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高无上实用5篇
【导言】此例“生命至高无上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命至高无上1
关键词:河流;生命;人类文明
人和河流都是有生命的,人进化,演绎了地球上最伟大的故事;河流也进化,创造了地球上最伟大的活力。没有河流就没有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没有人类,河流也就失去了丰富多彩的一章。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是全球共认的,它们分别是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流域,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从中可以看出人与河流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需要强调的是,流域作为人类发生、发展的根据地,将永远存在。
作为地球上一种生命形式,人无论是生命个体还是生物种群,都有其发生、进化、发展和最终衰亡,在这一过程中,人由混沌无知的必然王国到高度智慧的自由王国,其规律性、节律性非常明显。然而,我们同样发现,河流也是有着基本的生命规律与节律的,而且,河流是蔚蓝色地球上最长的生命带,无论她的空间长度、时间长度还是她的可拓展广度,均为地球上的生命之最。论时间生命,着名河流均形成于数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前,直至今天仍然生机勃勃;论空间生命,最长的河流尼罗河6670km,是最年轻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山体——珠穆朗玛峰的750多倍——这样的比喻,有人会觉得不科学甚至是可笑,但是,作为一种对水文化的探讨和概括,我是将所有的事物都作为生命体来看待的;论其拓展空间,也就是体魄——尼罗河的流域面积是287万km2,占非洲大陆的几乎1/9。而黄河,除流域面积外,还有这条悬河所涉及的洪水波及面积和防洪等保护面积,这就大大延伸了河流生命所触及的地域。
说河流是有生命的,你还应当从每一条河流的河源出发去考察,在那里,河里生命的开端以及最初生命的脆弱,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工作关系,我曾数次登上黄河源头,而且常常一步跨越到另一个流域——长江流域去。在大江大河之源往复盘桓,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源。源,就是生命之初,就是生命之芽。江河源是从高原开始出发的,高原是由丘陵、盆地和细溪组成的。每一组丘陵环拱着一个盆地,每一个盆地的边缘都有无数的像毛细血管似的小细流。你走到一个盆地的最高点、一条溪流的最细处,以为就到了此河流的源头,然而,很快你发现,你又踏进了另一盆地,开始了又一轮循环的源头寻找,直至找到地理意义上的大河之源。你会发现,如此汹涌澎湃、浩浩荡荡的大河,其生命之初,竟是那样细微、那样脆弱。你感受到脆弱,你才感受到生命,因为人对生命的体验之一就是脆弱。把握住河流的细微和脆弱,你对河流生命的认识,就会深化一层。
同样道理,你到江河尾闾,可以再次体验河流生命的终结,滔滔大河,融入蔚蓝色的海洋,悄然消失,仿佛是一首交响乐的终了,在高潮中回归平静。当然,生命河流的青年与壮年,也是同样伴随河流的一生。
河流作为生命,她不仅自己独立存在,而且以其广阔的空间、时间和拓展带,繁衍、滋养、推动了众多生命体的存在,从岸边的各类植物到水中各类动物,河流形成一个丰富多彩、无边无际的生物圈。仅就人类而言,最初的形成与辉煌的文化,都是由河流滋养和哺育的。没有河流,很难想象,人类会怎样进化,也许我们会萎缩,像地拨鼠一样在烈日下隐身于沙漠的地层下,也许我们只好重新回到大海里,像海豚一样摇着尾巴在海中划行。正因为有河流,而且她像母亲一样,呵护着人类,并且教会人类创造文明,所以,我们才脱离了其他动物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高级的灵长类动物,我们才创造了劳动工具、创造了文字,学会了继承与发展,把地球变为目前宇宙间惟一的活力盎然的星球。
所以,我们称长江、黄河还有诸多大河为“母亲河”。这个比喻如此准确、亲切,以至于我们往往脱口而出,没有感觉到她的神圣,也许只有当某一河流生命消失之后,可能我们才会沉浸于对她的感动之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生命至高无上,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生命至高无上的相关认知。
生命至高无上2
当你亲睹一个鲜活的生命从你眼前消失,当你经历一个美满的家庭突然之间支离破碎生死两别,你一定会感叹生命真的比想象中的要脆弱。曾经有位哲人讲过:生与死之间只是一念之差,跨越生与死其实很简单。不幸的是我们往往因没有切肤之痛,不会注意消防设施是否完善可靠;不会注意高空作业安全带是否系好;不会注意电源设备有没有漏电;不会注意因自己作业时分心走神造成对他人的伤害;不会注意违章就在我们身边熟视无睹;不会注意为了生产进度而牺牲了安全的监督;不会注意把经验当标准而换来的人身伤亡。所以许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却不可避免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安全工作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松懈,它不是应付检查考核的花架子。我们编制的每一条、每一项安全措施落实必须不打折扣,必须考虑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不出纰漏。更重要的是现场执行力度不能流于形式。我们的安全管理同时不能仅仅满足于汇报和总结,而是要提前做好事故预想。把现场可能和将要发生的不安全隐患提前做好做细才能防患于未然!凡事只有真正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在实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上有缜密细致的分工、周密的部署以及应付各种突发情况的充分准备,出现不安全问题时才能泰然处之,将事故范围控制在最小限度,才能有效避免流血和伤亡事件。
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只有真正做到安全生产;预防为主!只有时刻牢记安全是为了生产;生产才能安全这个辩证的关系。让我们永远记住: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
生命至高无上3
从道教美学入手以点见面,不仅可使我们更深刻完整把握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而且在今天现代人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重视生活质量的同时,对真、善、美的呼唤越发强烈,人们渴望社会文化一切领域的美,更向往精神领域美的升华的时候,对于建立现代新型美学具有理论意义,对于现代人实现美的人生也极具实践意义。
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伴随着道教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对各家、各时代的美学思想兼收并蓄,形成了"杂而多端"的风貌,但是,细分缕析,不难发现其中主要的核心内容。"善"是任何宗教所倡导的"价值标准","至善-至美"的道教伦理美学观把道德品行作为宗教的审美判断标准,而"善"也是任何时代任何国籍的人所应肯定的基本伦理标准;"生"是道教美学的根本特点,"生-美"观则体现出与其它宗教相区别的"以长生久视"为乐的此岸态度,此种态度正是人们所应提倡的热爱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和谐统一,不懈创新,把握生命的人生态度。
"真"是道教美学另一个重要特征,"真与美"是道教美学的理想人格,也是宗教意义的思想人格,超然物外,淡泊名利,消解有为之累返朴归真的思想人格,必然获得精神上的适性逍遥,此也正为现代人所希冀的美好理想;最后"至道-至美"既是道教哲学、道教信仰的最高范畴,也是道教美学的最高范畴,"道"体现了真善美统一的境界,这是信仰和美学的至高境界,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是千百年来人们至死不渝追求的目标,也是人们求索不辍的境界。
"大道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教徒自身的修道行为浓浓地的反映出道可修行,仙可学致的"有为"特点,冥合天真,与道合德,人们对于无为大道的追求却不能无为,必须通过勤奋的修炼方可入道,至道的至美并不是摆在那儿,任由人获得的,恰恰需要人勤苦的追求,大道有为,至美要修,这浓浓的"现实性"特点不是道教理论的矛盾,相反却是指引人们奋起有为,把握自身生命,寻求至美人生的不二真谛。
一、"善-美"与人生价值
"善"为什么会是一种美?我们在《道德经》第二章中就见到老子把善与美相提并论,"天下皆谓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与美何以能如此相通,"美"在中国原始古义里与善并无太大区别,东汉许慎在《说
文解字》中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美也就具有实用功利的色彩,用来表示能引起人们感到快适和精神愉快的事物或事物的性质,而善的含义相当于"好",凡是与人有利的事物包括人的言行皆可说是善。在后来,美与善都脱离了物质领域而进入精神世界1。
古人也就极其重视美的社会教化功能,将美归之于善,荀子说:"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而"善"的有利性一方面也就体现在善表现的人性美、心灵美给人精神的愉悦,人们在善言善行中感受到人际间的和睦美好,体会到自我道德提升的满足,这何尝不是一种美。道教美学认为修养善性,将人性之善扩充发展,人就可以享受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善不仅带来精神的愉悦美,同时也可招致生活的美好,善有善报,所谓"瑞应善物",善的心灵也就可获得福禄。不仅如此,"承善之家必有余庆",善也可影响子孙后代的幸福,否则作恶多端必将殃及后代,招致果报。显然,善也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善恶的因果链条时时牵引着人们的行为,道教以此劝化众生,多行善事,广积阴德,造福子孙。千百年来,"承负"的报应理论深深的积淀在中国老百姓的民族心理中,人们以善为价值准则,"善良"成为中国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当人们用科学理性打破宗教所谓因果报应的时候,似乎就应该肆无忌惮,忘记善恶的训戒?当人以恶换来所谓美好生活的时候,他是否可逃得过内心道德律令的谴责?当心虚而惴惴不安之时,何以获得精神的充实平静,享受生活的恬美,这样的人生又有何美可言?更无需说,法律的无情,精神和肉体都遭到无限的痛苦,美好生活付之东流。现代生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更需要社会的和谐,人的和睦,只有每个人都以善的价值标准要求自己,提高道德品格,才可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呈现出社会整体的和谐美。
二、"生-美"与人生态度
"天地之大德曰行"(葛洪:《抱朴子内篇・勤求》),"人之所贵者,生也"(司马承祯《坐忘论序》);道教崇尚生命,对生命尊重,并且希冀"长生久视",通过修炼,达到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超越统一,成就仙业。其所认为的"生"是一种和谐统一的春天般的"生"。阴阳二气和谐流动,达到最完满的状态,就必然实现一种祥和的"生",在这里,宇宙万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风吹荡,绿草茵茵,满目春光。修炼"生"达到的就是这样一种美不胜收的最高生命境界,在"生"中,生命的创造力绵绵长存,用之不竭,让人体会到无穷止的美感,而绝不是爆发式的狂冲猛刺,无后续之力。
道教所追求的"生-美"是精神与肉体统一的"大生"。重视精神超越,追求彼岸世界,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共同的追求,然而,重视肉体生命,希求肉体与精神合一这种祥和的生命之美,却是道教的"特产"。道教追求长生不死,重视肉体的长存,修炼身体,这是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不以现世为累,而以现世为美。这种浓厚的"此岸性"态度导向了道教对现世现身为取向的审美价值,全生即可合道,此身即为美,不须放弃肉身,另寻逍遥美境,生命之美自见(现),客观事物与主体都以"生"的方式体现着道,体现着美,主客合一,阴阳和谐,精神获得超越,而肉体同时获得超越,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道教"生-美"的美学观点,这应是现代人所需建立的现代人生美学承绪的重要内容。现代人追求的应是鲜活的、生机蓬勃的精神与肉体和谐统一的生命状态。不能让过度发达的理性头脑榨干肉体生命鲜红的血液,肉体生命也应该充满朝气极具活力,人不应该退化为用理念来表示的抽象的僵死的符号,而是一个无限充实,具有丰富内容的生命存在。并且,这种"生"的价值取向应是和谐统一的像春风一样的"生",和睦之中显扬一切,充实一切。而不是力量如山洪般暴发的"生",道教"生-美"说并不赞成肌肉过度发达,追求短暂强力显扬的肉体之生,道教认为这种"生"并不能持久,这恰恰也是现代人追求肉体生命健康时所应注重的。
道教认为,全生之途并非刻意在于注重肉体之生,最重要的恰恰在于精神的自由与逍遥,《道德经》第七章上讲"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超然物外,淡泊名利,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自由,这便是道教所倡导的非功利而充满审美情趣的人生态度。对于千千万万追逐名利场的人们来说,这样的人生态度何其可贵,以"放下一切"的襟怀品味淡美的平常生活,息憩一颗疲惫沧桑的心灵,精神的畅游解脱也就是最有效的养生,是对身体的爱护和对生命的热爱。超然的心态中你将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美就在身边,何需"骑驴觅驴"。
当然,"超然"并不是懈怠,"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认为人的生命自己完全可以把握和追求。道教的"生美"观中还蕴含着中国人自强不息,极富生命力的向上追求精神。这是主体生命的扩张,"即身成仙"的宗教终极生命美需要人为的不懈努力,学致于勤,充满生机和鲜活内容的大道不仅无为,也在于人有为的修炼。这在很大程度上无疑是一种追求的过程美,因为死,人才追求长生,而人不得不追求却达不到这一终极美,人在永恒追求的宿命中获得永恒的超越,"也只有人,才是为了无限而造就的生命"(帕斯卡尔:《思想录》)。我们不得不赞叹人类生命的这一崇高美!人生就应该在追求和努力中,敞现勃勃的生命力,实现人生的理想。
三、"真-美"与人格理想
"真"作为道家哲学的一重要范畴,其基本的涵义是"真实的本性",如《道德经》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庄子更是把"真"作为其价值取向,"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南华真经・秋水》),反对一切违背人的"性命之情"的虚假矫情,无拘无束的表现人受之于天的真性真情,此所谓"法天贵真"。而庄子同时把其理想人格称"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南华真经・大宗师》)这就是后来道教称为神仙的所谓"真人"。
真人是得道的彻悟者,他谨守道的至真至纯本性,顺其自然,"见素抱朴"实现原始的本然状态,这就是自然美,没有矫饰的质朴美。另外,真人德合于道,以豁达超然的态度对待世事,心无所累,乐在其中,精神的自由美自然是常人不可想象的。真人禀承了"道"谦逊宽容的一切品德,因为体味到了物我同一,道通为一的宇宙真谛,获得真知,举手投足无不从心所欲又自合大道,"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南华真经・天地》)。
这样的大仁是极高的道德境界,也是德性圆融的至善之美,真善统一的人格之美。所以说,真人是道教修炼的终极理想,也是道教修道人的美学人格理想,这一理想人格不仅仅为修道者所努力依从和追求,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对象,真人与儒家的"圣人"都为人们所标榜。"全真派"的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即由儒入道,希望通过刻苦修身成仙,实现宗教美学理想人格。
"真人"看起来是飘渺虚无的宗教术语,但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却并非在现实的此岸就无法实现。"即身成仙"标志着在现实生活中即可回归人获生命于道时的本真状态,获得逍遥无待的生命之真。"逍者,销也","销尽有为累"(成玄英《庄子注疏・序引》),销尽俗世功名利禄对生命的羁绊,克服贪欲和虚伪的功利之心,让主体的生命在超功利的自由境界中尽情发挥。其次还需销尽"过度理性"的束缚。
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极繁富的物质产品,为世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这不仅使人们一方面沦入无休止的物欲享受之中,沉沦为自己物欲的奴隶,迷失了本性;还逐渐产生出一种"理性的傲慢",认为人类的理性能解决一切问题,情感、意志、灵气等完全被挤在了一边。人鲜活的生命被抽去了生机,只剩下一副理性的"外壳",人被换算成理性的"经济人"甚至沦落到"机器"的地步。
因此回复本真还需销尽理性的"傲慢",让理性在它自己的界域内活动,让人自身的理性、情感、肉身协调发展,让人呈现出鲜活的生命之"真"。现代人急切需要在高度发达的科学中,在高速运转的机器下,找回被异化了的人性之真,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然,去享受一份生命的真真切切的大美!
真之"善"美,是理想人格的另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如前所述"忠"、"孝"、"慈"、"爱"等所谓善的伦理品格在道家看来是人本真之性,扩充人的真性情同时就会必然弘扬善的品格,以真统善成为道家的思路,真人必然同时是善人。人们一般所说的渴望人间真情,某种意义上其内容即指以"善"、"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品质。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获得真知去改变外部世界,更在于去完善人本具于道的真性真情,发扬人性之美!人格由此得以不断提升。
四、"道——美"与人生境界
作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一章)的"道"是道教信仰和道教美学的最高范畴。"道"是"大"、是"美",而且是最高意义的美,"妙"字便显示出其无与伦比的美。"道-美"首先表现在道的朦胧美和不可捉摸的神秘美,"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南华真经・天地》)道的"深"和"神"无论如何是不能靠一般感官可以把握的,但这种神秘却给人无限的遐想,给人美的享受。
其次,"道-美"却并非不可感知,天地万物之美正是道所化育产生的,体现了无形的道的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气象万千,波澜壮阔的天地之美一直为人们所探求,"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是人们追求的最大快乐,最终达到与天合的至美境界,"神仙"是"道美"的最直接化身,它是最高宗教境界,也是最高的审美境界。是"善-美"、"生-美"、"真-美"的无限融合与统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道汜兮,其可左右"(《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道的境界既具有一切与现实相对的超世俗、超功利色彩,两者泾渭分明,又融于万事万物的世俗功利之中,为人的提升指明了一条向上贯通而此岸超越之路。
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为四境界。一为"自然境界",此境界的人"对其所行底事的性质并没有清楚的了解",常"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2,这是原始人、婴儿和愚人所处境界。二为"功利境界",代表此境界的人格为"奸雄"和"英雄","奸雄的行事,损人利己,英雄的行事,利己不损人,或且有利于人。"3三为"道德境界","此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行义的……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4。四是"天地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
了解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5冯先生此种天地境界可谓一种天人合一境界,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没有穷通、生死、得失的对立,没有彼岸、此岸的差别,什么时候都能以"道法自然"的原则处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现实的功名利禄中保持超然之态,同时也不失个人对社会的拳拳之心,建功立业,造福一方,与民同乐,从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此种人生境界才可谓真正领悟到道的真谛,以道为美的人生既隐又显,既是"一"又是"多"的统一,这种统一把人从感性和理性的存在方式带进了灵性和神性的存在方式,消解了身心之苦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就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以此统摄下的人生境界才实现"圆融无碍"的大道之美!
注:
生命至高无上4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自我生命的价值,对医学生树立拯救生命的崇高理想有重要的作用。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周易·系辞下传》,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万物之灵“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贵性“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太平经》。由于生命的尊贵和神圣,对待生命就有一种本然的敬畏。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础上,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马克斯·韦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现了一种伦理制度,而禁忌则为其最终保护。’只有戒忌才会从内心对生命产生敬重,由敬产生畏,形成对生命的崇敬畏惧和终极关怀。医学生将要成为使命得以生的天使而履行拯救生命的责任,只有把生命看做是神圣的,才能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只有把生命看做令人敬畏的神,才能在以后的工作者中做到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病人,从内心自觉形成一种拯救生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而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语》),“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人一死,不得复生”《太平经》,对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宝贵“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若“舍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庄子·让王》)。况且,个体的生命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珍惜自我的生命,才能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生命才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才会热爱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回报社会承担起拯救生命的责任。作为医学生将来要经常面对死亡和重生,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必然会影响作为拯救生命的医务工作者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要捎除医学生对生命的淡漠,学会珍惜自我之生命的存在。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医学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
仁爱思想更高的要求是博爱,医学生不仅要善待病人的生命,而且要珍爱所有的生命特别是实验动物的生命。“我的生命对于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边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想要其他生命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把其他动物也包括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在内。”医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医学实验。在医学实验中,有些学生对动物表现出冷漠甚至冷酷如:麻药还没打,兔子已经被辅助按压的助手按死,上课不听讲,做起实验全凭感觉,做完实验不管动物的死活随便抛弃的等。这就给我们医学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珍爱动物的生命对于医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了科学,我们不得不牺牲他们,所以,在医学院生理及药理实验教材的开始都写着:我们必须感谢那些为了人类文明,作出牺牲的动物。实验结束后,我们要以最快的方式,结束它们的生命,结束它们的痛苦。对于实验动物,人类最朴实仁爱之情远比那些深奥复杂的理论更加有力,医学生要用德性的光芒庇护生命,以尊敬之心对待动物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珍爱动物生命的论述,《孔子家语·论政》中有“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孟子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苟子也指出“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苟子·强国》)。古代名医孙思邈日“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朱熹亦日“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天,不覆巢,”(《朱子语类》卷十五);明代高攀龙曾告诫家人:“少杀生命,最可养心。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间,何等苦恼我却以日用口腹”(《药言》)等等这些思想告诫我们,医学教育要培养的医学生要对生命、痛苦和死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尊重和善待动物生命,关系到医学生的内心情感,触及人性深处的悲悯之心。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之情,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可以保存和涵养医学生的仁人善心,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正是他们将来做医生最可宝贵的道德情操。
另外,尊重遗体,尊重器官捐献的家属的意见,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每一个遗体,认真做好尸体的保护和善后处理,做到情理兼顾,使死者家属感到关爱和慰藉,也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3教育医学生“君子学道以爱人”。博学多识,提高生命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不仅要珍惜生命,还要让生命绽放异彩,让生命具有更高的价值,在孔子看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是对生命的最大亵渎,“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必仁且智>,仁而且智“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才能提高医学生生命的价值,实现“赤诚救世”,“仁爱救人”的抱负。《素问·著至教论>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告诫:“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说:“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他要求医生应该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做到即之在心,慧之于目,否则便会贻误病人,明确指出医术高超的重要性。为了施行仁术,医生不但要刻苦学习,而且要有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回春录·序》说:“为医无才,无学,无识不可也,必平心以察之,虚心以应之,庶乎其可也夫”。明末清初喻昌著《医门法律>中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病有六大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知病,失于不知药”等,这些论述都说明从医者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医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精勤不倦,][博学多识为将来从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自己生命的价值。
4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舍生取义”的高境界。教育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作为医学生,除了具有敬畏生命的意识,珍惜生命的理念,博学的知识外还必须有崇高的理想。首先,要教育医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固然重要,但是人的生命的价值更为重要,“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于祸难之事……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颜氏家训·养生>),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的价值比万物有突出的优势,人之生命在世界万物中具有最高价值,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苟子·王制>),人与其他生命相比人有人伦道德“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人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汉书·董仲舒传>。人的生命价值的高贵之处就是能够追求崇高的理想,“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通书》),“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如果没有理想的追求“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其次,医学生树立济命扶危、保卫人类生命和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是崇高的。中国传统文化佛教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礼记·中庸>日“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拯救生命的事业因其是“赞天地之化育”的伟业,才彰显出其崇高的价值。最后,“志不坚者,智不达”(《墨子>),医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充满艰辛,具有很大风险性,疾病的侵袭,灾难的发生都要求医务工作者冲在最前面,只有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理想,才会在生存、利欲与理想信念发生冲突以生死来做抉择时“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做到舍生取义,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
生命至高无上5
我们会赞美伟大的牛顿,也会成长仙人掌的顽强。可我们何曾不想想: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上天给予的并不一样,而只有平凡才能造就伟大。赞赏沼泽地中的小草吧,它们也很坚强,把仙人掌移到沼泽地它不是一样不能生长,一样会死亡。夸夸农民吧,他们也很伟大,让科学家下地种田,或许庄家无一不会死亡!
生命都值得赞叹,无论他或他怎样平凡。
我们不过是宇宙的一个粒子,但我们也是一个奇迹。大海虽然好大好大,但没有思想;山峰虽然好高好高,但也不会哭笑。我们虽然好小好小,但一切至少留下我们足迹,能把握生命的每一天,能为自己加油,还能为为生命喝彩!
上一篇:语文暑假作业及答案(精编4篇)
下一篇: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