究人心理状态的一种艺术方式。它能更全面的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三、情感设计与设计美学的交互研究。

在情感设计中,受众在与设计产品的情感交流的同时,思维无时无刻不是在跟产品进行着互动与信息的交换。在先前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在工业设计中,美学意义一直占有大量的地位,而设计师更加注重产品的涉及外形与外在,而忽视了使用体验和舒适度,而情感设计则告诉我们,人是设计活动的主体,是为人服务的,所有的设计活动过程最后都是以人为终点,在产品设计领域即表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模式,需要以用户为设计中心,不能以牺牲受众的舒适度与合理性换取美学设计上的吸引力。

在情感设计与具体设计过程的相互关系中,我们根据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特征,把设计对象明确地划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以及反思层。而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时,本能层即为产品的基本美学关系,行为层即为受众与产品互动过程中的乐趣与效率,反思层即为自我形象与个人满意度。而这三个层次既是对设计活动的基本概括。在设计作品作为受众评价和鉴赏的对象时,情感成为了受众心理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艺术设计之物,它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感官的双重属性使其一方面是平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对设计者而言既是充分了解受众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并综合它的特点,来完善设计对实际目的的适合程度;另一方面,设计的作品作为受众群体需要去感知的重要部分,是最常见、最普遍的审美对象,受众无论在评价、选择或使用上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或审美体验。

四、情感设计对于设计过程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是实用的艺术,是艺术的设计,而其中使用性和目的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其实既是指注重受众的体验情感,而受众对产品表现出来的感受与反馈就是设计过程中的情感设计。因为欣赏与评价并不是设计作品存在的首要价值,所以设计作品所激发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与纯艺术品一样,而这仅仅是设计作品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所以它存在的价值最后还是因为它能实现某一既定的目标或目的。因此,我们所谓的“情感设计”并不是那些以情感体验为目的的设计,而是设计师通过对受众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情感激发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与分析。在设计中有目的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感,使设计作品能更好的实现其目的性的设计。例如在家居设计中体现温暖,工具设计中体现效率,在警示标记中激发警惕感等。

参考文献:

[1]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7月.

[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2010年3月.

[3][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设计.中信出版社206月.

心理学研究论文导读【第二篇】

《消费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同时也属于消费经济学的一部分,主要是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并且发现规律,在市场营销专业中属于核心课程。《消费心理学》是将普通的心理学原理与当前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相结合起来,将心理学理论与市场中消费者的消费特征相结合,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所用。在这一课程中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重要的,这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核心所在,这对于毕业之后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学生来说是重要的。

1.《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尽管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教育方法应该创新的问题,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上还是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方式还是以讲解具体事例之后引出原理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习理论知识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对于实际应用知识而言却存在很多问题。而中职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就业,所以增强实践能力远远要比学习理论知识更加重要。

教材内容交叉。

当前很多院校所选择的《消费心理学》教材都与其他专业的课程相互交叉,出现重复的现象,书中很多内容都会在其他的专业书中找到,例如:在《广告学中》也会出现同《消费心理学》课本一样的广告设计、商标战略等,这些内容也会出现在《公共关系学》中;而在《市场营销学》和《商品学重复》中也会出现生命周期和产品价格等内容。课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的知识点,不仅会浪费课堂时间,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因为重复听同样的.内容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教材不具有针对性。

在课程改革之后,大多数中职院校所使用的《消费心理学》教材都是经过缩减和改变而成的,在缩减和改变的过程中参考的就是本科的教材,因此缺少了很多内容。由于每个学科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所以改编之后的教材难免对在基本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所缺乏,很多中职院校的教材在改变之后都更加偏重于理论,与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这是由于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所以对学生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要求,而实际技能则处于第二位,但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在毕业之后面临的是就业,而且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与本科生相比也较差,换句话说,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对知识是实际运用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

想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合适的教学方法是离不开的,因此应该不断的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改革,不断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案。首先是在课堂讲授方面,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存在诸多的不足,一直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而对实际运用却有所忽视,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暗示的方法让学生从案例中自己领悟理论,这样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不再是教师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的思维转换为双向关系,相互沟通和交流,增强学习效果。其次是案例教学,在授课时教师应该以具体的消费案例为媒介,作为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学生之间多多沟通和讨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在这一环节中正确选择案例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保证所选择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可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补足教科书中叙述简单、枯燥乏味的缺点,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合理衔接。此外,还可以设置专题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学生提出消费心理问题,由同学们自主分析,各抒己见,教师针对学生所阐述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之后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改变教学内容体系。

教材对于一门科目来说具有指导性作用,所以《消费心理学》教学的改革与教材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对于中职院校的教材来说可以自主编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材,这样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在编写的过程中可以将工作过程作为主线来编写,将内容以岗位为核心,模块化、具体化的编写,排版也要合理有序,不能够杂乱无章,这样反而会增加知识理解的难度。编写时可以按照难度逐渐升级的方式进行编写,首先是基础模块,之后是能力模块、最后是应用模块。在基础模块,主要讲解的是心理学基本的理论知识,是针对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一些心理活动;在能力模块主要是一些市场营销和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技巧,以及处理消费纠纷的能力培训等。

改革考核模式。

《消费心理学》作为一项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加入实践学习的内容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而当前的考试却只是将学习效果展现在书面上,这种方式不能够综合的评价这门科目的学习效果,所以当前应该改革考核方式。除了要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他们学习过程的考核。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也计入到学习成绩中。将过程考核的结果也归纳到最终的总成绩之中,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那些平时不学习只是依靠考试之前突击学习学生获得高分的不合理状况。

3.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当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只有掌握了消费者的消费情况才能够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消费心理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书本,而是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改变教学方法,优化当前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并且将考核方式变得更加具有综合性。

参考文献:

[3]李迪.《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网络财富,.18.

心理学研究论文导读【第三篇】

教师职业本身虽然没有丰厚的收入,没有太多的福利待遇,也没有过高的社会地位,但是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工作和工资相对稳定,工作环境单一,工作群体单纯。工作的稳定和社交的单纯,可以让更多的体育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工作和家庭中,能够在安稳平定的生活中追求一种幸福。加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要想在这样的形势下寻求一份稳定是多么的不容易。而云南人的生活习性和心理特征造就了他们以稳为主的追求,体育教师在这样一个安逸的工作、生活环境下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与学生的交流中共同成长和发展。

学生和教师是学校里面的两股生力军,他们的发展情况决定了学校的发展趋势,只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了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在师生交往中,体育教师给予学生扎实的基本技术知识和家庭般的关怀会让学生体会到太多的幸福;同样的,学生真诚的爱与关心理解对教师来说是最大的安慰和报答,是体育教师体验职业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相对开放和独特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和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而学生更愿意走出高压的教室在这样的环境中向体育教师诉说自己的心声,体育教师更多的是充当朋友、大哥、大姐、心灵的指导师等角色。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华丽的动作技术深受学生的青睐,得到许多学生的认同与崇拜,看到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断地提高,也看着学生渐渐地成长,不由地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和谐融洽的同事关系。

学校人文环境的营造不仅影响着教师的自身发展,而且对整个学校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对学校人文环境的营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教师与职工之间是为了顺利完成工作而合作的同志关系,由于各自的工作岗位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俗话说“在外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调查的许多体育教师都不是本地人,所以和谐融洽的同事关系让出身在外的他们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和家一样的温暖。同事关系融洽了,大家才能在一起互相沟通与交流,讨论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工作和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所以更多的体育教师非常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加强与同事的交流,增进同事之情,并从中感受一种幸福与温馨。

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领导的赏识”是激励员工的重要的因素和手段。而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它意味着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位置以及自己获得发展机会的多少、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和工作成效能否得到认可等。而作为社会方面,主要来自学生家长及外界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一直以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就像一顶无法摆脱的帽子扣在每个体育教师头上,而他们就在这样一种阴影下长期生存着,以至于太多体育教师出去社会和其他人交流都不敢说自己是教体育的。许多学生家长甚至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是在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对体育教师存在歧视心理。自从北京奥运会和全民健身纲要提出来以后,人们才更了解体育,对体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渐而转变了对体育教师的看法。而中考体育加大了体育分的比重更不得不让如此多的家长开始重视体育,开始关注体育教师。学校也为了升学率除了三大主科外开始重视体育,加大了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对体育教师成绩给予一定的认可和支持。所以昆明市乡镇中学的体育教师感受到了一种工作的成就感,慢慢从这方面获得了一定的幸福感。

3昆明市乡镇中学体育教师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匮乏的硬件设施和较差的教学条件。

学校是体育教师的工作场所,而学校环境是影响体育教师职业生活状态的根本因素。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学条件是体育教师的教学工具,是完成整个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东西,是体育教师展现自我的舞台。目前中国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远远达不到国家的标准,特别是乡镇中学硬件设施的匮乏让体育教师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他们要在稀缺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上完成大负荷的教学内容实属不易。为了教学,许多体育教师只能自制器材,调整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来适应场地并完成一年一度的体育中考任务,学校每年给体育教师进行任务施压,所以让更多体育教师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惫。

繁琐的事情和超负荷的工作。

“你们体育教师都会生病?你们不是搞体育的吗,怎么可能?”“你们上体育课还累?”“体育老师的身体应该是最健康的”……当我们面对这样的质疑的时候大概作为一个体育教师都会显得那样的无奈,有谁能够走进体育教师的心里真正去了解他们的那份心酸。“体育教师也会亚健康。”今年1月份中国教育报报道这样一件事: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潘建芬的一项调查显示,普遍的亚健康状态已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之一。与很多亚健康人群缺乏锻炼相反,体育教师的亚健康原因恰恰是“劳累过度”。体育教师由于年轻时候进行过多的体育训练,积攒了太多的疾病,现在大负荷地进行教学让太多人无法承受,好多体育教师都是带着病在工作,几乎每个体育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风湿病。在这样一种亚健康、超负荷的工作环境下,昆明市乡镇中学的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严重缺失。

学校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工作。

学校作为一个大的管理者,应该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地挥洒,最终给出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够得到一个合理的评价,那是对自己工作付出的一种认可。现在乡镇中学整个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特别是对体育教学工作的评价让许多体育教师心灰意冷。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曾提出“领导的赏识是重要的激励手段”,这对体育教师来说意味着以后自己在组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自己获得发展机会的多少,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永远只是把中考体育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来考核体育教师,极力把体育教师往应试教育的台子上推。因为学校一味地用定量的尺度而缺乏用定性的尺度来评价乡镇中学的体育教师,使他们在这方面找不到一种快乐,更谈不上幸福。

薪酬和付出不相配,体育教师待遇低。

薪酬与付出不相配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付出的工作量与工作成效与实际得到的工资待遇不呈正比,有点类似于廉价劳动力的说法。一个职业如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会在这个职业上给予经济的支持,它表明社会对这项职业的认同度和重视程度。许多体育教师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量以外还要做一些杂乱的事情,比如学校的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的组织、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学校各种球队的训练等。但是,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这些并没有额外的补助,他们所做的一切,在学校看来都是应该的`,这让太多的体育教师非常郁闷,经常为此感到烦躁觉得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之间的差距太大。

心理学研究论文导读【第四篇】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指明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呈现出高流动性、低稳定性的特点;接着探析造成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应如何切实维护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为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辅导员;稳定性。

0引言。

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否、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工作的成败。但由于目前很多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性不够,尚未构建出有效的辅导员职业化机制,而同时辅导员工作面临着地位低、待遇低、压力大、后顾之忧多等诸多隐患,使辅导员队伍呈现出高流动性、低稳定性的特点。辅导员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少,心甘情愿做辅导员工作的也就少了,长此以往难免影响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事工作时就会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另外,辅导员在进行职称评定时,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课时,但是辅导员很难像其他专职教师一样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教学准备。在此种情况下,许多辅导员都不看好自己的职业前景,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也严重制约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职业风险大,工作负荷高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危机事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各类危机具有突发性、人为性及群体互动性。

而辅导员作为安全稳定的直接责任人,必须始终高度关注、密切注意。辅导员上班时间需要处理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下班后还要担心学生生命、财产、出行等安全受到威胁,担心学生课余时间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引发事件,手机更是24小时开机,一旦有突发状况,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中,势必导致其身心疲惫,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角色存在矛盾性,缺乏成就感随着高校对学生各项管理工作的加强,辅导员的职责和角色有所扩展,但是,因为辅导员要受院、系两级管理,各职能部门随时布置任务,导致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和其他工作边界不清晰,界定不明确,正逐渐由“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蜕变为“学生的生活保姆”。

职业出路不明,待遇不高很多高校为了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实行专职辅导员制,但对辅导员的未来出路并没有明确的政策和规定;有的高校对辅导员究竟属于什么行列很含混;有的高校对打算改做专职教师的辅导员缺乏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措施。这就使得很多辅导员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很不乐观,不能将自身的工作看作崇高的事业而努力工作,担心自己的出路,思想不稳定,换岗愿望强烈。

高校辅导员一般要求坐班,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长,有时候甚至工作到深夜。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还决定了必须要拿出大量的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或者指导学生活动等。而面对同样的职称评定程序和评定标准,辅导员较普通任课老师则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此之高的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待遇却往往低于专业教师。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些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辅导员的工作特点要求其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还需要具备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理论素养。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都趋于年轻化,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不高。

2促进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降低辅导员工作风险,充分给予人文关怀工作的高风险性对辅导员身心影响较大,虽然学生紧急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辅导员的管理责任不可推卸,但不能把事情的后果都推给辅导员。一方面,学校应制定和完善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和义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让辅导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学校要承担基础性责任。另一方面,不能总是给予工作和管理上的重压,一味强调单向工作布置和辅导员的服从,而是要及时发现与处理辅导员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问题。

理顺相关部门工作关系,切实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荷由于学生工作是一个庞杂的工作体系,涉及到学生思想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学校要切实减轻高校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负担,就必须先理顺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的关系。要划分清楚学生工作各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与义务,不能凡是涉及学生的工作都交由辅导员来做,要规范相关事项沟通与协调的工作程序,各类人员分工协作。

关注辅导员未来发展,实施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学校要关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发展,并实施有效管理。首先,要完善辅导员考核与激励机制,切实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各方面待遇。其次,要在职称评定、职务竞聘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切实解决好他们的职务聘任问题,使辅导员看到希望,看到未来,增强其自信心。第三,要为辅导员搭建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给予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空间。第四,应该有计划地对辅导员进行职业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并创造条件使他们将培训学习的成果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建立科学的选拔评价机制,辅导员要加强自我教育和学习,提高职业化水平重视对辅导员的选拔,建立辅导员公开竞聘上岗制度,在辅导员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坚持全方位、多渠道择优选拔,把那些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真正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

高校辅导员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健康成才、维护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表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成败,只有切实维护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才能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才能与潜力,使高校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心理学研究论文导读【第五篇】

引言:。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只是死板的进行课本教材内容的讲述,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要恰当的应用其它专业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不仅需要对教材进行深人研究,还需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对象心理活动特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重点,这样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行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科学知识领域徜徉,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融合的趋势。

教学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变革已经从以往单一的言语讲述转变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教学体系。科学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发展,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学方法发展也呈现除了新的趋势,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教学方法发展的影响。心理学是教育学科中一门非常基础的课程,心理学研究主要对象就是人的心理现象,对人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探索。教学理论是研究通过何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必须要结合心理学,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给于充分尊重,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注重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为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他提出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教育活动开展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孟子对独立思考非常重视,要求在教育中需要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良好呈现出来,在独立思考中进行反省。但是对教育领域发展进行深人分析发现,在十八世纪之前教学方法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上。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领域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众多学科领域获得的研究成果为教学方法发展输人了新的血液,特别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十九世纪瑞士著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提倡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他强调在心理学层面上对理论进行论证,解决教学问题,认为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这一内容不仅代表着他对教学理论进行了深人研究,同时反映了科学的不断发展,将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探讨工作已经开始。他明确的指出,为了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越小年龄阶段教学活动开展越需要心理学知识进行引导。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中,教育领域重点研究内容不应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道理也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证。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人,素质教育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为密切。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行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避免学生陷人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学生具有的创新意识呈现出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学理论的支持。

二、现代教学方法与心理学的融合分析。

众多教育研究人员认为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能,强化学生学习成效,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也有着积极影响。不良的教学方法很有可能使得教学课堂成为扼杀人才成长的主要场所。全球化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蔓延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中。不可置疑的是,现阶段国际竞争越来越为激烈,如果谁没有重视教育改革,谁就会在新世纪中失去教育发展的契机。对全球教育教育改革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虽然在内容、结构等众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改革的切人点却有着相似指出,就是对课堂结构进行充足,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从中可以得到这样这一结论,关注心理学现代研究成果,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下面就对教学方法与心理的融合进行深人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层面进行分析,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工具,是人们对某种事物进行认知动力源泉。如果学生可以带着浓厚的兴趣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去,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有着积极影响。本文笔者在课堂教学时间中对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变化和意志情况进行了长期性的观察。最终了解到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踊跃,不仅会非常认真的听取教师讲述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课后作业,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专研精神。他们不畏惧在学习中遇到的众多困难,会在难题攻关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但是对于那些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他们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学习中遇到困难总是畏缩,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同时也会产生焦躁、自卑等不良心理。从中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态度有着较深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深人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学生后续学习道路奠定良好基础。兴趣来源于目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结合“学了可以派上用场”的心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对他们有什么作用。在叫许中教师需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在生活中的众多方面也有所应用。还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知情统一,注重学生和谐发展。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研究表示,学生智力因素与学生情意等非智力因素有着非常紧密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因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动力所在,可以对教学活动开展进行调节,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成效,对学生智力发展也有着较深影响。当代教育领域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人员也逐渐认识至」了情意等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成效的影响。所以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师需要注重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将学生学习过程看作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统一。暗示教学方法最为主要的原则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避免让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使得学习活动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学习中的情意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方法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三)倡导启发式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从上文叙述中也可以了解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看重的不应该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研工作人员的探索过程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倡导启发式探究教学,教育人员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依据学习要求选择学习方法,并且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教学方法改革需要从“学会”向着“会学”方向转变,教学改革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懂得自学。从某种层面上进行来讲,教师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这样为学生后续学习道路也可以做好铺垫。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是心理学与教学方法融合的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开展重要任务,是提升教学成效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现代教育领域的发展的主要对策。

(四)集思广益,强调学习情境的合作性。

合作性教学对教学活动中众多动态因素之间的联系非常看重,强调众多动态因素之间的重要性。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将众多动态因素的优势咋还能现出来,促进课堂教学成效提升,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满足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学方法的需求,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单向性的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灌输,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动行的重要作用。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对合作学习进行了深人研究,并且试着将社会心理学对合作原理的实验研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区。我国对该内容的研究非常起步较晚,但是经过长时间研究也取得了非常客观成就。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突显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非常适合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建立和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需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同时,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了解,促进主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反省,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五)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

教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一些专门的个别化教学法如程序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等强调这一点,就是其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总体来看,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关注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众所周知,学生享赋因人而异,如他们对不同学科的兴趣不尽相同,学习的能力大小有别,学习的速度快慢不一。此外,学生在智力、健康、情绪、经验背景、特殊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也是千差万别洛不相同的。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并努力设法适应这些差异,这也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都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如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语:。

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众多教育人员都需要加强重视程度和研究力度,这样才能使得我国教育水平随时代发展不断提升,为社会发展做好人才保障。心理学与教学方法融合可以避免教学方法改革过于盲目,而是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教育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教育方法改革。注重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使得教育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并且具有较为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心理学研究论文导读【第六篇】

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精神水平也会相对应的发生变化,对身体健康的问题更是注意。目前,在我国教育蒸蒸日上的同时,如何提高当代学生身体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我国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问题。运动心理学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合理的锻炼身体,对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对学校的体育发展和改革都有重要的意义。

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行为规律,并将其应用于运动情境中的一门科学。运动心理学主要包含竞技体育、校园体育及锻炼身体等三个方面。在运动心理学中,主要以研究心理因素如何会对人的运动表现做出影响及体育活动如何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

运动心理学最初的研究对象只专注于对运动员的心理进行研究,目前,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经不断扩大,并且可以通过学校的体育课程对学生在体育课上课过程中心理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运动心理学,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现如今,运动心理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大众健身领域,特别是对社会心里和体育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且得到大力的推广。从而使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并且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1]。运动心理学继承了心理学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做法,系统的对人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心里活动进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对体育科学和心里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现如今,在许多的世界比赛中,运动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差距不大,但是对于胜方来说,其取胜的秘诀就是在比赛过程中,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比对手强,能够战胜自我,超常发挥,用强大的心理去战胜对手。因此,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比较重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调节,使运动员能够在竞技比赛时保持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拥有良好的心里状态,从而能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和体育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体育运动素质一个全新的重要因素。例如,心理因素可以对运动员的体育素质进行鉴别,并且可以决定一场比赛的成败。杰出的运动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平,心理的兴奋性是一场比赛胜负的关键所在。新西兰生理学博士petersnell指出,在许多奥运会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的生理能力及技能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心理状态,心里因素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2]。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离不开运动。因此,在培养人们运动能力的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进行体育教育。无论是谁,体育天赋如何惊人,在对其培养的过程中都要对其进行体育教学,只有从体育教学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人们才能够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现体育运动的奥秘所在,懂得体育运动的真谛,使人们受益终生。

(一)内心活动作用。

通过对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知道,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会受到体育运动的影响,将自身置于体育情境中,并能够产生丰富且复杂多样的心理状态。然而这些心理活动的出现既会对其心理上产生影响,由于体育运作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因此,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内心的需求和活动模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3]。

(二)负面心理特征的转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成为了我国教育界的主旋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更要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热点和主要方式。在素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对其提高相应的培养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力。素质教学是现代教学领域里一项全新的教学方式,并且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体育教育中,教学质量是导致学生心理状态收到影响的关键性问题,并且还会对学生的记忆力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现代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体育心里教育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提高。

(三)知识技能掌握。

在现代体育教育中,主要让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的体育运动知识及运动技能,并且在严格、科学、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并且在体育运动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运动成绩得到提升,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要求。

在现代体育教育中,有许多的问题都会涉及到心里学知识,由于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和体育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现代体育教育中,运动心里学起到关键性作用。运动心理学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可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心里特征和个性特征,从而能够总结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案及体育活动项目,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心理学研究论文导读【第七篇】

第九条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班级、深入宿舍楼,了解每一位同学的信息动态,关心学生的实际问题,经常以个体谈心、小组座谈等形式,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做到每周至少深入宿舍楼3次,每学期至少与每位同学深入谈心1次,与重点学生至少谈心3次。

第十条 主题教育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任务要求,把握教育契机,策划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每两周召开1次班会课,其中一半以上要用于主题教育。

第十一条 学生骨干队伍的指导和培养。做好学生党员和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指导学生组织积极向上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定期召开学生骨干队伍的会议,进行工作指导和专题培训。

第十二条 协调多方力量参与育人工作。组织、协调导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教师等,共同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定期与导师进行关于学生情况交流。

第十三条 积极拓展网络育人平台。熟悉网络基本应用技术,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bbs、班级论坛、班级博客等平台,发布信息、组织网上讨论,及时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鼓励辅导员开设辅导员博客,通过msn、qq等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

第十四条 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

二、学生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班级(楼)制度建设。指导学生建立规范的班级(楼)规章制度,合理运作班级(楼)事务,做到制度育人,至少要制定《德育评定细则》、《学生骨干选拔和培养制度》、《奖学金评定制度》、《紧急事务处理条例》4项规章制度。

第十六条 德育评定和奖学金评定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做好德育评定和奖学金评定工作,充分发挥德育分和奖学金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第十七条 学生行为管理。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营造学生宿舍和生活园区良好的文明卫生环境,协助学校相关部门做好违纪学生的处理工作和申诉工作,及时开展学生权益维护工作。

第十八条 帮困助学工作。协助学校做好学生帮困工作,掌握特殊群体(经济困难、身心疾患等)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为每位特殊群体学生建立档案,做好助学金的分配工作,指导学生申请学生贷款、开展勤工助学,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开展成才扶助工作,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第十九条 突发事件处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各类突发事件,熟悉学校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校园安全和稳定。

三、辅导咨询工作。

第二十条 学习观教育和学风建设。加强学生学习观教育,引导学生在树立远大理想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小型社会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学生学习预警工作,与导师沟通,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界定学习问题、建立解决策略、改善学习状况。

第二十一条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配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做好学生的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适时提醒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进行咨询和治疗,积极参与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网络的建设。

第二十二条 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普及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知识,调动各方主体和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协助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做好就业信息发布等服务工作,为大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四、素质能力提升。

第二十三条 积极参与各类培训。新任辅导员须参加新任辅导员培训并通过考核方能上岗,在职辅导员须根据学校的辅导员培训计划,有选择地参加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每位辅导员每年至少参加6次以上辅导员培训。

第二十四条 加强理论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专职辅导员每年至少撰写1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兼职辅导员每2年至少撰写1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心理学研究论文导读【第八篇】

在对262名调查的昆明市乡镇中学体育教师中,20人(%)感到非常幸福,31人(%)感到比较幸福,51人(%)感到幸福,56人(%)感到一般,有50人(%)感到不幸福,有46人(%)感到比较不幸福,8人(%)感到非常不幸福。把这几类归成几个大类:幸福(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幸福)、一般、不幸福(不幸福+比较不幸福+非常不幸福)。总的来看,认为工作幸福(20+31+51=102人)的体育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对自己职业幸福感没有一个确切答案,感到一般(56人)的体育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而认为工作不幸福(50+46+8=104人)的体育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从上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昆明市乡镇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容乐观,整体幸福感非常差,只有少部分的教师能从这份职业中体会到幸福感,还有将近一半的体育教师对自己目前的现状感到非常不满,不能够从体育教师这个职业中体验到幸福感,说明昆明市乡镇中学的体育教师在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意、对职业缺乏热爱的心理状况下工作。

48 2340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