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接待礼仪范例精彩4篇
【导言】此例“茶艺接待礼仪范例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茶艺接待礼仪【第一篇】
关键词:茶文化;跨文化传播;儒释道精神;传播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55-03
中国是茶的故乡,不仅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盛行茶文化的国家。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的内容。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吹响了关注、研究与拓展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文化开始渗透到宫廷和社会,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始于神农,兴盛于宋,盛行于明清,传承至今,并将继续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标志之一而延续下去。中国与韩国很早就有了友好交往,茶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也传播到韩国,茶文化也随之在韩国盛行。
一、茶文化以及茶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内涵
茶文化由茶“物质”和茶“精神”两个方面构成。茶文化不仅包含了与茶相关的生产劳动,比如种茶、采茶、炒茶等,也包括与茶相关的艺术创造、观念意识和习俗方式等。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部分”。[1]
(一)丰富多彩的茶物质产品
从茶作为物质财富的角度来说,我们从直观的角度了解到丰富多彩的茶叶种类和别具特色的精美茶具,较为隐型的是各种茶类独特的种植方法、采摘手段及饮用方法。中国的茶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茶具种类庞杂,涵盖了许多方面,包含采茶工具、蒸茶工具、干燥工具、冲饮工具等。不仅如此,种类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和与之相配套的采摘手段与配制方法。茶文化在中国完全上升到了“艺”与“道”的层面。
(二)茶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中国茶是中国文化的典型象征标志之一,在精神方面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由茶艺引申出来的茶道,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儒家的“德”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品德和修养。茶文化就其精神内涵来看,既包含儒家的内省、尊敬、伦理、凝聚,又包含佛家的宁静致远、空灵、禅学,同时又包含道家的自然、养生与清静无为。冲泡茶的过程,能够舒缓人的心情,在品茗的审美意境当中消除人的烦恼,反省自身,达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让人体会到茶中的“道”的精神。
(三)体现中国文化的茶艺、茶礼
中国的茶艺通过表演茶艺的器具和茶艺表演过程本身体现出来,茶艺在演变和发展完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道”,达到一种空灵的、超脱凡俗的美学意境。茶艺和茶礼当中敬让宾客的行为体现了儒家的谦让、尊重、伦理与和谐统一的特点。在茶的冲泡和品尝的过程当中,表现了佛家“悟”的精神,并延伸出“茶禅一道”的哲理。在茶的炒制和种植过程中,体现出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内涵。在茶艺的欣赏过程当中,人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达到心灵上的宁静与反省,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和谐自然的处世哲学。
二、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变迁与转型、差异与冲突、整合与创新、生产与再生产,都与文化传播紧密关联。”[2]
中国很早就向东亚各国传播文化,并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而“东亚文化圈实际上是一个有层次、分先后的时空结构:中国本土文明是其主干,朝鲜、韩国、越南文化为其两翼,日本文化在其边线,而东南亚华人社会则成为它伸向外部的触须”。[3]韩国,位于亚州东北部的朝鲜半岛,地理位置与中国接近,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与韩国进行友好交往的历史由来已久,自远古旧石器时代以来,朝鲜半岛就与中国大陆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这样说,中国在远古时期就与韩国有了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茶文化,也在中国与韩国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从中国传播到了韩国,并形成了独具韩国特色的茶文化。
“跨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推动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没有跨越文化的传播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更没有人类的进化和文明。”[4]中国茶文化在韩国进行跨文化传播,韩国在本民族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对茶文化进行了理性的选择与解读,并最终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茶文化。这不仅促进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更有助于双方文化的传播和进步,在文化传播的进程当中,茶文化更加广泛的流传开来。
茶文化在韩国发展大致经过了这样一个历程:在韩国兴德王三年,即唐文宗太和二年,韩国就已经从中国引进了茶种,并开始种茶、饮茶。韩国的茶文化就此萌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此,中国与韩国便把炎帝神农氏称为“茶圣”。韩国接受中国茶文化并进行本土化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孕育茶文化的三国时期,饮茶之风盛行的高丽时代,茶文化衰微与复兴的朝鲜时代,韩国茶文化在日治时期、南北韩时代的自主与发展时代。在三国时代,朝鲜半岛分为新罗、高句丽和百济,中国与朝鲜半岛诸国进行茶叶贸易,僧侣和贵族也开始产生饮茶这一习俗,茶道思想开始孕育,茶文化在韩国诞生。在高丽时代,由于茶树种植面积的增加,各地开始设置茶所,以便征收茶叶,茶园、茶艺以及青瓷等文化有了极大发展。高丽的青瓷艺术继承宋朝越州秘色窑的生产技术,并加以改进,形成了“象嵌青瓷”的独特艺术;高丽时代的茶礼也比较完备,在宫廷之中特别设有茶房,用来专门管理宫中茶汤和药汤的供应,并设有行炉军士和茶担军士,行炉军士带着香炉、茶风炉、提炉等,茶担军士则担着皇上御用的茶。不仅如此,在高丽的春之燃灯和冬之关会这两大传统祝祭活动之中,都会举行以茶为主的茶礼,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朝鲜时代时期,佛教影响力日益衰弱,茶也被当做是玩物丧志的东西而被丢弃,茶园也因缺乏管理而逐渐荒芜,茶文化也随之衰落。后来,茶文化在草衣禅师和丁若镛等人的极力倡导下再次蓬勃发展。1910年,日本入侵朝鲜之后,由于日本政治上的威胁、经济上的封锁和文化上的强制入侵,韩国茶文化受到日本茶文化的极大压制,日本式的茶室遍布韩国。1945年,韩国独立之后,日本茶道作为生活化应用的形式基本消失,日本式的茶室也改为韩国式,但日本茶文化还是在韩国产生了影响。如今,韩国现代茶文化与茶道效仿古礼,寻求高丽时代的茶文化习惯。
现在,韩国定型茶礼的基本精神内涵为“和、敬、俭、真”,传承了中国茶文化的价值观念,并继承了儒释道的基本精神。“和”代表着和谐自然,主张人与人相处和睦,互帮互助,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体现了儒家“仁”的观点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敬”不仅代表着尊敬他人,更代表着敬天地与鬼神,融合了儒家伦理观念。“俭”,即俭朴廉政,倡导节约,体现道家和佛教思想。“真”即人的本心,为人正直善良,做事不违本心,待人真情实意注重内省,体现了佛教“悟”的思想和儒家自省的观点。可以说,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传播了茶文化本身,更传播了以儒家文化为根本,与道家、佛教相融合的中国精神。
三、中国茶文化在韩国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中国进行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的周穆王西征、徐福东渡、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等,是跨文化传播的重大事件;繁盛一时的丝绸之路、川流不息的遣唐使,堪称人类历史中跨文化传播的典型范例。距今六百年前,郑和船队七次跨越南中国海和印度洋,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拉开了人类走上世界性交往舞台的序幕。将视线转移到西方,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西方伟大的探险家迪亚士、达・伽玛、哥伦布等人的足迹从欧洲延伸到世界各地,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辉煌时代,伴随而来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促进了世界范围的交往,人类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也开始了新的篇章。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的群体、种族、民族不仅进行了器物和技术的交流,也进行了思想与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器物与技术往往是看得见的,易被人感知的文化因素,而器物与技术之下隐含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也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着交流与融合。
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中不仅给韩国传授了茶礼、茶具以及关于茶的种植、培养的各种知识,也传播了茶文化所蕴含的儒释道的精神和观点,并由此对韩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就政治领域来说,茶文化已经成为韩国政府接待外宾、进行政治对话的必备之物,敬茶和请人饮茶不仅成为向他人传递友好、表达友谊、促进谈话顺利进行的礼仪,而且也成为政治上与他人斡旋的一种手段。从经济领域来说,茶文化盛行必然带动茶叶产销量的增加以及与茶相关的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从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多样化发展。从文化方面来说,茶文化给人带来思想的宁静,陶冶人的身心,促进精神世界的构建。不仅如此,茶文化还促进了文学的繁荣,相关诗文层出不穷,为作家带来新的灵感。从饮食与健康角度来讲,茶具有保健的功能,饮茶能止渴生津、明目健脑、消食祛毒、清喉去痰,还有防癌抗癌的作用。茶文化的传播促进韩国整体风貌的改进,促进整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提升。
四、结语
“哪儿有人类交往哪儿就有交流,交流是人们生存与社交以及保护自身文化的必由之路”。[5]在历史当中,中国和韩国不断进行文化交流,但就茶文化来说,中国对韩国进行的是单方面的跨文化传播,在这一绵延不断地传播过程当中,中国将茶礼、茶具等知识传播到韩国,韩国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民族性的改造,使韩国民众适应和接受中国茶文化,并产生了适合韩国自身的茶文化。韩国虽然改变了中国茶文化当中的一些礼仪习俗,但深深植根于中国茶文化当中的儒释道的中国民族思想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韩国人的茶文化及韩国人的思想精神,从而对韩国产生了物质和精神多层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檀亚芳,刘学芬。茶文化与茶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周宏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孟邵毅,曾艳兵。外国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茶艺接待礼仪【第二篇】
关键字:茶艺课程,体验式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TS971-4
1、引言
茶艺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茶艺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主要传授我国茶文化的基本知识、茶叶鉴赏及其冲泡方法等相关茶艺服务流程与技巧。这门课程着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依据本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法。
2、体验式教学法及其特征
什么是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以中职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帮助其构建知识体系、拓展其实践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法的特征
1)学习成为体验的过程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操作等形式,来获得感性材料,在经过思维活动的加工去认知抽象的概念。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调动其全部感官、思维,在通过“尝试”,“对比”等方法来比较观察、动手实践,整个学习过程主要以体验方式展开。
2)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体验式教学的主体,而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老师通过设定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来体会,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授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使得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和经历来构建其自身的知识体系。
3)关注情感体验,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体验式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最根本的要素是能够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老师机械教,学生接受多为被动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之间的情感投入较浅。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有效的实现互动,在这种互动式教学中,对于相关问题可以实现情感与体验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理,指导相互融合共同的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快乐,激发其学习的情感,有利促进其思考以及思维的发展[1]。
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对比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可以看出,体验式教学传授的知识较传统教学方式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方式属于填鸭式教学,过分的强调记忆,教师在课堂上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标准化学习模式,过分的强调理论系统化。而体验式教学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领悟获取知识,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感受放在第一位,凸显学生是教学主体。茶艺课程是一门具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有着如下的意义:
1)实践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验式教学实习了将理论知识与一定的技术能力相融合后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茶艺课程体验式教学中通过构建模拟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环境中赏色闻香、开汤品饮和动手操作,通过自身的亲身体会来体验到茶叶的品尝与鉴别以及冲泡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体验式的教学基本实现像娱乐节目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参与者,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并体验到学习带来快乐。
2)强调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是以锻炼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实质是不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实现自己来获取答案的途径,最终实现知识的获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实践的锻炼,其鉴赏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锻炼,为其日后学习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体验式教学法在茶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体验的产生主要源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着亲身的经历,因此,这样的切身感受对于体验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一定教学场景和活动,来将学生的注意以及思维方式吸引到教学中来,在活动中“以自身体会,用心去检验”,从而达到体验的目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通过兴趣来引导学生去探索事物,思考问题,动手实践。在茶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运用多媒w技术、音乐等手段,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
强调动手,培养能力
在茶艺课教学过程中,茶艺技能的掌握是这门课的重点内容,为此要着重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收集相关的茶艺资料根据茶艺师日常工作方式、内容等做好接待、准备、演示等,组织学生做好课堂上的礼仪接待、操作模仿、组织实施等相关环节,学生可以亲身的体验茶艺师的日常工作,其严格的按照茶艺师日常工作流程来培养学生,从茶艺师具体工作开始,将茶的历史、利用、发现等相关的茶文化引入到教学中,通过对茶叶相关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茶艺方面的学习与体验、实践,在回到茶艺师日常工作中,利用在日常积累的茶相关知识、礼仪、文化等集中表现出来,实现对茶艺各方面知识的熟练掌握,既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学习,又能掌握茶艺基础知识[2]。
4、体验式教学法在茶艺课堂教学中的环节设计
本文以绿茶茶艺教学为例,结合体验式教学对课堂进行相应的设计和组织。将茶艺分为如下几个环节:1)茶叶的鉴赏2)泡茶技巧的学习3)茶艺的表演。具体的操作如下:
首先在课前做好准备,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穿着相应的服饰,再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体验到传统茶室的氛围。老师通过图片、视频以及实物引出体验式教学的主题――绿茶。首先老师展示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太平猴魁等绿茶名品,引导学生对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匀整度等特征对茶叶进行鉴赏,然后一起品饮这些绿茶。继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绿茶的品质特征及不同绿茶品种之间的区别。其次,对于泡茶环节老师要依据主题来选择合适的茶具和用水,结合绿茶的冲泡特点与学生进行讨论,确定最佳的泡茶方法。最后,在老师的示范讲解后,学生自行编排茶艺表演内容,自主参与、体验,从中掌握相关茶艺技能。
通过体验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好的激发了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茶艺课程的兴趣,并通过亲身体验来熟练掌握茶艺服务流程与技巧。
参考文献:
[1] 徐凯希;茶文化研讨会发言稿[J];农业考古;2005年04期
茶艺接待礼仪【第三篇】
关键词高职 人文素质 培养 初探
一、引言
笔者所在系部 ――外语与旅游系所拥有的专业如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茶艺专业及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等属于综合性很强的服务行业,也是一项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事业。这要求其所有从业人员,尤其是作为行业人才预备队的相关专业的高职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增强人文素质。为此,笔者在2008~2011年三年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涵及相应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通常是指掌握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其外在特征。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表现在:知识丰富,心胸宽广,举止文雅,行为勇敢,懂得如何善待服务对象,善待社会和大自然。
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两个途径之一:加强显性课程建设,改革创新第一课堂
职业教育中蕴涵着许多丰富的人文价值。比如,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要求的谨慎和严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要求的安全和万无一失;电算会计专业要求的简单明了和逻辑清晰,茶艺专业中的“和谐”观念等。在学习技术、掌握知识的时候,也是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人文修养。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是在第一课堂即专业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一)实行校企联合,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1.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主动与企业沟通,促进校企、校政合作。2010年7月,柳州市旅游局组织开展全市四区六县范围内的乡村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专项调查,委托旅游管理专业负责柳州市城中区、鱼峰区及柳江县、鹿寨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二区三县范围内的乡村旅游调查工作。专业老师带领学生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近群众,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2011级专业师生,积极参与校政合作项目――柳州市旅游局的柳州市国内旅游情况抽样调查。专业师生通过深入旅游景区(点)、酒店、旅行社等,与游客、与企业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做数据统计分析。调查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行业对高职学生素质要求的信息,而且发现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及与行业要求的距离,从而提高自己综合素质,使自己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升华。
2.商务英语专业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习得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运用对象语,有效地帮助学生习得语言。2010年5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了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师生“中国文化之旅”夏令营的接待工作。接待工作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了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培养世界意识和主动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该专业学生还连续三年参加了广西大学生戏剧节活动,通过此活动,加深了他们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本领,能更有效地获取文学、史学和哲学等人文学科的若干知识,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华的熏陶。
(二)建立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程,结合职业实际,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质
系部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在课程教学计划中穿插设计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围绕职业技能所需要的表达交流、合作交往能力,以及职业、责任心、价值观等教育内容,做好相关设计,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商务英语专业不仅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重视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传递英语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思想,促进学生自我发展。通过设置《英美文化概况》《英美文学宣读》等课程介绍英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在进行跨文化英语精读教学中,将异地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教学,使学生站在新的高度上以新的眼光重审世界,也审视自身。
2.在旅游管理管业的课程设置中,地理学、植物学和建筑学知识不再作为专业课程的延伸或附属,而是作为必修知识予以强化,以提高学生的旅游规划水平和导游服务层次。该专业还重视对于学生即未来的旅游从业者对心理学、管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审美修养的强化教育。《客源国地理》《游客心理》及《美学》等课程通过传授人文知识,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再外显为人文行为。
3.茶艺专业中的中华茶文化所包含的素养、价值以及对理想、对美的追求等人文精神教育是培养和提高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茶文化贵真、尚和、崇俭、重德的内涵, 为高职教育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找到传统文化的源泉,能有效促进高职大学生文化知识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系部的茶文化教育以必修课、选修课、学术讲座、报纸、杂志、黑板报、茶艺协会、茶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同时利于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茶文化氛围,使学生自觉接受人文素质的不断培育,从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 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系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两个途径之一:注重隐形课程开发,蓬勃开展第二课堂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起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系部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使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在第二课堂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社团活动、课外活动和实训实习以及社会实践中“隐性课程”的建设,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的讲座和主题教育活动等课程化、制度化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内涵。
(一)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隐性课程,是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系部精心设计调查范围和实践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各种纪念馆以及校内外的文化景点,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爱心使者,义务助民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行为修养、生活品位、价值观念和责任意识。由于措施有效,系部学生参加2011年学院第五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共获得9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和3个优秀奖。
(二)建立人文社团,塑造自我,陶冶情操
高职院校通过对松散、自发的社团活动系统设计和科学组织,达到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目的。
1.笔者所在系部现有社团情况
隶属于系团总支领导的社团有合唱团、舞蹈队、飞扬旅游协会、茶艺表演社团、礼仪社团、创新实践团、星光剧团、英语俱乐部、健美操协会、模拟外贸公司、泰语协会等11个社团组织。
2.系部大学生社团的类型
目前系部大学生社团组织基本上有以下三种类型:
(1)学术学习型,如泰语协会、英语俱乐部、茶艺表演社团等,这类社团一般是由学生为了自己的专业课程的研究而创立起来的。
(2)文娱体育型,如飞扬旅游协会、健美操协会、舞蹈队等,这类社团的主要宗旨是帮助学生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让学生在紧张的课堂教育后得以放松。
(3)社会实践型,如创新实践团、模拟外贸公司等,该类社团以实践为主,帮助学生多动脑动手,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这三种基本社团类型当中,最受欢迎的社团类型是社会实践型,其次是学术学习型和文娱体育型。
3.系部社团取得的骄人成绩
在2008~2011年的三年里,系部社团活动蓬勃开展,硕果累累:我系英语俱乐部连续三年获得学院三星社团荣誉称号;飞扬旅游协会积极参与2011年广西首届园博会志愿者服务获得好评;茶艺社团成员参加2010年、2011年柳州茶艺技能大赛连续两年荣获高职组第一名;创新实践团成功组织2010年广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院赛区决赛工作,还参与了系部与柳州市旅游局国内游客抽样调查合作项目;合唱团代表系部参加2010年学院元旦节目汇演获一等奖,2011年学院第五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合唱比赛获二等奖;礼仪社团成员参加广西工学院2012年第四届汽车文化节汽车宝贝大赛活动,黎洁莹获最佳才艺奖,宫园园获2011年柳州市第二届“风情柳州”导游大赛亚军、最佳新人奖、十佳导游员称号,蓝琳琳获得学院第五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之第二届校园模特大赛第一名,黎洁莹获得第三名,礼仪社团成员还负责了2011年10月28日在柳州开元寺举行的盛大玉佛赠送仪式“迎佛入殿”的礼仪工作;模拟外贸公司成员蓝妙姗参加第一届全国国际贸易职业技能竞赛获得综合技能三等奖;泰语协会与泰教共度宋干节的报道被2011年4月15日的《柳州日报》在04版以“欢度泼水节 体验泰美食”的标题报道;舞蹈队的作品“剪纸姑娘”被选中参加2011年柳州市第二届“风情柳州”导游大赛颁奖仪式的演出;星光剧团代表系部参加2011年学院第五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经典诵读大赛以三人组合《我爱归来吧我爱》获得冠军、《致橡树》获得亚军,参加2011年柳州市纪念“”运动诗歌朗诵比赛获三等奖;英语俱乐部成员参加2010年“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获优胜奖,参加2011年广西农垦杯外语演讲比赛柳州赛区比赛获一等奖。
五、抓住机遇,谋求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和谐统一,发掘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摆在学院面前的一道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建立学院学生素养工程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系部将抓住学院在评估后时代抓复评、争创示范校、空前重视学生素养工程的机遇,配合学院做好相关工作,致力于以优秀文化为载体的人文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如何谋求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和谐统一,发掘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系部将不断探索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25-26.
[2]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6- 48.
[3]石亚军。论人文素质教育的“332架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
[4]周春燕,程康。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及人文精神的构建[J].江苏高教, 2000 (6): 92-93.
[5]吕迎春。 基于通识教育的高校社团活动课程探索[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8 (2): 33.
[6]伍德勤,高宝立。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及优化策略[J]. 高等教育研究,2007(1) :82 -86.
[7]申家龙。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l):15-18.
茶艺接待礼仪【第四篇】
[关键词]茶文化;茶艺;茶道;区别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193-02
茶源中国,“之为饮,发乎神农”,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兴于唐,盛于宋、明。茶作为一种植物,经过食用、药用、饮用漫长的岁月才进入精神文化的领域。中国人对饮茶活动之精神层面的认同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在茶往往被看做消除身体不适的手段和个人特殊的嗜好,亦或佐餐、待客的饮料。而“茶艺”一词却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所谓茶艺,就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国人不轻言道,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里,“道”用以代指事物之本源。中国人认为饮茶、品茶无外乎是一种追求精神之境,探寻事物之本的途径。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因此,饮茶活动,无外是通往精神彼岸的船。这一点与日本截然不同,九世纪,饮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载体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上层人士一开始就特别珍重。他们饮茶的机会少,因此饮茶时很少考虑止渴、消食、解毒、提神等物质功能,而是着重追求伴随饮茶活动而发生的精神享受。在日本人看来似乎茶不是随便能喝的,没有诗、没有琴、没有高士轻友,便没有饮茶的必要性。
一、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饮了几千年,开始是将其作为药物、食物,后来成为饮料。中国茶艺的成熟是在唐代,从唐代以前的夹杂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和明清时期的滤茶法,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绿茶、黄茶、白茶和黑茶等产品,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的世界,一切都是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品茶口味的变化而向前演进。这种变化的终极目标是越来越追求茶叶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赋予品茶以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性。大道至简,更符合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
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渡海来到浙江天台山国庆寺学佛回国后带走了茶叶,种植在近江滋贺村的圆台麓,成为后来著名的日吉茶园。第二年海空法师也从中国返回日本,将带回的茶种播撒在京都的高山寺和牧村赤埴,开创了日本种茶史。到公元1168年,日本荣西禅师在天台山万年寺学法期间,埋头于茶道文化的钻研。回国时,带走大量茶种,并著《吃茶养生记》二卷,使得饮茶之风在日本流传开来。同时,南宋时期,来华学法的南浦绍明也将在中国得到的茶台子和茶礼等带回日本,一边传禅,一边传茶。纵观日本饮茶的历史,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继而逐步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传至今,他们饮用的依然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器具和方式,历千年而不变。
二、中日茶文化内核之区别
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对中国茶学、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羽首次把中国文化精髓中的儒、释、道精神与饮茶过程融合起来,将饮茶当做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等这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来强调“精行俭德”的自我陶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尚仁贵中,强调“中庸之道”,反对“过”和“不及”,要求我们不偏不倚的看待世界。同时强调“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而不同”,这也是中国茶艺的思想主体。中国人的性格就像茶,总是努力清醒地看待世界,追求人与天道的自然和谐。释家贵“悟”,讲求彼岸,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道家尚“无”,为茶艺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艺的灵魂,提出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以及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因此,当代茶学家庄晚芳先生将中国茶艺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廉美和静”。“廉”就是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美”就是品茗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和”就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就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中国茶艺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天人之境。
茶叶东传,在禅宗的影响下,日本发展起来了茶道文化,借以饮茶表现日本人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安土、桃山时期的千利休提倡简朴的“寂静、古雅”以及珍惜一生中只有一次相逢之意的“一期一会”的精神,创立了千利休流草庵风茶法,完成了饮茶向茶道的升华。千利休把茶道规则解释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七则”是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千利休去世之后,他的技艺便由后人和弟子代代相传,期间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其中以千家派最为活跃,拥有许多弟子。产生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的所谓三千家。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形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据日本的西部文净在其《禅与茶》一书中考证,在绍明带回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刘元甫作的《茶堂清规》,日本的《茶道经》便是其中的《茶道轨章》、《四谛义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所成。据《茶道经》中记载,刘元甫乃杨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与湖北黄梅五祖山法演(杨岐三祖)为同门,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如果《茶道经》的来历真实的话,那就是意味着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来源于中田五祖山松涛庵。同时也说明由南浦绍明带回的茶典,对日本茶道思想的影响。
三、中日茶文化反应了不同的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众所周知,日本是岛国,面积小而人口却很多,众多人的生存和发展并非易事。因此,日本人尊崇武士道精神,努力在苦寂中发展,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的意志训练。其次,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促成日本人有更强的集团意识和协作精神,表现在茶道上就是集体参于茶事,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再次,日本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重视规范和礼仪。因此,茶道中也是非常重视特定而严格、繁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的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分、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同时,要根据茶道的礼法,在规定的位置上,按规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顺序制茶等。可见,在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真正饮茶,而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是进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茶道虽说是一种精神修养,但却过于拘泥于形式,茶道的四大流派实际上相互实质性的区别很少。这种重视形式而不重视实际的文化发展到了极端。
与此相反,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艺。中国的茶艺虽然没有日本茶道那样拘泥于形式,然而也有盖碗茶、工夫茶等精细复杂的茶艺形式。中国讲究“礼”,茶体现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情谊,“以茶会友”这种方式不仅常见于一般家庭中,也是适用于集团、甚至国家的礼仪。时至今日,逢年过节,一些单位、公司等也会召开茶话会,领导员工聚在一起交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说,中国的茶不仅代表礼仪也蕴含着情谊。中国的亲朋好友问也不拘泥于礼仪及形式,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交往的意义。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日本茶道是复杂繁琐的,难以理解的,在茶室里遵循规程小心饮茶远不如惬意地品味自己喜欢的茶。相比较而言中国人更注重茶的实际和实用。
总而言之,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即有相通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中国人饮茶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品茶和交往的意义。而日本茶道,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深远,其严苛的墨守成规,限制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融合,虽循古,但少创新,这与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相关,成为展现日本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窗口。
参考文献:
[1]冈夫。茶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林治。中国茶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3]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丁以寿。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J].农业考古,1997(2):278-282.
下一篇:企业团队建设范例精编4篇