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精编2篇)
【导言】此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精编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创1
摘 要道路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头等重大问题。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取得成绩又发生重大失误,但他从物质基础、理论准备、宝贵经验等方面为后人积累了重要条件和资源;邓小平坚持正确,纠正错误,实现党的工作中心的历史转变,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这一道路作出新贡献和增添新内容。党的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作出了新表述,可概括为党的领导、核心内容、发展内涵和目标指引四个层面。我们党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发展进步唯一正确的道路继续阔步前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开创;拓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5—0026—06
同志于6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1]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通过艰辛探索,先后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这是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华大地发生巨变,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的根本原因。
一、道路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头等重大问题
道路的科学内涵,就是在一个历史时期里为达到既定目标而选择的实现途径。道路的重要性正如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所指出的:“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又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2]3,139-140从这个意义上说,道路问题是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党的十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都有一个反复探索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对中国革命的规律知之甚少,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1921年召开的党的一大,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为党的奋斗目标,但对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1922年召开的党的二大,明确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目标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就比党的一大前进了一大步。至于实现民主革命的途径则没有说明。在1924-1926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和北伐战争期间,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没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不了解独立掌握武装的重要性,对盲目相信和一味妥协,致使在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无力抵抗,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惨遭杀害。1927年在汉口召开的“八七”紧急会议,面对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决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方针。但是,由于当时党的一些领导人的严重教条主义,不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从本本出发,照搬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经验,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在1927年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但最终都失败了。就在党和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带着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随着斗争的发展,党创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等根据地。我们党坚持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经过28年坚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了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上述事实充分说明了道路问题在革命斗争中的极端重要性。
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以后,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探索过程。波兰革命家卢森堡把社会主义视为一块有待人们奋力开拓和辛勤耕耘的“处女地”。列宁把建设社会主义比作攀登一座崎岖险阻、未经勘察、人迹罕至的高山。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这种探索过程这样说道:“我们初次从事新的事业,聪明才智从哪里来呢?我们这样试试,那样试试。我们曾随波逐流,因为那时区分不出正确的东西和不正确的东西,要做到能够区分是需要时间的。”[3]283又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准备作几千次尝试,而且,我们在作了一千次尝试以后,准备去作一千零一次尝试。”[4]3791949年春,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5]667建设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既然是一个长期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就会既有成功和成就,又会有失误和失败,而且这两方面往往是相互伴随、相互交织的。对探索提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从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成绩、发生的挫折以及成功开创正确道路之长,说明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不比探索一条革命道路更容易,甚至更为艰难。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党通过开辟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胜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如何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突出地摆在全党面前。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一贯主张独立探索,反对照抄照搬外国经验。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缺乏建设经验的情况下,他还是主张学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因此,我国的制度、体制和政策,都有不少苏联模式的烙印。到50年代中期,苏联自己揭开了盖子,我们在实践中也感到苏联的某些经验并不好。在这种情况下,经过慎重思考,提出要“以苏为戒”,独立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被称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的《论十大关系》是于1956年2-4月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汇报基础上形成的,十大关系就是和苏联模式的十个不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于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把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探理论化了,并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即矛盾论的高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两次讲话,标志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但比较系统的思路。1956年召开的党的,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指出已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明确提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的两个讲话和精神的指引下,中国进行了长达 2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在探索中,既取得巨大成就,又发生许多失误甚至是全局性的重大失误。可以说,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的,发生的错误和遭致的挫折也是相当严重的。这种错综复杂、艰难曲折的探索历史,从正反两个方面都留下了探索的足迹和深刻的历史经验。在20年的艰辛探索中对当时特别是以后具有历史意义的是如下三项内容。
一是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主要表现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低标准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能够自行生产汽车、飞机、轮船等重型装备;在全国建立了一大批国有企业,如大庆油田、攀枝花钢铁公司;兴建了大量的基础设备,包括交通、能源和农田水利设施等,修建成渝、宝成、成昆、湘黔铁路干线,建设武汉、南京长江大桥,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很大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各方面专业人才;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开发了大型电子计算机,自力更生地成功发射了“两弹一星”。这些成绩的取得,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6]167
二是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重要理论成果。这主要体现在探索初期的两次重要讲话和“”遭致挫折后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反思以及七千人大会的讲话中。主要成果是:(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这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支撑,是他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最大理论创造。批判了受斯大林影响苏联学术界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无冲突论”的形而上学观点,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存在矛盾,矛盾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他着重论述了如下两种矛盾。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认为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它与旧社会所不同的是,两者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这就不同于斯大林的“完全适应”。这个论述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二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他强调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方法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在革命时期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结束后,大量的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二)关于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发展的阶段性。通过总结我国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社会看得很短暂,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经验教训,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论断,之后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划分为不发达和发达两个阶段,后一阶段更长,这个认识比较符合实际。(三)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化的目标与步骤。提出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一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和以工业为主导;二要坚持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共同发展;三要坚持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实现工业化,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只是第一步,更高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为实现“四化”,实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到1980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2000年,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针。经济方面,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过早取消商品生产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有商品生产,主张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政治方面,强调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防止领导机关特殊化、官僚化和形成特权阶层,坚持民主集中制,“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7]543文化方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反对用行政方法管理学术,给不同学派贴政治标签。(五)关于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尽可能多地争取一些外援。(六)关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以后,、为我国制定了不受资本主义也不受某个社会主义大国左右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依据列宁的两个体系和平共处的思想,进一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互关系的准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七)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调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党和非党(派),国家、集体和个人,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和外国五个关系问题。处理好这五个关系的意义,正如所指出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5]744(八)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指出,党面临执政的严峻考验,必须从思想理论、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反对腐败和防止和平演变等各个方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上述八条,是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理论创造,也是他所构想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框架。就后者来说,它虽然有别于苏联模式,但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而是在苏联模式框架内做了一些重大修补,同时由于受到来自“左”的方面的干扰和冲击,许多方面并没有成为现实。但是它对后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却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三是在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探索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正面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反面的历史经验。在探索中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都是党的宝贵财富。在民主革命时期是反“左”的,在社会主义时期他的晚年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也是“左”的,其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有的是来自指导思想的“左”,有的是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问题的误判,有的是对现阶段基本国情缺乏深刻了解,有的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有的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有的是几种原因兼而有之。“万事开头难”。探索中发生“左”的失误可分两类。一类是经济建设的急于求成。1958年发动的“”,就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急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是好的,但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实现赶超英国的高指标,严重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结果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导致三年困难。另一类是在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对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斗争看得越来越重,不断地开展各种政治运动。对阶级斗争的认识和提法不断升格,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到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再到无产阶级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践上从1957年的反斗争,到1959年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再到1963-1965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最后发展到1966-1976年持续十年之久的“”。可以说,“”干扰和冲击了探索,“”走偏了方向,几乎中断了探索。反面经验的重要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8]432邓小平说:“我们根本否定‘’,但应该说‘’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9]272
总括上述,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20年中,既取得巨大成绩,又发生重大失误,尽管不够成功,但他从物质基础、理论准备、宝贵经验等方面为后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提供了重要条件,架起了一座桥梁。怎样正确评价这20年的探索和他的一生?胡绳同志1993年12月为纪念100周年诞辰所写的《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一文很有启发。他说,1956年,在中国面前可以说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照搬苏联模式,亦步亦趋地跟着苏联走,这意味着中国会成为在苏联指挥棒下的一个大“卫星国”,从后来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以及产生的连锁反应,这是一条很危险的路。另一条就是提出的要“以苏为戒”,独立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中,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又发生了重大失误,最后通过总结经验,终于走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这条康庄大道。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他还说,一生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领导党和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邓小平说:“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6]344-345第二件大事是在以带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使在探索中发生重大失误,仍不失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我们要珍惜历史,尊重前辈。对领袖人物,我们没有必要去神化,但也不能听任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去妖化。我们必须同自己给自己历史抹黑的划清界限,决不能让西方敌对势力“欲灭其国,必先乱其史”的图谋得逞。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和不断拓展
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探索过程。既然过去的探索不够成功,就要继续探索。继续探索不是零起点和另起炉灶,而是在探索的基础上开创一条成功的新道路。探索新道路的起点是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1976年粉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徘徊前进的两年中,在中国今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存在继续走老路、改走资本主义的路和探索新道路三种不同主张,说明当时中国正处在十字路口。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变关头,顺乎历史潮流,代表人民意愿所作出的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探索新道路的航船扬帆启程了。经过几年探索,邓小平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开幕词里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探索新道路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新道路中,坚持了的正确主张,纠正了晚年的错误,并有许多创造,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邓小平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9]116通过新探索,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线,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与此同时,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主要标志,一是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范围内和框架中进行,从而保证了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邓小平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构成这条道路的三项基本内容在党的十三大以基本路线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方针,以保证始终不渝地坚持走这条道路。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13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三点新贡献。一是依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作出趋利避害,既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坚持独立自主,努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三是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添了三项新内容。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二是坚持和谐发展。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是坚持和平发展。中国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是一条既有利于中国又有利于世界各国“互利双赢”的阳光大道。、所采取的上述几项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作了如下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依据这个表述,我们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分解为四个层面。一是党的领导。现代社会普遍实行政党政治,国家建设由执政党来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奋力开辟的。党的领导是走这条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二是核心内容。就是基本路线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其次是坚持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依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三是发展内涵。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在这个总体布局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了。四是目标指引。就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
总括上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开始探索的,邓小平奋力开创的,、、等不断拓宽的道路。这是一条能够使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踏上这条道路的30年,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从世界第 11位跃居为第2位,仅次于美国;在这个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各项建设事业,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提高和扩大。中国在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已超过了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19世纪美国的崛起。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道路。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进展,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党的十报告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证,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种社会制度,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亮点。这三大亮点,体现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思想理论、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我们必须全面把握这三大亮点,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以后,从政治局做起,大刀阔斧地狠抓党的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党风、政风、民风明显好转,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望解决,深得党心民心。在党中央领导下,八千多万党员和十三亿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到建党一百周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周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时,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必将成真。我们对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充满信心。参考文献:[1]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问题[N]中国青年报,2013-06-27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建国以来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责任编辑 郭彦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意义2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顺应民意的发展道路,追根溯源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内涵,对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基础;内涵;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把社会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相结合,选择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知所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于它既是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又注入了中国元素。说它是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它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人民民主。说它又注入了中国的特色元素,体现在所有制上,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它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组成基本路线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通过的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是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中国实际,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引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三大改造”,把私有制改成公有制,使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三步走发展战略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重要内涵。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景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走群众路线理论,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
中国走上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中国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胜利的。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社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的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都没有取得胜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用了28年的时间,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创立了新中国。所以,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并取得伟大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在国民经济中,私有制还占很大比重。为了把中国变成社会主义国家,使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后,中国面临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历史课题。因为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同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道路探索,先后提出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以及在中共上,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追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结合当时人们思想保守、盲目崇拜的实际,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防止思想犯罪的理论武器。邓小平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对不适应经济发展体制的根本性变革。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在其指导下进行的。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得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入手。
首先,从基本立场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立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共同对敌人,既广泛的人民性。在所有制上,坚持共有制主体,在分配制度上,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在发展道路上,强调共同富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代表了人民大众的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随着新事物、新问题的不断出现,经济、政治等具体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中也有体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中国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特征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含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照样适用,这一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观点。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怎样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提高自己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不仅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这一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邓小平同志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两级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不是分割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还体现在崇高的社会理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还与时俱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当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曾领先世界1000多年,中国被称为天朝帝国。到了近代,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而古老的中国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领导下,像一只睡熟的狮子,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抛头颅,洒热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的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用了28年的时间,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三大改造,消灭了私有制,1956年底,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但是,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如,大办钢铁,化运动,,经过这些血的教训,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提出了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打上了中国的烙印,带有中国特色。胡景涛总书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成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实现了小康,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说过,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内部的调整来解决。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两级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走的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祖国就会繁荣昌盛,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经济建设就会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从实际出发,“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长期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04
[2] 《马克思之一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
[3] 邓小平文选[C]人民出版社,1993(3):37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人民出版社,1995(1):24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2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到这里了,希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