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1

一、“浅探究”:无关核心与探索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它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选题泛泛而谈;或是探究过程流于形式,或是轻过程,重结果,没有深入课题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往往大而不当,无法做深入的探究

笔者近年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中发现:类似《中美饮食文化对比研究》《林则徐的一生》《苏轼研究》《孟子思想》……这些大的选题比比皆是。也许它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选题涵盖的范围实在太大了,以高中生的学力和精力,都是难以较深入地探究的,当然在探究过程中,就难免蜻蜓点水了。

2.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常常重结果,轻过程

近年,笔者参加学校组织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答辩时发现:说东坡词风的,却不熟悉东坡的词作;说《围城》的,却没有读过作品;说张爱玲的,也没有读过她的代表作……会后与学生交流,他们大多坦言:结题论文大部分是从网络上照搬别人的结论,往往是为了“交差”,提前一两天“复制”“粘贴”的,有的只为了应付,甚至自己的结题论文写的是什么,都没有细看。可见,这样的探究,是速成,是没有过程的,更谈不上体验。

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实施,常流于形式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常常会采用实地调查与走访的方式来进行。但笔者发现,在这一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并没有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出发,做出调查与走访的计划,并予以实施,而是简单地以到实地拍照来代替调查与访问,从而使探究流于形式。例如:学生选题《建立鼓山摩崖石刻的文化档案》,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选题,但遗憾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鼓山摩崖石刻的内容,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而是简单地到鼓山几处摩崖石刻风景点拍拍照,以体现“XX到此一游”,这样的探究,怎一个“浅”字了得?

二、过程体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灵魂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1 ]是国家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目标之一。“研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的研究成果都达到发明、创新的标准,也不是要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学者。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的研究成果都显得非常稚嫩,有的只是重复已有的结论,个别的甚至连结果都没有,但这并不要紧,只要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获得了亲身体验,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就达到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由此可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重参与、重体验的课程。学校在这门课程的实施中,大多采用“集中指导”与“分组活动”的模式来进行。有限的几次集中指导,大多是:期初的选题,期中的中期汇报,期末的结题汇报。又由于高中研究性学习是以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它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很大的不同:空间上,它不局限于课堂;时间上,不局限于一节课的45分钟。因此,教师往往弱化其在这一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建议者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导致学生在这一课程实践中也轻过程,重结果。另外,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其学习已“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2 ],所以教师的角色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现象:部分探究欲望弱、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常常不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而只是在学期末要上交学习成果时,通过网络或是其他渠道,简单摘抄一些文章片断,凑成一份所谓的“成果”应付了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研究,也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与体验,有的甚至连探究的对象是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因此,这种浅探究,并没有实现国家开设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3 ]的终极目标。

三、出路:回归过程管理,追求探究的有效性

1.教师指导,贯穿探究全过程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要贯穿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首先,在问题情境阶段,教师应该在学生选题方面充当引路人。包括:介绍研究价值,拟订研究方向,划定研究范围等。试想:如果教师在选题时能从生情与学情出发,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学生还能做《中美饮食文化对比研究》等这类大而无当的选题研究吗?其次,在实践体验阶段,教师应该做为组织者、合作者,参与到探究之中,与学生一起共同拟定调查报告、制定走访计划,建议并督促学生写好研究日志,整理好研究性学习“资料包”,注重过程的积累。这样,学生的调查研究还能仅是“到此一游”的匆匆而过吗?最后,在表达交流阶段,教师要充当一位合格的建议者,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认真的审阅,反复推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因此,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中,教师要当一位名副其实的管理者,而绝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

2.选题指导,从熟悉到陌生的牵引

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践中,笔者通过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普遍认为选题很难。主要表现为:研究方向迷茫,没有思路与头绪。为此,在课程实施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关注已学知识,从已有语文知识储备开始,抛出课外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明确选题方向。例如:高中学生都很熟悉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对林则徐有一定了解。于是,我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林则徐与福州有什么联系呢?你是如何理解林则徐的诗作中的爱国精神?你对他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认识有多少?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探寻研究的方向,从而定下研究课题。有的学生定下了《林则徐在福州》的选题,有的选择了《我所认识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还有学生竟然发现了林则徐的诗作常被题写在福州风景名胜点,于是有了《福州名胜楹联与林则徐》。这样,由熟悉的语文知识储备发端,把学生引向探究的更深处,既打开了学生的探究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此外,我还常常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熟悉的文化现象,寻找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向。例如:鼓山是福州的城市名片之一,鼓山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你了解的有多少呢?榕树是福州的市树,榕树精神与福州精神有哪些联系呢?学生通过启发引导,思考探究,定下了不少研究课题,较为优秀的有:《走近鼓山摩崖石刻了解我身边的历史》《鼓山摩崖石刻手绘档案》《从福州榕树崇拜看福州精神》……从身边熟悉的文化现象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究,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5 ],又提高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还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3.探究过程,尝试探究小组社团化管理

与传统语文课相比,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由静态变成了动态。如何才能保证探究的有效性呢?近年来,笔者尝试研究性学习小组社团化管理,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文社,是学校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校园文社活动结合,以学校的读书节、科艺节、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为契机,尝试通过社团管理的模式开展探究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这几年,笔者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小组,组成我校“鼓韵”文社成员,带领他们探访福建博物院、福州市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等,触摸历史的脉搏,感悟时代的变迁,从而做好调查访问、资料收集。这种社团化管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而且加强了过程管理,提高了探究活动的质量,保证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4.成果答辩会,完善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强调结论的深度与精确,更注重过程的体验与真实。笔者从几年的课程实践中发现:成果答辩会,是当前中学生较受欢迎的一种成果展示方式。因此,我每年会举办“我探究,我快乐”为主题的成果答辩会。在答辩中,评委不设“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通过答辩,了解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例如:针对《福州名胜楹联与林则徐》这一研学课题,我会让学生分享一个福州某个公园楹联与林则徐的故事。对《走近鼓山摩崖石刻了解我身边的历史》这个研学课题,我会让学生展示历次考察鼓山摩崖石刻的研究日志,了解其探究过程。因此在答辩中,我没有囿于结论的正确与否,做出“终结性评定”,而是结合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来做出一个科学的评定。也许他们没有得到一个惊天动地的发现,也没有写出逻辑严密的论文,但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他们与老师和同伴一起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这就是本次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成果,这也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总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唤醒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获得“科学家”般的探究体验,得到科学精神的培养,为其今后的科学探究,甚至是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4篇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在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2

关键词: 语文 研究学习 非智力 影响

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增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学会分享与合作,能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精神意志的发展。

1. 满足学生的社会发展需要

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时,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2.激活学生的兴趣与思维探究动力

教学中需要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时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3.陶冶学生的情操与确立正确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增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知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的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认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树立正确价值观。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丰富学生的心象

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能够使我们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象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象。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显然,这样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经常运用视觉心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不断丰富学生的心象储备,从而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5.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3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83-02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武器装备以及具有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高科技人才是赢得未来战争胜利和决定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是研究生培养成败的关键,对于国家科教兴国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研究生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体会,针对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问题,浅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关于“创新”的理解

由于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首先谈一下对“创新”的理解。从大处讲,创新就是避开传统的思维,另辟蹊径,找出解决问题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具体到研究生培养中,就是在导师指导下,在相应的研究方向上使研究生研究出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并发表在高等级学术刊物上。所谓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就是在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出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研究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并积累和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创造出骄人的工作成绩。很显然,这是由导师和研究生双方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加强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强化和扩展。基础理论学习是研究生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一定要注重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为课题研究打好基础。基础课学习中,要重视制定学习计划,对于学习内容,要完成读书报告,并将学习所得及时与导师交流,使研究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将学习内容和研究方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注重科学史的学习,通过分析物理学家们的研究思路,使研究生掌握物理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研究生在后续研究过程中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打好基础。

一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很强,往往强调某个方向的深入研究,而忽略交叉学科的重要性,这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会使研究生不能很好地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不易做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工作。因此,应该加强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强化和扩展。首先,在课程学习阶段,可以给研究生选一到两门感兴趣的相近学科的课程。这不仅可以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还能通过研究一些较为简单的学科问题来拓展自己的思路,开发思维,提高创新性。其次,可以多开一些涉及科技发展的讲座。使研究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增加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注重文献资料查阅及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提高研究生写作能力,并最终掌握较高水平的写作能力,才能将研究成果清晰、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并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从研究生入学开始,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查阅并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在掌握文献检索方法的基础上,了解研究方向上的前沿研究工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和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使研究生掌握论文的基本结构,并结合论文具体指导研究生怎样写论文,怎样评价论文等,培养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3.打好英语基础,熟练阅读英文资料和书写英语学术论文。由于目前世界上重要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一些高水平的英文期刊上,熟练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研究生熟悉和掌握研究方向的前沿工作,以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从而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必须在相关研究方向上阅读大量的关于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尤其是通过英语文献的阅读,锻炼研究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只有具有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能力,才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英语清晰地表达出来,在高水平英语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另一方面,通过论文的阅读,在熟悉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的同时,从别人的研究成果中启发自己的灵感,这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性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4.导师要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把握好研究方向,掌握研究方向上的前沿内容。由于研究生在学时间有限,入学时对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前沿动态不了解,没有相关研究方向的积累,为使研究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导师必须引领和把握好研究方向,并根据研究方向,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指导研究生的学习。

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在导师的研究方向上,结合科研项目,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兴趣,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对于研究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是至关重要的。便于研究生做出创新性研究成果的研究课题,并不仅仅在于完成科研项目,重要的是设计上的创新,最好在完成项目的同时,结合理论或技术的基础内容进行研究。否则,很难做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当然也很难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很难做出优秀的学位论文。为了更好地为研究生的研究保驾护航,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研究方法的同时,必须对于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有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熟悉研究课题的基础理论,便于和研究生讨论细节问题。

由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为实现上述目的,作为导师,决不能吃老本,必须查阅大量资料,熟悉自己研究方向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积累和经验,为研究生把握好研究方向,而这是指导研究生过程中最辛苦和最难的工作。

5.导师要组织协调好研究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为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创造尽可能好的实验环境和条件。作为导师还要组织和协调好同一研究方向上研究生之间的合作,科研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互相启发、及时交流,使研究生形成一个优秀的研究团队,并在研究过程中养成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建立同学间的深厚友谊,心情舒畅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完成优秀的学位论文。

为保证研究生研究出高档次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必须有一定的实验环境和条件。其中,项目研究经费是创造这些实验条件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完成科研项目和研究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有时并不一定总是相一致的。完成项目一般需要利用成熟技术达到指标要求,但创新性研究成果和高档次学术论文必须是有新意的技术、方法或科研设计。

6.提倡研究生之间要相互学习,在交流和互相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由于研究生在人员组成上比较复杂,既有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部队干部,也有军校直读的学员,还有国防生。由于不同人的经历不同,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差异。这样的一个集体,应当是各种思维方式互相碰撞产生火花的集体。因此鼓励研究生之间多交流,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另外导师可以定期选择题目组织研究生一起讨论,针对特定的问题,鼓励研究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研究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环境。由导师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研究生质疑已有的结论和导师的观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

7.创造机会,增加学术交流活动。首先,应当增加本学科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尽管具体研究方向不尽相同,但同一学科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使他们互相了解彼此的研究动态,激发研究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学术交流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独特思维优势,一方面,可以启发别人;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不完善的思维和想法,通过交流和大家的集思广益,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完善和解决问题。其次,应该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参加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使研究生了解同行的研究成果,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掌握自己研究方向上的最新科研动态,加强研究生对自己研究内容的创新性的把握。

三、结论

通过总结近年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浅谈了一些研究生教学工作的体会和基本思路。按照上述思路,研究生教学逐步收到成效。现在研究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大大增强,相互间团结协作,查阅和阅读英语文献的能力和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研究生根据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30余篇;申请专利5项;有5篇学位论文分别获总装优秀学位论文、河北省优秀学位论文和全军优秀学位论文提名。教学效果较“十一五”期间有明显提高。

总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养成主动思考、开放性思维的习惯,锻炼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和敏感性,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为国防现代化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才能培养出一大批既有创新能力又有奉献精神的国防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兴娟,刘立佳,张春红,董红星。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4,42(14):236-238.

高中研究性论文4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已经教过的内容有:

1、怎样提问题;

2、怎样把问题变成课题;

3、如何研究课题;

4、怎样查找资料;

5、教学评价;

有些教学内容在本学期教学中有涉及,但没有拿出课时讲授,在下学期的教学中要作专门的讲解,如:调查与采访;课题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

二、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

1、学生通过基于问题或主题的探究实践,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并经历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发展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过程,在思维训练中,首先就是训练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次是思维的目的和方向;第三是开阔思路、知识准备、选择方法。对学生的所有能力训练,都要在学生参与的活动中进行,教师起一个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48 559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