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日志(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教育日志(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育日志【第一篇】

晚自习。

班内,座无虚席;教室外,到处是火把,喊声一片。

课间。教室外,依旧火把、喊声;教室内,欢笑声,伴者微火……

我赶快跑到教室:笤把冒着烟,几个调皮鬼头上满是汗……

“谁干的?怎么能在教室玩火把?”几个调皮鬼低着头,谁也不敢站出来。其他同学面面相觑。见大家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所认识,我既讲了安全问题,又讲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指出了如此做的错误,又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没有停课整顿、厉声查询、严辞训斥,甚至罚站、逐出课堂。

第二天,带头玩火把的一位学生向我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班上从没有发生过此类错误。

通过这件事让我感到,假如注重即时效应,但势必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情绪;况且,大动干戈只能禁其行而不能感其心,甚至还会激化矛盾。而对学生偶然的过失并不立即查询追究,闻而不怒,止而不咎,努力淡化查咎意识,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还其自尊,促其自爱,这是一种治标又治本的教育方法。

事实上,教育者的作为能否对教育对象产生心灵效应,这效应大小如何,并不取决于教育者表面的凶狠与否。国外的一些研究人员曾把教师分为随机应变、专横和惩罚三种类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随机应变特征与学生的合作、参与和求成成正相关,而教师的专横和惩罚特征则与学生上述行为成负相关。可见,对学生的过失闻而不怒,止而不咎,正是这里所说的随机应变,它不是无所作为的表现,而是一种积极、高明的教育方式。

暖批评评而不责。

教育日志【第二篇】

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它保护孩子成长的自由,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潜力,自由地解决问题,自由地承担责任,自由地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最终成为一个在心理、精神甚至体态上有尊严的成人。

为孩子建立哪些规则?

对于0-6岁的孩子,国际儿童教育界的通行规则是以下3点:

不伤害自己

不打扰他人

不破坏环境

其中,不伤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确不可以伤害自己,孩子就能学会守住自己的界限,保护自己。只有有了不伤害自己的体验,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这是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

具体而言,以下是6条需要为孩子设立的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这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的6条规则,其实建立了最基本的社会化秩序。

妈妈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不能随心所欲,“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脏手”、“不睡觉,狼就来叼你了”、“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这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并不能使孩子养成正确地规则意识。

这些规则妈妈也要遵守

规则不是仅仅设立给孩子的,而是针对所有人的,家长和教师应该与孩子共同遵守规则。

仅仅让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是“权威”,而规则却是带着界限的感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心灵、身体去体会。

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问他的妈妈:“为什么我打人就是坏孩子,你打人就是爱?”

希望这个妈妈的回答不会是:“因为我是妈妈!”

执行规则的几个关键词

以下几个关键词,相信只要妈妈能够掌握,就能更成功地为孩子建立良好规则。

妈妈的难题1

规则一旦建立,肯定就有违规的时候,这时家长是否需要为此设立惩罚的原则?其中的分寸又是什么?

场景:小成妈妈规定,不许碰电源和电视屏幕,摸就打手心,小成就先摸一下电视,再主动伸出手来让妈妈打。

应对关键词:探究儿童心理的秘密,他为什么这么做?

教育不提倡惩罚,而主张探究儿童内心的秘密。

这个场景是家长和孩子间最常见的冲突。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正处在执拗敏感期,你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

正确的做法是在家中和幼儿园封住所有的电源插座,不给孩子犯错的。条件。对于其他的危险物品,比如热水、门(可能会夹伤手指)、刀具、剪子,则要告诉孩子正确地使用方法,告诉他在什么情况下身体可能会受到伤害。

孩子摸电视荧屏,可能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电视里有人有房子。妈妈可以告诉孩子,那不是真正的人和房子,可以给他电视机的包装盒,让他坐在里面体会,也可以说,电视屏幕上的静电对身体不好,去摸它是违背了“不伤害自己”的规则。

妈妈的难题2

孩子在家、在幼儿园里学会了遵守规则,但在其它场所,遇到来自不同教育理念的孩子,抢他的玩具或打他时,家长怎么向他解释这种矛盾?怎么说服孩子继续执行规则?家长又如何平复自己因孩子受侵害而带来的愤怒情绪?

场景:妈妈教洋洋,公共场合的玩具,谁先拿到谁先玩;不可以打人。但在游戏场,洋洋拿着一个小铲子玩得正高兴,另一个孩子上来就抢,洋洋不松手,他就打了洋洋一巴掌。妈妈看着洋洋吃亏,心疼得不得了。

关键词:上善若水

一个在规则中成功构建了自我的孩子,是有一种内在力量的。强大的内心力量像水一样,柔软,包容,却拥有改变对方的能量。

当这样的孩子面对冲突,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主动伤害别人,同时又明确告诉对方“不许伤害我”的勇气,在对方一再伤害自己的时候,敢于反击。

另一种是,选择离开,意味着接受这种现实,但不愿陷入这种斗争的姿态,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修为——你打我,我知道你怎么了,我也知道我怎么了,我离开,因为我不想介入你这种不好的状态。而此时妈妈的鼓励和肯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内心强大的自我。

妈妈的难题3

孩子吃饭是很多妈妈感到头疼的问题,应该如何何设立规则,执行规则呢?

场景:天天妈妈深知,儿童教育专家都在强调减少孩子吃饭的压力,但天天的确是不追着逼着喂,就不好好吃饭。妈妈试过很多办法,比如,这顿不吃,到下顿开放中间没吃的,连水果也没有;比如,吃饭时只能在饭桌旁,离开就没的吃,又比如在饭桌上放个闹钟,20分钟内必须吃完。但这些办法都不是特别有效。

关键词:松弛、安静、悠闲

在吃饭的问题上,教育专家主张先调整妈妈的心态:请妈妈深呼吸,接纳孩子。比如孩子在1到2岁时,有一个“和饭”的过程,他喜欢将凡从这个碗倒到那个碗,往往弄得一桌子都是饭,但是,孩子的发育过程中,需要这种玩儿饭的自由。

比如孩子在2岁左右表示出对零食的兴趣,如果这时压抑孩子对品尝的发展需求,等三四岁进入执拗敏感期时,心理上对零食的占有欲就超过了品尝的需要。

吃饭的良性循环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吃饭,为孩子演示优雅的餐桌礼仪,全家吃饭时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知道吃饭不仅是为填饱肚子,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还是难得的与家人朋友沟通、表达情感的美好时段。

吃饭的恶性循环则是:妈妈担心孩子吃不饱,这种紧张情绪令孩子恐慌或方反感,然后更吃不好了。家长于是更着急,想方设法要求孩子进食,直至追着喂,最终让孩子对吃饭的兴趣彻底丧失。

其实一个人饿两顿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如果连续两顿饭都是在压力和逼迫中进食,他一定会反抗。妈妈不妨先在吃饭的问题上学习如何尊重孩子的需要。允许孩子选择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

妈妈的难题4

定下一个规则后,孩子过一段时间就失去了耐心,开始讨价还价。这时是否需要变通地修改一下规则?

场景:小波妈妈允许小波每天上网半小时,前提是必须练完琴。开始小波能遵守,后来就开始提出;“我能今天不练,明天补上两天的课吗?”“我打完这个电脑游戏就练琴行不行?”

应对关键词:弹性

规则要有弹性,不是规则本身可以变来变去,而是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执行规则的弹性。

学过琴的人都深知,练琴时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教育专家建议,如果孩子表现出对琴棋书画的兴趣,家长不妨先带他去听、看或体验,比如小波妈妈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学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时间会很长,过程也很枯燥。当孩子遇到了瓶颈产生厌烦的情绪,可以告诉孩子,“是的,我知道这个过程是很枯燥的,但是当你走过了,克服了,会非常棒。在你到达那个目标之前,妈妈愿意在这里陪着你。”

专家强调,成不成钢琴家不重要,但要让孩子知道,当你决定做一件事,你就要习惯,每天贡献给这件事10分钟,为你的梦想和目标。这个规则适用于任何目标,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12下一页

教育日志【第三篇】

今天大一班的美术课是户外房子的写生,我制定的教学思路如下:第一步,教幼儿识别画夹的正反面和背法;第二步,让孩子自己用铁质的蝴蝶夹固定好画纸;最后,请孩子依次排队到校园操场上选好写生角度,自主地在防腐木台阶上坐下来观察、动笔作画。

上课的一开始大家都很兴奋,但是到了自己动手用夹子去固定画纸,小朋友们就犯难了,以至于“各显神通”:有的用双手使劲按住夹子的蝴蝶状柄,不停地凑到画夹上,但是由于画夹没固定,所以一直在移动,没固定成功;有的两个小朋友互相帮忙,一个固定画纸和画夹,另一个双手打开夹子,费了不少劲总算夹住了(由于夹子是中小号的,比较紧);还有的索性用嘴巴使劲咬开夹子,被我制止了(危险啊!);多数小朋友,不是坐着等老师帮忙,就是呆着不动了……

我看了一圈,看到豆豆小朋友也在吃力地夹着。为了鼓励他,我给他换了个大号的蝴蝶夹子。我的打算如下:

1、不帮他,让他能够自己完成。

2、让他树立自信,做个榜样给别的小朋友看。

3、给其他能力相对较强、但是有依赖心理的小同伴一种教育暗示。

两分钟不到,豆豆用对了我教的方法,端正地把画纸固定在了画夹上,但是还有近一半的同伴,有的木讷地看着别人继续努力夹,有的用吃奶力气在使劲固定。我把豆豆的画夹给大家看了下,大声地表扬:“表扬豆豆,他自己做到了,而且很棒!豆豆很认真,不要老师帮忙的哦!有的小朋友呢,总是依赖别人帮忙,这样好不好啊?”“不好!我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表扬豆豆,你真棒!”大一班小朋友异口同声道。

接下来,在豆豆精神的鼓舞下,大家都迅速地做好了写生的准备,很开心。

教育日志【第四篇】

今天听说我班有一女生,坠入爱河,不能自拔,怎么办?她的学习成绩已一落千丈了。面对此情此景,我给她讲了一个“青苹果”的故事,让其回去思考:“马路边,有一棵苹果树,树上长着许多苹果,当苹果还青还小的时候,路过的人,《山草香·》没有一个人会注意到这些苹果,更想不到去摘一个尝尝。如果有一天,行人忽然发现在众多的苹果中有一个苹果红了,就纷纷注视这个苹果,猜测这个苹果是否好吃,什么味道。于是,胆大的人就伸手将这个先红的苹果摘了下来,咬了一口,随手扔掉了,并自语道:“不好吃”。对于行人来说,这个苹果不好吃,他还会去摘第二个,第三个,或者更多,直到找到好吃的为止,而对于苹果本身呢?一旦被摘去,就永远不能再长在树上了。”事后,我再也不提此事了,没过多久,她悄悄地告诉我:“老师,我的问题解决了”。我会意地点点头笑了……

批评是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有人的批评暖人心,有人的批评伤人心;有人的批评让你如坐春风,有人的批评却使你如鲠在喉。如何才能产生最佳批评效应呢?批评应当是对错误本身客观的剖析和中肯的评价,而不应是严厉的指责和训斥。指责和训斥常常伤人自尊,毁人自信,甚至造成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的感情对立,这种批评最多只能让人怕你烦你,很难让人敬你服你。

实践证明,对缺点、过失、错误的评价越是客观中肯,批评就越有力,而客观、中肯的剖析和评价又常常表现为对缺点、过失、错误的某些肯定性认识。一个学生上课时擅自去看世界杯足球赛,无疑,这是违纪行为,可是关心体坛赛事,这未尝不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冷处理论而不逼

48 5357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