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实用(精彩8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第一篇】
佝偻着身子。
忍受着风霜的摧残。
我爱这苍茫的山林。
哪怕它早已脆弱不堪。
孤独的心灵。
承受着昔日的残魂。
外人以不解的眼光看着它的忧伤。
却不知它也曾有过烂漫年华。
山风吹过荒凉的原野。
不经意间便绚烂了色彩。
那条小路,蜿蜒着。
伸向远方。
那个叫做家的地方。
总有人说着它的不是。
控诉着这早已不平和的地方。
说着人心已变。
说着早已伤痕累累的地方。
却不曾明白。
它曾给了人们多少慰藉。
在黑夜里的勇气。
儿时的每一声欢笑。
都在它心里,久久回旋。
成为历史。
像本破旧的书。
孤独守在角落里。
用残缺的身体。
守着那点渴望,守着那点想念。
过路人看见了它的沧桑。
他不懂。
却觉悲哀。
曾如此美丽的家园。
他无从得知。
他只看见了那点难堪。
所以他愤慨。
在身后。
有人默默拾起了那点怜悯。
因为见过曾经的美丽。
因为曾陪着它一起成长。
因为。
那是自己的家。
那个地方。
叫做故乡。
哪怕早已有人将它抛弃。
我爱这苍茫的山林。
哪怕它没了昔日的绿叶。
只因。
它是我的家园。
一辈子的希望。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第二篇】
1.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共和国之恋》)。
二、进入课文。
(一)初读诗歌,领会感情基调。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完之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自己初读的感受。
2、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介绍相关时代背景。
3、作者简介。
4、学生聆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
(二)、再读诗歌,品味诗情。
1.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藏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说明观点)。
2.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探讨理解。
(三).三读诗歌,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解读):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学生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
三、课堂小结。
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书设计。
意象象征。
鸟诗人自己。
土地受蹂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愤怒的抗争精神。
黎明(光明的未来)解放区。
课后练习。
一、基础题。
1.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巩固题。
3.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三、提高题。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第三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通过自主辐射阅读《神奇的土地》,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诗。
二、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三、问题探究: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点拨: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点拨:“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点拨: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点拨: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点拨:“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点拨: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点拨: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四、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五、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一词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第四篇】
《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选择了“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表达了他渴望祖国拜托日寇侵略,获得解放的心情。
现在的初三学生处在和平年代,没有什么体验,对我爱这土地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五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总结”。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对本课做出以下安排: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会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作为中国人,我们因为有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但是,我们也要记得,中国不只有文明,有辉煌,还有耻辱。这份耻辱始于*片战争,盛于日本侵略。即使这些都已成为过去,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依然要铭记,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
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里的导入可帮学生进入情境,利于他们理解诗歌主题。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加强爱国氛围)。
在这一步,着重让学生读,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方法指导。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鸟”这一意象,体会作者对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再细细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熟读成诵。
鸟——歌唱——土地。
我——热爱——祖国。
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品读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整堂课教学气氛热烈,学生学习兴趣高。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第五篇】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位于语文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设想。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本文是一首诗歌,关于诗歌课标有如下要求。
1、课标理念: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单元要求: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特点:以巧妙的抒情方式和富有深刻含义的语言抒发诗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把握巧妙的抒情方式。
3、通过朗读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4、体味诗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到乐学从而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
本诗是初中生接触的第一首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文体知识了解不多,对诗歌的欣赏能力还不高。同时本诗的写作年代距今较远,今天的学生很难理解诗人那种特殊情感。
(2)教师课前预判。
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主题,指导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5、说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6、说难点。
结合本诗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形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根据新课标对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依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当选择适当的教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于是我选择的教法是:
1、诵读法。
2、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同时新课标也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于是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欣赏感悟法。
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方面的共同发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参照教学重、难点,我将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日军侵华的片断。
同学们,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不爱自己的土地,当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土地的时候,诗人艾青拿起笔来投身抗战的洪流,写下了《我爱这土地》一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歌,感受诗人艾青的拳拳爱国之情。
这里用音像资料,以强烈的视听效果,渲染气氛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形象感受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资料助读。
我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作者和背景资料,这样做是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交流后,我用多媒体打出了作者和背景的重要资料,让学生加深印象,有助于学生尽快理解诗歌。
本诗是初中生接触的第一首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文体知识了解不多,因此我介绍了现代诗歌的有关知识。
现代诗。
又称"新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诗歌阅读方法:一朗读,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二感知,看标题,找主旨句,不忘背景。
三品味,析形象,品语言,悟内涵。
本堂课我就以这三个步骤指导学生欣赏本诗,让学生学会阅读欣赏诗歌的方法。
第三环节:我首先进行了朗读指导。
幻:朗读指导一读,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1、阅读书后《诗歌的节奏》,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节奏的规律。
节奏:有规律的停顿。
重读:能鲜明表达诗人情感的词。
感情:
2、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重音,试着说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节奏:有规律的停顿。
重读:能鲜明表达诗人情感的词。
感情:悲怆、深沉。
3、学生自荐朗读诗歌,让学生点评。
4、这首诗歌的节奏和重音不易把握,特别是这几句要重点指导:
重读:能鲜明表达诗人情感的词因此,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意象应重读。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接下来,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第四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诗歌阅读方法。
二感知,看标题,找主旨句,不忘背景。
让学生默读诗歌,看标题,勾画出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句子也就是本诗的主旨句,结合背景,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五环节:研习诗歌,欣赏品味。
三品味,析形象,品语言,悟内涵。
结合本诗的特点,我采用了点拨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析形象,品语言,悟内涵。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爱国情感的。
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板书;鸟。
我
(引导学生了解本诗的艺术特色;巧妙的抒情方式,即把我比作一只生死眷恋土地的鸟,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2、诗中的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深刻含义?板书歌唱土地。
(意象就是作者诗中借助抒发情感的形象,我为什么没有直接问意象呢,因为七年级学生很难理解什么叫意象,这时我让一名学生扮演小鸟有有感情朗读,找歌唱的事物,学生会很快地找到这首诗抒发情感的形象即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下一步分析意象的象征含义就水到渠成了。
我让学生看书后练习一有关象征知识,由于象征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又初次接触,我先举出生活中有象征意义的实例来点拨学生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加深理解。
蜡烛-——奉献精神。
莲花——高洁。
同学还可以说出蜜蜂老黄牛春蚕松树等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去探讨本诗形象蕴含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本诗中这些事物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象征意义。这时我板书了土地的象征意义,这也是本诗所抒发的感情。
我用化深奥为浅显的方式,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幻:意象。
象征含义。
土地、
河流、
风、
黎明。
4、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品味,析形象,品语言,悟内涵。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课的语言凝练含蓄富有感情,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并朗读感受最深的语言,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可能会找出嘶哑、悲愤、激怒、深沉等词语。
我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背景来品析这些词语是怎样表达作者的的爱国情感的。
如果学生回答不明确,我会以嘶哑为例来点拨,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最后请学生小结本诗的写作特点。
1、意象内涵丰富。
2、抒情方式巧妙。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结合书后附文,与课文比较二者抒发感情的异同。
学生朗读,小组讨论交流。
2、通过多角度比较两篇诗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同样。
的意象在不同的背景下可以抒发不同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阅读能力。
第七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再次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回味本诗蕴含的爱国情感。
最后我在《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中,(打画面;抗战——抗战——奥运北京喜)。
我充满激情地结束本文:同学们,艾青这首诗唤起了我们的民族情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那种民族的忧患意识,民族的自豪感,振兴民族的希望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同学们,展现民族精神的奥运会即将举行,假如你是一只鸟,联。
系即将举行的奥运会,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课文写一首诗。目的是练习仿写,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
谢谢大家。
附1:板书设计。
艾青。
象征含义象征意象。
祖国大地土地。
反抗精神河流。
风
解放区黎明。
设计意图:内容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既体现了课文重点内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附2:教后反思:
一是让初涉诗歌的七年级学生,了解并运用了有关诗歌的基本知识。作为工具性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在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学会阅读名篇佳作的方法。本课就以《我爱这土地》一文为例,让学生了解并运用了阅读诗歌的方法。
(一)朗读,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二)感知,看标题,找主旨句,不忘背景。
(三)品味,析形象,品语言,悟内涵。
二是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在朗诵环节中,在反复听读、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阅读诗歌节奏和重音的方法,更在朗读中,体会到了诗歌字里行间所散发出来浓郁的诗歌氛围,感受以了在短短的几行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一腔浓浓的爱国热忱。这是一般文学体裁所无法比拟的。
三、在课堂教学中参透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
何为“人文精神”?通过学习《标准》,我认为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是教材中那闪烁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是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识等方面的内容。《我爱这土地》中所洋溢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可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在本节课中尊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这也是语文课堂中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这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逐步的渗透人文精神,把这作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强调学生的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培养学生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第六篇】
曾婧莉。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它在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称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教材研究。
1、课文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直面中考;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
面对去年中考的改革,出现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读节奏的两个新题型,我们应及时适当的对教授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近几年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甚至零化,不仅造成初,高中教学出现大断层,也使学生面对英语大量的语法无所适从。我们的学生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套教材做好这个衔接工作。
另外,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应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成就(目的: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方法:组合学生课下搜集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2、写作背景简介(重点)。
目的: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题。
方法:组织学生课下搜集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象材料,创设课前爱国情境。
3、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难点)。
目的:提高诗歌理解能力。
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难点)。
目的:学习朗诵方法,培养爱国情感。
方法:教师指导朗诵,学生练习朗读。
4、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方法: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
5、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于朗读,在此基础上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把握意象,学习象征手法,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电视剧《烈火金刚》,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人痛恨不已。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些音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形象感受诗人特殊的写作背景。)。
2、作者及背景简介。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加强爱国氛围)。
3、听录音,初步感知情诗人借土地抒发自己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这个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意象。
4、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指导。
重读:能鲜明表达诗人情感的词因此,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意象土地应重读。
试读,表重读。
朗读节奏。
关联词后如:“假如”后停顿。
学生标节奏,试读。
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要停顿。
语法知识补充:句子成分(帮助学生掌握停顿方法)。
学生自读,试划分。
这一步主要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的方法,从而在理论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扩展: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与此基本相同。课下试着划分。
5、跟读录音,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6、朗读小擂台。
重点设计这个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7、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1、优秀作业展示,用学生自身感悟把握文章主题。
2、紧扣“土地”,师生赏析诗歌。
学生有感情齐读,提出自己的疑难。
老师进行汇总,按顺序分条列在黑板上。
分组讨论解决,发挥学生主动性,老师巡回提示,了解解决情况。(十分钟)。
对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找代表自行解决。如:意象的象征义,结合背景显而易见。
稍有难度的,老师专门提出来,重点讲解。如:鸟这抒情形象的选择。
3、语言赏析。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板书设计。
鸟--歌唱--土地。
我--热爱--祖国。
小结: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明白易懂。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第七篇】
教学时间:2005年11月20日。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共和国之恋》)。
二、进入课文。
(一)初读诗歌,领会感情基调。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完之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自己初读的感受。
2、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介绍相关时代背景。
3、作者简介。
4、学生聆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
(二)、再读诗歌,品味诗情。
1.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藏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说明观点)。
2.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探讨理解。
(三).三读诗歌,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解读):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学生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
三、课堂小结。
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书设计。
意象象征。
鸟诗人自己。
土地受蹂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愤怒的抗争精神。
黎明(光明的未来)解放区。
课后练习。
一、基础题。
1.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巩固题。
3.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三、提高题。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第八篇】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