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职业论文精编4篇
【导言】此例“教育与职业论文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育职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中职语文;职业化;教育教学
中职教育作为特殊职业教育的一种,主要的教育对象为初中毕业的学生,通过中职院校的学习,为日后进入社会就业奠定基础。因此,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内容形式更加偏向于职业化。而职业技能教育的语文教学,是学习和掌握其他技术能力的前提和条件,由此可见中职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只有不断突出和发挥中职语文的课程特色,才能更好的掌握其他专业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确保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把握更好的发展机遇。
一、中职语文职业化教育教学特色的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中职语文学习特色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综合型技术人才,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中职教育应运而生。中职教育与其他高等院校的教育存在差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较短,主要以技术操作等实训教学为重,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所侧重,利用最短的时间达到较大的教学效果,在凸显语文教学专业化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学习特色。中等职业语文教学是整个中职教育阶段的根本性课程,该课程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从根本上把握好中职教育的就业方向,为职业化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凸显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特征
语文是学习基本语言的一门学科,在整个教育学科中属于基础性课程,而中职教育主要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技术能力为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等同于专业教育,而是要求其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如果一个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高但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也不是中职院校想要培养出来的人才,相关企业对这种人才也不会认可。由此可见,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在未来求职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量和价值。作为中职院校来说,要充分结合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制定好人生发展目标等,从根本上实现中职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整合中职语文学科和专业知识
就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而言,中职院校只是将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进行教学,并没有将该科目与学生职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导致中职语文难以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在职业教育中,只有充分重视和挖掘中职语文职业化特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中职语文理论知识与职业技术的有机融合。要做到这一点,中职院校需要将中职语文的学习特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心理特征作为切入点,根据语文学科的理论知识科学合理地调整和改进教学模式和手段,并对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丰富,通过多种途径凸显中职语文特色,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
二、探讨中职语文职业化教育教学特色的实现途径分析
(一)基于职业特色 明确授课目标
中职基础教育与高中阶段所学的基础课程内容存在诸多相似性,但其中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其中,高中阶段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主要为之后的大学阶段奠定基础,而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就业。中职院校中的课程设置了多种专业,每个专业尤其独特的标准和要求,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需要将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转变为实际本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化技能。中职教育中有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文科类专业,还有数控加工、机电维修等理科类专业,因此,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需求就会存在部分差异。对于中职院校而言,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水平和心理特征,制定符合学生积极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理论知识 转变授课方式
中职语文教育存在人文性和职业化这两个方面的属性。因此,在中职教学活动中,要在满足语文知识的人文性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职业化水平。职专语文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需求,探索相关技术能力标准和要求,还要适应时展特色,转变传统授课方式,不断丰富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和结构,通过创新的手段设置新的课程教材,从根本上实现中职语文教育与技能培训的良性互动。
(三)建立健全中职语文学习考核评价体系
中职语文学习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检验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情况,基于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对语文学习进行全面评价和考核,从而有效提升中职语文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中职语文评价的内在潜能。因此,中职院校要充分挖掘学生所学专业的特征,由于专业不同,语文学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需要对学生采取不同的考核机制,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健全相关的考核标准和规范,完善中职语文的教学方法,增强中职同学们的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保障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稳定快速提高。
三、结语
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中职院校只有充分挖掘职业化教学特色,才能有效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中职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卉。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实用性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10)
[2]克然木,阿布拉。基于职业化教育的中职语文教学探讨[J].才智,2013(33)
教育与职业论文范文2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3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与实施、就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需求等四个方面。本次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84份,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8%,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5%、33%、32%。根据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了访谈提纲,就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20名学生和7名教师。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自我认知情况
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到位,在能力、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心理特征及个体差异方面无法准确和深入描述。评价途径单一,对个人和职业测评了解甚少,基本没有使用过测评工具。(见表1)
2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实践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评估。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仍有57%的学生不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比例为2%、28%,13%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见表2)
3 学生对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认识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期望不相符,职业发展前景模糊等情况。具体来说,认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18%、31%、52%;认为现在所学与将来工作“不确定”“不必要”和“根本没关系”的学生占总数的49%。
深入访谈中发现,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和调整后,对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但在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和了解后,二年级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太辛苦”“工资低”“没前途”,对专业的认可度反而会降低;三年级的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强化和社会经验的总结后,对专业的认可度又会逐渐上升,并趋向于稳定。
4 学生对职业发展指导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就业信息和专业实践经验的需求较高,不同年级对职业发展指导需求有一定差异,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时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5 学生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前景的认识情况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积极性高,信心饱满,毕业生职业去向明确,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发展,但自主创业能力尚待加强。(见表4)
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如果不喜欢工作以后就跳槽的想法,可能导致将来岗位流失率高;从不同年级的差异来看,有20%的一年级学生对将来专升本的期望较高。此外,学生对岗位的收入待遇、工作性质期望值高;就工作性质而言,希望能从事管理工作,认为服务型、技术型的基层岗位工作“又苦又累”“工资低”,不愿意从事。
三 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
1 大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差、主体意识薄弱
尽管就业竞争压力和学校教育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定位和正确的职业认知,即便做了职业发展规划,也不能很好地执行和完善。
2 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念的误区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状况,更是考核学校就业工作和办学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致使许多高校把职业指导教育的重心放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上,不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和质量。因此,高校职业规划指导需要关注学生当前就业及职业的长远发展。
3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招生、就业形势的介绍、国家就业政策法规的阐释等。普遍存在诸如与专业结合度低;理论讲授过多,实践活动少;缺乏评估分析工具,师资专业性不强;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四 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建议
1 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情感和职业规划意识
对于学生来讲主体意识就从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体现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在专业方向发展的主体意识,改变自身目标缺失、期望过高等状态,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最后,借助相关分析工具和专业老师的帮助,对个人进行合理评价并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职业观,最终达到重视并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2 建设全程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全程化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在高职专业类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中渗透职业规划思想教育,通过学生不断丰富准工作环境的认识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差异化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一年级学生处于自我和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教育重点要放在正确自我认知、明确职业要求、培养专业情感;二年级学生则处于职业准备阶段,重点是根据岗位标准和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实习、兼职等形式获得工作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准员工”的身份,也是落实职业规划的阶段,重点是提供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组织应聘等服务工作,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生向职员角色的转换。
特色化是指根据旅游行业特色开设专业职业规划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岗位的特殊性,了解行业职业发展通道。
3 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能力
学校应通过专门机构的设立与多部门、多学科形成合力,并在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逐步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设立专门的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业信息资料室、开发职业指导交流平台(网站、QQ、咨询电话专线);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职业规划比赛、模拟应聘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认识与体验;根据专业和学校特点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职业发展指导功能的校外教育平台。
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的调查表明,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增加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限于本人研究水平,本文仅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的一次浅层次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都有不足,在职业测评工具使用与评估、课程建设与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汪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2).
[2]稂艳玲,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模式研究一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
教育职业分析范文4
笔者于1984年毕业于某职业院校,毕业后留到本校所属的机加工工厂参加了工作。之后,通过成人高考与专升本等渠道,弥补了自己在学历与知识上的欠缺,并成为了该职业院校的一名实习指导教师。本文从自身角度的教学工作出发,道出笔者眼中的职业教育现状并加以分析。
一、职业院校生源状况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如今的职业院校在生源的质量上已经远远不如从前。如今进入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多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里无法进一步考取更高学历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相比于进入普通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学生,在进行教育活动中将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更大的困难。若要保证教学的质量,职业院校的教师们就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更高的挑战。
如今在绝大部分人眼中,更高的学历就代表更广阔的未来。从义务教育开始,更好的成绩成为了每位学生必须要追求的目标。但让每位学生成绩都那么好,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比较才有高低。那些在“比较”中落后的学生们将无法胜出,而迫于学历与技能是社会上获得“饭碗”的两个重要因素,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职业院校也就成了他们的最终选择。这也就形成了职业院校的主要招生生源。
二、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氛围
中国的普通初中、高中教育到处充斥着浓厚的学习、竞争气氛。排除智力因素,每个想要好好学习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必然会让自己努力地跟上班级学习好的第一梯队的脚步。而落在后面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去真正地努力。显然,若是一群有这样特点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其学习氛围必然比普通的初中、高中弱了不止一个档次。职业院校大部分学生具有这样的特点:学习没有目标,动力不足,没有竞争意识,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这使得这大部分学生即使是在毕业后,能够真正学到的知识也是微乎其微。即使是进入了工作岗位,也难以在一定时间内运用所学技能应对工作的需求。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作为基层的技能型劳动力主力军,其中的大部分却不能成为上层建筑的稳固基础,无论是从他们个人还是从整个社会的稳定来说,都是巨大的隐患。因此,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扭转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而肩负起这些任务的人,自然就是广大的职业院校教师。
三、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职业院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不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乃至就业是无论如何也提不上去的。虽然职业教育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可职业教育教师的现状并没有那么的轻松。
客观上,职业教育教师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来自于学生,还有学校的社会地位低,教师的工作成就,一线教师晋升困难,职业理想不易实现,经济地位低下等因素,r时刻刻影响着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主观上,职业教育教师自身的不足,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则更大。如今许多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是技校生留校任教,纵使他们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其教学及管理学生的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难以有很大的飞跃,难以用理论将自己所拥有的技能知识和盘托出,教给学生。还有的教师难以与学生融洽相处,对于学生的管理难以与教育相互促进,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效率下降。职业院校对于教师的管理,有时也会因为老套的过时的管理理念,对教师们进行不合适的约束,导致职业院校教师不能用更热情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这份神圣的职业等等。这些现实存在于职业教育教师中的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很难从根本上改善当今的职业教育。
四、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改革方法
既然如今的社会环境已决定,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提高。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改善方式,是从职业教育现状出发。
首先,最根本的就是让职业院校教师从主观上让自己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教师”的真正意义。虽然“教师”前面加有“职业教育”四个字,但还是不能改变自己作为教师的根本任务与作用。《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排在“授业”与“解惑”之前,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所谓“道”,即道理。在笔者理解下,这个“道”就是指相应时代背景下的普遍存在于绝大部分人思想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古代的“道”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指导思想,而如今的“道”应该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果教师自身没有相应的“道”,那又如何“传道”呢?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管理者提供各种培训、学习、交流的模式,给予一线教师更多的深造机会,让教师们成为合格的“师者”,真正地将自己当做“教师”来看待。笔者认为这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面对学生时,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即“因材施教”。前面已经说过,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所需要做的不止是教授课业。如职业院校学生在其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在他们心中会有这些弱势而对教育产生抵触心理,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因材施教”,以鼓励和赏识、爱心教育为主,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再也不是弱势群体的感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学习环境,从而提升他们学习积极性等。
虽然以上所说的都是对于职业教育教师在教学中的建议,但并不是说只要教师做好了自己,就可以解决当今职业教育的需求。真正实施起来应该是靠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共同努力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